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116]殺客同萌-Sucker Punch:逃離心靈的枷鎖

我始終好奇著那絕世舞姿有多麼動人,怎讓人緊盯不放而讓對手有機可乘,完成任務,又頻頻以同樣的方式呈現,難免會讓人稍感千篇一律,沒有變化,甚而貽笑大方。不過以守護天使、身心靈的自由等概念貫串全篇,想像再想像的畫面,暗示同時也是呼應著現在身處的處境,興味盎然;搭配導演一貫華麗的視覺風格,實讓人目不暇給。這是殺客同萌。



這是一場女孩兒們在精神病院的逃脫大冒險,只是導演不如實地拍攝,反而將精神病院想像成一家妓女夜總會,每一個達成計畫的步驟,都被想像成砲火隆隆,有時間限制或必須拿到所需物品的任務,加以導演融合電腦動畫的攝影技巧,以及特效,讓整部電影就好像為完成最終目標,必須突破難度越發困難的層層關卡的電動玩具一般。隨著這樣的設計讓電影因而不若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單純,反倒延伸出許多想像,更多解釋,關於心靈層面上的。



當然在Baby Doll進入精神病院後,於劇場內,一鏡放眼望去,所有角色都曾出現在鏡頭內的狀況下,故事可以說單純就是Baby Doll對於每一次和同伴們偷竊計畫執行以獲得自由的想像。只不過導演不僅不重複想像的內容,甚至呼應著實際所面臨的困難,而幻想出相仿的戰鬥場景。比如說第一段的鬼武者好像是阻擋自己追求目標的心魔;第二段,二戰中的納粹敵人象徵著Blue專制地操控著夜總會(或說精神病院);第三段從怪獸體內尋找水晶,也意有所指地顯示出目標物是被深藏起來的;最後的段落,也對應著此次時間的緊迫以及一旦不小心失誤,毀滅可能性便增高的炸彈拆除過程。



但可惜的是導演專注於這些對照式的想像,雖讓內容富有變化,且讓觀影者能在一部影片當中享受到多種動作片的類型,但卻在最應該著重的本身逃脫計劃當中,未能將故事說好,而讓人不得不好奇著那舞蹈是多具有魅力,以致於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舞姿,甚而兩行清淚便這樣滑落兩頰?且若僅有一兩次,倒還說得過去,第三次不免讓人不滿意情節如此的輕易,再加上後面慘遭揭發的劇情細節,也稍嫌理所當然些,對照於極具巧思地去處理想像的場景,顯然缺乏精采度的一致性,而落得失焦。



幸虧導演並不含糊於意欲所傳達的意涵。若將最後的結果和前面關於守護者的敘述相互連結的話,也就不難想像Baby Doll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在母親過世之後,她本應該好好保護妹妹,避免繼父傷害的,無奈卻沒能做到,甚至導演故意將Baby Doll槍殺繼父的那一段處理的相當模糊,留下了流彈傷及妹妹的可能性。無論Baby Doll是否誤殺自己的妹妹,在潛意識中,Baby Doll應該相當譴責著自己的無能為力吧!



因此對於初見面便是在台上接受治療,同時又是為了妹妹Rocket才進入這家精神病院的Sweet P,或許對於Baby Doll是一種投射。或者也可以說電影中的其他角色都是Baby Doll內心各種面向的投射,在面對重大決定時,紛紛冒出來的各種考量,有累積祕密壓力的Blondie,有深怕自己無法做到的Amber,有不顧一切就想要脫逃的Rocket,還有代表謹慎一方的Sweet P等,Baby Doll自身則是統整這些想法的核心。



而當幾乎所有夥伴(想法)都被外在勢力消滅後,或許真正能讓自己解脫的,不是自己的自由,畢竟外面已無任何讓自己流連的人事物了!而是盡到當初未對妹妹盡到的保護責任,進而對妹妹的死贖罪,同時也是透過Sweet P得以回家團圓,傳遞Rocket對母親的真愛的舉動,象徵著Baby Doll對完整家庭的幻想,以及向母親懺悔著自己的力有未逮吧?!



