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7日 星期日

[劇戲不靡遺18]Glee:關於自我認同的歡樂音樂劇集

這是一部描繪曾經在學校一度叱吒風雲,如今已是昨日黃花,團員在學校到處被瞧不起,若拿不到冠軍,就要被廢團的合唱團振興故事。是音樂劇類型的影集,且不只翻唱音樂劇的歌曲,還將當紅流行歌,膾炙人口的暢銷歌曲,重新翻唱,或做mash-up來表演。同時也呈現出美國高中青少年殘酷的自我認同危機,甚至包括老師也面臨了這樣的問題。而這齣影集如今不只受到大眾的好評及歡迎,甚至也再娛樂演藝圈掀起一陣騷動。這是Glee



說實話,Glee劇情其實很簡單。曾經也是合唱團成員的老師Will,為了拯救日漸式微的社團,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決然地在合唱團存亡之際,接下指導老師的位置。中間雖然經過各方的阻撓,尚且包括團員自我認同的問題,但在團員彼此互相扶持,以及有老師是支持著Will的,社團營運倒也慢慢趨於穩定。這樣看似沒有新鮮感的劇情,卻意外地掀起glee熱潮,連眾家藝人,不管是演員或歌手,都紛紛要求希望進入glee劇組或嘎上一腳。



我想是因為角色設定上面的成功吧?!全劇幾乎沒有一個全能的角色,甚至連應該引導學生人生方向的老師,自身也陷入進退兩難的危機,不管是工作上或愛情上。學生群則不僅是怪咖大集合而已,同時也存在著從最受歡迎的名人雲端,掉落到不被人重視的一群,也偶有性向、種族、身心障礙等特殊族群問題的火花。



學校就如同小型社會縮影,雖是合唱團故事,藉此竟也窺見異己以及夥伴之間團體的分類原則,
有時僅在所做為何的一線之間,便天差地遠,並基於高中生這個愛慕虛榮心態的年紀作祟下,整個團體便在夢想或和地位無法兼顧,或者一失足成千古恨地失去地位,或勉強自己進入主流的狀況下,並列著老師們職場宛如戰場地為了自己學生們的權益著想的鬥爭,還有每個角色,包括老師群們,人生未盡圓滿之事的安排,而發展出各式各樣荒謬的劇情。



這樣說來,本劇每一集確實不外乎探討著自我認同,愛情、友情的真正重量,在這個地位比什麼都重要的社會裡。雖多圍繞著類似的主題,但幸而從多方面切入。不只是怪咖出頭天,還同理到看似完美者,不論是否已掉進地獄,或還在為了維持完美,而苟延殘喘著,當然也顧及到美國這個雖稱之為大熔爐的社會,卻仍存在著歧視問題的國家中的少數族群。每一集的每個段落,至少都會讓某些人心有戚戚焉吧?!



只是不得不老實說,其實一開始對劇中老師的角色,不是那麼喜歡,質疑怎麼盡做一些和底下那群高中生沒啥兩樣的行為。但一來感受到前述的用意,二來,仔細想想,老師也不完美,有時也會有不太令人滿意的行為出現;甚至,實不相瞞,利己主義的老師,依然大有人在,早已見怪不怪。或許是因為戲中的這群孩子已經迷失了,才會恨老師不成鋼,怎能抵抗敵人的辣手摧花呢?不過教學相長的安排,削弱了權威,或許也是讓觀眾喜愛這部影集的原因吧?!



另外,個人認為本劇前半的劇情,比後半的好一點。可能因為前半13集已在全美造成風潮,所以闊別好幾個月後回歸的後半9集,感覺好像是為了製作某些專題才製作,如像Madonna致敬,以及為了讓某些藝人或歌登上Glee;而雖然學生群中的配角戲份增加,加強了全劇所想要傳達的精神,但前半段鋪的其他支線卻也幾乎全都消失不見,其實有點可惜,總覺得那些支線還有發揮的機會,但卻被犧牲了。



不過整體來說,音樂劇型態的唱唱跳跳,歌詞多反應心情的劇情,依然歡樂有趣,且同樣有激勵人心的效果。孩子們也在WIll的支持下,一步步地越來越為成熟,儘管仍未臻完美,偶有突然地驚慌,但他們慢慢地掌握住自己的方向,老師也漸漸了解真正的自己想要什麼,或突然可以對某些事情可以體會......因而在宣佈Glee New Dirction還得以繼續時,不禁期待了起來,第二季的Glee,將會是怎樣的發展?!





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52]月滿軒尼詩:尋常生活中產生感情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3)

具有典型香港愛情喜劇的樣貌,但和一般市面上的愛情喜劇的執行手法,卻有點不太一樣:未直接指涉兩人相戀的關鍵事件,而是透過原本和(舊)情人的相處過程堆疊,映襯出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量。笑點多為調侃、自嘲,但卻不低俗,個個正中紅心。主要演員也充滿魅力,令人心曠神怡。另外也帶點魔幻的色彩。唯在剪接的執行,稍嫌平庸了點。這是月滿軒尼詩。



其實這部電影是可以和時下愛情喜劇相提並論的,甚至具有香港典型愛情喜劇的雛形。只是電影中愛情的情感,並非只專注於男女主角日漸升溫的濃烈感情,反而堆疊的是日常生活的刻劃,帶出了劇中人物的個性以及各自的愛情觀之後,觀影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他們真實的感情,並一同經歷了發現這些真實的歷程。因而不只核心男女主角的相處狀況,男主角和舊情人、女主角和男朋友、男主角媽媽和阿姨以及會計師的老年之愛,隨著導演的鏡頭同時並陳著。



當然主軸還是男女主角的情感上,只是描繪兩人相處的情節,卻僅佔電影中一小部份而已,甚至那些片段,並非感情增溫的橋段,而只是勉強湊合約會、交換書籍點頭之交而已。但編導高明的地方便在於透過兩人和各自的(舊)情人相處的吉光片羽,烘托出前述那些點滴的快樂。儘管有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個貼心的舉動,只是兩人同時在場的目擊。如那顆蛀牙,如印度人魔幻的存在,如看穿女方也是被長輩逼來相親的......



