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9-105]極道鮮師電影版-ごくせん The Movie

乍看之下前後呼應,熱血依舊,但其實劇本很平庸,很簡陋,結構也不夠緊密,在某些情節上,稍微失真,而讓原本電影本身所想要傳達的概念及感情,僅流於表面化,不夠深刻,可惜有個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概念,因為我頗喜歡這樣的想法:學生對老師的反饋。若能再有更好的劇本,想必我走出戲院時,一定淚眼汪汪了吧!?這是極道鮮師電影版。



這一部電影版,其實在日本NTV中已連播三個系列,外加單集放送的特別版兩集,因為每一系列的收視率都好到不行,所以才有了電影版,而台灣觀眾也因為有線電視日本台的造福,有幸得已看到全系列。而雖然第一系列的收視率是最低的(第二系列最高,第三系列次之),但卻是三個系列當中最好看的,同時也總覺得主要編劇江頭美智留在這一系列的故事的創意發揮,及新鮮度,真得有每況愈下的感覺。



不可否認,第一系列正因為是第一部,所以絕對有新鮮感,不過師生曖昧的關係,以及學生問題的處理,比起其他兩個系列來說,劇情層次較為豐富多元。第二系列慢慢變差,到了第三部已無可救藥到一個極點地每一集的劇情進行公式,幾乎一模一樣,儘管事件本身的性質不同,但實在讓人疲倦。



事實上,這部取材自同名漫畫的作品,真正可稱作改編的大概只有第一部,因為只有第一部的出場人物是存在於漫畫中的,其他系列則是由編劇們一手創造。或許正是這個沒有原著參考的緣故,才讓後面的劇情,重複著最安全的公式,也考驗著我的耐心,電影版的前半段,也有這樣的感覺。不過,即使這些劇情再怎麼重複,再怎麼令人疲倦,但幸虧有了山美這個角色,讓我心甘情願地繼續看下去,就算邊看腦袋邊嗡嗡作響著我受不了了!



對於我而言,仲間由紀惠所飾演的山口久美子,綽號山美的這個老師的角色,具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吸引著我。每次久別重逢之後,為了不被大家發現自己黑道的身分,但卻又不小心顯露出自己粗魯的一面;總是在學生沒有預期之下,驚嚇到學生,可謂出神入化地不按牌理出牌,而讓學生感到錯愕;幹勁十足,故意要和學生幼稚地玩耍,同時遇到學生有難,絕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因而總是如此讓人噗嗤ㄧ笑,但又為她的努力、堅持、熱血,直到最後總算得到學生理解她所想要教給他們的大道理的狀態,那種為學生驕傲的甜蜜,而深受感動著。內心始終想著:山美還是山美,都沒有變,還是這麼地幹勁十足。有時候在自己工作上,遇到一些狀況,一些挫折時,總是會不經意地想到山美這個角色,或許也是因為從事著類似的工作。況且她教學的理念,雖然部分出自於生活在黑道家庭的直覺,但對於我來說,卻非常能夠認同與理解的,並極富因材施教的精神的,甚至有時還會從其中偷學幾招哩。



因此,山美也好像是我的導師ㄧ般,有時候在工作上點亮一盞明燈,讓我可以繼續向前。也因此原本對於舊學生回來,向山美傾訴著看到山美的作為,他們就會有想要繼續的動力時的不了解,到現在寫下這篇文章時,我終於可以理解箇中的滋味。我想觀看過這部戲劇的人,應該也有類似的感覺,所以才仍持續地給予這部戲劇支持吧!?撇開了如此類似將觀影者的心情放在劇情中加以同理的情節之外,這些回來看老師的過程,也呼應了這部電影在後半段,表達對老師感謝的概念。



其實我並未預期到這些情節,還以為又是和電視版的情節差不多,然後安然走向第四度的全體畢業,所以是有點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既驚喜,同時也有股如釋重負的『總算』感。而以這樣的概念替這整個系列作結,我想是最好不過的了!既有如上段所述那種替觀影者的心中對這些故事的感情做個結束,但同時那些受到山美馴服的學生們,也開始懂得向山美表達他們對山美不離不棄,始終相信著他們的感謝。這是身為學生最難能可貴的表現了,特別是前些年,他們還是如此自以為不可一世,不懂人生真正苦痛的學生。



也因而後來山美差點遇害,大家齊心挺身替她付出;或那些雖不在場,但仍心繫著山美安危的學生們;以及最後學生替山美成功制伏嫌犯的舉動感到驕傲時,實在讓人鼻酸。不過不得不說,雖然這樣的概念很好,也讓人心頭揪緊一下,但是劇情結構實在有點鬆散,即使前面故事,對學生的身教言教和後面的故事有互通聲氣,但是故事和故事之間好像是兩碼子事。另外小田切這個角色雖是山美和其他學生之間的潤滑劑,以老學長的身分向學弟們提出忠告,並似乎想以他為代表,藉以帶出學生們的感謝之意,但又處理得太抽離。所以概念是好的,其實是個可以大哭的劇碼,卻細節方面失當,而最終落得稍微皺鼻。



有意思的是這些過去的畢業生當中,出了很多戲劇新星,有的甚至已可在戲劇界獨當一面。這次電影版的回歸客串,是否除了表達對山美當年的再造之恩外,也感念於當初對這部戲的栽培呢?這就又是另一番演出以外的故事了!當然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夠回來,不過較為可惜的是澤田慎這個在第一系列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本部電影中缺席。這就算了,我最不喜歡的是安排內山春彥把澤田慎的招牌動作給搶走,為了什麼呢?給予觀眾期待?但偏偏報導已經破梗地宣告飾演澤田慎的松本潤無法參與演出了。



真的替電影版感到可惜,空有概念想法,但執行起來,卻效果不彰,所有的處理都不夠緊密,以至於感動都只搔到癢處。少數可以撐場面的,大概就剩對山美這個角色的喜愛,還有各系列學生角色的回歸,後者也是我所期待的。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劇情,不只老師為學生感到驕傲,學生也替自己有這樣的老師感到驕傲,如此情感互動的感覺。也替這一系列做了個完美的結尾。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9-104]蝙蝠:血色情慾-박쥐

宗教信仰和私人情欲的拉扯,自由及權利的渴望......既壓抑又掙扎的情緒,瀰漫在整部電影之中。顯然有些情節可以再做延伸,可能會把情緒做到更滿。不過強烈的影像,恐懼的心理,噁爛的畫面,出色的演技,倒也將人性的幽微陰暗傳遞深刻。這是蝙蝠:血色情慾。



整部電影看來,劇情是平鋪直述的:從神父的慈悲之心開始,經過死而復生,被神化後的久別重逢及命中注定的相遇,意外發現自己成為吸血鬼,獸性與神父這個職業所賦予的道德性的拉扯,最後下了痛苦的抉擇。但演員的表現太傑出,把貪婪、慾望,以及緊跟在前兩者特質之後的恐懼,等如此的情緒傳遞相當深刻,搭配導演可稱之為驚人的影像風格設計,以及超現實的諷刺畫面,竟讓我有股不寒而慄感,即便所根基其上的是愛情。



就如同上述,大半的基調著眼於宋康昊所飾演的神父上。既因為宗教的力量,想按耐住自己勃發的情慾以及嗜人血的渴望,有時甚至得鞭笞自己的身體,如此以消除惡魔撒旦藉世界及肉身加諸信仰者枷鎖的苦修態度,才得以控制。但偏偏那動物最原始的欲望是如此的強烈,又那看來柔弱,楚楚可憐的女子挑起身為神父的一絲絲同情心,因而從此淪陷。問題是往往一旦衝破防線,便已不能回頭,自此讓自己有時是神父,有時是野獸,在壓抑與任由慾望駕馭的起伏之中掙扎,而人不也常常這樣子嗎?



但很奇妙的地方在於人人對自身潛在的邪惡,有時是毫無意識的,甚至當看到別人可憎的一面時,還會受到驚嚇,殊不知自己在人類社會的馴化之下,那邪惡是硬被隱藏起來的,除非經過相當程度的壓抑,不然很難發現自己也有如此蠢蠢欲動的恐怖。神父在接收自己血液的女人身上,在那些到女子家打麻將的男人身上,應該是看見了自己面目可憎的底蘊,若非宗教的捆綁,自己應該也是像那些女人男人一樣無法無天吧!?



除此之外,其實女子也在剛知道神父的真面目時的身上找到自己貪婪的影子。從故事的推演中,總覺得這個女人心機真重,為了從這個沉悶的家中掙脫,為了滿足自己有如狼虎飢渴的身體,擺弄出不禁讓人心生憐憫的姿態,甚至是欺騙於無形,就算她再怎麼受到命運捉弄,實在無法對她產生同情心。



人的確並非全然良善的,但發現自己內心的不舒適時,最重要的是能否將這些困頓排除掉,一旦經年累月堆積太多,漸漸的邪惡就在無知覺的地方當中誕生。神父和女人都是其中的例子,因為職業,環境的關係,長期過份地無法或沒有將這樣的渴望釋放,因而在淪為更獸性的的特質之後,激發出來的能量,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地讓人膽顫心驚。



也是因為他們兩人在劇中的感覺,讓我覺得英文片名取得比中文片名甚至是韓文的原本片名(韓文片名直譯即蝙蝠)還要來得出色。Thirst,渴、渴望、饑渴的其中一個狀態。渴望自由,渴望情慾,渴望權力,甚至是最基本的訴求,就只是生理上的喉嚨渴,口腹之慾的渴求。所謂的『食、色,性也。』大概就有如電影裡頭所描繪的樣子吧!



就是這樣,許多慾望渴求在電影裡頭中有如藤蔓佔據地盤一樣,慢慢地蔓延開來,然後和一開始存在在神父、女人、女人的家中受到一般禮教的束縛的心情,全然混雜於一起,甚至讓你有時候會搞不清楚是出於道德罪惡,還是出於其他情緒,別有居心?因而殺人的夢魘怎麼會跟著女人和神父;在將自己整個染黑之後,為何將整間屋子漆成白色的;為何不將女人的婆婆也一併作掉?明明可恨到將女人殺掉,又為何把她救回來?



說到底,他們仍是人,仍有人性良善、向光的一面,就算變成了野獸。感覺上雖然在描寫人類的劣根性一點一滴地吞噬了一個人的行為,另一方面卻透過恐懼,點出人性良善的一面;或藉由形式上的正向,讓自己心安理得,光明正大。這不就好比最強大的黑社會往往有個虔誠的信仰一樣嗎?而這樣的提點,便成為本部電影最有趣,也最為諷刺的地方。只能說:人阿!真是充滿矛盾的動物,又或者該說情感太龐雜了呢?!但該怎麼處理,也僅存乎一心。



因而雖然絕大部分的畫面幽暗,恐怖,血腥,陰森恐怖到可能讓人不敢逼視,但卻挾帶著部分衝突性,不協調的影像:如白色純白的房間,地板上卻是殺人之後鮮紅的血液;明明是要傳達深受鬼魅的威脅而感受到的恐怖,但死者的表情,卻帶點惡作劇的嘲諷味道......只可惜,有太多故事要說,未能處理好電影的節奏,總會在某些段落中覺得稍嫌雜沓了些。是本部電影可惜之處。



乍看之下感覺是以人性陰暗面為基調,不過卻也描述了身而為人最基本的良心,就算背後沒有宗教的箝制也一樣。因而人類的感情是複雜的,而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去抉擇,唯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心性。故事雖長了一點,但卻將那複雜性,並掙扎於伯仲之間的情緒傳遞出來,甚至影像風格在某些地方具有衝突感,觀影者都在猜想各個段落中哪一種情緒會獲勝,而捨不得將眼睛離開,直至終局。還不錯看。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103]李米的猜想

雖文宣柔美繾綣的詞句宣告著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我不得不說這絕非是在你看完這部電影的簡介之後所想像出來的故事,其實它本身還夾雜著犯罪及疑似失憶的懸疑成份,且幾乎每一個畫面都存在著之後情節的暗示。儘管那些犯案的細節,處理得太長或總對某些情節有太多疑惑,讓人一頭霧水......不過最終釐清所有問題後,那故事中的情感卻如洪水般排山倒海般地向我淹來,淒美動人地讓我感動,是會讓人不禁掬下一把同情的眼淚的。這是李米的猜想。



我一度以為我在看高壓的驚悚犯罪電影。周迅又將李米被脅迫的緊張情緒演得很好,不禁不自覺地擔心起李米,同時也擔心著裘火貴、裘水天這兩個半調子的搶匪,會不會就在眨眼一瞬間做了傻事。整個很融入緊張的氣氛當中,一回神才發現,簡介中的愛情等待咧?除了前頭,身為計程車司機的李米對著她的乘客絮絮叨叨之外,接下來怎麼就這麼隨性灑脫地偏離主題了?



看到後來,終將會發現,這還是個愛情故事,只是編導不選擇看完簡介後的我的預期:讓周迅一人為愛呻吟,痛苦地在等待愛情中,百無聊賴地被折磨著,反而從一樁懸疑的事件開始。而正是因為這樁懸疑事件,才能將導演所想要傳達的愛情珍貴,同時相反地,現實的殘酷對愛情的影響表現出來。不單單是從整個案件來看,裘水天對他女友的愛,似乎是最後情節的暗示。



即使犯了罪,被關進大牢裡,裘水天仍不忘提醒李米得找到他心愛的女友,並告訴她他出獄後會去找她,但警官對李米的一席『妳以為他還有下輩子嗎?』,徹底戳破了愛情的幻想。為了要讓女友幸福,不惜鋌而走險,殊不知這樣的罪衍,可能已經構成幾近大半輩子的監禁,即使未來有幸出獄,時間流轉,他女友又有何耐心等待?以一個會離家出走的女生來說。更何況說走就走,這樣的感情地基是否穩固,不也很讓人懷疑嗎?裘水天卻仍不停地幻想。



單單這樣的內容,便分別預視了李米和男友的心情。對於前者,李米是否太過於沉浸在去追尋,伸手去抓取一個毫無形體,毫無存在感的東西呢?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誰又可以擔保,闊別多日以後,對方不會變了心呢?就好像李米從警署追著疑似她男友的人出了去,因為她有感覺,所以她很確定那男人就是他要找的人,便聲聲唸著她男友寫給她的每一封信,對方卻無動於衷。



對於男友,為了幸福,他也選擇走險路,他以為等他賺到足夠的錢,他便可以回到女友身邊,怎奈世事難料,誰知會在此時出了紕露,但因為出自於愛,他怎麼也不想拖女友下水,所以他六親不認。愛情與麵包,是否真得難以兼具?同時也有意無意地影射著中國大陸中的部份人民,仍過著相當困苦的生活。但不管如何,那對愛情的渴望,愛情的執著,是不分貧富貴賤的,只是在虛幻的幻想中,最後還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編導在整個故事的處理,都相當傑出。不僅如同上述在情感上面的提示,故事裡,每個情節的場景也不斷地在為下個場景預留伏筆,讓觀影者忍不住想要繼續往下觀賞。既完美地承接下去,後面的情節又將前面的故事補充完整。所以即便一開始對劇情有點感到奇怪,但最終還是讓觀影者恍然大悟地有把故事說完。當盤根錯節都解開,一幕幕男友留給李米的影像,李米的獨白影像,裡面不再是未來美好的預想圖,僅剩悔恨遺憾的情緒,蔓延而開。



這絕不是你所想像中的愛情故事,甚至一度還以為怎麼嚴重偏題到犯罪事件。但這正是這個故事巧妙的地方:透過犯罪事件的整體,透過犯人的其中之ㄧ的愛情,再加上周迅出神入化的演技,對愛情的幻想期待,又不得不向現實環境低頭的衝突,躍然膠捲上。雖未著墨太多愛情的關係上,但事件卻引爆出故事中愛情的淒美動人感,可說是倒吃甘蔗地好看。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09-102]阿凡達-Avatar

