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9-89]警察,形容詞-Poliţist, Adjectiv

09金馬影展觀影紀錄(3)

一度覺得這部電影的編導還真輕鬆,這是說好聽一點,難聽一點就是混,整部片的3/4特寫一個警察處理案件的過程,重點是其中的3/4還是安靜地跟監一個嫌疑犯,記錄跟監內容,吃飯,無限循環。沒有爆點、沒有起伏地很容易找到周公下棋,我甚至懷疑為什麼這樣的一部片可以得到坎城影展一種注目的評審團特別獎?!但最後幾分鐘精采的辨證,讓這部電影在我的觀感裡起死回生。因為此討論讓我感受到世間的荒謬與無奈。這是警察,形容詞。



我不得不說,我一點也不喜歡冷電影。對於其實無法坐太久的我來說,若一部電影沒有什麼劇情,或鏡頭處理太久,或碎念又碎念,我真得無法投入太多的心神,即使畫面拍得再美麗,我也不會買帳。這一部電影,說實話,就是如此,況且又因為坎城的得獎,還有雖然沒看過此導演的前作,但聽到看到許多好評,讓我對他懷有高度的期待,所以在聚精會神一段時間,發現內容還是無法脫離跟監、吃飯、回到辦公室和同事聊天,等這些事情循環之後,我開始對這部電影感到不耐。



我試圖去尋找這些同樣類似,但略有不同的行為之中,有什麼共同性,但卻怎麼也兜不上來。而且跟監過程當中,明明就沒發生什麼事,鏡頭硬是要等比處理同樣長的時間。然後感覺和案情一點也沒有關聯性的用餐進食畫面,也硬是安排了幾分鐘。內心忍不住汩汩冒出:『這導演還真是混』的想法,用這樣的方式死拖活拉地將電影硬撐了兩個小時,真有這個必要嗎?



真正精采的就只有倒數第二幕的辨證了。其實從主角開始拜託各單位協助蒐查資料,卻遇到種種困難,問題時,已顯露出精采的端倪。在那當下,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要走的是『不能沒有你』那種對官僚體系的抨擊,但又好像另意有所指。直到後面,長官和主角在辯論為什麼不趕快逮捕這個嫌犯時,才發現前一段的意義所在。



我可以理解長官求快心切的態度,畢竟看了許多國家的警匪電影,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你不快點將一些看來較不重要的案子結案,事情就會越積越多。在這部電影當中,雖沒有具體呈現,但透過協助蒐查資料的那幾個情節看來,便可以窺見其中的忙碌,並非在一個時間內,就只受理一個案件而已。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越是急切,反而越會有抓錯人的狀況發生,因為僅就眼前的證據,卻從未懷疑背後的陰謀。



這一部電影中,這個案件的負責人,也就是主角,也不想抓錯人,其中原因當然也是擔心背地裡的搞鬼,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國家的法律跟不上時代。若僅因為不合時宜的法律,而耽誤了一個年輕人的青春,那可是責無旁貸的大事呀!這位主人翁這麼想著。可是長官偏偏對他施壓,並在倒數第二幕,把這樣的質疑爆發開來,利用抓主角話中涵義,來逼主角照著他的意思走,甚至還搬出本字典出來。



這讓我聯想到有時候,人為了說服別人,甚或是在言語上扳倒對方,總是喜歡在字面上,用字遣詞上,緊抓住意義的漏洞,大作文章,包括我也愛做這樣的事,當然不像電影中這樣荒繆地還拿出字典來,但也算是同樣的道理。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地知道對方的意思,但只是為了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罷了!而不惜一切代價,讓對方臣服在自己的邏輯當中。問題是關於語言這樣的東西,又是誰給予定義的呢?人。



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從語言學的東西出發,包括字義,還有語言的轉變,語言的制定,來揭發關於某些原本不存在於人類世界的東西(這部電影除了提到語言之外,另一項便是法律),在趁我們人類未有所自覺時,或者應該說從未發現,就不知不覺間變得相當仰仗這些東西。但其實這些東西都只是附屬品,重點是還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人類既然只是歷史巨流中的滄海一粟,卻仍洋洋得意地倚賴著這些東西當作標準,但因為隨時的變更,無法形成自然規律,反倒淪為人類的枷鎖,限制了人類的視野,不覺得實在可笑嗎?



