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427]Clouds of Sils Maria-星光雲寂:與時俱進或被時間吞噬

故事發生地Sils Maria最著名的景色『馬洛亞之蛇』為譬喻的焦點,以三位主要的女性角色為主軸,幾位男演員綠葉陪襯強化概念,將演藝界裡演員的生涯進展,入戲太深,八卦評論做了深刻的描繪。其中故事裡關於演員、劇作家、導演、及助理的想法,隨著事過境遷,呈現不同的風貌,該如何處遇!?『堅持』僅徒然流於明日黃花!?這是星光雲寂。
於國際享譽盛名的女演員Maria原本要參與20年前讓她一砲而紅的『馬洛亞之蛇』,此戲劇劇作家的頒獎儀式,無奈因事故將歡樂氣氛改裝成愁雲慘霧,同時又面臨準前夫為了離婚這檔事的緊迫盯人,再出演同檔戲卻淪為過氣角色擔當的邀約,部分人際互動的嫌惡,與助理之間存在的問題,一時千頭萬緒。

『馬洛亞之蛇』既是20年前Maria成名的劇作名,也是故事發生地裡,名氣響叮噹的自然景致,於天氣變壞前,雲霧宛如成群結隊的勢力,蜿蜒地從山谷中出現,逐步覆蓋住澄澈的St. Moritz湖,相當壯闊。

編導以此做了多重譬喻,既是電影中『馬洛亞之蛇』這個戲劇劇本本身比喻著年輕女孩最後將她老闆逼到自殺的關係,其實有意無意間也暗指著Maria和助理Val之間的關係。幾場透過與助理對戲的場景,由於沒有明顯的開始徵兆,一時之間,人生與戲劇,真實與虛擬,錯亂混淆,不過抽離出來,不對戲的場景裡倒也流瀉出一絲曖昧情愫,以及Maria於之後場景裡,髮型、穿衣風格的男性化,讓人不做弦外之音的想像也難,抑或入戲太深地一時意亂情迷呢?

同時與年輕當紅女演員Jo-Ann間極似瑜亮情節的關係亦昭然若揭。這不得不從電影第一個部分談起,Maria高談闊論著自己極度不願意演出同個劇本裡年老的角色,以及對過去演這個角色的演員之演技多所批評,不過新導演卻有不一樣角度的看法,挑戰著Maria的認知。

上述也對照了助理Val對Jo-Ann演技的極力讚賞,除了可能讓Maria對Jo-Ann起了忌妒之心以外,也是種對於將成為當年自己所批評的類型,油然而生可能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危機意識,還有所自豪的演技如今卻不再是頂尖的衝擊......其中情緒的幽微相當細膩。

這讓我想到一直以來自己對『趨勢』的疑惑,比如說時尚,每一季每一季的流行到底是怎樣決定出來的呢?過去所盛讚的時尚造型,如今可能嗤之以鼻,或成為所謂的『復古』,反之亦然。這種時間性的轉變,抽象感受的相對,實在難以捉摸。在這部電影裡便有相當完美的詮釋,於演技及故事劇本的討論上,雖然同樣的東西,卻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不一致的想法。

年輕一輩的,當今的主力,他們的意見儼然不得不好好參考一番,一如觀戲觀影的評論者,於是Maria和Val常對演技有所激辯;新導演則從劇本角度而有不同的想法,只是多了重新詮釋的執行層面;就連已仙逝劇作家,在走過千山萬水後,對於劇本結尾也有其新想法,新導演又該如何處理這樣新增的感受......

這些場景呼應了Maria和Val在Sils Maria多日總算有機緣觀賞到馬洛亞之蛇,但卻可遇不可求,敗興而歸。導演更極具巧思地在這個場景安排了消失的情節。光陰的皺褶裡,究竟存在了甚麼,又失去了甚麼呢?

這是時間給諸君的衝擊,電影的故事更包含了向傳統道德觀念下了挑戰帖。演藝圈的聲色犬馬,趨炎附勢的底蘊亙古流傳,在這部電影裡則隱約看到了其中隨著時間的轉變。這樣看來,覺得電影的第一個部分真是一個絕佳的楔子,看似當紅女伶遊走社交場合的進退逢迎,卻是充滿對於過去的緬懷,當然還包含前述對於表演的意見,對照如今面對婚姻不圓滿的狗屁倒灶,及Jo-Ann的敢愛敢恨,負面傳聞,讓自己重新演出成名作的絕佳宣傳黯然失色。

於是不禁嗟然歲月不饒人,連那場試圖同Jo-Ann交流如何表演的場景也被不留餘地地打回票。不過最後編導卻不吝於在即將終幕的場景裡給予Maria溫柔的擁抱。儘管不再如日中天,儘管過氣過時,仍有欣賞的人,仍有自己發揮的舞台。轉變似乎必須去接納並且適應的,但不代表阿諛諂媚的背後必然是自身價值如今已被否定殆盡,所以就如同最後一景Maria的微笑,勇敢面對著人生的不留情面吧!

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26]Party Girl-我媽媽是派對女孩:失衡的自我及體制

這是個舞女瀕臨退休之際發生的事,故事不複雜,單純只是決定結婚及邀請自己兒女準備及參加婚禮的劇情,其中拉近兒女與自己的疏遠為主要的調味料,導演更從頭到尾使用貼身特寫的鏡頭,讓女主角因為年齡而必須退出某人生角色,進而到下階段的不知所措以及和想像有所不同的不確定情緒,自然揮散開來。幾乎啟用原本真實人物的出演更入木三分。這是我媽媽是派對女孩。
乍看之下,總感這部電影沒甚麼起伏,就只是用鏡頭貼近著角色的表情及和周圍角色的互動,忠實紀錄屆齡退休的舞女在家庭與工作職場上的來去。但可能是因為這是三位導演其中之一的母親的真實故事,及絕大部分皆啟用真實的演員,所以情感的流露直擊人心。
 
包含鏡頭底下的構圖,場景裡的調度,也讓電影透露了許多訊息,對話裡的資訊只是錦上添花而已。因此,我們看到一生奉獻給花天酒地世界的女主角Angélique,也許曾經叱吒風雲,如今已是明日黃花,或是孤零零地坐在吧檯旁,襯著歡騰熱鬧的店內氣氛,或是同事相聚已非會讓自己驕傲之話題環繞的核心,甚至為失去地位而惱羞成怒......
 
所以我以為女主角去找之前的常客時,是為了要讓他繼續來店內點他的檯,提高自己的業績,誰知道尚未出口,就收到大概是全天下女人都夢寐以求的夢想,求婚,也就無法考究女主角是否如我前述的意圖,畢竟她接受了,可能是在工作方面也感受到山窮水盡,可能是到了這個年紀,大家都定下來了......
 
『結婚』多少還是讓人有所期待,惟越走越發現"步入家庭"儘管是一般人標準,但自己卻不是好好地安定下來的路線。就如同第三段所言,故事雖沒有直接說出問題所在,不過行為已洩漏端倪,導演完全捕抓到如此的場景。況且當局者迷,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對於一個大家都興高采烈的人生階段,感到興趣缺缺、缺乏動力,甚至有時是惱人的呢?!
 
即便我們沒辦法參與到女主角過去的人生,但在家庭聚會的對話中發現了過去難以追悔的遺憾,這也是導演群意欲告知觀影者的一個線索,關於女主角這個人。縱使有再多當時的無奈可以帶著歉意地請求原諒,但選項的孰輕孰重,立判分明,藉此讓觀影者更了解女主角一些。
 
想要持續做自己,但歲月洪流卻不停地推著向前,體制構築的牢籠趁勢逮個正著,彷彿是掉入由時光與社會價值精心布置陷阱的獵物,徒勞困獸鬥;或說試圖讓天平兩端保持平衡,但內心渴望的重量,雖微小到看不見卻無比沉重,萬物莫敵。
 
或許正因為是創作者自身母親的真實故事,過盡千帆後,有所體會,因此對女主角的行為不帶批判,反倒是溫柔凝視著,關懷著,從電影中感情的呈現便略見一二。於是婚禮時的兒女致詞,雖虛擬,但我以為就是既真心又誠摯,對母親的感恩告白。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425]Boyhood-年少時代:The moment seizes us

這分明就是Ellar Coltrane的青少年傳記電影,畢竟導演讓他從小時候演到大學新鮮人,只是以Mason的名義,及家人、朋友和現實中的不同。但話又說回來,在Ethan Hawke是導演御用人選的前提之下,Ellar Coltrane這個劇中的假兒子,於我而言,倒也越看越和Hawke相似,分明就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驚奇,稍微一不注意,還真以為這部電影是真實人生的紀錄哩!這是年少時代。
這部電影描寫著Mason從小到成為大學新鮮人過程裡的重要時刻,沒有任何拍攝炫技,只是按照時間軸順序平舖著Mason與家人親戚,與女友朋友等等相處的時時刻刻。噱頭在於同一批演員一演演了十幾年,最後才殺青。對於看重電影故事性的我而言,其實很難對這樣的電影撩起興趣,但在外國傳媒、影評盛讚的驅使之下,最後還是觀賞了這部電影。

雖說一如預想地在觀影的當下,並未激起太多心中的漣漪,但卻在Mason最後的大學新鮮人階段的場景裡,一如Mason的朋友在曠野呼喚反射迴盪的回音一般,感觸像一杯回甘的茶,甜味慢慢地擴散開來,驀然回首,原來在Mason高中階段所經歷的一切,甚至更早以前,段落的細節裡,早就在我內心埋下可繞樑三天不絕的種子。

原來導演似乎試圖從這個故事中,給時間長河裡那些關於『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等老掉牙的警示標語賦予些新意,或說給予不同的解讀,最明顯便是不像其他電影、電視劇裡,各階段的同個腳色,演員卻是不同人的安排。同組人馬讓觀影者看見時光在演員身上所遺留下來的痕跡,除此之外,故事裡所發生的悲喜交集同樣地留下不可磨滅的無形紀錄。特別是在幕與幕之間未告知觀影者現在的時間點,而試圖讓我們發現劇中演員已長大為如此的驚嘆。

這讓我想到榮獲2011普立茲小說獎,由Jennifer Egan所著的《時間裡的癡人(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中,比喻時間就像個暴徒一樣,也像是首跌宕多姿的搖滾樂般,他會毫無預警地在下個轉角侵襲你,某個時刻突然征服了你,但總有落幕平靜之時,惟這讓人鬆口氣的停頓,其實說不定是個激昂樂章的開始。所有事情感覺上接近終點,卻依然不見終點;以為從這個起點再出發,但似乎仍兜著圈子轉啊轉。

雖然電影裡也有幸福時光,但一旦歷經冷酷及無情時,卻深深有感。當然在當下我們並未能看見將來事情如何發展,但總是在Mason媽媽突然地為自己人生的感嘆發言洩漏了端倪,總有這一生似乎沒有甚麼值得驕傲的事,沒有人感謝自己,就要孤獨地入土為安了。

我想導演將時間軸攤開在我們面前的原因,就好像上段所提及的那本著作裡,會突然地將腳色人生的描寫快轉了數年雷同,是讓觀看者綜覽人生全貌,而對後來的轉變不勝唏噓,於是要好好地為自己未來著想的這段話便顯得冠冕堂皇,彷彿我們無法掌控一切。話說回來,卻又安插了水電工在多年之後成為餐廳經理的片段,留下希望,只是誰又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有多少辛酸,或在多年後,餐廳經理又會遇到甚麼樣的狀況呢?

