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9-77]幸福來訪時-The Visitor

努力活著的非法移民開啟了死氣沉沉教授的新人生,或許自由的真諦是來自於自己對自己的解放,而不單純只是生理上的自由。平靜卻致遠;無聲卻充滿憤慨的諷刺。這是幸福來訪時。



看著電影預告,我一直以為著這一部會是深刻討論著非法移民問題的電影。他的確是討論到了,但卻詭異地岔出Walter和Tarek媽媽Mouna的一段情,感覺上和抨擊美國移民政策的核心,有點八竿子打不著,而且很是奇怪。但這只是一開始的感覺而已,電影散場後,低迴品嚐再三,才發現編導只是藉著這樣一個問題,來探討所謂真正的自由。



在這部電影中,很多事情都是慢慢堆疊出來的。就好像人與人的相識過程,在時光推移的痕跡中,你看到這個人在越多事件中的應對進退,或從和對方聊天的內容,漸漸地了解這個人。我之於這部電影便有這樣的進展,而越來越了解導演或許想要在這部電影當中表達的意涵,甚至對於劇中主角Walter,也隨著電影的進行,越來越熟悉,而不禁對他寄予一絲同情。



一開始,如果盡量不要受到預告片旁白的影響的話,或許在認知中,會覺得『哇塞!原來Walter是難搞的老人』。想要學鋼琴,換了N個老師,老師還以為Walter挫折容忍力太差,而自以為從容不迫,其實分明就是忙不迭以找台階下地解釋著信手拈來的統計研究搪塞;大學的職位要求他做什麼做什麼,不僅拒絕,還未給予足夠的授課時數;甚至對那上課內容,也事不關己,甚至寬以律己,嚴以待人。



但因公回到紐約,遇到意外的外來訪客後的片段,我卻發現Walter完全不是如此冷淡無情的人,他其實是個好人哩!那到底他為什麼在康乃狄克時,總是一副死氣沉沉,全天下都虧欠他的感覺呢?而那意外的訪客Tarek和Zainab,加上之後Tarek的媽媽Mouna,到底又有什麼魔力,讓Walter死灰復燃呢?更何況Tarek、Zainab和Mouna其實只是一介非法移民罷了。



後來僅僅因為一時不慎,Tarek意外地被拘留。後半段便透過已和Tarek結為莫逆的Walter的眼睛、耳朵,看清了美國移民政策似乎有點問題。他們似乎把非法移民都不當作人。不尊重人權,逕自遣返,而未事先告知;還有那些一連串的繁文縟節,行政事務的瑣碎,處理下來不知要經過多少年的手續;甚至我一直有個疑惑,遣返通知書一去不復返之際,為什麼不去追呢?到頭來,讓最無辜的人,遭受到最不公平的待遇呢?甚至他們以為自己有坦蕩蕩的理由留在美國了,即使被逮捕,也不過是一場誤會而已。



反諷的是電影畫面不斷穿插出現的自由女神像,不斷出現的美國星條國旗,不斷出現的移民宣傳海報,在在都大大地嘲諷著注重表面效度的冠冕堂皇。雖然在畫面上,沒有被無理對待的悲情畫面,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求饒場景......僅是透過角色口述出來,且是毫不在乎的旁觀者,即使是當事者,也是被監控的壓抑啜泣。但搭配這些鏡頭,就足以以一種強勢猛力,但平靜的姿態,提出對美國當局最嚴厲的控訴。只是說回來,平民百姓又如何對抗泱泱大國呢?有的只是身不由己的無奈,最後只能含淚說掰掰。導演還不忘在結尾的別離上,再補上一槍。



如此回想起來,這些非法移民,雖然對於違法的事,盡量避免;看到警察,快步通行,但他們仍努力朝著他們所嚮往的夢想中,努力邁進著,絲毫不受隨時會被關進牢裡的陰霾。或者他們以為自己真正自由了,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但至少肯定的是,他們為了自由是多麼地赴湯蹈火,希望有個途徑可以讓他們可以在美國安身立命。就如同Tarek透過非洲鼓敲打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音符。



我想這就是Walter改變的原因吧!?看到後來,雖未言明,但會發現Walter其實被妻子過世之事影響很大,才變得如此灰暗晦澀。他把自己難過的心,包覆起來,不再讓他繼續破碎,但卻只是變得如同他自己所說的假裝自己很忙,以忘記傷痛;變得心空空的,使不上力;同時也呼應最前面的學鋼琴事件。但卻禁錮了自己的靈魂。直到遇到非法移民三人組,他的心才漸漸打開。



看到他們充滿希望地朝向自己人生康莊大道邁進,儘管在美國沒有一定的身分地位,自由也是被限制住的,但他們從未頹喪過,或者有一時緊張,但仍滿懷希望,勇敢面對人生。反觀自己雖是個自由身,卻因為某些事而將自己禁錮住,蹣頜難行,甚至就這樣止步不前。到底自己給自己心靈上的枷鎖較不自由呢?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較不自由呢?不管怎樣,一切都不會太晚,還是可以重拾享受讓自己愉快的生活的。因為這樣的了解,後來的我反而可以體會Walter對Mouna的感情。這樣一段故事的安排,儘管只是一段剛開始就要步入結尾,無疾而終的戀情。



以自由貫穿全篇,平靜但卻做足反諷地指控美國政府移民政策的問題,不過主軸還是在Walter身上,關於加諸在自己身上,莫須有的牢籠;比起莫逆那身不由己的束縛,孰輕孰重!?最終,所謂內心的自由,還是由自己掌控著。好看!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76]愛情逆轉勝-The Rebound

其實仔細一想,這不過是好萊塢通俗愛情劇的其中關於姐弟戀的一篇而已。但在觀影後半段,卻忍不住地淌下淚水,或許是既為劇中角色的真誠而感動,同時也對片中綁手綁腳的束縛既無奈又感同身受吧?這是愛情逆轉勝。



這部電影看到後面,兩人分開後,各自過著自己生活的片段時,我竟然一時激動,猛一察覺,才發現一行清淚已掛在臉上。觀影過後,冷靜清明下來,發現這一部不過只是一部姐弟戀的通俗愛情劇,很公式化地展開一段新戀情,然後中間必有什麼阻礙,急轉直下,最後八九不離十的完美結局,而阻礙總是落在無可避免的年齡問題上面。



但因為男女主角的表演方式,相當有誠意,感覺好像是真情流露,而讓我強烈感受到他們倆的心意。我特別喜歡飾演男主角Aram的Justin Bartha在電影中的聲音表現,聽似柔軟,但仍鏗鏘有力,一句一句卻能深刻打入我心,想必女主角也是感同身受,好真誠阿;飾演女主角Sandy的Catherine Zeta-Jonesy則在關鍵情節的醫院外,那種為了對方著想而放手的沉痛告白,也著實讓人心碎,讓我印象深刻。



也因而即使還是要分開,剪接交替著兩人各自的生活,我仍感受到彼此之間流動的情感。而應該是意外成分居多吧,我因這場各自努力著的影像而感動著,這個場景讓我想起夏季日劇ブザー・ビート~崖っぷちのヒーロー~的最終話,取其各自努力的穿插表現。連結到最後一幕的再相會,幾句噓寒問暖,雖未涉及情愛,但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分離與成長,已意在言中,成為他們倆共同的默契,或許因為這樣才讓我如此感動的吧?!而電影結尾又停在一個適當的地方,個人認為做了個很棒的完結。




