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桌遊初探1602]Luna+Elysium+Mombasa+翻轉大稻埕+Roll for the Galaxy

比起其他重視機制的歐式策略桌遊來說,《Luna》應該是玩桌遊到現在,機制最難帶入其奇幻故事背景的遊戲,大概只有入神殿、蓋神廟比較有感!不過進行方式頗為特殊,為區域控制及工人放置的變形綜合體,因此是個新奇的遊戲體驗,且與其說是本款遊戲設計師Stefen Feld所擅長的多線取分,毋寧超過10個以上的動作選擇才是重點,尚考量執行的先後順序及每個人起始位置及資源的不盡相同,加上多數決、驅逐及扣分等歷程,得好好思量!
文字需求:無
人數:1-4人
年齡:13+
預估時間(分鐘):25/人






可能會讓你上癮,也可能會讓你直接放棄的《Elysium》是個卡牌管理,拼湊牌組的遊戲。總共只有5個回合,又或許預期會收集到很多牌組,因此遊戲可能會結束地讓玩家措手不及,因為心態上可能貪心地既想要使用卡牌功能,又想要讓他升級為『傳奇』,但魚與熊掌絕對無法兼得!因此個人認為這款桌遊除了一如其他卡牌管理的遊戲,無法一蹴可幾,需要多多練習之外,比起其他同類型的更考驗玩家的取捨!而彼此觀察對手所擁有的卡牌以做出選擇也是遊戲趣味。卡牌的隨機性讓每次遊戲都有變化;總共有八個家族的牌組,但只選5個進行的設定也讓每次玩都有不同感受。而這八個家族都是不同的畫師繪製,是個誠意十足的噱頭。
文字需求:有
人數:2-4
年齡:14+
預估時間(分鐘):60





根基於全球殖民時代對非洲大陸的侵占、收購及殖民的《Mombasa》,玩家扮演投資客,任意選擇1~4家公司投資炒股,同時開採走私血鑽石,並能通過越多次越好的記帳員審查,最後資產值最高的投資客獲勝。這是個牌庫構築的遊戲,不過牌庫不只一個是該機制的新突破,該怎麼安排行動卡牌入哪個牌庫需要好好規劃,或許可以搭配記帳員的審查來做安排。最精彩的莫過於持股數量及股票價值消長的競爭--拓展交易站就能提升股票價值,但地圖上國家有限,因此一番廝殺絕對免不了!我喜歡以物易物或換取服務的設計,也喜歡開拓勢力直接代表公司市值上升;記帳員的寫入不僅是不一樣的遊戲體驗,同時帶點預防過度托辣斯的意味(抑或肆無忌憚地忽略,成為最讓人血汗的投資客),不過這是我個人對這個部分的詮釋嚕!
文字需求:無
人數:2-4
年齡:15+
預估時間(分鐘):75~150





《翻轉大稻埕》的概念很簡單,即收集資源以換取分數與(或)特殊能力(商船及建築物),最後成為大稻埕地區最有威望的貿易商人為目標。其中蒐集資源的『轉珠系統』為本桌遊的一大亮點,它是藉由翻轉、交換以達成三或四個直或橫的連線來取得貨品的設計,且一旦有得連線就可以繼續下去,栩栩如生地模擬所有電動連線遊戲的精髓,但正因如此,若參與者實力不均的時候,越會轉珠的玩家就越容易獲勝,且無其他可以自力救濟的方式,這牽扯到商船及建築物的功能不夠完整,顯得失衡,只有憑藉運氣的問天,縱使這地方設計真實傳達了台灣人骨子裡或多或少的迷信心態。另外,轉珠的down time時間過長可能也讓人詬病,顯然此機制雖然新鮮,但就是沒有其他使其出彩的設計支援,甚為可惜。不過透過這個遊戲學習並了解了大稻埕的歷史也不錯,單人局練習轉珠也ok,若玩家實力平均也值得拿來消磨時間嚕!預期會有一場龍爭虎鬥。
文字需求:無
人數:1-4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45+