所以Baby Doll在被動手術失去記憶後,才有和之前其他病人大相逕庭的表情。是的,她的靈魂的確從束縛中解脫而輕鬆不已,只不過這個束縛不是誰給的,正是自己給予自己的負擔,呼應著現實就如同一座監獄的電影中說詞,而精神病院便是其象徵。唯有像Baby Doll釐清了讓自己動彈不得的真正原因,並能無論多麼困難,勇於面對,嘗試克服之後,自己的心才能真正獲得解放,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阿!』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115]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曾經滄海難為水,如今破鏡難重圓

劇本結構嚴謹,段落間或相互呼應,或互為說明,甚至台詞和影像間也有所關聯;同時以古今交錯的時間軸跳躍,對比出曾經甜蜜的愛情,卻因不論是現實考驗、心理因素等諸多理由讓這段愛情無可奈何地變質,如此看來,剪接頗具巧思。並透過多近身拍攝兩人的身影,宣告著專注於兩人的故事,讓這部電影,完整度極高。這是藍色情人節。



這絕非是一部普通的好萊塢愛情喜劇,反而反其道而行地讓觀影者見證向現實低頭的愛情:儘管曾經滄海難為水,但面對了現實的殘酷,還有一些因素的影響,Dean和Cindy漸行漸遠,愛情終不得不香消玉殞。因而整部電影幾乎少有遠鏡頭,而多以近拍捕捉著主角Dean和Cindy的表情及肢體,好似專注於兩人愛情起伏的軌跡,就憑舉手投足,一顰一笑之間便看到了細微的變化。這也得歸功於現在與過去的交叉並列,才更突顯出其中的不同。



另外,編導不僅乾淨俐落地在鏡頭內將焦點幾乎專注在兩位主角身上,連現在事件也幾乎捨棄日常生活瑣碎的堆疊去闡明一點一滴的步向崩毀:以寵物失蹤後死亡為起點,展開為期一天的生活描述。儘管是為了擺脫喪犬之痛而追求快樂,卻仍無法將代表現實的孩子擱下,甚至在過程之中,新仇舊恨交織,又悲傷又忌妒,點燃兩人現在岌岌可危關係的引線;過去時間軸則以Dean認識進而追求Cindy的過程順述描寫:兩人為了和各自所認定,命中注定的彼此相守而不畏皮肉傷,不管職業差距。



難免會好奇著曾經如此親密的關係,怎能輕易地說散就散,即便Dean曾經努力,拿出了當初的定情之歌,卻也是惘然呢?
編導雖然只闡述一天的生活便已然導致關係的回天乏術,但台詞和場景,過去和現在的相互呼應,兩人的貌合神離早就擁有深刻及合理情感基底的。所以寵物失蹤的當下,兩人的關係已經瀕臨破碎。也因此一天之間的幾件事,其實已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又對比曾經不顧一切地為對方瘋狂,更讓人感受到無與倫比的無奈及悲傷。



那些台詞儘管都是稀鬆平常的對話,但都是這段關係終結的暗示,特別是Dean和同事八卦著女人婚姻的台詞,更是全劇的核心。儘管Cindy於過去不在乎這種注重實質的選擇,全然因為愛才結婚,但當Dean仍像小孩子般做些勉強維持生計,不著意義的打工時,這就另當別論了。編導先以兩人甜蜜的約會,獻唱情歌,快樂跳著舞的過去情節,表現出兩人彼此相愛的痕跡,不過從中呈現出來的Dean具有音樂天份的特質,在巧妙地接續Cindy語重心長地詢問Dean有無想要做的事時,反而成為一種挖苦,也直指著Cindy已然不再是當初跟著感覺走的小女孩;Dean卻仍停留在當年的心態。



不過Cindy逐漸務實地成熟,真只是符合普羅女性之於婚姻的態度嗎?從過去的故事裡,終將發現父權、沙文主義的強大影響著Cindy在愛情交友的態度上,還有之後婚姻的態度;同時雖然父母親沒明說,因職業地位懸殊所產生的反對,自然而然地攤在陽光底下,這也似乎和一場現在的Dean對於進入岳父家是盡量避免的狀態相呼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巧妙的對應情節,這樣看來,整個劇本看似簡單,卻高難度地在每一環節都緊緊產生關聯,並具有深思熟慮的剪接。