這部電影更早以前,主人翁在和他老婆爭辯歌曲意義,以及之後關於他的報告當中,拼錯字的事,其實已經替這個最後部份,鋪了梗了。在歌曲的那一幕裡,要不是主角提起,我還真的未察覺到歌詞裡面讓人匪夷所思之處,一逕地欣賞著這首歌旋律真不錯,難怪主角的老婆喜歡。一來我聽歌的習慣都是先聽歌曲的,二來莫名地覺得意義優美,很有畫面的歌詞,而未察覺其中細節的詭譎的情節,不就好像人之於那些外加的事物嗎?感覺棒透了,讓世界有所秩序,但其實細查之下,卻會發現許多問題。



而拼錯字的部份,也帶出了這些東西的轉變,一切操之人手。當我們夠有權利,或有這樣的資格的時候,就可以操弄著我們恪遵的準則,但即使你不夠有權利,不夠格,但只要說的頭頭是道,不也還是可以把準則變成是自己想要的意思嗎?我想到歌曲辯論時,關於是想像還是象徵的質詢;我想到字典中字詞的意義,也就是本文前述所討論的倒數第二幕,長官的濫用。有趣的是念出『警察』的意義時,長官卻忙不迭地中止這個辯證,並以飯碗來威脅。



照這樣看來,這部電影若把跟監狀況修得更短一點,然後前述有意義的畫面保留,會不會比較好一點呢?雖然我真的很不喜歡前面的幾近平靜無波,但回過頭來看,真的要把它刪掉,搞不好會變得更爛,不會變得更好哩!是否是因為觀戲態度的關係呢?因為是警匪片,我們潛意識期待著這些行為將會有什麼爆點,但若從主角的心態:他不希望將這孩子定罪,那不就代表的,沒有發生什麼事,反而是一件好事,不是嗎?



或許導演如此處理,其實只是單純地想要我們貼近主人翁的情緒。因為這個沒有什麼事的正面意義,在後來的結局是極具關鍵的!再加上,如此長時段的跟監,相當努力地證明這個孩子真的沒有具體實證證明他有罪,還有辛苦地請其他部門幫忙蒐證,且要在時限之內完成這所有的工作,那種心力交瘁,如此為了一個孩子奔走的情形,竟全部毀在最後的辨證之中,半強迫地將案情全部翻轉。若觀影者是隨著主人翁呼吸的話,那絕對會跟我一樣,對最後的結局感受到一種無奈又荒謬的狀態。警察辦案都是這麼扯的嗎?!



這個觀影感覺,讓我想到去年一部無台劇『好事多磨(Gutes Tun)』的觀戲經驗,一開始我也以為我看到地雷,這什麼跟什麼無意義,又幼稚的演出,不過卻在聯想到片名之後,頓時所有內容都變得有意義起來。而這部電影同樣地在一開始讓我感到不耐煩,但在最後一點一滴把內容丟出來,並在倒數兩幕集大成之後,頓時讓這部電影美好起來,那種導演想要傳達的強度,慢慢地施加壓力在我心中。



一樣地,就如同片名,『警察,形容詞』,既提及警察這個行業,也展現出本電影想要傳達對於語言的觀感。即使散場之後,因為不斷地思考,這部電影可以得獎的厲害地方在哪裡,其對這部電影的感覺就越發清晰,果然是餘韻十足阿。後來和別人討論這部電影時,才知道原來這部電影和日前逝世的結構主義大師李維史陀,相當有關聯!大致檢視了結構主義的內容他的思想之後,覺得這些理論確實在這部電影中做了完美的體現。



唯一可惜的是本部電影播映有點問題,這件事有點演變成羅生門了!反正重點是,電影畫面的邊緣被裁切掉,未能看到完整的畫面,而讓導演本來想要透過畫面表達的力量,被削弱好多。是有感覺到畫面想要訴說的氛圍,但問題是因為被裁切,而顯得不夠飽滿,真是太可惜了!



好吧!這部電影真的超級悶,即使韻味在之後蔓延開來,我也不會想去看第二遍,或者是要讓我重新看一遍,我會快轉。不過後半段真的超級精采,連帶地也將前面的無意義,頓時意義化,或許這部電影想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警察,這個行業:貼近主人翁視角,並運用理論來呈現幾乎每次警匪電影都會出現的關於讓人無力的辦案方式。終於我可以認同這部電影得到特別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