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84]Howl:是獨特的文學風格也是出版言論自由的重要里程碑

構築成影的內容只有三個部份:對Allen Ginsberg的訪談以及生平的片段、針對Howl這本書是否被禁的法庭紀錄以及Howl這首詩的動畫化,卻幾近完美形塑出Allen Ginsberg的形象以及極其動人的魅力,還有言論自由及解放意義的辨證,另Howl的動畫化替此詩做了具象的解析,幫助讀者了解詩的涵義之餘,透過記算良好的剪接,扮演呼應或補充說明其他片段的角色,每個環節都緊緊相扣。James Franco的演技也是功臣之ㄧ。這是Howl。



就算你和Allen Ginsberg不熟,屬於初次見面,請多指教類型,但透過這部電影,或許可以和他好好地相見歡。在正片開始前,便開宗明義地打出了本片組成的元素,除了經由類記錄片的方式,去呈現Allen Ginsberg的風貌以及其讀詩的神采之外,更透過動畫去將Howl這首詩,一番釋義,賦予了幾乎貫穿整部電影的此詩生命。既透過Ginsberg認可的動畫師之詮釋,了解這首詩的內容或許也有些許弦外之音,而不會難以進入狀況,同時也未流於單純讀詩的枯燥,儘管這多少破壞了自己去體會這首詩的樂趣。



即便這一切對你來說,還是有點疏離,但電影不只意圖描繪Allen Ginsberg這個人,更有意透過Ginsberg的著作發行受到控告的法庭審判實況紀錄,對於捍衛出版及言論自由的場景,讓你回到過去那個保守,很多事情非禮勿言的不自由年代,感受那禁錮封閉的氛圍,體驗反駁隨心所欲作品的理直氣壯,卻好似立場薄弱到站不太住腳的窘態,實有點令人啼笑皆非。



Ginsberg不在場的法庭之於Ginsberg的訪問、Howl的圖像化,前者嚴肅理性客觀,後兩者相當自我,充滿著多愁善感的感性,要將之融合成一部電影,絕非易事,特別是以穿插方式並行著。不過導演妙手剪接,將反差衝突盡量降到最低。雖Ginsberg由於事不關己,未出庭應訊,但交錯其間的訪談和生平仍成為他呈堂証供,為他的作品從各方面辯護著,彷彿看不見依舊存在般。



仔細觀察也會發現導演將詩有技巧性地分段,並選擇在適當的段落放入相對應的關於Ginsberg的想法和生活,彼此遙相輝映著,一如他在訪談中所談到的從生活所見所聞成詩,再加上法庭應訊有在討論這部作品所處理的用字遣詞及詩本身是否有意義上,Howl這首詩的這些分段也巧妙地隨著法庭的議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對照著。



看來具象化的詩不只是試圖平易近人,更重要的是創造出一種對當時保守思想的反動情緒,因為這些具象化的片段讓那些爭議頓時相形見絀,讓觀影者也能隨著Ginsberg及擁護他的發行商和律師同聲呼吸,同仇敵愾。這首詩不過是充滿感情的抒發,用盡量貼近口吻、揀選心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字詞的方式而已,那末世疏離的深層情緒,那特有節奏的Jazz詩韻,絕對是無法忽視的。



因此雖然資料本身的風格雖有差異,但在高明的編輯手法下,彼此互相呼應著。除此之外,更要歸功於James Franco的演技,在本部電影當中,展現各種不同的風貌,讓人更能貼近Ginsberg為人與創作的本質,包括訪談時的文青神采,以及愛人的嬌羞姿態及暗戀時,充滿慾望的眼神傳遞等等。於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讀詩戲,既在聽者眾前,羞赧地讀著,也趁著微醺之際,注入寫詩當下的情緒,讀來慷慨激昂,深具自信,也讓聽者觸探到其創作底蘊,充滿萬分迷人的丰采。



最後在辯護律師漂亮的結辯之下,法官總算解除發行禁令,留下這本名留青史的曠世鉅作,對照現在雖不像過往一樣極受箝制,但仍有所可為可不能為的言論,這結辯依然發人深省。或許特立獨行的少數,要改變尋常大多數,宛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即使不能立馬成功,但小事件的累積,卻也是一步一腳印,然後接下來呢?世代的交棒:Allen Ginsberg是繼承者也是傳遞者,他以自己的方式突破世俗的禁錮,文學風格的確掀起了風潮,同時繼往開來,讓人心馳神往。

[觀影筆記1105]特別服務-Sans Queue Ni Tête:互助的人類世界

並陳心理醫生和妓女這兩項職業,從中擷取兩者之間的同質性,無論是正向抑或是負向,再藉由後來兩者的合流及最後精神病院的環境,漸次消除人類世界不成文的職業階級狀態,因為只要是人,都有混亂、失序的時候,可能不是掌握不到什麼,而是本身的脆弱即將溺死自己,然後拼命地向人尋求協助,只是每個人受到幫助進而獲得力量的方式不同罷了!這是特別服務。



