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69]唐山大地震:頭輕腳重催淚專用

說真的,前面處理得不太好:有點做作又用力的演技;地震的景像也有點假惺惺,除了幾場人被壓死的戲的確觸目驚魂到;養親子情處理得讓人覺得有不倫的危險(還是我想太多);且怎麼還有點紀念毛澤東的味道。不過越到後面,漸入佳境,演員表演的火候也恰到好處,並結合川震作為對照,連同前面情節的點滴,將催淚搧情到最高點。這是唐山大地震。



我覺得副標下得很詩意,同時也很精準:『強震23秒,餘震32年。』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大地震的過程,而是地震後所帶給人們的傷痛及影響力有多麼的沉重,多麼的長遠。只是雖然過程並不是重心,但應該也不能怠慢,畢竟扮演著開啟主要故事的關鍵。不過或許是我期待太高,地震的經過並未讓人有驚心動魄,勢如破竹的超強震撼,反而處理得有點軟,未有天災瞬間吞沒人類的驚悚,甚為可惜。



幸好這個故事巧妙地躲避了那些因為地牛稍微翻身而出現後遺症或恰恰相反,兩極端反應的劇情,僅僅留下了一場地震驚魂情節,想當然爾,其說服力便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前面在展開新生活前的鋪陳,也處理得讓人捏把冷汗,除了部分演技過於用力之外,部分情感的詮釋也會不小心引起我的遐想,以至於接續情節總有種硬凹回來的斧鑿感。



但之後便慢慢顯露好看的曙光,特別是著重女兒和母親的生活描述上。兩人雖然身處異地,但卻在這些各自細小生活事件的堆疊之中,進行了一場母女關係間的隔空對話,當然都根基於當年那場大災難,緊緊環扣著那時最後的取捨。所以養母和女兒之間總有層莫名的薄紗;養父一直鼓勵女兒回去找親人,但自始至終都只是虛應故事;女兒的墮胎事件,關於『犧牲』的慘痛經驗,太過強烈;母親一直死守著唐山不走,甚至連家也不肯搬......



不過人總是這樣的,有些羈絆,有些關係,一旦綁繫起來之後,怎麼解也解不開的。電影中堂而皇之地出現毛澤東的葬禮,雖政治意味過於濃厚,但總有種藉由表達毛澤東長駐內地人心中的意象,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一旦產生,是難以抹滅的感覺。然後在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之下,再續未盡的緣分。就像劇中分隔兩地,已互不相識的一家人,受到川震,還有龍鳳胎心有靈犀的牽引,再度重逢。



這些都還只是劇情推進的輪廓,真正的血肉是那川震中,女兒親自參與的救援所目睹的母親的不得不;那隔了32年的西紅柿;那每年都多買一本的教科書等。導演不只是利用了生活的累積,還運用一些和過去相呼應,喚起情感的事物,來加強母女間愛恨情仇的厚度,讓我對於那種進退兩難的遺憾,以及所對應的,故意對過往情懷視而不見的悔恨,糾結得無以覆加,淚腺好似無法關緊的水龍頭般,源源不絕。導演烘托情感的功力可見一般。



儘管仍有那麼一點瑣碎感,但其實後半段的敘述方式,已經擺明了這部電影催淚的企圖心。更有甚者,最後讓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親自上陣做自己。凝視著牆上的名字,一句『我還會再來看你的』,然後漫步走過刻有當年死在大地震下一座又一座的人名牆;畫面盈滿情感地挑起了我們的想像,想像著每個人名背後,倖存者之於受害者無窮無盡的血淚心酸。分外讓人感受到已過盡千帆的滄桑,那種即使淚已乾涸,胸口始終仍無時不抽痛著的酸楚,當又再度驀然想起自己最親愛的人時......『沒了,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沒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67]黃金年代狂想曲-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共產統治下民間軼事

『四月三週又兩天』的導演領軍,蒐羅羅馬尼亞共產統治最後十年的六則民間軼事,重新改編並以影像賦予新生命,並率領幾位新導演分別執導。在那樣的環境,那個年代,可能是戒慎恐懼的態度,夾縫裡求生存的艱辛,經由編導們妙筆生花之下,再加上以現在的視角回頭去緬懷,反倒成了唯有共產統治下,才可能產生的荒誕不經,才有的人民迂腐。讓人笑掉大牙之餘,卻又感受到其中的壓抑之情。這是黃金年代狂想曲。