包括已與母親離婚的生父這個角色也相同,雖有別於母親帶著Mason姊弟顛沛流離於男人之間,他一直溫暖地給予一雙兒女們人生經驗談,但在這背後的底蘊是過去釀造出太多自己以為的錯誤,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度重蹈覆轍,一種悔不當初的遺憾,似乎和母親的發言又殊途同歸。

於是時間像班趕不上的公車一樣,毫不留情地越駛越遠,想要快樂時光永駐,但稍縱即逝;時間也如陷入塞車車陣的車子群,貪心著黯淡時光快快離去,卻難以擺脫,或許把握住時間的並不是人類,而是時間控制著我們的一切。很多事情,一樁一樁地,一代一代地周而復始,從未結束,也無法重新開始,起終點都只是我們人類為了不被時間巨流沖走所設置下的防波堤罷了。不過從積極些的觀點來看,當下若沒有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又如何認識到這些難能可貴的人們,讓我們或陪伴我們成長,使人生更多采多姿呢?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24]Interstellar-星際效應:是愛引導我們往前邁進

以探險型的科幻災難片為基底,該有的外太空壯麗景致,及搭配無間,撩撥起觀影情緒的配樂均執行地恰到好處,提供了美妙的饗宴,又運用親子間的生離,及關於全人類存亡的兩難問題替這部電影增添些色香,並機巧地使用超自然現象提味。原以為這道菜就只有這樣,已經夠精彩了,沒想到最後竟透過貫徹通篇的科學論點給生命裡所有神秘又神奇的現象(或神話故事)一個解釋,不僅前後呼應,還感人肺腑。這是星際效應。
故事發生在地球即將無法讓人生存的未來,當時保守的政府僅專注致力於農業的發展,關於科技、外太空所有高端的科學研究均淪落成昨日黃花,是禁止人類在繼續發展的範疇。不過奇妙的重力現象,或其實也可以說是命運,卻帶著Cooper父女發現了秘密執行中的太空計畫,並先後踏上了拯救全世界人類的旅程。

如果你有在觀賞美國影集『The Big Bang Theory』,或許你會覺得影集中的一幫宅宅科學家應該會很期待看到這部電影,或甚至可能在日後的劇情裡討論或提及這部電影的相關理論。沒錯,導演做足了功課,也有相關專業的專家參與,因此對於劇情內關於外太空探險的討論,觀影者很有可能是對牛彈琴的那隻牛。

且當他是部災難電影,而有支小隊正要拯救全人類吧!所有鴨子聽雷的推論,即是個困難的抉擇,其實也反射了觀影者對未知的不確定感,於是感同身受這個任務的艱辛。只不過劇情也和其他災難片如出一轍,非得幾個人狗血刻意地犧牲了,才能烘托出其他場景的情感澎湃,個人是覺得沒必要或可再修飾一下。

說真的,因為任務而致使的親子分離就足以撐起這個故事的情感厚度。Cooper一家與Dr. Barnd父女恰為互通聲氣的對照,儘管立場有所不同,但女兒皆是殷殷相信著如大樹般父親的承諾,因此一旦被背叛了,就宛若失了根的浮萍般不知所措,與父親的距離也就拉開,無論是容貌上的改變到疏遠,還是難以置信自己被父親欺騙。後來,她們各自倒也堅強地再度站起,因為愛,繼續承接著父親的職志。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中太空船與母艦界接的場景,交錯著Cooper女兒堅決要帶哥哥一家離開一直以來居住之房子的場景,其中意涵透過如此穿插式的剪輯散播開來。母艦、家是基地,總是安然地待在原地,等待我們返航,不過有時候基地失守了,損壞了,導致連結出問題,就得花好多力氣重新校準及適應,或只能離開,另尋途徑,自立自強。

雖然結果大相逕庭,無論如何只是愛的方式不同罷了,惟對於離開、放手這個做法,始終難以被覺察到是出自於愛,就如同女兒無法察覺Cooper毅然決然去出任務的原因,Dr. Brand難過於Cooper決定要自我犧牲。

另外,Cooper對兒女的愛也面臨到孤獨在異星待上好一陣子的Dr. Mann,道德兩難的挑戰。這就好像問你當母親與女朋友掉進水裡快淹死時,你會救誰一般,家人和全人類,你會選擇哪一方?雖然有捨才有得,這是以Cooper為首的拯救小隊們的結論,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不就和Dr. Mann所作所為,衍伸出他對於生存的渴望,有人陪伴的需求無二致嗎?只是程度上差別而已。

實在太過強烈地期盼著情感的陪伴而顯得自己萬般脆弱,沒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博愛情操,如Cooper,其實是人之常情,只是稍一不慎,人性醜惡的一面也表露無遺,如Dr. Mann。此也呼應Dr. Brand私心想見自己所憧憬情人的場景,而在二選一的選項裡,給出先到最無確定資料回傳之星球的建議。縱使她有自己的專業判斷,但多少應受到非科學的直覺及情感影響吧!?

人都有私情,然,不一定代表這是個不好的出發點,Dr. Brand那一番對愛的談話為承先啟後的關鍵,畢竟愛的力量實不容小覷,充滿魔力,這在後來的劇情裡皆有所回應,特別是那五次元世界,繼創造了外太空靜寂虛幻壯闊的美麗,及營造晦澀不清,難以居住的地球場景,並承襲電影『Inception(全面啟動)』的夢境景致再革新出來的影像。

一切根基於父親的執念,而讓電影初始的超自然現象(關於詭異的重力現象之推測)有了最溫柔,最動人的說明。Cooper離開女兒去出任務,雖然是可能出錯的事然後真的出錯了,但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女兒了解了父親的用心,其濃濃的思念,人類也因此進步了。

仔細一想,『浦島太郎』、平行宇宙、只有小孩子看得到鬼,命運的巨輪...等電影提及的類似概念,包括一開始出現,後來Cooper用鬼包裝的神秘現象,導演透過目前科技發展到的境界,發揮豐富的想像力,讓這些所無法證明的狀況被解密,不僅是存在著,還賦予正向的思維,於是莫非定律、宿命論帶有的絕對也就變得可人許多。片尾,Cooper和女兒道別後,又開始了下一段生命之旅,另一段陪伴及情感支持的歷程,我們或許可以相信人類將因此又再更上層樓,因為愛。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423]Magic in the Moonlight-魔幻月光:人心也是一場神奇的魔術秀

Woody Allen的最新作品,仍然承襲著以往大量諷刺對話的內涵,建構起故事,並從中提煉出對人生的體悟,然而比起前作『Blue Jasmine』的尖銳,以及近期其他幾部作品『To Rome with Love』、『Midnight in Paris』等大型又多線的敘事,這部電影顯得小巧又可愛,又拍得相當復古,卻仍讓兩造價值觀有著激烈辯論。辯論不一定有答案,但總讓觀影者如我思索些人生的甚麼。這是魔幻月光。
故事描述一位裝扮成東方神棍,化名Wei Ling Soo,靠障眼法表演魔術的西方男子Stanley受其朋友之邀,到法國南部要拆穿可人女靈媒Sophie的通靈騙術,不料卻棋逢對手,抓不到破綻,甚至一向理性的他,價值觀也因為這趟旅程而有所改變,莫名地,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
 
看似沒甚麼創新的劇情,交到Woody Allen手上,似乎就有些不一樣。其自身神經質的個性,大大地影響了其筆下、鏡頭下的腳色,彷若導演的化身一般,常常機巧又挖苦地抱怨著所見所聞,幽默得令人發噱。在本部電影裡,Stanley即為鏡頭底下的Woody Allen,諷刺著電影中所有其他腳色,有趣的是Stanley本身就還蠻值得吐槽的。職業明明是製造幻象,讓人嘖嘖稱奇,但他本身卻理性的緊。
 
這便是此部電影的基礎,透過理性的一方,具有科學根據,只相信眼前所看見,與感性的一造,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證明之對立,試圖取得一個人生平衡點。不只是人際之間的彼此挑戰,更是個人內在的扞格及掙扎,所謂人心的變化導致現實的轉變。殊不知Stanley所做的事在某些程度上和Sophie所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嗎?而Sophie也對Stanley的實事求是也有所動搖......於是愛情沒甚麼道理,又好像有所原因地在Stanley與Sophie之間降臨。
 
而就像電影裡面所描述到的,人類有時候需要的不是些直接便能感受得到,立馬辨明的實際,反倒為那些難以捉摸,無法解釋的情緒,不存在的虛空,即便是幻象、謊言等,也能舔舐因現實到過於殘酷而受傷的心靈。所以人類祭拜、祈禱,探索科學尚無法證明的神秘,以求得正解,甚或做出可以滿足自己心靈需求的行為,無論如何。就如同後來Stanley也因Sophie過於神奇,從完全不相信至最後親戚發生意外後,情不自禁地尋求正向支持的力量一樣。
 
不過儘管現象難解,但尚有一絲人類可以感受到的事實,所謂的『sign』,要不是有這樣的東西,人類又如何踏實呢!?可見也不完全空無,關於愛情亦如是。或許它來得莫名,但總有個徵兆讓人發現,就像那些通靈者,魔術師,即便所做為之神奇,不過結果仍必須具體可量測,五感體驗到,才會讓人有神奇的感受。
 
這樣看來,導演透過幻術包裝起這個愛情故事,並讓兩者遙相呼應著;尚以魔術的特點,利用敘事性詭計,提高原本相對簡單的故事的可閱性;當然兩個相反概念的衝突,也擴及至Stanley與意欲追求Sophie的富家公子哥兒的對照,兩位魔術師Stanley與其好友的對照,讓整個故事在在證明了,有因不一定必有果,有果不見得有因,人心的變幻多端,也具有足以影響生命軌跡的力量。

因此要不是經歷這一遭南法揭穿騙局之旅,我想Stanley仍貫徹著自己的信念,並無法理解愛情的衝動。而神祕學與科學的辯論結局,當然也就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或許是因人生各階段的轉變而不停尋覓的心靈寄託也說不定,比如說Stanley的親戚與那條極具紀念價值的珍珠項鍊,比如說魔術師好友必須讓Stanley來一趟南法......等。當心靈被餵養飽足了,我們才有勇氣與力量面對現實的紛亂與難以掌控阿!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422]Hoje Eu Quero Voltar Sozinho-愛情的模樣:情竇初開

雖然以視覺障礙包裝起青少年們賀爾蒙蠢蠢欲動,情竇初開的愛情故事,但其實與一般人並無二致。在導演鏡頭的捕捉之下,細膩刻劃了尚在摸索愛情的樣態,讓人物關係指向圖,總是保持著撲朔迷離,曖昧不明的情況,因而會在某個點上,突然因為角色的衝動失守而驚喜;而因為視障所勾勒投射出的各『放手』場景,則讓觀影者的心反覆地揪緊放鬆。這是愛情的模樣。
身心障礙者和一般人一樣,一旦輪到青春期敲開進入身體的大門後,不論時間早晚或同個時機,每個人都有想要擁抱情愛的本能及衝動,只是對於身障者來說,礙於障礙所衍生的諸多因素,會更有所保留以免自己屢受傷害,但實際上,會不會是自己想太多了呢?!

導演稀鬆平常地帶入身心障礙者父母對於身障者要獨自闖蕩的擔心,雖然這似乎是每部與身障者相關議題的電影都會被提起的內容,但在這個愛情故事裡,初始總不免懷疑內容不夠聚焦。不過同儕Giovanna也與父母站在同樣的立場及和Leo的關係,到後來才恍然父母親態度和Leo與同學相處的轉變,以及Leo情感世界從持保留態度,到勇敢接受,其實互文著。

新來轉學生Gabriel便是個和父母親、Giovanna完全相反的例子。以毫不知情,未刻意掩飾,大咧咧的姿態,成為那把啟動一切的關鍵鑰匙。是阿!身障者只是被關上一扇窗而已,他還是得有自己的門,自己的出口,開創出自己的世界才是。

一開始確實充滿不安全感地需要被保護,但總有一天,雛鳥總會想要將蛋殼啄破,親身嘗試跌撞於外在的花花世界,Leo便是如此。因此,事先預備好的退讓終在某一天轉化成沉甸甸的負擔,順其自然的他法反倒因新鮮感十足,而減輕不少壓力,更慢慢給予Leo力量鼓起勇氣,突破現狀。只是Leo長年的親密夥伴Giovanna吃醋了!!