於是,Dean和Cindy的愛情於婚姻前的過去和婚姻後的現在,隨著時間推進,
宛若是兩條相反走勢的線。交叉比對的情節中,有趣地發現兩條線的轉折點卻極為雷同,但一方濃情蜜意攀升,一方卻情感溫度急遽下降,或因為前男友,或因為才華能力等等。然後,直到最高峰:結婚,出門邁向下一階段的人生,誓言似乎被留放在教堂裡,忘了帶走而走下坡,直到新低點,雖同樣地出門步向另一階段的人生,心情卻無法相提並論,鬱鬱寡歡,留下身後如同煙火一般,短暫卻璀璨繽紛的愛,不勝唏噓。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114]飆風雷哥-Rango:時運造英雄

開啟動畫電影敘事風格新章,彷若西部牛仔社會傳奇人物的傳記體。是個以自我追尋為核心的故事,也是時運成就英雄的故事。最後更藉由故事中的黑暗勢力,暗諷人類社會的資本主義以及對環境的破壞,迫害到動物的生活世界。前面一度不適應這樣全新的手法,但後半段中,一般動畫原有的本色便慢慢浮現。這是飆風雷哥。



以說書人的型式拉開序幕,並貫穿全局,搭配著西部風格的音樂,隨著情節的起伏,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落萎靡,彷彿訴說著一段關於西部傳奇人物崛起的故事。『彷彿』二字使用的原因來自於被主述的人物Rango在前幾個場景中,似乎茫然不知所措,不斷地遇到危險而逃命,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自己的變色技巧,也使用得零落。稱之為英雄,似乎連勉強也搆不上地落了一大截。從劇本層面來看,好像也嗅聞不到丁點意義在裡頭,或許想要製造緊張刺激感,似乎也處理得不好。



不過深入城鎮之後的故事,卻讓前段稍感莫名所以的獨角戲突顯出其襯托的功能。即使在酒吧所訴說的故事,只是Rango的吹噓;即便二度面對禿鷹時,他仍束手無策地落荒而逃,但這次有目擊者,一群需要且尚待被拯救的鎮民。那些光榮事蹟雖然是編纂虛構;面對禿鷹,雖然僥倖大於實力,不過對鎮民來說,象徵意義上,宛如久旱逢甘霖,雖然水資源在那一段落,仍嚴重匱乏,但至少有那麼個人可以期待,期待小鎮會更好。所以英雄是被拱出來的,是在人和人相遇的那一刻起,不論直接或間接,主動或被動,總會有那麼個人站出來統領著團體。



當然還需要天時和地利,無論是前段對抗禿鷹,還是後來對抗土匪的過程。編導故意總在緊要危急關頭裡,讓Rango最後終能化險為夷,逢凶化吉,再加上劇情編排所累積對Rango的個性印象,包括他竟然洩露資訊給土匪,還裝傻等,難免會覺得Rango真的走上了狗屎運,一切會不會有點那麼理所當然?!但要是沒有運勢加持讓Rango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話,Rango就不那麼特別到足以成為鎮民心目中的英雄了!況且好運滾滾來,絕好的運勢怎麼擋也擋不住。



而存在著英雄的故事,也必有陰暗面的存在,而這個陰暗面的設定也饒富興味。一來他將這部開場很特殊的動畫拉回到絕大部分動畫電影一向所被賦予的寓教於樂特色,如最終還是存在著人類破壞環境的警告,同時也透過此,暗諷整個資本主義的運作以及權利取向的社會狀態。一層層關係如故事裡人類、龜鎮長還有鎮民,貧富、生活品質差距越差越遠。Rango所代表的鎮民團體,不就像是那些揭竿起義,向政府抗議的社會團體嗎?



二來這個邪惡的一方戳破了Rango的謊言,讓Rango不得不正視自己以為自己宛如空殼一般,這對照了開場進入故事後,Rango的自嗨獨角戲:他非得藉由扮演別人證明自己的存在,連之後進入小鎮也不例外。以他的角度來看,因為有觀眾,甚至其中一人是自己心儀的對象,就越能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自己也好像真變成那樣的人,擺脫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困境。只是演技(或該說迎合別人的期待)和事實(真正的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觀感)之間僅有相當模糊的地帶,是前者影響後者,還是後者強化了前者呢?