並陳心理醫生和妓女這兩個在大眾眼光看來截然不同的職業起了這部電影的頭,讓觀影者以旁觀者的角度觀看著兩位主要角色在各自的崗位上,週而復始地對著向他們尋求協助的人們提供服務,然後總在被自身視為理所當然,而無意識忽視的情況下,默默不斷地承受著負面的能量。驀然間,發現這兩種職業在本質上竟有著如此之高的同質性,這樣的對照,頓時饒富興味起來。



這兩種職業的相互呼應性,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更有甚者,因為生活上所出現的不同理由,讓劇中主要角色一如原文片名Sans Queue Ni Tête的意義:混亂、失序般,個個皆在心理上處於不同的困境。他們尋思向彼此求助的動作,更讓兩者之間的差距瞬間消弭。他們也是人,為別人服務的同時,有時候自己也需要他人的支持,特別是職業上,不管是工作本身或工作之外,承受許多負面能量之後。



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任何人都可以是幫助自己的人,儘管他們也可能是讓自己感到不安的人,但協助給予心靈力量之處,有時總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甚至只是間接的。如同Alice心急地去精神病院尋找另一位心理醫生時,被一位精神病患者完全不介意她是妓女般,牽著她的手去休息;如同Xavier試圖和其他人一樣從妓女或雜交派對中,得到愛情的滋潤,儘管最終沒有真享受到性愛,但不走過這一遭,又怎會覺察內心所定義的幸福呢?



導演看似以兩種天差地遠其實本質同樣是在助人的兩種職業為核心發展故事,但隨著彼此之間的合流及因為彼此的背景而拉入的其他角色,讓原本透過並列隱隱透露的階級差別,慢慢地被褪除,讓助人本身不分你我,不分貴賤,然後不斷地傳遞。就如同電影中那座每當自己獲得幫助便被傳遞出去的天使雕塑一樣。



它是平和、良善的象徵,也是穩定的力量,成為禮物收受之間,原本因困境而表現出來的騷動不安,也鎮靜祥和下來。看來,導演實以見微知著的方式,剖析了人類之所以是群居動物的理由之ㄧ,只因為世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視角,藉由相互的激盪,雖也有衝突,但有時竟也可以成為彼此支持的力量。



另一方面,儘管我們的確仍需要一點專業來支持著自己內心的脆弱、方向的失去,但其實有時候只是因為轉變,而過度臆測所引起的焦慮罷了:擔心在轉換為較有自主權的跑道過程中被歧視的妓女,宛如強迫症般地洗手,以滋潤自以為婚姻情感已經乾涸,失去掌控的心理醫生。



其實他們都知道自己的需要,只是轉變所帶來的混亂讓自己以為無所憑恃,充滿混沌罷了,或許他們需要的只是自身或出乎意料的他人幫自己點亮的一盞明燈,找到自己的出口而已,就像本部電影結尾的圓滿,也和戲裡戲外的你我無異,同時幫助別人也受人幫助,以各種的形式,然後建構起如今這樣的人類世界。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104]初戀那件小事-สิ่งเล็กๆที่เรียกว่ารัก:愛的力量

開宗明義是為了心愛的學長,努力地改變自己,並為了贏得學長的回眸及芳心,不知幹了多少讓人啼笑皆非的蠢事,然後從暗戀進而求愛的歷程,就連學校女老師也瘋狂地為愛走天涯。但導演卻用巧妙的敘事手段,將原本從為愛犧牲的女性的核心,漸次轉移到男性身上,並傳遞出愛情力量的偉大,男女皆然,當然這還是一段屢屢擦身而過的純愛故事。這是初戀那件小事。



我想應該是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有過暗戀的經驗:為了接近心儀對象,又不能表露心機地太明顯,總是似有若無地向對方示好,不著痕跡,甚至連最親近的朋友也要隱瞞,以假裝若無其事但實則無所不用其極的方式向對方靠近;就算是走主動直接路線的人,多少都曾經為了得到所愛之人的垂青,而做過許多瘋狂的事吧!?



這部電影較為偏向前者,但也有後者的豁出去,這一切都是為了愛而努力改變自己的歷程紀錄,不管是學生們或甚至老師也是,雖然該位女老師是刻意安排的丑角對照。這樣的過程,以身為旁觀者的客觀眼光看來,或許帶點東施效顰的感覺,總不禁對劇中女孩們一舉一動的嗔傻,感到會心一笑,但另一方面,每每在她們分別嘗試各種方法接近天菜時,自己可能也無知覺地遁入時光隧道中,回想起當年初嚐心動滋味的感覺以及為愛做盡各種幼稚傻事的年少時光。



電影中所做的那些傻事,讓人不禁想起『下一站,說愛你』的女主角,不過本質內容上,這部電影是回歸校園的青春愛情記事,較是大家共有的回憶,容易引起共鳴,另外由於校園生活單純,也比『下一站,說愛你』納入更多友情的描寫。但導演不僅僅只是讓友情成為構成此部YA片的補充元素而已,藉由男生群與女生群有所不同的友情關係並陳,讓女主角小嵐即使努力從醜小鴨轉變成天鵝,但愛情路途仍充滿了變數。