潘朵拉星真是美不勝收阿!不僅有壯闊的美景、宛如人間仙境的世外桃源,還有形象特別的動物群們,我想James Cameron這些創作,的確滿足了人類的視覺及想像。不僅如此,劇情更無時不傳遞順應天性,才能征服自然的概念,因而當地球人面目猙獰、蠻橫地強取豪奪,卻被大自然反撲的情節,雖熱血激昂,但也帶著諷刺感。這是阿凡達。



時常會接收到一些裡面滿載美麗風景,或美圖的轉寄e-mail,往往在打開這些郵件之後,眼睛便不自覺地亮了起來,牢牢地盯在那些圖檔上面,呼吸便不自覺地暫停,甚至是嘴巴都不自覺地微微張開。這部電影裡,納美人所居住的潘朵拉星球,便有這樣的能耐,在你眼前釋放其讓人嘆為觀止的璀璨繽紛,甚至總覺得好像就是那幾張存放在轉寄信件中的美好,特別是那些螢光的圖片,躍然於電影螢幕上,並彷彿充滿蓬勃生機。



不僅僅如此而已,連動植物也充滿有趣的想像,造型相當獨特,結合了上古恐龍時代以及現代動植物的特色。甚至在納美人的信仰加持下,每一種動植物,都好似有他們的靈魂,他們的靈性,而納美人也好似有神奇的魔力,懂得駕御他們,也了解如何與他們和平相處。其實有很多橋段,在介紹潘朵拉星球上居住的納美人生活情形之餘,還讓我聯想到了一些原住民或土著和大自然均衡生存的努力模樣。



我一度感受到這些情節當中,有著神諭的奧妙,就好像現實中的土著那些充滿神蹟的活動,但絕非只是未開化而有的既迷信又愚昧的舉動。這一部電影其實在很多納美人生活的橋段中,如納美人用自己頭髮和星球上任何動植物產生連結的動作,在在都傳達著人本也是來自於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其中一界生物,當我們好好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願意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自然而然地就可以駕馭大自然,覺察到大自然所要降臨給我們的事情。



但人已經有多久和大自然遠離了呢?所以人越來越無法了解大自然的聲音了?又或許人太聰明了,想出了一些速戰速決的方法,只為在日益競爭的社會佔有一席之地?一代一代,如此為求速率而不顧一切的對待我們所生存環境的方式,就這樣傳承下去,而讓我們和大自然漸行漸遠,慢慢地被現代化社會蒙蔽了雙眼,甚至到最後,是自己寧願遮蔽自己的感官的,然後對那些相信自然的生物,嗤之以鼻,嘲笑著他們的落後。



也因而到了電影裡頭那個年代,地球已然奄奄一息,人仍沒有病識感地,不擇手段地準備搶取豪奪潘朵拉星球,甚至幾位阿凡達的操縱者兼研究員,在進入並了解這個社會網絡,正如同觀影者所看到的景像後,提出建言,仍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僅基於因為對礦石的貪,求『財』若渴,片刻都無法等待,殊不知有差異性的族群要融入另一個族群,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之後展開的猛烈攻擊,真叫人孰可忍孰不可忍。這不也暗中嘲諷了現代文明社會不斷地不合理地對大自然予取予求,以維持更高度運轉嗎?



因為觀影者和電影中少數人的了解,對照著其他人類,寧願關上任何和自然溝通的管道,所以這一部電影到了後半段,相當熱血。雖然就像Colonel Miles Quaritch說的,人類怎麼可以背叛人類,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我們和大自然已經悖離太久了,唯當我們深入探索後,才可以發現這些納美人以及自然的真正意義,雖然得花一些時間,但至少不是破壞生態的平衡。我想大部分的人因此也會選擇如Jake選擇的路吧?!Jake讓我感覺到有如現在版的環保鬥士。雖然和槍枝鋼鐵比起來,矛箭有如赤手空拳,真的毫無勝算!



正因為沒有獲勝的可能,所以當潘朵拉星球上所有生物的群起反動,Neytiri對著Jake大喊Ewa聽到你的心聲時,我整個雞皮疙瘩掉滿地,整個很悸動。儘管看似是神蹟的降臨,或許只是動物們也要挺身而出保衛他們的家園;儘管Colonel Miles Quaritch有如九命怪貓這部份有點刻意製造緊張感,但無論如何,是否已對於『人定勝天』這樣的辭彙之後,打上問號呢?真正用心接近大自然的生物,大自然才會幫助這些生物一臂之力阿!



不管怎樣,來自於自然的任何生物,即使社群再怎麼進步的人類也一樣,最終都將回歸塵土。一個生命結束了,一個生命就會誕生,如此循環不息。而當人類肆無忌憚地去掠奪侵害我們居住的地方之後,人將歸往何處,而下一個生命又如何被孕育呢?但可惜的是人類總是短視近利,無視於自然界當中自成一套系統的網絡,而以致如今現在這個時代,不知不覺地將自己越逼上絕境,就如同電影中,人類又得回到那垂死的地球一樣。



雖然劇情上面有點小瑕疵,同時有點狗血,不過為了保護James Cameron重金所打造,有如極樂世界一般,相當漂亮的潘朵拉星球,阿凡達變節與納美人共同抵抗人類,如此這般為生活環境著想的行動,還有人類那面目可憎的貪婪表情,讓觀影者看了不熱血沸騰都難。但是否也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現在所處的生活環境,並對這些那些產生意識,甚至有同袍情誼呢?電腦特效驚人之餘,也說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很不錯。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101]重案對決-Law Abiding Citizen

看著這部電影,莫名地讓我想到國片『不能沒有你』。很顯然地這一部電影是懸疑犯罪動作片,後者完全是兩碼子事,但對於體制的控訴,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使『重案對決』強調『正義性』、『不能沒有你』強調『公平性』,不過在『對體制反抗』的大標題下,其實暗地裡控訴著:是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於體制的操弄,卻又冠冕堂皇地將問題怪罪在體制身上。真正的核心或許在制度身上也不在,畢竟體制也不是說改就改的。這是重案對決。



說真的,有一度我還以為我在看『奪魂鋸之拼圖殺人魔的誕生』,不過由Gerard Butler所飾演的對這個社會絕望到深痛惡絕的Clyde更是技高一籌,連人關在牢裡,卻還是能一一執行殺人計畫。在經過前幾次經驗,再加上所獲得的情報,當下一次Clyde又提出條件時,或是幾個後續情節的補完時,總不禁心驚膽顫地提防著Clyde的怒吼將會出現在何處,讓整個觀影經驗,於我而言,是緊繃的,處在一種高壓的狀態下。



就如同劇中因為十年前,Clyde家被滅門,為求勝訴不惜和真正兇手達成協定,而使自己讓Clyde產生不共戴天情仇的Nick所處的狀態一樣。甚至直到最後一幕,即使當時Clyde已經被活活燒死,我還是擔心著Nick女兒正在演奏的台上或樂器裡,仍會有突如其來的意外產生,而造成對Nick最悲慘、最萬劫不復,也是Clyde最後也是最狠的回馬槍。



有時候,我總會不禁猜想,Nick內心是否曾經產生過『我怎麼這麼衰』的想法,行走法律界如此多年,作風一貫,都相安無事了,卻在今天遇到絆腳石,偏偏這難纏又不是普通的強大。不過正因為Clyde的出現,才強迫自己去面對去審視過去的案件中,為提高勝訴率,為提高結案效率,他做過了多少將問題歸咎於體制上的事,又做過多少對不起逝去亡魂的事呢?更有甚者,是對整個體系的控訴。



就如同Clyde自己說的,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復仇,也不是故意要對Nick身旁,無關緊要的人造成多大的傷害,而是想讓Nick以及周圍執法的人清醒,他們的工作有多麼地重要:數以百計的沉冤待雪,數以百計的生命由他們掌控。但那些執法人員,竟可以盡其在自己,隨著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步調,去處理關於人命的相關事情!!當然我們都知道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要提高效率,要有策略,不然會累死自己。不過當對方是如此的認真對待,他們自己卻無法用適當的策略盡力做到最完美,而直接訴諸法律捷徑,對方又會對執法人員留下什麼看法呢?



所以我一直覺得Clyde不害怕被抓,不害怕被判死刑,他其實給過很多次機會,幾乎都是最基本的準時,來影射過往的一切,希望對方好好地把握,對方卻不屑一顧,甚至是以一個罪犯的角度去推測他的舉動,以為僅是虛張聲勢。就我認為,當Clyde不得不殺掉一個人,其實他是感到無奈的:人非得要在失去所有一切的摧枯拉朽之後,才會發現事情的嚴重性嗎?



或許人真得不能反抗命運;或許整體的體制是該檢討,雖圖了個人類的方便,但卻仍存在著許多漏洞。但命運可以創造;鑽制度的漏洞,以及如何使用制度,關鍵都在於人。什麼無能為力,但倒是可以如何如何,這些都是人類的藉口,除非打從一開始,人曾經為其他的可能性大張旗鼓地努力過,要不然誰又有資格問心無愧地訴諸制度,俯首稱臣地服從命運呢?



Clyde透過這一連串的暴力行為,便是想要告訴執法人員,特別是Nick這一點。所以當他的秘密基地被發現時,他知道Nick的確努力了,不再只是依賴制度,所以他不再做最後的掙扎,所以他無須再威脅Nick一家人,因為可以對得起妻女而安心地讓火舌帶他至妻女身邊,團圓。他或許只是希望政府可以正視這樣的問題罷了!若他們當初像這次竭盡所能地追查自己的資料一樣努力找到證據,如今也不需要搞到這種地步,也不需累積這麼多怨恨了吧?!



了解讓人髮指、甚至不可思議的前導事件,渡過前面充滿未知恐懼的高壓,到最後發現Clyde真正的用意後,不禁對最後Clyde凝視著女兒替他做的手環,在火舌包圍之下謝幕的場景,感到一陣鼻酸。是否曾經想過,因為操弄制度,甚至只是單純地遵守制度,而未對需要幫忙的當事人努力過些什麼事,而讓當事人遭受到最強烈的痛苦呢?這是我們都應好好反省的地方。這是一部發人深省,且執行得還不錯的電影。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100]性福農莊-Ander/大開色戒-פקוחות עיניים

09金馬影展觀影記錄(9)

莫名地總會期待那些以宗教或保守環境限制為背景所入題的同志感情,是濃烈糾葛,蕩氣迴腸,甚至在觀賞完後會有種悵然若失,對劇中兩人的感情,感到惋惜的情緒。所以其實對這兩部電影,有點失望。並未感受到劇中主角的感情所謂低調下的乾柴烈火,反而還讓我覺得有點奇怪。偏偏凡是同志片總愛用『斷背山』來比擬,但事實上,『斷背山』的情感深度,是這些後來的同志電影所無法比擬的!不過這兩部電影,卻從另外一方面展現出故事的價值。這是大開色戒與性福農莊。



這兩部電影共同的問題在於情感處理得不夠深刻,因此即使在如此受壓抑的環境下,卻無法顯現出相對應的柔腸寸斷或痛苦的掙扎,而讓觀影者如我,在這段感情中,有著只能沾邊,而無法融入的尷尬。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主角兩人的感情起始點,處理得不夠明顯,曖昧的交流也沒有味道,或甚至沒有,而讓兩人的結合有點莫名其妙地突然,以致於產生衝突的橋段,皆可惜地僅搔到癢處。不過在邁向結局的過程中,反倒發現這兩部電影似乎只是想藉由同志情來抒發另外的觀點。



大開色戒

這部電影不管在於愛情處理上,甚或感情被壓抑的起始點上,都讓我覺得很奇怪:一點也沒有前導線索來堆疊出所看到的情節,即便故事的背景,或許已經對故事的走向,提出了預告,但未在電影中呈現線索便直達結果,那搖搖欲墜的故事架構,讓我在前半段數度皺起眉頭。



直到某一幕運用來往的車子映照出對街人像時,才終於發現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或者可以說這部電影在某些程度來看,可說是體驗了演譯法的部份特色。在壓抑的情節上,並非以歸納的角度堆疊呈現出結論,反而先從已知的事實下手,然後透過之後的幾個畫面的補呈現,去證明這樣的事實所衍生出來的說法,並在最後,自然而然地在觀影者心中,至少我是如此,產生另一種觀感的結論。除了對街人像之外,頂樓的因為有人偷窺,而硬是壓抑下澎湃情感的情節,也是一例。



雖然這樣個觀影習慣,對我來說,有點不習慣,畢竟日常生活中的任何現象,都是一連串事件所累積出來的,不過或許透過這樣的手法,才讓人真正了解到事件的問題所在。在這部電影當中,再加上可能有的先入為主的觀感,或許會以為宗教的力量,是壓抑兩人情感最主要的原因,但透過這樣的手法,卻會發現,真正的原因其實都出現在『人』身上。



在讀經聚會中,領頭者不是這樣說道嗎?聖經的句子,都是由人解讀出來的。也因為這樣一句話開始,主角才開始對這位客人敞開心胸;反過來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樣解讀,況且早已有多年流傳下來的解讀法,並且還屹立不搖、深刻地被篤信著,一點也不寬容,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又加上人言可畏,小村莊的規模更是加速流言蜚語的滋養。



沒看到客人原本是來這個村莊尋找舊情人的,舊情人對他的不屑一顧,或許便是如此的原因;女人與男人光明正大的感情,明明道德正確,對村莊的人來說,卻是門當戶不對,而謠言滿天飛......這讓我想到有過一篇這樣的評論:某個透過觀眾票選的知名選秀節目,有些其實表現得還好的選手,只因為他有虔誠的信仰,而被背後所支撐的強大教會拱上勝利;反而真正傑出的同志選手,往往成為票選下的犧牲者。如此看來,其實宗教不是真正的主謀,而是人本身的厭惡,驅使了這樣壓迫的結果出現。



因此這部電影當中,宗教只是個被誣陷的引子罷了!在隨時受人注目,在隨時都會有閒話流傳出去的小村莊,主角兩人僅能偷偷摸摸地躲在閣樓裡,瑟縮在一張床上,緊緊相依,透過彼此的體溫取暖,現實中面對的卻是多數群眾的大加撻伐,群起抵制,完全充滿不合理地令人氣憤;受拖累的不光是兩個人而已,還有主角的家人。而在最後的選擇上,可說是過於保守,也可以說是保護家人的心態,又畢竟這裡是代代相傳居住的地方,是主角的根,但也因此,而產生巨大的無奈與哀傷。



可惜的就是兩人之間的感情堆疊得不夠深刻,不然加上這樣手法的處理,這部電影的劇情張力,將會非同小可。但話說回來,要不是這樣特別的處理方式,替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數,不然這部電影僅流於打著宗教打壓的旗號,描寫糾結同志情感,但其實內容沒什麼的平庸作品。





性福農莊

這部電影的同志關係,有種硬湊和上去的感覺,在我看來老闆對工人的感情,只是朋友的情感,而導致那一場廁所交媾戲,明明只是一時意亂情迷,結果卻變成要好好負責的感覺。或許工人對於老闆是有情感產生的,但不知是過於靦腆羞澀,還是演得不太好,我怎麼一點也感受不到工人對老闆的曖昧情愫呢?這是本部電影中,本最該注重的地方,卻成為最嚴重的失敗。



反倒是配角群們替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透過女人和男人的關係及對照,不管是妓女和嫖客的關係,母親和情人的關係,妓女和前夫的關係......道出本部電影最主要想要說出來的觀點:人該順從自己的感覺走,不受世俗觀念影響,否則最終徒留遺憾;另一方面,感情畢竟是兩人的事,若僅是像個孩子般一味地逃避自己真實想法,是永遠也處理不好的。



即便所延伸的意義大不不同,但卻都深深地傷害了另一方的情感。前者有母親的情人作為對照:母親的情人則太在意世俗眼光的影響,就算父親駕鶴西歸,對於母親,也僅發乎於禮,直至母親亦往極樂,才憑添傷感遺憾。相對來說,母親其實也是保守的,雖在感情上未明顯指涉,不過卻從不滿來路不明的工人入住自己家,以及家庭地位的注重中,暗渡陳倉。