《Roll for the Galaxy》與《Race for the Galaxy》和《Puerto Rico》的機制類似:選擇一個動作,其他玩家也可以執行,以殖民、發展及貨物交換來打造自己的殖民區域。由於動作選擇總是比參與人數多,因此一個回合中,並非所有動作皆能執行,如何精煉回合數以達最高成就取決個人功夫,是這些遊戲的特色。本桌遊的不同點也是趣味在於需要猜測別人的行動,若能與他人不同較為有利,畢竟可以多執行一個行動,不過可能會被嫌運氣運氣,幸賴尚有星球圖版上的功能維持其平衡性,只是因為文字需求及星球的多樣性與豐富的數量,讓這款遊戲每場開來都不同,玩得好也不容易,怎麼搭配不同的星球有箇中醍醐味,需要練習熟悉。
文字需求:有
人數:2-5
年齡:14+
預估時間(分鐘):45+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16]Demolition-崩壞人生:撥雲見日

是否對周而復始的日常已麻木,將自己的情感,至親對自己的感情視而不見,而直到有一天,情感缺了個角,才發現腦海裡全是過往情景,而人總是要失去之後,才會懂得追悔、珍惜。這是崩壞人生。
『我又不愛她!』當Davis將這句話說出口時,我抱持著懷疑。當初一見鍾情的乾柴烈火,進而步入婚姻,難道只是有助於自己事業大躍進,所謂政治正確的選擇!?理當非也,抑佔了部份,還是其實不重要,所以導演選擇不可考呢?開場第一場戲才是關鍵,簡單的對話已經告知觀影者,從來Davis就不是會注意細節的人,他總是心不在焉,遑論擁有浪漫的基因,就如同他與她老婆的家給我的第一印象一般,方正、冰冷、帶點距離,而非我所熟悉的美國郊區房子所帶來的溫熱感覺。

導演用他一貫的拍攝手法,將過往與現在交錯進行,延續前作《Wil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觸景傷情』的型式,更承繼作品履歷中,難以說出口的心痛。在這影片中,正是因為那些過往的細節,如鬼影般歷歷,出現在生活,出現在自己的,與感情無關的投書裡,於是我覺得他沒有他所說的那般愛已逝去,以致冷血無情。反倒是片段對Davis生活及工作的描述,發現人總讓情感被掩藏在每日例行事務以及公事公辦的來去中,所有的一切已稀鬆平常化,過於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只是麻木度日的皮囊。

因此在面對劇變,Davis難有太多情緒。所以他必須將過往抽絲剝繭,就如同他突然好奇所有機器的運作,將機器拆成零件檢視,才能發現情感的痕跡。不只拆解,亦是破壞,將所有從來無異議的存在崩毀,砍掉重練,探尋細節,才會明白能夠一起生活的難能可貴。這是個隱喻,如Davis所言。

對販賣機的客訴信是另一個宣洩,這個部分的角色們都有些不該怎麼辦的關卡,身陷不知如何挽回的困境,於是相互撫慰,並一起宣洩難以言喻的痛苦。然這一段的寫入,個人認為逃不開這類從喪失至親之痛苦中復原過程的電影套路,浮著陳腔濫調的氣息。幸賴音樂選取的精準,曲曲深入人心,另外Davis與孩子相處的情節描繪,頗為特別,讓Davis慢慢學習留心周遭,觀察幽微及投入感情;同時彼此的情緒互文著,更立體深刻Davis的內心。

此外,場景的設計突顯出Davis的特出,頗為出彩,回應了他從失去走出來的方式的確與其他影中人甚至是大多數的人不同,儘管我以為他的心情和岳父母的遺憾聲氣相通,只是做法稍有不同罷了!後者總認為可以再多做些什麼,悲痛便不再,奈何已天人永隔,來不及珍惜;前者卻直到後來才了解到那些生活的吉光片羽,皆珍貴如捧在手裡的小水漥,一旦鬆手便難以再度成形,亡佚。於是,當Davis終於仔細看著汽車遮陽板後的字條時,那悲痛之巨大,以排山倒海之勢襲向Davis時,也從螢幕內往外湧入觀影者的心中阿!

