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14]陽光普照:你不說是因為什麼

「你不說是因為什麼?」建豪這樣問著建和,或許其實也在問著自己,更可能是藉此反詰電影裡所有主要角色,在明明大家都稱為避風港的家裡,為什麼無法放心地說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呢?編導透過這樣的命題,帶著鏡頭緩緩刻畫來自各種家庭組成人物的群像及交會,爬梳探究背後的原因,並利用這樣的特性,將故事有所留白,迎來最揪心的結局。這是陽光普照。
有些事情的說不出口,背後有著許多原因,但應幾乎歸因於害怕關係出現裂痕,嚴重者崩毀不可逆,或不想讓人操心。如此情況常見於各種親密的關係裡,尤其是家庭。旁觀者及正能量極強的文字、影像作品都正向地認為試著將事情攤在陽光下,所有癥結都將迎刃而解,但這部電影卻反其道而行地昭告觀影者有陽光照耀之處,必有陰影共生,此為個人頗為欣賞之處,畢竟祕密是因考量到其他人而存在的,總有難言之隱,這部電影試圖說著這樣的家庭光景,更顯接地。

於是導演帶著我們從建和所犯下的案件切入這一家子搖搖欲墜地走在高空鋼索上,惟禍不單行,建和沒有說的事還有其他,導演環繞這樣的核心,讓我們看到表面,如同太陽照得到的地方,卻也有看不到的幽暗之處,在別處漫生著,只有旁觀者的我們看到了,該發現的家人只能隱約感覺而已。「你不說是因為什麼?」在這個劇本內幾乎都可以不想讓他人擔心以一貫之吧!?但殊不知一旦東窗事發,所造成他人的陰影面積是無法復返的擴大,然後內心真正的想望就被吞噬了。

因此儘管某些時後,文青式感想台詞多餘了,不過天外飛來一筆的司馬光兒時故事改編版倒也對這故事梳理出「家人無法選擇」的潛台詞,我們因此得違背自我或失去自我,但這都是我們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也就伴隨著另一個為了家人的選擇。如果結果好也罷,家人還是試圖地想要好好地挽回,但無奈是很多時候就像這個故事相同,越來越萬劫不復,特別是意想不到更叫人難以置信地痛心,一如編導利用「不說」,又透過其他段落障眼,製造出此電影最後的戲劇效果。誠然如此,這都是維持一個家的手段,換來結尾的愜意共騎於綠樹如茵,陽光普照。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13]江湖無難事:我們都有一個夢

一對沒資源拍電影的製片-導演組合,情非得已在黑道組織下工作以利他們的電影夢春風吹又生,孰料就讓他們盼著了機會,惟不知背後隱藏著各懷鬼胎的陰謀,這也是後來隨著劇情推進才逐漸發現的,不過導演穩死和製片豪洨早就因一場意外,便忽略其他訊息,忙著將自己的秘密粉飾太平......
於是「穩死」和「豪洨」這兩個角色的小名,取得妙不可言,明明就是場『穩死』的電影拍攝,但天馬行空地『豪洨』讓一切還能瞞天過海,趣味就在第三者已知,當事者被蒙在鼓裡的落差間隙裡迸裂,底蘊則藏匿著拍電影不為人道的持續妥協,只是以種生命受到威脅的誇張包裝起來,而更不得不去完成這項任務,帶點諷刺的挖苦自嘲,但這是每個電影人朝思暮想的大夢阿!且看穩死拍出自己滿意的畫面而閃閃發光的眼神。

仔細思量,其實電影中的每個主要角色都有個夢,這也是推動故事進行的齒輪,要不是這樣的前提(當然生命受到威脅也是關鍵),故事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走向了吧!?也不會有最後大場面的活屍逆襲。這一場戲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心情,因為鏡頭拉遠了,場面浩大了,對比前面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讓拍片計畫不斷地下修,難以施展身手的窘迫與侷促;同時也太錯愕,太莫名其妙了,怎麼瞬間有真活屍,而且還照著穩死心中的藍圖大大地活躍!是種美好卻難以下嚥的矛盾心情。
收尾讓前段劇情的部分突兀成了端倪,觀影者不過也加入了當局者迷的劇本之中而已,互文整部電影裡角色始終存在的感覺:總覺哪裡怪怪的,但因為說不上來,也就不疑有他,將錯就錯。這是個人認為劇本最厲害的地方。在某些層面上,劇中角色的確圓了夢,但我想這和他們夢想的模樣仍相差甚遠吧!?於是我們繼續努力,然後再度失敗,循環往復,不停等待機會,一如穩死和豪洨從頭到尾都不停失手的狀態,命運之神彷彿永遠只眷顧他們到一半。

原來這是部給予魯蛇慰藉的電影,他告訴我們就算我們以為做好了萬全準備,內心也已重複步驟無數,但一陣風也能將原本要美美地撒在海裡的骨灰,反撲在自己身上,這樣最白爛、無厘頭等等的程咬金也能阻擋在康莊大道上的去路。然而。我們看到機會還是伸手緊抓,因為我們都有個夢,挫折嘛,一笑置之就好,留條小命才重要。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912]光:身障手足的辛苦

刻劃身障者故事的電影,絕大多數會採取安排多個事件來堆疊,烘托出主要事件的脈絡,藉此引導觀者認識身障者在社會上生存的問題與困境,觸動觀者內心最脆弱的軟肋;這部電影的目的也相同,不過劇本了得地以單一事件貫串全篇,藉由弟弟,身為身障者手足,所面對的掙扎,延伸觸角般地囊括本篇主角自閉症的不見容社會的特質暨求職的不順遂,同時併陳映襯自閉症閃閃發光的優勢,以致歡笑與淚水交織出這一部《光》。
說在前頭,個人認為莊仲維把自閉症哥哥文光在行為舉止上演得過弱了些,孩子氣多了些,從片尾的真實人物對照,便可略知一二,不過在絕大部分的執行層面上,仍有可觀之處,比如說自閉症關注的焦點,透過導演鏡頭的運用而略知一二,因而更能夠體會到這群位在症狀光譜內的大大小小所固著堅持,所纖細敏感,所難以承受......