原來為了愛而努力,並非就能一帆風順地得到真愛,有時候時間、地點、人物或意念,其中之ㄧ有個陰錯陽差,好似有隻未知力量的手讓注定相愛的兩人永遠碰不著一起一般,一晃眼,歲月就這樣流失了。不只有男主角小莫的好友喜歡上小嵐的從中作梗,還有許多讓人扼腕的原因,時間差以及預定的計畫等等,都讓這段愛情的開始點推遲了好幾年,不過這些因素泰半是後頭從男主角的視角為主的劇情內容才得知的。



視角的轉移是我覺得導演在說故事手法上的巧妙之處。綜觀來說,會發現到這還是一個簡單的純愛故事,只是一開始是主題性且單方面地從麻雀得以夠格躍上枝頭當鳳凰的轉變過程切入而已。隨著女主角對男主角的了解越多,儘管還是從女主角充滿憧憬的視角出發,但其實男主角的部分正一點一滴地偷渡進來。雖曾一度有感突兀、離題,但直到終將別離那一刻,男主角的視角轉為主要,揭曉其對小嵐的心意,才了解導演的別具心裁。此時雖替女主角開心,但同時卻也只能感到萬般惋惜。



這是純愛劇中一貫的錯過戲碼,但因為敘事手段不同而讓原本普通的故事轉變成特別,且未有所偏離地持續圍繞著故事初始的切入主題:愛情的力量所帶來的轉變,因為故事說得越多,就會注意到不只是小嵐不斷地蛻變而已,小莫也在默默關注小嵐的努力之餘,被小嵐影響地極力想擺脫父親所帶給他的陰霾,走出真正的自我,只是命運的無情捉弄讓雙方可以萌芽的愛情不了了之罷了,然後再見面也已是幾年後的事情。



最後的會面過程重回老梗也就算了,沒有將他處理好,其實有點可惜;它是可以更動人的,但僅僅做到滿足觀眾的基本情感:愛情的開花結果,著實讓人直呼浪費整部電影絕大部分的精采。不過互相在對方心中留下滋養的愛苗,讓兩人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並促使兩人最後總算天時地利人和,倒也見證了愛情力量的偉大,是仍存在著其令人感動的因子的。



2011年1月18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103]借物少女艾莉緹-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微物世界觀之生死啟發

吉卜力這次創造出一個微物世界,雖仍有大自然的險峻,但卻也讓平素不著一眼的小蟲子,經過透徹的觀察,展現其可愛的一面,並藉由豐富的想像力,將平常僅止於單一功能的物品,做了更多獨具創意的用途,進而對照著人類世界的三個角色,展現出對物品及自然關懷及珍惜的省思,同時也讓瀕臨絕種但仍努力生存下去的小小人族和人類邂逅,激起了生存的勇氣。全片彷若延伸故事裡娃娃屋的英倫氣息,飄盪著匠心獨具的英式田園的悠哉氛圍,空氣中好像也聞得到茶水味兒。這是借物少女艾莉緹。



一向透過動畫片關注著人類所居住環境的吉卜利工作室,這次也不例外地從其他某稀有物種的生活和人類的關係切入這樣的議題。儘管比起前幾部作品,事件稍嫌不夠峰迴路轉,冒險的刺激感似乎也少了那麼一點點,或許是因為男主角小翔設定為患有疾病的病患的關係,也是延續呼應著電影發生背景在悠閒的田野鄉間,搭配充滿英倫風味的物品陳設所瀰漫出來的輕鬆氣氛。不過從其中意涵所獲得的啟發仍有一定的力量。



電影開頭便花了一定的篇幅,像是介紹般,述說著借物維生小小人的借物過程,充滿想像力地將對於人類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用途的物品挪作適合小小人比例的功用,如本來裝飾用的耳環,竟成為攀爬布幕的鉤子等。之後在艾莉緹和小翔的接觸之間,也順勢描繪了小小人生活的吉光片羽,導演也巧妙地因循小小人的視角,以微物這樣不同的觀點,呈現出平常不為人所留意的微小生物之可愛的一面,有的甚至是人類所不喜存在的昆蟲。再加上電影中所出現的娃娃屋內部構造之精緻,彷若真品,讓人不禁想起英國溫莎堡中所陳設的娃娃屋,可見導演對於這些小細節的觀察下了一定的工夫,頗為有趣。



話說回來,雖然營造出溫馨祥和的小小人生活,但另一方面,大自然也不是完全地安全無虞,開場的貓咪以及中場的烏鴉攻擊,既是小小人和人類接觸的轉折,也顯示出自然界中的危險,生存的艱辛,但這都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剛好和在小翔家幫傭的春子,形成強烈的對比。自古以來,通常都會有這樣的故事內容:人類往往對於奇珍異獸具有莫名強烈的好奇心,但也因為這樣或其他為了人類進步而產生的間接破壞行為,逼迫某些物種消失,而破壞大自然平衡,春子與其自身那似乎壞點子一堆的猥瑣臉剛好就是如此的代表。這一家小小人生活上的對談便無時不流露出對人類的恐懼,同時也表露了瀕臨絕種的可能性。