後者則有友人,以及謠傳中妓女的前夫為對照:對於友人的描寫,原本以為他果真是『男人是以下半身思考的動物』這句話的最佳代言人,不過其言行舉止,在在傳遞著感情上,只願當個來來去去,卻不願穩定下來的大小孩,並無止盡地傷害著自己最愛的女人;妓女的前夫雖未貪圖露水姻緣,卻無法面對婚姻是從今以後兩人一起面對的人生,又或從妓女的前夫最後和別的女人結婚的這項訊息來看,說不定是無法面對自己消失的感情,為逃避而離開。



或許『西班牙版的斷背山』的確有點過譽,不過老闆痛苦的掙扎,包括母親大人強勢之下的壓力,確實透過這些旁支的事實加乘,而更加突顯。同時,這些旁支角色也因故事所表露的真實情感,既呼應卻也影響老闆本身在情感上的處境。值得注目的是幾場餐桌上的戲,雖沉默,卻流露出相對應的情感,張力頗足。



應該可以有以下的結論:透過故事的安排,再更了解妓女及母親的情人之後,即便自己的處境,在這保守的小鎮裡,實在萬分艱辛,不過老闆也願意漸漸敞開自己的心胸。
只是回歸到最基本的問題:同志情的描繪失敗,就算最後再怎麼充滿希望地繼續往前走,卻失去原本該存在的感動。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99]心靈暗湧-DeUsynlige

受害者與加害者想要解脫,或許唯有承認事情真相,勇敢面對,才有如此的可能性吧!?原以為只有被害者的視角,卻在後半段也道出了受害者的傷痛。且巧妙的運鏡及鏡頭處理,表現出主角們的心情,不僅如此,到最後會發現貫穿整部電影的其實是受害者最深沉的悲痛。這是心靈暗湧。



看著前半段的情節,原本以為是另一部Boy A(心靈鐵窗),述說著一個青少年一時鬼迷心竅犯下罪行,導致不可挽回的錯誤,而今在獄所表現良好,獲得裡面的人的協助,得以從監獄離開後,順利找到工作,並展開重生的生活。但內心仍無時無刻不被過往錯誤的夢魘所糾纏著,同時也得謹慎著當年如此令人髮指的罪行不會被人發現,以免人類的恐懼心作祟,對於成為這樣重返社會角色的自己,難以接受,並戒慎恐懼,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但深入去探究之後,發現還是大異其趣。Boy A更多描述主角本身的人格特質以及家庭教育的影響,讓觀影者更同情主角的境遇,而更著眼於『寬恕』的議題上,另外在現在的事實上面,也多加堆砌,除了展現主角的小心翼翼之餘,同時也藉此讓他回憶起不願想起的過去;DeUsynlige所說,出獄後的現在,並未像Boy A說得那麼多,除了牧師的兒子,觸及到他的過往之外,多以鏡頭、畫面的力量,以及管風琴的澎湃琴聲,還有未知的入侵,象徵著其內心的惶惶不安及壓力如影隨形。



特別是對於過去的事件的拍攝,將事情核心放遠失焦,定焦於近景的手法,感覺就好像是將自己抽離於事件之外,不願去面對當年的事情真相,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有如以旁觀者的姿態看不清事情真相,就好像後來被害人所陳述的,當年在法庭上,加害者兩人的互相指責及推卸責任,以及永不認錯地讓事件真相撲朔迷離。



沒錯,這部電影到中途之後,轉而描述受害者發現加害者回歸社會的心情,進而替家庭生活蒙上一層陰影。雖然Boy A並未描述受害者的故事,不過基本上,電影在『寬恕』這樣的議題上所想要傳達的感覺,還是有其類似之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DeUsynlige因為從受害者的心情出發延展到周圍之人的原諒,因而比起Boy A來說,更有說服力,並更具張力,當然這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小部份而已。



這裡要大加讚賞飾演受害者母親的Trine Dyrholm,演技好到一個不行,將身為一個媽媽想要保護孩子的心情,宛如中毒般地轉嫁到靠近主角的小孩子身上,而讓人不禁提心吊膽地臆測著,無辜的孩子會成為悲痛母親的復仇工具嗎?也正是因為後面受害者視角的補充,前半段部份讓人摸不著頭緒,而讓人感到深受威脅的不可知,在後面都做了解釋,甚至在鏡頭上也暗自為後半段鋪了梗。



一幕男主角和擦出愛的火花的女牧師騎單車離開教堂的鏡頭,很明顯的是從車子裡面擺鏡頭去拍的,內心想著前面特殊充滿情緒張力的影像,怎麼在這個鏡頭破綻百出?不過後面的補充,就會發現原來這是從受害者的視野所出發,不斷地在偷窺。再加上打小報告,故意搗亂,還有片中大量使用的鏡頭:將角色的臉擺近景,但聚焦於遠景,......其實受害者怨恨恐慌的情緒貫穿整部電影,而在之後,搭配上Trine無懈可擊的演技,那種巨大的傷痛,就這樣渲染開來。因而更可以同理受害者母親的心情,要寬恕談何容易,都把生活搞亂成這樣了,甚至精神也瀕臨崩潰邊緣!



那大量使用的鏡頭,並非僅在男主角回歸社會後,遇到一些狀況時,所使用;女主角在惜別派對上,因為女兒雖然單純只是和朋友出去買冰淇淋,但沒報備,而讓她以為悲劇又要重演時,也派上用場;甚至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幕鏡頭,男主角要犯下罪行之前,也使用了如此的形式去拍攝。顯然貫穿整部電影那種不安的感覺,已在電影一開頭便已開門見山;雖說後面的使用,較表現出因過去的夢魘所導致的不安,進而引起恐懼,同時也有雖不是事實,但卻有備受威脅的想像。



或許一切都只是害怕承認所導致的骨牌效應罷了!對於男主角來說,承認錯誤有什麼困難的?但困難就在於人類的脆弱,對於認錯後即將會發生的可能性,壞的那一種,悲觀的那一面,所以拒絕。但我喜歡女牧師Anna的想法:與其請求原諒,倒不如承認錯誤;對於女主角來說,承認兒子死了有什麼困難,還一直保留著兒子的鞋子,期待他總有一天回來?或許一旦承認了,就會在不自覺中切斷和兒子僅存的連結,或陷入對於那年午後的自責循環中,是因為孩子的屍體未找到,寧願相信孩子尚生死未卜呢?



唯有面對真相:男主角承認錯誤;女主角知道事實,確認孩子真得遇害了,才有救贖被害者與加害者的可能性。一旦受害者獲得救贖,從中解脫,或許寬恕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不需強求。悲傷的是,這一部電影和Boy A一樣,似乎對旁觀者來說,從前的劣行,其實大家都不想給予太多的寬容。或許如此執行,免掉灑狗血之嫌,從另一方面來說,因為貼近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實,而讓人會對自己的行為三思阿!



影像獨到,充滿力量,一覽無遺主角群的心情,再加上主角深刻的演技,讓劇情更有巨力萬鈞的張力。所談論的不單純只有寬恕而已,而是寬恕之前的承認。唯有面對真相,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很好看的一部電影!







附帶一提:飾演女牧師Anna的女演員好像ANTM第十一季的參賽者Celia耶!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亂評劇場18]關於洛芙的15首/浮世情話

我們都以為愛情到了盡頭,已面目全非地不再是愛情的樣貌,我們以為到此地步,愛情已然不存在,或已經轉化成無以名狀的憎恨。看完這兩部舞台劇之後,發現其實關係一直一息尚存著,只是稍一不察覺,或只為重新點燃熱情,或尋求刺激,再加上對愛情的態度不同,懷疑猜忌,最終走向毀滅。但兩部戲劇的文本對於毀滅的態度,有著截然不同的情感。



關於洛芙的15首

每首歌曲,代表著不同的感情軌跡,就好像我們人生的每個時期總有一首代表當時心情的歌曲;劇中所有曠男怨女亦如是,不約而同地在這場樂團表演中現身,在一首又一首的樂曲中,追尋著那了解自己的音符,訴說著我們都在愛情中折磨著心智。即使看似左右逢源,我們以為的壞男孩或壞女孩,也得以倖免地在這個文本中,同樣地猶豫痛苦地掙扎著,因為感情一直存在著。



不論是演員或觀眾,通通擠在小小的空間裡。整個室內,充分地被使用著:不侷限於前方的舞台,演員穿梭於觀眾群之間,與我們那麼貼近;即使燈暗,演員還是有戲地聽著樂團的表演,和台下的觀眾一起搖擺起伏,宛如是眾多觀眾之ㄧ,而使得故事就好像我們身邊所發生的種種,甚或自身便有過這樣的境遇。的確也是如此,中場休息時間,兀自跟友人聊起,生活週遭似乎都有著像劇中的某個角色一樣的存在。



這樣說來,文本對於愛情戲演員的特別來賓設計,便顯得多餘,反而拉低自然,有點刻意。另一可惜之處為位置安排不佳,未交錯,前面的人坐得太正經八百,後面的人就得搖頭晃腦,之後又之後,猶如骨牌效應一般;善加利用的場地,對於幸運選到中間位置的我來說,相當方便地可以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但不管坐哪一個位置,總有一部分是無法完整舒適地欣賞到。



雖然愛情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猶如一把雙頭刃,刺傷自己,也刺傷對方,或根本就如同魏雋展的那個角色,只有自己被搞得遍體鱗傷(我好喜歡巨人和瞎眼女孩的故事隱喻暗戀的酸楚),不過這個文本似乎認為愛情的結局,並非那麼悲傷,或者應該說是種剛開始痛苦,但歸結於暢快的解脫:唯有下定決心毀滅愛情,才有機會重生,然後再去好好大愛一場。



即使這樣的小場地讓我和我親愛的魏雋展離得那麼近,還吉他自彈自唱地唱了首深情的歌,雖然對象不是我(大誤),不過不是主角,戲份有點少地讓我有點失落(又是誤)。演員演得過於用力也是可惜的一點,因為那麼貼近我們,卻顯得有點不自然,演技上的小缺點,容易曝光,再加上沒配mic,所以想要控制聲量來表達情緒,卻在小聲時,聽不太清楚
。不過光是地點選在pub,live band為主軸的貫穿,還有貼近人群的表演方式,讓我還是頗為喜歡。







浮世情話

戀人的絮叨,已經審慎篩選過的辭彙,直白雖到了嘴邊,仍低調地部分地轉為一縷思緒的輕煙,就如同自身懶得猜測對方背後的絃外之音般,冗長充滿辯證卻又隱諱的對話讓我昏昏欲睡。



但文本形式很有趣地說出我們總愛在意亂情迷的出軌中,或別人的故事裡,尋找著或彌補著自己關係中所欠缺的一塊拼圖,是一塊在關係裡面怎麼也找不著的遺落,因而從中獲得救贖。既是上演的故事,但也一樣是同個時間的對照,或已經結束的故事的呼應,或甚至是台下觀眾的心情寫照。



但不是不愛了,而是因為習慣,磨掉對愛的敏銳;而是因為傷害,讓彼此懷疑猜忌。堆疊交錯,等在終點的只剩殘破碎裂悲劇式的遺憾。



結局相當地悲傷,因為我們總愛在關係中,欺騙自己,也欺騙對方,並苟延殘喘著,不敢直接面對,挑明,任由恨意、猜忌襲上心頭,直到爆發碎裂,而無法修補。但其實我們潛意識都還在乎著彼此在生命中的位置,差別僅在於關係的深淺。我們卻總是任由愛情腐爛荒涼,變的面目可憎,甚至就像本劇一樣,間接促成一樁犯罪,最終只剩無法追回的遺憾。



而戲裡頭的男男女女,台下的男男女女,又從這些故事、關係之中一切的對話,理論之中,學到多少教訓呢?!或只是怨天尤人地自責著,為甚麼別人可以,自己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呢?這就是愛讓人怨恨之處,無法控制,只因我們太脆弱。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98]第九禁區-District 9

未抱持著任何期待,內心甚至消極地想著:外星生物的電影,還會有什麼花樣?再加上預告片散發的感覺,更覺得應該是意料之中的劇情。卻沒想到,除了特效,槍戰畫面,驚險刺激之外,也揭發了人性的醜陋,特別是貪婪以及自以為是的種族優越感;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也絕非賣弄技巧,而是情節所需,更能突顯想要傳達的意義。不僅如此,還帶點淒涼的愛情、珍貴的友情,引人鼻酸。這是第九禁區。



整部電影採用類記錄片的手法拍攝而成。內心的確想著:是怎樣,另一部群起效尤的類型電影嗎?不過隨著電影的步調,卻不知不覺地產生疑惑,而被吸引住,為什麼大家都說著類似主人翁『Wikus是叛徒的話呢?』,明明一開始僅僅大概簡介著外星人的事,還有此次任務的東西,且Wikus一副正派又老實,天真又爛漫,一副會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絕無二致的人,何來背叛之實?



但得知事情真相之後,突然對Wikus深感同情。這樣的遭遇讓我想到伊坂幸太郎筆下的青柳雅春,也就是Golden Slumber(希望台灣可以上映電影版)這部作品的主人翁。儘管事件是完全不一樣的,但他們同樣是受到強大組織,或可說是政府所支配,為了政府之利益,而被犧牲幸福,還被刻意用謊言掩蓋真相,最重要的是想要向眾人平反,卻因為有如小蝦米搏大鯨魚,而感到力不從心的人。



正因為如此的拍攝手法及編排,更能突顯他在被龐大組織狠狠地操弄之下,全世界已幾乎沒有人相信他,那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也因而他與他妻子在這樣四面楚歌下的關係,更顯得彌足珍貴,感人至深。尤其是倒數兩幕,一朵鐵花的寄情,充滿著無限深情,妻子雖然帶著不確定感,卻仍小心翼翼地收著她,以殊途同歸的說法,遙寄對丈夫的思念,呼應最後一幕,感動感覺頓時盈滿心中。



另外相對來說,人性的貪婪也一覽無遺。Wikus還是個人,還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可是高層卻自顧自地為了發展高科技武器,而不惜捏造事實,逕自將它當成實驗品,誰知道Wikus還回得了家嗎?諷刺的是,他們和那些自己不甚重視,而群聚在一起,擁有一方小天地,背地裡暗自幹著壞事的貧民窟的黑人們,又有什麼不同呢?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高層用的是較為科學的方式,而黑人就顯得較為迷信巫術等沒有實效考證的東西,但回不了家和手臂被鋸掉而死又有什麼兩樣?並無二致的人性黑暗面,感覺一方比較科學教養,等級高,但說穿了,非關文明,因為都把弱勢當成蔽屣看待了。



如此說來,那些自以為是的種族優越感,卻變得什麼也不是了,大家不過平等地始於同一條起跑線上。電影中雖未直接指涉對於黑人的迫害,但卻藉由對外星人不公平的待遇,不人道的對待,強迫性的遷移,以Wikus發遷徙通知為首,諷刺著過往經歷過所有種族的欺凌,特別是當年在故事發生背景的南非。在Wikus落難之後,一度還憑仗著自己身為白人的驕傲,繼續打壓著外星人。但我想在一連串的經歷之後,他可能突然發現他落難的處境和外星人是多麼相像。



這對人類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黑暗,更是一記當頭棒喝:想要從中獲取好處,卻不能好好善待他們,不知感恩圖報,而一味地燒殺擄掠,以高姿態的方式強取豪奪。突然覺得這只是人類對某種未知的恐懼罷了,因為恐懼,所以用激烈手段擺高自己的姿態,築起一道牆,以保護自己,可以的話還可以得到好處,真不錯,就像Wikus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外星人稍有動作,就舉槍瞄準。



相反來說,遇難時的深入和未知相處,更了解未知之後,一切其實都不是那麼恐怖呀!可笑的是人類非得到岌岌可危的境地,才懂得和不曾打過交道,甚至不屑打交道的其他,好好合作,儘管這部電影到後面,Wikus決定救外星人之後,的確有患難見真情的感覺,但卻覺得分外諷刺。而外星人不過只是想回家罷了!卻在啟程之際,仍被人類無情炮火攻擊,因為人類心想著,高科技武器飛掉了,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變得更強大。如此汲汲營營,卻不知該適時放手的醜態,真是可憎阿!