或說這個故事,其實呼應著人類成長的過程。那起先被豢養著的Rango,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或可比擬成剛進社會的菜鳥,都是藉由他人對自己行事方式的回饋去形塑自己的個性及做事的態度,進而慢慢地創造出屬於自己存在的價值;邪惡一方的摧毀則彷彿是遇到困難挫折時,對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人生意義興起質疑的念頭一樣,互相扞格,進退兩難,甚至後悔。



無論如何,就像Rango用手比出如同相機觀景窗的範圍,也好似牛仔魂對Rango說:沒辦法逃出自己的故事,人生舞台上必有主角存在的,儘管故事主角Rango實力啟人疑竇,說謊讓人不夠信任,品行不如想像中的英雄般那麼完美,但這就是他早在酒吧吹噓自己豐功偉業時,所選擇的人生之路。路途都已經走到一半了,那就且戰且行,命運自有安排之餘,也該有和命運並肩或對抗的覺醒。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113]烈火焚身-Incendies:人倫悲劇

不只單一呈現古今交錯的場景,反倒以豐富的形式駕馭著故事時間軸的跳躍,不論是母女身影重疊,依循著走過的足跡,或者是補充說明等等,多樣化卻流暢無罣礙地透過尋親之旅,講述著民族、宗教之間的仇恨所釀成的人倫悲劇,同時也是母親對孩子深刻的愛意。Radiohead為本部電影跨界譜寫的歌曲,相當合襯,甚至加強了故事那哀傷得無以名狀的情緒。這是烈火焚身。



沒看過這部作品改編前的舞台劇版本,不知原劇本對於兒子同母親不耐的原因,是否有做描繪?總覺得在這部電影裡頭,兒子對於母親的不滿,似乎有點多餘,不然就是未鋪陳詳盡,導致後面兒子最後仍是踏上完成母親遺囑之路的轉折,稍嫌不具說服力。但除此之外,在導演多元化的敘事手法之下,再加上題材本身的殘酷,讓整部電影無時無刻都盈滿著哀悽肅穆的氣氛。



故事從母親的遺囑:意欲讓這對雙胞胎兒女尋找著他們從未知曉的親人開始。如此晴天霹靂的消息,再加上一個讓人疑惑的安排,即分頭進行尋找,而不是一起,光是這樣的開場便讓電影瀰漫著一股懸疑氣氛,讓人好奇著何以這樣的安排,遑論之後每當走過母親曾經待過的地方,探訪留下的痕跡,即便存在著一個個揭曉母親身世的新發現,但漸漸豁然開朗的同時,那無法說出口,顧左右而言它的秘密,或令人費解的舉動,似乎也讓尋親之旅又蒙上濃厚的白霧而模糊了看清楚真相的視線。



也因為一步一腳印,透過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發現了母親年輕時是身處於因宗教、民族的差異導致了鬥爭,而戰火頻仍之地,但畢竟專注於母親過去的追尋,導演並未分心再去聚焦這些惡鬥情況和實質內容,反而是更高竿地以一個人的過去來間接呈現、暗示。光是母親情人被射殺的那個時間段落情節當中,不只是一切錯誤的開始,同時也已透露了兩個組織對立的端倪,之後的劇情,只是讓衝突越發清晰,越發確定而已。



導演高明的地方也在於其駕馭時間軸跳躍的能力。不論是補充說明的形式,依循著走訪過的足跡,還是藉由母女倆身影交疊,表現出女兒對母親遭遇的親身體會,進而感同身受的意涵,或是藉景、物勾起過往等等,導演游刃有餘地根據情節選擇適當的方式呈現,讓這古今交錯未顯突兀,反而讓表面上倒述的敘事手法彷若按照母親的過往順述進行,相當流暢。且宛如章節,以地名或姓名為標題紅字,也並非毫無章法分段,而是儘量地環繞著標題相關內容處理。再加上將真相,利用敘事性詭計,巧妙地壓到最後,剪接實功不可沒。



直到真相大白之際,才發現這絕對是生命中最難以承受之重,也終於明暸或許母親意欲讓雙胞胎兒女分頭進行的用意:減低受衝擊的力道。這一切都是基於母親不顧一切的愛,包括對一雙兒女的父親和哥哥的包容在內,當然還有未能共結連理的情人,但也早在一開始,便因此付出相對應的代價:眾叛親離,最後陰錯陽差之間,造成了人倫悲劇。



儘管在母親對於親人確認的部份,似乎描述不夠詳盡地欠缺說服力,畢竟腳上的符號,透過進入主軸事件前,那宛如楔子般,儀式化地將諸位孩子們剃頭的場景來看,並非只有一人擁有。不過,如此的場景,搭配上Radiohead跨界所譜的詞曲,卻也是對這整個悲劇背後的核心事件:民族及宗教的干戈做了最強而有利的控訴,並呼應著故事進行到一半,歌曲搭配著流露出荒涼苦悶感的景致的再度出現,那無能為力翻轉生命的無奈感。面對這樣隻手難以改變所處現況的世界,或許正如同母親最後的遺言所說『還能在一起是最美的事了!』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2011讀後心得(1)