同樣身為人類的小翔和奶奶又和春子形成對照。奶奶承繼著父親的遺願,默默地期盼小小人的出現;小翔則彷彿要證明自己最後生存價值般地努力幫助小小人。雖然艾莉緹一開始因著不相往來的原則不搭理,但一次次的協助,乃至後來的搶救母親大作戰,讓小翔和艾莉緹發展出超乎物種的革命情誼。在這樣每個腳色都有其代表性及一來一往的對比呼應之間,在進化論大前提之下,物種和平相處的概念便這樣呼之欲出;而『借物』這樣的概念也於我有種善加利用並珍惜各種物品的感覺,在在都讓我感受到平和對待及關懷世界萬物的內涵。



小翔和艾莉緹之間或許不只有共同合作的情感而已。儘管艾莉緹所屬的小小人族群,對於周圍看不到任何族人而對自己族群的未來感到擔心,但他們仍努力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身為唯一後代的艾莉緹仍要求著自己身為小小人的借物權利和義務,不管外面環境是多麼的詭辯莫測;甚至尚且存在著對族人的強烈認同及自尊感,即使任務失敗,仍須自己承擔責任,而非接受小翔援助,還不顧父母叮嚀,曝露在人類眼前地挺身歸還。



對小翔,乃至於對整個人類族群來說,其實不過就是一塊方糖而已,但在施受拒絕之間,倒也看到小小人的種族骨氣,以及強烈的獨立生存信念;小翔在如此的潛移默化下,儘管病魔仍未停止糾纏,但卻對生存產生無比勇氣,正如小翔最後分離時對艾莉緹所說的話。最後艾莉緹一家看到了延續的曙光;至於小翔,堅持贈出了方糖,圓滿了自己的生存意義,也仿若是對艾莉緹的承諾:雖然離別讓人心傷,但也只能期許著繼續努力生存,面帶微笑盼望著再見,總有一天。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102]慾虫-キャタピラー:滿是對戰爭的嘲諷

綜觀通篇故事,大抵以妻子和從戰爭裡倖存卻斷了手腳的丈夫之生活狀況為中心。但以此內容延伸出去所觸及的情節,包括男人務必上戰場,女人則誓死在後方捍衛家園的口號;失去自我行動能力的丈夫,卻被宛如死去一般當做神來崇敬等等,兼以真實歷史畫面的點綴,在在顯示出戰爭的殘酷無情及大體制下扭曲的人性;同時適當地穿插著戰前夫妻相處情形及戰時丈夫對女人的殘暴,對照著如今在戰後角色的錯置,或許終能感同身受著受攻擊一方的痛苦吧!?。這是慾虫。



背景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描述著戰場後方的社會情形。儘管遠離了戰場,但透過所呈現的,卻發現無時無刻都和戰爭有所關係,不論是隨時關心著廣播所報導的國家戰爭狀況,抑或是口號宣揚著在後方的婦女要成為戰場上丈夫或男性家人的支柱,並隨時處於備戰狀態,以他們可及的能力等等。一開始覺得這一切完全就是愛國家的正常表現。之後,導演卻巧妙地運用了人物及情緒的對比,讓這些行為越變越諷刺。



其實故事主要是以妻子和因戰爭失去四肢的丈夫的相處情形為主軸,從這對夫妻視角延伸出去,再穿插著妻子戰前的回想,以及戰時丈夫強暴民婦,這樣揮之不去的夢魘,將情感對比出來。比如說那時候妻子和其他主婦一樣,內心雖然擔心著,但基於愛國情操,仍坦蕩蕩地送丈夫出征;如今歸來的卻是殘破不堪,體無完膚的一個人!不得不辛苦照顧他之餘,那些沒有傷患在家中的女人們對妻子所說的安慰話語,便顯得冠冕堂皇起來。有種此一時彼一時的況味,同時那種事不關己的關心其實是一種多麼嚴重的傷害阿!



另外,斷手斷腳卻被稱作軍神,宛如神明一樣地被供奉,實在有損男子氣概。在受不了丈夫仍極具大男人主義地予取予求之下,帶著丈夫去遊街,倒也剉了丈夫銳氣。只是那些崇拜的人,呼應著女人們對妻子所說的話語,對照著女人們的戰爭假想練習,還有弟弟與之交談所透露的,因為身體狀況而一直未能從軍,而被閒話的等等情節,皆表露出種枉顧別人,執意或暗示性地要求別人跨過難以越過的關卡,或不自覺地刺傷著對方的狀態。由此可見,政府好戰的一念之間,在確定歸屬便難以逃離的這個所謂國家的大體制之下,付出代價、心理扭曲的卻都是底層的人民,甚至互相傷害著。