整體來說,這部電影可分成兩大部分:上一段讓我大為感動的部份,其實只佔電影約1/5的長度,算是第二部份;其他前半段則算是第一部份:描述兩人怎樣突破外在枷鎖,舒適地在一起。仔細觀察,會發現到Sandy其實是個頗壓抑自己,無法擺脫世俗的眼光的人,再加上這個社會,
不論是成文或不成文的準則,讓她持續困獸之鬥,備感艱辛。



一開始發現老公偷吃後,搬來紐約的前半段:遷入新環境的過程當中,就可以窺見一些她踏入婚姻之後,讓自己綁手綁腳的端倪,甚至還有隱藏自己情緒的壓抑傾向。最明顯的例子,在於她對孩子的管教上,從前頭的一味禁止對照之後遇到Aram,對待孩子的方式。還有在新生活中,遇到Aram,因緣際會的各項活動,讓她釋放出原本自我的表情。



在這邊不得不想插嘴先說,飾演兩個孩子的小演員,實在具有出色的演技:把天真無邪,『囝仔人有耳沒嘴』的感覺傳達地相當好,是整部電影重要的笑點來源之ㄧ。附帶提一個發現:這部電影幫實境節目置入行銷很大,不過其實也才兩部而已,Top Chef和American Idol。



Aram則是一個未來受到雙親控制,自己卻極力想要掙脫束縛的人,不過似乎還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感到茫然,直到遇到了Sandy,他才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這樣看來,其實兩個人都有同樣的共通性:太受到外在環境制約了。外在人事物不管有形無形地監控著自己要怎麼做,應該做什麼,自己才去做。但畢竟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是有權享受自己的人生才是。



總覺得Aram受到Sandy爆發壓抑情緒的啟發;而Sandy則對捨棄高薪,就低薪但是是自己喜歡做的事的Aram吸引著。那一幕在摔角場旁,Aram對Sandy訴說著Sandy一家人多麼讓他開心的告白,我想是全天下最浪漫的告白了!人的確就應該要快快樂樂得活著,順從自己的渴望,而不是違背自己的心意勉強去追求去掌握自以為的幸福,這樣的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嗎?



不過編導仍不忘回到現實層面上,或許那中途的分開,還有更多的意義,這就是電影的第二部份。是的,或許他們在一起真得很快樂,或許他們真得心靈契合,但這之後將會面對更多的挑戰,無法來到這世界的嬰孩只是其中一個困難罷了!在這樣一個分歧點上的意見稍稍不同,或許Sandy擔心著往後的更多分歧,Aram是否有足夠的成熟度去和他一起面對呢?



表面上,關於姐弟戀,對於旁觀者而言,我們可以籠統地將兩人的分離怪罪在年齡差異的問題上,並同時質疑著他們為什麼不能擺脫外在的眼光,禮教束縛,快快樂樂地隨心所欲?但其實在好不容易自己解決了自己心理上承受了外在所給予的莫須有壓力之後,兩人的關係並不就這樣,可以被套用上『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結尾的。



應該還有後續,還是要關起門來,審視兩人的相處之道,彼此會遇到的現實狀況,是否有著共同的目標,而不是一味地為愛情沖昏頭而已。而當雙方冷靜過後,有足夠的成熟度之後,兩人的感情延續,廝守終身,只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罷了,就像電影的最後一幕。



而其實所有愛情關係裡頭的最後階段,也都有著同樣的道理,不只是剛好像這部電影一樣,因為有一方的較為成熟穩重,才存在著這樣問題的。就端看兩人雙方是否有認清現實,而不只是一時衝動,最後就落得抱怨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雖然大半篇幅在描述著姐弟戀是需要跨出多大的一步及勇氣,並在關係之中,因為個人的改變而獲得真正的幸福之外,最後更把兩人的關係帶到最後的階段。雖然這最後未有具體的討論,不過還是可以覺察兩人在這段關係上,自我成長之外,又更進一步地成為更成熟的人去面對接下來的現實,因而大受感動。算是一個頗為完整的愛情歷程。還不錯。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75]殺人犯

事情的真相和近期某部電影的真相是一樣的,講出來就破梗了,還是不要說的好,畢竟這一部電影一直隱藏著真兇,直到後來才顯示出真相。雖然震驚,但全然因為看過類似的題材,再加上有著相當隱諱,容易讓人忽略的提示讓我和之前那部電影產生連結,所以驚喜度稍弱,不過還是相當精采,和另一部電影比起來,意義會比較深刻些。雖然真相的揭發過於平淡,一些情感的處理上也稍長,但對於人性墮入恐怖深淵的描述,很不錯。這是殺人犯。



比較起來,雖然真相是相同的,但是電影的著力點上,卻有所不同,因此有著各擅勝場的驚悚。這部電影較著重在人性在墮入無比困境,受到委屈,無人相信之際,所爆發出來的恐怖;反觀另一部電影就比較是在於對於未知力量的恐懼。這也是因為主要敘述的角色是不同的。另一部電影是從犯人和被害人並列為敘述重點;而這一部電影則是其中一方的觀點為主軸。



從電影預告中就很明顯地瞧出端倪了:這一部電影的預告無從得知真正的兇手是誰,所以會吸引入戲院的原因便是想要知道最後的真相及動機。而電影也符合大家期待地,從頭到尾,疑雲重重,有種『該相信誰,誰又不可以相信』的故佈疑陣,而讓觀影者如我,有諸多的揣測,關於真相。不到後半段,兇手絕不會現身,只是當現身之後,才會發現原來故事裡已隱藏著難以令人察覺的線索了;而另一部電影則已開宗明義地告訴你兇手就是這個人,也等於主角,主要想要了解的便為亦是主人翁的兇手到底藏了什麼秘密?



只不過這部電影僅做好了前半段的隱諱不明,揭發真相卻沒有讓人有著轟炸感的驚訝,照這樣混沌不明的事實當中,真相應該是晴天霹靂的,但這部電影卻處理的有點平淡些,有點可惜,但也有可能一部分的原因在於看過另外一部電影,而在揣測翻找證據時,忽然靈光乍現地與那另一部電影連結起來,一切都解釋得通了。後面的揭曉又直指同樣的想法,所以驚喜感有點削弱。



這部電影或許在驚悚娛樂度上,沒有另外一部電影高,但在心理層次上卻描繪的相當深刻,可謂是著重於心理上壓力陰影幢幢的恐怖,既擺脫不了,且有如寄生蟲一般附在自己的心上,嗷嗷地吸吮著內心的血,要將劇中人物榨乾一般。那隻寄生蟲被命名為『搏不得任何人的信任』,並貫穿這部戲劇。前半段是自己懷疑著自己,後半段是有選擇權的,但一般世俗的評判標準,卻會一面倒地相信著某一方。



那種感覺是明明自己是被冤枉的,卻還要被押入大牢中的啞巴吃黃蓮的感覺是一樣的,甚至是被孤立無援的,因而,在同時,陷入了瘋狂。前半段的瘋狂是帶點自私的,想要牢牢地抓住既得利益,進而不擇手段,可是就如同主謀所說的:其實自己是可以選擇的,若不是要掌握住那可謂身外之物的名與利與地位,又怎會招到主謀的威脅呢?



編劇巧妙地連結到這個故事之前的故事,兩者產生相關聯。不,不該說是編劇,厲害地是真正的犯人營造出類似當年的狀況。他憑藉著就是晦暗的人性,以他打滾多年的經驗看來。雖有『錢財乃身外之物』如此一說,但人類還是無法不追求冠冕堂皇的頭銜,好像頭銜越多,越高階,才能證明自己一般。但最後卻落得劇情結尾最後遺憾的下場,是否有股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慨歎呢?



