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國際享譽盛名的女演員Maria原本要參與20年前讓她一砲而紅的『馬洛亞之蛇』,此戲劇劇作家的頒獎儀式,無奈因事故將歡樂氣氛改裝成愁雲慘霧,同時又面臨準前夫為了離婚這檔事的緊迫盯人,再出演同檔戲卻淪為過氣角色擔當的邀約,部分人際互動的嫌惡,與助理之間存在的問題,一時千頭萬緒。
『馬洛亞之蛇』既是20年前Maria成名的劇作名,也是故事發生地裡,名氣響叮噹的自然景致,於天氣變壞前,雲霧宛如成群結隊的勢力,蜿蜒地從山谷中出現,逐步覆蓋住澄澈的St. Moritz湖,相當壯闊。
編導以此做了多重譬喻,既是電影中『馬洛亞之蛇』這個戲劇劇本本身比喻著年輕女孩最後將她老闆逼到自殺的關係,其實有意無意間也暗指著Maria和助理Val之間的關係。幾場透過與助理對戲的場景,由於沒有明顯的開始徵兆,一時之間,人生與戲劇,真實與虛擬,錯亂混淆,不過抽離出來,不對戲的場景裡倒也流瀉出一絲曖昧情愫,以及Maria於之後場景裡,髮型、穿衣風格的男性化,讓人不做弦外之音的想像也難,抑或入戲太深地一時意亂情迷呢?
同時與年輕當紅女演員Jo-Ann間極似瑜亮情節的關係亦昭然若揭。這不得不從電影第一個部分談起,Maria高談闊論著自己極度不願意演出同個劇本裡年老的角色,以及對過去演這個角色的演員之演技多所批評,不過新導演卻有不一樣角度的看法,挑戰著Maria的認知。
上述也對照了助理Val對Jo-Ann演技的極力讚賞,除了可能讓Maria對Jo-Ann起了忌妒之心以外,也是種對於將成為當年自己所批評的類型,油然而生可能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危機意識,還有所自豪的演技如今卻不再是頂尖的衝擊......其中情緒的幽微相當細膩。
這讓我想到一直以來自己對『趨勢』的疑惑,比如說時尚,每一季每一季的流行到底是怎樣決定出來的呢?過去所盛讚的時尚造型,如今可能嗤之以鼻,或成為所謂的『復古』,反之亦然。這種時間性的轉變,抽象感受的相對,實在難以捉摸。在這部電影裡便有相當完美的詮釋,於演技及故事劇本的討論上,雖然同樣的東西,卻因為時代不同而有不一致的想法。
年輕一輩的,當今的主力,他們的意見儼然不得不好好參考一番,一如觀戲觀影的評論者,於是Maria和Val常對演技有所激辯;新導演則從劇本角度而有不同的想法,只是多了重新詮釋的執行層面;就連已仙逝劇作家,在走過千山萬水後,對於劇本結尾也有其新想法,新導演又該如何處理這樣新增的感受......
這些場景呼應了Maria和Val在Sils Maria多日總算有機緣觀賞到馬洛亞之蛇,但卻可遇不可求,敗興而歸。導演更極具巧思地在這個場景安排了消失的情節。光陰的皺褶裡,究竟存在了甚麼,又失去了甚麼呢?
這是時間給諸君的衝擊,電影的故事更包含了向傳統道德觀念下了挑戰帖。演藝圈的聲色犬馬,趨炎附勢的底蘊亙古流傳,在這部電影裡則隱約看到了其中隨著時間的轉變。這樣看來,覺得電影的第一個部分真是一個絕佳的楔子,看似當紅女伶遊走社交場合的進退逢迎,卻是充滿對於過去的緬懷,當然還包含前述對於表演的意見,對照如今面對婚姻不圓滿的狗屁倒灶,及Jo-Ann的敢愛敢恨,負面傳聞,讓自己重新演出成名作的絕佳宣傳黯然失色。
於是不禁嗟然歲月不饒人,連那場試圖同Jo-Ann交流如何表演的場景也被不留餘地地打回票。不過最後編導卻不吝於在即將終幕的場景裡給予Maria溫柔的擁抱。儘管不再如日中天,儘管過氣過時,仍有欣賞的人,仍有自己發揮的舞台。轉變似乎必須去接納並且適應的,但不代表阿諛諂媚的背後必然是自身價值如今已被否定殆盡,所以就如同最後一景Maria的微笑,勇敢面對著人生的不留情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