最有趣的莫過於夫妻床第之間的互動。就如同上述,剛開始妻子仍順從著丈夫即使殘疾,仍和所有日本大部分男人一樣,保有著的沙文精神,但隨著時間遞嬗,或許是因為裡外及身心的折磨,試想誰可以長期忍受自己和宛如毛毛蟲一般的人類生活呢?再加上那些所接收的話語,日常廣播的洗腦,所以或許妻子帶丈夫出門,只是想單純為了自己,獲得該有的讚揚吧!?因而當丈夫死也不出門時,妻子竟帶上徽章,代夫出『門』;就連在床上做那檔子事之時,也化被動為主動,以男人強勢的姿態。



若將戰爭抽掉,或許這只是場妻子忍受不了要一直滿足殘障丈夫需求的婚姻關係,但正是因為加上戰爭,或許影片中所呈現的夫妻行房掌控權的轉變,也如同延著時序下來大部分順著廣播報導所穿插呈現的戰爭及片尾補足的戰後大事紀的歷史畫面一樣,雙方角色起了變化。攻守位置交換,過去的猖獗侵略,無視對方如何的高傲,如今卻落得好似被閹割的狀態,苟延殘喘著,驀然回首戰時的蠻橫,突然對於被攻擊一方的心情,能感同身受了吧!?



除此之外,故事本身也透過夫妻搶食的爭吵及金黃稻穗株株節實沉甸的場景,對比出戰爭物資耗損之快;電影裡並安排著一位無視軍神崇拜及出征加油等儀式,卻第一個知道戰爭結束的角色在裡頭,雖然不具有台詞,但這個角色實具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在導演用時序前後對比情緒之餘,也透過這個角色揪出戰場後方的荒謬。最後,不以戰後溫和遞降書的歷史畫面作結,反而用讓人怵目驚心的史實畫下句點,也替前頭已足夠對戰爭嘲諷的核心,做了個強而有力的甩尾!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101]我愛故我在-Io Sono l'Amore:上流社會的限制及壓抑

包括字體的使用及攝影方面,不論是取景還是色彩上,都具有濃濃的復古味道;對照著頗為特出,似乎別具深意的運鏡,以及故事中陳列的家人二三事,還有餐桌上杯觥交錯之間的流短蜚長,充分傳遞著豪門深似海及其中的壓抑;另也呼應大宅院從小被優雅地養育成人一般,許多較為原始的,如狂暴或情慾的情感反應,都藉由景物拍攝,或近或或遠地取代。搭配讓人食指大動的美味珍饈以及宛如知名設計師的華服走秀場,高尚之餘卻流瀉著寂寞的陰影。這是我愛故我在。



光是開頭那字體就散發著濃濃的古意,再加上氣勢磅礡的音樂陪襯下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讓人不禁想起一些古老電影的開場。不只如此,就連進入故事後,也以這樣的氛圍,以一貫終,間以穿梭或點綴著義大利古羅馬式的建築,讓人恍若置身在中古世紀的貴族社會裡,或較不誇張地形容,處在六七零年代的上流社會之中。但其實故事背景卻始終是發生在千禧年的近代!



這樣說故事的方法,恰巧和整部電影保守的核心內容,不謀而合,原來上流社會反倒是觀念最沒有進步的一個族群:專制世襲、仍有政策聯姻、明顯的階級制度......等等。電影中雖以母親的視角為出發點,但身為一個繼承者的妻子,進而是主要在背後支撐大家族的賢內助,不僅隨著故事道出自己的壓抑,連同其所擔心,有些必須保密的事也一起呈現,包括兒子的事業、女兒的情事等等,便見其壓力之沉重,尚不能和別人傾訴,更何況部分是因為生活在名門望族,許多眼睛藉著放大鏡去檢視下而不得不多心憂慮的。



兩場餐桌戲及其事前準備工作的繁複,便見其需做到賓主盡歡的能力:導演不拉綜觀的鏡頭,而是特寫地在每組人馬間逡巡,彷彿隨時注意著賓客是否滿足於今晚晚宴,且也節選出充份透露出傳統大家族狀態的對話,相當精采地讓觀影者也隨著主辦人的心情起伏著。另外,特寫鏡頭還散落在其他細微的細節,可能是其他電影不會去特別拍攝的動作,但卻呈現出貴族的嚴謹及一絲不苟。



以致於雖然是近代,但卻彷彿是中古世紀的貴族,有著陳舊的思想,箝制著大家族中的每個人。因此採用復古的影像手法是互相呼應,且糅合之巧妙。也正是這樣,電影中的情緒傳達,也跟隨著上流社會從小被指導成溫良恭儉讓的模樣,而未有強烈的激動處,盡是優雅。
但不代表這些情感不存在,而是被壓抑的很隱諱。



導演是透過其他事物的拍攝,來對應這樣的狀態,卻同時還是能讓觀影者感受到主角澎湃的情緒。例如激動演繹的音樂,復古之餘,也有搧情的作用;建築物的壯闊對照孑然一身地承受所面臨問題的沉重心情;像是在教堂無法掙脫出去的鳥兒以及被雨淋溼的雕刻品表現出受限不自由;全裸的床戲只著眼於細節,但輔以繁花似錦的蓬勃朝氣,讓人感受到滿溢的情慾及熱情......