因為曾經她是他的親密夥伴,便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愛情,只是妹有情,郎無意。電影打從第一幕,Giovanna和Leo百無聊賴地在泳池旁許下決心在夏天裡獻出初吻的場景,便開始娓娓道來初嘗心動滋味的青少年們是如何表現自己,散發情慾訊息,或其實尚未看清愛情的模樣,無以名狀及難以釐清自己及他人的想法......等等狀況交織成曖昧不明又五味雜陳的戀愛心情。

導演善加運用了Leo看不見的素材,呼應了情慾初撩撥男女孩的心房,尚在摸索的階段。其中有些情節,未刻意用模糊不清的鏡頭表現視障的看不清楚,而是默默偷渡了敘事性詭計,以鏡頭對準Leo,讓觀影者同樣也看不見其他,或跟著Leo聽同學轉述,未見著實際狀況,更能感同身受箇中滋味;有時鏡頭又切換至全知者的角度,盡覽場景一切,事實無所遁形。

這就彷彿不小心跌入愛戀的洞穴時,不自覺地便以自我為中心,聽不進其他人的忠告,睜眼卻看不見事實;所見聞的,又不見得為真實,但心情仍大大地受著波動;一旦總算認清對方不領情,卻又難以接受,甚至讓意氣用事搞糟彼此的關係。這個故事讓觀影者宛若坐上時光機,回到當年年少情竇初開之時,而總在事過境遷後,才了然唯有放手,坦然接受,關係才能持續下去。

說真的,這部電影和一般友誼萬歲,清純愛戀的物語沒甚麼兩樣,和身心障礙者處處受到保護,卻亟欲自由飛翔的題材也差不多,但導演卻能夠將這兩個題材,以視覺障礙的關鍵字串聯起來,並運用在敘事上,在鏡頭視角切換間,觀影者的情緒好似在盪鞦韆般擺盪著,手法顯見高明,又未露匠氣,主角群感情轉折的書寫仍保持清新自然,青春洋溢,實在讓人印象深刻!

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421]Gone Girl-控制:失去自我的婚姻墳墓!?

看過原著小說的人如我,可能了解真相而對於劇情並未有特別驚喜的感覺,但還是震懾於劇中角色的工於心計,且原著作者更為電影改寫了結局;更何況是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的觀影者,隨著編導帶領著大家一步步抽絲剝繭,發現真相,同時也拼湊出Amy和Nick這對夫妻五年的婚姻全貌,只能感嘆曾經滄海難為水,如今歹戲拖棚難停歇。這是控制。
Amy在第五個結婚紀念日當天尋常的早上離奇地失蹤了,她的丈夫Nick雖向警察報了案,但卻在種種跡象顯示出似乎在這段婚姻的經營上不夠用心,儘管警方在諸多疑點中試圖保持著無罪推定,但一個接著一個極具殺傷力的事實,媒體的加油添醋,卻讓Nick被懷疑為妻子失蹤的幕後黑手,到底真相又是如何呢?
 
編導漸進式地帶著觀影者走入這個離奇的故事裡,彷彿進到瀰漫著五里霧的森林中,越往深處越顯撲朔迷離,不過倒也越接近真相出口,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撥雲見日。基本上按照著原著小說的模式成影,Nick如今的遭遇和Amy從遇見Nick的過去所開始撰寫的日記,兩邊視角交叉進行著。正因為從最甜蜜的一開始入題,才映襯出如今Nick的一問三不知還有一些小細節的可疑及莫名。
 
導演在礙於未有像小說如此可以鉅細靡遺的篇幅之下,透過鏡頭的窺視及推移,讓角色隱藏起來的七情六慾、舉動全都在鏡頭底下曝光,因而更讓劇情牽動著觀影者的情緒,整個起伏猶如搭乘著雲霄飛車般,高低紛陳。
 
原來這是一部裹著推理外衣,實則闡述婚姻角力,男女雙方相互揮霍愛情力量的故事。提到後者,較短的篇幅成為這部電影稍嫌可惜的缺憾,不像小說一樣,能夠細膩地將男女主角漸行漸遠的原因娓娓道來,畢竟如此親密的兩人竟走到故事時間點所發生種種的地步,這絕非是電影僅透過幾幕就可以交代清楚的,理應是更複雜深沉的心理狀態。至於母親的創作The Amazing Amy對Amy的影響也是個不容小覷的潛在危機,只是電影好像著眼於另一個角度。
 
那就是一如中文書(片)名『控制』。從頭到尾,不管是有意識無意識,誰幾乎都在控制著誰。那是從Nick和Amy的婚姻問題裡衍伸出來的核心,或該說打從Amy的母親以她為藍本編繪The Amazing Amy開始,就漸漸制約。
 
小至你必須迎合自己所喜愛的人的喜好,大至一旦曝光在鎂光燈下,成為了公眾人物,你將不能暢所欲言,為所欲為。人生裡,似乎總是需要不斷地迎合,稍一失言,稍一做錯事,甚至稍微沒達成些甚麼,放大鏡就直接湊上來瞄準你的一切,然後你可能就擔心著必須失去。
 
因此Amy失蹤後,與過去遙相呼應地媒體如扒糞般的挖掘,見縫插針式地發下毫不負責任的評論,群眾群起效尤,網路世代的效應排山倒海,絡繹不絕於耳,無怪乎擅打殺妻官司的律師策略性地要讓Nick說些或做些言不由衷卻必要的謊言,儘管交織著實情,但那也只是為了讓人看起來信服的舉動。這也是控制,控制事態不再擦槍走火。
 
這不就是Amy所利用來設計整個事件的基底嗎?且她高明到連每一位出場女性對男人的控制,不管是情人關係,還是親屬關係,也早就算計到計畫中,實在令人不寒而慄。只是再怎麼掌握,遇到不熟悉的人,自己也未小心謹慎的狀況,讓計畫生變,讓自己從掌控者淪為被控制者......
 
這樣看來,或許我們受到控制或控制別人是建立在愛的關係之上,但Amy的突發案件似乎也可以以更粗野及廣義的方式來說,是一種求生本能。如果只是暫時的也就算了,但長期的以愛為名,視為理所當然,受苦難的絕對是被控制者,
 
而這些受控制者自然地便想要找機會成為控制者,於是關係可能就變質了,不論是這一段關係,甚至可能影響到下一段關係。君不見Amy和Nick這對怨偶便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說起來Rosamund Pike在這部電影裡因為飾演Amy,而在演技上著實有著相當大的突破!
 
但編導似乎不願意如此輕易地放過Nick。就如同整部電影對於『控制』這樣的情節不斷互文生義一樣,導演前後呼應著Nick輕拍Amy頭髮的鏡頭,提問著你在想甚麼來破題及結尾。縱然正如Nick所說自己不過是個鄉下長大的普通孩子,和在城市成長,從小便受矚目的Amy不一樣,但既然兩個不盡相同的人步入婚姻,且要繼續走下去,絕非不是在電影裡所看到,在低潮時,抱怨著彼此各自為政的方式來維持。
 
只不過在這段婚姻裡,多上了Amy或許有點異常的心理素質,讓問題更雪上加霜而已。於是,故事就停在那裏,雖然總覺得留下了驚悚的餘韻,但或許也正讓(或說逼迫)觀影者反思著控制及被控制的關係(除了婚姻,或許還延伸到其他關係上)該如何降到最低吧?!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420]Los Insólitos Peces Gato-鯰魚很驚奇:人與人之間的依附關係

雖然面臨著母親隨時會離開大家的戰戰兢兢,但非以恐懼、哀嘆死亡入題,而是因為家庭成員組成特殊,逝去即是分崩離析,沒有基底承載住傷痛的情緒,因此,鏡頭不論室內外均貼身拍攝著角色們,直面著母親的日薄西山及堂而皇之邀請進來的新成員,從即將斷開的龜裂中汩汩湧出家庭成員間愛與被愛的供需關係。這是鯰魚很驚奇。
以Claudia獨自安靜的生活場景進入故事裡,因某次盲腸炎孤單入院,鏡頭來回對比著她的隻身和隔壁被全家人環繞的Martha,其病床旁的雜沓光景,兩人你看我,我看你。或許Claudia的孑然盡入Martha眼簾,適合自己與孩子們,因此嘗試著邀請她進入家裡。其他家人雖有質疑,但也未積極反對的狀態下,Claudia便成為常出入Martha家的新成員。

導演透過鏡頭的設計,讓Claudia這個局外人的前提,更為凸顯,煞是有趣。也不是說有多麼多元的處理,反而幾乎是以近身拍攝的方式呈現,讓我有「凝視」著眼前人物活動,看著該人物開創自身故事的感覺。只是視角的切換,讓故事多了些不同的溫度,所謂的孤獨,所謂的距離感。

先是以第三者的角度關注著Claudia孤單無波的生活,直到Martha一家掀起了一陣漣漪。接著是令人印象深刻的,Claudia第一次進Martha家幾乎一鏡到底的鏡頭,此時為透過Claudia的眼睛窺探Martha家的一切。從冷眼注視著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到Martha身體不適,只能在旁邊看著,卻沒能搭上手的不知所措等等,情緒轉折在這樣的鏡頭下突顯出來。

這個場景也大致交代了這個家庭的氣氛,並隨著Claudia越來越涉入這個家的活動,以一種難以違抗的姿態,或者該說自己一個人久了,潛意識裡尋求自身的被需求,抑或Martha家的人其實都需要一個出口,於是Claudia也慢慢地走入了鏡頭,成為傾訴對象,成為其他第三者被觀看的對象,進而說開了這群似乎都是陌生人的背後故事。

原來越深入才了解這個家其實有各自的辛酸,但說到底仍互為外人的情況下,情感依附不夠緊密,存在著距離感,雖同在一個屋簷下,卻感受到孤獨,僅依賴著母親Martha的存在維繫著,無怪乎Claudia竟可以毫無違和地就走入Martha家,一旦Martha不存在於這個家時,關係其實瀕臨瓦解,反之,以Martha為核心,向內聚攏,密不可分。

因此後面幾場為了把握母親最後時光的出遊,儘管Claudia在鏡頭裡,開心地和Martha家玩在一起,卻仍有著相當的距離,但好景不常時,Claudia又能迅速地抓穩了指引這個家前行的舵,不至於讓整個家解散。就Martha深切的用意來說,看來是成功了卻心願了!
 
即便是家人,無論是否有血緣上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距離,不過因為人總樂於分享也樂於被分享令人開心的事,所以關係拉近,又由於我們樂在其中不思蜀,時光也因此顯得短暫,對比那些讓人憂鬱的事情,難怪小兒子在故事裡幽幽地提出『為什麼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問題。
 
不過相反來看,雖然憂傷實在不是個樂於被分享的主題,但一旦說出來,有人一起承擔,是否也會有『悲傷的事也很短暫』的感受呢?而人生總是這樣有高潮也有低潮,有福同享之外,有難也應毫不猶豫地與之同當,共同度過才是,這才是家人、朋友的意義阿!這也是Martha透過接納Claudia,想要在臨終前告訴這班孩子們的事情吧?!
 