偽紀錄片的手法,不是為形式而形式,而更能突顯其中所意欲傳達的概念和情感。因而雖然是著眼於Wikus執行任務到遇難的種種故事,但那些人性的陰暗面,就在我眼前,堂而皇之地開展出來。以外星人這樣的生物借代為地球上,甚至是人群中的弱勢,顯得寓意深刻。特別提出飾演Wikus的演員,演得很好哩!Sharlto Copley,我記得你了!可用意外來形容,真得好看,這部電影。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97]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看似平靜無波,純潔無瑕的小村莊,底下竟暗藏著暗潮洶湧的恐怖及危機。就如同整部電影的基調,每個人似乎都隱藏著秘密,並透過部份情節的隱藏,根據微乎其微的線索,便足以讓想像力無限延伸:未知的陰謀,看不見的殘忍,雖結局未給我們個明確的交代,但其實意在言外地已經給我們可以劃下的句點。這是白色緞帶。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第一個聯想到的是金田一偵探事件簿中,其中幾個事件的案發地點,隨之又想起這也是許多日本推理小說最愛使用的背景之ㄧ,甚至可以說這算是鄉野奇談了:起初對於村莊的感覺,都是安和樂利,感覺不受世俗之事所干擾的小小世外桃源;但意外地,每個人或多或少心懷不軌,被醜陋的人性所驅使,甚至可能是無謂的部落驕傲所導致的錯誤正義,而在這個村莊中發生了一連串難以說明的事件。這個故事給我就有這樣的感覺,唯這樣的故事是真實曾經在德國發生過的,故事中的小主人翁們,成為二次大戰時納粹吸收的精英分子,最終危害並撼動了整個歐洲。



只是在這部電影當中,上一段的最後一句話, 並未在電影當中呈現,而是非得看介紹或查影詢片背景才可以得知這樣的訊息,但確實這部電影當中的這群小孩子們,帶給觀影者如我,宛如壓迫性的存在感,讓人不容忽視如此的威脅。我一度懷疑所有事件真兇的矛頭是指向這群小小主人翁的共同聯手迫害,不過電影並未加以將這些孩子定罪,也就讓整個事件的真相撲朔迷離。雖然覺察到內心的悵然若失,畢竟這樣帶點懸疑調性的電影,恍然大悟是觀影者共同的期待。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若只是想營造出不安的氣氛,那麼這樣的安排,絕對是最適當的,同時也最符合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就如同這部電影的情節鋪陳手法及拍攝手法:直接呈現結果,而未處理中間的過程;運用門關起來這樣的意象,只聞其聲或連聲音也很壓抑地聽不到的感覺;以及似乎每個人都隱藏著秘密,且不說出口的樣子;延伸出感覺應該是很平靜的小村莊,底下卻深埋著恐怖的炸彈;另外還有幾個遠景捕抓下雪後,蒼茫的白色大地,雖寧靜卻是對這個村莊最大的嘲諷。



會有這樣的感覺,另外還得歸功於導演將這些發生在小鎮上的家庭故事一一拆解,按照順序呈現:雖然是以案件起頭,但一開始對村莊的描述,包括因案件而起的情節,卻有如背景簡介,除了表現地主和佃農的關係之外,還有篤信宗教,及宗教之下,嚴格恪遵但保守的禮教,及相當嚴厲的家庭教育,還有那象徵純潔的白色緞帶。不疑有他,的確每個人都有優雅的教養;但越到後半段,越揭發村莊內部的瘡疤,才發現事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單純。所以對於這個村莊的感覺是起頭很嚴謹,卻到後來發現其中失控之處。



而再回過頭,看到電影前面所描述的關於這個村莊的背景簡介:每個家庭對宗教的虔誠,教養孩子的方式......對於真相,好像已經撥雲見霧:每個人可能都是這些詭異事件的幫兇阿!被以強大的道德,並可稱為激烈的方式教育成人,會不會便灌輸孩子以暴治違反道德的人的觀念呢?前句所稱的孩子,是相對於父母而言,而與年齡無關。這樣的教養觀念,可能是傳承下來的,並有默契地達成共識,好似在這樣的小村莊中自成一格。若有人踰越道德界線,或未盡到該盡的責任與義務,就該遭受到制裁,且人人責無旁貸。如此看來,這樣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群體暴力,但每個人卻視為理所當然。



如此從小村莊擴大延伸到整個國家,不覺得真的和自視甚高的納粹很相像嗎?用殘暴的方式讓世界照著他們自以為崇高的團體意識運轉,並鄙棄所有賤民。這絃外之音,或許是和簡介當中提到納粹的部份,最明顯的聯結吧!就連故事中孩子對於地主孩子的欺凌所表現出來的忌妒與貪婪,或許也是上一輩對於工作,
汲汲營營地力保,帶給他們的影響。看來家庭教育真的是未來將會成為一個如何的人的關鍵呀!



雖然沒給我們解答,可能有點空虛,但透過層層剝開的敘事,攝影技巧,及情結的鋪陳,讓我們感受到平和表面下最骯髒醜陋的危險。仔細回味一下,或許才發現導演早就將答案隱藏在鏡頭裡畫面間。很好看的電影,不愧是今年坎城影展奪下金棕櫚大獎的作品。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95]空氣人形-空気人形

09金馬影展觀影記錄(7)

巧妙地透過充氣娃娃的視野,又對照又影射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愛與被愛的關係。題材雖奇想甚至帶點魔幻,但在李屏賓的攝影、導演是枝裕和的手法,還有演員出色表現下,竟也分外貼近現實。既殘酷的讓人悲傷,但卻又美麗地讓人不禁想為生命喝采。這是空氣人形。



當生活無所憑恃,又不管做什麼都力不從心,不夠順遂......是否因而曾經對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意義到底是什麼,徬徨失措過呢?這是一部一半改編自漫畫,一半由是枝裕和導演獨立發想,並詳實收集資料,彙編發展而成的作品。其實整體故事很簡單,單純呈現經由充氣娃娃的眼睛,即帶點科幻色彩之擬人化的心,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及感受。但卻高明地以大概是導演自身對充氣娃娃用途的感受,表現出其對生命的體會。



整體分成三個段落,各段落之間則以充氣娃娃的感受口白串連而成,但並未讓人察覺到段落的分明,大概是這些都融入了觀察拜訪人類的狀態之中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誇張令人發噱,卻又不得不承認這確實存在於世界上的浮世繪,展現出生命空虛的人生百態;接著發揮充氣娃娃僅僅是性欲替代品的特性,透過帶點哀傷的自怨自艾,傳達著不管是哪方面的心靈替代品,絕非填補內心大洞的解決方法;儘管經過了一場令人不寒而慄的戲,儘管讓人悲傷,最後卻也讓充氣娃娃消散時所呼出的氣,帶給大家新希望,新幸福,如此不禁讓人喝采的生命過程。



我自以為充氣娃娃這樣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指涉著人對生命的認知過程:這個某天突然有心的充氣娃娃,看盡人生奇妙物語後,雖然認知到整個世界的關係,並非如同自己所看到的那樣如此充滿著怨懟,還是具有蓬勃生命力,但當自己涉入這樣的場域越久,不知不覺中,也期待更多。而因陷入戀情之中,開始面對自己的存在價值,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甚至即使在製作自己的工匠的一席話之中,讓她積極正向的看待自己,最後也因搞砸,顯得頹喪。



真的就如同人一般。打從我們有意識開始,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在為了做好某件事,討別人歡心之中,尋找自己的定位。這是人的天性,人都嘗試尋找著自己存在的價值以及意義,或是對某個特定的人來說,自己的存在又是什麼?年紀越長,目標、期待也就越高,偏偏生命總愛給我們開玩笑,非永遠性地讓自己稱心如意,往往人便迷失在追尋的道路之上,甚至只消一次的打擊,便宛如即將溺死的狀態,抓著木頭,載浮載沉,但很諷刺的是又不想要有所改變。



其實大家內心都了解這樣下去,只是永遠無解,唯因生命的不確定性,讓人事先自以為的預知,這即將來臨的一切,絕對是
太累太麻煩太令人傷心了,只有窩處停留在自己最舒適的位置裡,才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即使外表假裝堅強,內心其實苟延殘喘著,每每總是在一人獨處,夜深人靜時,才驚覺那巨大的空虛寂寥已悄然用征服者的姿態,即將或已經將自己吞噬。



當然這一部電影並非標準勵志電影,昭告我們要從墮落的泥沼中奮起振作,而是從寬容的角度去讓人對生命一樣充滿著無限可能,無限希望。在我看來,電影其實暗暗指涉著,人往往常用外在可丈量、評分的事物,成為自己是否有價值的規準。但事實上,透過電影的最後一個階段和第一個部份老人與充氣娃娃的對談之中,傳達著每個人一旦生在這世上,就存在著價值,只是這樣的價值並非立即可看到的,或者是永遠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影響力。



因此,活在當下,成為對生命的迭宕無常,最有利的反抗,因為自己的存在是會有如蝴蝶效應一般地在某處產生影響,即使是壽終正寢,但也因為曾經存在,而帶給別人影響也說不定。就好像最後一個流轉的場景,儘管那時帶點失望又悲傷的氛圍,不過因為曾經努力過,曾經有愛,所呼出的最後幾口氣,便好似解藥一般,讓每個人一度停滯的生命,又再度重新運轉起來。最後實在讓人充滿著希望。



不得不大加讚賞貫穿整場的裴斗娜的演技,將充氣娃娃的神態,捕抓的相當完美,特別是呼氣洩氣的那一瞬間,整個儀態真得很像充氣娃娃,當然這也要借助李屏賓的運鏡,以及最後的剪接,處理得以假亂真,還以為有電腦輔助;事實證明,唯有最後一個流轉場景,那些飄散在空中的花瓣,才是電腦處理的。當然還是要佩服導演的功力,將其中生命的孤寂,還有主軸關於生命的意義,表現傑出。也因為有巧妙的處理,合適的劇情,讓整部電影雖是魔幻基調,卻也分外實在。



驀然覺得看這部電影是一個奇妙的觀影感覺,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觀察紀錄,或許是因為『這就是人生』的感覺吧!?既透過電影看到人生荒繆的風景,但同時也在其中找到自己內心潛藏未發作的陰影,就如同劇中的充氣娃娃一樣,越進入生命,越是感到無奈。或許我們自己也說不定是個充氣娃娃,但絕對不是替代品,絕對也不空洞,因為生命打從一開始就有存在這世界上的意義與價值了。相當好看的電影,基調是悲傷卻無時不洋溢著幸福的感覺!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9-94]派翠克,一歲半-Patrik 1,5;一個娃娃兩個爸-Comme Les Autres

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6)

這兩部電影不約而同地選擇同志想要收養小孩的議題,帶入電影之中。我其實頗為意外在如法國、瑞典這樣開放的國家,對於同志收養小孩上,仍有諸多限制,或者應該說不給予收養。但也慶幸這兩部電影讓人了解到其實在某些方面,還是阻礙著同志的。而這兩部電影的兩對同志情侶,便在因為如此的不被允許的情況下,分別發展出屬於他們的故事,不約而同地因為孩子而面臨了決裂的危機。



雖然是不太一樣的故事,雖然是不太一樣的問題,但都因為小孩子的事,讓電影中兩對同志愛侶,碰觸到感情的礁石,逼得他們不得不去面對暗藏在看似完美感情底下的相互牴觸。不約而同地,導演選擇凝視來傳達愛侶之間那種情感流動的化學作用,讓觀影者如我情感充斥滿滿,特別是派翠克這部電影,更勝好幾籌:畢竟堆疊著離開的人的改變,表現出懷念之情,而讓彼此之間的凝視更具催情的感動,因此派翠克最後的好結局,實在讓我大受感動。



不只情感的深刻而已,比較起來,我比較喜歡派翠克的原因是,透過鏡頭描述著無論是爭取孩子的艱辛以及對孩子先入為主的想法或鄰人的反感,讓我感受到些議題在這部電影流動著。說實話,比起另外一部,這部電影劇中角色對同志的態度是較為激烈,不友善的,或許會讓人看得覺得這些人真是莫名奇妙。不過正是從這邊,概念得以緩緩地透過影像說出來。



人是否在從未了解真相之前,就枉從別人的流言蜚語,道聽塗說;或一直都是過於聽信單方面說詞,無法全面觀之,再下評論;或人性驅使總是只選擇可能危害到自己的情節來聽,而從未探究事實如何呢?本部電影巧妙地利用對照的手法:其一為小社區對Göran和Sven這對同志夫妻的看法,以至於收養孩子的規定制定者對同志的偏心;其二是對派翠克抱持有自以為的論調。



一開始,這樣的兩條線,並未產生交集。一旦大家漸漸涉入自己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場域後,兩條線慢慢地兜起來:發現Patrik其實並非如外界所說,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壞;一場打預防針的戲,孩子天真地詢問診所醫生Göran時;相對來說,Patrik,或更早之前Sven的前妻也慢慢了解接受Göran,甚至是他和Sven的感情(Patrik的部分也帶點同理的對照:Patrik的被人誤解之於同志的被人誤解)......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診所護士和醫生之間的關係,也存在著這樣的指涉。只是往往還有更大的權力勢力,如同劇中的父親,支配操弄阻撓著大家願意去了解的權利罷了。



所以除了兩人之間的可算昇華成血濃於水的感情之外,其實我對這樣肯去嘗試,願意親近是感動的,或許如此,世界上過當的誤解將會減少存在,甚至心胸可以更為敞開地去擁抱這樣的人,和他們真心相處。印象最深刻的是Patrik和Sven前妻以一種早就看穿一切的心態,來解救深陷感情泥沼的的Göran:帶點會心一笑的詼諧,但又帶點『我真的了解』的溫柔安慰。再加上一場鄰居外遇情節的陳述,好似在對那些不了解的人為同志平反,訴說著大家在情欲上因人而異,非關性向,在不了解之下,又何苦拿此大作文章。對別人的挖苦,有時是對自己最大的嘲諷。



娃娃這部電影感覺就比較像是典型的法式愛情電影,故事不錯,可惜的是在格局上,這一部也比較狹窄一些,侷限於愛情的糾葛上。但同志愛情這邊,難以見到深刻,而讓天平兩邊的愛情比重,稍有偏頗,最後的轉折也有點草率,有點可惜。但我確實欣賞,在這一個各取所需,卻不小心情感失控的故事當中,最後回歸到一個有容乃大的釋懷。



這有點和家人溫柔看待對於Manu是同志的事實互相呼應著。儘管所看到的是祥和地可以接納的狀態,但透過言語發現,這也是經歷過長時間的調整才得以昇華到這樣的境地。其實也不光只是這類比較讓人衝擊的事,人對於所預期的不同,往往都需要一段時間去調適,即使是往自己潛意識期待的方向改變,妹妹不就是一個例子嗎?直到最後選擇逃避或接納。



當然不論什麼事,無庸置疑地,說要去接受,一時半刻應該很難做到。但當一切出發點從真愛開始,或許所有事情都可以相對變得雲淡風輕吧?!就如同Manu家人的接納;或者因逃避進入另一個境地之後,有了對照,才開始懂得珍惜,開始懷念吧?!就像Phillipe;或者是懂得放手,抱持著成全的大愛,如同愛錯人的Fina。但也正是因為有愛,都不希望大家受傷害,而嘗試著去面對自己所造成的問題,並在擁有各項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我想是這部電影最勇敢,最溫柔之處。



派翠克的對照相當深刻,且運用得相當巧妙,感情也極為深刻;同個題材的娃娃,略遜一籌,卻還是充滿著愛,充滿著盡力彌補自私所造成的過錯的溫柔。但不約而同地,緩緩地流淌同志夫妻,和異性戀夫妻對於家庭的渴望,甚至是關於情感上的情況,其實是沒有差別的,不過在這方面,派翠克還是傳達地比較多。儘管娃娃較為限制在愛情狀態上面,但這一部還是有屬於他的寬囿,當然我是比較喜歡派翠克的。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9-93]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

