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laudia獨自安靜的生活場景進入故事裡,因某次盲腸炎孤單入院,鏡頭來回對比著她的隻身和隔壁被全家人環繞的Martha,其病床旁的雜沓光景,兩人你看我,我看你。或許Claudia的孑然盡入Martha眼簾,適合自己與孩子們,因此嘗試著邀請她進入家裡。其他家人雖有質疑,但也未積極反對的狀態下,Claudia便成為常出入Martha家的新成員。
導演透過鏡頭的設計,讓Claudia這個局外人的前提,更為凸顯,煞是有趣。也不是說有多麼多元的處理,反而幾乎是以近身拍攝的方式呈現,讓我有「凝視」著眼前人物活動,看著該人物開創自身故事的感覺。只是視角的切換,讓故事多了些不同的溫度,所謂的孤獨,所謂的距離感。
先是以第三者的角度關注著Claudia孤單無波的生活,直到Martha一家掀起了一陣漣漪。接著是令人印象深刻的,Claudia第一次進Martha家幾乎一鏡到底的鏡頭,此時為透過Claudia的眼睛窺探Martha家的一切。從冷眼注視著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到Martha身體不適,只能在旁邊看著,卻沒能搭上手的不知所措等等,情緒轉折在這樣的鏡頭下突顯出來。
這個場景也大致交代了這個家庭的氣氛,並隨著Claudia越來越涉入這個家的活動,以一種難以違抗的姿態,或者該說自己一個人久了,潛意識裡尋求自身的被需求,抑或Martha家的人其實都需要一個出口,於是Claudia也慢慢地走入了鏡頭,成為傾訴對象,成為其他第三者被觀看的對象,進而說開了這群似乎都是陌生人的背後故事。
原來越深入才了解這個家其實有各自的辛酸,但說到底仍互為外人的情況下,情感依附不夠緊密,存在著距離感,雖同在一個屋簷下,卻感受到孤獨,僅依賴著母親Martha的存在維繫著,無怪乎Claudia竟可以毫無違和地就走入Martha家,一旦Martha不存在於這個家時,關係其實瀕臨瓦解,反之,以Martha為核心,向內聚攏,密不可分。
因此後面幾場為了把握母親最後時光的出遊,儘管Claudia在鏡頭裡,開心地和Martha家玩在一起,卻仍有著相當的距離,但好景不常時,Claudia又能迅速地抓穩了指引這個家前行的舵,不至於讓整個家解散。就Martha深切的用意來說,看來是成功了卻心願了!
即便是家人,無論是否有血緣上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距離,不過因為人總樂於分享也樂於被分享令人開心的事,所以關係拉近,又由於我們樂在其中不思蜀,時光也因此顯得短暫,對比那些讓人憂鬱的事情,難怪小兒子在故事裡幽幽地提出『為什麼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問題。
不過相反來看,雖然憂傷實在不是個樂於被分享的主題,但一旦說出來,有人一起承擔,是否也會有『悲傷的事也很短暫』的感受呢?而人生總是這樣有高潮也有低潮,有福同享之外,有難也應毫不猶豫地與之同當,共同度過才是,這才是家人、朋友的意義阿!這也是Martha透過接納Claudia,想要在臨終前告訴這班孩子們的事情吧?!
從互不相識,到接觸,進而熟稔,及Claudia與Martha家之間的距離感存在不存在,在在展現出導演過人的調度,詮釋之完美讓親疏遠近,跌宕多姿。後來雖然Claudia彷彿尚未看見自己在這個家存在的價值,而抱走了象徵自己的鯰魚踽踽獨行,但Martha將每位兒女的特性看在眼裡的遺言裡,說明了這個家庭仍未完待續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