在劇本上也恰到好處地擷取了文光的求職歷程,未廣納百川試圖將各種面貌攤擺於觀者跟前,便能涵蓋一些相關議題,且聚焦核心,不僅僅有自閉症的特性,成人在求職過程中的處處碰壁,更重要的是導演拍出了身障手足的心情--一種為了哥哥賠上幸福,賠上青春,卻仍難以割捨的糾結,當然背後的潛在疑問是馬來西亞對身心障礙者工作保障的措施何如,但無論如何,很多時候,身障者的父母與手足需要獨自承擔他人無法理解的身心靈負荷。

文光與弟弟的友人及素恩的角色起了一定作用的潤滑與劇情推動的功能,一方面是好人歸人好,有事盡量幫,但你總還是會在弟弟的身影看到被蒙上一層的晦暗,畢竟責任最終還是落在家庭肩頭上;另一方面則以外人的角度去舒緩弟弟的怨懟與不滿,縱然兄弟倆之間總有些可愛幼稚的吉光片羽,調劑著生活,不過正因不穩定的起落,才更讓親人無所適從--我們都以為很了解,實際卻不然地給予當頭棒喝,持續不斷地間歇性,片刻不得閒,一如故事裡的現在情況與過去閃現。

故事結尾光明正向,發現哥哥所擅長,並能發揮在職場上,受人賞識,其實是激動的,一如哥哥的名字文光與片名「光」,似乎隱含著上帝把一道門關上,必定會開啟另一扇門,同時也鼓勵著身障者的手足與家長抱持著希望。但回望後期的窮途末路,不難體會面對身障家人的寬容與耐心,多少會在陪伴的歷程裡被揮霍,特別是在一條看不到盡頭的道路上。他們其實也需要陪伴及忠言,若有機會的話,或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他們的「幸虧」,就像友人與素恩般,給予他們些許力量的支持,將有多萬幸。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11]返校:自由而平凡地活著

《返校》絕對不是單純恐怖片而已。以惡夢起手,引出白色恐怖時期不能說的秘密--被發現幾乎死刑的罪孽,不過劇本更厚實地並蓄了人性的惡根與脆弱,讓夢魘宛若暴雨般狂亂地拳拳到心坎肉裡,於是夢境不只是轉化具體的象徵,而是紮紮實實的對自己的壓魄,因此遺忘總是輕而易舉,但我們需要的是面對過去的醜陋。此不能忘記的命題再回扣至電影主旋律--勿忘單純讀個詩就會死的莫名其妙的年代,人都只想自由而平凡地活著。
改編自電玩,不過我沒玩過電玩,因此無法和電影劇情的差異做比較,但仍能感受到導演在劇情推進上維持遊戲解謎的設計,即在楔子僅是魏仲廷注視對象的方芮欣,何以成為第一章:惡夢的主述,而這也是讓故事頭尾呼應最重要的安排。此外,惡夢的主題承接電玩原有的設定,讓這部電影雖定調為恐怖片,但年代背景的破題後進入,當時環境風聲鶴唳的氣氛,藉著魑魅魍魎的幻覺夢境表徵,冉冉蒸騰,令人身歷其境,意象式地體會當時即便活著,也讓人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不過電影不甘只是片面地用類型去象徵戒嚴時期的恐怖,關鍵就是以方芮欣的視角作為起始篇章的選用,作為劇情核心的讀書會成員--魏仲廷則後來才加入的手法。於是觀者隨著導演多觀點的敘述手法,完整了故事全貌,並發現導演藉由虛實與古今的交錯,讓故事更複雜立體起來。原來這是大時代底下的情愛糾葛,但因為白色恐怖,主角身處風暴中心,所以不僅是隨時有被誤認為匪諜的危機讓人人心惶惶,尚有人性脆弱引起的劣根所伴隨而來的罪孽。
這樣的罪孽來自愧對自咎,人人都難以低頭承認,害怕想起,恨不得轉身逃避,刻意遺忘或說像壓力症候群一樣地遺忘最輕鬆,就好像某一場教官彷彿心裡的魔鬼般持續命令方芮欣放下,但我相信有一絲良心的人,即使忘記了,夢魘仍如影隨形,回應至惡夢的破題。唯有面對,才能輕輕放下,一如方芮欣堅持地說著要記得自己的過錯,這也延伸到我們皆應記得威權統治下無故濫殺的景況,更甚,自己是否為直接或間接讓齒輪轉動的潤滑劑?儘管情節裡的背叛者以及他們的動機總讓人失望憎惡,可是別忘了大環境才是造就天人永隔的歸因。

《返校》這部電影的出現,是台灣電影長片跨出的一大步,它讓題材更加多元,讓類型更有所指涉,讓觀者不僅著眼現在與未來,還正視過去......最後者尤其重要,畢竟其他進步國家的電影在此題材上已涵蓋多年且多作,台灣仍屈指可數,何況黑歷史讓更多人知道並評論,是件需要勇氣的事,而唯有面對,傷痛才會癒合,年輕一輩則得以認識,才能體會自由的可貴。致自由。

2019年8月26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910]下半場:上半場落後沒關係,靠下半場追回來