從互不相識,到接觸,進而熟稔,及Claudia與Martha家之間的距離感存在不存在,在在展現出導演過人的調度,詮釋之完美讓親疏遠近,跌宕多姿。後來雖然Claudia彷彿尚未看見自己在這個家存在的價值,而抱走了象徵自己的鯰魚踽踽獨行,但Martha將每位兒女的特性看在眼裡的遺言裡,說明了這個家庭仍未完待續著。




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419]Hundraåringen Som Klev ut Genom Fönstret och Försvann-百歲老人蹺家去:大智若愚,順勢而行

原來故事主人翁Allan在歷史洪流中扮演一個眾多關鍵角色的其中之一,未料他也沒有許下多宏大的志向,僅憑著愛爆破的興趣,陰錯陽差之下,他的生命就變成這樣的面貌了,就如同百歲生日時,離老人院出走後所遭遇的一切種種,忙活的都是身邊的人,Allan只是順著時光裡的人兒對故事的編造,便被推向下一個時空境地。這是百歲老人翹家去。
Allan的一生彷彿是個傳奇,包含打從娘胎出生開始,就經常有人對他大吼大叫,不過最讓人嘖嘖稱奇地,莫過於活過了一世紀,遊走諸國,經歷體驗許多最危險的時刻,依然身體健朗地迎向他100歲的生日,往101歲的生日邁進。這部電影本身就是Allan的傳記,以回顧過去100年的歲月片羽,互文如今翹掉老人院後被追擊點滴,而成形。
 
最有趣的莫過於在不改變歷史的狀況下,安插入Allan這個人物於無形,好像真有這號影響全局的棋子在裏頭,但另一方面又在自述當中,未自命不凡地,一再隱隱強調著自己的普通,只是個愛爆破的人物而已。即便因為離開老人院,引發警察尋人,又因為順勢就拿走裝滿錢的大型行李箱,致使黑道追殺的轟轟烈烈,仍保持著如此一貫的調性。
 
是幸運還是不幸?!既常面對大難臨頭,卻又能一一化險為夷,Allan絕非依靠著聰明才智,反倒是一股與世無爭的傻勁,其中情節的設計拍案地令人莞爾。雖說彷彿是《Forrest Gump(阿甘正傳)》的歐洲老人版,不過阿甘憑著傻勁往前邁進,提煉出來的是積極向上的人生哲學,而Allan卻單單將計就計,或該說順勢而行,一如其一直掛在嘴邊的座右銘:生命該怎樣就怎樣,似乎醞釀出宿命論的況味。
 
這在Allan現今蹺家後,荒謬的公路之旅,更為凸顯,畢竟所有都是偶然與巧合相乘,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外送平方好幾倍的誇張,喜劇效果十足,不過擔任被虐的丑角都不是Allan本人,Allan反而以一種與此混亂對比的超然模式,平靜看著周圍的紛擾,因而醞釀出些許黑色幽默,同時也讓我心有所感。
 
命運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呼應一場被送到勞改營做苦力,也是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場景,與愛因斯坦雙胞胎兄弟的相遇。那時候處心積慮地與對方合作逃營,但始終未果,最後得以成功的關鍵反而不是自己所強求,一切時機點到了,就發生了。Allan所有的遭遇似乎都是這樣的模式,煞有其事的都是旁人。
 
但也不是任由命運擺佈著我們。今天要不是Allan順著情節發展,沒有思考太多地就這樣走下去的話,他會有這麼豐富的經歷嗎?!對照故事裡那位可以成為任何學者,卻甚麼學者都不是的角色來說,要不是當時遇上兩個怪怪的老人,半推半就地便跟著他們走的話,最後怎麼會有獲得這趟豐富的旅程呢?很少人是可以擁有自己想要擁有的東西的,最後一幕,Allan再度回首人生前,心有戚戚焉地娓娓道來......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8]Blind-盲:恐懼與脆弱的寂寞發想

可以說它是多線敘事,可以說它是劇中劇形式的自我投射,成立於被上天關掉一個對外出口後,世界便漸次充塞著不確定及未知感,徒留如同劇中人物所謂的想像,卻比原本存在的次元中,沒了邊界,失去限制,甚麼情節都存在著可能性,更凸顯出了主角內心的恐懼,脆弱及寂寞,刻劃細膩。這是盲。
一般來說,後天盲比起先天盲人來說,更難適應這個世界,適應速度相差很多,畢竟曾經幾乎仰賴眼睛的生活,如今得替換成其他感官來感受,是需要時間的,當然也帶來更多的恐懼,那是種對失衡的卻步,就好像原本各司其職就剛剛好的團隊合作,因少了一位成員而讓其他成員加重了工作負擔,頓時之間無法負荷的感覺。因此不難理解某一天突然失明的Ingrid,沒有跨越足不出戶這個心理障礙的勇氣!
 
導演透過部分感官的特寫鏡頭,及Ingrid的心情自白,不僅呈現了主角嘗試用其他方法來探索世界的小心翼翼及惶恐不安,並以此開門見山了後面的情節設計。因為看不見,所以存在著的人事物之空間感,顏色,動作,表情等等具象的東西變成了腦海裡的想像,兼以熟悉感的多寡為至關重要的變因,真實度亦有所不一,更遑論少了視覺作為綜合判斷的抽象存在,感受度或許失準,因此名正言順地虛實交錯,混淆。
 
同時透過雙重敘事者的方式,除了導演本身,加上Ingrid這個腳色,一點一滴地揭露了文本的架構。有人說,書寫,特別是首部作品,往往會帶入自己的遭遇,這部電影便以此為基礎,前述的角色疾患為前提,讓故事呈現了多元樣貌,實中帶虛,虛中帶實,或更該說虛中帶虛。有時候像俄羅斯娃娃般,一層層地存在著驚喜,煞是有趣,但驀然回神,卻宛如剝洋蔥般,剝下來的都是支離破碎的脆弱及寂寞,直教人神傷。
 
主要歸結成兩條敘事線,有個將彼此連結一起的人物,此外,角色間以一對多,輻散投射出去,互相呼應、對照,彷彿映照著一個折成銳角的鏡子,兩邊都是自己的鏡像,但卻又不太一樣,以此『分裂』的型態,陳列慾求,反更能清楚澄澈地望見劇中主角Ingrid內心的空洞及所需。
 
或許Ingrid失明之後,有些感受不得不更為敏感,或許也是面對他人,自殘形穢,所以除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之外,其實也在找尋對外的連結,抑或膽妄別人對自己產生連結,證明『我』依然存在,如爆炸案件裡試圖得到認同,如多年不見的好朋友,為了延續話題,而從模糊記憶裡迎合興趣,但自己可能也不確定是否喜歡,以取得共鳴。一般人不也是這樣,跌跌撞撞地讓他人看見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當然有些人做這件事時,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
 
這樣看來,導演在說故事技巧上也相當高明,大致以一種發散出去而後歸結的方式,雖然說的是恐懼著無法面對自己與外在的關係趨向漠然,但最終其實提取出了Ingrid對丈夫的擔憂及期盼,才是最核心的渴求。不過或許Ingrid後來也發現了,一切都只是為自己脆弱所找的藉口,一旦不跨越過去,也就不知道關卡背後的世界是甚麼情景,也就永遠不知道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又難以控制。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7]Cruel & Unusual-迴路人生:無間地獄悲歌

這非一件好事,再死一次,一死再死,死不完,再死一次,這會使你精神耗弱,這會使你喪失意志,絕對不敢很害怕,再死一次......或許這是殺人、自殺後最嚴厲的處罰方式,但人是否非得經過一些反覆,才深刻體會到愛的真諦嗎?這是迴路人生
如果你喜歡由Tom Cruise和Emily Blunt所主演的《Edge of Tomorrow(明日邊界)》,又你可以忍受非好萊塢式外加非動作電影的話,你應該會喜歡同樣類型,藉由反覆死去而獲得一些線索暨想法的這個故事才是。只是再度死去,萬般痛苦,被折磨至死的心情雷同,但和《明日邊界》偶爾點綴著笑語及充滿希望來比較的話,這部電影籠罩著灰色的挫折與無力的哀傷。
 
開門見山讓觀影者目擊命案後,卻急轉直下地讓原本應該駕鶴歸西的男主角Edgar瞬間移動出現在某個未知的室內走廊裡,就連Edgar也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還得被迫在陌生人面前承認自己是個殺人兇手,然後周而復始地在某個時刻回到命案發生前再次經歷著同樣的事情。
 
由於Edgar自覺就算再怎麼與孩子、妻子爭吵,他怎麼可能會犯下殺人罪,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妻子才是真正的罪人,所以不斷地試圖在每一次的時光倒流裡窺探究竟又試圖改寫命運,卻因為陷入未果的輪迴而覺得這一切是個折磨人的惡作劇而無法忍受,亟欲逃離。
 
導演便利用如此每次死亡所切開來的情節段落,造成懸念,製作成故事的片片拼圖,拼湊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及男主角家庭的完整樣貌,甚或帶著Edgar以第三人稱的角度窺見自己從未知道的瑣事,他才得以深刻的反省自己。
 
人往往過於以自我為中心,眼睛只見從自身出發,至所能目及之處,卻忘了視力所無法觸及的世界其實多深奧多廣大,總是自以為這樣處理比較好,殊不知其他人也有自己的心情,事情有其他層面可以觀看......然後一切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只是似乎已經無法逆轉了,除非......
 
Edgar對夥伴訴說著:『死亡並不是解脫。』但在天命不可逆之下,他也只好用另外的形式傳遞了對家人的熱愛,無奈的是男主角Edgar非在走過這無間痛苦的一遭之後才豁然開朗,而不禁覺得何不一開始就好好珍惜。
 
但愛的反面總是一把刀,愛也容易蒙蔽了我們的雙眼,人總是容易被包圍的愛所寵壞,最後扭曲了心意,看不到愛的所在。這樣一個故事或許隱晦著提醒著我們人類對愛的貪婪,必要時激烈手段才能如意遂心,但一旦做了,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等待著我們的只有反覆經歷,承受忍受最後接受,卻甚麼事情也無法改變。所以對於非自然死去這件事,怎能不三思而後行呢?
 

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416]行動代號: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初以為整個計畫無厘頭、脫力到過於輕佻、點水,是場未經縝密思考的鬧劇,但再往下看,其實他們超認真,超用心,為了要脫離貧窮!!!導演將嚴肅議題拍的舉重若輕,層次分明,透過青少年的好勝、鬥嘴等反覆的語言模式,開創出以台詞形成節奏的類型電影。因為這些重疊,即使未鉅細靡遺地交代主角背景,但讓故事仍有脈絡可循,並一遍一遍地加重了故事的力度,是種底層階級想要奮力躍起的決心,隨著情節遞嬗,排山倒海而來,甚至餘波盪漾,而原本只是想利用來換成金錢的孫中山銅像,彷彿與最後團結在一起的阿左、小天眾人有了類似革命情感的古今呼應。 這是行動代號:孫中山。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催繳班費,誰都避之唯恐不及,於是在目擊被棄置的孫中山銅像後,靈機一動地夥同同儕,策動了偷竊計劃,揭開整個故事的序幕。如此直接,未曾遲疑的決定,不免猜想難道沒有其他方式嗎?且後來發現整個行動不夠縝密,雖然好似要做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無時無刻保密防諜,但危機來臨時,招數仍舊那一兩招而導致團體幾乎分崩離析,能否成功不禁讓人存疑,又很常不小心做過了頭,外強中乾,實在令人發噱。

不過或許這都是從我們世故大人的眼光去看待,所以才覺得這些行為無厘頭又過於輕浮,周延度不夠吧!?換個角度,他們可以想到這樣的計畫並有勇氣執行,實在不簡單,而且使命必達,超級認真!一連串事件的起點,那位催繳班費的同學宛如是個提示。他認真,只是毫無皮條,只好以最容易的第101招連發,疲勞轟炸,異曲同工之妙地,竊盜團也很認真,只是當計劃趕不上變化時,只能期盼那第101招可以發生奇蹟。

沒有太多配套,反覆類似的想法不就顯示了這些青少年的本質仍單純嗎?再加上兩場裝活屍嚇人的場景,其一雖是為了脫逃,但和另外一場殊途同歸地,滿溢著孩子氣,但卻得親身獨自面對這世界上許多不公不義,永遠無法翻身的狀態,孑然鋌而走險。我們看到中間只是換句話說地比較彼此家世誰最差的場景,也目睹盡在不言中的家庭暴力;罰寫悔過書時,大家開始用『從......開始』為自己的悲慘造句的場景,於是才逐漸了解為什麼角色們這樣執著,即便幼稚透頂,且明知道這樣是錯的,但彷彿就剩下如此衝撞體制的方式才可以突破困境了!