雖在當下並非特地在心中留下個位置,卻在日後漸漸發酵,成為足夠心動的分量;在電影一步步邁向尾聲之際,所有瑣事確實地增加了他們心中的重量。是種只有兩人才能夠心領神會的笑話,男女主角共同有的特別經驗。要是男主角看到疑似犯罪的現場是和女主角說,而不是和朝思暮想的前情人說的話,那氣氛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吧?!而女主角的情人的不貼心,又怎會像男主角一樣,第一次見面就發現別人的蛀牙呢?



更高明的是將這些生活中的安排,順勢地轉化成命運中的相遇,也同時成為日後女方對男方信任問題的質疑。這樣看來,愛情電影必經的歷程,這部電影默默地該表現的都表現了。只是劇中男女主角都未曾發現,那質疑,那因質疑受到的心傷所代表的意義,已非同日而語地昇華了。故事裡,看似是另一條獨立愛情支線的老年戀情,多多少少都有點對照的意味兒。是呼應也是娓娓說出『愛人真有那麼難嗎?』



終究阻擋自己去愛,把自己有如囚犯禁錮在牢籠中不得自由的還是自身問題!自己缺乏給別人幸福的信心、或質疑自己讓別人愛的本錢、或有著不願傷害別人的責任......這樣一整理出來,發現導演雖並列著平凡不華麗的相處生活,卻竟也囊括了多種無法愛的可能。更有甚者,不以悲情來處理這些自我覺醒,反而用自嘲、調侃的方式,或是旁觀者角度的誇張表演方式,且笑點出奇不意,泛香港戲劇的梗,包裝著如此需要勇氣指涉,沉重的自身問題。



張學友所飾演的犯傻老小孩別具魅力,雖然總會給人誇張的感覺,但也因為極端才讓整部戲劇的笑點正中紅心;鮑起靜和朱咪咪的姐妹情誼,在直來直往的吐槽中,見真情,以及和李修賢所飾演會計師的三角戀愛關係,也詼諧有趣得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最契合的人能在一起,是最好的;但也是有適合的人不一定會在一起的情況;我們以為的適合也並非絕對是當事人考量的重點。但無論如何,幸福的原點是因為去愛;因為鼓起勇氣去愛,去把握,人終究才能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吧!?所以阿來在雨中邁開大步奔跑,跑向回憶重重的檀島,再度和愛蓮一起迎接著印度人的出現。小確幸的愛情,便從這邊開始。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50]宅男卡卡-Youth In Revolt;辣妹愛宅男-She's Out Of My League:宅男出頭天

網路時代的日新月異,讓宅男這個族群越來越有勢力,但也隨著宅男意義的誤解誤用,所謂廣義的宅男,已非這個詞一開始被創造的意思,同時也進一步將這個族群擴張更大。想當然爾,這個族群的一舉一動,漸漸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及題材,因而才不約而同地,僅隔一周,就有兩部不同類型的宅男電影上映。他們是『辣妹愛宅男』及『宅男卡卡』。



儘管都是美女愛上宅男的劇情,但在情節設定上以及想要傳達的概念上,還是有點不太一樣,但卻殊途同歸地導向求愛的個人心理基礎建立。





『宅男卡卡』比較另類,Kuso,葷素不忌,甚至道德正確性也會被強烈質疑。故事是描述主人翁Nick為了追求到心愛的Sheeni,不惜使壞,以接近Sheeni,贏得她芳心。但乖寶寶一夕之間,想要徹底變成大壞蛋,總有一點青黃不接的生澀,因而才有兩個角色並存的方式,來表示如此的不習慣,並三不五時呈現天使惡魔勢力消長的情節;再加上電影中一些怪咖角色的設定,一些情境式的巧合所造成的笑點,而讓整個過程,頗為有趣,會令人捧腹大笑那種。



當然為了心愛的人,前方還有現任完美男友的阻礙,才不惜鋌而走險地犯罪,儘管事實上,導演有在最後用一句台詞為這些瘋狂做解釋,唯隻手難遮天,這一點會對年輕一輩的觀影者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頗讓人非議。但那最後一句話,其實意在打破『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迷思。雖然Sheeni在某些程度上是個反抗傳統宗教束縛、敢怒敢言的新新女性,只不過她口中的『使壞』,真如表面上的意思嗎?或許是,或許不是,箇中滋味,冷暖自知。



只是Nick又非一定要幹盡壞事,才能贏得美人心。事實上,Sheeni愛上的是Nick本來性格所呈現的樣子,而不是使壞的惡魔性格。只是遇上這樣另類的美女,再加上自己經驗不足,癡傻愚昧,才有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行動。或許Nick只需要用其他方式,照樣可以靠近Sheeni,可能工夫比較費手腳,但為了美人兒所表現出來的心意,如此的累,根本不算什麼吧?!



