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729]신과함께:죄와 벌-與神同行:人非聖賢

人非十全十美。在華麗炫爛的特效打造而成的七個地獄審判關卡中,於插科打諢,荒謬浮誇的人生趣聞化解地獄死氣悲傷的情節裡,打動我的是,對不得不為或一念之差的奸惡及積存而生的罪孽行以寬恕,我想這不只是為主角金自鴻背負一生的內疚解套,其實也同理了觀者活到如今累加的愧恨,同時也拋給大家一個大哉問,若你就是故事裡的生死判官,你會如何做出裁量呢!?電影還有第二部,有些關係在下部才會釐清,不過在上集裡已丟出『人與人彼此相互牽連』的議題。這是與神同行。
這其實就是消防員金自鴻的一生,彷彿死前一瞬間,記憶的影像回放,概覽一生事蹟,只不過它透過七個地獄審判法庭,將之拆解後還原,才看到全貌。惟總是給人悲傷陰鬱的地獄,在原著及編導的豐富想像力之下,化身成一座涵蓋各種主題環境的暗黑遊樂園,所有轉換場地的接駁工具,都讓我想要去玩玩看,兼部分丑角般的人生,及帶領行經地獄之路的使者一點也不嚴肅,四人的對談也宛如行動式的群口相聲,讓地獄非但不恐怖,還有點歡樂。

讓人有壓力的是那些自以為別人看不到的傷疤、痛楚、罪惡,即將在這七個地獄的審判法庭裡昭然若揭,毫無遮掩,這也呼應了整個故事背景及氛圍的設定,儘管趣味橫生,不過撩開童趣的包裝,殘忍的行刑過程也令人怵目驚心。顯擺著的惡人也就算了,其他人總難免因一時七情六慾而犯下的過錯呢?!有時候無心之過,連自己都沒察覺,又會如何清算!?人沒完美無缺,明知自己深埋的問題,卻因一些事被稱為大善人,瘋狂被吹捧為貴人,這種情況最是負擔,因為完全無法預期一旦瘡疤被揭開,未來會如何!?

編導掌握如此情緒,再加上往生的挫敗,交織出金自鴻面對審判時的迷惘及抗拒,皆在每一次審判中,嗅聞到難以辯駁或坦蕩蕩地承認其實沒那麼清高的氣氛,同時拋出道德兩難的問題給觀者思考:行為並非可以單純以正反歸類的。因而直到後來我們才了解為何急迫想見母親一面,並恍然大悟形塑成金自鴻如此個性,如此生活態度的理由,使得各法庭看似獨立作業,情節卻都環環相扣,甚至是中間岔開,感覺有點偏離地去描述弟弟在軍中遭遇的狀況,其實也都返照到金自鴻身上,互文他此生最大的罪孽,讓觀者反思。

關於弟弟的描述,在金自鴻愜意通過的審判中進來,是個聰明的編排,避免掉同樣的拍攝模式重複七次,至少有些變化;在故事需求上,那些無特別罪狀的審判關卡裡,藉著弟弟所遭遇的事情,來補齊可能可以形成起訴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人的利益受到其他人,生活環境的波及,而心生犯罪的念頭,甚至犯下了罪,比如說故事中的朴中尉若沒遇到意外的話,照劇情脈絡來看,他應該是個好上司,好爸爸,但牽扯到升遷,一時心急,一念之差...這不和年少的金自鴻受到困苦環境的影響,油然升起的壞念頭遙相對望嗎?

故事中兄弟難解的習題,互文弟弟在軍中與後輩、上司的三人關係,也投射在地獄的變化上,看起來象徵著人際會持續到死後繼續糾纏,不過或許有,人總難以在搞砸的關係裡跨出修復一步,的意涵,電影裡一句對白:人都要到死後才開始做生前沒做到的事,不正完美地詮釋這般狀況嗎?可能只是一個情緒,一個口氣,一不小心,甚至莫名其妙地冒犯也都有可能,從此漸行漸遠,時間還會逐步築高隔閡之牆,跨越難度更高,但其實只需要承認錯誤,抑心懷寬恕,趁早解開心結,才不會徒留遺憾,就像金自鴻一樣,突遭變故,心懷悔恨阿!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728]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聖鹿之死:天譴式的寓言