2019年的夏季甲子園有一場激烈熱血的纏鬥:星稜vs智弁和歌山,雙方對戰14局,才由星稜擊退智弁和歌山晉級八強,其中星稜主力投手奧川恭伸投了14局,一度抽筋又中暑,智弁和歌山主將黑川史陽送上紓緩的藥丸,成為佳話。但另一個受到媒體矚目的焦點是這場比賽也是場兄弟對決,因為史陽的弟弟黑川怜遠隸屬星稜,儘管因為後者還是高一的板凳選手,兄弟對決僅為形式上的噱頭,但由於這對兄弟的大哥,還有他們的父親也都曾進軍甲子園,因此被媒體賜予甲子園家族的稱號,並採訪了父親的教育方針做成專題報導。
《下半場》這部電影的兄弟鬩牆,不禁讓我想起這場棒球賽。只是故事裡的姜氏兄弟可就沒有像黑川兄弟那麼幸運。黑川兄弟是在有父親的指導之下,慢慢累積棒球的實力;姜氏兄弟反而是因為父親幾乎缺席,讓他們必須在籃球路上披荊斬棘。導演透過幾場戲的描寫,將真相娓娓道出,並藉此讓哥哥和弟弟之間有了些微的差別,但仍透過手錶的鬧鈴來傳遞兄弟間深厚的感情,只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人往往拉不下臉率先承認自己也有問題,而出現意料之外的鴻溝,

可惜的是部分製造兄弟分歧的轉折,有點便宜行事及刻意安排的斧鑿,要增加戲劇性,卻讓人覺得多餘或者是滿心疑惑,讓好不容易堆疊起來的張力些微垮台。不過導演有將那些我認為是觀影時的凹凸,在最後一場冠軍賽中試著鋪平,至少在兄弟情深的部分有打動我,即使乍看之下,雙方都是為了自己而做出決定,但在導演安排之下,觀者如我仍能感受到雙方魚幫水,水幫魚的助力。身邊角色的安排亦有劇情推進的功能,只是對我來說,部分角色沒有重要到非他不可或沒有將他的角色功能最大化的遺憾,尤其是父親的角色,顯得略為草率。

不過這部電影一個成功的地方在於比賽實況的拍攝相當扣人心弦,藉著啟用有籃球背景的演員以及實際的籃球員增加比賽的真實性,並在動態攝影的捕抓下,有加分的效果;運動電影的基本門檻也都有做足,包含小蝦米大翻身的熱血,尚有運動員內心心魔的處理,還有除了主線之外,支線的隊友羈絆,家人支持等等的力量,都能適時地,但不濫用地丟給觀眾幾個哭點,簡言之,這部電影在氣氛與情感上都有抓到表達的出口,且是讓觀者有共鳴的那種。於是兄弟倆在籃球場上的光芒熠熠生輝,掩蓋不住。即使在籃球路上一開始走得並不順暢,不過還是要相信自己,堅持下去,畢竟能跨過自己的就只有自己而已。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909]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從前,有個好萊塢:成就與沒落

這是一部需要做功課的電影,否則觀影時會很抽離,非同個圈子、非同溫層的難以狀況內;又因是Quentin Tarantino的作品,很多時候會懷疑這是印象中的導演嗎?當然部份片段及結尾還是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但份量不夠多地或許會讓人失望。個人一開始也是屬於失落型,尚進不去故事中,處在無聊的邊界,幸賴劇中演員氣場加分以及最後一場『群魔亂舞』的震撼補償,餘韻於觀影後幾天發酵,以至有了這應是導演溫柔的想法,以此部電影凝視著好萊塢裏頭的興衰流轉!
撇開那些史實的改編,電影其實是關於在好萊塢打滾的一群人的故事,以Rick Dalton曾經風光一時,如今淪落成陪襯他人綠葉的情節為主軸,除此之外,導演也寫到了Rick的替身演員Cliff,以及其隔鄰Shannon的景況,並從這三人的角度輻射含概了,不敢說全部,幾乎整個好萊塢當時的生態,因此以此仨為象徵地影射好萊塢的起伏也未可知。縱然這些細節刻畫深刻,有別於Quentin的風格,但不免仍期待導演獨樹一幟的電影美學,儘管Rick與Cliff偶爾的不滿與狂爆,皆已經瞄準球門了,但卻欠缺臨門一腳。

唯這些憤怒,或許是處於這個演藝圈環境下莫可奈何的困獸之鬥,醞釀出『際遇』這種很機率的命題。身在其中,人皆難以掌握自己可以在線上火紅多久或甚麼時候會紅,於是有Shannon的去戲院和民眾一起欣賞自己電影的場景,那種渴望及時獲得正向評價的迫切感,但也有人已經於心了然一生無法在大銀幕上露臉,僅能做個幕後,就像劇中有人提及Cliff長得不差,身手也了得,卻只能做個替身的場景為代表,可能跟他的個性有關,但回首看看曾經紅極一時的Rick的個性,以及Cliff和李小龍的戲外的爭執......能夠在這個圈子裡站在人前的機會,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而不能單靠實力。

Rick便有這樣的運氣,當然憑藉的是實力才有上位的機會,只是老了就得接受過氣,以及新人輩出的事實,是否公平合理?總感Rick在每個不開心的背後皆有著這句潛台詞,但人生又有甚麼道理呢?即使那場人人皆褒獎的精彩反派戲中戲,攫住了片場所有人的目光,技驚全場,但故事之外的結果昭然若揭,焦點永遠不是他的,而非得淪落至不入流的義大利西部電影求關注。就好像嬉皮佔據曾經風光,如今荒廢的舊片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何況嬉皮這股反動力量,也從來不是人生勝利組會有的樣子。

話說回來,電影裡跟嬉皮有關的所有劇情,所營造的氣氛,較讓我有「阿!這才是導演作品的感覺」,果不其然,最後的瘋狂,讓殷殷期盼暴力的觀影者如我終有得償宿願之感。不過這個部分是有改編過的,藉著史實的翻轉,或許希望給予跌入谷底之際的諸君們一絲希望,而這希望不單只是僥倖地活下去而已,更有喜獲第二春發展進而大放光明的可能,畢竟明明是鄰居卻從未有相遇的時刻,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場景,也有回扣到『際遇』的命題。至於這群角色未來會如何,就像任何時刻的演藝圈,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但載浮載沉似乎是不變的定論,只是以什麼為演藝人生作結的差異罷了。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908]Toy Story 4-玩具總動員4:人生新目標