就如同片頭開宗明義所講的,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或許有人還是會覺得這是一個愛情故事,但內容絕對不太一樣,我反而覺得他是對某些人的一種救贖,至少我認為有在愛情裡受挫的人們。利用跳接、畫面分割手法,呈現出失戀前後對比,以及現實與想像的對比。愛情還是美好的,但要認清關係難以避免地會來來去去!或許該說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吧!!這是戀夏500日。



雖簡介寫著『當感性男孩愛上理性女孩,一段顛覆傳統的愛情故事。 』,但個人認為只說對了一半。這絕對只是男孩Tom被愛情沖昏了頭,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可以忽略的愛情;女孩Summer在這個故事中,看起來的確理性,但她都可以為了某個電影片段而落淚,甚至最後仍奮不顧身地投入婚姻的懷抱中。所以這的確並非『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愛情公式,有著傳統男女在愛情的主客位置顛倒,同時也是對陷入愛河中的某類型人一記殘酷的揭穿,但又不得不說,現實中應該幾乎每個人都深陷過如此的泥沼。



這樣的一個故事,不採平鋪直述的方式,而以跳接的方式進行著,巧妙地利用失戀前後的心情對照,避免落入在某個類似的情緒,而過度自溺的窠臼之中,但大抵,影片大部分的片段當中,其實都隱藏著以男主角的視野來看這個愛情,來傳達著整部電影大部分所想表達的氛圍:愛情是如此的盲目。不過很難察覺原因是,導演又巧妙地在畫面的延續上留有線索,讓觀影者看到這有破綻的愛情。



我覺得這是很高明的手法,我曾在一位日本作家萬城目學的作品鴨川荷爾摩當中,也看過同樣的手法:感覺專注於某個人的視野風景,但又同時不著痕跡地嵌入他人觀點的線索,以旁觀者清的觀點,來讓我們發現主角的自我淪陷。其實在很多愛情美好的片段裡頭,觀影者應該都會發現這不是一段perfect love,但陷入愛河的人們Who cares,就如同Tom一樣。



稍微有共同點就欣喜若狂,殊不知同中有異,或總是能夠將這些不一致想像轉化成有利於自己的意義,或刻意地忽略,但現實真是如此嗎?即使是女方開宗明義地說著:我不交男朋友,但Tom絕對無法理解,我們倆之間感覺那麼地美好,為何晉升不到戀人以上的境地,而其實已默默地將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升級了,並努力想追上或說迎合Summer。



穿插著失戀之後的悲傷苦痛情形,以及原來在心中覺得美好的事物,竟在胸口被狠狠畫了一刀後,可以對它們做出不同的評價,甚至口出惡言;提出分手多天後,獲得Summer派對邀約然後赴約的場景,透過分割畫面的處理,表現出Tom從期待到心碎的心境轉變;另一個明顯的地方在於小女孩的建議之下的回顧,終於發現導致分手的最後一根稻草,再再都證明著男主角始終活在自己的單一角度當中,從頭到尾都被戀愛之神所支配,而失去方向。



雖然Summer和Tom的關係,到最後可能不是我們在電影或故事裡觀看一段關係所期待的,但說到底,這個故事仍還是對愛情充滿期待,想望,前頭所謂殘酷的揭穿,說得似乎殘忍了些,單純只是想搖醒在愛情受挫的人罷了,故事並未讓我們對愛情感到恐懼,絕望。因為,關係仍持續進行著。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部電影擺著一種救贖的姿態。



或許該說這是一段在發生傳統愛情故事前的故事,仍是關於愛情,唯結局可能不盡理想,不過默默地都對彼此之後在愛情上的觀點,有了轉變,讓兩人關係之中屬於自己的位置,在其他人的面前,角色交換。或者我們仍可浪漫一點,真的遇到真愛也說不一定。所以其實這個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但也可能Summer和Tom在各自的關係裡,仍是現在進行式,愛情角色也不斷地改變,最後兩個人會不會又再度因為The Smiths的歌而重逢呢?



歌曲在這部電影當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重點是很動聽,同時搭配得宜。既是是愛情耽溺的開始,但也可能是摧毀愛情的殺手,或者只是單純地有著最能夠符合當時心境的歌曲。交織其中,竟與電影情節的迭宕,互通聲氣著,隨著主角的心情,變換著各式各樣不同的曲目,音樂不僅容易取材於愛情,但在同時,也真的是愛情故事裡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我要說這還是一個愛情故事,只是這個故事的關係僅為其中一個中繼站。我們總愛在失敗愛情中,頹喪、哭啼、消瘦、惡言相向,但揭穿了一些無法面對的真相後,這些行為便顯得荒唐無稽。不過電影仍溫柔地宣告著,邂逅依然持續著,角色依然不停地變化著。雖然這部電影感覺上戳破了幻想,但其實仍對愛情充滿憧憬。正因如此,才是最貼近現實的愛的故事。音樂好聽,動人;演員清新自然;情節不落俗套,真是好看!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92]鈍獸-鈍獣

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5)

宮藤官九郎一貫的幽默,功力依然不減,甚至還有不同以往的嶄新感,再搭配上鮮明豐富的色彩,魔幻寫實的風格,的確滿賞心悅目的。只是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停周始反覆的劇情,稍微不同的內容,而懷疑著到底想透過這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但議題卻在最後一幕中,慢慢延展開來。這是鈍獸。



改編自由宮藤官九郎自編的同名舞台劇的這部電影,雖然導演不是他本人,但承接同為他編劇的『舞妓Haaaan!!!』,甚至是他編導的『少年メリケンサック』,影像都具有相當瑰麗繽紛的色彩。即使是這一部帶點暗黑色彩的『鈍獣』,絕大部分的基調依然是華麗炫目的。而劇情本身,也一樣地充滿著官九郎無厘頭、天外飛來一筆的搞笑。



雖說他的笑點,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接受度,而即使像我可以接受他Kuso風格的人來說,也不是樣樣都照單全收。不過這一部的笑點,確實讓我沉迷於其中,沒有過老,特別是突如其來事件的反應,還有自己違背自己約定的地方等等情節,除了黑人演歌手ジェロ的客串,讓我覺得有點刻意之外。尤其,這部電影又帶點懸疑的風格,更讓人想一窺事件全貌,只不過宮藤哪滿足於一般傳統的事出必有因呢!?他利用魔幻超現實的手法,讓這一切變得更撲朔迷離而已。



若只是抱著探求真相的心態,觀影者所看到的就是真相:一個有如打不死蟑螂的人:凸川,沒有故事還沒說完的狀況。誠如大家的第一個念頭:真的是傻人有傻福的一個人阿!忘了是在哪裡看到類似前一句的說法:越是遲鈍的人,越是可以遠離世間上的痛苦。雖說整部電影是有些誇大不實,但這部電影所說的故事,確實是這些話最完美的體現。凸川和其同學及同學的朋友相互對照來看的話,更為突顯。



但一再地無法置凸川於死地,之後呢?個人認為這個劇本相當有趣地在結尾部分,慢慢漾出其意義出來。在劇中,凸川的確很遲鈍,被設計,被陷害,已經夠明顯了,但他仍未察覺。但真正遲鈍的人,難道就只有凸川嗎?誠如同名書名『鈍獸』的一句話:人類是個遲鈍的動物。從劇中對主要豋場人物的描述來看,我們不想承認也難。



人常會因為某些事件,引發某些情緒,而蒙蔽了自己真正對這些人事物真正的感覺,就好像江田和岡本之於凸川的感情;也有人即使聽聞某些事件,但仍對某些相關的人事物,有莫名的執念,不輕易更改自己的心意,這種情形最常發生在對方劈腿的男女朋友上,靜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要特別提出最後醞釀開來的最後一幕,也就是江田和岡本,淚眼婆娑地盯著歷劫歸來的凸川看著的那一幕。除了關於被蒙蔽的友情之外,是否也隱含著在團體中,一向不被重視,常被欺負,或沒有存在感,感覺沒有他,團體也可以很好的人,但當真正失去他之後,又顯得心中少了一塊的悵然若失感呢!?並非強調每個人的價值,而是從另外一方來看,我們是否在不自覺中忽略了某些人對我們在生命中的影響,進而未好好珍惜,結實地是鈍獸一隻呢?



另外,凸川這個人的存在,又有點像在提醒江田和岡本內心過去的陰影。以為已將它刻意地遺忘,但卻在某一天突然地襲上心頭,吱吱喳喳地絮叨那段不願提起的荒唐歲月。想以毀滅逃避,不過當自己無法去正視過去自己的過錯時,那些陰霾,有如九命怪貓一般,不停地死而復生,直到對過去有了真正的了斷。這樣說來,貫穿全劇的『お終い』,雖是好奇店內是否已經結束營業,但同時也感覺就好像在詢問過去的遭遇已經真正結束了嗎?而唯有真正的接納,才有真正的結束,進而可以真正擁抱新的開始,不然做什麼事都只是半斤八兩,就好像ジェロ飾演的阿明那個腳色,在各項工作之間來來去去,沒有一項成功。



整個故事,在宮藤官九郎的加持之下,依然歡樂,色彩依舊鮮明,且還帶點懸疑的部份,讓人好奇著到底發生什麼事,而目不轉睛,儘管他真的不是一部錯縱複雜的偵探推理劇。看似沒有什麼意義存在,但從最後一幕延伸開來的命題,對我而言,卻是相當飽滿的!個人覺得還不錯。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91]犬齒之家-Κυνόδοντας;受影響的女人-The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

09金馬影展觀影記錄(4)

雖說金馬影展才剛過一半,但今年我好像和瘋子特別有緣。但按照今年比較受歡迎的片單來看,說不定我還是小巫見大巫,不過我沒看過其他電影,也不能就此斷言,且每個人標準不一,有人可能不以為然。但對我而言,這可是自己各大影展(雖說各大,但也比較專注於金馬影展和台北電影節上)觀影歷史以來的頭一遭哩。其中有兩部在國際競賽上大放異彩的電影,一部為難得一見的希臘電影『犬齒之家』,獲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的最佳影片;另一部則為比我年紀還大的老電影『受影響的女人』,入圍奧斯卡獎項,並勇奪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首先要說在前頭,免得有人誤會。這兩部電影的瘋狂形式,遠近高低各不同,強度各有千秋,議題也完全不同,不應該硬放在一起。想把它們擺在一起的原因,全然是因為觀影歷程的類似。我不得不承認,一開始有點看不出端倪的瘋顛,讓我覺得好沒意義,特別又只是平鋪直述,不耍任何技巧之下,白描的情節,實在讓人昏昏欲睡。但若撐過去,在導演一直不斷地給予各式各樣的情節之後,那深埋在影片背後的概念,慢慢地被挖掘出來,甚至觀影後,還留下餘韻繞樑,三日不絕地讓我細細品味箇中趣味。



Κυνόδοντας(犬齒之家)



不知是因為被打過預防針,還是我的接受度很高,還是其實一開始只是一碟開胃小菜,原本我所期待,且是我想要進場看這部電影的原因的殘忍、暴力、噁心,都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如此的小兒科,再加上相當白描的手法,說實話,讓我昏昏欲睡。即使到了後面情節稍嚴重,已見血,或讓人難以置信的亂倫情節,對我來說,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不忍卒睹。



雖說沒有預期的血腥,不過對於整部電影卻有漸入佳境,深度的矛頭漸漸探入我心坎的感覺。導演運用白描的方式,讓觀眾靜靜地在一旁分享這一家子的瑣碎家務事,看著這個家自相矛盾的規則;指鹿為馬,不指導孩子正確事實的荒謬;那喪失靈魂,又空洞的眼神;愚蠢至極地深陷危險,但從未察覺的遊戲。慢慢地堆疊出這部電影的概念。



其實還蠻同情這些孩子的,被禁錮在父母為他們建立的象牙塔下,雖然天真浪漫,但在價值扭曲的指導之下,卻讓人感到無知的甚為可憐。孩子們什麼都不知,家長又硬要有個和一般無異的家庭生活,導致所有的事情,都失去該有的靈魂,比如說那場慶生會的表演,真是可笑至極,但看在兒女如此認真的份上,又不禁屏住笑意。諷刺的是因為要讓孩子正常健康的發展,卻是讓外來勢力入侵的關鍵,原以為已做好萬全準備沒問題的。這一入侵,卻破壞原本純真的和諧,讓平靜的心開始騷亂,蠢蠢欲動。



其實一開始,我以為導演是要傳達這個社會是多麼的恐怖,價值觀是多麼地被扭曲,孩子的天真都被剝奪掉了。所以將孩子有如動物般,封閉在高聳異常的柵欄之內,施予過度保護,不讓他們接觸會玷汙孩子們身心靈的東西。但卻也因為過度保護,讓他們不具判斷能力,甚至無法命名,輕易地被外來勢力所誘惑。感覺有點嘲諷現代父母過度保護兒女的情況。



不過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世界象徵著家,人民象徵著家人。我們是否想過,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種種準則,是否有不合理之處;亦或是傻傻地照單全收,安分守己地不提出任何疑義,任憑整個國家,整個世界去操控屬於你,但其實已不然的這個人呢;而是否當人民更加無知,被操縱的可能性就更提高呢?不禁便會聯想起許多歷史上著名的獨裁統治。



另外也讓我想到現今的一些習俗,儀式。若真用科學的角度,仔細探究這些傳統,或許在過去只是單純為了消弭當時無能為力做什麼的人們的恐懼感和欲望的手段罷了,但演變至今,這些必做的流程,反而成為人心中一股安定的力量,怎麼樣也擺脫不了,但其實已嚴重跟不上時代了。這不就跟這個家的感覺一樣嗎?不斷地以謊言來包裹住家人的無知,消除家人的欲望,消除父親故意營造的恐懼感,好讓家人安分守己。但圍牆內已無任何真實可言,已嚴重被扭曲了!



這些無知,往往隱藏著讓人恐懼的危險,不管是否容易相信外人的誘惑,至少自身有時候就會做出沒有審慎思考的自殺行為。如此看來,貫穿整部電影,那清爽澄澈,乾淨無瑕,反映這整個家的清純,的鏡頭,其實隱隱隱藏著極具毀滅性的一切。想想這也夠諷刺的了!而最後的鏡頭,更是讓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到底大女兒做出正確決定了嗎?







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受影響的女人)



這一部電影,比前一部比起來,算是比較正常,至少他們還知道把出現異常的,這個家的女主人,Mabel,送到醫院去。飾演女主角的Gena Rowlands演的實在太好了:從頭到尾,言行舉止上,便流露著瘋癲的訊息,整個人很鬆的好似病人般不受控制。但後半段從醫院回來的劇情中,竟表現出極力克制自己,抑自己的另外風貌,讓人嘆為觀止。



就劇情而言,剛開始,我不得不承認,實在難以進入狀況。開門見山地就直接表現出杞人憂天的母親畫像,不過擔心著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似乎感覺到有點走火入魔;之後一夜情的失誤,老公邀請一堆同事到家中作客時,所表現的詭異行為,甚至在言談中透露著Mabel已不是第一次如此了......



一連串帶點異常,差點就變成瘋狂的描寫,我以為這是一部毫無原因就發病,不具任何意義的瘋子電影,讓人無法融入。但忘記看到哪一段,突然可以慢慢體會到導演想要營造的氣氛。『如何當個好媽媽、好媳婦、好妻子,好兒女』身兼數職,再加上那個年代女性主義不像現在這樣昌盛,所帶來的壓抑。驚喜的是,不只是女性的腳色的描寫,屬於男性腳色的丈夫,也在描繪之列中。



這部電影厲害的地方在於感覺把劇情拉遠,但其實還是環繞在維持一個家庭的壓力與時代、周圍的人所導致的壓抑上。因為用旁人審視的角度切入,包括朋友、家人、丈夫,以及Mabel自己。但越是在意自己的表現,反而給予自己太大的壓力,而喪失了分辨的能力,整個人難怪會走樣。最後面,接受治療後,回到家的那一場景,更彰顯其遭受壓力之大:大家都來關心Mabel了!



