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414]共犯:青少年的孤獨與脆弱

從一具學姊屍體開始,是部帶點懸疑氛圍的青春校園電影,風格類似中島哲也的『告白』,以個性的音樂,緩急交織,唯美構圖的畫面妝點故事內容。即便沒有特別告知,卻緊緊抓住潛伏在深處,不為人所道之,青少年的寂寞與脆弱。那是種旁觀者明明知道有問題,但卻難以適當處理的無奈與遺憾,有種一個不謹慎就一發不可收拾了,這個故事尚有跡可尋,但很多時候天曉得癥結點在哪。這是『共犯』。
學姊的屍體串連起原本毫不相干的三個男同學,一時興起,開始追查學姊的死因並展開報復計畫。不過請先不要期待這部電影可以給予你多麼縝密的推理享受,精彩的是故事一直拋給觀影者一連串事件,逼著感受主要角色間關係的消長,卻同時無可奈何地嘆息。

仔細發現在角色的設定上,便極具用心。撇開大人的角色不提,六位主要的男女角色各自代表著校園內不同的族群:功課好的學生,行為偏差的學生,被霸凌的學生,家庭功能失彰的學生,對好學生憧憬,對壞學生敬而遠之的學生,還有一位不上不下,只是出於好心(還是出於同情呢?)就受害,姑且就定調為好心被狗咬的學生。

這些設定透過故事的遞嬗,事件的推演,一一呈現在觀影者面前,乾淨俐落,幾乎沒有額外的枝節,令人椎心的是在鏡頭凝視下,即便無直接表述的旁白,但在畫面的精心安排之中,以及一些不經意表露真心的話語,滴淌了孑然一身的孤寂,即便置身於喧囂的眾人身旁,縱然大家處在同個空間裡。

於是要不沒有共同話題,獨來獨往,與群體疏離,要不就自然而然地,結夥成一氣,因著共同的目標,因著想在彼此身上找到被認同的氧氣,寄身後大口呼吸。無奈總有凌駕於情感上的壓力,那大概是身為人類所獨有,面對旁人對自己所下的定義,或自以為是地注目著別人看自己的眼光。

於是那些舉動,行為,話語,不管有意無意,稍有差池,關係便可能全盤崩解,重新改寫,更有甚者換來的是不諒解,沾染了一身甩也甩不開的惡意,然後百口莫辯,明明滿腹委屈,卻彷彿成了啞巴般,因為誰會相信落於定義範疇之外的真相呢?或誰敢輕易地破壞那吹彈可破,卻是自己渴望無比的連結呢?又是誰只是為了符合旁人定義的好壞善惡,獲得些心理慰藉呢?

往往又不夠大器、勇敢,恐懼於現況的破壞至更糟的地步,過於脆弱,無法承受,或該說需要的緊,然後選擇傷害自己,傷害別人。這些那些,導演拿捏精準,雖然角色各有不同的遭遇,但大抵環繞著類似的本質,重複再生。

據說開拍前訪問了約300人同年齡的學生,因此深刻捕抓青少年的網絡互動文化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狀態,然後以類型電影的風格,包含個性化的音樂,快慢鏡頭並陳,組織出這部電影的血肉。

就在計畫趕不上變化,人人皆有自己的立場,互相扞格,獨善其身之下,面對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況,面對其實尚有介入可能的起初,大家選擇了沉默,無意義的同情,然後骨牌效應,群魔亂舞。電影停留在彷彿未完待續,仍有故事繼續下去的地點,山雨欲來抑或雨過天晴,或許我們都心裡有數,各有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