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2013讀書心得(1)

     






[名‧聲]由短篇集結,可各自獨立,但其實互相拉扯,這部作品的核心讓我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或吉田修一的某些作品:每個人既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是他人故事的配角。不過本書作者更強調『名』的實質性,還有想像力豐富地穿梭虛實之間,探討存在主義。若說曾寫過跟此主題相關的小說的日本作家,專注於同個時空橫向交會,那本部作品尚做到不同次元的縱向交流,帶點平行時空的感覺,但又有點向命運對抗的況味,具有魔幻寫實的氛圍,讀著讀著不禁有感,往往真實與虛構之間未有恆久不變的界線,其中辯證在篇章關聯性的相接中流瀉。




[虐殺三聯圖]印象中國外的偵探小說很少會使用到敘述性詭計的寫作方法,或許可能我本身涉獵不多的關係,所以才有這樣的結論,但無論如何,因為運用如此技巧,這本書在前半段,每一次不同敘述人稱的結束就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驚喜,並開啟下一段情節;惟可惜後面部分故事鋪陳的缺乏,未能再增添整個案件的撲朔迷離度及驚喜度,稍嫌遺憾,否則該部分真相水落石出的橋段,其實更加確定了作者算頗擅長運用人性來遮掩書寫技法使用的痕跡;另外在駕馭時序上,古今交錯,有條有理,絲毫不紊亂,一點一滴將架空處補上,逐步還原敘述性詭計所刻意避而不陳述那塊,頗為高明。


[寒顫]辦案有些部分終究還是要訴諸實物證據,至少讓推論更為穩固,幸虧作者未疏漏這個部分,讓整篇故事尚不流於天馬行空,因為整個偵查過程皆是由詢問別人問題,並慢慢攻破訪問者的心防,撥開由謊言或隱瞞構築而成的帷幕,直探真相。中間的連結,實在話,非得要有一定的想像力與直覺,才能串聯起來,顯然主人翁在偵探這行業極具相當的天分;只是讀著本小說所呈現,他人談話內容堆疊出來的證據,總會浮現哪一部分是真的,哪一部分是假的,諸如此類的
問題,顯然部分情節未能完全說服我,仍存在著模稜兩可的狀態,儘管全憑偵探自己多年的經驗累積判斷,但這一塊在某些情節上似乎書寫得不太足夠,以致留下前述灰色空間,是整篇故事稍嫌美中不足之處。





[淚流域]根據史實編撰的作品,將小鎮擬人化,透過他的眼光,看盡人世間流轉,不帶任何批判角度,以黑奴仍被歧視得很嚴重的南方作為時代背景,客觀地陳述這一片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除了以旁觀者的立場來說故事之外,將所有被常人所唾棄,背離道德的行為,以被同一鬼魅附身統籌,讓本應該無比晦暗的情節,變得輕盈起來,同時柔化了所有觸碰議題的尖銳,但一點也沒有原先看書背簡介所油然而生之過度怪力亂神的擔心,反而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小鎮故事,或說時間軸心上散落的一連串羅曼史,然而背後所蘊含的人道關懷,依然豐厚無比,未曾因為間接而減少幾分。




[IN格殺愛情]藉由改編過去某位作家自傳體的作品,書中主角有意識性地審視自己愛情的關係,雙線交相呼應,惟又帶入記憶選擇性的內容,有些部分純屬臆測別人的心情,包含在描繪自身愛情時,也多由自己觀點出發,雖然統一觀點,但卻因此,除了空泛之外,總感覺關聯性強度稍嫌不夠深刻,還是是因為讀者如我對於愛情的終點(或說毀滅),對於逾越一般道德準則的慾望不太熟悉的關係呢?但確實感受到雙線各自的角色在情愛關係的拉扯。另外關於行文的文體選用上,若能夠更徹底分類,將會更有意思,除此之外,也不會出現書中有個地方,個人覺得突兀的章節開啟,用了"以下是......",覺得這樣的用詞不太應該出現在故事的開場!?



[芬克勒問題]正如同書名,我覺得你若沒有很常接觸猶太人,也未曾理解過猶太人對於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所遭遇的種種之看法,那將會融入這本書的狀況,有著芬克勒(把劇中的其中一為猶太角色的名字概括所有猶太人)問題,或說你得從這本小說去學習認識猶太人,因此是否對於猶太人有先入為主或以偏概全的想法,其實難以判定。撇開這個不說,仍有點滴花火的啟示,揭開中年危機的核心,極具神采,栩栩如生,但又可以放諸至較低年齡層之自我認同危機或欽羨其他人,想要變成其他人,以逃避現實困境的想望,但真實是你從不能變成其他人,真實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你還是只能在自己的位置裡,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出路,而那答案終究會水到渠成地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