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41]Slow West-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西部荒野哀歌

直到後來,觀影者才知道這是一個關於階級、身分差異的愛情故事,不過沒有轟轟烈烈,乾柴烈火,純粹以愛為信仰,為歸屬地不顧一切,試圖跨越所有障礙,包含了美國西部拓荒時期與印地安原住民爭地的狀況。那是個混亂的時代,活著只為了求生存,唯生命不該徒有物競天擇的理論,仍應保留身而為人特有的價值。這是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
故事發生在1870年,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這是一部西部電影。根據20世紀初期美國知名作家Mark Gruber所指出西部電影基本的七種情節,此故事屬於法外之徒的類型,即目無法紀的各方勢力,不擇手段爭奪資源及勢力的故事。面對競爭激烈下的產物--人心險惡,他們有著自己生存的準則,絕非天真地相信世界依然美好之流,正向無比的鬼話。Silas為其代表,不過這樣的精神受到出生於貴族的Jay挑戰。

讓這部電影不落俗套,進而出彩的地方在於場景與時空設定雖無庸置疑地為西部電影,但具有代表性的出場人物卻淪為配角,反倒以一個應該不會存在於此的上流社會踏上追隨所愛的旅程,拉出主線,時刻與路上所見聞,組成西部電影的主要分子進行辯證,反襯出角色們的價值觀,並以Silas為象徵,最後跑馬燈般地帶過此故事所有往生屍體為補強,試圖告訴我們生命的脆弱不堪,在利字當頭致使人與人之間存在猜忌、蔑視等等負面心計之下。

整體梗概大抵為Silas護送Jay穿越滿布險阻的西部去尋找Jay深愛的人,並透過穿插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何以Jay和他的女孩分隔兩地。不過非僅有Jay的觀點及回想而已,Silas也加入其中娓娓道來。原本只以為有Jay的獨白而突然加入Silas的那個當下有點錯亂,但隨著劇情的延展,個人才感受到導演這樣安排的用意,覺得不僅是Jay在追尋自己所愛,其實Silas也在尋找些甚麼,惟無以名狀,直到這趟原本帶有其他目的的護送旅程,才慢慢具體成形而改變想法。

畢竟剛開始時Silas恰為Jay的反面對照。導演幾乎每一刻每一秒無不呈現橫越西部的這趟旅程是有多麼危險,Silas也不斷或身體力行或苦口婆心傳達著在西部生存的準則。一場Silas幫Jay刮鬍子的戲頗具暗示性,藉由用具的鋒利及皮膚的柔嫩,影射著要在這個荒野活下去,必得如履薄冰,稍一不甚便萬劫不復,不過單純如Jay,還是有餘裕地享受著美好的音樂,思考著愛情生死的浪漫哲理,甚至一時不察,傻不楞登地闖入賞金獵人的休息領域。

而雖說沒有談到Silas的過去,不過他和Payne的對手戲,縱然談的是回到賞金獵人的行列,倒也賦予對Silas的過去無限想像的空間。Silas之於Payne如同Jay之於Silas,可天馬行空地遐思著同志情誼的可能性,抑務實簡單地以Jay現在的處境影射著Silas在Jay這個歲數時的狀態。千萬別忘了當他們趁火打劫遭遇強盜的小商店後,遇見的那一對姊弟,原以為姊弟倆在那場戲後就殺青了,未料卻顛沛流離被賞金獵人收留,並出現在最後一幕的安排,或許也是組對照。

Silas離開賞金獵人的行列可能是他尚心存悲天憫人的胸懷,也可能是因為不固定,沒有歸屬的存在吧?!我特別在意台詞以drift(漂流)這個字描述往西部的行程;也在意著賞金獵人對Jay這個不速之客訴說著關於另一位不法之徒因為看到假的通緝單而洋洋得意的故事還有Jay點破了Silas內心孤寂的場景;重要的是直到劇末所出現『家』的具象,尤其那種佇立在廣袤土地的單獨與蒼涼。那是通緝犯的家。逃犯都居有定所來對照著不法之徒的餐風露宿。

於是印地安人對抗外來者以保衛家園的呈現,就不再只是單純表現西部險惡的用途而已。既回應了Jay和所深愛之人彼此之間的差異,前者是種族,後者是階級,同時從Jay的追尋到前段所描述的安排,當然也不能忽略最後一場槍林彈雨的對決,在在收束於對愛,對家的憧憬,包含了Jay恍如預言的夢境以及在整個故事裡唯一出現的家裏頭,以一場餐桌戲借代了溫暖的居家生活。