當然千不該萬不該的還是主謀者,其實他也是有選擇的權利,同樣的也是對身外之物的欲望讓他產生殺機。他是否曾經想過,當他這樣對被害人說著自己動機的時候,不是一個對自己的行為最大的諷刺嗎?我想就算是任何人,或許都不會察覺,因為人太習慣用被害者的姿態去要求一些東西,而不覺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論是這部電影的主謀者,這部電影的主要受害人都一樣。但就算以被害人的姿態現身,就可以為所欲為嗎?而我們是否可以跨越華而不實的那一道牆,冷靜地選擇呢?



只是這部電影和那部類似的電影一樣,後面的感情戲拉得過長,想賺人熱淚,但於我而言,卻有點尷尬的感覺;而雖然是有殺人犯,幕後主使者的電影,但可能是選角的關係或是主要戲份不在描繪某些角色的關係,所以某些橋段竟讓我有噗嗤一笑的感覺,顯然和全劇緊張的氣氛有點格格不入。其實有點可惜。



真的認為題材有點重複,影響到一些些對於這部電影的感覺。不過在本劇主角心理層面的深刻描寫,反倒是開創了另一片天空,即使真相是一樣的。最後還是回歸人性,回歸到慾望的醜陋。其實還算不錯。























----------(注意以下有大雷)-----------





































本來不想說出那相似電影的名稱,不過為了以後備忘用,還是得記錄下來,這部電影很像『孤兒怨』。



連續兩部以小孩反撲題材的電影,雖然他們是有著病症,和以下所說的可能不太相干,但只是想借題發揮罷了。其實小孩在某些程度上面是具有動物性的,或許大家都已經知道,但卻從未去面對這個問題。在一般的孩子當中,或許比較可以覺察到其中的心機,但別以為身心障礙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能力,甚至有人是不惶多讓,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他們對於常規遵守,內在基模建立得較為緩慢,所以才會如此。



只是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還是具有他們的觀察力,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然後暗中進行著他們想要的目標。所以別再以為身心障礙的孩子很笨,有時候對他越關懷,反而會收到反效果唷!這就是為什麼帕夫洛夫的口水反應是放諸四海皆準的。



無可厚非地,這些孩子真得比較遲緩,但其本能上的反應是和其他人無異的。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會看到特教老師比較兇狠的樣子,有人會說他又不懂,何需如此,但其實他們或多或少都是知道。比起和顏悅色好言相勸,倒不如直接展現不喜歡,對他們的感覺還比較來得強烈。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74]騙行無阻-The Brothers Bloom

說是一個世紀大騙局,從頭到尾都有梗,讓人驚訝連連,倒也未達此境界。不過兄弟之情,對行騙之人產生愛情,同時被對方的人生觀所影響的描述,頗為深刻,或許才是整部電影的精髓吧!?只是會期待著這樁騙局的完整性,還有提升其他次要角色的關鍵性,讓騙局能更精采,佐以體悟出來的人生,兄弟羈絆,這部電影才會更讓人難以忘懷。這是騙行無阻。



或許是受到電影預告的影響,其實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是會讓我驚喜不斷的騙局:每個出場角色,不管是主要或是次要的,都有梗在他們各自的戲份之中。最後再佐以一個恍然大悟的精彩結局,就好像Ocean 11的世紀大騙局,或其他類似的電影一樣讓人看了津津有味。



但整部電影看下來,關於騙局部分,雖有讓人驚喜之處,但並未符合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驚喜的是到底哪個才是真正騙局的玩味,再加上人生虛虛實實,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演戲,或是真情流露,有時候可以掌握的往往只有你自己這個部份而已,別人的部份,是難以控制的。更甚者是雖動了感情,但卻還是腳本的一部份。



這部電影便是這樣以一條模糊曖昧的線,隔開真實與謊言,是真實也是虛假,是演戲也是真情,而讓觀影者如我,因為想要知道What's next,而繼續看下去;同時有多處讓人意想不到的原來如此,運用這類型電影會常用的追溯回顧真相法來呈現。只是上述幾乎都是小事件小細節的處理,反而在主軸大事件中的騙局未做安排,或許才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精彩,沒有那麼地結構緊密。尤其是角色的安排。



有些角色有著強而有力的出場,讓我在電影途中,會一直不斷地猜想這個角色該不會是雙面間諜,這個角色該不會最後來個大翻盤。一來確實是我諜報片、騙局的故事,偵探故事接觸蠻多的,二來角色出場得煞有其事,當然也讓人懷疑。最後卻只落個蛇尾退場;另外事件中事件的真相,有些未說清楚,原以為是後面會鋪的梗而把這個場景記下了,但卻沒有交代。比如說我好想知道Penelope跟警察說些什麼耶!也因此,總覺得就少了那麼一點精彩度及完整性。



如此尊重小節,大局略顯粗糙,未扎實處理好的狀態,或許是因為整部電影並非要讓你看到劇本多麼精密,多麼地峰迴路轉,多麼地出人意表。總覺得強調的地方在於情感部份:愛情、親情、人生。男主角顯而易見地是弟弟Bloom。開頭兩個兄弟小時後的故事,原以為有點多餘,但一些細微的臉上表情,以及長大後的衝突,才發現小時後故事的描述,不只是交代兄弟倆成為職業騙徒的經過,更是弟弟對哥哥有種複雜的情緒,已經從孩提時期開始累積。



只是,套句日影劇Rookies川藤說的話,弟弟缺乏開創道路的勇氣與決心,不到遇見Penelope,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悲慘的被害者,被哥哥掌控著安排著自己的人生,而沒有一絲ㄧ毫的主見。直到對許許多多事務都抱持著熱誠的Penelope的出現,讓他看到對人生的熱情,還有不管怎樣,去做就是了的積極,連帶地也影響了弟弟Bloom的想法,套句哥哥的話:『沒有未經編寫的人生,只有編寫很爛的人生。』



同時自己也覺察到對哥哥一直存在的感情:弟弟其實也深愛著哥哥,別看弟弟總巴不得離開哥哥身邊,但當哥哥需要他的時候,他仍任勞任怨地跟在後頭,確實表現出了血親的羈絆,又小時候這麼長一段時間的相依為命,關係莫名地是怎麼解也解不開的!



還有其實哥哥也是無辜被他指摘的受害者。故事前頭可能會覺得哥哥怎麼都不放過弟弟,但看到最後,會覺得該不會連Penelope這一顆棋,也是哥哥安排在計畫中的一部份?!就算Penelope只是無心插柳的催化劑,但最後一個事件,的確散發著哥哥要讓弟弟Bloom脫離詐騙行列的貼心。哥哥其實是很愛很愛弟弟的,再幾次關鍵性的真相回顧當中,便可以看到哥哥的讓步,特別是最後不顧生命危險的放手,更是相當感人。



但有時候,感情這種事總是容易被其他事情矇蔽,或根本連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情感,更何況是其他人可以了解覺察到嗎?又身為一個隨時要變成另一種人的人,如兄弟倆,久而久之,演戲和真實似乎難以分辨了!!無怪乎,總會有些演員,無法走出角色的情緒便是這樣吧!?突然有種果然『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嗟嘆。也因而回歸到前頭所說的,有一些模棱兩可的地帶,誤會因此誕生,錯誤因而出現,騙局就鑽出縫隙,努力往上發芽。這即是這部電影的基本。



大故事其實不是說得很好,有許多虎頭蛇尾的表現;但細節方面卻做了很縝密的處理,將兄弟兩人之間的羈絆發揮至深,對人生的虛實之間,也具有一定的真知灼見,其實還不錯哩。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演唱會10/不負責音樂講座20]這位太太和圖騰的第二張專輯演唱會

一個成功的樂團,不只音樂要好聽,還要有搞笑的天份!?至少需要有高度的幽默感,以及可以和觀眾打成一片的演唱會設計,我想是演唱會得以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或許吧!?