而從使壞的性格那一方面來說,就算壞壞惹人愛,但一旦追到手的女生,也應該好好珍惜對方,而不是像電影中第二性格一樣,想把Sheeni擺脫,自己逃跑。說穿了,其實整部電影傳達了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做你自己,但你若真愛一個人,就在做自己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的極限,展現出最大的誠意就行,對方接不接受,只有聽天由命;當然一旦對方對自己有意思,那些追求的過程只是一種『值不值得』的考驗罷了。



甚為可惜的是,有些情節過於over,有著收不回來的危險;一些角色也過於功能性,只為幫助劇情的發展,沒有意義,什麼都可以將之取代。但這也是促成或說符合整部電影瘋狂,Kuso的基調,進而得以在正片進行時,令人噴飯。





『辣妹愛宅男』應該可以說是成人偽YA片,畢竟男主角群們,常常群聚在一起,虧妹討論妹,就好像學生時代那樣,正經事都擺一旁,或者對他們來說,能快快脫離處男身,把到令人稱羨的妹,不是成為一生最好的朋友那種,才是這時期最需要正經的事。這個故事便是以這樣的基礎開展,只不過較有深度地牽扯到自我認同的問題。



畢竟經歷了二十幾個年頭的愛情,以及最佳損友的強烈打擊,劇中主人翁Kirk總是會質疑完美如Molly,會真的喜歡上自己,還是只是追尋下一段完美戀情的中繼站呢?如此的質疑之下,又笨拙地未能好好在Molly父母面前應對,更是雪上加霜,還顧及什麼狗屁男人自尊之類的,希望對方能有一絲一毫的缺點,好讓自己可以能夠與對方匹配?



但是否曾經想過,當你在幫對方打分數時,對方同時也在幫你打分數,每個人分數標準不一,但自己所深愛的人的分數,應該都是滿分或破表吧!?既然對方喜歡的是自己,就表示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在對方心目中也是十分,就如同Devon所說的,又何必擔心東擔心西地讓對方為你扣下分數呢?這都是自我信心不夠的問題。你覺得自己有十分,你自己就有十分,要不然你就在其他方面補足,成為完美的十分。



最佳損友Stainer的前女友說:是你配不上你自己。沒錯,不是你配不上對方,而是糟蹋了對方也一直希望可以匹配得上自己的心意,有什麼比這個更糟的呢?其實不只是Kirk,Molly對父母的隱瞞,也是另一個角度的自己配不上自己。說穿了,整部電影所要傳達的自我認同的定義是廣泛的,其中還包括了對自己所愛的任何東西,也都應該感到理直氣壯,若是真心喜歡的話。



所以不論愛上什麼人,都應該感到驕傲,驕傲著自己可以在對方眼中的滿分,而自己也要勇敢地,有自信地跨越內心障礙,匹敵對方所認為的十分才是。只是就像所有愛情喜劇公式一樣,除了意義之外,編排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為之ㄧ亮之處;另有些這樣的愛情喜劇,正片好笑的部份,都在預告片笑完了,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沒有更多的驚喜,甚為可惜。



對我來說,這兩部電影各擅勝場,但有個共同點就是看到最後,終會發現這兩個故事所陳述的情形,並非宅男專屬的困難而已,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與這兩部電影同樣的狀況,只是電影用較為極端的手法去包裝罷了。在愛情當中,我們總是需要那一點點對自己的信心,以及跨越心理障礙的勇氣,或許再加點為愛瘋狂的成分在其中,真愛才會在另一頭響起敲開自己心門的聲音,進駐裡頭吧!?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51]新熟女時代-女たちは二度遊ぶ:女性的故事,男性的視角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記錄(2)

是一部由分段的五個故事,並透過其中之ㄧ串連起所有故事的戲劇。雖然都是以女性為主題,不過卻都是從男性角度來看待,藉此分析解構了由男孩成長到男人各階段對於愛情的念頭與觀感。一如行定勳的風格,步調緩慢,但三不五時會迸出日常生活瑣事的趣事;而每則故事則讓我感受到美麗從手消逝的悵然若失及遺憾。只可惜串場的形式過於固定,僅靠作家和服務生的搞笑互動,似乎仍顯不夠,會有彈性疲乏的現象發生。這是新熟女時代。



其實這一部不算是電影,而是今年(2010年)由Bee TV製作,請來行定勳執導,從吉田修一的短篇集結同名作品中,挑選出幾篇來改編串聯,成為手機日劇的作品。因而會發現這部戲劇的拍攝方式,比較像是日劇,甚至對資深日劇迷來說,其編排形式,似曾相識。也因而若是以一部日劇來看,尚可以忍受的範圍,變成電影來播放,有些部分就較不能忍受,比如說串場重複的部份,再加上一如行定勳的作品,步調是比較緩慢的,因而有點考驗觀影者的耐心。



儘管分段故事的開場幾乎如出一轍,讓人一度會覺得有完沒完,但幸虧小說家和服務生的有趣互動,讓每個開場都有著細微的變化,盈滿詼諧,活絡了前一個故事結束後所存留下來的悲傷,氣氛的沉悶,同時也和緩了作家再度遇到瓶頸的悲情;並讓人可以重新振作,聚精會神地進入下一個故事當中,為了低潮期的作家,也為了觀眾。



當你認真品嘗完前面四段故事,四個帶點神秘又神奇的女人的故事後,最後一段彷彿讓你從雲端掉回現實之中,雖如此,但也讓不論是劇中作家,或者是觀影者都有種對愛情恍然大悟的體認。每一段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和其他故事互不相干,但導演刻意挑選故事的結果,讓每個故事中的男性角色,明顯地呈現出各時期,從男孩蛻變成男人的過程之中,從日常生活瑣事之中,窺見男性對於女性在愛情中的態度,及渴望。



從『夢の女』中,對完美女性的渴望;『自己破産の女』中,愛情與麵包的抉擇;『平日公休の女』中,短暫填補空缺的女人竟是生命中最未盡的遺憾到『どしゃぶりの女』中,回到家能看到有人在家守護的安心。每段故事的女性都是每段故事男性最難以忘懷的情感,最特別的經驗,但也都在這樣的經驗之後,頓時從一個階段跨入下一個階段地一夜長大。



過程是充滿刺激新鮮感,也充滿想像力,而分外快樂的,但都只是短暫的邂逅,停留在一個舒適的階段,以至遇到瓶頸,或問題時,未更進一步去追求,就嘎然而止。末了總給人有種空虛的遺憾,總不自禁地在故事結束後浮現許多假設性的問題,但決定都是在一念之間,而且儼然成為過去式,回味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舉動,僅止於夢中。直到『つまらない女』的故事說出來之後。