這六則趣聞在在顯示了共產統治底下人民的生活狀況。包括對如此獨裁統治的主宰,持著過份小心翼翼的心態,理所當然地也會有物極必反而鑽法律漏洞的人出現......眾小人物的故事交織出活在那個年代的無奈及心酸,讓人不禁同情,同時也對將那個年代命名為黃金年代的上位者,大大地反諷。這六則故事會分兩部份隔週上演。Part1帶有Kuso的趣味,讓人不禁感到荒謬;Part2則以愛情為包裝,呈現出為得到更多,不惜豁出去地鋌而走險。



率先上映的第一部份,共四則短篇,每一篇都讓人感受到隱隱壓抑的氣氛在每一個鏡頭底下,即使真正的恐怖始終未在螢幕上呈現,但每個人卻像如臨大敵似地,拼命地迎合在上位者,或是盡量能讓自己全身而退,而無法鬆懈。似乎只有在被指派的任務卸下,自己可能觸犯法律或冒犯到在上位者的危機解除後,才得以放輕鬆。充分表現出時代在人民身上所刻畫的鑿痕。



在這樣過份謹慎提防的情況下,過去在中國歷史上看到的指鹿為馬的湊合行為,也在這些短片當中歷歷在目;另一方面,未受過太多教育的無知也一下子被曝露出來;同時也有點『皇上不急,急死太監』的慌張感。所有的這些狀況縱橫交織,再點綴些尚未受到馴化的落後地區的依然故我態度,讓每一個事件都讓人不禁噗嗤,特別是『飛天椅傳奇』、『高帽子傳奇』。



唯可惜的是這四部短篇的導演,敘事功力可能還要再加強,雖呈現出該有的氛圍,但鋪陳地有那麼點平淡,節奏未能良好掌握,直到讓人捧腹大笑的情節出現,才將觀眾目光拉回。但不得不提:『O文盲傳奇』空有相當令人玩味的角色設定,但結局卻未有亮點陪襯;『肥豬炸彈傳奇』則在有點錯愕之中嘎然而止,有點可惜。反觀,第二週上映的其他兩部短片,就可明顯感受到導演調度及說故事的成熟。



這兩則故事既在風格上比較成熟之外,在故事的分類上也和Part1有所區隔。兩篇都是人民共產下,為獲得更多而投機取巧的故事。『雞蛋外遇傳奇』便是藉由這層需求,讓男主角期盼一親女老闆芳澤,結果反到落得鋃鐺入獄,卻不被同情的下場。在那保守嚴謹的年代,外遇的事實必定未有明顯的證據,不過透過眼神、舉動表現出男主角在元配和外遇對象之間態度的落差;另幾個簡單的cut,雖沒有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的場面,一切結局卻都了然於心。很是精準。



『瓶裝愛情傳奇』描繪了同甘共苦中培養出來的曖昧情愫及兩小無猜的可愛感,讓人動心;只是當女孩不需再冒險,過於急迫收回犯罪的痕跡而招致危機時,也讓我們見證愛情的裂痕。這急轉直下的劇情讓本短篇,我覺得,成為六則軼事當中最具張力的故事。女孩孤獨離去的背影,也讓人對未來兩人的關係將會如何發展,那些未盡的故事,充滿無限的想像。



每則小故事之後,還會上字卡告訴觀影者後續或當時普遍的情形。有些字卡做了很好的餘韻延續,可讓人回味無窮;有些字卡卻不是那麼必要,有點過於為了風格統一而放。但整體而言,所有短片都有一定水準的質量,及其有趣的地方,讓人從詼諧的角度去窺視共產世界的真實與荒謬,同時也感受到導演群們對這些過去,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不錯。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68]史蒂芬的奇幻旅程-Bunny and the Bull:繪本式的旅程緬懷