《Toy Story(玩具總動員)》系列的故事架構和大部分的動畫電影並無二致,即便是到了第四集,說穿了,仍是換湯不換藥的玩具冒險故事,但在其他電影的續集都陸續黯淡失色的情形下,此系列卻維持一貫的高評價,聲勢歷久不墜,我想除了眾多角色有其討喜的人設之外,更重要的是皆能提出人際相處間的溫暖及良善。仔細探究其一集接著一集的核心,多以主角胡迪為中心,隨著時間遞嬗,經歷自我價值的改變與調整,訴說著如何找到並肯定自我在群體的定位。
就好像玩具陪伴著小孩成長至大人,這部電影裡的情節也跟隨著螢幕之外的觀影者成長而進化著。綜觀一到三集,從玩具之間的「爭寵」到團結,乃至與主人的別離,故事裡的玩具們似乎和小朋友的成長軌跡一樣,慢慢地轉變為成熟的大人,而我們都以為第三集已經算是畫下完美的句點,卻又出現了第四集,那是在玩具們有了新主人之後的故事。儘管仍處理著胡迪過氣的擔憂,但這也只是其他玩具彼此安慰舔舐的憐憫所映照出來的,胡迪在本集當中已找到自己的角色--成人之美,顯示出經歷這幾年的成長。

令人驚喜的在於後半段,承接著第三集的概念而更進一步去探討自我價值的延續,並在別離的命題處理之下,惟與感謝這幾年的相處陪伴稍有差別的是,更多著墨在自我身上,不僅僅能灑脫的放手,此動作更隱含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的成長。有點像是家長要懂得不插手闖蕩世界的孩子,又有點像是階段性的任務達成,得離開尋找自己的新目標--更多需要自己的地方......人生很多離開的必須,皆可套用。因著這樣的核心,我總覺得《Toy Story》系列到後來其實大部分是啟發大人們的寓言。

很多時候這樣的幡然醒悟也需透過些開拓視野的關鍵才會覺察到,一如故事中的冒險過程,讓胡迪看到更多的困難。當然還有Bo,儘管胡迪想與Bo曖昧的氛圍是很重要的動機,但多少也說明了踏出舒適圈的勇氣是需要往外面多看看才有聚集的可能,才有獲取的機會。不過電影透過尚留在邦妮家那些玩具迎接新玩具的場景,當然還有前幾集的故事提醒我們應先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並適應小小改變,如此才能在更劇烈變動的生活裡,不至於過度迷失,並找到下一個新目標。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907]기생충-寄生上流:往上爬的渴望

敘事流暢,未見突兀,帶領觀者看見社會底層的家族,如何點滴侵蝕上流社會,卻又被反噬。以一場大雨作為章節分水嶺,前面應是命名為《詐騙家族》的喜劇,演技騙術計畫的精準還有純真全然買單的荒誕交織,節奏掌握得宜,呼應角色為求上位的上緊發條;從主角家庭開始鬆懈後,放慢腳步,那場大雨彷彿是轉調前的變奏,既沖刷了看似完美的計畫,同時也是接續驚悚氣氛的預告,但底層往上爬的慾望仍延續著,未見中斷,反而更凸顯了『貪』,讓觀者直擊人性深沉掩埋的陰暗。
利用首爾的地形與因應地形所形成的住戶樣貌及其對應的社經地位,導演交互使用往上與向下的視角鏡頭,來訴說這個社經地位高低有別的故事。第一幕的搜尋無線網路,要將手舉高為起手式,幾乎每一場戲都在上上下下間來回,並透過亂撒尿的酒醉路人,象徵著汙穢往下流,凸顯主角一家人一心想往上的渴望;此意象其實也回應那場大雨所造成的淹水,還有老闆提及,爸爸身上的味道,那種與上流人家乾爽不同,完全格格不入的潮濕霉味。儘管如此努力想要往上爬,結果卻仍被劃了一條禁止跨越的界線,這也成為推動劇情的關鍵。
在主角不停上升的狀態,殺出的程咬金為故事的折返點,也拋出了人性的質問:曾經低迷的自己,在慢慢平步青雲之際,是否也變得跟那些有錢人一樣,看不見腳底下踩著的屍身,還用力地踩好幾下,以維持自己的地位呢?故事也自此像從豪宅狼狽地一路向下回到自己地下一樓的陋屋一般,一路下滑。整個故事因此瀰漫著挖苦意味,從前頭嘲諷富人目不視窮苦,到後頭連窮人也毫不留情地拿出來鞭笞。每個人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個人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有錢人家的小兒子所扮演的角色。並非要探究他是真裝瘋還是天性如此,而是他洞燭外來者的關係,卻被簡單帶過,更突顯其父母的無視,另外和前家政婦的保持聯繫,讓上下間有了溫情的連結,卻又僅止於此地面對求救無動於衷的狀態;而大兒子在事過境遷後的登高觀察,是否意味著對登入上流的新體悟,而非像寄生蟲般地依附,此尾聲的劇情或許也回應了對自己如同蟑螂的形容,實在份外貼切,有東西可吃就蜂擁而上,一旦無利可圖,甚至受到傷害(宿主搬家或被撲殺),就躲到地底下或暗處伺機而動。
只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儘管夢想著再次向上,描繪著美好的光景,但是否會再被無情地踩踏,無法翻身呢?對照著一家之主的無計畫之說,滿懷對命運捉弄的無奈,也帶些永遠無法融入的憤懣,因為揮之不去的氣味,因著即便臨時也很從容的人生瞠目結舌著。涓涓細流匯集成大河的最後一幕,娓娓說出了編導無限的關懷。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06]Lazzaro Felice-幸福的拉札洛:剝削共犯

