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538]Irrational Man-愛情失控點:變化=抓住機遇與巧合

人總是以嘴巴來恪守個人準則,滿口(絕不)如何怎樣,惟一旦私慾趁隙奪心門而入,一切皆可拋棄。自相矛盾之餘,既強詞奪理又抓住機運來證明自己的生命自己操控,但世間沒有徹底的絕對,巧合就像火苗一般,讓命運變成滾燙的山芋,讓人無法一手掌握。這是愛情失控點。
這是一部前後風格丕變的電影。前二分之一是一篇小品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即便挺著大肚腩,面臨百無聊賴的中年危機,滿腹經綸的頹廢男子彷彿桃花期再度翩然降臨,周旋於不同世代的兩女之間,如魚得水。是危險散發著誘人的魅力,為兩女原本堪稱典範,合於常軌的愛情生活,帶來些許刺激;抑或是脆弱、傷痛激起了既包容又惻隱的母愛,毫無保留地呵護備至著這位滿身瘡痍的男子。

關於此段愛情,從故事開始到結束,導演以兩造立場對照,相映成趣。有別於Rita不畏世俗的勇敢直接,Abe和Jill應可說是口嫌體正直的代表,君不見兩人怎麼越走越近,Jill的話題也從男友身上轉移到每句話皆和Abe有關,不自覺已掉進愛戀的漩渦裡,尚死鴨子嘴硬地極力否認;Jill和Rita在面對Abe違反道德的行為時,也呈現孑然不同的風格,一方仍死心踏地,願意追隨對方至天涯海角,另一方則巴不得快刀斬亂麻,切斷所有連結,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是說電影裡年紀相近的兩個中年角色是否投射了導演內心真實想望,卻因為自身形象而無法表裡如一,反映出自身現況呢?另一方面,是否也慨歎聰明慧黠如Jill這般年輕人,最後還是受到道德的束縛,無法順從自己的情感,選擇一般般的情感生活呢?然後預見多年過後,Jill應也會如同Abe和Rita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失去讓人興奮的光澤,只能選擇更強烈的方式證明自己確實存在吧!?

是的,後半段竟變成Abe為了彰顯自身意義讓自我感覺良好,而有違道德的劇情,同場加映Jill更為Abe意亂情迷,無時無刻都想和對方在一起的愛戀,到後來越對Abe有所懷疑,越意圖和他一刀兩斷,畢竟所有證據都攤在觀影者及Jill的眼前。前述對照著早先無論是Abe對於「存在」命題的哲學思想說得頭頭是道,抑或是Jill對所愛之人的山盟海誓,皆形如過往雲煙,雖仍確實存在,只是慾望讓它們虛無縹緲地不適用。

於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似乎呼之欲出了,縱使自己再怎麼有原則,再如何有計畫,卻還是無法抵擋的了從天而降的意外,難以抗拒內在驅力的方向,然後因此改變了,是細微到無法再細微的點滴累積。導演以其擅長的敘事方法:主要角色的口白各自表述現況來並陳排列,倒有各懷心思的幽微,但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從Abe大駕光臨Jill所就讀的大學,到離開之間,劇中每個角色變化了多少,便可知。

而又是甚麼帶來了變化?!不經意的聊天內容,並未刻意挑選的禮物,八卦,謠言,臆測,甚至是八輩子也不會有相干的他人故事,幾乎不具心機,但一旦你有所反應,甚至有所行動,事情發展必定也就會不一樣了,但這些都發生在不自覺之間,就好像行走在一條你以為很直很直的馬路上,但因為兩旁岔路頻繁,不知不覺間,你其實沒有走在那條很直很直的馬路上,反而走入了岔路。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7]心迷宮:各懷心事

時序拆解成拼圖,片段凝視,猶如瞎子摸象,但當拼圖一塊塊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連接,故事全貌便臻完整。原來是所有在各自故事裡掛頭牌的角色們不可告人的秘密,集結成感性霸凌著理性,而無法參透事情真相,剪不斷,理還亂;雖繞回了原點,卻彷若仍處在迷宮裡,這般荒謬。這是心迷宮。

故事發生在中國的一個山中小村莊裡,藉由楔子後開場的幾場戲,便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回鄉的沿途風景,比如說全村幾乎皆出席的葬禮,還有那一旦事情勃發,便驚動全村人的狀態,在在預告著接下來所發生,一連串以訛傳訛,指鹿為馬的荒誕。編導貼合著敘事,做足發生地的描述,讓觀影者對於之後所見不會感到突兀,之餘,反倒烘托出黑色幽默。