食物也是本劇串起不倫情慾的重要關鍵,所謂『食、色,性也。』儘管這一段情感的開始並未有實質的接觸,相敬如賓,僅以眼神的交流、幻想的嵌入流露出稍微露骨的欲望,兼以最重要的是挑動味蕾的美味珍饈,不只讓觀影者如我們看得飢腸轆轆、食指大動,也像其他景物拍攝的意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兩人的關係連結起來之餘,同時迅速地烽火燎原,是即為重要的情慾催化劑。



另外,劇本中也充滿著對照。平日和僕人的互動,對照公公對待公司員工的實情,便可窺見其仍保留一般百姓的心性;兒子和女兒雖然紛紛讓她頭大,但他們勇於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倒也激起母親內心最原始的渴望。然後一旦釋放,也就覆水難收,就像原本辛辛苦苦維持的大宅院門面,一夕之間崩毀,失去兒子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所以選擇離開,轟轟烈烈地,把該留下來的致意用盡全身力氣傳達後,便不帶一絲眷戀。最後的一望,態度堅定,宛若訣別,同時似乎也鼓勵著兒女,別害怕割捨,勇敢地站出來做自己。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95]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不只終結孤單,也找到生存動力的筆友情緣

整體以Mary和Max書信往來的架構組合而成,看似是生疏的彼此互相自我介紹,訴說著生活上所發生的瑣事,排解自己的苦惱,但透過這些分享,將身處不太健全的家庭之中的女孩極度渴望家庭溫暖和對自身生心理的沒自信,以及老人的亞斯伯格症做了最清楚的呈現,並讓故意塑造,不甚討喜的角色造型,竟也可愛了起來。而透過這樣的宣洩,中間雖幾經坎坷取折,但最終兩人在不自覺的當兒還是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力量。這是巧克力情緣。



這個故事的部份轉折情節上,雖然顯露出刻意的痕跡,不過人生便是如此充滿著意外的驚喜,誰料得到分隔兩地,年齡相差甚遠的兩人,竟然就可以透過魚雁往返,中間甚至還中斷數次之下,建立起忘年的友誼橋樑呢?影片中刻意將兩人的世界以彩色與黑白做為區隔,既有地域特色的象徵性以及年齡的差異,同時也展現兩人相遇的極大不可能性,但互相贈送給對方的東西,卻堂而皇之地在對方地盤裡,替他們彼此原本的世界裡,增添了點不同的色彩。



這其實也表徵著兩人在彼此心中,在自己尚未細心察覺之前,便一點一點地佔有一席之地,即便他們從未見過面,但還是可以靠著書信內容中,稀鬆平常的筆友初通信的自我介紹及閒話家常之間,串起連結。這裡便見編導的功力,即便是日常生活的瑣事,但卻從中見到編導對成年亞斯柏格症以及面貌不出眾、家庭破碎,同時又有青春期煩惱的少女有著細微的觀察,進而刻畫之深刻讓人心生感觸。



顯然這些書信的文字成為他們生活裡唯一的依靠,好似自己可以擺脫現實的沒人愛、退縮,好似自己從未孤單過。不過,導演未完全地將這些角色悲劇化,當然讓人心生同情,一起感嘆之處仍是在所難免,在那個社會風氣尚未全然開放的年代,但卻能從其中的苦悶,提煉出讓人感到詼諧之處,以幽默的鏡頭來看待兩人的不完美,倒也讓本來按照兩人背景,故意設定成較不讓人愛不釋手的角色造型,頓時可愛、散發光芒起來。



只不過電影在前頭宛如呼應著這位亞斯柏格症老人的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般,所看到的盡是老人像是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般給予女孩啟發,而讓女孩對老人產生濃烈情感等等,甚至產生了治癒老人的意圖;老人似乎只是給給這位小朋友的問題解惑,偶爾在不自覺中還會被踩到地雷,被勾起不堪回憶,而讓自己陷入困境,讓兩人的通信曾經中斷。感覺上似乎除了不再孤單之外,未在老人心中留下什麼漣漪,後來小女孩竟然還試圖要用醫學來改變自己!?



但就像其貌不揚是上天注定,亞斯伯格也是一樣,甚至就連相貌現在都有整容手術可以處理了,但亞斯柏格症即便到如今仍屬於新興的症狀,對於一般大眾仍感相當陌生,遑論在故事發生的70年代了,也因而才無端冒出治好的想法。但基於老人的亞斯柏格症的特徵,其實從開頭的零星小誤會起,怒氣便開始累積,也因而最後這個帶點強迫治療意味的舉動讓老人徹底大爆發;也讓女孩因而失去憑恃,萬念俱灰之餘,行屍走肉地也讓自己的幸福溜走。



每個人其實都有其不完美之處,只是電影中兩個角色的不完美是較為外顯或較為特殊而會遭人排擠的類型罷了!有些不完美可以克服,但有些偏偏像女孩離去的丈夫所說的,這是屬於無法改變的事情。不過換個正向的角度想,就如同電影透過鏡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兩角色,既然每個人都有其價值,這兩位處於社會邊緣的角色們自有其美好的地方,端賴,如同老人對小女孩說的話一樣,能否擁抱著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敞開心胸愛你自己了!