取名為《Lazzaro Felice(幸福的拉札洛)》或許是種反諷,映照出人性醜陋的照妖鏡,因為越深入故事,觀者將會發現Lazzaro是不停地被利用,被剝削的對象,但Lazzaro卻無怨無悔,不露出一絲不耐煩地奉獻自己,就好像天使降臨人間一般。這樣的純潔無知反倒,一如他身上始終穿著的白上衣慢慢被玷染、泛黃,放大了行使在他身上的陰暗行為,縱然部分只是惡作劇,甚至有些是潛意識的作為,卻更凸顯人類社會的生態,彷彿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
導演是慢慢將故事說大的,所謂的惡也漸漸轉為無形。故事以微型的農村農忙生活起手,當觀者不以為意地(或說稀鬆平常地)看待大宅院的權力關係時,竟有更大的一隻手伸進來攪和、干預這裡的自足,又在後來,更有權勢的侯爵夫人發表著食物鏈的宣言,清楚澄澈地描繪出佃農與雇主關係的風景,而善良的拉札洛被持續壓榨,顯然是食物鏈最底層。當揭開前述事實時,一方面難以想像都甚麼時代了,還停留在過去的舊思維中,一方面以為故事的時空背景在更久遠之前,縱使後來的劇情推翻了這樣的想法,但此設定倒也讓解放佃農後的劇情開展沒有一點違和。

可說是巧妙地將時空維度梳理至幾近無形,魔幻與寫實兼容並蓄,讓數千年來所發生的種種於近世並存,使觀者得以驚呼社會再怎麼變動,進步,歷史本質裡的惡仍殊途同歸。先不論較接近現代的後半段,光是雇主兒子伸張的自由,中二的任性而策動的假綁架案,其實也不過是建構在剝削的本質之上,更遑論後來,農村村民真的獲得自由後的生活,回過頭來與過去比較,平心看待,有比較改善嗎?顯然人性始終如一,我們追求自由,平等的同時,或許也可能正執行著往下的霸凌。小奸小惡尚屬輕微,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我們在不自覺中處於打著大旗幟號召的共犯結構裡。

我頗欣賞導演在故事的大方向中鑲嵌些許意欲關懷的議題,而仍契合敘事不走偏,如宗教議題(神父與教堂的出現),如資本主義下的貧富(佃農自由的生活和銀行討錢的場景),讓主旨醞釀發酵,甚至就連Lazzaro告知周圍植物皆可食,聽者欣喜得讓觀者我發噱的場景,不也暗渡陳倉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後果。於是為了自身利益、方便而利用無知與破壞手無縛雞之力或許也是真實存在的無形之惡。這個故事除了抨擊社會狀況之外,或許也是給正在被利用而不自知的觀者寓言,正像那群佃農即便脫離了掌控,但仍會為奉獻而精心準備的心態雷同。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905]Doubles Vies-非.虛構情事:新/舊與實體/虛擬

電子商務衝擊著實體貿易是目前整個大環境下,無論是銷售端與顧客都要面對及學習的議題。本部電影搭乘著此議題的順風車,討論著電子書/社群網站對傳統出版業的影響,但不光是如此,從事這些相關職業的紅男綠女,其關係的更迭起落,竟也互文主議題,關於新舊轉換可否取代的關鍵,不停歇地辯證。話說回來,那些討論,看似找不著標準答案的不知所措,但正是不斷尋求不同於慣常的刺激,來替自己的生命長河找尋定位也說不定,無論是別人認為或自己希望別人看待的形象。這是非.虛構情事。
故事從出版業入題,藉著主編和作家們一場一場的對談中,探討網路文化及其所帶來的便利性對文字出版的影響及變革,在這個適逢新舊交接的過渡時期。電影中,議題的辯證確有其深度,因而容易於觀影時「昏迷」,但精彩的是這些角色們工作之餘的關係線,在導演不疾不徐的說故事技巧中,如剝洋蔥般,層層剝開,目不暇給地攫住了觀者的關注,公私之間,明暗兩邊,平行時空般同時推進。以主編與其身為知名演員的老婆為舊的代表,作家和推動電子商務的負責人為新,恰恰疊合了主軸的時事討論。

於是表面上商討著出版業未來的方向,實際上藉此互文情感關係裡的忠貞與出軌的幽微變化。觀者可在各自對議題的觀點,找到與他們感情觀相仿的痕跡,故事裡演員妻子是否續演火紅長壽電視劇的討論,或許亦是個暗示。新的事物可能為舊的世界帶來新的刺激,如同活水一般新鮮,讓人深深著迷,願意敞開雙臂歡迎,於是喜新厭舊成為人性的一部份,然舊的事物卻有讓人無法割捨的存在,放棄可惜地難以鬆手,在新的世界徜徉久了,便容易懷念過去,也因而我們也甚喜擁抱復古。

這樣感覺的流動對應了情感,可以有很多討論,絕非單一教條即可囊括一切,應該也永遠得不到讓自己信服的完全正確答案,最終僅是多往哪邊靠攏的比重問題而已,包含故事裡佔據少少篇幅的政治立場亦同,除非今天政治有了絕對性或許才有停止模稜兩可狀態的可能,於是作家妻子的職業選得相當有意思,而當女方掏心肺地認真傳遞愛意的那一幕更讓人物設定發酵。回過頭來看,作家的取材內容,來自真實人生,雖經稍加改編,但多也真情流露,儘管引發對號入座的爭議,但抒發己身情感的狀態,不就是種立場確認,從自身去控制現實裡自己無法掌握的世界嗎?