當然Mabel追求完美,也需負點責任,但仍不禁有感:有時候,關心是好事,但若過度,卻並非幫的上當事者的忙;Mabel的丈夫也有相同的感受,就在Mabel去住院後。或在意周圍人的眼光,但也是另外一種過度關心,讓自己無法承受的狀態。而這些描寫,在在看得出導演大場面調度的能力,清清楚楚表現出畫面所傳遞的情緒,張力十足。



我尤其喜歡最後一家五口的對峙,同樣地也是大場面的調度,顯然這時Nick已經力不從心,沒有耐性了!但透過這場追逐,卻表現出最深的家族羈絆。我想做的好不好,並非是由外面的人去評斷,也不是由公婆來決定。或者根本不是做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自己是否用過心,同時又能夠懂得放下錯誤。而那一點一滴的付出,最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家人。千萬不要讓外來的想法,籠罩自己真實的內心了!



原本以為內容很單薄,但幾個場景累績下來,卻也可發現其中的深度,特別是女主角演的太好了,讓整部電影更加好看。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09讀書心得(3)

More about 宅男More about 貝塞尼家的姊妹More about 找死專賣店More about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More about 告白

More about 哀豔是童年More about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More about 老師,謝謝你More about 魔王More about 撞上你,愛上你







More about 宅男[宅男]看著這本書對主人翁的描述,有些部分好像就是自己的原型;有些並不一定是,但也意識到自己漸漸產生這樣的傾向。不過要提醒的是,這部著作並非『御宅族』原本的定義,而是更為廣泛地對於一些現代人成天窩在家裡,仰賴網路『維生』(不僅僅是工作上)的狀態或心情描述,我覺得栩栩如生。











More about 貝塞尼家的姊妹[貝塞尼家的姐妹]謎團本身採用敘述性詭計,隨著劇情演變,不知不覺地也隨劇中人物懷疑著,然後相信著他就是那個人,但最後卻有個意外翻轉,讓人恍然大悟,且所有一切皆說得通了!附加描述地關於傷痛,關於失去自我的痛楚,關於過去的夢魘,也相當深刻,讓人不禁同情著他們,也為所有憾事遺憾,但再也回不去了。不過我希望能再多看到犯人的畫像。









More about 找死專賣店[找死專賣店]反差製造出來的笑果,不禁讓人會心一笑;同時那種又想傳宗接代,但又不禁感嘆時局艱難而乾脆自殺死一死的矛盾,也讓人莞爾。原本以為一直認為的錯誤,會成為改變的關鍵,最後卻來記驚愕的回馬槍。或許表面上最沒有怎樣的,心裡是最沉重的!?











More about 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很好看!說穿了,其實就是男生追女生的暗戀故事,但卻套入作者各種想像,成就了魔幻寫實的風格,同時帶點古典俠義風範,並傳遞出美好的熱血青春。敘述主語,男女主角互相變換而不會錯亂,同時還兼容並蓄各種文體。隨著一篇篇故事的進展,宅男的努力還是有被上天看到的出頭天,有情人終成眷屬?!









More about 告白[告白]融合多種故事類型:犯罪、校園霸凌、復仇、家庭學校教育問題等等。常常會看到某一個段落,而覺得這分明就是OO類型。因為它透過事件相關角色的內心獨白,來了解事件全貌之餘,同時窺視一個人的想法,看法:如何的自以為是,性格如何扭曲,人性如何脆弱等,並激起閱讀者的評判之心,因而整樁事件從頭到尾都讓人不寒而慄。很好看,同時想像著它拍成電影的樣子。









More about 哀豔是童年[哀豔是童年]有些同理到自己的紓發或個人覺得相當精準的見解。雖是好幾篇小說組合而成,但前幾篇小說的互相關聯,讓我以為假短篇小說之名,行長篇小說之實,結果不是之下,反而讓我覺得題材背景有點反覆,雖有不同的文藻,雖有不同的故事角度,但看到最後,卻有重複得讓人疲倦的感覺。要不然前面的一些內容,其實很棒的!









More about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一開始我覺得過於抒情,過於少女,但回想起過去暗戀的心情,突然覺得這樣的描述實在貼切,是一種對未可知的未來的惴惴不安而躊躇不前,但很多時候卻是這樣浪費掉了許多大好時光?!步入結尾的歷程總覺得有點拖戲,但終局那種讓人莫可奈何的心酸,直叫人肝腸寸斷地將整個故事的情感濃度又要了回來,才恍然那段旅程是為了留住記憶而做的最後悼念。其實還不錯。











More about 老師,謝謝你[老師,謝謝你-向日葵阿司的故事]以第三人稱方式來寫的自傳,擷取和影響自己一生的老師相遇前後的故事。沒什麼太多的驚喜,倒是森田老師的一些方式值得給老師學習。最後畢業典禮上的描寫很不錯,不愧正職是電視編劇,讓我有戲劇的想像。











More about 魔王[魔王]未見作者擅長的多線敘事,回歸單純,儘管如此,卻比起其他作品還更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辯證:集體以及個人。裡面的觀點,不論哪一方面,都不禁讓我點頭稱是,深有同感,也因為沒有真正的對錯,所以有個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讀者想像。搭配帶點魔幻色彩的超能力設定,以及若有似無的社會影射,讓整本書既有推理猜測的樂趣,同時也有事件的結果會如何處理的期待。好看!









More about 撞上你,愛上你[撞上你,愛上你]這男人怎麼這麼衰,似乎全世界都卯起來阻止他追求真愛,是因為他在遇見真命天女之後,太得意忘形了嗎?但他鍥而不捨,誠意、恆心、毅力之足以感動上天,讓老天未放棄他地給他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和線索。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地抱得美人歸。一個24小時的追女故事,敘事行雲流水,讀者得以隨著主角所見所聞而期待但也有失望。狂亂的心緊緊揪結著。不僅易讀,情節既有趣又帶點愚蠢。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90]2012

難脫災難片的公式,大部份劇情沒有令人驚喜的地方。但不愧是重金打造的一部電影,特效做得還真不錯,讓人看得瞠目結舌,整顆心都糾結在一起,幸虧燒錢燒得有理。倒是最後關於人性的描寫,頗耐人尋味的。這是2012。



再典型不過的災難片了!在天災之中,主角學會並開始懂得珍惜自己身邊的人;患難之中才見真情,有些人在天災之中顯露出他貪婪的本性。然後經過最後的激情-腎上腺素最激增的時刻,天災停止了!其實停得有點莫名奇妙!?但總有災難過後,必有後生的雨過天晴感。這部電影大概就是這樣。



不過砸下重金打造的災難場景,可是一點也不含糊。大海嘯、大樓倒塌、地層整個掀起、火山爆發......僅差狂暴大風雪,就可謂是集所有災難片大成了(其實影片中有風雪,但不是災難之ㄧ)。這些大自然的反撲讓人類只能感嘆畢竟僅是滄海一粟,人力始終無法勝天的殘忍場景,讓觀影者震驚連連。



瞠目結舌不說,還情不自禁地發出應該是同情的哀鳴。好吧!不得不說,我看得那一場周圍的人莫名有默契地唱著驚嘆輪唱曲。就算擔心丟臉,而努力克制自己不要發出聲音,但仍可以感受到整顆心糾結在一起。特別是無辜的人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大自然所吞噬的可憐畫面,讓人感到不捨及無奈。



或許算是另一個品種的末世警鐘吧!?原本根據預測,按照時程,人類全體仍舊能夠逃過這場大浩劫,但上天似乎就是愛開我們玩笑,讓毀滅速率已等比速度增加著。該把這筆估算錯誤的帳,全部歸咎在學者身上嗎?電影中並沒有直接呈現關於破壞地球的概念,而是旁敲側擊地透過對一位廣播人對末日宣言的不信任,透露著人類仍安逸於現狀,毫無自覺,甚至還不斷肆無忌憚地破壞著地球。



這樣類型的宣告,宛若宗教信仰的危言聳聽,但其實本質是事實,就好像現在許多綠色團體的大聲疾呼一般。只不過了解的人只有少數而已。如此說來,就算再高明的學者,對這樣的變化仍是一愁莫展。因為是全體人類所導致的,或許可以說,讓老天生氣了。責任是在大家的身上的,看到John Cusak為代表的市井小民,千鈞一髮躲過各式災難時,有沒有興起要更加愛護地球的念頭呢?



有讓人嘆為觀止的毀滅特效還不夠,還要加入點冒險精神,特別是以保護為出發的冒險精神,才更讓人融入劇情而陷入坐立難安之中。前述所說的以John Cusack為首的那條線,便是重要的調味料。驚險萬分不在話下,讓人腎上腺素激增。



正因如此,天外飛來一筆地想到,遊樂場應該可以用這樣的畫面做個3D動感電影院:利用這些畫面,3D處理;遊客搭乘會動的座椅穿梭在總是讓人捏把冷汗地危險當中,最好還設計個360度反轉。不是相當刺激嗎?只可惜電影院的座椅不會動,電影也沒有3D,但能給我這樣的想像,還稱不上超級娛樂大片,又算什麼呢?



儘管整體的劇情就是這樣,沒有什麼驚喜,但關於人性自私的描繪,到了結尾最後登艇的過程之中,所有出場人物集結交織,將這樣的刻畫更為彰顯,同時卻頗耐人尋味。或許自私是個相對的心態:從這邊看,或許光明磊落,充滿大愛,但從另一邊看,卻自私的要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充其量,都是自私的表現。畢竟是部娛樂大片,電影並未在此再作多深刻的描述,但卻停在一個適當的位置,畢竟說下去也是無解。



你要說電影這樣的情節,刻意也好,要說好扯也罷。所有因為這場天災所展現的醜陋,痛苦,不可思議,都在最後風災過後,迎向曙光的場景之中,化干戈為玉帛,心靈分外寧靜。如果沒有滅亡,不管如何,人類最終還是要手牽手繼續走下去,儘管未來可能互不相干,但只要身處在相同的土地上呼吸著,那便有關聯。就如同電影最後,站上方舟前,跨種族,跨國際的相互攜手合作一樣。對待我們生長的環境,人類也都該如此,一起保護著,不是嗎?



公式化的劇情,沒有什麼新意;砸下大錢的特效,分外精采,直呼過癮,但卻也讓人膽顫心驚,無法逼視;另外,不高唱英雄高調,毎個人都有其自私的一面,看你從哪個角度去解讀發現。雖然有些描述讓人很生氣,很無力,但在努力之後,可以一起站在方舟上遠眺暴風雨過後的美麗曙光,顯得分外清明。結論是,的確是部商業娛樂大片,但卻也有動人成分,還不錯。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9-89]警察,形容詞-Poliţist, Adjectiv

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3)

一度覺得這部電影的編導還真輕鬆,這是說好聽一點,難聽一點就是混,整部片的3/4特寫一個警察處理案件的過程,重點是其中的3/4還是安靜地跟監一個嫌疑犯,記錄跟監內容,吃飯,無限循環。沒有爆點、沒有起伏地很容易找到周公下棋,我甚至懷疑為什麼這樣的一部片可以得到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的評審團特別獎?!但最後幾分鐘精采的辨證,讓這部電影在我的觀感裡起死回生。因為此討論讓我感受到世間的荒謬與無奈。這是警察,形容詞。



我不得不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冷電影。對於其實無法坐太久的我來說,若一部電影沒有什麼劇情,或鏡頭處理太久,或碎念又碎念,我真得無法投入太多的心神,即使畫面拍得再美麗,我也不會買帳。這一部電影,說實話,就是如此,況且又因為坎城的得獎,還有雖然沒看過此導演的前作,但聽到看到許多好評,讓我對他懷有高度的期待,所以在聚精會神一段時間,發現內容還是無法脫離跟監、吃飯、回到辦公室和同事聊天,等這些事情循環之後,我開始對這部電影感到不耐。



我試圖去尋找這些同樣類似,但略有不同的行為之中,有什麼共同性,但卻怎麼也兜不上來。而且跟監過程當中,明明就沒發生什麼事,鏡頭硬是要等比處理同樣長的時間。然後感覺和案情一點也沒有關聯性的用餐進食畫面,也硬是安排了幾分鐘。內心忍不住汩汩冒出:『這導演還真是混』的想法,用這樣的方式死拖活拉地將電影硬撐了兩個小時,真有這個必要嗎?



真正精采的就只有倒數第二幕的辨證了。其實從主角開始拜託各單位協助蒐查資料,卻遇到種種困難,問題時,已顯露出精采的端倪。在那當下,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要走的是『不能沒有你』那種對官僚體系的抨擊,但又好像另意有所指。直到後面,長官和主角在辯論為什麼不趕快逮捕這個嫌犯時,才發現前一段的意義所在。



我可以理解長官求快心切的態度,畢竟看了許多國家的警匪電影,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你不快點將一些看來較不重要的案子結案,事情就會越積越多。在這部電影當中,雖沒有具體呈現,但透過協助蒐查資料的那幾個情節看來,便可以窺見其中的忙碌,並非在一個時間內,就只受理一個案件而已。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越是急切,反而越會有抓錯人的狀況發生,因為僅就眼前的證據,卻從未懷疑背後的陰謀。



這一部電影中,這個案件的負責人,也就是主角,也不想抓錯人,其中原因當然也是擔心背地裡的搞鬼,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國家的法律跟不上時代。若僅因為不合時宜的法律,而耽誤了一個年輕人的青春,那可是責無旁貸的大事呀!這位主人翁這麼想著。可是長官偏偏對他施壓,並在倒數第二幕,把這樣的質疑爆發開來,利用抓主角話中涵義,來逼主角照著他的意思走,甚至還搬出本字典出來。



這讓我聯想到有時候,人為了說服別人,甚或是在言語上扳倒對方,總是喜歡在字面上,用字遣詞上,緊抓住意義的漏洞,大作文章,包括我也愛做這樣的事,當然不像電影中這樣荒繆地還拿出字典來,但也算是同樣的道理。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地知道對方的意思,但只是為了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罷了!而不惜一切代價,讓對方臣服在自己的邏輯當中。問題是關於語言這樣的東西,又是誰給予定義的呢?人。



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從語言學的東西出發,包括字義,還有語言的轉變,語言的制定,來揭發關於某些原本不存在於人類世界的東西(這部電影除了提到語言之外,另一項便是法律),在趁我們人類未有所自覺時,或者應該說從未發現,就不知不覺間變得相當仰仗這些東西。但其實這些東西都只是附屬品,重點是還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人類既然只是歷史巨流中的滄海一粟,卻仍洋洋得意地倚賴著這些東西當作標準,但因為隨時的變更,無法形成自然規律,反倒淪為人類的枷鎖,限制了人類的視野,不覺得實在可笑嗎?



這部電影更早以前,主人翁在和他老婆爭辯歌曲意義,以及之後關於他的報告當中,拼錯字的事,其實已經替這個最後部份,鋪了梗了。在歌曲的那一幕裡,要不是主角提起,我還真的未察覺到歌詞裡面讓人匪夷所思之處,一逕地欣賞著這首歌旋律真不錯,難怪主角的老婆喜歡。一來我聽歌的習慣都是先聽歌曲的,二來莫名地覺得意義優美,很有畫面的歌詞,而未察覺其中細節的詭譎的情節,不就好像人之於那些外加的事物嗎?感覺棒透了,讓世界有所秩序,但其實細查之下,卻會發現許多問題。



而拼錯字的部份,也帶出了這些東西的轉變,一切操之人手。當我們夠有權利,或有這樣的資格的時候,就可以操弄著我們恪遵的準則,但即使你不夠有權利,不夠格,但只要說的頭頭是道,不也還是可以把準則變成是自己想要的意思嗎?我想到歌曲辯論時,關於是想像還是象徵的質詢;我想到字典中字詞的意義,也就是本文前述所討論的倒數第二幕,長官的濫用。有趣的是念出『警察』的意義時,長官卻忙不迭地中止這個辯證,並以飯碗來威脅。



照這樣看來,這部電影若把跟監狀況修得更短一點,然後前述有意義的畫面保留,會不會比較好一點呢?雖然我真的很不喜歡前面的幾近平靜無波,但回過頭來看,真的要把它刪掉,搞不好會變得更爛,不會變得更好哩!是否是因為觀戲態度的關係呢?因為是警匪片,我們潛意識期待著這些行為將會有什麼爆點,但若從主角的心態:他不希望將這孩子定罪,那不就代表的,沒有發生什麼事,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是嗎?