承上,也就是說人生雖有命中註定之處,但上帝還是存留著讓人選擇的餘地,去改變自己的人生,呼應著片尾可以選擇朋友的字卡。我想老人最終發現了,那些書信文字不只讓彼此遠離孤獨,也不只是單方面成為女孩可以信賴、依靠的對象而已,同時在自己的書寫過程中,或許也成為自己救贖的提醒也說不定,老人的幻影好友消失便是一個訊號。




因而即便未闡明老人對於小女孩的感情,儘管最後難免可惜地未能來得及見上一面,但老人心中對女孩的重視,從房中的陳設,也就是最後一個鏡頭當中,便不言則明,女孩其實早就在老人心中擱上沉甸甸的分量,老人所做的每個動作,雖然曾經半途而廢,但難能可貴的是都能重新認清,再加上女孩真心誠意的道歉,所以老人總算全然放下心防。這一切的一切,雖過程緩慢,但不只小女孩,甚至是老人,都在這樣單純的書信往來過程中,獲得轉變的力量,彼此惺惺相惜,又怎叫人不大受感動呢?



[觀影筆記10094]怪盜塗鴉異世界-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非單純關於塗鴉的紀錄片

2010金馬影展觀影筆記(4)

透過一位攝影、藝術狂熱份子的拍攝記錄,保存了許多珍貴街頭進行塗鴉工作的畫面,甚至最後自己躍上枝頭當鳳凰,享受成為當代藝術先驅的代表,是時運還是實力呢?正片本身一度讓我覺得放線的釣竿收不回來地偏離主軸,但最後描述大家對這樣不經焠鍊的藝術趨之若鶩的景象,帶出了關於藝術的種種議題的反思,並巧妙地將他收尾。有點忌妒,但同時也嘲諷了整個社會及媒體。這是Banksy行動藝術計畫的作品之ㄧ。這是怪盜塗鴉異世界。



說實話,前頭的內容一度讓我覺得是不是放線太長而無法收回。的確,Thierry因為自身興趣,漸次轉變成狂熱使然以及過去的陰霾讓他恨不得將生活中大小事,點點滴滴都透過攝影機記錄下來,然後因為有幸,透過親人關係,進入了塗鴉的大世界,而讓我們觀影者能透過他的鏡頭,看到許多因為這些塗鴉客都是快閃族而顯得彌足珍貴的作畫鏡頭及成品在被清除之前的風貌。



只是特別花心神去處理Thierry的過去和家人之間的關係,總會懷疑是否過於糾結細節,且總有感偏離了塗鴉的主軸。但看到後來,才發現導演實意欲透過這些細節,帶出Thierry攝影的態度:不斷地用影像記錄著生活瑣事,卻從未好好整理。感覺只是如同家庭錄影帶般的作為珍藏,對影像只是玩票玩票,或該說是一種因療傷而產生的癮頭。即使之後受到Banksy『感召』地踏上了藝術創作之途,但也是半路出家,卻
不知打哪兒來的自信心,竟斗膽地開起個展。



Thierry剛好和自身所拍攝影像中的那些塗鴉客成為對比。他們隱匿在街頭巷內,以獨創風格的創作,抒發自己的態度及想法,卻得躲避警察的追擊;在作品隨時會被毀滅的狀態之下,能被留下來的或能讓人記憶深刻的總是一時之選。這些無非需要時間的焠鍊,經驗的累積來證明,才能在圈內留名,進而擁有自己的作品展或被出版。Thierry的創作歷程,雖只是半瓶水的程度,卻意外地能迅疾叮叮噹噹響不停,對那些努力生存的藝術家來說,那充滿敵意之心在暗處微微閃爍。



是的,一開始我感受到的是忌妒,甚至連知名如Banksy本人似乎也帶點這樣的情緒在裡頭。原本應是即使十年或更多年的藝術經歷,仍是寒窗無人問的煎熬過程,卻被一位好似某天被雷打到,才突發奇想要做藝術的人輕鬆地一躍枝頭當鳳凰,而且他還不是曠世奇才,反而以一副茫然,似乎聽命於某人的狀態之下成功。沒錯,他是有企圖心,有經營手腕地搭上Banksy如日中天的名氣,但品味仍是有待商榷,一如他最後終於把自己的影像整理出一部完整作品,但只能用眼花撩亂來形容;一如在他手下幫忙展覽的藝術家眾對於其展覽的定位及陳設方式感到質疑等等。