不用開拔到各國家去實地拍攝,透過簡單的2D手繪,帶點剪貼風的背景處理,仍可營造出豐富的旅行見聞。是每個角色的個性鮮明;是充滿動畫式的轉場,處理得乾淨俐落,讓觀影者得以陪著Bunny和Steven共同經歷一場帶點奇幻色彩的旅程。只是劇情急轉直下,讓人錯愕不堪,但對主人翁來說,該是個終點了!原來,這部電影對於這趟旅程的緬懷其實也是主人翁悲傷終結的儀式化過程。這是史蒂芬的奇幻旅程。



其實我一直以為Steven就是一般的宅男,悶在家中之餘,似乎對喜歡的人太過拘謹,一旦錯過又念念不捨;又帶點偏執的收藏癖,同時也是個嚴謹的素食主義者。但導演適時地以蒙太奇穿插Steven在黑暗大草原倉惶失神地踉蹌跑著,還在自宅中迸出幻覺,讓人不禁好奇事情似乎並非那麼單純,進而產生了許多的想像空間以及臆測。導演光是在敘事手法上,就已經吸引住觀影者的目光了!



這部電影的藝術風格也很吸引人,可說是相當動畫,因為旅途中的背景,或甚至除了人之外,都是手繪的圖畫風格。這樣的呈現曾經在觀影過程中,一度閃過了『似乎有點偷懶的感覺』、『經費應該很節省吧?!』的念頭;但這樣的題材,導演高明的敘事方式,讓焦點轉移,使得這些圖畫背板變得有趣可愛,同時是讓這趟旅程透露著奇幻感的必要存在。



這樣的方式也讓古今交錯的轉場得以精采實行:將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打破了一般原理原則所能理解的範疇,總讓人不自覺地想到某些動畫電影的處理,同時又能掌握住故事的節奏感。除此之外,我覺得更為巧妙的是,這是部以回憶為基調的電影,而換場也對這樣的命題相呼應地,幾乎每次的回憶都從一件那時旅程所留下的紀念物切入進行,看來特別有感傷的意味。



只是Bunny雖以『為了Steven,讓他開拓新視野』的名義,帶著Steven在歐洲趴趴走,但卻也大剌剌地讓Steven有點傷了心,儘管Steven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如此稍微不慎愉悅的過程,怎讓Steven頻頻睹物思情呢?直到最後的最後,答案終於揭曉。原來其實部深刻濃厚的友情電影,或許那些如今形成的收藏癖好,可能也是因為自己造成的失去而形成的強迫症:遙寄對朋友的思念,同時懺悔囚錮了Steven,讓人不勝唏噓。



姑且把兩人同志的疑雲擺一旁。Bunny確實在這趟旅程中,帶給Steven更開闊的想法,更不受拘束的行動,同時因為共同冒險,所以才有更緊密的羈絆,但卻因為Steven自己未察覺Bunny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只是一時彆扭而發生意外的千古恨讓Steven又更倒退進自己的牢籠中了,這絕對是身為好友的Bunny最不樂見的。因而Bunny的出現,可說『顯靈』也可能是Steven的自我內省,藉由這趟旅程的回顧。



結論是,這部作品至始至終都是鼓勵Steven勇敢走出去的電影罷了。只是所謂『走出去』,從前頭到後頭,那意義變得不同,層次也有區別,變得更為沉重了。但相同的是,即便旁人一直在敲邊鼓,但也只是助上一臂之力,當自己的心未好好打開,沒有勇氣跨越藩籬,自始至終,還是只在自己的牢籠罷了,事情八九不離十地就會這樣溜走。唯有跨越對自己的限制,才有機會有不一樣的見識,也才有機會擁抱天空,甚至整個世界的壯闊。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66]特務間諜-Salt;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以愛為名的暑期娛樂

『特務間諜』以及『魔法師的學徒』算是兩部今年暑期檔的娛樂大片之ㄧ,前者是動作類型,後者則是屬於魔幻、科幻類型的電影,但不約而同地,都以『愛』為基礎,讓劇情得以順利發展,進而構築成一完整故事。兩部電影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不過仍有為顧及娛樂,掌握節奏,而缺失的地方,其實個人覺得有點可惜。