或許導演如此處理,其實只是單純地想要我們貼近主人翁的情緒。因為這個沒有什麼事的正面意義,在後來的結局是極具關鍵的!再加上,如此長時段的跟監,相當努力地證明這個孩子真的沒有具體實證證明他有罪,還有辛苦地請其他部門幫忙蒐證,且要在時限之內完成這所有的工作,那種心力交瘁,如此為了一個孩子奔走的情形,竟全部毀在最後的辨證之中,半強迫地將案情全部翻轉。若觀影者是隨著主人翁呼吸的話,那絕對會跟我一樣,對最後的結局感受到一種無奈又荒謬的狀態。警察辦案都是這麼扯的嗎?!



這個觀影感覺,讓我想到去年一部無台劇『好事多磨(Gutes Tun)』的觀戲經驗,一開始我也以為我看到地雷,這什麼跟什麼無意義,又幼稚的演出,不過卻在聯想到片名之後,頓時所有內容都變得有意義起來。而這部電影同樣地在一開始讓我感到不耐煩,但在最後一點一滴把內容丟出來,並在倒數兩幕集大成之後,頓時讓這部電影美好起來,那種導演想要傳達的強度,慢慢地施加壓力在我心中。



一樣地,就如同片名,『警察,形容詞』,既提及警察這個行業,也展現出本電影想要傳達對於語言的觀感。即使散場之後,因為不斷地思考,這部電影可以得獎的厲害地方在哪裡,其對這部電影的感覺就越發清晰,果然是餘韻十足阿。後來和別人討論這部電影時,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和日前逝世的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相當有關聯!大致檢視了結構主義的內容他的思想之後,覺得這些理論確實在這部電影中做了完美的體現。



唯一可惜的是本部電影播映有點問題,這件事有點演變成羅生門了!反正重點是,電影畫面的邊緣被裁切掉,未能看到完整的畫面,而讓導演本來想要透過畫面表達的力量,被削弱好多。是有感覺到畫面想要訴說的氛圍,但問題是因為被裁切,而顯得不夠飽滿,真是太可惜了!



好吧!這部電影真的超級悶,即使韻味在之後蔓延開來,我也不會想去看第二遍,或者是要讓我重新看一遍,我會快轉。不過後半段真的超級精采,連帶地也將前面的無意義,頓時意義化,或許這部電影想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警察,這個行業:貼近主人翁視角,並運用理論來呈現幾乎每次警匪電影都會出現的關於讓人無力的辦案方式。終於我可以認同這部電影得到特別獎了!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88]聽媽媽的話-J'ai Tué Ma Mère

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2)

一次又一次,痛徹心扉,用盡力氣地爭吵;一次又一次試圖展現出對對方的愛,但卻在之後又證明徒勞;無限輪迴。親子關係真是世界上最令人費解,又最奇妙的關係,透過劇中其他支線角色故事的影射、以及自白、色彩豐富的想像、出自名家之手的詩詞,將母子倆的心路歷程作了很棒的投射,同時交織出色彩斑斕的影像。同時也會讓人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微妙關係。真不敢相信這是一位甫滿20歲的少年自編自導半自傳的作品。這是聽媽媽的話。



我始終覺得,中文譯名應該要直翻,才更顯那真實與張力。原文片名:J'ai Tué Ma Mère,直接翻譯應該是『我殺了我媽媽』。當然整部電影的呈現,並非是將片名如此驚世駭俗,道德淪喪的行為,字面化地表達。而是兒子對母親一些行為看不過去的怒吼表現,讓主角Hubert不禁希望他的母親已經死了,並不存在這個世界上,就好像他自己對老師說謊,說媽媽已經往生,如此以言語偽裝真實世界。並因為由自己說出來,特別可以讓自己信服這一切並非虛假。



主線,簡單地幾個take,都是爭吵,或突然想到什麼地為對方做點什麼,然後無限循環下去。觀影一開始,試圖尋找誰是誰非,從中提取出導演想要透過這些辯證,唯大聲版,所意欲傳達的意義。但卻發現這一切都僅是兩個不負責任的人,在那邊逞凶鬥狠,耍任性,搞自私罷了,一點值得說出來的教育意義,人生大道理也沒有。



但在幾次爭鋒相對、彼此關懷的循環後,不禁讓我想到我和我爸爸的關係,甚或是意識到這分明就是我和我爸關係的翻版嘛!從做兒子的角度來看,有時候,總好奇著大人的世界到底是有多麼地複雜,大人到底是有什麼問題,為什麼總是可以出爾反爾,為什麼總是可以睜眼說瞎話,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然後都會有莫名地原因看不順眼,因而總是無法克制不生氣。只是我比較含蓄,比較壓抑,從未和父親像影片中那樣,激烈對罵過,總是在心裡碎念,擺臉色。因而,這部電影的對罵場景,反而同理了我的心情,成為我的宣洩出口。



但回頭一想,或許自身不選擇和父親如潑婦罵街地破口大罵,是因為腦海裡會反芻著在父親還未出錯之前,做這件事情的本意,或回想起父親對自己很好的舊日情懷。有些時候,父母親都只是出自於一片善意罷了,但可能拙劣於表達的方式,或事情不盡如意,等諸多會踩到兒女地雷的事情,而讓兒女有機會在當下總被不盡己意蒙上眼睛,而耍任性。但是後總會意識到,這其實都是父母親關懷的表現,只是我們不懂得欣賞罷了。



說到底,身為兒女的可以如此放肆,耍賴,也是因為對方是自己血濃於水的父母親。其實潛意識中,我們都深切信仰著父母是愛自己的,所以才可以如此肆無忌憚。要是外人,我們敢嗎?但很少有人察覺這事實,只是任由表象在腦海中徜徉,就像Hubert一樣,總覺得別人的母親都比自己的母親好上幾萬倍,唯在喝得爛醉如泥,才真正表達出他對母親的感情;除此之外,即使爭執再激烈,Hubert還是有和我一樣,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所以才不斷地向母親釋出善意,。



而這些從爭吵轉變到都是為對方好的心路轉變歷程:電影巧妙地透過蒙太奇的手法,穿插著過去兒時影像,泛黃的,老舊的;或自己的想像力,充滿著搶眼的顏色;或自拍自白影像,浴室本身的冰冷,黑白影像,特寫。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兒子在曠野樹林中,追逐著穿婚紗、年紀尚輕的母親,除了白色婚紗在景致中顯得特別搶眼好看,卻也透露出無法抓住跑在前方的母親的手的無奈,似乎象徵著自己好似得不到母親的愛。



最厲害的莫過於,支線人物的自身故事,或和母子兩人產生的交集,在不知不覺中,也暗渡陳倉地投射出母子兩內心的想法,或者也可以說,讓母子倆開始思索兩人的關係。另外還有詩詞的引用,或導演兼編劇,相當有才華地創作出一些文字,也反映出主角的心境。一切都有脈絡可循,而非只是吵架和合好之間來回的反覆而已。而想像力的顏色處理、過去回憶的畫面、自白時冷冽的黑白灰,再加上現實的顏色,讓整部電影真是色彩繽紛阿!



說摯愛也談不上,有時候就是會有讓人受不了的地方;說滿是恨意也不盡然,有時候總是想和對方親親抱抱,這就是世界上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個關係:親子關係,一段大概連神也說不上來的羈絆。這部電影著實替這樣的關係下了最好的注解。而整部電影看似都是兒子自省較多,母親白目較多,有的關心只是淡然處理,但倒數第二場,母親對兒子寄宿學校的校長破口大罵的那一段,雖表面上是為身為女性的自己辯護,但其實也流淌著對兒子處境的關懷。這一幕把父母一直深切關心著兒女,如此感情的強度,在最後拉到高峰,帶入另一個層次,邁向終局,響起讚揚母親的歌曲,The End。



那最後一場罵人戲,實在是鉅力萬鈞,氣勢驚人,罵人竟然不必打草稿,還不眨一下眼睛,實在是深感佩服。而其他場母親對兒子的對罵戲,雖讓我覺得又何必如此呢?但掏心掏肺,用盡全生力氣的對罵,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反而有一種暢快感。有時候並非絕對性地對罵,而是媽媽的心不在焉,也將置若罔聞呈現地相當生動傳神。這時不禁要稱讚母子倆在電影中的表現,實在是淋漓盡致地精采。更重要的是飾演兒子的Xavier Dolan,還身兼導演、編劇,而他不過是個剛滿20歲的年輕小夥子。




母子關係的呈現,並用支線以及蒙太奇手法表現出母子兩對於兩人關係的心路轉變,不僅深刻傳達出令人費解的親子關係,同時也透過這些影像豐富的色彩,交織出一部色彩繽紛的電影。真好看!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87]在愛之中-ハルフウェイ

09金馬影展觀影記錄(1)

好青春、好自然、好可愛、好羞澀,拍出了中學生一代初嘗戀情滋味的情景:告白、拌嘴、未來全都錄。實而苦澀,實而甜蜜,但大部分是笨拙得有趣。取景很美,同時我也喜歡這部電影的運鏡方式。在北海道正值冷冽的氣候中,這樣的感情特別溫暖人心。這是在愛之中。先來聽聽好聽主題曲,由Salyu所演唱的Halfway



日本知名編劇,並擁有『日劇戀愛之神』美譽的北川悅吏子,首度跨行拍電影,在岩井俊二和小林武史的加持下,繳出不錯的成績,至少我覺得很好看。將一段青澀的戀情,恰如其分的表達出來:不過分誇張,又很貼近真實,貼近青春情話。而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形容詞便是可愛。



這部電影雖可稱之為純愛電影,但卻讓我感覺和一般純愛電影不太相同:不矯揉造作,不夢幻,不誇大情節顯示愛情真偉大,而是真真實實地描繪,或者該用『紀錄』這個動詞,處理小倆口間的愛戀。劇情就好像會發生在你我周邊的感覺,而導演更在部分橋段中讓兩位演員即興演出,讓這一對情侶更貼近真實。因而你會發現有些片段的台詞好像沒什麼意義。



縱使如此,但仔細想想周邊那些愛發出閃光射線的一對對年輕情侶們,之間不就是常喜歡這樣的無所謂而言嗎?這樣反而更增添情趣,更顯示出感情很濃烈,不是嗎?又如那一聲聲帶有或驚奇、或困惑,或徬然無措的『えー』,若曾經去過日本並在那邊生活過一些日子的人便知道,這幾個『えー』使用得有多傳神,有多日常生活,讓我懷念起曾經在日本的時光。



而那一聲聲的『えー』,以及他們之間相處的狀況,甚至還帶點趣味性,一種出乎意料的矛盾。不論是告白的羞赧,或者是吵架冷戰時,明明仍是愛死對方,但仍不讓步,抑或是準備考試,不准見面,也不准和對方講電話等等的言不由衷的情況,所造成侷促不安的感覺,都讓人覺得這一對情侶實在是可愛至極,好像完全脫離世俗煩惱的感覺,專心無二志地沉浸在愛的兩人世界中。



比較大的困擾,只有男方想去外地唸書這件事上。就跟多數人第一次戀愛一樣,喜歡總是如膠似漆,總是害怕擔心分離,所以格局都稍嫌小了一點,都只想到自己。也是因為第一次,在處理這樣的事情上面,都顯得有點笨拙,而造成了不必要且也很微小的誤會,但卻還是在意的要死。這種情況,我們都希望找人談談的。



但要說的是,這只是目前兩人所遇到的第一件難題而已,對於未來而言,可能是最容易解決的冰山一角罷了。不過,未來的事,又怎麼預測呢?誰知道兩人的關係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所以其實我還蠻喜歡結局的,儘管他可能在斷句的地方,處理的有點突兀,但留下的想像空間,既符合海報上的一段話『だけど、それは まだ 物語の途中......(儘管如此,這不過才故事的一半而已。)』,呼應著主題,同時或許接下來開啟的是另一番不同風貌的兩人故事吧?!



回過頭來看:片中學生竟去向老師諮詢戀愛煩惱。這原本應該是一件奇妙且不常見的事,不都找朋友比較多嗎?但一方面因為攸關升學進路,一方面另一個老師角色,則在路過時,敏銳察覺到剛在一起的兩位的交往:一種像朋友式的探查,所以反而把奇怪的感覺消磨掉。而如此巧妙安排,恰好讓北川得以真正展現其戀愛之神美譽的能力。劇中一句句相談,正是小情侶的成長。就連在諮詢過程當中,也生動補抓了自以為旁敲側擊以掩蓋自己是當事人的事實,但其實對方都了然於心的趣味性。



只不過,女生和書道老師交談那一段,雖然是關鍵,雖然貼近現實,雖然展現北川厲害之處,但和整部電影其他部分比起來,卻顯得有點冗長且格格不入,絮絮叨叨,不是處理不好,而是個人感覺那一段好像遺世獨立一般,沒有融入整個故事拍攝風格之中。而雖然相談者不是朋友,而是老師,但朋友的角色,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其重要性,讓整部電影可以有那場好笑的被抓包但自己不知的開頭,以及所有情節流暢進行下去,而未卡在某一個因為兩人笨拙的處理戀情方式所導致停滯不前的環節之中。



除了人物的巧妙安排之外,我也喜歡本部電影獨特的運鏡方式,適當的鏡頭,捕抓到當下演員的情緒。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前頭告白場景:拉遠鏡頭,有種被人拋下的孤單感;鏡頭拉近,捕抓到了演員臉上的表情;而應該是一鏡到底的手法,則除了讓人感覺是紀錄而不是描寫之外,更有兩造情感,相互增長削弱的對照感覺出來。



我也喜歡電影的取景,讓人很容易愛上北海道這個地方。在一片因緯度的關係而顯得蒼茫的背景當中,幾株被季節染上顏色的樹木,昂然卓立於畫面裡;因而那些被挑染的五顏六色,更顯燦爛奪目,光彩繽紛,就如同這一段熾熱的小情人的戀愛時光,即使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裡,依然散發著活力四射的熱力,溫暖了整個畫面。



運鏡,攝影,可能再加上音樂;對於演員則既有放任的即興也同時展現劇本中所需要的獨特功能性,而交織出高尚的純愛喜劇:清新自然,純潔的近乎透明。最後留下想像空間,不是故意的,只是這一段愛戀要邁入下一個階段,而下一個階段,兩人的發展會怎樣,已是另一番風景,和高中生最後一年的生活,是沒有關係的,所以停在這邊剛好,事情也將會接在這個故事之後,不斷地高高低低走下去。好看!











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86]淚王子:清泉一村的故事

畫面唯美,真如故事般娓娓道來中華民國政府剛播遷來台的一段故事,一段關於生存、友情、愛情和背叛的故事。其實情感傳達得很足,讓人體會到那個時代要生存下去有時可能得背負著代價。不過鋪陳得比演得多:鋪陳得讓人期待更多更壯闊的史詩愛情劇,但最終呈現結果卻稍微讓人有點失望,有『原來僅是如此』的感覺。有點可惜。這是淚王子。



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戒嚴時期剛開始時,所發生的一段故事,關於友情、愛情中信任與背叛的故事。這時正值風聲鶴唳的年代,稍有一點匪諜傾向,不論是否真實,就會格殺勿論,完全不留情面之如此高壓的時代。姑且先將整個故事表現如何擺在一旁,導演將電影的畫面處理的很唯美,色澤也極為柔和,主角也是男的帥,女的美,讓人看得心曠神怡,呼應著那段時期剛到台灣那安和樂利的社會景象。



但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底下卻是讓人無法直視的陰暗,就好像當時和平只是表面,危機卻四伏著,有時候你無法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麼,竟被人懷疑和共產黨有聯絡的匪諜。連帶著也影響劇中人物的關係,看似一切美好:友情、愛情多可貴,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因為心中的脆弱,卻不得不擔任那戳破桃源仙境般關係的劊子手。但電影並非憤慨指責著這樣的缺乏道德感,反而從生存的角度,讓我們對這些角色們自然而然地寄予相當的同情。這讓我想到最近在一部日劇當中,看到的一句話:面對歷史的強大,人能做的就只有努力活下去罷了!