       

       







[人間異色之感官胡亂推理事件簿]我實在不喜歡前半段突如其來的遁入哲學的沉思,雖然有些思考蠻有趣的,且會和後半段有所關聯,但節奏被拖到,讀起來未很順暢;後半段颱風夜被困在旅館之中的情節之後,才顯露出作者在掌握每個角色特性的功力之精準,讓大亂鬥也頗具條理,尤其是進入推理的情節,更是對話之間,儘管是一人一句話,都能展現出每個人的個性。當然從中所流露出來,生死議題的哲學思考,也有其可觀之處。











 

[器官回收員]和我所預期,較多著墨在器官回收的事件上有些出入,其實是位器官回收員的懺情錄,但卻對這部作品有相當程度的好感。以觸景傷情的回想方式寫成,兼以描述現在的處境,而讓故事時間軸整個拆掉重組,竟也達到真相最後才大白的恍然感。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後決鬥的描寫,彷若慢動作重播的細膩刻畫,讓人直呼過癮。













[鹿乃子與瑪德蓮夫人]由本作品可見作者平素對貓咪觀察入微或有些許研究,雖將貓咪擬人化,但一概行為仍很『貓』;同時也對小一的孩子有貼近事實的描述,而不像某些小說把小孩子成人化,善加揣測,或許小孩子根本沒想那麼多。輪流以貓和小孩子的視角來作陳述,章節與章節之間藉由時序的重疊,順勢地將情節補完,其實不算是敘述性詭計,而有種過各自的生活之餘,另一物種也在其間做了不少事,不相干擾,卻又互相幫忙,有報恩的核心價值在裡頭,並營造出人貓,甚至再加上狗和諧共處的溫馨氛圍。











[巴哈末世密碼]音樂的專業術語就撇開不提了,但將其演奏出來的旋律幻化做文字,作者倒是相當了得,不僅如此,人物的描寫上也有一定功力,栩栩如生,同時巧妙地將歷史元素融合在故事情節裡面。只是可能因為是虛構的故事,所以對於這篇離奇的樂譜,總感似乎少了點什麼內容,但若單純只是要呈現出這篇樂譜的神奇、夢幻,本部作品已達成。













[怪笑小說]繼『名偵探守則』和『推理作家的苦惱』等深刻觀察及體會偵探小說世界的各種面向所衍生出的黑色幽默故事之後,此次將觸角伸向作者一向便有在留心的社會現狀,從此發想出一篇篇結局多半讓人意外或駭然,但中間多少點綴些許趣味的短篇故事,不禁讚嘆作者對於社會觀察之深刻以及想像力之豐富。每篇讀時總覺得挺有趣、挺有意思的,不過每每讀完後,卻帶給心中一些對現狀的反思,且編排順序似乎有考慮般地,力度越來越強大,特別是最後一篇更是殘酷無比。









 

[孩子們]可以獨立成四篇故事,也可以連貫成長篇來看。看似只有『陣內』這個角色連結起四篇內容,但其實另外一個視障角色剛好和陣內,還有故事中出現的家裁所的孩子們互相呼應。他們皆以相對於一般大人來說,較不一樣的角度去感知這個世界。透過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或可以說神奇的舉動,尤其是陣內的,或許讀者如我可以因為這些不同的思考模式,看事情的角度而從這個世界中再找到些有別於以往所認知的美麗,就像書中所說的,這都是生命的奇蹟。













[東京物語]雖然是六篇短篇集結,但其實也可以看作一長篇,並總讓我有種是本書作者奧田英朗的半自傳故事!?每一篇短篇都描述約一天之內所發生的事情,並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使之可將視野拉至故事背景年代的一景一物,充滿懷舊風情,更有甚者,結合所挑選出來的那一天所發生的一件影響巨大的大事,可能不一定是影響到全世界,全日本,但至少對作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讓故事更具紀念價值;再搭配主人翁當年年紀所面對的成長議題,或多或少也勾起自己『想當年』的情懷。話說許多篇都以餓肚子為其故事的核心之ㄧ,想必空腹這件事應該對作者來說,應有相當程度的意義吧?!