這部電影運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法,即分頭聚焦各個角色的小故事,然後透過一些連結,並將重疊的部分,只留下第一次出現的片段,其餘幾乎省略後,彼此串聯成一個大故事。小故事的安排,有些採按照時序的齊頭式,有些則如同此電影一樣,打亂時序,在進行下一段故事前,這一段故事會好好地說完。因此若並無事先了解,有些角色的出現的確會讓人一頭霧水,不過幸賴這個劇本每每在觀影者疑惑時,就在下一段故事裡作了交代。

除此之外,導演在小故事的安排上,有其巧思。第一段故事除了將發生地做了個交代之外,也將事件的開頭與結尾括弧起來,先鋪架出骨幹,於後段的故事當中,再慢慢長出枝葉,當大樹成形,觀影者才恍然,原本僅是個再單純不過的事件,但由於每個人懷抱著各自心思,於是錯縱複雜的情緒影響行為,纏繞成死結,封閉於這個狹小的村莊裡。沒有始作俑者,還真解不開,所謂『解鈴尚須繫鈴者』。

平心而論,也不是甚麼萬惡不赦之事,儘管有出現死人。只不過是為了我們自己一直所凝視的對方,情不自禁地小奸小惡,然而又憂心著面對眾人目光,只好偷雞摸狗地掩飾,於是心事始終仍埋在心裡,難有出口,對照著棺材裡的那具屍體,無以名狀地以不同的姿態,在總算辦了喪禮的彼時,做了個回顧般的巡禮。我在想,是否不只小村落會有這般情事,而是任何地方裡的人,為了私慾,在同一件事情裡各懷不同目的,然後交織出不為人知的共犯結構。當然,在這個事件裡,警察的缺席,確實更添一絲詭異氣氛。

劇本最讓人拍案之處為,屍體輾轉流連,尚能歸還原主,惟主人絲毫不知情,且兇手有口難言真相,心慌焦急,流露出對死者的些許愧疚。呼應著前述,最後一場戲的擦身而過以及村長聯絡被誤以為身亡的角色時,在在都讓人不勝唏噓於自己的一個舉動,原出自於控制的意圖,卻讓之後更加失控,往萬劫不復的黑洞裡持續向下墜落,這一切皆始料未及阿!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6]Straight Outta Compton-衝出康普頓:道不同不相為謀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今中外,屢試不爽,不過事出必有因,絕非一夕之間,風雲變色。這部電影裡,N.W.A.此饒舌團體亦然,導演重點式地將過程交代,儘管有些人物刻劃受限於篇幅,無法那麼深刻,但故事說得還算四平八穩,並不雜亂,且扣住當時警察對黑人團體的極不友善,經歷了團體的崛起,分崩離析,以致再度合體,讓人不禁思考慾望是否總讓人忘了初衷,忘了敵人總是站在外面不懷好意。這是衝出康普頓。
傳記電影難拍的地方,其中之一在於二個小時內要如何塞進幾年的光陰,又能捕捉住被攝主角的精髓,及其經歷所帶給世人的啟示,尚凸顯當中所傳遞的精神。聚焦在一人身上,已甚不易,更何況是多人的故事,稍一不慎,會顯得雜亂,甚至不知所云。此部電影即是個團體傳記,描述在美國饒舌界佔據相當重要地位的N.W.A.,其興衰分合史。

不只是N.W.A內部幾個人的心路歷程,當時的經紀人以及周邊的朋友、家人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唯雖有提及這些人有著如何的影響,不過多年又拆成多段的記事,讓一些人的情感動機,僅是呈現結果,未有連續鋪陳,有時讓人摸不著頭緒,觀影心情呈現斷層,煞是可惜。但導演在絕大部分的敘事上面,仍讓我甚有所感,幾乎遮掩住稍嫌不足之處。

很多時候,憤怒絕非無的放矢,往往是「以偏概全」這個人世最恐怖的炸彈,炸開情緒的出口,導演完全掌握這部分。是說明明老老實實地過著生活,為何僅因自己的膚色,所居住的區域,就推定可能有罪呢?還有年輕氣盛的問題,往往容易掉入衝動的陷阱裡,致使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話說回來,自己其實亦未完全抽離違法勢力,或說這絕非意志不夠堅定,而是想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莫可奈何地得與那些暗黑組織有所牽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於是從內心發出的怒吼,才能如此震天價響,得人認同!當然掌權者高高在上,不懂反省,禁止侮辱、侵犯的立場,也助長了N.W.A.的氣焰。