關於圖騰

若有看過圖騰樂團的演唱會,你就知道他們已經把這樣的精髓發揮到極致,總是可以把氣氛炒熱到最高點,或冷到觀眾不由得噗嗤地狂笑。剛發行第二張專輯『放羊的孩子』的他們,於日前舉行了新專輯演唱會,在其間,自己也自我解嘲地說,每次都不正經地說笑話,搞得說笑話時間比認真唱歌時間多,這樣不行啦!如此類似的話語。



姑且不論事實真相是否如此,但我不得不說他們這一團實在有超高的搞笑功力,毫不刻意,就算是故意也很自然,信手拈來就是一笑,即使是第二次聽他們演唱會,照樣被他們天外飛來一筆的笑料
逗得哈哈大笑,我想是因為他們這整團簡直人人都是嗨咖的緣故吧!?不過話說回來,主唱Suming說他們笑話講太兇,倒也言過其實,基本上,音樂表演還是佔了大多數。



況且沒有這些很棒的音樂,有好玩的笑話是無法吸引觀眾入場的,所以別再說自己不認真,其實你們都很認真地在呈現你們的音樂的,要不然怎麼這麼多人肯買你們的帳,專輯一拖再拖,卻還是一直許願催生不是嗎?正是有聽有嗨的音樂,有聽有感動的音樂,有聽,套句查馬克的話,有生命力的音樂,所以我們才一直不離不棄地期待著第二張專輯的出現。



關於第二章專輯,放羊的孩子,專輯名稱便已經說明了他們對歌迷的一再食言,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第一首歌,同名歌曲,放羊的孩子,帶點迷幻的氛圍,Suming在Vocal的處理也有點不一樣,較為輕柔,有別於第一張專輯中歌曲的感覺。不只第一首歌如此而已,其實,這整張專輯中,聽某些歌曲的感覺,會愰然地以為自己在聽其他樂團的專輯哩!



的確,圖騰樂團在這張最新專輯中,展現出他們的企圖心:替這張專輯加入許多不同的搖滾元素,更豐富了整張專輯的多元性。雖然有些不適應,其實我被他們吸引的原因全來自於因為他們能把原住民音樂與搖滾做完美結合,而這些音樂在這張專輯當中有些減少,感覺上有點失去圖騰原有的風貌。不過越聽越覺得這一直都還是圖騰的樣子,可能是後半段的歌曲比較『圖騰風』的關係吧!?



但反覆聽了幾遍發現:儘管有了新的突破,而有了新的歌曲包裝,但仔細聆聽,那圖騰一向的風格仍在樂句之間緩緩地流洩,不管是聲音的處理,合聲的編寫,甚至他們的搞笑個性也加入了歌曲之中。我不知道這可不可以說是他們趨向於成熟的作品,但至少和第一張專輯比較起來,有更多更豐富的音樂元素,創作出更宏大的音樂饗宴。只是習慣於第一張專輯的朋友,可能對這一張專輯需要稍稍適應一下吧!?



也因為如此,演唱會上,Suming拿起了電吉他,雖然嘲弄著自己,在技巧上還需要加油;雖然其他團員說著他是松山ケンイチ在演Go To DMC(重金搖滾雙面人),Suming尷尬的動作,也讓我們覺得很有趣,被大家恥笑了一番。但好歹還是有模有樣,連鼓手阿勝今天也不知道在嗨什麼!?印象中,他沒有那麼嗨,還是我錯怪他了!?



嗯!真的有往重金團邁進的潛力!?(誤)連這次的band-sound也做得很大聲,不知是故意還是失誤。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可以聽到更清楚的Vocal,若這場演唱會的band sound可以再調小聲一點點,那就更完美了!



關於這位太太

這位太太就沒那麼與生俱來的搞笑,在屋頂音樂節時,第一次聽他們現場,印象最深刻的比較是那隨著歌曲舞動,曼妙多姿的現代舞舞步,反而不是搞笑。但在他們新專輯首唱會上,卻讓我很嗨,還搭上最新『潮流』和觀眾達成完美的互動,讓我聽得很盡興!



其實在離演唱會日子的前一周,我還猶豫著是否要去聽他們的演唱會,這其實有很多因素導致的。其中之ㄧ便是對他們的音樂不夠有信心。話說那首收錄在小草地二年級音樂合輯中的『不是不想念』實在太令我驚為天人了!而便一直期待他們即將發行的專輯。但不知是否過於期待還是不合我tone調,整張專輯不是那麼深得我心,或許關鍵在於『不是不想念』的重新編曲讓我失望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小草地中的編曲。



重點歌曲的失望連帶地影響到聆聽其他歌曲的興致,如此莫名的連坐心理,或許就是沒注意到其他歌曲的關鍵吧!?不過不得不說,後來在youtube單獨聽其他歌曲時,還是有像『而我』、『我看到很多人』的好聽歌曲,但只找到這幾首而已。適逢新專輯發行而順勢舉辦的演唱會,有朋友感興趣而邀約我是否要一同前往,心想既搭順風車不需做決定,同時又可以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便答應了下來。



但沒想到朋友『棄A保B』效應,讓他決定不去了,結果決定權還是回到我身上來。因此才如此猶豫。直到聽了第二張專輯,才覺得自己對第一張的連坐心理是否太嚴苛了些,是否對其他歌曲太不公平了些!?因為第二張專輯整個正中我紅心!清跳的律動感覺,或帶點王菲式唱腔的圓滑線,對於這兩種詮釋方式,有著適當相對應的音符,編曲也編得恰到好處,儼然成為這位太太的招牌。當然流暢度以及悅耳度也具備一定的水準。



對於這位太太的這張專輯,我想我可以說他們的曲風又更臻成熟了!當初『不是不想念』重新編曲版如此讓我不適應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原本給我有如拋物線圓滑的這首歌,在專輯中,竟大膽採用斷音的方式處理,雖然在A段是可以接受的,但副歌完全不搭調,讓我感到失望。不過在這一張專輯中,每個部分都配合得恰到好處,油然而生一股『相見恨晚』的遺憾。因而儘管是一個人,也要去聽他們的演唱會!





然後,我鬆了一口氣,還好我有去聽演唱會,不然我會覺得好可惜唷!當然聽到喜歡的歌,能夠現場演出,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又可以跟著一起唱和之外,炒熱氣氛果然還是必要的,然後我才發現方Q一直都是搞笑的主key,還是其實是阿牧?阿牧應該是有相當自我解嘲的能力,如前半段『如巨星班的丰采』的設定,因道具出槌後,馬上說出自己的出錯,還把演唱會腳本洩漏。不過如此也才看到阿牧的真,我對『真』最沒有抵抗力了!