[遺失的畢格家]利用被害者的心理素質,巧妙地故布角色陷阱,包括旁人想趁機撈筆意外財,無謂的看熱鬧,還有夫妻間的不信任,再透過字體變更的對話章節,以及對於生命中意外插曲所編造的謊言,讓整個故事宛如羅生門一般,帶領讀者不斷地進行猜測:那天晚上,畢格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劇情峰迴路轉,線索一一出現;夫為了解除因自己對妻未能盡信而產生對妻女生命威脅的情節,因加上謎底即將揭曉的當兒,描述之精采讓讀者會想要一口氣讀完。













[蘇格蘭警場愛情遊戲]前半部關於對於怎樣面對離開人世的愛人,還有心態上的討論,還蠻精采的,蠻有道理的,雖然總讓人覺得過份斬釘截鐵了點,只是我實在不喜歡真相,總覺得若要這樣的安排,前頭應該要鋪點梗,但卻因為缺乏而讓我覺得是天外飛來一筆。後頭的情節也似乎流於說教。原本期待這樣的內容和桌上遊戲結合,會有什麼樣的火花,但其實只是用來包裝一場尋常追求愛情的故事,彼此之間緊密度不高。















[癲狂]奧葛絲提娜何以發瘋?透過兩個男人(丈夫及前男友)的自述,及丈夫透過岳父母的日記,甚至是外祖父母的,時空跳躍穿插,回溯著好幾年前的往事,探究著原因,也從中窺探整個國家國內國外的狀態。丈夫象徵表象,前男友則透露邪惡的黑暗面。雖然前頭會對主述者是誰感到困惑,但一旦掌握,就會發現儘管多線敘事,卻架構嚴謹,掌握住脈絡,並將看似毫無相干的所有故事線於最後交會。結尾中,主人翁豁然開朗地豁達,以及妻子的小動作,終局直叫人分外感動。

[觀影筆記1112]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身分地位的束縛

活在父兄陰影之下,不管是責備或取笑乃至身分關係,總非首當其衝的份上,從不需擔心自己口吃會當眾出糗的次子,卻在父亡,兄追求自己的幸福後,面臨危機,尤其是要在戰爭的非常時期,穩定民心。簡單來說,是國王蛻變的過程,但也透過和老師的指導及相處情形,除了呈現有趣的語言治療方法,更提煉出關於身份對自己的束縛,甚至造成恐懼的情況。唯有放下自己硬扣上的帽子,才能真正放鬆。這是王者之聲。



一個偉大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的女人,喬治六世也不例外。為了治療先生口吃的毛病,太太應該踏遍鐵鞋找尋各式各樣的治療方式,有些甚至怪奇到讓人不堪負荷,因而消磨了喬治六世的希望,反正身為王次子的他,只偶爾,或情非得已才行使演講的工作。但太太的堅持以及一位神奇地用簡單方法就讓自己說話幾近流暢地完美的專家的建議,在欲拒還迎之下,娓娓道出讓自己的障礙永無翻身之日的內心壓力。



原來是過去夢魘的影響以及父兄所給予的壓力所致天生障礙的嚴重化。打從一開始,導演便在場景上下過工夫,並巧妙構圖,讓治療師和國王面對面諮商時,各自的近拍畫面,有時是聚焦前景的特寫,顯得相當乾淨,滿是留白的藝術氣息,且宛若紀錄片中訪談的取景方式,特別是那些牽扯到告白的情節,讓人得以專注於演員真摯的表現,並感受到其中情緒的深刻。



不過這部電影並非在探究其障礙惡化的真正潛在原因,因此那令喬治六世討厭的奶媽造業,僅僅是透過國王的口中告解一下,是種治療師治療中的必經過程而已。所以電影並未回溯過去,以按照時序的方式說著故事,卻巧妙地從進行式的皇室活動場景裡,看到父親對喬治六世的難掩失望以及哥哥對他的訕笑,包括聖誕節演說練習、派對上和哥哥的對話還有零星的演說活動等等,而不難想像過去喬治六世的遭遇,也是補充呈現了喬治六世難以啟齒的傷痛。



除了上述之外,在這其實看似平淡無奇的活動中,更透露出王次子在皇室裡頭尷尬的地位:有些權力並非自己所擁有的,所說的話語不具任何力量,自己並非是萬眾矚目的一位......等等;卻在同時,對全國上下的人民來說,是以皇室的身分出現,發言也都代表著皇室。因此當自己發言之零落,躊躇未具自信,失去鏗鏘的力度時,向心力的象徵竟也不具差別性地應聲瓦解,民眾也同樣地難掩失望。這是多麼矛盾的一種情形,多麼讓人摸不著頭緒又惶然無措阿!



