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152]裝扮遊戲-Tomboy:是否有接納自己的勇氣

那年暑假,他靜心學習,悉數模仿,穿戴起所嚮往,與不知情者玩起裝扮遊戲,滿足自己希望別人以甚麼角度來看待自己;導演或以小女孩的視角追蹤,或在鏡頭內呈現對照,表現出其內心渴望,細緻深刻。無奈在綠意盎然的心馳神往之後,如此完美的假期即將結束之際,卻被迫面對遊戲後所遺留的崩壞狼藉。一度以為會是保守態度的蠻幹橫衝,但導演緊踩剎車,以母親溫柔的目光注視著孩子:並非要放棄自我,而是能否有勇氣讓他人重新認識自己。這是裝扮遊戲。



故事單純平舖直述,記錄著於全然陌生的環境展開的暑假,從同父親一起駕車,移居到新家去開始,包括與家人的相處以及和新朋友之間的遊戲。看似稀鬆平常的假期,導演卻懂得在這些過程裡,細膩地呈現女孩和一般女孩稍微不同之處,光是開頭的開車即有所指涉,在此同時,女孩本身的女性特質亦在這些情節裡,透過與妹妹的互動還有動作展現出來。在此不得不稱讚兩位小女生不造作的演技,或該說導演聰明地捕抓到她們自然的一面,替這部電影錦上添花了不少風采。



於是雖然不是那麼明顯,不過存在於小女孩內心的衝突及矛盾卻也隨著影片的進行裡流淌出來,這其中也藉由和妹妹及與新朋友之間的相處做出對照,當然和妹妹本來就是同一血緣,且那些玩樂的過程也表現了親近,容易同盟,不過或多或少也傳遞了性別在很小很小年紀時的難以區分或不是那麼在意的想法,但越是成長,身體的變化也漸漸地意識,兼以社會價值的加諸,男生與女生的差異便越漸清晰,一旦曖昧就不難落人口實,另外也包含自己察覺到不同,擔心顯得格格不入的可能。



不過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渴望和別人相處的。導演利用此特性,善用鏡頭處理,顯露了女孩的嚮往,以旁觀者凝視的角度,在看著社區新朋友集結時便表現出來,不過後來卻了解到女孩想要的更多,總感是為自己在團體中能有一席之地所不得不為,並延續取景方式,或仿女孩的視線追尋,或在鏡頭內呈現靜靜觀察的動作,見其偽裝的意圖以鞏固位置。



的確,謊言讓小女孩優游自在,如魚得水,擁有了一個心曠神怡的暑假,但被拆穿的臨界點也雨後春筍地冒出,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像是真心話大冒險的遊戲,著實會替小女孩捏把冷汗,幸虧尚未逼至牆邊,只是輕描帶過,不過強度越來越強,例如之後的尿尿問題,游泳邀約,最難以逃避的問題是「新學期的名單上面,怎麼沒有你的字,五年級只有一班而已?」就在為了替心愛的妹妹爭一口氣的瞬間,一切努力,全然崩毀。



讓人心馳神往的暑假在步入終點時,性別認同的陰影,成長所得付出的代價,慢慢襲上小女孩的內心,彷彿如同他們玩樂的地方。空地和樹林的對照,前者陽光燦爛直射,後者斑駁爬上樹幹林梢;為了謹守秘密而只能到樹林幽暗處尿尿;被拆穿後也只能躲在樹叢旁邊,偷偷望著空地上那些新朋友的談論,然後得面對著身體可能被檢驗的羞愧。湖邊的萬里無雲和湖光瀲豔則同時形成衝突,如同女孩的內心,呼應為這趟旅程所做的準備,雖晴明亮晃,但湖面上波瀾折射映照於臉龐,浮現陰影。