『特務間諜』是典型的諜報電影,意即不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事實真相:角色或敵或友!?計畫的進行?!搭配起矯健的身手,瘋狂追車場景,你來我往的槍戰,分秒必爭的行動等,若有加以精良的特效及爆破,往往可讓人看得大呼過癮。這部電影更吸引人的是Angelina Jolie以一介女性,獨挑大樑地挑戰驚險萬分的動作技能,俐落的手腳功夫,有讓人驚豔的感覺。



但可惜的是,驚豔就僅到這裡。往往會讓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饒富興致的原因,通常是一波接著一波地增加驚喜等級,讓人目不暇給,但在女性獨當一面搶走一定注目度之後,後面的場景,反倒有點疲軟,未出現更高明,更能吸住目光的場景,或只是一再不停地重複同樣的作法,或不懂得適時告一段落,而讓我甚至再飛車追逐那一段,感到無聊。



不過未用複雜的逆轉回馬槍,而只用『愛』為出發點來決定自己身份這一點,頗讓我欣賞,既讓本部電影成為稱職的爆米花電影,也對Salt的心意,稍為感動。其實編導利用一些翻轉觀影者念頭的舉動,來模糊Salt的立場:當你可能認為Salt心向美方時,他卻有間諜的舉動,反之亦然,當然還有龐大的,隱藏在難以察覺的身分中的間諜勢力,讓人屢屢有『怎麼會』的驚嘆,或許Salt也想著還要應付這些人,同時還要堅定自己愛的意志,得小心謹慎為妙才是。



只是我想編劇幫Salt解決了這些阻礙,整個劇情傾向專注在愛的情感堆疊上,未能再利用其他後續出現的間諜讓故事更有進一步的張力,總少了點結尾的氣勢。幸虧我們還有關於愛的情節描述,並不含糊。最後,在堡壘的密閉空間之前,聲聲呼喊著和自己老公名諧音的城市,以及極力爭取要向所有俄國間諜報仇的場景,便知道,Salt不屬於美俄任何一方,而是銜著傷痛,只站在自己所愛之人的這一方呀!





總覺得Dave最後又決定回去幫忙的轉折,有點過於理所當然地空虛,否則最後師徒的生死契闊,絕對會讓人淚流不止。其實師徒之間的相處模式,所產生的羈絆,以及最後才真正明朗化的對照關係,在電影中,仍有一定的描述,只不過少了些細膩的鋪陳。另,敵方的幫手也出現得太天外飛來一筆,有點突兀。總覺得整部電影便如此淺嚐輒止地來來去去,或許乍看之下,架構很完整清晰,深入之後,卻不夠扎實。



不過,當作是一部輕鬆的電影來看,倒也未必不失是個好選擇!隨著電影的劇情,馳騁於魔法的世界之中。雖說有些魔法梗,好像在哪裡似曾相識,不過兩造勢力的法力對決,卻仍讓我目不暇給;輸贏的消長,也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看師傅對徒弟的吐槽,也甚為有趣,不論是敵方、我方,特別是主軸的我方,總有種恨鐵無法及時成鋼的無奈。



不過令人感動的是師徒之間彼此的體貼。Balthazar這邊,在自我情感這方面,從Dave身上彷彿看到了這幾年來的自己:一種對自己所愛的人,至始至終的忠誠,並永遠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等待,因而未很堅持Dave留下來幫他,而放手讓他把握自己所愛的人,即便他是如此需要這位Merlin的傳人,將自己親愛的小師妹Veronica從咒縛中解放。



另一方,我想魔法一直無法成氣候的Dave,最後能展現出自己的power(儘管能力仍有限),絕非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地荒唐,而是他就和Balthazar一樣,為了守護感情,不管是心儀已久的女人,或是師傅,而能摒除雜念,奮力一搏所致。其實我頗喜歡最後回歸自省自己能力所及的部份。有時候,雖然我們並不一定有相對應的能力承擔某些責任,但盡自己所能的付出,說不定還有成功的機會,或至少貢獻一己棉薄之力,總比直接放棄還來得有意義些吧!?