平凡的日常,搭配吊詭的音樂,平板的聲調,莫名的關係,導演起手便灑下一張引君入甕的詭譎大網,令觀者目不轉睛地期待驚人的結局,只是情節顯怪力亂神,試圖以科學的眼光發現導致如此狀況的蛛絲馬跡,未果,編導義無反顧地歸因於天譴及因果報應,當下背脊發涼地對受害者寄予無限同情,不過餘韻繞樑,回顧影片中的『異常』,電影從迷信意味濃厚登時轉成瓦解各種階級般關係的寓言。這是聖鹿之死。
後來我才知道電影取材希臘神話。Agamemnon殺死狩獵女神的神鹿,竟還發出狂妄之言,因此女神作法故意阻撓他去攻打特洛伊,除非他獻祭他的長女Iphigenia。起初Agamemnon不願意,後來為了國家與同袍,只好犧牲女兒。這既是片名的由來,也與故事的脈絡幾乎如出一轍,其中Iphigenia也是劇中女兒報告寫得最好的一篇,當父親去學校探詢一雙子女誰表現最好時,老師所提及。

即使不知道這一層意涵,觀者應仍會被電影裡不做任何解釋的醫生Steven與少年Martin的關係感到萬般好奇,你會懷疑同志情愫,但Steven的家庭關係似乎不至於讓他非得在外尋求愛的擁抱。編導愜意地利用觀者的獵奇心態,攫住觀者目光,搭配著每當Steven和Martin對手戲時,那聲聲敲入鼓膜、刺激人心的音樂聲響,所謂李組長眉頭一皺,案情絕對不單純。果不其然,故事越走越偏鋒,越來越莫名,觀者心裡也漸漸發毛。

我沒預料到的是怪力亂神的基調,當下不太適應,一來或許醫院的背景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不該迷信,而這觀影的情緒,不也回應到身為醫生的Steven不斷試圖地想要從醫學角度去找出子女怪病的原因,卻無功而返的挫折嗎?二來背景架空,受害者與被害者的言論,真假交錯,無法確認,到底過去醫死人這件事,是誰的錯。因此,原本是比較同情影片當下時間點的受害者的,認為Martin未能同理醫生也是人,也會犯錯,何苦咄咄逼人。
但重複反芻,發現故事鋪陳時Steven對家人看似稀鬆平常的指示,無形中隱含著無限的控制,兼以那不帶任何情緒的單調說話聲,感覺昭告著:老子的話就是圭臬。編導努力地將描繪的日常作為根據,暗暗地控訴Steven的為人,對於父權的執著。Steven家人的態度轉變或多或少也替父親威權舉證:當我們一直活在高壓的環境,一旦擁權者失恃,人自然而然地會去依附於力量變強者,並不斷削弱已無實權的人,為見風轉舵的最佳代言,某些層次來看,人之常情,但從應同舟共濟的家人角度,凸顯出人類的弱點;另,獲利者乘勢做為交換利益的籌碼,遂滿足自己欲望的幾場戲,亦刻畫了人性的脆弱,對Martin來說,一心想為母親作嫁,也是希望Steven能夠補償,填上死去父親的空缺。

以心臟科為Steven職業,是編劇的別有居心,象徵Steven認為自己才是掌控人類生命的神,所以俯拾即不屑老婆的想法及眼科專業,尚將手術問題推到麻醉醫生上,完全不是自己的錯,因而當麻醉醫生說著醫治Martin父親時,Steven喝了酒,讓我覺得Steven實在像極了希臘神話裡那些狂妄又自負的神,無論在家庭關係還是醫病關係,他自以為至高無上,之餘,不帶情感的聲音可能也有泯滅人性的意涵,呼應開場那顆堂而皇之在螢幕上跳動的心臟,以及接下來關於腋毛、經血這些毫不遮掩的對談,彷彿將人當作一個促使世界運行的工具,定調了全片的冰冷,毫不留情面。

所以沖淡了迷信的色彩,反倒覺得有點是恐怖的格林童話,或者應該說導演特意採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抑該說他一貫編撰、拍攝電影的手法,就他過去幾部作品的成果來看,讓情節既充滿現代感,卻異常萬分,彷彿是怪奇現代物語,形構成一針見血地針砭時事、人性......等的寓言。在這部電影裡,意圖消弭關係裡無形的權勢,非強壓弱,更不是擁權自重,我們是人,不是神,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僅能謙卑自省,謹言慎行,方有化解業障之可能。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727]Wonder-奇蹟男孩:我們不需一味羨慕