因此不僅僅是作家書裡的人物發展與現實人生的真相相互輝映,及出軌和婚姻間的轉換彷彿有兩個人生,正如同原文片名,更是自己希望在現實中被理解成的樣貌,對應這個故事裡,網路行文也可以集結成書的討論,虛擬期望值的詮釋才容易引發這世代的共鳴嗎?就連飾演知名女星的Juliette Binoche在片尾也藉著有聲書邀請知名演員朗讀來幽自己一默。在這網路盛行所引發新舊、虛實間青黃不接的資本主義時代,人的確在探詢各種可能性,往更好的生活前進,但編導最後透過角色各自回到原本的位置,似乎表明著便利之餘,也別忘原始的美好,一如導演回歸16釐米的膠捲來拍這部電影一樣。

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904]کفرناحوم-我想有個家:每個社會潛在的問題

其實不只本片拍攝背景黎巴嫩有電影裡的問題,我想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狀況,只是因為政策與其他因素影響,或大或小,孰輕孰重而已,包含台灣也是一樣。雖然少子化的衝擊下,能有下一代讓社會持續運轉是件好事,但父母沒有任何教養功能或不彰時,視作我們未來的這些孩子們會將現況帶到如何的一個境地呢?儘管這佔少數。幸賴Zain是個早熟懂事能辨是非的小孩,知道站出來反抗一切,但又有多少這樣狀況的孩子從此渾渾噩噩,甚至誤入歧途呢?這是我想有個家。
開門見山,Zain想要控告父母,生下了他,畫面一轉,從頭娓娓道來Zain的理由。觀者如我,可能會對Zain和他兄弟姊妹們的處境覺得於心不忍,來自於導演幾乎架空或閒置父母的敘事手法,讓人覺得他們似乎沒有任何為這個家負責的態度,以懂事的Zain為首的小孩反而才有努力活下去的生存意志,父母只是隨心所欲地做愛,不加節制地生小孩,然後開銷越來越大,惡性循環。這樣的狀況即使是沒有貧民窟的台灣,也存在著極為類似的父母。想必從事會接觸這類家庭的工作的觀影者,應該心有戚戚焉吧?!

另一方面,導演藉Zain這個角色,不單是刻劃貧民窟的問題,乃至社會貧富及福利政策缺乏所衍伸的荒誕,更帶出了難民的困境,不過在此之前,導演巧妙地讓觀者看到同為父母,同樣為生計煩惱的狀態,面對孩子的教養卻有天壤之別,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除了對觀影者而言之外,Zain也是睜大雙眼做比較,於是在原生家庭的反抗及偷竊的行為,在另一個家裡是不存在的。有一幕Zain瞥到Rahil把大筆鈔票藏起來的場景,原本以為劇情會安排Zain偷錢,但沒有反而悉心照顧寶寶的劇情,亦說明了Zain對家庭的真心渴望,回應中文片名。

換個角度想,Zain可能是個天才,他的父母就這樣糟蹋了一個可能對未來社會極有貢獻的孩子。他成熟懂事,在父母失能的狀態下,扛起生計,尚能看穿父母的計謀,努力地想要保護妹妹,後來他在Rahil工作時及被捕後,照顧寶寶的能力及創意,不禁莞爾,實在了得,但背後的辛酸以及山窮水盡下所激發的潛能,讓觀者眼眶泛紅,他不過是個孩子罷了。電影裡,他們家還不是唯一,還有其他相同境遇的孩子,在這洪水猛獸的社會裡載浮載沉著。素人演員Zain初生之犢,自然流露,和其他角色對戲具有化學作用,尤其是和寶寶的對手,及Rahil的協助讓這悲傷的故事,有了一絲絲的陽光。
Zain的生母在法庭上聲淚俱下地告訴法官她有多辛苦,固然讓觀者內心稍微動搖,與Zain最後走投無路不得不將寶寶賣給人口販子的那一場戲互文出如此惡劣的環境下,教養孩子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倒也揭示了若不試著改善根本問題,徒留代代相傳,無法翻身的景況,特別是當母親安慰Zain說她又懷了孩子,並要取名死去妹妹的名字時,Zain的沈痛指責。到底要如何做,父母才會幡然醒悟呢?導演以此抨擊了政府的無能,藉著孩子的發聲,讓悲劇理由連根拔起,順帶強調父母教養的重要,對比Rahil熱淚盈眶地與自己孩子重逢的場景。Zain最終不過渴望父母關愛,有個溫暖的家庭而已,與其說他是為了諸位孩子發聲的超級英雄,倒不如說他強而有力的生存意志把他帶到如今這般田地,就好像與他曾經短暫相遇的蟑螂俠-不管老到身體已不硬朗,卻還是為了活下去而工作的老爺爺。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903]Green Book-幸福綠皮書:改變人心是需要勇氣的

不用懷疑這是一部兩個人(重要的是不同種族)互相影響,充滿溫情的一部電影,處理種族歧視的議題必定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不過尚包含了其他東西,部分議題多少讓我想起去年日舞影展開幕電影《Blindspotting(盲點)》,關於種族的刻板印象,從而衍伸出更深層的自我認同。這樣外在質疑內化為懷疑自己的脆弱當下,Dr. Shirley在種族問題頻繁的南方巡演,著實需要相當大的毅力與決心,對比不顧一切,火氣上來就拳頭解決的Tony,一冷一熱擦出璀璨的火花,同時以音樂為矛盾的道德勇氣,閃閃發光,耀眼奪目。這是幸福綠皮書。
種族議題未堂而皇之地在這部電影坐鎮,若以故事背景及主演兩人的角度來看。它先處理Tony的人設,然後將歧視情形聰明地,一點一滴地放入一個白人,但其實也是外來移民(可能是後代)的Tony視野,或直接不滿,或心理問題,讓議題種子植入觀者內心發芽茁壯。不過當觀者知道Tony要在美國深南部接送Dr. Shirley時,就可以想像公路旅程上的各種物理上與心理上的隔離,一如那本Tony在執行任務前那本綠皮書,那個年代特別用來記載『黑人友善』的場所。如果人人平等,就不會出現如此的出版品了!