母親強硬地讓小女孩穿上洋裝,登門道歉的場景,總不免感慨是否又得落入殘忍的萬劫不復裡,不過其實導演只是意欲透過母親溫柔而堅定,不容反駁的行動及話語中娓娓道出了對孩子認同自己身分的期許而已,如果今天自己都無法接受自己了,遑論其他人呢?當然有極大的可能勢必得突破一些造成心理負擔的難關,不過以真正的自己,抬頭挺胸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好過一輩子都得躲躲藏藏的壓力下生活吧?只是自己是否能提起面對的勇氣?導演最後溫柔地給了女孩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就和第一個認識的女生自我介紹開始,暑假於焉結束。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151]活個痛快-50/50:死亡恐懼外,是不知所措的菜鳥

或許是由編劇的親身經歷親自作改編,因此和一般透過旁人的眼光來描寫癌症患者的生活及抗癌過程的劇本,顯然不太相同。其他電影是深具同情心,著眼於人和人間的相處,因而總容易催淚;這個故事雖然也沒少寫與旁人的互動,但卻較為注重癌症患者的心情變化,比重是平均分配的,況且這些不管處在甚麼處境之中都是新手上路的角色們,反而在受到或前輩或書或研究的指引下,懵懂跌撞之際,稍微和緩了本預期瀰漫著的悲傷氛圍。這是活個痛快。



印象所及,描述抗癌故事總難以脫離把握最後時間,揮灑生命,並珍惜身邊的人,好好和他們相處諸如此類歌頌生命誠可貴的勵志內容,有時候不忘加入抗癌的痛苦激起諸君的同情心,喚出觀影者的眼淚,不過這部電影卻有別於如此公式而卓然獨立。或許是因為編劇寫得就是自己的故事,而非經由旁人撰寫,非透過未曾處在得病狀態的角度去書寫,所以雖然仍放入和周遭朋友互動的情節,不過較著重於自己的心情轉變,與人的互動反而成為對應,然後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有趣的諷刺。



比如說大家聽到有朋友罹癌,不外乎心生同情,很想為對方做點甚麼,但卻不知如何著手而處在一個尷尬的情境,或就只能說著千篇一律的安慰,或一切盡在不言中地幾個肢體上的接觸,傳遞著關心的能量,只是我想患病者此時的OS一定是『哈囉,我還好好的,何必如喪考妣』,甚至還反過來安慰人,帶點荒謬感;若遇到一切都按照教科書或指導手冊上所寫的程序進行諮詢的治療師,更是會讓人覺得沒有正中核心地無所適從,更公式化地深感不著邊際吧?!



但在全然了解自己正面臨生死交關,一旦跨越就可能和世上所有一切珍重再見之時,內心的恐懼就好像一步一步親自走向滿布著地雷的危險區時那樣往上爬高,至此才真正有生命即將消逝的真實感,而頓時慌亂了手腳。Joseph Gordon-Levitt將這樣複雜的情緒變化,完整地表達出來,演技收放自如,令人激賞。當然每個人對於這樣的狀態會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不過至少都會在內心不知不覺築起一道牆,拒絕著關心的進入而不自知,總得發現些甚麼或走完一些情緒歷程之後,才對於自己的拒人於千里之外感到愧疚。



Seth Rogen的好友角色便是被主角誤會著。依照Seth Rogen一貫接演的角色風格來看,這次雖然也有其亂來的部分,卻能做適當的收斂,讓瀰漫著淡淡哀傷的電影基調增添點綴一些詼諧的氣氛,又不至於過分而失焦。只是有時候替朋友出頭的發難,如故事裡對主角女朋友的不滿等,雖然是很大的幫忙,但承接著主角的情緒轉變,似乎越重大的事也漸難以活潑爽朗的方式去面對了,而產生嫌隙,直到主角發現這位好朋友一直努力地試著想要伸出援手而參考許多書籍。看到該場景,該位朋友竟做出如此稍微和自己形象不符的事情,然後略帶笨拙,眼淚便不爭氣地落下。



至於Anna Kendrick飾演的女治療師,既有前述對病人來說沒有實際效果的照本宣科晤談的實質存在之外,同時其新手宣言也以補充性質地讓Joseph Gordon-Levitt和Seth Rogen所飾演的角色更完整。或許面對癌症,會慌亂緊張絕大部分是面對死亡的恐懼,但有部分似乎應該是由於不知如何處理的關係;除此之外,一開始還未具有瀕臨死亡實感時,便已算是處於菜鳥的姿態,不是沒有感覺而是不知怎麼反應吧!?就像新上任治療師在面對病患時,未有經驗之下,不知從何開始,只好按圖索驥。就像面對朋友罹癌,在不知怎麼實質地幫助朋友之際,只好向書求救,且讀且走。