原來會幻想不是只有女人的專利而已,男人或許才是箇中翹楚。總愛群聚起來炫耀著自己所謂『輝煌』的經歷,聽者也因這些美妙的故事,腦海裡自動將自己變成這些故事的男主角,無邊無際地幻想著,每個階段如出一轍;若是炫耀者本人,一旦錯過,總以難得美好的經驗如此的狗屁來安慰自己,或加以憑弔,當自己現在的女性經驗是如此貧乏無趣時。醒醒吧!少在那邊難以忘懷了,這是男性自以為的自尊作祟,才編造得出『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藉口。



劇中的作家,雖是在汲取別人的經驗,但又何嘗不是滿足自己的想像呢?突然覺得以作家來貫串這幾個故事,有其深刻的意義:以作家的身分,象徵著一個個特別的故事;人是尋求刺激的動物,男人尤其;因而人不斷地需要故事的滋潤,嚮往著故事中的極樂,讓自己暫時脫離,暫時忘卻日常瑣事的繁瑣厭煩。但回過頭來戳破幻想,所有美妙的故事,又何嘗不是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呢?



原來故事一直就在身旁,隨手可得,只是人總是會忽略最平淡無奇才是最閃閃發亮的光輝,或是沒有好好把握,空留夢裡相見......所以相戀的男女,故事其實可以一直持續地寫下去,端看人懂不懂得珍惜,懂不懂得創造繼續下去,不留遺憾的動機。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11]誰來守護我-誰も守ってくれない:自己才可以守護自己

未成年殺人,連累到家人的情節,不禁讓我想到日劇『アイシテル~海容~(愛與寬恕)』,不過這部電影所探討的事情和日劇完全是兩碼子事,較著眼於是否有必要承擔莫須有,但卻擺脫不了的罪名。明明就不是自己的過錯,但只因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就被怪罪,而且還難以離開,有誰可以保護自己呢?這是誰も守ってくれない



一開頭便以文字開門見山。寫著過去未成年者犯罪的家族,由於媒體的責備,而步上自殺一途的情況,屢見不顯,因此警察當局會介入保護未成年罪犯的家屬。這部電影便是一個在這樣背景下開始的故事:一個過去似乎也有過錯的警察,努力保護著無辜的犯人妹妹遠離是非的故事。



當然不免看到鄰居的抱怨,媒體的窮追不捨,另外雖沒有具體的描述,但不難想像未來其他家人的處境,將會是何等光景,在在都讓我想到『アイシテル~海容~(愛與寬恕)』中犯罪者家人所承受的外在眼光,是何等沉重。



不過日劇方面的筆鋒之後較轉向母子間的感情,因此不像這一部電影,較對犯人家屬窮追不捨,好似不管怎樣,一定要連坐法地將他們同樣也打入十八層地獄般的萬劫不復深淵。這景況的描寫,總讓我覺得有點誇張,但是一旦想到日本網路的發達,也就不難想像。所謂人言可畏,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想有一部份大概是因為『怪罪、推卸責任永遠是最簡單的事』。雖冠冕堂皇地打著正義的旗號,不過犯罪者的事和家屬有什麼關係呢?只是為自己苦悶的生活找到一個發洩的出口,那些家屬剛好淪為祭壇上的活祭品罷了,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事了!



而一旦蔚為風潮,從眾的心理,再加上畏縮的心態,又有誰可以挺身而出告訴大家這是錯的呢?就連最親密的情人也可以狠心離棄,好像不把弱者和自己畫分開來,自己也將淪為弱者哪一群屬。莫名地覺得這分明就是學校霸凌事件的放大版嘛!原來有時候,大人們在某些行為思想上面,永遠不會長大。



只不過這還僅是搧風點火的旁觀者而已。最慘的是深陷其中,且無能為力的的自己。如單純奉上級行事的人們,在出了問題之後,自己被推上火線,成為被攻擊的箭靶,畢竟執行者是自己。躲在後方做決策的人,可樂得輕鬆了!未經己手,又何必承認呢?更何況,承認錯誤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了!



這也是為什麼劇本安排勝浦這個警官做對照。共同點是,明明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所有人都在責怪、聲討自己,再加上自身良心的譴責,不知不覺之間,反倒也自認為是罪人了。所以才有人看心理醫生,有人才承受不了壓力,自殺。



當然也存在著像劇中記者這樣的角色。儘管在電影當中戲份不大,卻讓人不敢忽視。我總覺得或許他只是想要揭發解決事情程序及根本上的問題吧!?雖然在這部電影中,給人咄咄逼人的感覺,很讓人不舒服,但說穿了,為了自己那在學校被欺負兒子,卻也讓人同情。



內心應該是覺得,若一個國家在體制上,這麼縱容犯人的話,更何況是最微型社會:學校呢?但怎麼樣都沒料到,群眾的力量,還有親近犯人家屬的朋友們對家屬,內心的信任崩毀,竟演變成,就我看來,無的放矢的鬧劇。我也在中途皺眉好奇著,怎麼這麼多人可以這麼閒,是吃飽沒事幹嗎?