不過電影不單是呈現當時外在環境對黑人的不友善,更透過Dr. Shirley這樣一個受過白人教育的靈魂卻裝載於黑人胴體的音樂家,來刻劃種族的刻板印象,讓電影在種族議題上多了其他層次,這從Tony開頭將黑人用過的杯子丟進垃圾桶的橋段時便在鋪路,編導以他為代表人物,就他和Dr. Shirley相處的情況看來,對比幾場對黑人不友善的衝突戲,Tony並未特別和黑人相處不良,只是以他大咧咧的個性,不自覺地就想和黑人(甚至包含Dr. Shirley印度裔的管家)劃清界線以及他自認為黑人應該有的模樣及文化來將Dr. Shirley歸類,已不言則明。編導很穩定地堆砌出Tony的個性,讓這個層次成功地凸顯。

這也自然而然地讓絕大多數只有Dr. Shirley和Tony的對手戲增添了無限樂趣,Tony的熱對上Dr. Shirley的冷,彷彿在深南部奔馳的車上,跑行程的各點上,一搭一唱地產生為數不少的相聲段子,擦撞出相當有意思的火花。不可否認兩人對手戲碼必存在的互相影響一定是基本元件,但同時還愜意地帶入故事核心,又不流於說教,便屬了得。當然這也奠基於兩個人物的仔細刻劃,以呼應兩個人不同個性的方式。有別於直來直往,容易看穿,所以針對Tony的率先書寫,個人生活低調,謹慎自持的Dr, Shirley則在每段旅程中,陸續揭露自己的過往來破除Tony的以偏概全,甚至有時候是在不得已的狀態下,才怒吼出內心的衝突,自我認同的困難。
這個部分其實去年上映的《Blindspotting(盲點)》就已經在探討,從種族的刻板衍生出自我認同的衝突,相當有意思,此概念尚可超越膚色,橫跨國籍,幾乎每個人都會面對到,外在環境期待和自我真實樣貌不同的問題。惟這兩個故事在價值上還是有不同的意義,相較於此部電影,近代的《盲點》更為幽微,著重內在認同危機;發生在過去的《Green Book》,則因為時代背景,除了安內還需壤外,以一個問題蔽之:Dr. Shirley為什麼要到深南部巡演?他的三重奏夥伴幫他回答:改變人心是需要勇氣的。有鋼琴的舞台上,他暢行無阻;沒有鋼琴的台下卻什麼都不是,又須面對其他黑人覺得奇特的眼光。所有掙扎後的仍堅持,冷靜底下的波濤,不外乎期待總有一天每個人對黑人的心理藩籬都已傾塌。

雖然篇幅不多,不過Tony擺脫義大利人的努力雖僅蜻蜓點水,但仍多少感覺到或許受了Dr. Shirley的影響,以保有自身尊嚴的方式;Dr. Shirley也身體力行,示範用音樂及文化來推,儘管努力的路還很長,不過已走在路途上,從影片得知,已經有人支持,唯Dr. Shirley相當有骨氣地不希望自己的權利還需要大人物的介入,令人感佩。一路走來,Dr. Shirley孤單的心情或許讓Tony自身在美努力實現美國夢的軌跡多少有些疊合,兼以互助的心思讓彼此成為朋友自是不在話下,因而最後一場聖誕節能夠共聚,同歡樂的場景,在那個年代,實在是人心最美的風景。

2019年1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902]大象席地而坐:世界啥時開始越來越歪斜

片子蠻多背影的鏡頭,踽踽獨行在地方的大街小巷,引領著觀者進入他們如荒原的世界,身歷其境地感受到求助無門的窘迫,像那隻席地而坐的大象,或許不是不動,而是無法動彈,甚至搞不清楚什麼時間開始變成這樣,儘管導演試圖在每個場景中一鏡到底,讓觀者仔細瞧瞧細節看見問題何在,但仍遍尋不著,或許我們都做了當下認為正確的選擇,但拉長遠來看,卻未有斬釘截鐵的絕對,有的只是奮外想要存活的心思罷了。那種無法活得如自己所願的無奈瀰漫整部電影。這是大象席地而坐。
個人還蠻喜歡多段故事平行描寫後,一一交織疊出美麗紋路的敘事手法,這個故事便有這樣討我喜歡的特性。藉著韋布、黃玲、于城、王爺爺這四個人物的視角,其毫不起眼,有些悲慘的生活,娓娓道出各年代在社會上各自所面臨的困境。唯別認為編導會給他們有任何轉機,反而他們所有的努力,甚至唯一的精神支柱都會被時間及命運的無情洪流給沖刷消逝,讓他們看起來形同困獸之鬥般,越想要存活卻越糟,於是離開或許是個選擇,因此去見席地而坐的大象便成為他們希望的口號,一個具象的象徵。

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相當不幸運的一群,老天沒給他們一絲一毫的曙光,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事層出不窮。導演毫不妥協的四小時,或許用意就在於必須要有足夠的敘事份量才能撑起如此持續低迷灰暗的狀態,連電影色澤也有所呼應地定調,甚至在每個場景採用一鏡到底的手法,幾乎是貼身跟拍的鏡位,讓觀者融入角色的情緒,體會命運的無情,沒有躲避的機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也是要讓觀者感同身受明明是為了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但卻總是以不同的姿態迴光返照,而不禁懷疑到底啥時開始,怎麼導致今天如此地步的呢?