最嗨的莫過於『Sorry,Sorry』的遊戲了!還在不自覺間,有初級版,中級版,進階版哩!玩到不意樂乎,且最高境界應該就像這場演唱會一樣,只要樂團沒有正式說stop,可愛的歌迷聽到疑點,還是會開槍!可惜的是我想看到兩位女主唱再展曼妙舞姿,揮動秀髮的瘋狂現代舞動作,破滅了。儘管有取而代之的群舞,雖然很可愛,雖然很有趣,但我還是想看到忘情的狂舞。顯然黑郎稍微收斂起來,阿牧倒是仍搖頭晃腦,再加上一頭燙著微捲的頭髮,一副Rocker的陶醉模樣,好喜歡。



後記

原本以為是純粹演唱會文,不知不覺也寫了專輯感想,雖然沒有很仔細,但硬是要加入『不負責音樂講座』單元,還請海涵。



本來想順便補個幾段回聲的『心電回聲演唱會』心得文,但我已氣力用盡,腸思枯竭。我真該下跪,明明就是我的最愛團,明明心中暗自下定決心,每一次光臨回聲演唱會,都要有心得,但是卻沒有做到,真是不應該;更何況,我竟只是順便,雖有心,也該下跪。我對不起你,回聲樂團。所以放一下這場演唱會的廣告,讓大家懷念一下。不過快快發專輯,再辦演唱會,才是王道,屆時我就應該寫得出心得文了吧!?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73]竊聽風雲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句話,將本部電影形容地相當透徹。雖以竊聽為名,也是整個事件爆發的導火線,卻看到更多錢對貧富雙方始終有著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既見識到貧窮的一方,渴望賺錢改變生活;也見識到富貴的一方,錢再多都嫌太少,雙方都是不擇手段。到最後,徒留兩敗俱傷。並藉由一個角色的情緒貫穿,娓娓道出包括金錢的人生無力之感。這是竊聽風雲。



儘管開眼電影網介紹著『金融風暴下,無人不低頭。』但我還是擺脫不了會有警匪槍擊追逐的場景的預期,雖說我不是港片通,但導演監製名單一列,總會有如此的想像。結果卻出乎意料地幾乎沒有,且著重的點並非在警方追逐犯人上,反而是更多自家人在追緝金融嫌疑犯時,因一些因素誤入歧途沉淪下去,反而變成自身和大財閥的對抗。



整部電影等同於一個完整故事,一個為了找到金融罪犯玩弄証券市場於股掌之間的證據的故事,但故事之外還附加上其他故事:偵查小組團隊中,其中三人的生活故事,而這些故事成為這整個故事轉折的關鍵,一個關於金錢的轉折,一個關於朋友義氣的關鍵。其中那種處在貧困環境下,是否為了錢而同流合污的掙扎情感表現相當深刻!三位主要演員: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表現傑出,尤其是古天樂,吳彥祖也讓我印象深刻。



古天樂飾演一個雖在工作上一直抱怨,但卻為了五斗米而折腰,且需要為躺在病灶中的兒子付出龐大醫藥費的爸爸。對於深愛兒子的他,在錢財拯救自己骨肉和公平正義的天秤上,最後屈服於錢財的龐大效應上,甚至卑微著自己也無所謂,儘管在工作上的不甘願是盛氣凌人的;吳彥祖則是飾演一個出身貧窮,上司賞識,即將迎娶豪門千金、前途光明的青年。不過卻對有錢人呼風喚雨,不需出生入死,就可坐擁警察這個職業的薪水的N倍的財富,有著莫名的情緒,或許是種被看扁的心態吧!



這些故事透過旁支的小故事當中,雖然是生活或工作的一部份,卻精準地傳遞出兩人的個性以及需要。也因此在竊聽之下獲知情報,並因而賺進大把大把鈔票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印象好深刻的一幕是:證券交易所內,開市後,風華國際的股值不停地上升,吳彥祖站上桌上,好似揮舞著大旗,想把勝利留在自己口袋般,帶頭努力地為這支股票加油。諷刺的是一介警察,竟為違法所獲得的情報,得來的富有,而振臂歡呼著!



對劉青雲這個領頭的角色,觀影時,反而比較沒有感覺,不是演技不好,而是對這個角色的情節設定以及和飾演長官的方中信的對手戲,乍看之下,似乎對於這個主軸事件而言,如同局外人般地故事,這個連結的緊密度也是我覺得本劇可以再加強的地方之ㄧ。但散場後的思考,發現或許編導只想擷取這個角色在個性、處事上面的特色,成為整部戲穿針引線的作用吧!?



這個角色果然是個領頭的角色,不只是其他兩人的組長,並協助他們度過難關及解決捅出的婁子,另外在情緒上以及處事的方式上也有種貫穿全局的感覺。運用他對所愛之人所採取的態度,以及好友愛上所愛之人的態度:逃避然後錯過,錯過然後逃避,無限循環,爭吵,但始終都解決不了問題。直到成為旁觀者來看待類似的事件,才頓時恍然大悟。逃避、禮讓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友情以及電影中所面對的事情也是一樣。所以他決定不管再愛情還是在事件上得跨出那一步才行。



只是當解決的第一時間已然錯過後,所有的事情就不再單純了,不再只是一就是一,一擊必中的解決方法了,還有後續衍生的問題,還有越來越多不可抗力的因素,牽扯越來越多,越變越複雜:愛情中的第三者也是自己的好友,女方的骨肉。事件中超乎想像的龐大惡勢力,還有計畫中的變化。再面對這樣的狀況,人不
就好像電影一開頭萬頭鑽動的老鼠一樣嗎?不停亂竄,只求解決暫時性的問題,求得安穩溫飽,但全然無知後方還有追兵。而那種暫時安心感然後遇到狀況的恐懼感,也好像是電影中股票投資人,惶惶地等待開市的心情一般,上漲時普天同慶;狂跌時草木皆兵。原來開頭的污穢場景,已經為全劇下了註腳。



人都可以不需要拖到最後一刻才想通,但總是有種莫名的驅力,讓人做下之後會萬劫不復的決定,而讓事情有如蜘蛛結網一般,越來越不單純,而到最後,不得不的犧牲,成為最大的遺憾,籠罩著無以名狀的無力,因為事情永遠可以不用走到這一步,但卻一念之間,牆櫓都可灰飛煙滅了。最慘的是這一念,有時候還由不得自己的理性去控制。其實關於錢的二三事,關於和金融犯罪只是楔子,隨著劉青雲這個角色,更恢宏地帶出了無奈的人生。



所以雖然整體事件是在說明追緝金融罪犯的辛苦過程,但在三位主要角色的生活故事的影響,讓整個過程不再單純,就好像他們整個劇本中自身遇到的狀況一樣。其實金錢的事,只是其中一小部份,我看到了更多人生中令人無奈的事。有種可以避免發生,但卻也無法避免發生的徒勞無力感。這部電影透過精準的說故事手法,做了很棒的詮釋。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72]愛情限時簽-The Proposal

本來只是各有目的的結合,卻因為共同生活,展現彼此不為人知的一面,意外地擦出了火花!是一部愛情喜劇,演員生動活潑的演技,以及善用環境特性製造出許多笑料。後面的情感傳遞,女主角的感情較讓我印象深刻,為之動容;男主角的處理就差那麼一點。但還是一部溫馨又爆笑的電影。這是愛情限時簽。



打從這部電影預告一出現,個人就覺得相當具有賣相:預告片中兩人不得不偽裝情侶的尷尬,也有佯裝親密其實趁機暴力的舉動,以及許多陰錯陽差的誤會所產生出來的笑點,雖然用膝蓋想也知道結局最後會是如何,雖然知道這是很公式化的愛情喜劇,但終究還是難抵上述令人莞爾的笑點魅力,還有想知道讓他們墜入情網的關鍵是什麼,而進入戲院。