不過也確實,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明明過著再平凡不過的中學生活,卻得遭受到大家指責;明明乖乖地遵守著長官的命令,曾經想過要反抗,卻只是因為沒堅持下去,反而變成自己永難磨滅的夢魘,相反地,若反抗有成呢?明明只是想要讓社會正視這件事如此單純的動機,卻讓不相干的人也被牽扯進來。



在如此捉摸不定,無法預測的世界裡,在隨時都有可能眾叛親離之際,首先想到誰可以保護自己,是最愚蠢的事,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保護自己,就連心理醫生也只能從旁建議,不能完整照護,唯有自己才可以做這樣的事。自己內心堅定之後,才能站穩腳步,抵擋住所有的流言蜚語,甚至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家人了。



世界上最奇妙的事是,有很多事情,時間拉長,或事情一過,或有另外吸引人注意的事情,或換個環境......所有事情好像沒發生過一般地雲淡風輕了。若人因為這些讓自己難過的事,阻礙了往前走的步伐,放棄了原本該擁有的人生,不覺得惋惜嗎?為了自己,同時也要相信不只有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概括承受。



或許遇到狀況時,想到的不是誰來救我,誰來保護我。若是誰在後面始終支持著我,會不會所有事情都會變的容易許多呢?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49]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心懷感激,相遇分離

該死的Pixar,既Up之後,這一部電影又讓我掉下眼淚了啦!!是夥伴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感情,也是人與物(玩具)之間,從未將『互相是彼此支柱』的這件事遺忘,並懷著感謝之情。雖說是一個四平八穩的冒險故事,但情感濃度相當深厚,且時不時點綴著出乎意料之中的笑點,屢見驚喜;同時又適當地收手,不拖泥帶水,最後譜出動人的離別曲。這是玩具總動員3。



玩具總動員最讓人激賞的莫過於可以針對所有玩具的特性,在劇情細節上做發想,讓人覺得一切都很合理,又像是每個人在團體中有不同的作用一般,玩具也在一次次冒險當中,善盡他們的功能;當然還有搞笑上的發想。這部睽違十一年的續集電影,當然也不例外,故事一樣地四平八穩,充滿啟發性,然後在驚險刺激的冒險過程當中,適度收放著因為笨拙所產生的或玩具特質所發想的笑點,讓整部電影充滿歡笑但又替玩具們緊張萬分,極具張力。



舊角色就不需贅述,唯巴斯光年的模式變換,讓人笑倒,創意十足,也順勢讓他暗戀Jessie的橋段,有了昇華到下一個階段的可能性;新角色,光是遴選,便充滿著智慧!不論從肯尼,到玩具嬰兒,有的具有順暢劇情的潤滑劑功能,扮演轉折的關鍵;有的則是有助於營造反派恐怖,無所不在的陰森氣氛;當然反派詼諧的一面,也不能少。每一樣皆具有完美的設定。



而最讓我喜歡的莫過於一次一次的冒險過程中,提煉出人與物之間,以及物與物之間,甚至可以放大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探討。從最開始的科技新玩具所造成傳統玩具的衝擊,到本集所描述的分離,都頗讓人有所感觸,當然也不吝惜地帶點對人類嘲諷的口吻,畢竟是從玩具的觀點出發,難免總有點抱怨的氣息存在,也一向是這系列劇情展開的契機。



只是天下未有不散的筵席,即便前幾集或多或少也有被丟棄的擔心,但這次勢必要和主人分離了,因為Andy要上大學了。不可否認地,他們仍希冀和Andy的情緣可以再繼續,但不被用來玩耍的玩具,又怎麼可以談的上是玩具呢?兩相矛盾的心情,一個不小心的誤會,陰錯陽差之間,玩具們也分離了......



總是這樣的,在當下的一念之間,我們可以毅然決然地做了個離開的決定,但真的失去後,竟發現對方在自己心中佔了如此大的分量。Andy是,Woody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旅程選擇的權利,相聚與分離都是自己所決定的。既然選擇分離,就要成熟地接受,讓對方放心去飛;既然選擇要相聚,就努力地挣回該有的一席之地。



一切基礎都架構在彼此深厚的情感上,那些曾經一起冒險犯難,同甘共苦的日子;同時歷經前兩集的焠鍊,玩具們也相對地成熟了,友情也更加地堅定了!正因如此,不論何時,懷抱的是應該感謝之意,讓彼此能夠相聚在一起;既然持著感恩的心,相聚或分離或許也就來得容易。只是往往我們太過把任何親密的情感,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心存感激,這樣抱熊也不會選擇放棄並仇恨阿!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與主人,與其他玩具何干?!



最後,眼淚再也忍不住,只因彼此曾經是對方的支柱,而有著意在言外的感激並互相尊重著。正因為感恩的託付,離別之後,玩具的傳奇仍舊可以繼續著,並揭開了另一個嶄新的開始!直到老舊地邁向終點的總有一天。





附帶一題,開頭的動畫Day&Night相當有創意。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以及有時候用來借喻人類各種狀態的自然現象,串起兩個人類,其實也就是白天和晚上的特性。這兩個人物,可以代表世間很多的不同,同時最後幾幕,或許傳達著,不該僵化侷限在限制的世界中,反而應該互相學習,成就、尊重彼此,成為眼界開闊的人。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46]親愛的醫生-ディア.ドクター:為了討好而成為某人地活著

利用倒敘及穿插法,試圖解構德高望重小村醫生的失蹤原因。最後卻發現殘酷的事實,對比著好山好水,不受污染的美景,似乎也是種無言的諷刺;另外鏡頭拉的較長,步調比較緩慢的拍攝手法,也呼應著這個故事發生背景的農村步調。不管一開始的動機為何,為了別人,還是為了自己,人都是為了討好,進而成為某人地活著,盲目地形成一種假象式的存在,卻讓自己,或被拆穿後的別人苦痛著。這是親愛的醫生。



片頭蠻有意思的,以長鏡頭拍攝農村夜景,一輛腳踏車的微弱燈光,劃開序幕,也帶領觀影者進入事件當中。接著再把失蹤者和大家的合照拿出確認長相,既昭告會出場的這些相關人物,同時鏡頭慢慢聚焦於主角身上,之後雖然溫柔地打出字幕,dear doctor,卻慢慢地暗化,有種蒙上陰霾的感覺,感覺將會是個悲傷難以言喻,有著秘密難以脫口的故事。看到後來也證明著這樣的技法,與故事本身的內容相呼應著。