所以病患主角對父母說明時,還可以利用電影借代,平靜說出;治療也是照著醫生指示就好;與抗癌前輩之間的關係就像朋友一般輕鬆面對,也看到了他們的生活一切如昔,似乎沒甚麼大不了;或許那場幫助治療師整理車子內部,不只是協助治療師整理和男友分手的心情,雨過天晴,也宛如在整理自己的心情般,不過一旦死神更往自己接近後,還是會無所適從,因為這也是第一次與死亡近在咫尺,對照著那些抗癌前輩或許已經見過多次的生死契闊而泰然自若,儘管前輩們仍多少有些騷動,仍不免嗟嘆。



一方面的確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另一方面或許也有這些事情從沒有第一次新手就上路這回事,在安慰人與被安慰的角色互動過程當中,兩方總存在著令人沮喪、無助的時刻,即便人遵照著、緊跟著前人的腳步來執行,但個體尚且存在著微妙的差異,絕非能夠順順利利,無論如何,時間仍一直堂而皇之地無情流逝,終究得面對,不管結果,每個人那分祈求生存的渴望最後必定聚集,顯出了人這樣群體動物及個體價值的光輝,就像最後相當關心主角的所有腳色都來到手術室外頭等待一樣,充滿著集氣的力量。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150]魔球-Moneyball:何謂輸贏

儘管心知肚明著想要打破規則,做些平素沒人做過的創舉,又未能斬釘截鐵地保證絕對有效的情況下,困難度之高,宛如登天,但躍然於螢幕上之後,還是不禁想要替草創者聲援著,尤其又受到過往失敗的夢魘影響,受困於進退兩難的囚籠中,急欲掙脫卻徒勞的狀態,因而即使旁觀者看著主角們品嘗著奏效後的甜美果實,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欣喜若狂。只是這個故事不只是如此,眼光放得更遠了:人生或許像球賽一般,每個決定都是賭博,輸贏或許清楚明瞭,但換個角度想,輸贏的定義又是啥呢?這是魔球。



故事是從奧克蘭運動家隊在美聯冠軍賽輸給紐約洋基隊無緣世界大賽後,名將們一一被挖角,有機會進軍世界大賽的陣容已不復存在開始。所面臨到的問題便是在有限的預算之下,如何和財力雄厚的球團爭奪實力、樣貌及品性兼備的球員呢?雖然該隊資深球探分別就檯面上幾位堪用的球員作激烈的討論,試圖重現今年的陣容,但對於經理Billy而言,沒有籌碼和人競爭,和其他球團談條件,一切都是空談而已,他知道他必須有所不同的作為,就在此時,於克利夫蘭印地安人隊的球團辦公室裡邂逅了Peter。



他們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利用一套公式為每位球員評估,藉此找到所需求的球員。這不僅僅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嶄新方式,在開列出來的名單當中又全都是些在資深球探眼中視為芒刺或是端不上檯面的球員,怎能叫人信服這將會和有望奪下美聯冠軍的前奧克蘭運動家的陣容匹敵?不被信任也就算了,又開季之後接連的吞敗似乎也彷彿應驗了資深球探的詛咒,但連敗的陣容並非Billy的理想,只是故事裡的旁觀者,在未保證絕對奏效之下,又有誰願意採用Billy策略之下所安排的陣容,然後再下評論呢?



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並開拓出一條康莊大道出來,起步本來就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還腹背受敵:後有資深球探的窮追猛打,前有教練的維持傳統對棒球用兵的理解而我行我素。故事就這樣以極其典型的,傳統對新興的撻伐、疏遠成篇,但不僅僅是如此而已,又透過對於Billy過去及家庭生活的書寫,呈現出其所面對的壓力:只是想於前妻面前抬得起頭,至少和現任丈夫可相比擬,更是在女兒面前表現出獨當一面又成功的父親形象;過去的失敗,以蒙太奇的手法,宛如夢魘襲上心頭,不禁自我懷疑著無論下了甚麼決定,是否都是錯誤呢?