當所有的鬱悶,所有的猶豫,在拆除解構,從內心一掃而空後,我們終能重新面對自己。這部電影不單單只是Davis的重生,小孩與客服員勇敢地跨出去不清不楚的灰色地帶,尋求解答的舉動,無非也告訴我們得好好面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縱使過程可能讓自己需要披荊斬棘,搞得滿身瘡痍,但編導相信風雨過後,必能綻放如陽光般,無壓力的輕鬆笑容!就像最後一景,宛如赤子。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15]تاکسی-計程人生:電影的真與假

這是一部對伊朗影像拍攝提出詰問的電影,若尚能了解到本部電影導演目前的處境之後,就會恍然電影呈現的內容所意欲傳遞的價值。再加上全程於計程車設置拍攝鏡頭或車內乘客的其他攝影媒材的運用,及斧鑿稍嫌深刻的安排,不得不讓觀影者思考,我們觀看影像時到底看到的是什麼?過於殘酷的真實還是過度美化的虛假呢?這是計程人生。
我以為它是紀錄片,導演權充計程車司機,駕車穿梭在伊朗的街頭巷弄,隨機搭載著形形色色的人們,嘗試拼湊出這個國家當代的庶民風貌及人民對這個社會的想法,惟在飽覽這一趟計程車之旅後,合理懷疑他應該還是劇情片,經過縝密安排的偽紀錄片,畢竟最後一個長鏡頭的結束,若屬實,如今導演應該繳不出這部作品出來了吧!?

又誰能在鏡頭面前能夠毫不避諱,全無保留地侃侃而談呢?就連真紀錄片的訪談內容,還是需要透過剪接才能去蕪存菁,然後直觸影片真正所想要表達的核心。因而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橋段的安排,但由於初始的設定,還有不同媒介,舉凡手機,數位相機所拍攝出來的影像,及演員的演出,讓觀影者對於此部電影的真偽認知,在忽而真實,忽而虛假的變動裡,衍生出觀影的樂趣及影像被攝目的的辯證。

這呼應了導演姪女上車之後的橋段。女孩兒有個必須拍攝影片的作業,但老師卻洋洋灑灑地列出了數點不能拍攝及應該擷取進來的內容,為了完成這項作業,她必須外力來改變所拍攝的一切。與前述遙相對望的是,導演被熟識要求將自己的遭遇,如實電影化的事件,只是如果你知道導演現在是被禁足在自己國家,不准拍攝任何電影作品的狀態下,那就可以明瞭要接下這個任務的困難度之高,難如升天。

這也回應到倒數第二幕,為了人權奔走的女律師透過抱怨,控訴著政府的不可理喻,導演也順勢將自己的不滿藉由這個情節傳遞出來,這應可視作形成這部電影的契機。不僅反抗著打壓藝術的強權,如同劇情中所呈現,連一介享譽國際的大導演都還要購買盜版才能欣賞到其他國家的電影作品便是證明,同時也讓觀影者思索呈現出來的影像背後究竟有多少外力控制,進而影響其中的真與假呢?

情節的設計讓故事終究只是故事,但它投射出多少現實,絕對是掌鏡者兼創作者的的意識形成,至於觀影者如何解讀則又是另一番風景。只是若在創作階段就被強行介入的話,那觀影者又如何看見導演試圖傳遞其中所代表的真實呢?!這部電影從對刑罰輕重的辯論,連醫療也負擔不起的貧困,許多影片皆須從地下管道入手的文化沙漠,重度迷信的社會現象,到後來影像的虛實討論以及最後一幕的安排,或許能深刻了解導演以此手法形成此部電影的原點,並無時不聽到他為伊朗的電影藝術大聲疾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