不知是不是預告打太兇,還有有些宣傳看板,甚至還有片段搶先看,所以讓我有些失望的是,比較好笑的笑點幾乎都已經出現在預告片還有搶先看之中了。又因為看太多次了,已經將近麻木不仁的狀態,或者應該說,因為已知而可以預測,所以少了驚喜感。但總覺得對這部電影本身,有點過於非戰之罪的責難。其實這些建立在尷尬、誤會的笑點,的確有著不一樣的丰采。所有演員用他們的表情和聲音賣力的演出,將這樣的感覺,提鍊出來,的確讓人捧腹。



特別是Sandra Bullock一整個豁出去、不計形象的表演,實在令人印象深刻,不愧是喜劇女王!表情、聲音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就連動人深情的坦白告解也讓我的心為之ㄧ糾結,氣勢整個壓過Ryan Renolds。雖說Ryan Reynolds表現其實也不錯,但和Sandra Bullock相比,顯然各方面還有待磨練,總覺得表情生動度差了一點,情感的傳遞也差那麼一點,也可能是角色設定上的需要,如前面的無辜樣貌真是惹人愛憐。不過其中有一段聲音的表現,確實讓我驚豔到;當然還有那令人垂涎的好身材。



演員的表現再好,也要有適當的環境,讓他們發揮他們臉部肌肉的演技才行。在這部電影當中,誤會,或始料未及的錯愕只是基本款。個人認為這部電影一個成功的地方在於把環境本身的特性,加以"稍微"誇張化後,突顯出其荒謬、令人發噱,但又讓人不得不承認這是實情的狀態。我想這是除了預告片的梗之外,這部電影其他的驚喜。包括辦公室這樣的環境,還有小小鎮的民俗風情。



其實整部電影大概就是分成這兩塊:辦公室與家鄉。前面完全掌握住了辦公室的生態:被上級壓榨既忙碌工作之餘,最愛做的事情八九不離十地就是嚼舌根,若是辦公室戀情,辦公室八卦,更是最大的樂趣;e化之後,messanger或網路聊天室,論壇變成為最佳八卦交流站,傳遞速度更是更上一層樓,說不定還比光速還要快,不想洩漏都很困難,要知道這些風吹草動可都是上班族最佳的身心調劑呢!而本劇裡頭,完全掌握到了精髓。



後半段的大家族與小鎮風光,也頗為逗趣。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鎮之小,一人分飾多角,雖然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但卻好似沒辦法逃離他的手掌心』。說實在話,我本來看這部電影最主要的一個理由是為了Ryan Renolds,但沒想到片中飾演Ramone的Oscar Nunez完全吸引住我的目光,搶去男主角的丰采,一整個放得很開。光是看到他出場,就足以讓我發笑了!



雖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契約化婚姻,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這個鳥不生蛋的小鎮,但朝夕相處卻讓女主角Margaret卸下偽裝的外殼,展露出本性:透過Margaret的身世和男主角Andrew的身世做對照,讓她卸下了心防,表現出其本身脆弱的一面。或許是示弱讓Andrew起了愛憐之心。我好喜歡她在試完禮服後,跳上Adrew的船之後,瘋狂開船間的告解,透露出她的孤獨,她的欽羨,還有不希望自己在一個好好的家族中搞破壞,甚至有著愛上了這一整家人,但無奈是樁交易的椎心之痛。



Andrew則在回家這一趟中,展現出其追求夢想的堅持。或許應該說在交易這段婚姻時,就可以看到Andrew的野心,甚至甘冒牢獄之災的風險,不過Margaret當時應該只覺得這個男人很勢利而已,卻沒想到Andrew對自己的人生意外很有想法。或許這樣的要讓自己獨當一面,不倚父母的決心,的強勢,當然還有那可愛的家族,讓Margaret難以招架Andrew的魅力吧!



但我一直覺得電影在女方感情的處理上面比較深刻,男方的部份,總覺得還少臨門一腳。或許正是因為男方情感部份差那麼一點點,所以總覺得結尾也稍嫌不夠力,就像一般好萊塢通俗愛情喜劇一樣,感情不夠深刻。其實有點可惜,前大半段有趣的開局,讓人會期待後半段,但卻沒有相應的期待,不過這樣類型的電影,不就是這樣嗎?



所有演員幾乎都拼了老命豁出去了,特別是Sandra Bullock,相當犧牲色相,演技也相當生動。後半段的情感產生,也有讓人感動的部份,最重要的是利用情境特點,讓場景活絡起來;只是好多梗在預告片中或搶先看中看太多次了,所以這些地方就只是冷靜地看著,但整體而言,仍無法削弱這部電影的趣味性。還不錯。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71]情鍵四分鐘-Vier Minuten

年邁但仍執著於音樂的鋼琴教師以及乖戾卻具有相當鋼琴天賦的學生,她們幾乎沉溺在絕望的深海中,鋼琴是他們唯一可以掌握的浮木,讓他們產生了連結,過去和未來。不過,總覺得關係不是那麼緊密,故事完整度也差那麼一點點,但我還是從兩人的關係中,體會到一些立意。這是情鍵四分鐘。



一具上吊的屍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接破題,不留給我們一絲ㄧ毫的鋪陳喘息空間,直接要我們馬上進入狀況地看到其中一位主角過去的陰影籠罩在她身上,另一位主角則是透過言語表現出被過去陰影所困的痛苦,同時好奇著這主角兩人的連結點,而不禁想要繼續看下去。雖然結局沒有我想像中的震撼,但散場之後的沉澱,以及中文海報上的『這就是我的聲音、我的吶喊、我的靈魂』的字樣,讓我感受到強烈後座力。



曾經在一本小說中看過:『大家總是覺得你該照著他們的路子走』,這一句話,或許恰恰好可以為這部電影其中一部份做了很好的注解。說實話,很多人雖不是那麼喜歡那些希望照著他們路走的人或被指使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總覺得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為何別人要干涉;可是當自己回過神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也在做同樣的事。這大概是人的天性吧!?



照著自己的路走,就可以掌控周圍的一切,掌控住了周圍的一切,就會得到適當的安全感,就不會為外在的世界有負面的情緒產生。劇中的老師Traude便是這樣一個存在。不僅是為了那位乖戾少女Jenny不要浪費她天生的才華,或許老師不希望再有一個可以擁有美好生命的女孩,因為外在環境的影響而隕落就像她二次大戰時結識的親密愛人一樣。



在多次想起當時的往事,一閃即逝的回憶影像與現實交錯,讓老師對Jenny更責無旁貸,她對Jenny這樣說著:那個人可能有才華,但來不及展現了,但妳卻白白浪費妳的天賦。所以她希望Jenny應該怎樣做,比如說保護好手,比如說禁談黑鬼音樂等等。但老師從未發現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準則套到別人身上。不覺得就好像二次大戰時,納粹的獨裁統治,自己想要怎樣就怎樣地控制著人民。老師的親密愛人因此而受到迫害,而老師自己卻無能為力。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讓她心力交瘁,如今幾近絕望,因此老師對於典獄長,對於身邊所遇到的人,她都希望自己可以好好掌控,免得自己又再度受到傷害。對於Jenny又特別嚴格,可能再加上對Jenny的才華的欣賞,昇華成點點對Jenny的傾慕,伴隨著Jenny的告白;也或許在Jenny身上看到過去親密愛人的影子。她怕死失去的感覺了。直到Jenny給了他一記當頭棒喝,關於一直詢問Mutze女兒會不會屈膝禮的這一點上。