如此衝突也反應在和治療師的相處之上,最明顯的例子便是不讓治療師跨越叫他小名的雷池一步,依然將他身份高高提起;除此之外,治療師擾亂了自己對繼位事宜的煩心也是一例,畢竟治療師只是一介從外地而來的異鄉平民,怎有權利干涉皇室事務呢?這和哥哥不顧成規,選擇自己所要的幸福成為對照,也讓弟弟對於長期活在哥哥壓抑之下,後者卻輕鬆簡單地拋下束縛,產生了怒火,當然這也和弟弟在一次勸誡哥哥關於他婚姻選擇的問題時,昭然若揭地對整個國家的關心有關聯。



主教對於治療師無照的質疑則是全片關鍵,也是最有力道的啟發:雖然沒有證照,且原本只是個大老遠打從澳洲而來以追求戲劇夢想,無奈上了舞台卻仍礙於自己打從英國殖民地來的身分而未能好好發揮自己對莎士比亞作品的如數家珍及演技,唯在孩子面前才放得開的nobody,但他並未要求喬治六世稱他為醫生,僅憑藉著過往豐富的經驗,替國王做治療,但成效似乎還比其他御用醫生好。如此看來,名分真有那麼重要嗎?



鏡頭漂亮地擺盪在同一場景裡,帶出了許多有趣,可能還有點丟臉的訓練場景,即便一開始有所抗拒,未來國王仍隨著電影時序的推進,慢慢改變及接受,且不再執著於自己的身分所自然而生的限制,並緩緩地放鬆去接受各種練習;儘管穿插著在演講席上,雖拼命地將治療師的建議應用上去,但卻力不從心的遺憾,相當洩氣。不過漸漸地,和平民如治療師面前的形象問題拋諸腦後,彼此隔閡也漸漸消磨,一場對治療師怕老婆一事的促狹便可見一般。



努力的成果也漸露曙光,那就是電影結束前那一場穩定民心,誠懇真摯的演說,這是喬治六世鼓起勇氣,跨越內心的陰霾及恐懼,還有無謂的名分壓力所完成的。同時,也奠定和治療師之間的革命情誼,甚至從頭到尾仍維持著自己身份地位的喬治六世的太太,最後也喚出治療師的名字,而不是姓。這是一種認可,也呼應著太太一路走來始終堅定信任著、支持著國王,因而跟隨著國王對治療師敞開心胸,放下身段。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111]真實的勇氣-True Grit:環環相扣的非典型西部片

直到線索消失,分道揚鑣之前,幾乎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對話,甚至每一個細節都替這個邁向終局之前的轉捩點發聲。不只是角色的個性,更顯現出西部牛仔世界的兩造對立,同時也提煉出有別於這類電影所塑造出來的英雄形象。於此基礎上,訴說著一段忘年之交的故事,且導演仍不改其黑色幽默的功力,在適時之處,有時甚至是關鍵之處,做出揶揄。這是真實的勇氣。



在進入正式追擊殺父仇人的主軸之前,導演完整地呈現了小女孩Mattie處理父親身後事的場面,以及尋找賞金獵人的過程。可能一開始,總覺得這些過程的某幾個場景似乎沒有重要到需要處理這麼長,與其鋪陳這些,倒不如呈現兇手弒父的過程及理由以累積女孩對兇手的恨意還比較實際。但事實上,當進入追蹤嫌犯的時候,看到幾個所鋪陳的場景,會發現那些之前的安排,卻是整部電影情緒到位的重要關鍵,電影於焉完整。



這些以Mattie Ross為首的事前準備場景,傳達出了角色的個性。特別是Mattie Ross,光是一場和商人交涉的情節,便可見Mattie堅毅不退讓的個性。一般人,比如說我,說不定很容易就妥協於商人的出價,但Mattie卻頭腦清楚,有自己一套方法,且絕不讓自己吃虧。之後向Cogburn努力地提出追兇的邀約及對德州騎兵LaBoeuf的嗆辣毒舌,既讓故事更進一步,也補充了Mattie Ross整個人的特質,因而儘管與Cogburn同行過程當中,見此趟任務艱辛及危及生命之處,不過Mattie仍執意要完成復仇的心意,即使Cogburn後來的放棄。當然這其中的感情也融入了殺父仇恨在裡頭而更具強度。