雖然總有懸念,回應至那對姊弟的處境,以及砍樹反被壓死的黑色幽默,還有癡心不一定有回應,諸如此類的命運捉弄,但為了愛,似乎就能鼓起克服一切的勇氣,勇往直前。因此反英雄式地,Jay總是出Silas意表地仍能在這樣的環境存活下去,以及看似居家型的柔弱女生,獨立自主,荷槍持彈地為保護家人而戰鬥。這就是Silas在這趟旅程當中,Jay教給他最重要的一個功課,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當然Silas初始那空虛的心房應該也被填滿了吧!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540]バケモノの子-怪物的孩子:非孤獨地自我成長

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成長過程裡,我們模仿,我們盡量迎合期待,試圖拼湊出自己的面貌,不過由於還是亦步亦趨地跟隨他人,因此總會有錯亂的時候。而能艱辛地跨過如此關卡或輕易地向下沉淪的決定權是在自己身上!爬梳混沌的過程儘管不簡單,但絕非自己一個人面對而已,所有的相遇,無論好壞,都像是一面鏡子般,透過反射來幫助著你。這是怪物的孩子。
此故事的大綱其實就是,爹娘不在,被他人收養的孩子,在收養家庭裡從反抗對立到逐漸敞開心房,進而產生強烈羈絆後,卻在某日因緣際會之下找到了親生父母的故事。這樣的內容必定拋出了『我是誰』的大哉問,且並不意外地點出了情感歸屬的問題,但是在導演妙筆生花的妝點下,修正前述大綱的部分細節,穿上了神怪奇幻的外衣,並於內裡解構主角九太的原型,分化出不同的角色,對應主角的狀態,並呼應故事裡提到的經典名著《白鯨記》,展開一場自我成長的大冒險。

《白鯨記》這部作品在這電影裡相當關鍵。不僅僅是最後與邪惡反派對決的場景是個名副其實,但華麗炫爛的陸上版鯨魚捕殺,同時也引用對這部作品的解讀,即船長與鯨魚彷若是鏡子兩端的存在,來提點九太與其他角色之間互有投射的意味。比如說九太後來心甘情願跟隨師父熊徹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彼此都在這個世界孤軍奮戰的緣故吧?!反之,熊徹則應是在九太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非單純為了達成要成為宗師的條件,才認定九太是自己徒弟?!

以九太和熊徹二人關係試探的開場,以及同樣為宗師候選人,但聲勢較好的豬王山與兩個兒子一郎彥與二郎丸相處的驚鴻一瞥,似乎是有要探討父母親教養的方式影響孩子心理成長如何深刻云云。不過在熊徹真的教養不能的情況下,導演意圖告訴我們的則是另一番意涵,並藉著從他人口中所提及熊徹的成長歷程作為補強。原來成長從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便雙親的含辛茹苦不能忽視,但接不接受完全操之於自己手裡。

楓的加入是全劇重要的轉折,除了帶九太見識了原本自己應該所屬的世界外,她同時也是九太的其中一面鏡子。我對楓侃侃而談的親子關係,感觸甚深。有時候成長初期無疑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討父母歡心,慢慢地複製起父母(想要)的樣子,對照九太為了了解熊徹功夫的奧義,而先模仿動作一般。但由於非全然為真正的自我,久而久之漸漸無所適從,形成亟欲想擺脫的狀態,互文著後來九太對於自己是怪物還是人類而混亂般,異曲同工。

豬王山的兒子一郎彥也同樣有類似前段所述的遭遇,儘管有感一郎彥怎麼會有這番變化的描繪稍嫌不足地撐不起後面的情緒,不過弟弟二郎丸對哥哥景仰的書寫,還有豬王山未對兒子開誠布公,對照青少年的一郎彥長期以服飾遮住自己嘴巴的細節來看,無疑是楓和九太成長過程的總合,即迷失自我,而有減低了點突兀感。只不過三人後來選擇的路卻大相逕庭,幸憑著紅色幸運線的傳遞,彷若是個象徵般,收束了每個人找不到自我的空洞。

儘管路要怎麼走的確是自己選的,但對比九太的成長過程以及一郎彥兄弟每每提到豬王山,都說他很忙的情節,看來成長是少不了父母陪伴的。並從九太師事熊徹武術,實為教學相長的內涵以及最後九太在正面迎擊大反派時,熊徹的全力協助來看,雖然成長是自己的事,不過有時候適時地給予適當的協助,或許我們才能變成更好的人吧!?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宗師堅持熊徹要有徒弟的原因吧?!而我們終將會因為九太及熊徹的各自成長,以及為了自己及對方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忍不住淚潸滿襟。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39]La Loi du Marché-衡量一個人:供需失衡的無奈