跑完字幕後的仍有短短的一幕,是暗示著可能會有續集嗎?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65]靈魂餐廳-Soul Kitchen:守護愛人、堅定夢想

雖說是從餐廳改變前至改變後的影響,但卻在劇情設計精巧之下,每個轉折雖迅速帶過,卻不顯突兀;並搭配主角本身的狀況所造成的笑料,及幾場令人發噱的橋段,並聰明地安排在適當的位置,讓整部電影就這樣很順暢地看了下來,即便有幾場較長的的戲,但仍讓人感到節奏掌握良好,反倒是有些橋段顯得過於倉促些。這是靈魂餐廳。



說實話,我還停留在本電影導演前作:Auf Der Anderen Seite(天堂邊緣)的印象,以為會是一部節奏緩慢的電影。而當序幕拉開,展現Soul Kitchen中的廚房景象時,心裡頭冒出:『從廚房的不衛生要走到改變,有很多面向要處理,應該難以駕馭得好這些龐雜的元素吧!?』的想法。但事實上,我預料錯誤了兩點。其一並非如我想像的不衛生,感覺不可口,而門可羅雀;其二,所有的因素都在劇本的極具巧思的安排及銜接之下,處理得恰到好處。



其實會發現導演應該是剪掉了很多東西,因而故事進行的節奏,相當明快。不過那些被刪掉的空白未知部份,卻透過其他場景的人物關係及互動,自動被填補起,而讓每個轉折不讓人感到一頭霧水,反而可迅疾心領神會。也因而雖屬於快節奏,故事中每個向度既面面俱到,也沒交代不清的情形。要先說的是,電影仍有少數幾幕持續比較長的場景,但適時祭出和劇情相關的橋段以及詼諧的演出,未讓人感到拖沓;反倒有幾場略有白駒過隙這句成語的現象,有點可惜。



電影步調得宜也是因為本部電影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笑料,有的屬於誇張,有的屬於巧合,有的讓人意外,有的顯得笨拙。最重要的出發點來自於主角兄弟倆一連串不順利也就算了,還有衰神隨侍在後,敵人伺機而動的情況,有種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感覺。一方想要愛情與夢想兼顧,但卻無能為力,外加身體病痛;一方想要隱瞞自己坐牢的事實以贏得美人心,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幾位配角的安排或令人發噱或有驚喜出現,幾乎沒有冷場。



但在接踵的或愚蠢或不順遂的事件之中,每個人不都是為了守護自己所愛之人,為了堅持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嗎?即便總存在著力有未逮之處,但就算是跌跌撞撞、鋌而走險等等,也要奮不顧身的感覺。雖然在當下總有點怎麼沒有三思而後行的責之切,但在過後,卻有感忠實呈現為解決燃眉之急的慌張所衍生出的荒謬,以及表現出一種誠懇可愛的笨拙感,就算禍不單行,但還是點滴在片中角色的心頭,乃至於觀影者的心頭,竟也幸運地船到橋頭自然直了。



因而我永遠難以忘懷:哥哥回頭去自首的場景,弟弟離去之前決定將餐廳交給哥哥經營,Illias和Lucia的感情營造的手法,老爺爺一副過河拆橋貌,卻在法拍會上等著Zinos的到來等等。即使整個事件的進行有著讓人噗嗤的荒謬,卻仍隱藏著片刻的感動。菜色也有如電影的走向,從隨便將宛如從超市批發來的冷凍食物隨便炸炸上桌,到充滿創意的各式料理,儘管中間有過異議,彷彿劇中角色在改變過程的階段性不順遂,不過在透過Fatih Akin的巧手一揮下,各路人馬的人生某譯站,便在這間成為名副其實的靈魂餐廳中交織融會著。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64]少年鱷魚幫-Vorstadtkrokodile:於是,就這樣長大了