另一方面,被相中的球員們還有Peter,這些不受重視,未獲機會,只能品嘗落寞苦滋味的角色也和Billy的現況遙相呼應,加深了處在低谷的情緒,且導演精準地利用光影、鏡頭以及背景音的捕抓,讓獨處的Billy憑添陰鬱的晦暗,讓觀者總不禁想要替Billy搖旗吶喊聲援著。在多層次的情緒傳遞累積之下,一旦無法按奈而大刀闊斧之後,結果凌駕於那些不看好,不願意嘗試的人們之上時,那種暢快淋漓感,連觀者都想和Billy和Peter在談成大交易後,一起壓抑住興奮而緊緊握拳喝采激勵,或就像在不被看好的球員竟敲出反敗為勝致勝點的全壘打時,大受感動一般。



但老天似乎總不好好地對待Billy的命運,放它一條坦途,這部電影也就不單純僅為一部從低點反彈到高點的故事,反倒之後情節似乎反映著本部電影另一個命題。人生的很多事情並非能夠就這樣如此一帆風順下去,只是有時候雖然沒有達到自己的最終目標,看似是一個很負面的結果,但換個角度想,或許一切反而海闊天空,就如同整個故事很諷刺地前後呼應著奧克蘭運動家隊最後都在美聯冠軍賽兵敗紐約洋基,似乎不上不下,一時消失的,對新形式經營方針的微詞再度浮現,但就像Peter說的,以如此與眾不同的模式還能打進季後賽,不也堪稱為一場勝利嗎?



後來我才知道劇本針對當年現實在初執行Moneyball理論,添加了一些不順遂的情節,讓電影的情緒得以拉到最滿,拔尖。不過相同的是棒球經營在某種程度來說也宛如商場經營一樣,爾虞我詐,那場和其他球團交涉,交易球員的過程,攻防之間,算盡心機,精彩萬分;相同的是Moneyball這個策略並非絕對有效,在不同的人執行起來有不同的效果顯示下,或許執行者還需要某些特質,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就和棒球一樣充滿變數,可能打出了相同的牌,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結果,反之亦然,沒有絕對,在尚未結束前,結果未定,又或者該說輸贏的定義又是啥,有時候念頭一轉,有時候著眼點不同,人生也不盡然毫無成績,不是嗎?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148]勇者無敵-Warrior:選擇而所背負的虧欠

當沒沒無聞的參賽者,意外駁倒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參賽者而大爆冷門時,過往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會被攤在陽光底下,接受別人的審視與討論。整個故事便以現今社會如此的媒體特色為臨門一腳,完整了故事,同時也讓一直在累積堆疊的情緒,於此爆炸開來,灑落了繁複、濃厚的親情、友情等,而如此高密度的感情也讓格鬥賽事的熱血,火上加油,燃燒旺盛,並和所經歷生活裡,關於逃避與選擇的命題,遙相呼應。這是勇者無敵。

˙

人無時無刻不在選擇,若因為自己的脆弱或無能為力而逃避或放棄另一個選項,一個自己也難以割捨的選項時,總會滿懷著虧欠亟欲於事後以各種方式補償著,無論是直接的給予或是間接的心理代償。這部電影的三個主要角色,同為一家人的男人們,或多或少都處於這樣的狀態而情緒糾結著,只不過這是鋪陳到後來,神秘的面紗被揭開之際,才得以窺視到其中情感層次的複雜與豐富性。



觀影者於故事前半段,只知道這是一個分崩離析的家庭,父親為了女人,因為酗酒,拋妻棄子;哥哥也為了心愛的,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人,拋下媽媽與弟弟。如今弟弟帶著一種抑鬱的感情,回頭找父親,再投入綜合格鬥技的行列,但並非是要承認這位稱為自己父親的男人的身分,反而仍拒其友善示好於千里之外,只是專心一志地積極練習格鬥,其真正的想法被身邊周遭的空氣凝結宛如銅牆鐵壁隔絕在內,旁人實在無法摸透。