阿左喃喃自語重複著『我沒有要偷』;小天為著被搶走的財源,穿過大街小巷,努力追趕著(雖懷疑著跑步的人怎麼可以追著一輛卡車追得這麼緊。);小天與阿左為了自己的無能為力,狠狠地在濕漉漉的大街上幹架(只是銅像應該不會無端就從卡車載貨區掉到路中,且還端站地好好的),景景呈現,著實讓人心酸......只是老師,媒體卻只看到事件表象,卻看不到背後的本質,呼應了電影一開始,大人的角色一直缺席在電影中,只要你都好好的,就從未有人特別的關心,當轟轟烈烈地讓人看到之後,卻要直接被懲罰了!

孫中山既是印在百元鈔票上的人像,象徵金錢,同時就歷史層面來看,也代表著革命的象徵。成立中華民國100多年,當時為何選擇革命的心情應漸漸被人淡忘,就算歷史課本上讀過,也恍若隔了層面紗,正如同銅像被堆放在儲藏室漫生灰塵一般。如今銅像被拱出來,雖只是為了換錢好過生活,不過最後一場戲,銅像帶我們繞過台北市大街小巷,驚鴻一瞥各式奢華的商店,終了於101大樓前,兩團竊盜團合體的振臂一呼,彼此的意志倏忽有了心電感應,而那聲嘶吼更直擊我心,喧鬧翻騰地迴盪著。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5]かぐや姫の物語-輝耀姬物語:幸福的定義

到底對孩子而言,甚麼是幸福?!到底父母是否有空間提供餘地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我們都被指導著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應該要怎樣怎樣,但眼前所見聞的一切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東方人骨子裡的溫良恭儉讓,百善孝為先而被迫選擇的,因此論及人生責任便過於沉重,畢竟非。己。真。心。想。望。改編自『竹取物語』的本電影,除了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概念,以及孩子個人自我覺察能力之外,額外加入捨丸哥哥的腳色,讓本篇故事(女性)情感自主的部分更為昇華,平添淒美愛情的況味。這是輝耀姬物語。
整部電影基本上照著原來的故事去走,沒有甚麼大刪改大逆轉的部分,不過水墨動畫的用色淺淡,勾勒細節簡單,清麗動人的風采躍然於螢幕上;又絲毫不含糊於故事傳遞上,幾筆就能表達人物的個性,情緒,體現如此畫風的真諦,倒也有一番風味。
 
另外,在原本故事中添加了幾筆內容,並安插了新的腳色們--捨丸哥哥等夥伴進入,凸顯了導演對於故事的解讀,或者可以說讓此物語更具現代感。強調(女性)自由意志之餘,對於親子之間想法的差距亦多所著墨,因而讓竹取公主比起原本故事內容更親民、凡人。

於是整個故事便分成上下半場,雖皆為描述輝耀姬日常生活的點滴,卻互為對照。上半場觸目所及,主人公自得地徜徉在大自然環境裡,無憂無慮,安於樸實的生活,鈴鐺般笑聲不絕於耳;下半場違背本性,且透過古代貴族女人規定的妝容象徵著偽裝自我,愁雲慘霧地被嚴格要求於奉行父親的想望,戮力抗拒著自己不帶有情感的一切,唯有後院一方小天地是自己心靈出口,懷念過去單純的美好。
 
 
雙親難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既然下一代有所本錢,如輝耀姬的美若天仙以及從天而降的錢財支援,便想方設法地實現符合子女應有的待遇,不過對子女來說,這是真正的幸福嗎?在電影裡,對輝耀姬而言,不言自明,而父母卻止於目睹輝耀姬看到奢華的食衣住行後的興奮神情,便以為自己幫孩子找到幸福。
 
難免會有疑問,既然輝耀姬活得如此辛苦,何不一開始大破大立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反倒最後才選擇離開呢?除了可能當時尚無法認清自己所渴求之外,另試想故事背景年代中,傳統價值觀仍是個堅固的桎梏,主人翁應覺得父母親為自己犧牲這麼多,儘管表面上未能打從心底歡喜,不過還是接受雙親的指示,以補償父母辛苦的付出。孝順之一不就是做個聽話的孩子嗎?這樣的想法,挪至現代,可能或多或少仍存在於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吧?!父母為了孩子活著,孩子也為了父母活著!
 
除此之外,故事也透過求婚傳遞那個年代裡女性角色的被壓抑以及原著故事中階級差異,門當戶對的本質。父親積極地幫輝耀姬安排親事,輝耀姬難以抗命,只好以大概只有天上有的稀世珍寶作為條件,抵死不從,之餘也暗喻著不凡的身分,但微妙又諷刺的細節在於輝耀姬的父親卻始終和自己象徵達官貴人的高帽子處不來,卻看不清輝耀姬內心的渴望。
 
捨丸哥哥這個腳色更施予了一些力度。多年後,苟且偷生的過街老鼠和坐在人人皆得禮讓的尊貴轎子內的公主偶遇對視,雙方已有距離,千言萬語只能凝結於彼此間的空氣裡。又更久之後,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場景中,捨丸哥哥彷彿著了魔般,忘卻已有家室的事實,與輝耀姬在小時候的家園裡,笑鬧喧騰。那永遠無法表明的曖昧情愫,真是讓人揪心不己,比起達官追求者中天花亂墜傾訴自己情感,卻一翻醜陋兩瞪眼的腳色來說,所謂的愛是什麼呢?
 
輝耀姬痛苦死了,生命難道無法在自己已有所察覺之後隨心所欲嗎?還是年紀越長,無法避免的身不由己卻勢如破竹地鋪天蓋地而來,反倒身心俱疲呢?!輝耀姬後來選擇祈求上蒼帶她回去,並將後院建造的回憶狠狠地破壞殆盡,以激烈的方式告別人間。不過自己在喝下孟婆湯之後,驀然回首,點點幸福、奧妙生命依然在人世中的吉光片羽,閃閃發光著。於是經過多次幸福真諦的辯證後,縱使有遺憾,怒哀愁總是數大地交織於歡喜之間,但或許能存在這個世界中,保有一切主動的可能性,才是生命最美麗的風景也說不定。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4]共犯:青少年的孤獨與脆弱

從一具學姊屍體開始,是部帶點懸疑氛圍的青春校園電影,風格類似中島哲也的『告白』,以個性的音樂,緩急交織,唯美構圖的畫面妝點故事內容。即便沒有特別告知,卻緊緊抓住潛伏在深處,不為人所道之,青少年的寂寞與脆弱。那是種旁觀者明明知道有問題,但卻難以適當處理的無奈與遺憾,有種一個不謹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這個故事尚有跡可尋,但很多時候天曉得癥結點在哪。這是『共犯』。
學姊的屍體串連起原本毫不相干的三個男同學,一時興起,開始追查學姊的死因並展開報復計畫。不過請先不要期待這部電影可以給予你多麼縝密的推理享受,精彩的是故事一直拋給觀影者一連串事件,逼著感受主要角色間關係的消長,卻同時無可奈何地嘆息。

仔細發現在角色的設定上,便極具用心。撇開大人的角色不提,六位主要的男女角色各自代表著校園內不同的族群:功課好的學生,行為偏差的學生,被霸凌的學生,家庭功能失彰的學生,對好學生憧憬,對壞學生敬而遠之的學生,還有一位不上不下,只是出於好心(還是出於同情呢?)就受害,姑且就定調為好心被狗咬的學生。

這些設定透過故事的遞嬗,事件的推演,一一呈現在觀影者面前,乾淨俐落,幾乎沒有額外的枝節,令人椎心的是在鏡頭凝視下,即便無直接表述的旁白,但在畫面的精心安排之中,以及一些不經意表露真心的話語,滴淌了孑然一身的孤寂,即便置身於喧囂的眾人身旁,縱然大家處在同個空間裡。

於是要不沒有共同話題,獨來獨往,與群體疏離,要不就自然而然地,結夥成一氣,因著共同的目標,因著想在彼此身上找到被認同的氧氣,寄身後大口呼吸。無奈總有凌駕於情感上的壓力,那大概是身為人類所獨有,面對旁人對自己所下的定義,或自以為是地注目著別人看自己的眼光。

於是那些舉動,行為,話語,不管有意無意,稍有差池,關係便可能全盤崩解,重新改寫,更有甚者換來的是不諒解,沾染了一身甩也甩不開的惡意,然後百口莫辯,明明滿腹委屈,卻彷彿成了啞巴般,因為誰會相信落於定義範疇之外的真相呢?或誰敢輕易地破壞那吹彈可破,卻是自己渴望無比的連結呢?又是誰只是為了符合旁人定義的好壞善惡,獲得些心理慰藉呢?

往往又不夠大器、勇敢,恐懼於現況的破壞至更糟的地步,過於脆弱,無法承受,或該說需要的緊,然後選擇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這些那些,導演拿捏精準,雖然角色各有不同的遭遇,但大抵環繞著類似的本質,重複再生。

據說開拍前訪問了約300人同年齡的學生,因此深刻捕抓青少年的網絡互動文化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狀態,然後以類型電影的風格,包含個性化的音樂,快慢鏡頭並陳,組織出這部電影的血肉。

就在計畫趕不上變化,人人皆有自己的立場,互相扞格,獨善其身之下,面對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況,面對其實尚有介入可能的起初,大家選擇了沉默,無意義的同情,然後骨牌效應,群魔亂舞。電影停留在彷彿未完待續,仍有故事繼續下去的地點,山雨欲來抑或雨過天晴,或許我們都心裡有數,各有期待。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413]وجدة-腳踏車大作戰:不受禮教束縛,意志堅定

故事內容未有甚麼峰迴路轉,營造出分外激勵人心之處,就小女孩兒為了買下腳踏車,以其能力所及,努力達成心願。但就是那堅定,不被旁人左右的心意,在旁支描述著身邊的女性同胞們紛紛無法隨心所欲或對小女孩的想法指指點點的狀態下,力量顯得格外強大。這是腳踏車大作戰。
小女孩足蹬似Converse的鞋款,對於遮頭蓋臉的習俗一點兒也不以為意,與鄰家男孩毫無避諱地打成一片,宗教信仰也彷彿絕非必要......導演捕捉著小女孩生活的片刻形塑出小女孩的形象,明顯有別於影片中在同一場景裡,其他女人、女孩的樣貌,扎實了這部電影的背景。小女孩想要買腳踏車的心情則是一切的開始。

為了要買下腳踏車所採取的行動,也窺見小女孩的個性以及處理事情的方式,隨機應變的態度,忍不住欣賞起其面對危機還能保持鎮定的態度,還有其在面對困難時所保持的彈性,比如說選擇參加可蘭經比賽為獲得獎金手段,以一種最被這個環境所認同,又不鋌而走險的方式,顯出女孩的才智過人。這不是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所該具備的特質之一嗎?