電影是採用穿插時間帶的手法,拍攝而成。從時間點為現在的偵查,盤問,到過去發生什麼事情的回顧,慢慢抽絲剝繭出親愛的醫生,為什麼要消失。乍看之下,有點偵探推理的電影,再加上步調是較為緩慢的,所以總覺得破梗破太快,且許多線索也未透過摸索的歷程就出現,過於跳躍。但其實重點不在於偵查過程,反而是被訪問人對這件事的想法,緊接著再來個對過去事件的回憶也好,或僅僅單純呈現之前的點滴也罷,反倒交織出人性的私慾及渴望。



打從一出生開始,人就有成為或可說是被灌輸為某個被希望成為的人的能力,以討好著誰。如要安靜乖乖地,把拔就會喜歡你之類。隨著年紀的增長,這樣的行為更是在不自覺當中,進入我們的生活;其實說穿了,也是人始終都有種向上的本能,或更擺明著說,是為了自己,或為了別人,而督促自己務必成為某人,即便那是個被賦予偉大崇高意義的自我抱負,當然亦有的是貪求的念頭。只不過很奇妙的是,往往成為某人的概念不變,但卻時不時受到外界的影響,即其他人渴望的影響,精神慢慢變了質。



這個故事雖是因一起醫生失蹤事件,而說起一個平凡人在小村裡當醫生的種種事蹟。但其實在事件與事件之間,醫生的幽微情緒,在在都反應出上述致力於想要成為某人的心情,但卻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的狀況:一幕醫生在幫病人做了緊急氣胸手術急救後,回診療所,在外面被村民簇擁,但卻快樂不起來的景象,竟差點讓我落淚。在那當下,突然心領神會些什麼,直到劇情一層一層解構,才確實印證內心的想法無誤,並終將發現醫生為何成為醫生的理由。



既有利益掛鉤,不過最高明的還是內容雖講述不夠完整,但卻透過一通對爸爸的電話,暗渡陳倉地指陳,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卻帶給兒子無比的壓力,而讓兒子不惜鋌而走險。但即便連響叮噹半瓶水的能力都構不著的醫生,卻在鄉民盛情的回饋之下,一天一天地產生了更要繼續往上自我提升的動力。爸爸的角色,轉移到村民身上,即便本質是不太一樣的。因而到了這般田地,醫生的失蹤,誰是誰非,已經難以界定了!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考:是因為需要人的需要帶給被需要人壓力或成就感,讓被需要人繼續努力呢?還是被需要人自身的醒覺,而推著自己向前呢?瑛太所扮演的實習醫生,成為揭開這樣想法的始作俑者,即使他的動機是純粹的,單純只是欣賞著醫生本就該為病人多著想這一點上而已。只是瑛太和村民的行為殊途同歸。其實本來是想以盲從來形容他們這些人,但換個角度想,有時候也是因為先入為主,以及他們本身太過於需要,而忽略了本該注意到的微妙之處,而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



不只有他們,護士,藥商,也都為了沒有言明,但卻可以心領神會的目的,保護著醫生,即使多年以後,他們仍試圖包庇醫生。不管是為了自己,亦或是為了別人,答案自在人心,無論如何,也是他們有所渴望才能讓自己具有存在感吧?!而除了醫生這邊的敘事線之外,故事中主要病人的敘事線既是影響主軸的關鍵,但也半獨立地有點巧妙:描述裡,為了女兒而對女兒說謊的病人,恰巧和主軸角色們為了某人而說謊一樣相互呼應。



但影片當中所有掩蓋真相的人是絕對不應該的嗎?
基於此,人無絕對永遠的善意,也無絕對永遠的惡意。每個人都抱持著各自的心思,不管知不知道真相,都將違和視而不見,維持著某些假象式的存在;假象被拆穿,卻直呼心痛,卻忘了自己好像也是唯持假面具的其中一員。把話說開來後,所有的一切都一定就是說謊者的錯嗎?到底這村子,不,應說整個世界,誰才是罪魁禍首呢?或許我們都曾經在不自覺中,成為把別人推入火坑的兇手也說不定。









[觀影筆記10048]修女愛唱歌-Sœur Sourire:獻給迷失人們的傳記電影

傳記電影又能搞出什麼新名堂?但這部電影卻意外地含有很多的想法在裡頭,一來也是女主角的傳奇一生,二來也是導演特意選擇的敘事。儘管不脫傳記電影劇情一個事件接著一個事件描述的鬆散,且前頭的轉折實在過於理所當然,讓我一度以為是部只打出保守安全牌的電影。但越到後面,卻發現所要說的不只是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已,更是透過此真人真事,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可奈何。這是修女愛唱歌。



傳記電影若敘事不夠精準,內容選擇沒有目的,要在兩個小時把故事說完,又能傳遞出拍這個故事的意義及情感,實屬天方夜譚。特別是後者的難度尤其:羅列出多個事件地想要呈現很多,卻讓情感轉折變得過於理所當然,導致本該充滿靈魂的傳記,卻被改得只剩紀錄,失去精神,其實相當可惜。這部電影的前半段,便存在著點這樣的問題:戒律甚嚴的修道院,怎麼會輕易地就和女主角Jeannine妥協,我以為這會經過一番掙扎。



但後半段,整個挽救了前半段許多!同時,照著前面的敘事手法及劇情走勢,我原本覺得,這大概只是另一部劇情八股的勵志歡樂電影罷了,該有的友情,愛情,以及親情最後的大逆轉認同,一樣也不嫌少地沒有什麼值得說嘴的特別之處。但Jeannine的生平之所以被挑選出來改編,我想不單單只是她以一介修女的身分,讓唱片圈颳起一陣大颱風,甚至曾經超越了貓王等傳奇歌手而已。故事越講,才發現是她的勇氣,她的精神,而誕生了這部電影。