唯藉由資訊傳播如此迅速的社會,一旦出了名,過往點滴也都會被挖掘出來的現代,才慢慢了解到隱藏在弟弟心中的創傷以及雖然大肆渲染著其英勇事蹟卻只是漠然看著一切的原因。從這一刻開始,始終缺了一角的故事於焉完整,且和父親及哥哥當年的拋棄遙相呼應。或許弟弟內心存在著急遽衝突的矛盾,自己是如此怨恨當年的被遺棄,既然是有著愛為基礎的一家人,何以能夠如此忍心;但沒想到多年後的自己,在戰場上,竟然也步向父兄類似的後塵。



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一樣,因此對著哥哥說著軍中同袍才是自己的弟兄,因此才意欲從格鬥賽中證明自己是個負責任的人,不像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拳拳正中紅心,不留一絲一毫猶豫,然後離場。不過捨棄就必定表示愛已然消逝了嗎?哥哥的那條故事線證明哥哥是絕對會為家人而付出的人,甚至對於家這個形體存在著些許不能妥協的偏執,儘管參加這樣的比賽有一定失去生命的高風險,但卻能謹守承諾,即便在頹勢,仍堅持下去,怎不激勵人心,怎不讓人感動。



簡單點來審視,哥哥的所作為皆出自愛的力量,但若從不妥協讓步,堅持留住這幢房子這點來看,或許是種在潛意識中對離開弟弟而造成心理虧欠的代償作用吧!?就如同弟弟藉由比賽來表達對拋下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兄的歉意,特別是在同哥哥的比賽當中,這樣的心情夾帶點當年的怨懟,而充滿著更多的感情。以分割畫面,兩相呼應出兄弟倆的決心:不只是打贏比賽,更是負責任到底,證明那時候絕對不是直接放棄,臨陣脫逃的孬種,儘管無論如何,多少都有點後悔,想像著如果做出不同的選擇,會是怎樣的光景呢?同時也是一步步邁向比賽的過程。



父親也藉由戒酒,聽著錄音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來反省自己,以自我心理感覺良好地或說自我打點準備好地等待著家人總有一天會看到他的轉變,當然後來父親之於弟弟的訓練,便是最直接的償還了!雖說兄弟倆不怎麼領情,同時竟也造成如今兄弟鬩牆,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進退兩難,在無能為力之下,父親只好又做出讓自己墮落的選擇。不過哥哥不一樣,在比賽最後,即便一邊是弟弟,一邊是女兒,兩邊都是家人的難以選擇,但仍勇敢面對,這樣看來最後那場格鬥是如何地盈滿熱血激昂的情緒阿!



然後或許那一聲「我愛你」融化了弟弟的內心,或許是哥哥的心意傳遞至弟弟心中,或許了解到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味地責怪就能解決事情的,包括在不久前親眼見到父親的脆弱,或許知道大部分難以做出決定的選擇,又只能擇其一,又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時,那種椎心刺骨,弟弟對所有事情釋懷了,所謂不打一場,很多誤會疙瘩是化解不開的,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吧!?因而父親在一旁守護哥哥攙扶著弟弟亦步亦趨地離開比賽場地的光景,不禁也讓人會心一笑起來。



特別要提出的是,編導將原本可以只做略為提及的背景,特別又多做些描述,包括學校校長及學生對哥哥的喜愛還有弟弟殉職同胞遺孀的一席話,算是多了一層讓人反思的空間,即活在大體制之下,要如何對個人和全體做出抉擇呢?雖然並非是主要命題,但卻互文了有時候選擇並非一竿子打翻的容易,有許多其他我們所不了解的因素,這或許也是架空部分選擇情境的原因吧!?如當年父親的選擇。而讓情緒充滿無力之餘,藉此反彈上來的力量卻龐大地讓賽場所彌漫的氛圍又多了其他的層次,且緊緊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