整個故事主軸其實應該是環繞在四位大人身上,但導演卻把部分的敘事主題轉移到孩子身上。一開始仇老師的故事,可以理解的是透過和小孩子有接觸的仇老師的前導,開門見山地敘述著當時是個怎麼樣的年代,並提起接下來所發生的事都跟這個被稱之為戒嚴時期有相關聯。只是後面再把敘述主格放在小孩子身上,總覺得跟整個故事似乎不太有關係,甚至回想起來,有些片段,乍看之下,都顯得有點多餘。



但當整部電影走完之後,卻發現孩子的故事有對照的用途,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對結局的預視,吐露著結局當中,雖然讓人感覺不道德,但卻有種身不由己的無奈感。若完全交由大人去表現這樣的感情,可能在道德上,我們的標準會提高,而無法苟同如此的作為,就好像街坊鄰居的流言斐短,幾乎將他們鞭笞得體無完膚。但是讓孩子事先去處理這樣的感情,卻替後來再去交代成人們的感情時,做了個緩衝。



原來,這樣的捨棄原則,從小就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而不只是單單長大後,受到環境汙染而成的。頓時將這樣的取捨所會造成的評判在觀影者面前降到最低,同時也達到導演的目的,也因而更能從中提煉出最讓人不捨的無奈:雖然對於不公不義的事,很想據理力爭,討回公道,但誰又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面對龐大的勢力,隻手難道就可以遮天嗎?別忘了還有其他最親愛的人呀,最後勢必得做出最痛苦的抉擇。



小孩子雖然不像成人想那麼多,但從最原始的情感出發,卻也顯得相當殘酷,但又莫可奈何。除此之外,小孩子的情節也反映出對美好過去的懷念,也可以說呼應著成人世界裡對過去的懷念,關穎所飾演的歐陽千珺就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在這樣動亂的時期,小孩子懷念起全脂牛奶的美味,而拒喝脫脂牛奶;歐陽千珺則對過去的榮景唸唸不忘。但更重要的是那終將逝去的青春,似乎隨著時代變遷,慢慢地無法再盡情揮灑了。



除此之外,那珍貴的友情,抑或是愛情,也隨著時間的流轉,被沖淡消逝;甚至如同克強和漢生原本的堅定友誼,也被無情的動亂,扭曲變形。絕非是人為的故意,而是在整個時光流理中,整個歷史事件上,人是多麼地微小,微小到只能任憑時間事件空間將我們擠壓、壓迫。我們能做的就只有找到出路,找到彈性,將那些糅躪轉化成雕塑,將自己塑造成適合時代的樣子,繼續走下去。或許惟有活下去,才是對抗這個強大無形力量的唯一辦法呀!



雖然藉由小孩子的關係和感情,來對應大人的感情,確實有其高超之處,再加上對於時代背景的先行知識,讓我對於電影中所表露出來的豐厚情感,其實是可以感受的到,同時也可以理解的。只可惜電影中有許多地方,可能要分神描述小孩子的故事,總覺得說的比呈現的還多:有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筆帶過;或許也可以這麼說,前面故事鋪陳得相當引人入勝,有好多梗需要完結,讓我們有猜測,有想像,但事實上結尾卻只有這樣而已,總覺得內心有種失落的感覺。有些故事也未交代清楚。情感過盛,導致華而不實,甚為可惜,若將內容再豐富些,應該可以把這部電影帶到另一個層次。



整部電影其實有很好的素材、很好的手法,還拍出了那個時代對於人生,歷史之間關係的啟發。畫面也處理得很漂亮,好似對那個年代的嘲諷;主題曲和插曲也讓人驚豔。只可惜感情超過內容所傳遞的太多了,而走向失落之境地,有那麼一點華而不實。不然這部電影將會更好看!





推薦一下本部電影的主題曲:孤獨的手風琴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85]非常母親-마더

『兒子是清白的』為了自己智障的兒子,媽媽是這麼堅信的。所以不論有利或不利,都要讓這些情況直指自己的兒子是無罪的。整部電影的重點不是案件的兇手到底是誰,反而藉由這個故事描繪司法偵查的草率,連帶地影響著一個想要向兒子贖罪的母親心情;更深一層地會發現本部電影陳倉暗渡著家有智障兒的心酸,同時挑戰著大眾心理。這是非常母親。



看著劇情簡介,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是直接進入殺人正題,但卻不是如此地在進入正題之前,還有一件事要交代。原本覺得有點拖泥帶水,看到後來,卻發現是一個重要的開頭。至少最讓人直接所感受到的是利用這個案件,將兒子在智力,認知能力上是有點問題的角色特質給提點出來,畢竟整個故事是未言明孩子是智障的。



除此之外,藉由這個前導案件,也讓觀影者對孩子的好友產生不信任感。本來整個案件由於孩子的記憶力不足以維持長久,而讓他的說詞反覆無常,已經夠惱人了,但導演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地,又讓這位好友的一舉一動,讓觀影者以及母親都不得不將嫌疑轉嫁到這位好友身上,而讓案子更陷五里霧的狀態。



會讓案子撲朔迷離的原因不僅如此。導演利用人性中,較偏袒比較弱勢無攻擊力的一方上,讓觀影者對孩子產生了信任,這時不得不說,元彬將這個角色的單純、無辜、能力低下,演得相當傑出,無過與不及。也因為如此,導演在前頭將案情收掉之處,由於未實際看到孩子的犯行,便自然而然地傾向於相信這孩子是清白的層面上。



而警方的草率辦案,也更加助長了觀影者同情的情愫。而這樣一個草率辦案,也呼應著前導事件對孩子行為的描述:竟然只憑著目擊跟蹤,還有孩子的青春期的性慾增長,便讓他畫押。更可恨的是,這個孩子根本什麼都不懂呀,自我意識分明就是一團混亂,警方就這樣拘留他,天理何在?



天下父母心,理所當然地一方面相信孩子,一方面又為警方這樣的態度感到憤恨不平:電影中一幕母親為了孩子特別去向熟識的警官求情中,一方面在和警官的言談所透露出的忙碌中,帶了點我知道你很忙,但案件不能就這麼地以『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很忙沒時間跟這樣的孩子瞎耗浪費時間』等偷工減料的方式來處理的怨懟。



而另一方面便是開啟母親為孩子努力奔走尋找犯人的努力。在過程中,甚至連律師看到這樣的委託人之後,也一副不想盡力的樣子,很讓人咬牙切齒。而觀影者因為心理上也完全地相信著孩子,因此同時也產生了真兇到底是誰的疑問,而目不轉睛地深怕漏掉一個細節,並隨著母親的情緒起伏著。



但各位,即使這些人,如此地不善良,不肯為這樣的孩子多做些什麼,而一味不公平地誣陷,而讓人火冒三丈之外,我們的腦袋也能如願地保持清晰,公正嗎?



在母親的調查過程當中,所蒐集來的線索慢慢地直指孩子是無辜的,但也有對孩子不利的。雖然有些動搖,但對方可是頭號嫌疑犯哩!再加上母親過去對孩子所施行的罪衍,讓這樣的舉動有如幫孩子贖罪一般。對於觀影者而言,既可以同理母親的心情,同時對於這樣的孩子,普羅大眾的觀念認知,絕對不可能殺人的情況下,也對這樣的證詞半信半疑著,至少我是如此,而讓電影直到最後似乎整個案子仍撲朔迷離。



況且最後『真正的』犯人也被抓到了,案子仍陷入膠著嗎?冷靜下來回頭一看:母親對著唐氏症的『真兇』(就我特教專業來看,他應該是唐氏症患者)說著,你沒有母親嗎?兒子找回母親的針灸盒;兒子揣度著『真兇』為何要將屍體搬到高處;兒子對於被叫傻瓜的反應......不得不說,導演將前頭的案件結束的位置實在恰到好處,又耐人尋味呀!



特別提出來的是那貫穿整個故事的兒子對於被叫傻瓜的反應,個人認為是整部電影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另外我也覺得這和母親過去的罪衍所產生的原因有點關聯。雖然電影中只輕描淡寫地提到一點,其他幾乎都是我的猜測,但應該是母親受不了周圍的人對家有智障兒的看法,人言可畏並影響到自己吧!?



因此教兒子當有人說他笨蛋時要反擊;自己則無時無刻地注意著孩子的舉動,除了出自愛,除了贖罪,或許搞不好還為了確保孩子不要做出讓人家困擾的事吧!?飾演母親的金惠子真得演得太好了!篤信到幾近歇斯底里,但在可能一切都幻滅之後,那種無所憑恃,如同無根浮萍的漂流感,詮釋得很好!



只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類真的是一個奇怪的動物,若不干自己的事,就會對弱勢的人寄予同情,甚至對他們表示認同;若和自己有關,則巴不得甩掉一切麻煩,我想有的警察大概抱著這樣一個態度辦案,而有違司法公平性及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吧!?



母親過去可能也有這樣傾向,但在這部電影中的時態,母親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大概幾乎是出自對兒子的愛吧!?只是回溯去探討那些雖比不上母親的愛,但寄予同情的善良人類們,就像前述所質疑的,這樣的同情是否也影響了自己在對所蒐集來的證據的判斷力呢?和母親一樣,一味地對於過去的悔恨而對孩子無比相信,或許也可能是擔心自己受到影響而必須讓孩子無罪,但是否被這樣的情感所衝昏了頭呢?



這樣看來,在這部電影當中,案情變成其次,反倒以巧妙地剪接,以及說故事的手法,讓人性,還有大眾心理被嚴重地挑戰著。人是否也常常在不自覺中,和那些自己所撻伐的對象,同流合污,以另外一種方式,卻殊途同歸呢?若真如此,這部電影從裡到外,真是徹頭徹尾地暗黑呀!



我只能說導演奉俊昊,你真得威到一個不行,又拍出了另一部剛看完,不符合我對片子簡介所產生的期待,也沒有絕對的善惡,讓我有點無所適從,但餘韻無窮,其後座力,讓人不容忽視,甚至直視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原因在於總是默默地探討著人類的心理和人性。



這一部也不例外。從原本以為前導事件的多餘,到後來電影毎個部分都環環相扣,前後呼應,還暗喻了一番道理出來,真是不錯!不愧獲選為2010年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片子。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亂評劇場17]最美的時刻

一段故事接過一段故事,場景跳來跳去,同時也充斥著各種呈現方式,感覺混亂,雜亂無章。但忽地想到主角本身是代理作家,突然一切都呵成一氣,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在幫名人撰寫傳記的同時,主角也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或可以說是在這些名人的故事當中找尋真正的自己,拼湊出人生中最美麗的時光。這是最美的時刻。





這齣舞台作品改編自德國作家,明夏的同名作品。我沒有看過明夏的任何作品,但看過這本書,也看過這部戲的朋友說著,編導演三方確實將這部作品,改編的相當有趣,並更容易下嚥。原著中幾乎是自言自語的自我辯證,到了戲劇,卻讓主角,一個代筆作家,裝扮成各種人,就像他自己筆下替這些人描寫的形象,同時依照每個人的特色,使用了各種有趣的方式呈現,讓整部戲劇有著多元性:把原本的自言自語感覺很內斂死沉的東西,轉化成外顯活潑的表演。



與其說是主角裝扮成各種人,倒不如說稱了一個演員在舞台上可以一次飾演多角的挑戰,且可能要隨時準備好角色變換的接招,同時由於有時會加入布偶,表現出二人以上在場的場景,既可能是自我對話,或有可能是對話場景,所以聲音多樣性的表現,也是一個挑戰。而主演的魏雋展,表現不在話下的傑出,隨時可以從角色抽離,並立刻進入另一個角色,變換速度之迅速讓人目不暇給。只不過後面的全裸,讓我驚嚇到。



同時導演Baboo也不拘泥於獨腳戲的框架,連自己也跳下去軋一腳。就劇本內容而言,並未妨礙到獨腳戲的定義,因為加進去的角色,並非主角筆下的人物,因而得以獨立出獨角戲之外,但又囊括在這個表演之內。除此之外,操偶演員不僅只是抽離的分內工作而已,有時還會刻意加入整部戲之中,和主角互動,而產生一些有趣的對話。這樣的未局限,讓這些場景更添其豐富性,同時擴展表演的範圍,消除單口可能會有的沉悶,而有假性多人互動,刺激出好玩的對話。



不過這部戲劇,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多個角色接力共演,角色和角色之間,似乎沒什麼關聯性。且一下自溺哀傷,一下興致高昂地和觀眾互動,一下聲色犬馬;一段步調緩慢,一段宛如快轉的表現方式等,高高低低,感覺凹凸不平,略顯突兀,但倏地代筆作家的職業重返我腦海中,所有的雜亂無章,頓時有了秩序,有了相通點,而串連起來。



市面上的確有許多名人傳記,姑且不論這些傳記是否由人代寫,但對於想讀這些傳記的人來說,無非是因為欣賞這個人,而想從中獲取一些經驗,最好是能追隨他的腳步,邁向和他一樣成功的路,或至少一些生活上的啟發;從另一個類似的地方來說,當我們聽取別人的人生經驗時,是否在不自覺中,複製了對方所走過的路,成為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地圖。這樣沒有什麼錯誤,是一種學習,但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便是質疑著『然後,自己呢?』



這位身為代筆作家的主角,便在這樣的環境中,化身成各式各樣人的人生,體會他們所體會的一切,並從中去蕪存菁,化身成更理想的面貌,但也因而在想像的人海裡,迷失了自己。自己是誰,自己做過什麼事:內心想著好像做過A,不不不,是某某人物做過的,就如同劇中主角以為他害死弟弟,但其實不是的那一幕。真實的自己太空虛太沒存在感,反被虛擬的其他人的飽滿形象給佔據了。



雖然我們不是代筆作家,但我們是否其實也和代筆作家一樣,被社會上的典範,被價值觀的框架牽著鼻子走,像個傀儡一般,如同劇中主角三不五時地被抽離出來成為劇中的人偶,被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走在別人走過的路上,而不自知呢?當然這樣的方式是條邁向美好人生的捷徑,只不過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經歷多少有些不同,我們可以汲取,但別失去自己的樣子了!



但自我到底是什麼?還是在回答這充滿困難度的問題時,我們都必須經過和這些典範的接觸,收集各式各樣的人生,才可以拼湊出自我的模樣呢?或許就如同劇中,將自己比喻成蟑螂,空空如也,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依附在人身上,一家經過一家,收集著不同的生活環境,都納入成為自己的外衣,而讓自己更有韌性彈性地適應這個社會。



主題命名為最美的時刻,是否指的就是串起每個筆下人物的最美時刻,就是自己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呢?或者是最美的時刻,都是外在所賦予的,被給予的我們,只能接受他,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自己獨享的最美的時刻。真是如此嗎?或是最美的時刻,其實全然是自己的想像,擷取自己所憧憬,自己認為賞心悅目的,任由自己的思緒飛翔,就像我們幻想著希望過著和誰一樣的生活一般,既逃離現實,同時創造出狂喜,好不快樂,就如同整部戲最後的歸結。自己既被操控,也主動操控著,一個有著雙層身分的動物。



整體來說,其實相當有趣,而且不只演員突破尺度,連某些影像也讓人瞠目結舌的豪放尺度。不過我個人認為三面環繞的舞台設計,並不是很好的設計,畢竟演員還是面對正面在演,有很多角度,會有某一面看到背面,或被人偶擋住,其實有點可惜,無法看到精湛演技下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但能把原本自言自語的碎念,轉換成相當豐富的各幕場景,時而熱鬧喧嘩,時又可以內斂起來,已經讓人萬分讚賞了,又能在這樣帶點搞笑氛圍下,提出了相當深度的自我辯證。我還蠻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