他們以及場外藝術家的意見,剛好和場外的民眾成為強烈的對比。這樣看來,或許Banksy疑似有著『借刀殺人』的企圖。殺的不是Thierry,而是藉由他這一顆棋子,將人類一窩蜂的盲從心態,或自以為是的附庸風雅,大大的嘲諷一番吧!?一如片名,好似看展覽的最終目的只是到禮品店買個證明自己足跡的東西,內容什麼似乎都不太重要了!當然就連對媒體只注重表面的話題性,卻忽略了真正潛藏在背後的真實或意義的抨擊也不放過:要不是這部紀錄片,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風光的展覽底下,竟有許多扭曲之處,卻還是大紅大紫,只因有名人背書;也如同Banksy自身展覽的價值被媒體所需要的話題性而模糊......等等。



話說這是Banksy一個大型行動藝術計畫。當然絕對是有Thierry這個人的存在,只是這樣的存在,在Banksy計畫精密及洞悉人性之上,大大地諷刺了當代社會及媒體裡人心對藝術所展露出來的意圖,但Thierry真的就只是Bansky計劃下的傀儡,還是他的確有心往藝術家之路邁進?是曇花一下,抑或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真真假假,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實情。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2010讀書心得(5)

       

   





[贖罪]湊佳苗一定喜歡個人獨白的書寫方式以及母親復仇的劇碼,本作品延續前作『告白』風格成文,脫離不了的還是某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也指涉到父母親對孩子態度的影響,似乎有點了無心意,頂多本部作品更著重說明事件的續航力,一樣讓人震驚。最讓人驚喜的是被害者母親告白的那一段,說出了城鄉差距所造成的差異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人的自以為是。犯罪者的動機未交代清楚算是可惜了。













[摩登時代]直到看到作者的後記,才了解作者前半段相當不按牌理出牌的時光跳接方式的原因,對於這樣的補充說明,倒是無所謂,只是因為段落和段落之間,感覺有所差異,所以不到作者後記,是無法原諒的。但不得不說還是很伊坂幸太郎風格,依然字字珠璣,充滿深刻的啟發,同時一如以往某作的主角會成為另一作品的配角般,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可以和作者的其他作品『魔王』、『Golden Slumber』一起閱讀。













[慢慢說再見]短篇愛情小說集結。以自身親身經歷或作家這個職業為出發點去擴張想像,篇篇呈現出多種的愛情樣貌。不灑狗血,沉靜地描述生活中的激情,隱隱盪漾著濃烈的情緒。或許故事不是最創新,但筆觸書寫出另一番動人的情節。















[無期徒刑]一位靠販賣自己過去而成為暢銷作家的小說家,在著手進行另一本關於某位犯罪被刑求,如今已釋放的同學,她過去的故事時,竟發現驚人的事實,不管是自己的,或是同學們的。書中隱而不宣地透過同學門的互動,描繪著種族歧視的狀態,相當高明;另透過主角的事件和配角的事件,兩相呼應出為了愛,而不惜說謊的情形,也頗為生動,可惜由於配角事件是個謎題,因而可兩相提起比較的事件,配角事件的描述就有點不夠深刻,甚為可惜。











[宛如阿修羅]尋常一家子四姐妹的生活描寫,看似分別描繪四姐妹的個性,卻將女人的心思,在婚姻的能動性,透過一些瘋狂的舉動或物品的描寫,做了很深入的描繪,但最絕妙的是不傾向於全然站在女性角度看待事情,適時地將男性角色的觀點納入以平衡,不偏袒任何一方地道盡婚姻悲喜,並從中窺探家庭關係的羈絆,很是高明。















[如果那一天]『還會有人愛我嗎?』作品的另一部作品,同樣是悲傷又帶點詼諧的基調,這次轉向複雜的家庭關係及回首過去,做著如果可以再重來的大夢。通篇巧妙地穿插著回憶,並帶點假設性的自問自答於裏頭,但過去是不可能回去,而現在彷彿上帝一直不願放過我們地開我們玩笑,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事件始終超乎自己的預期之外,而終於了解所有每個當下的決定,並不是唐突莽撞,而是還有其他發生的因素構成,然後造就了今天的自己,雖無可奈何,但往前看,生命始終都能繼續下去,以任何皆有可能的形式,然後慶幸家人仍是家人地永遠站在自己身旁,即便有些干戈,有些矛盾,但始終都為你保留著一個位置,一個歸屬。












[重生]透過謎樣男子及其拯救人的眼睛及遭遇,看盡部分沒有歸屬感的青少年,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載浮載沉著,後來隨著所見聞越多,謎樣男子的身世慢慢解開,才發現倨傲龐大的孤獨感,不管是怎樣的家世,只要失去某個對於自己重要的憑恃,就會被豢養長大。故事中所有角色都有個相對照的角色,也一窺職場最底層人物的面貌。

















[幸福的結局]愛是成全還是緊抓不放呢?這是一個關於在愛之中,忍痛成全的故事。只是照片這樣單方面的紀錄,是無法綜觀全貌,又怎能先入為主地以偏概全呢?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愛情,從原本誤會憤怒,不斷地透過哲學思考,轉變成通盤了解。眼睛是靠不住的,不用心去貼近,又怎知真正的情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