即便直到現在,這樣的精神,我相信仍然是值得許多人所敬佩的。儘管在中間的故事,會讓人覺得她是否只是個任性的丫頭?反抗傳統家庭,只因失去自我,再加上母親的跋扈專制等等前頭導致出走的這些原因都可以理解,並心有戚戚焉;不過因不滿教會的種種限制,而離開去開創自己一片天,但一連串地尋找唱片公司連連受挫,眾人對他之前出道的印象,讓他表演曲碼受限,場地也由不得自己的事件,導致心情越來越糟;甚至還和紅粉知己鬧翻臉。



內心想著這不就是人生嗎?一切都只是Jeannine咎由自取,有著過於自私的想法罷了!但在整部電影觀賞完畢之後,頓時覺得,之所以會認為Jeannine自私,是否也是因為自己,就算是在追求自己的大夢,但仍處在被限制的環境中,忍氣吞聲著,只是相信所謂總有一天這樣的假設,所以仍舊抱持著希望,苟延殘喘地鍥而不捨。因此,當看到Jeannine如此隨心所欲的姿態,內心譴責她只是自以為清高罷了,其實卻是對她產生濃濃的忌妒之心吧?!



到此,倏地意識到進去修道院,乃至母親的想法,不論是在Jeannine所生的那個年代,甚至時至今日算是開放的年代,宗教的束縛,傳統禮教的想法,仍一直隨著時代遞嬗,如影隨行,永不褪流行。也因此宗教歌手之所以仍有一定的市場,是因為買的是她的宗教包裝;歌好聽的附加價值,則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進入這個世界而已。相對來說,宗教的力量,即便單純是傳統禮教的力量,仍是可以摧毀一個人的,在電影中那個年代;直至今日,雖不至於摧毀,但仍頗具影響力,光看八卦對那些名人們的殺傷力,便可見一般。



而概念之所以可以歷久彌新,也是因為人類將之內化至自己心中,並一代傳承一代地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運轉。甚至有時候,即便是新新世代,自我意識抬頭,表面上不被這樣的思維所限制,但這樣的思維仍在不自覺中,禁錮自己的想法,而不自知。Jeannine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所以熟識的神父才說了這樣的話:我很羨慕妳可以順從自己的本意,我不知道現在是什麼阻止妳去愛。或許真正將自己設限的不是外在的觀念,而是自己將自己的自由心證給綑綁起來:害怕特立獨行,害怕不正常,害怕危險,不夠有自信......解鈴尚需繫鈴人,唯有自己才是將自己心打開的人呀!



但順從自己本能,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就算在現代這個社會也一樣,不管是哪個方面。因而Jeannine在唱片界雖然刮起強颱,雖然她也真如颱風一般,經過世間事的摧殘,而逐漸減弱,消失無蹤,僅僅只是曇花一現的風起雲湧,但她的靈魂,透過導演所選用的故事,留存下來,後座力十足,發人深省,就算結局是如此讓人心折。即使到現在,我想幾乎沒有人有像Jeannine這樣的勇氣吧!?也因此,更顯Jeannine這個人物,彌足珍貴,讓人肅然起敬呀!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47]Boy:被迫長大的慘綠童年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1)

看了影片介紹,原先以為會讓人笑開懷,處處充滿無厘頭笑點的電影,但其實是個終結想像,認清事實的殘酷故事。整體而言確實是有趣的,在隔代教養家庭之下,為了快點成為心目中理想的大人,有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kuso,或是旁人看來自以為是的的超能力,卻天真無邪地深信不疑。只不過穿插著父親的態度,這些本該詼諧的內容,卻顯得諷刺、淒涼,讓人很難發笑。最後,孩子不得不被迫長大。這是Boy。



故事以一個作文巧妙地破題,既介紹了自己,也介紹了家人,尤其是對父親的崇敬和期待。作文轉換處理成影像,顯得逗趣橫生,也是因為主角這一家人,實在是夠特別。再加上影片介紹的影響,我以為這部電影會就這樣歡樂連續90分鐘,但卻未能如願以償,不過並非是種失望的情懷,只是和預期中,由kuso爆笑,如此以孩童的視角為出發點的角度而延伸出影片意涵的劇情走勢,有所出入罷了。



這部電影同時還加入第三者的視角,即旁觀者的凝視來構成。不留情地以鏡頭昭告著準備進入青春期,如此青黃不接的年代,慢慢地不再無憂無慮,開始有了心痛、煩惱感覺的愛情初體驗,以及父親對孩子們其實是不好的教養態度,父親長年不在家對於孩子的影響的描繪。電影巧妙地在儼然是個小大人的戀愛心情,有著想要men's talk、快快長大的渴望,以及小小孩子對父親的依附感,這兩者相互衝突的情況之間有條理地交融著,架構起整個故事。



特別是因為戀愛,想成為和父親一樣酷,可以吸引女生注意的模仿父親'、靠近父親中,又窺視出對於父親的依賴:絕對服從、信任的從屬感,也是主角對於父子天倫之樂的緊抓不放。我想劇中的Boy就和所有這年紀的孩子,尤其是男性一樣,開始對異性感到好奇;但對於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而往往會開始以週邊的人,不論是真實,或是虛擬的人物,為角色楷模,改變自己。故事便是以父親做為學習的目標。



總算有機會有這麼長的時間貼近父親,當然要用盡自己的愛去愛著父親。更有甚者,儘管父親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作為,啟人疑竇的行動,不過因為孩子的愛所產生的滿心相信,在孩子想像中也都成為另外一種對父親有利的解讀,甚至在孩子的幻想中,搖身一變,成為那時候大家的偶像:Michael Jackson,如此地帥氣十足。悲哀的是,即便是如此,卻還是和父親有種無法拉近的距離感。