只是小女孩所存在的社會是如此封閉,連女生享有騎腳踏車的權利都沒有;並列著母親所面臨到,女性角色在婚姻裡的絕對弱勢;本地的工作場合與西進的工作場合對待女性工作人員的差異......在在強調了女人在這個社會裡的地位之低下。
 
儘管對於自己的心願,外界帶著質疑的眼光,甚至觀影者如我在得知小女孩獲得可蘭經比賽的勝利,或許可能會因自身感受到可蘭經的奧義,一度以為小女孩要放棄腳踏車了,但其意志堅定,面對別人目光,一點兒也不為所動,或者該說那些傳統的束縛似乎從未在小女孩的心纏上枷鎖,也因此當被詢問到獎金該怎麼用時,絲毫沒有掙扎的感覺。
 
總是很容易就隨波逐流,在周遭人都這麼說,特別是父母親這麼指導的時候,即使感受了,看見了不公不義之處,於是小女孩的堅持也就顯得難能可貴。雖說小女孩的心願僅僅為物質上的渴求,未有崇高的精神夢想,不過往往這樣單純的動機,卻最能夠啟發身邊的成人們,畢竟大人在周而復始的歲月中,不斷地被禮教制度所模鑄,手腳已然被僵化。
 
不過也該感謝後來願意有所改變的大人們,若沒有他們的協助,小女孩就算努力地拿到獎金,最後可能也無法擁有腳踏車,眼光更放遠一點,說不定這樣的社會埋沒了一個可以有所貢獻的人才,不過換個角度想,今天若沒有達成心願,小女孩的腦袋說不定仍骨碌碌地持續轉動著,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獲得腳踏車呢?
 
我頗喜歡最後一幕,彷若未來一片坦途,朝著康莊大道邁進,或許正是導演殷殷期盼這個國家社會能對女性的地位有所改觀,女性自身有所覺醒。這樣看來,小女孩想要腳踏車的心情,似乎平行著導演想要拍攝這樣一部帶有啟發性的電影的想法。
 
只是總會有遇到岔路之時,正如同國家裡連一間電影院都沒有,又怎能看到這部電影,而獲得啟發呢?如此的諷刺。不過很有可能導演跟最後停在交叉口的小女孩一樣正思索著下一步該怎麼走吧!?

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2]X-Men: Days of Future Past-X戰警:未來昔日:以德報怨後繼往開來

延續《X戰警:第一戰》所描述的內容及角色個性,要在一夕之間改變從小即形塑而成的個性實在不是那麼容易,於是今昔交錯的敵我對戰場景,才顯得如此千鈞一髮,緊張萬分,變種人和一般人的歷史也因為存著一絲絲的良善而重新洗牌。這是X戰警:未來昔日。
故事從《X戰警:最後戰役》接續下去,變種人的生存危在旦夕,似乎唯有回到過去,改變史觀,化解變種人與一般人的對立,才能有所突破。只是年輕人血氣方剛,非三言兩語,千拜託萬交代就可以改變想法,非得點滴心頭,只不過成功與否也只能打問號而已。

畢竟過去的仇恨,遺憾怎可輕易化解,特別是我們當時年紀尚輕,對於未來方向尚未清楚澄澈,自己的定位及價值還在摸索,有時挫折容易就成為壓垮自己的一根稻草。但我們又看得不夠多及廣,侷限在自己曾經活過的年歲中,殊不知這幾十年的光陰於宇宙歷史裡宛若白駒過隙般轉瞬飛逝。當眼光不夠宏遠,未經歷慣大風大浪,好像就無法體會生命意義的況味。

所以時間軸的未來中,老年的X教授及萬磁王得以萬分透徹地看著過去的自己,對金鋼狼說著回到過去這個任務,並非輕而易舉,甚至需有過來人的經驗諄諄分享,尤其是自己曾遭遇過類似情況才更能有所感受。因此X教授還是運用本身的心電感應,才啟動了轉變的可能性。

其實通篇情節延續了《X戰警:第一戰》對X教授、魔形女及萬磁王個性的描述以及彼此關係的角力。而我都差點忘了過去的陰霾所致使的混亂給予一個人的影響可以多麼的深刻,以為在X教授振作,新角色『快銀』的華麗出場及退場之後,一切就順風順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故事即將收尾之際,在絲毫沒有成功把握可以改變歷史的情況之下,交錯著未來與過去的戰爭場景,佔上風者與佔下風者易位,相同的是領先者逐步進逼,命懸一線。在對變種人如此弱勢的團體,充滿認同的心情之下,很是緊張,最後關頭更讓人捏把冷汗。導演在這氛圍營造上,相當傑出。

除此之外,情節調度梳理順暢。導演透過年輕的X教授及萬磁王宛如儒家裡孟子與荀子的對照,於架構上以快銀的出現作為一個轉場,往前及往後描述著正向和平共存組之X教授的重新振作,堅定意志及以牙還牙組之萬磁王意欲東山再起,卻被阻止有成。而開場及步向結局的戰爭場面也遙相呼應著。

快銀的進場雖為故事情節的必要連結,但拍得精采萬分,可說是整部影片得以稍微輕鬆,喘口氣的時刻。那幾幕滿溢著懷舊又童心之情懷,有別於X教授及萬磁王賦予自我的責任重大。驀然不禁感嘆,這個世界若可以如同快銀一般地快活、輕鬆,毫無壓力地度過自己的生命,那該是一個何等理想的心靈烏托邦啊!但卻偏偏在巴別塔的矗立下,萬惡鑽動,對無知容易感到恐懼,讓世界分崩離析,於是展開了一篇篇壯烈的對抗史。

快銀拯救萬磁王的最後一場戲也象徵著事情總有轉圜的餘地,可以利用其他不同的方法,讓事情邁向解決,而非以極端的手段,給後面的情節開了個暗示,即魔形女最後堪稱完美,阻止了一場殺戮的手法。其在本作中繼續周旋於兩個看板人物—X教授與萬磁王—之間,同樣有許多表現角色特質的情節。

特別是心路歷程的轉變,應可說成因持續被X教授協助過所播下的種子,在歷經幾次凋零後,總算盛開出最美麗的花朵。顯然這個遊走黑白之間但偏暗黑的角色,仍被作者賦予著一絲絲純白良善的力量,讓故事得以往「寬容力量大」的方向走去。

與魔形女同樣佔據海報中心位置的金鋼狼則來往古今之間,因本身長生不死的因素,穿梭時空,戮力將歷史重新改寫而不違和,實具有說服力,也讓之前X戰警與金鋼狼系列電影的片段光景,自然而然地蒙太奇入電影情節中,令人懷念。但不光只是讓觀影者興奮的回顧,其實也是為了系列故事情節的整併及開啟新局面所存在。

在情節安排之下,除了看到新品種能力的變種人外,人物關係也重新洗牌,因而見到熟悉的變種人再度回鍋,不禁感嘆,好久不見阿!加上年輕版萬磁王的心好似並未徹底地被收服,魔形女依然忠於自我地離開以及片尾彩蛋的提示,X戰警系列應該是要邁向下一階段了,讓人忍不住興奮起來,在漂亮地將所有時間軸整合在一起,黑暗歷史留在某人心中之後......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2013觀影總結]最愛電影28部倒數

參展規則:我在2013年當中觀賞的電影,並非所有今年上過院線或出現在影展的電影都有看過,雖如此,看了也不少,只不過電影若是3年以上的舊片(DVD發行時間點為準)不在此列,不過這些電影所占比例較少,因而幾經掙扎,才有以下名單,所以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有些電影或許是去年的影展片已觀畢,若深得我心,會出現在去年名單。


28. Django Unchained(決殺令)

27. ボクたちの交換日記(我們的交換日記)

26. Mud

25. Ces Amours-là(情海浮生錄)

24. Después de Lucía(露西亞離開之後)

23. Oh Boy(噢!柏林男孩)

22. 暑假作業

21. Rush(決戰終點線)

20.一代宗師

19. Pozitia Copilului(愛的佔有慾)

18. そして父になる(我的意外爸爸)

17. Captain Phillips(怒海劫)

16. 舟を編む(宅男的戀愛字典)

15. About Time(真愛每一天)

14. 爸媽不在家

13. Jagten(謊言的烙印)

12. Frances Ha(紐約哈哈哈)

11. 風立ちぬ(風起)

10. De Rouille et d'os(烈愛重生)

9. Barfi!(戀戀大吉嶺)

8. 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聽說桐島退社了)

7. 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

6.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南方野獸樂園)

5. Searching for Sugar Man(尋找甜秘客)

4. Dans la Maison(登堂入室)

3. Monsters University (怪獸大學)

2. Amour(愛‧慕)

1. Gravity(地心引力)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1]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精神永流傳

雖然就是個為了洗刷自己冤屈而逃難兼偵查的故事,但小巧思的處理,增添了惡趣味,也擴大了其格局。故事在經歷者、故事記錄者及讀者的三個角色遞嬗間永遠傳遞,也在時代刻畫歐洲歷史的紋理基礎上平行了繁華盛世到灰飛消逝又繼起代之,一代傳著一代的永恆。這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女孩到墓園追思著自己喜歡的作家,然後在雕像旁的長椅上翻開作家的一部作品閱讀了起來,揭開了這部電影的序幕;第二幕作家的話就如同書本中的序言一般,接著才進入了核心故事:大飯店的經理訴說著過去那個自己還是門僮的年代,與當時經理所經歷的冒險故事。

因此觀賞這部電影就好像跟著那位女孩從頭到尾看著一本書一樣,一幕幕場景好像一張張美不勝收的平面畫布,眼見所及,即為小說裡常見的場景敘述,就不再多加甚麼東西了,而是縝密地思考場景的配置,並做小小的巧思安排,讓畫布之外又非得進入的物件,不須透過鏡頭轉移便能一覽無遺。導演一貫的電影影像風格便是如此,更在這部電影中,趨向極致。

若光是看故事本身,結合懸疑謀殺案,遺產爭奪戰,逃亡追趕賽,還有怎會被遺落的小確幸愛情等,撲朔迷離又高潮迭起,處理起來不拖泥帶水,節奏明快,尚能在情節之中,撒下點點黑色幽默的調味料而不砸了一鍋粥,更見導演調度高超。

期間更見主僕關係之緊密,男孩女孩兒的相互珍惜,在這樣紛擾動盪,人心險惡的非常時期,如此人性光明被映襯地閃耀放光明,呼應著這個虛構故事所建構於上的真實時代背景,同時也隨著歐洲歷史演進的脈絡,同聲一氣。

於是在電影中,觀影者跟著門僮的眼光及腳步,見證了繁華一時,極盡奢華享受的盛世,也看著了毀於一旦而被賤賣轉手的大飯店;經理的高雅溫文,對香水的堅持,後來被遺產繼承的勾心鬥角破壞得苟延殘喘,時機不符......