當然有些轉折顯得過於容易水到渠成,橋段似乎一廂情願地太簡單美好,有點脫離現實,真可稱為奇蹟,但有時候,我們不就需要這樣一部電影,讓自己相信這世界光明終能將陰暗照亮。況且故事突破了這類片型的窠臼,關於旁人對於有缺陷主角幾乎無條件無困難地散發大愛,只求付出不求回報的正向,而是除了主角之外,尚加入其他人的視角,讓角色並列互文,彷彿要告訴觀者,自卑的心情放諸諸君皆準,我們不需羨慕他人,也不必張牙舞爪地讓自己高高在上,只管鼓起勇氣地做好自己,發揮良善能量。這是奇蹟男孩。
這是一部很好的特教宣導影片。在面對如Auggie這類生理上和其他或(及)心智功能有缺損的孩子,身邊的大人該怎麼去協助他們適應這個社會,這部電影做了很好的示範,以一種溫柔卻堅定的態度,去處遇外界的有色眼光,乃至反轉孩子受挫的負面情緒。說實話,這一點也不容易,非得長期抗戰,兼以無後顧之憂,如無經濟壓力的包袱、有高知識背景等,才不至於動搖,因此Auggie一家其實先天上有了優勢,且持續的正向支持,尚具有適度同理他人的心態,這般如鋼鐵的意志,於是小孩得以能在低潮中較為快速的振作起來。

外人的幫忙也很需要,避免孤軍奮鬥,陷入無援的窘境。電影裡一個外力改變運動方向的實驗,正為故事裡幫助Auggie入學的所有人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如果校長不安排同學先認識Auggie和帶他認識校園,如果沒有Jack Will母親的鼓勵,如果班導師沒有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表現,沒有每個月透過格言潛移默化學生,Auggie不會這麼快就適應學校種種,他幫Jack Will作弊,不正體現班導的第一句格言嗎?相反地,家裡面若是不包容的心態,也會同樣地深深影響著孩子,以Julian為例。不過個人覺得校長和Julian家長約談的橋段處理得不夠完整,一來Julian人物刻劃不夠立體,沒有後來反轉成正向的說服力,二來好奇著家長真履行自己的放話,校長是否能繼續堅定自己立場呢?

即便電影有著丁點的未盡遺憾,讓電影過於夢幻,稍嫌脫離現實,不過你還是無法忽略每個人為Auggie的努力,及Auggie和他們相互帶來的影響,所產生的感動。編導關注的不僅是Auggie的視角,同樣地也留心同輩的生活。其一,姐姐Via的名字字卡出現,昭告故事也處理到特殊孩子手足的心理,替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畢竟當花太多心思面對特殊兒時,怎有時間去關心其他一般的兄弟姐妹呢?但是故事告訴我們不全然忽略,仍同樣地幾句真心,雖非全部心力,至少不會差太遠。
後來又帶入朋友的視角,也讓單純特教電影的議題更為恢弘。編導不單藉由不同角度來分章節而已,更試圖以此去中心化,儘管Via說著Auggie是太陽,家人是圍繞著他轉的行星,但一場Via認真地告訴Auggie不是只有你過得很差的場景,嘗試告訴大家特殊孩子也需要去學習同理別人,而非過度自我。廣義來說,回應光線折射實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背後可能有諸多因素而變成今日如此;或我們只看到了表面,實際的內在呢?電影裡幾乎所有大人們皆盡量不以表面評斷事物,乃至影響孩子們或孩子們彼此學習,一如『我們可以改變看人的方式』。