整體絕對符合你從片名聯想劇情的調性,就是如此熱血青春,義氣相挺,讓人不禁回想起兒時自發性成群結黨的回憶。更不簡單的是,劇本頗嚴謹,分鏡也做得不錯,既看得出故事嚴守主軸,但同時,或在事件中帶出,或岔開旁支精簡描述,鱷魚幫內每個人的個性及和家庭的關係,並充分地將這些主軸之外的描寫,回來影響大事件的進行。實頗為高明。這是少年鱷魚幫。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沒看過小說,但至少就電影本身來看,導演算是精準呈現了故事的主軸內容,並透過對角色家庭關係的素描,進而幾乎照顧到每個角色的個性,讓觀影者對於主軸事件的發展及各角色的心情轉折,稍微聯想一下,就可以體會如此的安排,並未有突兀之處,相當流暢。而故事主軸也很有條理地從只是一群不想惹事的小孩到一起分享著共同對抗敵人的同仇敵愾,進而完成一件大事,那種『一起』的氣氛,讓人感受到其中誠摯的友誼。



從電影的開頭及電影的介紹,我以為鱷魚幫的黨員們,都是得天獨厚,算是領頭地方的孩子,著眼點應該純粹在於Hannes和Kai這兩個應該算是還沒有朋友的主要角色吧!?互相扶持、幫忙,並透過主軸事件,得到鱷魚幫認可的過程,特別是Kai。導演率先將Hannes涉險爬上荒廢已久的磚廠屋頂,只為取得入會徽章,那驚險萬分地讓人屏氣凝神的場景,和Kai面臨要被送去特殊學校,若一個月內交不到朋友的狀況,並列呼應,表達出兩人陷入困境的處境。



不過似乎不只這樣。在入會百般刁難的過程中;集會時和諧之中伴有口角的相處之中;在一場地方連續強盜事件的發生,及無意中發現其藏身之處,並展開尋找犯人的歷程中,我發現並非如我ㄧ開始想像的開展:孩子們都各有自己的罩門及心事,有時候並不容易就能讓其他人理解,唯有在鱷魚幫,彷彿自己才是真正的存在,即便有些人多半是屬於被詆毀的一方,但終究還是受到無比的關注,絕對會有人在背後支持,因為他們是換帖的好朋友。



導演厲害的地方在於,即便照著時序的挪移述說著整個故事,很稀鬆平常地記錄著鱷魚幫成員的集會,各自的生活,乍看之下,就順順地,但卻漂亮地在這些描述中,便把每個成員的處境或和家庭週遭(鱷魚幫成員之外)的關係引出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散會入夜後,宛如精采片段集結,將各個成員的家庭生活一幕接一幕,不拖泥帶水,卻已清楚縱觀一切的手法,頗為高明。



所以凡主軸事件,即捕抓連續強盜犯人的計畫,當中,成員中所做的每一步,每一個猶豫,每一個爭執,可能一時之間,會讓觀影者感到錯愕,但卻能在下一秒中,回想到其他的劇情,在其中,找到了了然於心的解答,因而才不得不盛讚,平鋪直述之餘,結構竟還能如此的嚴謹,實在不簡單。可惜的是,仍有一些片段,總覺得過長了,太刻意了,是還可以處理得更好的,但只有少數地方,實無傷大雅。



不僅僅結構,不僅僅劇情,我想每個人都會在電影中找到些許兒時回憶的片段。可能在台灣的傳統教育環境及地狹人稠的特色之下,不一定會有像劇中孩子一樣,發揮創意又發揮手工,自己搭建秘密基地,但至少都曾經有過一群朋友一起在某地,藏匿著一方屬於同夥的秘密基地;然後自以為是小大人般,有個什麼入會儀式,有個什麼黨內會議,有個什麼集會活動之類的。



或者應該說,小時候的我們都期待著長大,期待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做起大事來,或者只是單純不想被人看扁,於是相信著眾志成城的力量,相信著朋友可以帶你,或合作一起進入自己所期盼的世界之中。絕對有過意見不同,然後爭執,或質疑自己在團體中根本不重要,然後出走。但在這一連串的過程當中,於是乎,也就長大了,也就社會化了。



因為不管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場合,都在不自覺之中,互相學習,學習妥協的藝術,堅持的重要,人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等等,建立在彼此珍貴情誼的基礎之上。少年鱷魚幫便是這樣的過程。就教育觀點來看,這部電影也可謂是融合教育的最佳典範:從對輪椅孩子的無法接納,到最後彼此信任,產生堅定的友誼,甚至彼此互相影響成長。不管是誰,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具有勇氣,對表現自己,無所畏懼,人人都可以是別人眼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