當下那個時機點,很多人因為一些事情付出了代價,離開了,死亡了,沉寂了,但是後來,時間軸上的未來,似乎仍會有一批人取而代之,再造聲名。歷史彷彿始終就這樣繼續運轉著,不間斷地。因為某些看不見、抓不著的精神、靈魂被留下來了,在上個世代引領著下個世代的時候。

在布達佩斯大飯店,乃至於所有著名大飯店中,則是經理帶著門僮學習服務他人的技術,更有甚者,此故事裡,經理給予了門僮過去應該所無法想像的花花世界,正如其名Zero,有所指向『無』的概念,無論是經理的花邊軼事,在邊界的一夫當關,還有後來逃亡過程裡的善用資源等等,於是Zero也不Zero了。

而這一切若是沒有作家這位聽者,當事人這位敘述者,坐在墓園那位身為讀者的女孩,拍下這部電影的導演,坐在電影院裡觀賞著這部電影的你們我們,這個小故事便即將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經歷過的是真實,他人再口述,付諸文字或影像不免有點誇大,不過將某些細節奇跡化,英雄化,往往不就是故事最迷人可愛之處嗎!?不過最重要的是,當時經歷者所感受,聽故事者所感受,讀故事者所感受的,主人翁的精神,在闔上書本後,離開電影院後,因此得以繼續亙古流傳下去,這不就是故事的意義嗎?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桌遊初探1403]Rumble Pie+Bora Bora+Santiago+Haste Bock?+Bruxelles 1893


難得有簡單機制的反應遊戲,我還蠻喜歡的,那就是『Rumble Pie』,雖然他只是1,2,3,4數字之間的往上累加或遞減,雖然他跟洗牌方式有點關係,不過因為他蘊含了那麼一點點小策略,且這策略應該不會是大家會想去執行的,才顯得特別(但可能大部分就因此覺得這個設計不是很好)。不過這個遊戲很容易作弊,而且很容易牌就一團混亂...




總算開了Stefan Feld2013年的作品『Bora Bora』(顯然我也快變成Stephen Feld的粉絲了),與之前的『Trajan(圖拉真)』一樣走多線取分路線,一樣是有特殊啟動行動的機制,只是前者是骰子啟動行動,後者是用能力cube在調色盤(圓缽)移動啟動行動。顯然後者較能掌控自己可以選取的行動,前者似乎只能憑骰運,只好供果拜神(使用神明卡),祈求正確的神明可以下凡來解答。這樣看來,不覺得『Bora Bora』頗有故事情境的嗎?!如上述,如要把領土擴張出去才能有更多的男人或女人入住;男人的刺青數展示地位順序;建築及宗教是文明進步的象徵,文明的起始點是用火,所以當你執行建築及宗教行動時,就用用火獎勵;在如此屬於較未開發的地帶,很多事情多半聽天由命,如此骰子執行行動,不就很切合主題嗎?而骰子點數也代表資產指數,能入手小於或等於該點數的資源或人力等,或以物易物,以物迎神,以物換人力……




『Santiago』是款結合競標、提案、賄賂的蓋水道灌溉農地的遊戲。既要為了自己的農地越多,或要有水道灌溉得耍點心機,但若能與他人合作連接田地不會自己蓋得很累,且也會有高分,似乎也不錯;反之則是阻斷田地的擴張。水道工頭雖然在搶土地上失利,但卻有決定要不要蓋水道的權力,或收取賄賂為下階段做準備,這時其他玩家提案的嘴砲說明及支援財力所擁有的誘惑程度,便可能會改變這回合的情勢。而留下的錢在最後也有算分。因此本階段要擔任甚麼樣的腳色,合縱連橫之間,提案是否具有吸引力,頗有策略性。這讓我想到Modern Art的競標遊戲,不過Modern Art就是傳統式的競標競賽,但這一款遊戲看似引水灌溉農田,但其實卻是變體的競標遊戲。



『Haste Bock?』的規則是容易的,不過透過行動來改變排列組合似乎不是件易事,且經過幾位玩家“摧殘揉躪“後,要得分必得經過縝密算計之真是不簡單。



《Bruxelles 1893》有兩種圖版行動模式(人海戰術/金錢資助),共9個行動可供選擇。兩種模式有官方專有名詞,不過偏向用a.在市政廳用金錢贊助政府做事以獲得聲望分數及獎勵(官方:新藝術圖板行動。)b.在非正式場合用人做些私底下勾當,而可能會被當做嫌疑犯捉去法院拘留(官方:布魯塞爾圖版行動。)兩種說法就會較好掌握。因此一樣走多路線取分法,不過更特別的是加上證券交易所的行情變動,讓路線更添變數!!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0]Saving Mr. Banks-大夢想家:第一印象並非全貌

以倒敘法補強作家Travers的個性,了解了Travers對父親的深摯情感,及因此間接導致的傷痛,否則在剛進入電影時,實在對這個人印象很差,Disney先生都如此至誠至情地提出邀約了,卻仍有著固執的壞脾氣!這是Saving Mr. Banks。
改編自真實故事,遙望當年Disney為了將女兒最喜歡的故事推上大螢幕,而與作家Travers斡旋的辛苦歷程。其間Disney對於作者的情緒只能照單全收,卻難以感同身受,直到了解到故事主角的原型後,才讓問題得以解決,於是誕生了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歡樂滿人間』。
 
故事大架構雖是Disney絞盡腦汁為了翻拍作品而努力討好Travers,不過更重要的細節在於Travers同編劇及作曲作詞者重新編寫劇本、塑造腳色人物形象及故事場景的過程中,梳理了自己對父親的愧疚心情,聰明如觀影者也將發現這本原著投射的正是Travers自己的童年。
 
但這都是導演在每一次現實所發生的事件撩撥到Travers腦海深處的記憶琴弦時,才演奏出一段段過往已然譜寫完成的樂章,於焉窺探了形成如今Travers形象的基本,否則一開始在面對Travers這個腳色時,總不禁讚嘆Emma Thompson詮釋之精彩,讓這個腳色對我而言,相當不討喜。
 
尤其是Disney越是對Travers禮遇,退讓,便越顯這位作家的難搞。不過一旦對Travers了解多一點,對這個腳色的好感度也慢慢地提升,才發現第一印象及先入為主的不準確,Travers背後背負了多少自己攬在自己身上的悔恨阿!
 
同時同理起Travers的情緒不佳,畢竟編劇群對於自己筆下主人翁的偏見,可說是等於對自己家人的攻擊,重點是這些人們從未認識自己家人,怎可就此蓋棺論定,所以劇本不斷地修改再修改,直到Travers心滿意足。此呼應了導演先給觀影者對於Travers背景架空的第一印象。人的面貌並非單一,眼見不一定是唯一。
 
這也呼應Travers對Disney的第一印象,總覺得財大氣粗,以賺錢為目的的商賈,內心缺少良善的純粹,絕對無法觸碰到故事背後的真正核心。互文Travers親眼所見父親職業的樣貌,也是個酒鬼,讓Travers其實對父親有著錯縱複雜的心情,也雙關故事主人翁的姓氏『Banks』。但實際上真如表面所見嗎?
 
Paul Giamatti所扮演的司機雖是個小角色,卻是如螺絲一樣關鍵。除了一直陪伴在Travers旁邊之外,其另外扮演的父親角色多少讓Travers想起父親用心呵護自己的樣貌,篤定自己對父親深刻的情感,父親絕非像別人眼中的印象那樣不顧兒女。但正因為父親的愛如此純粹絕對,自己的年幼無知所為父親做得事,在多年以後,總算理解母親當時對這些行為的責備,愛也並非予取予求,進而讓自己寫下故事以求得救贖。
 
照劇情鋪陳看來,劇末Travers出席中國戲院的電影首映會,看著影片落淚的場景,似乎是卸下了對父親所承受的重擔,不過據實情指出,Travers還是無法接受電影裡面動畫的片段,自始自終痛恨這部電影。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充滿對父親的愛,經典電影背後,帶有濃濃諮商色彩,故事的故事。
 

2014年3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09]Short Term 12-她和她的小鬼們:被愛傷過後,如何愛的命題

正中紅心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電影紀錄著少年中途之家管理人員在面對無奈被迫住在這裡的孩子的處理方式及心情變化,對於從事類似職業的我來說,雖然未有像男女主角的過去一樣的遭遇,但其中所傳遞的情感,投射且療癒了自己;乾淨俐落則是我對部電影的讚美,短短的篇幅,卻概括了主角們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還有這個機構管理人員的樣貌,相當完整。這是Short Term 12,她和她的小鬼們。

電影描述著Short Term 12這個機構管理人員的工作內容,並透過某天臨時安置的女孩境遇以及女主角Grace自身身體變化,帶出了Grace的過去及情緒。面對著自以為是的大人及難以抗衡的制度,不知不覺間,我們都變成了刺蝟,抗拒著那些別人付出的愛,或者是變成鯊魚,以為愛僅單純用來滿足自己,還是變成章魚,以為愛就是犧牲奉獻。

導演一步一步地達成意欲傳達的命題。先巧妙地以菜鳥報到做了一個漂亮的開場白,從第一天上班的幾小時內就已經如洗三溫暖,暴走的小孩Sammy,沒有經驗而不經意的失言所引起,言語上的萬箭齊發,情緒上的劍拔弩張。好比刺蝟遇到危險時,便弓起背上傷人的刺來保護自己一般。

緊接著透過個案狀況的描述,悄悄撥開角色們的過去。看著這些愛無能及失去愛的孩子們,任由悲傷的情緒將自己衝撞得遍體鱗傷,且在心房外隔柵起一道防護牆,管理人員則一直盡全力地去承受著他們釋放出來的能量,了解並協助抒發諸君的垃圾心情。

但總是絕非一次修繕便能永久保固,而是一旦一次接著一次被觸發後,砍掉重練或再貼補些新的零件,箇中辛酸,一而再再而三,有時是冒著危險......等等的這些那些,其他未身處其中的人是否真能有所了解。

在其中,導演所選擇的案例,默默地別具用心。以即將離開的Marcus和新加入的Jayden形成一組可以做為印證前段說明的完美例子。就算是即將畢業與剛進來的差別,卻都同樣地無法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儘管兩個例子所面對的是不同的情境。

這般新舊的差異,其實亦具有另一重意義,呼應著Grace私人生活裡,情緒處理的進程。她不僅面對的是過去,父親即將出獄,也面對著Jayden與自己擁有相同的遭遇,而投射到自己的心情,還得對抗著無形強加於自己的體制,彷彿大環境下沒有人真正了解自己與孩子們。

雖然關於制度部分,得直到某些特定時機,才終於了解一切出自於好意或對方同樣也身不由己;儘管在男朋友Mason的概括承受下,Grace的狀態已經穩定,不過在那影片敘述的當下,怎不會攪亂心情的一池春水呢?

就如同中途之家的孩子們,雖一度穩定,但每每有新的狀況仍然會暴走般。於是Grace自問一個應該已恆久存在,但因為此時的身體變化而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自己是否適合組建家庭呢?如同Marcus對離開後的未來徬徨一般。

如此看來,Mason和Grace除了男女關係之外,似乎也存在著類似管理人與少年之間的關係,對應著影片中所呈現的職場內容;同時他們兩人也互為對照,畢竟Grace不像Mason一樣擁有愛著自己的養父母,讓自己獲得愛的完整體驗。

因此那場Mason家的宴會,看似是個轉場,一個觀影情緒持續緊繃下的舒緩,但卻是將命題完整的一塊重要的拼圖。唯有接受愛,享受被愛,無形潛移默化適當的愛人能力,才能讓愛克服所有的困境,惟過程中仍難免需要些碰撞及磨合,只是程度上的問題而已。

所以我好喜歡Jayden所娓娓道來那個關於章魚和鯊魚的友情故事,體會到的是人與人間因為錯誤的方式而導致關係的耗損,受盡折磨而殘缺不全的形象,而從來都不知道原來關係也可以很美好、健全。如果你是鯊魚,如果你是章魚,那該如何是好呢?