說實話這番體悟也是到于城終於抓到韋布那一場戲,才份外有感。原本于城是想放了韋布的,但奈何他那被于城弟霸凌誣陷的同學黎凱卻一槍斃了于城......這場戲有幾個感觸,其一:到底黎凱怎麼從懦弱變成今天這副模樣的呢?對應韋布,互文黃玲的狀態,觀者試圖從劇情脈絡中爬梳出真正的原因,似乎略知一二,但好像沒有那麼單純,甚至包含于城及王爺爺,導演並未說出口的背景,或許早就開始點滴傾斜,只是渾然未覺吧!?其二是黎凱沒看到于城的寬恕,這也回應了影片大部分以背影鏡頭跟拍與長鏡頭的處理。

人就只能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妄下斷論......等等的各種動搖而做出可能當下看似正確的決定,於是我們就會以為人生是那麼的破爛,而忽略了眼前曾經閃爍的光明,因此再度回首整個故事所敘述刻劃,那不留情面的命運時,驀然覺得整部電影在灰暗之中仍透露著曙光,只是電影裡的角色們有沒有把握住罷了,包含了這幾條故事線交錯的彼此扶持,與橫跨老中青三代的維度讓過來人的經驗揮發開來的同理及慈悲。

因而最後一場戲,前往看大象的路途上,眾人下車休息,僅憑藉著車燈照亮的一方小天地裡踢起毽子來,此時遠方傳來大象的鳴叫,有種又提起面對生活是團爛泥的勇氣。就像王爺爺說的,我們也不確定逃到別的地方去是否一切就能順風順水,留下來面對才能解決好這裡的問題;韋布說的去看看,不過是探出頭來,呼個不一樣的空氣,多些新的刺激,才不會回來現實後,再度落入過度偏執的窠臼裡,掉進欺騙個誰的陷阱,或許便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生命。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901]Ahlat Ağacı-野梨樹:出社會的震撼教育

是憤青還是中二,在這部電影看來,原來只是一線之隔。觀賞這部電影時,於每一段很長的對話中,觀影情緒不斷再轉變,一下子覺得男主角Sinan有點惱人,感覺整個故鄉都對不起他,好像腳還飄在仙界,踏不到實地,看不清現實;有時候卻又可以同理他的情緒,關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卻非常不順利,況且上一代的問題為什麼卻對自己絮絮叨叨,為什麼要由自己負責。不過這都是生命的一個歷程,唯就像導演呈現的最後一場魔幻,結果兩面的戲,面對如此人生的顛簸,你的選擇是什麼?這是野梨樹。
Sinan學成久違地回到故鄉,無奈一下車就被他人追討父親的債務,原以為『獨一無二』,怎料僅是冰山一角,電影就此開展,環繞著他回鄉後與故人、家人的話家常,談近況,或和留在家鄉的人們對談,主題廣泛涉及性別、家庭、政治、經濟、文化、城鄉差距,乃至宗教。儘管多元,但皆能歸結於這座城市的樣貌,觀者則能在各種相遇中,發現導演藉此勾勒出男主角回到故鄉是為了籌錢出書的輪廓,再全面地細數提及的血肉,Sinan為了未來做準備才是深層的底蘊,並揭露社會的現實和自己的藍圖相扞格,縱然是自己不屑一顧的家鄉亦然。

有趣的是Sinan不停地控訴著留在家鄉沒有遠景,卻仍回到家鄉找資源,這部份互文了他與父親,整個家庭之間的關係。個人覺得這部份的矛盾情緒刻劃得相當生動,讓人有感,總在得到學識,看了世界的一點牛毛後,便嫌棄故居舊人,看某些事情不太順眼,彷彿父親睡著就會讓蟲子爬滿身一樣的死態,然而即便憎恨,卻還是回到原生之處尋找資源。當然劇本描寫父親的惡名排山倒海侵襲而來,的確是有可恨之處,藉此有所依據,不過倒也直接衝擊有類似心結的觀者,因而我以為這部電影可能需要年紀稍長,已出社會幾年的人來看,會更有感觸。

畢竟世界之大,非經一番社會冷暖,便容易自視甚高,帶點中二病的症狀,也原來夢想不是力行後就一蹴可幾,這在多段Sinan找資源的對談中得到印證,就好像是兩條平行的線,彼此皆走得很深刻,但一旦無法交會,徒枉然,Sinan火焰熊熊的希望持續被冷水澆灌著,該如何維持自己的熱忱呢?若觀者已經歷過剛出社會的菜味,必心有戚戚焉,回想當年自己不顧一切的一股腦兒,但在某些狀況下,你會不自覺地用前輩的角度來看Sinan的少不更事。這樣相對的情緒讓電影饒富興味。

儘管Sinan最後還是出了書,但事實上他仍在夢想的汪洋與現實的岸邊間泅泳著,縱然那時家裡已有些變化,此實際之處對應了Sinan心態上的成長,他有點不那麼意氣風發,氣焰高張,同時也發現父親對自己的關心。整體而言,是再尋常不過的與家人和解,卻隱藏著每一個世代的人(父子為表徵)皆如此跌撞走過的恢弘,鏡頭後來帶到父親持續挖掘卻未果的井便是高明的處理,唯編導深知自古以來面對命運的操弄,非只單一結果,而是有各種可能,於是在一個措手不及的結尾後,又給了我們無限的希望。
這部電影可能不是這麼友善,片子落落長,平均每段對談都要將近半小時,如果涉及觀者不熟悉的領域,論述辯證幾乎為老太婆的裹腳布,但個人覺得故事特別是給那些初出茅廬的藝術創作者,乃至各行各業菜鳥的提醒。我們帶著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觀點進入社會,但它是一個由與你不一樣的個人組成的複雜集團,多少會衝擊個人的價值,如何堅持自己的想法,又能適時調整,挺住不扼殺自己,隨波逐流,將是既遊刃有餘又舒心地生存在這世界上的必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