Miranda的篇章為故事帶來另一個觀點。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視角去看別人,看到別人的幸福,比較自己的不幸,試圖假裝自己是幸福的他人,卻顯徒勞,就像媽媽反駁Auggie『因為是媽媽,才會這麼說』的說詞,『重要的是我是你媽』,照樣造句,重要的是我就是我,別人假裝不了,自己也無法偽裝成他人。唯有創造出自己的價值,就像Auggie在學校裡以及後來校外教學發生威脅事件的果敢;適度的謙卑,帶點自嘲,像是驚喜現身的星戰角色丘巴卡,不得不說,他們兩人還蠻像的;重要的是有勇氣選擇仁慈,選擇幫助別人,哪怕可能付出代價。Auggie努力地這麼做,同時也影響了周遭他人選擇同樣的良善,間接地鼓足觀影者的勇氣,原來這才是奇蹟。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726]嘉年華:女性自主的困境

一場性侵案的調查過程,見女權被男系社會無所謂地踐踏,荒謬可笑,甚至對十三、四歲的女生出手,更令人氣憤,之中牽扯了多少官僚體制的迂腐及強權對弱勢的壓榨,令人厭世。導演藉著兩位少女的經歷相互投射,並以瑪麗蓮夢露的大型雕像貫穿整個故事,談刻版女性形象及自主的困境,批判起來,生猛有力。這是嘉年華。
顯擺著批判中國社會的問題。從性侵案看到官官相護的醜陋,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家人竟成為避免結構破壞的共犯,助長了掌權者談笑風生地將事實掩蓋;從申請身分證的困難重重,以及兩個小女孩的家庭則看見階級的區別,其中尚有貧富的差異,城鄉的距離,想要改變的改變不了,已經足夠的卻是貪得無厭,雙方懸殊加劇,劇中主要的兩位女生,小米和小文,到底還有沒有希望的出口?

導演一面抨擊存在於當今中國社會貧富不均現況與不合理的行政體系之外,另一方面也處理著面對如此困境的女性,以小米和小文為首。你會發現電影中所集結的女性群像皆相對弱勢,即便身為小文的女律師,看起來體面具有公信力,但在沙文主義及極權政體的環境之下,仍受到深深隱含性別歧視的不信任及言語的攻擊,將女性被貶抑的情形更昇華到一個層次。於是,故事裡的女人們做出了選擇,甘願懵懂無知,屈從於男人之下,似乎最安全無憂,如小文的同學及其母親。

而想要獨立自主的女性們卻紛紛遇到了困境,或說只能向現實低頭妥協求生存。小文媽媽、小米以及小米同事:莉莉彼此呼應,尤其是前兩角色恰為互文,皆為了生存而有難言之隱,在無形中讓身心受創的小文曝露在傷口撒鹽的景況之中,但你又不得不同理她們的處境,當觀者乍看情節,忍不住感嘆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後,導演又補充了一些這群女性角色的細節時。

瑪麗蓮夢露的雕像是整部電影的象徵。兩幕小米,小文逡巡踩著高跟鞋的腳邊,窺視雕像裙底春光,對應小文被侵犯以及莉莉一直勸進小米緊抓包養的機會以換得在此城市立足之地的情節,影射著女性身體與身份地位劃上等號;小米與小文兩位女主角的處境則互通聲氣,擺盪於父母之間的小文和猶疑著正義(幫助小文)和存在(身分證)的小米,皆直指女性對自我認同無能,極可能根源於外在傳統觀念對女性的認知所帶來的束縛及壓迫。

導演有意思地將雕像的動作,臉展現出來,讓觀者確認為瑪麗蓮夢露。這樣的手法呼應了最後小米的挺身而出,捍衛女性的自我認同。原本以為故事從此大放良善光芒,但正如瑪麗蓮夢露的精彩卻也混亂的一生,最後不幸英年早逝,香消玉殞,小米和小文仍然在無限迴圈裡打轉。另外有意思的是男性角色在這故事裡也是強弱分明,強勢的操控了一切,弱勢的只能攀權附貴,不想這麼做的話,就一副落魄,直指官僚文化的腐敗,也是刻板書寫意味濃厚。之餘,凸顯女性自立自強的必要。

《Angels Wear White》是本部電影的英文片名,也恰好是瑪麗蓮夢露的招牌動作所穿洋裝的顏色,小米和小文於片末仍然不被尊重時所著衣裳的顏色亦同,和此英文片名予人的印象相較,完全相反,不過導演仍然不放棄。雕像拆了不知將送往何方;小米用力地破壞了重重鎖鏈,騎著機車出走了;隱隱約約,背景音的報導似乎說著那事關政府高層的性侵案有了曙光。或許總有一天,每個人的身體自主與被公平地對待終將實現,導演僅以最後一幕誠心祈求著。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725]相愛相親:請別批評我的愛