我覺得這個故事高明的地方在於,整個架構看似是過去的陰霾和現在有緣相會的孩子產生連結,而不願這孩子誤入歧途,其實也把造成老師心中陰影的當時納粹獨裁政策和如今的自己做了隱晦的對照,顯示出人性的矛盾。人都不希望自己被控制,讓自己無所適從,但卻因為這樣,而變得非得掌控一切,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地擁有安全感,但反而受害的是另外的人,接著不安全感蔓延,進入無限迴圈之中。



不只是和過去的連結,在現實生活上,也有這樣的對照,如典獄長的控制慾,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滿足自己的高高在上,而將Jenny和老師呼來喚去,玩弄於股掌之間,相對於老師對Jenny的控制慾;另一方面,如此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典獄長,讓Jenny和老師的飽吃苦頭的場景,似乎也對照著老師自己的虛榮心吧!?如Mutze這個角色的意義。



一直力挺老師的Mutze在Jenny出現後,受到冷落,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緣份』,但是不是有這樣的可能性呢?老師或許有著利益取向,Jenny的成功對老師會有比較大的實質助益,所以比較關注在Jenny身上;或許老師注重的是天份,因而偏心著在鋼琴造詣上有極高天份的Jenny。如此看來,這部電影似乎更廣義地著眼於『不想成為像某某某的人,但自己卻在不自覺中成為這樣的人』的意念。



或許不該使用『不想』這個詞語,而是人本來就是自私的,不喜歡A這樣對自己,自己卻在無形中,對B做出和A同樣的行徑!?不管是處於下風,或處於上風,有這些行為,這些情緒,自己都只是為了自己罷了!一種保護的手段,一種猜疑的想法,一種為了從別人身上獲取什麼的舉動......就好像Jenny父親這個角色,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卻還若無其事地希望女兒照自己的路走,該說是父親望女成鳳的用心,還是只是父親的自私呢?



就連同劇中另一條線: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偏見,也是如此。老師不喜歡獄警用前科來判別自己找來的鋼琴搬運者,老師也不喜歡Mutze和前述的獄警認為暴力的Jenny會有什麼成就,就連明明也是獄友,但卻五十步笑百步甚至聽命於Mutze,當然這當中有許多不同的情緒在裡頭流動著,但全都是為了自己。相對來說,老師也在閱讀Jenny的問題之後,對她產生了疑慮。



直到Jenny爸爸的現身,才出現轉機,再加上對親密愛人的懷念,才有前面所提到的不要讓周圍的環境影響自己才華的發揮。有趣的是,如此先看表面結果的概念,也在電影的拍攝手法中看得到,並相互輝映著。整部電影其實是以順敘法包裝,但有好大一段,會發現是先出現結果,然後才回頭去看發生什麼事;另外電影中所使用的蒙太奇鑲嵌手法:用現在主角們的狀態是如此,觀影者先看到這個,然後再將過去真相一一穿插著揭開,也可以算是一種先看到表面的表現。



而不約而同地去追溯,不僅讓故事更為明白完整,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不要只著眼於眼前的狀態,不要先入為主了!只是雖然有上述如此強烈的心得與感想,但總覺得連結關係好像缺少些什麼,總覺得有點自以為是,總覺得有點牽強,父親角色的出現也未有那麼地震撼力!有點可惜。另外可能是前面的手法大大引起我想知道結局的欲望,所以當轉折出現,真相大白時,當下覺得力道有點不夠。不過散場之後,要不是想法情緒的蔓延開來,也不會有前面的思索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電影的配樂,相當地精采!當然身為一部鋼琴天才與鋼琴老師的故事,琴韻悠揚絕對不能少,不過更令人驚喜的是老師口中所謂的黑人音樂的勁道,讓我難忘,也是因為剛好是我喜歡類型的音樂,不禁想到一位流行音樂創作者Ben Folds的音樂,雖然不如電影配樂所追求的震撼,但也是有旋律優美,有熱情有勁的表現。而彈奏這些曲目的女主角,在密集訓練過後,真槍實彈上陣,讓人不得不讚嘆她的神乎其技。特別是集大成的最後演奏,運用鋼琴的無限可能,更是令人激賞!



或許當下不如想像中的震撼人心,但片中關於人性的幽微,透過過去和現在的事件穿插表現,互相對照,互相影響,在細細品味之後,卻也流淌出無法直視的殘酷。儘管如此,對於老師過去的親密愛人和Jenny的連結點,還有父親角色的立足點有點脆弱就是了。不過大抵還是不錯的一部電影。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70][戲劇不靡遺14]Rookies

請務必要在觀賞完日劇後,再去觀賞電影,否則你可能很難進入電影版的情緒中,其實電影版中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若看過日劇版,其實很好落淚;而無法進入電影版情緒的另一個理由就是日劇版的導演直接導電影版的後果:因為日劇版時間長,可以反覆雕琢情緒,但電影版需要的是正中紅心的直球。這方面就的差異,讓我產生一個奇特的感覺:日劇版好拖戲但情感很深很沉;電影版節奏快卻有點流於輕描淡寫,舊梗因為有累積,所以不會察覺,但新加入的劇情就完全畢露原型。這是Rookies。



Rookies其實是2008年TBS的春季日劇,由於相當火紅,一時造成萬人空巷,並幾乎橫掃日劇學院賞的重要獎項,因此在日劇結尾的預告中(緯來日本台可能把他剪掉了!)已經昭告這部日劇將於2009年春天在日本上映畢業電影版,同時也昭告了2008年年末的SP。



原以為這部日劇SP有全新的劇情,並為接下來的電影版做暖身,但SP只做到了後半部,因為SP只是日劇的總回顧,讓大家回顧一下二子玉川高校的棒球隊是怎麼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僅僅在最後幾分鐘的時間,才有新的橋段,為了電影版的銜接,但說實在話,這個劇情對於和電影版的銜接,其實並無舉足輕重,甚至可以直接忽略SP也可以。



但從這邊不也發現到TBS特地做這部日劇的SP,但沒有新的劇情,不也暗示著這部電影是必須看完日劇,了解來龍去脈之後,才能去看的嘛?觀賞完電影之後,更有如此強烈的感受!或許有人可以沒看過日劇,就可以沾染到那些隊員熱血及拼命三郎的感染力,而深受啟發感動;但我深深覺得那種感動應該還比不上連同日劇版一起看的人的心情之濃烈。因為可能連電影版一些無足輕重的劇情,都可以讓眼淚從眼眶中滑下!