不得不稱讚飾演Mattie Ross的Hailee Steinfeld,年紀輕輕,卻能駕馭如此心智年齡成熟的角色,並在演技派的演員面前,仍能保持這角色的自信及處變不驚的特色,相當不容易。而Jeff Bridges暨去年因「瘋狂之心(Crazy Heart)」奪下奧斯卡最佳影帝之後,再度飾演類似類型的角色,無庸置疑地駕輕就熟。看他在追擊過程中,絮絮叨叨地訴說著因酒精問題造成自己家庭關係的崩毀,以及和LaBoeuf不停地激辯著聯邦警察和游騎兵之間的佼佼者,便可略探其一二。



有趣的地方便在於此:這部電影雖具有傳統西部電影,即不斷鋪陳其中聯邦警察和騎兵之間兩造勢力在追擊犯人過程中消長的色彩,不過卻以好似在緬懷過去輝煌的言談取代了大多數的激烈槍戰場景,甚至為了拼比出強弱,還進行了一場令人覺得幼稚、啼笑皆非的射準競爭。西部類型電影中的英雄應聲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具有中年危機的遙想,滿是跟不上時代腳步的落伍,就如同LaBoeuf和Mattie初見面時,被譏嘲的既誇張又過時的服飾配件,還有追上了好幾年卻怎樣也未能將Chaney逮捕。



所以Mattie選擇了Cogburn幫她追擊犯人,雖然一開始是仰賴直覺,但Cogburn那一場初看時可能稍嫌冗長的法庭戲卻極具關鍵,恰好和LaBoeuf的屢屢失敗做對比,不過這僅是對Mattie Ross來說。
對於Cogburn,這一場戲是他面臨中年危機及辦案方式今非昔比的證據之ㄧ:追擊犯人的努力在其他人著眼點,竟是要滅門?自己似乎被批判著以暴行辦案之差勁?這或許也是為什麼Cogburn和LaBoeuf選擇聯手的原因吧!?表面上的確是因為高額的賞金,但似乎也透露日漸凋零,步向遲暮,徒留嘴上功夫,卻自信流失的狀態吧!?



另一個原因或許和前頭執行三個犯人絞刑段落的幽默有關,既呼應著後面Cogburn對印地安人的粗魯及對LaBoeuf可以當印地安人頭頭的諷刺,也似乎暗示了即將深入追擊的印地安人區的不相關及不熟悉,更加深了此次任務的不確定性。如此這般,所有的鋪陳都直指Cogburn和LaBoeuf辭退任務的橋段,即便陰錯陽差之間的狙擊失敗,其實
僅是最後一根稻草,然後充滿著無奈憂傷的況味。



電影以箴言『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開頭,和故事一開始對父親被殺害,兇手逃跑的描述相互呼應。後來對Mattie表現的著墨,甚至在兩個大人的拌嘴之下,反倒還比較成熟地居中調節,未慌了手腳,如此具有大無畏的氣勢,也呼應此箴言的下一句『義人卻膽壯如獅子』,特別是為了父親報仇的那份堅持。這在追擊犯人之初,其實已慢慢感染了家庭破碎卻始終未正視問題癥結的Cogburn,那決定捨棄LaBoeuf合作的場景(即便有王不見王的尷尬成分在裡頭)便可見端倪。甚至這樣的勇氣也對LaBoeuf潛移默化著。



而兩人,尤其是Cogburn的協助之於Mattie的重要性,儘管在所有事情都塵埃落定,脫離險境後,就已沒有聯絡,甚至當時就是最後一面。不過透過安葬地點的轉移,和前頭父親棺木放入火車內的鏡頭呼應,Mattie似乎將Cogburn父格化,且仍貫徹電影始終地秉持著堅定的態度,不理會如此安排的蜚短流長,只因對Cogburn真誠的感謝,以及彼此之間真摯的友誼。只是時間已離我們遠遠而去,未能把握最後相聚的機會地空留追憶,最後聖歌響起,長鏡頭帶出一人獨身缺臂地繼續踏上自己的人生旅程,盈滿了遺憾及感慨悲傷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