『愛為何物?』藉著一樁為了盡孝道移墳而與老家鬧得不開心的事件,帶出了三代女人自身的愛情故事,同時讓觀者玩味感情這事。故事雖經設計,導演卻拍出如同呼吸般稀鬆平常的生活感,經由時間的流轉,女人們日常的經歷,對照互文,於是,她們最終有了,我認為,最體貼的決定,這也建構在愛的各種可能,尊重每個屬於自己的愛的方式。這是相愛相親。
故事以死亡入題,岳慧英遵照母親臨終前最後遺願,想將父親的墳墓遷進城裡與母親葬在一起,奈何走入父親生命裡的不只一個女人,在重婚罪的條件之下,究竟誰才是父親真正的妻子,這大哉問及為此奔走的情節,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故事線,且建構於過去龐雜人口資料的紊亂,即使到現在也未將檔案整理好的基礎之上,總感帶點諷刺的意味,但或許也多虧此弊病,讓角色們有時間重新看待『愛』與『生活一輩子』的關係。

上述查找過去記錄的舉動,和故事主軸則有著若隱若現的呼應。從聳立在慧英故鄉,來自歷史的貞節牌坊為根據,年邁的姥姥為首,關於現在大眾對於守貞的看法,經由電視節目”扒糞”的安排,呈現以前存在,如今理應瀕臨絕跡的獵奇,互文了中生代的慧英和年輕一代的薇薇的角度去看待女性守貞是堅定不移的浪漫還是社會賦予好老婆的期待,特別是夫妻兩人已不在一起了,無論是死亡還是離去。

畢竟遠距離的戀愛總是無法長久,無怪看在慧英的眼裡,與父親廝守終生的母親比起剛與爸爸結婚就分隔兩地不曾見過的姥姥來說,更有資格值得元配這個位置。唯永遠在一起真能證明彼此相愛嗎?導演讓此省思自然地流進慧英的生活裡,意即順著日常來去這個家的人們與家庭成員的互動,讓彼此心裡起了化學變化;反之,流逝的時光也像是一塊磨刀石,未起漣漪的婚姻於不自覺間被其他生活所磨平,一如慧英對盧曉光這位學生的態度,從原本不太關心到請求盧爸爸協助。

本覺得這樣的安排有點多餘及突兀,但反倒彰顯慧英在奉獻教職多年,屆齡退休之際,已失去看到孩子的獨特,而和其他老師一樣替孩子貼上既定的標籤,不由分說,一如多年婚姻該是如何的光景,已成公式,驚喜反而彆扭云云,一輩子論長不長地尚能讓當年熾熱的愛意,幾近熄滅,即便是彼此依偎在身旁生活著,但在這個事件的時間線內,曉光一家的貼心和丈夫疑似外遇卻讓故事有了轉圜餘地。
另外,僅一句帶過的曉光母親在曉光生活裡缺席的因素,也對應了年輕一代,慧英的女兒薇薇和她男友在當下所面臨到的愛情問題,我們都不知道這一別是否就是永遠,而誰又知道當年慧英父親離鄉背井之前,和姥姥的情感關係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呢?是否也和第三代遇到的問題如出一轍呢?編導有意無意地藉著薇薇的愛情去揣測抑模擬當時情景,將貞節牌坊的禁錮拋諸腦後,如此姥姥的等待似乎就變得浪漫無比,說短不短地一眨眼倒也一輩子了。

或許那些和孫女互動的吉光片羽便是印證,對愛人死心塌地,拋下一切私奔也行,姥姥總算在孫女的戀愛上找到吶喊自己感覺的機會;就算不是,這是姥姥走入岳家自己所做的選擇,有誰可以對此置喙呢?連後來看到認不出丈夫的照片,宛若局外人後所下的決定,都是姥姥選擇的愛,就像薇薇和慧英自己也選擇了面對愛情的方式一樣。而姥姥的存在無非在在提醒著慧英、薇薇,甚至是觀影的諸君,勿忘當初的愛才是兩人親近一起的契機,所以我好愛好愛,慧英的老公始終記得當年許下的退休約定,情比金堅,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