若不是日劇版的劇情輔助,電影版的劇情所透露出來的情感,其實是有點不夠穩固踏實的。撇開熱血的部分,這方面不管有沒有日劇版的輔助,都還是挺激勵人心的;倒是關於夢想的堅持,和老師之間的情感......等其他部分就明顯地僅僅一筆帶過,若是日劇梗的延伸,有看過日劇的人其實很難發現,但確實有這樣的事實,而把這些事實曝露在陽光底下的便是前半段新社員入社的過程。



或許是為了沒看過日劇版的體貼,為了要吸引更多觀眾的觀賞,新社員入社的過程算是川藤是個熱血教師的交代,從此可以看出川藤對孩子的用心,以及如何影響孩子,以及他總是引經據典,對學生說出他自己對說出口的名言錦句的消化後的體會,藉以指導學生;也以這一段為首帶出隊員們的日漸成熟。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日劇版在感化過程總是特別漫長的關係,總覺得電影版的這些新社員們,怎麼可以這麼快就可以理解。



當然是為了片長的關係,所以只能加緊腳步。如此沒什麼不對,問題就出在缺少強而有力,一觸即發的感動點,讓劇情無法直搗黃龍。我一直覺得這樣的問題部分是因為編導所導致:編導把拍日劇的感覺,放到電影上去了。當然電影其實也可以和日劇一樣地把同樣或類似的內容主題,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將情感堆砌至最高點。



但這部電影是無法允許編導可以這樣做,因為電影版並非老師感化學生的過程,這部份日劇已經交代完畢;也剛好升上一個年級,有新社員加入,剛好藉此發揮:再認識一次川藤,還有球員們的成長。但這些部份和後半段的球賽歷程,似乎是毫不相干的,所以在僅有電影一半片長的時間要處理感化過程,若不正中紅心,就只是流於表面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不太喜歡日劇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驗著他們,當然電視劇以拖戲為其主要擅場;當然要讓一群已經習慣逃避人生的孩子,要對自己人生好好負責,的確需要很多時間。只是阻礙與問題,同質性過高,再加上這些困難,都讓我覺得『老天,什麼時候,你才會赦免他們,讓他們贖完他們的罪』!差點讓我想要放棄看這部日劇。



同樣處理過去罪衍一直像鬼魅般如影隨形的『Boy A(心靈鐵窗)』、『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我一直深愛著你)』這兩部電影,就比較不是那麼令人感到不舒服。是小混混也就算了,而且我一直覺得很讓人鬆一口氣的是幸虧川藤有練過。最讓我感到不舒服的是,一介教育者竟對這群學生有著鄙視且不信任的態度,雖然在某些程度上,我是可以同理這些實在讓人無力的教育者,特別是一直覺得很糟糕的校長兩枚,尤其是前任校長,知道他的理由之後,不禁同情起他來!



只是還是不得不說,正是因為這些面目可憎的妖魔鬼怪,所以才更顯出這群隊員們不畏艱辛,不畏嗤之以鼻地努力的可貴,還有他們真的擁有川藤一直灌輸給他們的『要有開創道路的自信與勇氣』,在不知不覺當中,竟漸漸佩服起他們了!話說在這部日劇一開始,我還真替這群孩子著急,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川藤付出這麼多的辛勞,但卻還是打不入他們的內心。或許也是因為和川藤有相同職業的關係,才特別為川藤感到不值,同時也是我差點看不下這部日劇的另一個原因。



但應該學習的是川藤絕不放棄的精神,感動了這群曾經的小混混,也讓他們學到了『絕不放棄』的精神,而造就如今二子玉川棒球隊。這樣的精神在電影版中仍持續下去,甚至做了誇飾的包裝!說正格的,那誇飾法的確有點扯,會讓人三條線,但我喜歡電影中的『奇蹟說』:絕不放棄,繼續努力,或許真得會產生奇蹟,與你的付出,有著同等的輝映。



其實我一直好奇著在日劇其實算是完整的情況下,電影版會拍出些什麼內容出來,當然開宗明義地『畢業』、『前進甲子園』就不用提了,同時也很擔心該不會又是那個日劇一直反覆的難題了吧?!幸虧不是,電影版其實可以說是對這群川藤諄諄教誨的孩子的總驗收,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隊員的成長雖有表現出來,不過從學長取代川藤,教誨學弟的劇情,以及學生個個有所成長的情節看來,川藤角色其實在電影版當中是有點被削弱了,熱血因著新生加入的劇情,感覺就好像順便,而成為了附加,川藤的重要性變的不夠彰顯。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整部電影其實一開始就鋪了『畢業時,對老師要不要感謝?』的梗,不過因為川藤的重要性在電影版中削弱,反而讓最後一幕,棒球隊全員一字站開說出對老師的感謝,雖然前後呼應,但對那些沒看過日劇的人來說,有點不知所云。甚至對那些有看過日劇的人,也覺得有種困窘感:一來或許自己沒有感謝的習慣;二來前面的劇情緊湊,到這邊的步調卻緩慢下來,好像有點矯情刻意;三來這樣的學生要說出感謝,有點不搭調。



不過於我而言,『懂得感謝』也是球員成長的一個證明,能這樣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激,是最難能可貴的,且這一段都是日劇出現過的情節,雖然某些話語可能不若第一次用雙眼看到時震撼,感動強度強,但至少也讓人窩心。順勢地表達出畢業的主題,賺人熱淚,只不過是有點灑狗血。但是我覺得這整個故事,不論是日劇或電影,說實話,就是竭盡所能地把最低點與最高點做出相當程度的差別,讓人在最高點時,無法不為他們落下一滴感動的淚水!



只是我不是很喜歡過多看得出來是特意營造的感動,縱使如此,劇情中暗藏的意義,卻讓情感還是無法不被撩撥,眼淚更是不聽使喚地撲簌簌,我想這是這部戲劇的魔力!又這部日劇、電影,其實由漫畫改編,我沒看過漫畫,所以只能僅就日劇和電影給我的感覺做比較,如此已經給我太多太多的感動了。不過有看過漫畫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覺得比真人版好看太多!可見這真是一個熱血青春的好故事,也把揮灑日本男人高中歲月的汗水的甲子園,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的元素,表現得淋漓盡致。



有感動,有認真,有熱血,這部電影最出奇不意的是搞笑片段,或者比較適當的是『驚喜』這個形容,因為其實到日劇中段以後,搞笑主力已經呼之欲出。每次看到他的出場,就期待這次又有什麼新花招,既然我已經可以『期待』,每次出場的搞笑還是讓人笑到噴飯,可見是個多麼有趣的角色。飾演這個角色的就是桐谷健太,也就是『流星之絆』中的妄想系課長,我不得不說,他真的很棒!



而除了我一直都很注目的市原隼人,其內心戲表現真得很不錯之外,另外還有三個讓我注目的演員。一個是飾演熱血川藤的佐藤隆太,三不五時地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熱血衝衝衝,但差點煞不了車的尷尬;以及用力演出,還破音的表現;幾乎每一句都可以成為金玉良言的人生大道理的台詞;微笑雖不特別好看,卻是散發著為了學生的真誠的光芒。



第二個是飾演很會帶動氣氛的捕手若菜的高岡蒼甫,莫名地就覺得這個角色很man,讓人不自覺地會被他特色所吸引;後來才知道就是他娶了宮崎葵,讓許多少男心碎,不過是他的話,這令我意外的閃電結婚,也可以理解了!第三個是飾演隊長御子柴的小出惠介,我覺得他把那種絕望快要放棄的神情,演得好惹人愛憐,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旁白,那種真誠抒發的聲音,讓我在日劇版最後一集從他旁白開始,整個淚流不止,實在是太有感情了,儘管劇情的安排實在灑狗血!



對這部戲,我只能說又愛又恨,愛的是那些所謂人生的大道理,為我們畫出偉大未來夢想的藍圖,並鞭策著我們擁有突破的勇氣與自信;恨的是那些得理不饒人的窮追猛打,教育者的良心消失,還有在這麼多讓人不喜歡的安排下,最後還是讓我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日劇版表現比較良好,但劇情安排過於刻意,且太常一波好不容易平息,結果另一波又再度升起;電影版表現稍差,情感的部分多半過於淺薄,劇情安排也有點前半後半接不起來,僅靠對日劇的熟棯來支撐實在有點不夠,但卻還是深深為因日劇版衍生出的小細節所感動。真的是很熱血的一齣戲!











最後不得不推日劇版與電影版的主題曲皆由Greeeen演唱的『キセキ』、『遥か』(キセキ請點曲名進入水管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