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的家庭紀錄片,不全然是家庭錄影帶的集合,而聚焦在兒女們談論自己母親,丈夫也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自己的妻子以及母親友人對母親觀感的對談。儘管於訪問間揭開了深埋多年的秘密,但反倒再從這個秘密換個角度看待母親,因此通篇乃對已過世母親的一個紀念。
如同紀錄片一般具有多重觀點,不過卻非似正規紀錄片以歸納的姿態解讀一個人、一個事件等等,反而好像在看一本偵探小說,抽絲剝繭地演繹出最終的事實。當然剛開始從零累積,尚未浮現端倪,但當訪問者向下挖掘更深時,秘密便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呼應著友人對母親的描述,似乎總藏抑著不可告人的事實,或許這是為什麼採用這樣子編排的原因吧!?在兒女、友人對母親的形塑中,透露著端倪,同時也巧妙地造成如下的結果:因為不是當事人,所以一切都只是推論,就如同人總是臆測著他人的心思,而每個人的想法總是會有所不同。
然後,『證詞』的交叉比對,循線發現真相,與其說是紀錄片,毋寧在看一部劇情片,尤其個人覺得將訪談者也拉入鏡頭裡這個動作,格外加強這樣的氛圍,特別自己也是可以提供『證據』的人又是主導整部電影的舵手,也因此促成了鏡頭內外之間相互對話的有趣光景。
大概導演覺得自己的人生真如戲吧!?父親又是一介演員,所以用形式去烘托如此的感覺,而為了穿插呈現當時未能記錄下來的點滴,找演員來重新拍攝,並以隨著說詞不斷累加修正的方式,重複重現當時樣貌,假假真真,望『文』生義,可說是戲劇,但他又真實存在地讓人無法忽視。
也因此導演在拍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是需要具有相當的勇氣,他必須把當時那種得知真相的衝擊再去回首,並攤在陽光下,以後設、旁觀者的角度去處理如此切身的關係,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對其他的兄弟姐妹,父親,丈夫也是一項課題,特別是丈夫,又兼敘事者的腳色,雖然以他過去經歷,沒甚麼好受到影響的。
因而儘管影片中深愛著母親的人認為既然是個對母親的紀念,那就該是從最了解母親的他的角度來處理才不會失焦,實無可厚非,但最終還是以多層次的角度去看待母親這樣一個人與腳色。一方面想要回頭去審視源頭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也是各自觀感的總和,才不失偏頗,更能3D打印出母親之於大家的形象。
所以我特別喜歡某一段娓娓道來父親與母親漸行漸遠的可能原因,也就是所謂的『動機』,一來過去的人宛若躍然『紙』上,二來是一種對母親行為的救贖,而若只單純從某些觀點來看待的話,是無法有這樣的處理而彷彿拼圖上缺了一塊的遺憾,這應該不是這部紀錄片始終的初衷。
『She was always trying to get out from under anything that she felt control her or made her feel like her life was very regulated.』『We all feel that way. I mean, I feel that way every garbage day. Everytime I have to take out the garbage, it's just like "oh, my God!" it makes you realize you're just marking ti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