這讓我想起日劇mother的一句台詞:『小さいな子供が親に向ける愛が無償愛と思います。』真正會付出愛,然後不求回報的一方,是小孩子呀!因而有趣的地方反而總是幾乎在想像中產生,對比孩子再怎麼努力討好父親,父親之於孩子若即若離的態度,總有種苦中作樂的感覺,有時也有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悽涼,反而更讓人鼻酸。



但是總有那麼一天,孩子也會變成大人,開始對這樣的付出感到無力、厭倦,開始對這樣的愛感到質疑,開始認清事實。到了這一天,孩子不幸地得從純真無邪中畢業,不得不長大,不得不脫離那依附於強褓中的氣息。只是總有點荒涼的感覺:這樣的年紀,雖開始慢慢離開父母,但卻仍還是可以撒嬌,不過劇中的Boy卻得肩負起整家子的照顧之責,該正經就得正經了,好不辛苦呀!



唯可惜明顯看得出這是部改編自短片的這部作品,少了短片的緊湊,多擴張的枝節讓步調也變得有點緩慢,呈現點懶洋洋、鬆散的氣息。但還是漂亮地呈現出,孩子處於青黃不接的時代裡,所必經成長的歷程、內心的拉扯,透過愛父親這個命題,最後不得不被迫長大地正視自己的處境。



不過,那不成材的老爸,終究還是自己最親愛的老爸,還是愛著媽媽的老爸。透過在墓園團圓的那一幕,呈現出了血緣關係的深厚羈絆,進而產生了原諒與關懷:爸爸永遠是自己心目中的Michael Jackson,只是他也是一介最平凡的普通人呀!心態成熟,心領神會後,所有事情也就來得容易跨越。最後用毛利舞發噱改編的『戰慄』MV中的舞蹈,為這部電影重新拾起歡笑,畫下了句點。當然故事中的父子關係,仍舊剪不斷,理還亂地持續進行著。



2010年6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45]發現心節奏-Fish Tank:人生像是一只魚缸

用自然光影的拍攝手法堆疊生活瑣事,表現出生活的黯淡,社經的低下之餘,亦給予女孩突破困境的希望。看著女孩逆光認真舞蹈的舞動畫面,感受著浪漫愛情,令人怦然心動的互動,我們以為女孩最後會有著美好的結果,但似乎整個故事只想給女主角一些夢想破碎的人生歷練,同時也想告訴觀影者,人生幾乎是殘酷的,美好絕非垂手可得。這是魚缸。



整部電影,幾乎都在堆疊著Mia日常生活的瑣事:練舞、和家人似乎不太和諧的相處、血氣方剛地看人不爽就想挑釁,然後就是在社區之中,無所事事地閑晃......觀看,甚至試圖拯救,被近鄰限制行動的年老色衰的白馬,反而是較具有張力的的情節。不過卻可以從對老馬的同情,明顯地感受到Mia對現狀的不滿,並且透過Mia的生活環境,以及她眼中所看到的這個社區,突顯出Mia所居住區域的雜亂及社經地位之不高。



同時利用自然光影的拍攝手法,再加上所挑選的場景對比後來出現的,男主角Connor所居住的社區,寫實地讓Mia所居住的社區,更顯殘破不堪,色調也相對地不那麼飽滿;不僅如此,街道的氣氛,寧靜程度,也大相逕庭。不過卻時不時地綻放著希望的光芒:男人和夢想,讓Mia在痛恨及準備進入絕望期之前,好似抓到一個脫離如此苦海的救生圈,試圖向上提升,努力追求。



導演將如此幾乎不打任何光的拍攝技法,巧妙運用在這些希望的火種之上,讓這些畫面顯得特別美麗,既反映出Mia在感受或做這些事情的心情愉快及用心忘我,同時也映襯著Mia所生活的環境。只可惜儘管Mia如此的努力,上天似乎始終不給她翻身的機會。鼓起勇氣求愛,卻間接地拆穿男人的假面具,這雖然也是個沉重的傷,讓本就比較躁動的情緒,做出荒繆的舉動,但天涯何處無芳草,只是沒想到追逐夢想的機會,在她眼中,卻也是如此地一文不值。



故事到這邊的氛圍,整個就很悲傷又無奈。明明如此努力,卻換得這樣的回報;整個世界也好似生病了一般,有著幸福美滿家庭的男子Connor,竟必須找尋如此的樂子。突然覺得媽媽其實和自己一樣,同樣地也在等待個可以走出低霾的機會,如今,年老色衰地仍困在自家公寓之中,不禁也對這個不太負責任的母親產生了同情,頓時也才發現,家人雖然平常愛鬥嘴,盡做些讓自己厭煩的事,但卻意外地是最沒殺傷力,最溫暖之處,相較於在外追逐些什麼的過程。



只是仍不免感嘆,人生是否終究僅是只魚缸,不管再怎麼游,最終還是處處碰壁,游不出現實的框架之外,即便早已不是階級層次分明的中古世紀,而是先進的社會。有些事情,也的確並非如其他童話故事一樣,向上力量寫起來順利,感覺萬分美好,但實際執行起來卻會發現困難重重,或必得經歷一些真相衝擊的苦悶。女主角就這樣經歷了一場殘酷現實的洗禮。



但難道就要像那匹年老色衰的老馬,被困在同個地方,坐以待斃,等待死亡嗎?女孩仍勇敢地抓住任何機會,實在讓人感到其堅定之意志,且俗話說的好:有志者,事竟成。說不定真的就達成自己的夢想、締造屬於自己的幸福。
劇末以下個目的地威爾斯,取鯨魚的諧音,女孩的妹妹天真地,叫姐姐要向鯨魚問好,也隱含著導演對於女孩突破自己社經背景窠臼,最衷心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