前述崛起的過程中,看到了成員們在經濟壓力下苟延殘喘著,還有想要藉由認真做音樂,一飛沖天、擺脫貧困的心情,延續到爆紅之後,金錢引燃了內部不和的戰線,存在感也是需要被摻雜入考慮因素;除此之外,一幕包含一位黑人的警察們在錄音室門口莫名其妙突襲團體成員的場景,個人認為是整個故事的主軸:在這個歧視黑人的年代,怎麼內部就先分化的提問。顯示導演在順敘中,扣掉未能深刻繪配角的部分外,仍能環環相扣,承先啟後。

又導演在敘述這個團體各走各的陽關道及獨木橋時,不斷穿插著當時發生黑人被警察暴力相向事件的後續追蹤報導,讓N.W.A.的各成員看在眼裡,各自心思上心頭,這樣的手法或許也讓觀影者可以去體會N.W.A再度合體的轉折動機。

毫無疑問地,合約問題始終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其根本核心應是回歸至做音樂的初衷及態度,呼應N.W.A.這個帶著『有態度的黑人』意義的團名。這些擁有同樣精神的人們,終究會聚首。眼裡只有利益的,不僅僅是經紀人,還有與Dr. Dre分道揚鑣的朋友,只能說道不同就不相為謀吧!以此烘托出真正且真摯的兄弟情感。只是結尾有人生病的刻畫可能稍嫌草率及雞肋,個人意見。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5]El club-贖罪俱樂部:狀況排除

直搗宗教黑暗面,大膽挑動教會禁忌,但本電影的故事焦點並非事件本身,而在於後話。擔心維持的良好形象被破壞,憂慮平靜舒適的生活被攪亂,所以需要狀況排除,強硬不由分說的姿態,不過傷害已經造成,再多的動作只顯示出人性霸道的一面,就像賽狗比賽當下那般非到手不可的飛天氣勢。這是贖罪俱樂部。
誰料到濫觴的祥和,竟為暴風雨前的寧靜,當新加入的神父吸引來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攪亂一池春水之際,觀影者的我們才知曉所以為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不過將過往的暗潮洶湧重重掩蓋壓抑在居住於這幢小屋內,所有人的心中。因為這顆從內部製造,被踢出去又滾回來的不定時炸彈,讓大家本已平靜的心靈,再度被炸得天翻地覆,舊傷復發。

導演則採用廣告常用的手法,場景明顯切割成一張張的風景或人物的圖片,幾乎僅靠長鏡頭的拉近或拉遠,形成這部電影的攝影風格,於是故事的張力就在張張分鏡之中,透過調度,演員的表演,細節便彰顯出來。初始讓人以為是家族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外力一一進入後,對於分崩離析的惴惴不安,再度被挖掘出來的黑暗,皆一觸即發,令人坐立難安。

如此這般,牽動觀影者的情緒,與劇情並進地來到高點。在贖罪之家的神父修女們各有心思,過分激動地策動了一場驅逐行動,另一方面,外來者中,可比擬為聖人及罪人的神父與受害者的互動,挑起觀影者的神經,遊走在光明與黑暗的邊界,曖昧未明。回應至整部電影的主要色調,灰濛濛的,陰霾幾乎主宰畫面,就如同劇情中宛如夢魘般的存在,揮之不去,或說黑暗蓄勢待發地在一旁,準備吞噬光明。

除此之外,對我而言,部分背光、失焦、朦朧的鏡頭,也似乎昭告著對於宗教界的道德淪喪問題,彷彿霧裡看花。開場的引言,為這部電影下了饒富興味的註腳,「天主見光好,就將光與黑暗分開」,為了維持教會自古以來神聖的好形象,竭力壓制內部醜聞,設置贖罪之家,奈何光影總是相隨,受害者的沉痛控訴,教會的極力否認,當事者的不回應,都讓真相難以鉅細靡遺地還原。到最後,為了斬草除根,決定關閉贖罪之家,但是否真有那麼容易?

但是不單單只有天主如此,身為凡人的我們並無二致。這個故事從宗教事件,下探神父及修女面對肅清及威脅的態度,再推及至人類全體,好像當我們所熱愛或所需要維護的事物,一旦出現狀況時,就會極力去阻擋、湮滅,避免慾望被消除。看起來無可厚非地正確,只是涉及至其他生命的權利時,是否就一定沒有錯誤呢?放眼古今中外的獨裁政權,資本主義的侵略,藝人形象......等等。

其實個人覺得故事如果停留在修女安慰著身心皆受到重創的神父,及背負著罪人緩步獨行的背影這兩個場景,會留下更多的弦外之音,不過收尾的一幕,卻能讓適才觀影將感到曖昧的情緒延續,帶點確信的遐想之餘,平添更多的異議,且帶點巧勁地直指人性潛藏的惡趣味,並稍微改變了前言的調性,提取出霸道的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