沒關係的,在好轉以前,總會有一群人好好地陪在你身旁,承受著大風大浪;在好轉以前,還需要些耐心,持續不離不棄,慢慢等候心鎖解開。所以影片最後,雖欣喜著離開少年中途之家的孩子有所成長,Mason和Grace的關係也更上層樓,不過Sammy再度暴走,管理人員們再度奔跑追逐,周而復始,是過去,現在,卻也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桌遊初探1402]Villa Paletti+土狼在笑你+Tier auf Tier+Hoot Owl Hoot!+Cartagena


《Villa Paletti(世紀建築師)》有最原始的建築理論:支撐力,除了不要手很抖地摧毀建築之外,樑柱擺放點和樓地板的擺放似乎也有那麼點學問。




《Coyote(土狼在笑你)》,或名《Pow Wow(猜狐狸)》是款歡樂的趴體遊樂,只要你會加減法,比大小,乘以2就會玩。猜猜所有玩家數字的總和是多少,因為只看得到別人的,看不到自己的,所以不能在有鏡面反射的地方玩這遊戲,殘念。然後玩這遊戲好像個性也不能太單純。




《Tier auf Tier》是個疊高高的遊戲。它不需要疊很高,因為動物的形狀線條可能會讓玩家下地獄,但運用的好的話會帶你上天堂。



『Cartagena(惡魔島)』與『Hoot Owl Hoot!』有幾乎相同的遊戲機制,即出一張牌,每張牌上都有1個圖案,玩家便將目標移動至下一個未被佔領的該圖案上去。差別在於前者是物品,後者是顏色;前者是競爭遊戲,後者是合作遊戲;前者有後退機制,因為這樣才能抽牌,如何運用手牌讓自己的meeples最快全員上船,運氣之外,有時候時機也很重要;後者則無法後退,因為無手牌,直接抽牌疊上的牌,只是當抽到一定數量的太陽,玩家們又未將貓頭鷹全數送回巢穴時,就宣告大家都失敗。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408]Stories We Tell-莎拉波莉的家庭詩篇:獻給母親宛如偵探劇形式的紀念

你會以為只是齣尋常的家庭故事,訴說著導演整個家庭的吉光片羽,也的確一開始並沒有甚麼太大的意外,但卻超乎預期地從這些稀鬆平常的談論中展開出複雜的家庭記事,儼然在觀看一場戲,但卻是導演自身真實人生。這是莎拉波莉的家庭詩篇。
 
開宗明義的家庭紀錄片,不全然是家庭錄影帶的集合,而聚焦在兒女們談論自己母親,丈夫也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自己的妻子以及母親友人對母親觀感的對談。儘管於訪問間揭開了深埋多年的秘密,但反倒再從這個秘密換個角度看待母親,因此通篇乃對已過世母親的一個紀念。
 
如同紀錄片一般具有多重觀點,不過卻非似正規紀錄片以歸納的姿態解讀一個人、一個事件等等,反而好像在看一本偵探小說,抽絲剝繭地演繹出最終的事實。當然剛開始從零累積,尚未浮現端倪,但當訪問者向下挖掘更深時,秘密便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呼應著友人對母親的描述,似乎總藏抑著不可告人的事實,或許這是為什麼採用這樣子編排的原因吧!?在兒女、友人對母親的形塑中,透露著端倪,同時也巧妙地造成如下的結果:因為不是當事人,所以一切都只是推論,就如同人總是臆測著他人的心思,而每個人的想法總是會有所不同。
 
然後,『證詞』的交叉比對,循線發現真相,與其說是紀錄片,毋寧在看一部劇情片,尤其個人覺得將訪談者也拉入鏡頭裡這個動作,格外加強這樣的氛圍,特別自己也是可以提供『證據』的人又是主導整部電影的舵手,也因此促成了鏡頭內外之間相互對話的有趣光景。
 
大概導演覺得自己的人生真如戲吧!?父親又是一介演員,所以用形式去烘托如此的感覺,而為了穿插呈現當時未能記錄下來的點滴,找演員來重新拍攝,並以隨著說詞不斷累加修正的方式,重複重現當時樣貌,假假真真,望『文』生義,可說是戲劇,但他又真實存在地讓人無法忽視。
 
也因此導演在拍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是需要具有相當的勇氣,他必須把當時那種得知真相的衝擊再去回首,並攤在陽光下,以後設、旁觀者的角度去處理如此切身的關係,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對其他的兄弟姐妹,父親,丈夫也是一項課題,特別是丈夫,又兼敘事者的腳色,雖然以他過去經歷,沒甚麼好受到影響的。
 
因而儘管影片中深愛著母親的人認為既然是個對母親的紀念,那就該是從最了解母親的他的角度來處理才不會失焦,實無可厚非,但最終還是以多層次的角度去看待母親這樣一個人與腳色。一方面想要回頭去審視源頭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也是各自觀感的總和,才不失偏頗,更能3D打印出母親之於大家的形象。
 
所以我特別喜歡某一段娓娓道來父親與母親漸行漸遠的可能原因,也就是所謂的『動機』,一來過去的人宛若躍然『紙』上,二來是一種對母親行為的救贖,而若只單純從某些觀點來看待的話,是無法有這樣的處理而彷彿拼圖上缺了一塊的遺憾,這應該不是這部紀錄片始終的初衷。
 
『She was always trying to get out from under anything that she felt control her or made her feel like her life was very regulated.』『We all feel that way. I mean, I feel that way every garbage day. Everytime I have to take out the garbage, it's just like "oh, my God!" it makes you realize you're just marking time』

2014年3月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07]KANO:單純喜歡一件事的力量

透過台灣農人對於當時尚在興建的嘉南大圳的看法以及濱田老師的木瓜理論,譬喻嘉義農林棒球隊走向甲子園的過程。從一隻毫無勝績,並非全由日本人所組成的棒球隊,中間必須經歷多少不被認同,被看輕等等,然後邁向令人刮目相看的境地。未看先猜可知是個熱血青春的故事。這是KANO。


整個故事話說從近藤教練接手嘉義農林棒球隊開始,並以進軍甲子園的比賽為分水嶺,分為兩大區塊,前半段是理想尚且還是不切實際的夢想時期,由點點青春才有的遺憾、惆悵堆疊間隙裡,強隊儼然成形;後段則是熱血的比賽實況,背後擁護者的支持,並坐收甜美果實。

若要一言以蔽之的話,那就是個青春熱血,能以黑馬之姿走到最後的棒球故事。這類的故事何其多,敘事手法若沒出太大差錯,大抵基本分也就拿得到了;不過KANO這部電影不僅僅如此而已,還刻劃了當時嘉南大圳的工程進行時,農民的狀態。

一支從未嘗過勝績的球隊天天繞著市區喊著甲子園,就好比課堂上宣傳著嘉南大圳對農田的成效,完成期限卻遙遙那般,這一切似乎都是不可能。如此看似兩件不相關的事,透過學生的專攻,練習必經的場域,無接縫地搭上了關係,並在一場大雨後,同時深深受到不太ok的打擊。

不過帶到濱田老師如何種出又大又肥的木瓜,略顯刻意讓流暢敘事稍嫌可惜,且在後面重複多次的過熟,少了些許美感,但這種在困苦環境之下仍能堅持下去的毅力和決心,上天並有所回應地得到報償,無論如何還是得以喚醒每個人擁有夢想的初心,單純往前進的動力。

也呼應了整個球隊一直被叮囑的『如果不想輸,那就想辦法贏』的激勵話語,既然被釘上鐵釘,那就想辦法再結出更好的果實;既然別人都在困境中求成長,自己怎麼還能輸;既然都受傷了,總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持續下去吧!?於是我們在故事裡的最後一場比賽中看到團隊合作的極致。

這是嘉義農林對他們所喜歡的運動的堅持方式,而我們自己自身呢?或許近藤教練這個腳色象徵著坐在電影前觀影的諸君吧!?也回應當初為何看完一盤散沙打棒球的姿態後,願意奮不顧身地擔任他們的教練。在他們身上應該是看到那種單純喜歡的美好吧!

穿插著近藤教練的過往以及後來登上甲子園之後,與當時指導自己成為教練的老師的對談,一切昭然若揭。人總容易以各種滅自己威風的方式替自己找到藉口放棄,而這也應該是在第二戰敗給嘉農的札幌商棒球隊的當家王牌錠者完全成為他們粉絲的原因吧!對於熱愛的事情,怎麼會有所畏懼呢?

所害怕的不過是沒辦法達到的高度、強度,無能為力的遺憾。有些事情的確是我們無法掌握,如愛情、那些錢事、流言蜚語、人身攻擊等人為因素及天然災害;有些事情卻老老實實地握在自己手中,如專心致志地打好每一顆球,好比嘉南大圳的確美好,所以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地也要完成......

因此儘管當家王牌投手受傷了,儘管唯有勝利才能推向高峰,一切才有意義,不過近藤教練還是放手了,讓他們唱著第一次見面時即使打輸球,仍快樂地在場外唱著的歌曲......他在這群孩子身上體現了當初指導自己,自己卻在多年後才深刻了解的字字珠玉,而或許你我他也在這些話語之中,孩子們的表現裡,也想像錠者選手一樣看看嘉農的最起點吧!回到開始打棒球的原點:熱愛棒球。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桌遊初探1401]禁忌之島+Forbidden Desert+Rome & Carthage+The Big Fat Tomato Game+神秘大地

 

《Forbidden Island(禁忌之島)》是款合作遊戲,玩家必須在島沉之前,與夥伴好好討論,並善用自己的能力,蒐集到四個寶藏後,一起到停機坪搭乘直升機離開。由於水位上升的無預警及急速,總會讓玩家火上眉梢,戰戰兢兢於每一步的討論,又往往處於千鈞一髮之勢逃離,或就差那麼臨門一腳,扼腕不已,因此極具臨場感!難度可調整及牌卡的隨機性,會讓人想要不斷挑戰!
文字需求:有(有中文版)
人數:2~4人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30



《Forbidden Desert》是《Forbidden Island》的第二集,不過有些變化,包含可支援到5人。部分是為了配合沙漠的設定(如海市蜃樓的設計好有fu,沙漠風暴改變沙子的方向並堆積起來);有些則是部分機制的改變,如目標物不再固定於某處。簡言之,依然相當精美,極具臨場感。
文字需求:有
人數:2~5人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45



《Rome & Carthage》為老老老,非常老的遊戲再版。反正就是組隊互相攻擊的遊戲,手牌為自己的戰力值,也結合了吹牛。簡單地模擬戰場狀況有成,關於佈局,屯積戰力,爾虞我詐…要記點別人出過什麼牌,其實也需要點運氣,即欠不欠東風吧!?
文字需求:無
人數:2~4人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60



《The Big Fat Tomato Game》就是簡單的害人救己的遊戲,用骰子決定收穫及失去,更添趴體味。可惜總感遊戲結束時間設定得有點快,應該是要累積幾回合再決勝負吧?!番茄的材質頗可愛。
文字需求:有
人數:2~5人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20



《Terra Mystica(神秘大地)》以奇幻世界為背景,每位玩家擔任不同的種族,主題性發揮不錯,因為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超能力使用,即使如此,遊戲仍算平衡,若你覺得有種族特別若,那會不會是種族的能力不是使用得很好呢?!這樣看來,極耐玩,每種角色皆可來練練路數。不管怎樣,收集資源實在不是那個麼容易,但又要在六回合內既擴張版圖又要升級宗教,必要時還要有航海力,開墾力......不思考一下不行。遊戲結束後,針對遊戲的討論必定熱烈。
文字需求:無
人數:2~5人
年齡:12+
預估時間(分鐘):6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