人無時無刻都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或)客觀條件去評斷一個人,為了各種理由,從無關緊要到至關重要的大小事,況且這個社會其實在很多方面皆使我們不得不如此,以利大環境繼續運轉下去,舉凡徵才及裁員等等。這樣或許可以快速地衡量一個人,但短時間又片段式的方法,一定正確嗎?這部電影便是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所產生的經濟狀態及職位差異,做出讓人得以深刻反思的辯證。這是衡量一個人。
經濟不景氣下,男主角Thierry被裁員後,一直找不到工作,就算參與各種幫助求職的課程,也未見起色,生活壓力有如兒時記趣裡的癩蛤蟆拔山倒樹而來,逼著他們必須抉擇是否忍痛割讓屬於自己的資產。故事後半段,Thierry雖然找到工作,慶幸至少衣食無虞,但卻必須做著類似前一陣子企業主對他做的事,孰可忍孰不可忍。

整部電影順著時序前進,不過若仔細看,會發現導演不著痕跡地斷裂,如不去說明如何找到工作及某個面試的結果,或者明明焦點於Thierry身上,卻突然有場父母兩人到學校和老師聊聊兒子最近學校成績的場景......有點類舞台劇的手法,一幕結束換下一幕,未必連貫,反而是幾乎每一幕都帶有目的,回應著不管法文片名:市場法則還是英(中)文片名:衡量一個人。

一份工作為了選擇適當的人選,人們透過幾個問題的回答,在有限時間內判斷應募者的價值;為了淘汰不適合的人選,則以職場上的表現,同樣地在短期間操弄生殺大權。當然這是一個找到讓社會順利運轉的齒輪,最迅速的方式,不過如果最近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到自己的表現,或有人較為擅長表面功夫,實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話,那如此作法必有其不完美之處。

雖然沒有特別提及,不過幾場戲的累加,凸顯了尋找工作的焦急以及金錢問題的迫切,或許影響到了Thierry在如何求職課程中的表現,然後被同學批評得一文不值;家裡如此的處境,應該也間接影響到孩子的表現狀況,致使成績滑落,可能考不上他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延伸至後來Thierry在超商工作中所見聞。這個故事便藉由Thierry的自身處境及目光所及,讓觀影者直面資本主義社會下冰冷,毫無人情可言的一面。只管供需是否平衡,符合需求或獲得最大利益,卻完全拋棄義理人情,無視個人現在處境以及過往種種的情況。

那一場Thierry要把度假小屋賣給其他家庭的對手戲是個對於市場法則的關鍵呼應。的確,歷經風霜,且為二手的房間在房市想要有好價錢實在不容易,不過對於Thierry一家人來說,這是充滿回憶之地,其中情感無法以價錢來衡量,更何況講好的價錢還要被砍下來,踩到Thierry的地雷。同時這一幕也開啟後來在Thierry擔任保全的超級市場裡因為貪婪所引起的職場風暴。之前員工們貼心又和樂地歡送退休員工,尚歷歷在目,怎料到有裁員決定時,一有違反公司規定的錯誤,感情只能成追憶。

而那些員工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事,或多或少和他們現在的處境應有所關係,自殺橋段的安排讓人不得不有所聯想,但卻罔顧,事後才在遺憾來安撫大家的情緒。不過,從雇主的角度看來,這樣處理確實無可厚非,導演實際上也僅安排看在眼裡的Thierry轉身離開,不做任何解讀地留下遐思,感覺上是未特別要去撻伐資方。反而這樣寫實的技法,烘托出經濟不景氣下,市場緊縮,導致不得不為的手段,帶點無可奈何的況味,並從前頭Thierry明明在就業中心學了技術,卻因為沒有職缺,而讓二度就業的期待落空的那種心情,一脈相承。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538]Irrational Man-愛情失控點:變化=抓住機遇與巧合

人總是以嘴巴來恪守個人準則,滿口(絕不)如何怎樣,惟一旦私慾趁隙奪心門而入,一切皆可拋棄。自相矛盾之餘,既強詞奪理又抓住機運來證明自己的生命自己操控,但世間沒有徹底的絕對,巧合就像火苗一般,讓命運變成滾燙的山芋,讓人無法一手掌握。這是愛情失控點。
這是一部前後風格丕變的電影。前二分之一是一篇小品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即便挺著大肚腩,面臨百無聊賴的中年危機,滿腹經綸的頹廢男子彷彿桃花期再度翩然降臨,周旋於不同世代的兩女之間,如魚得水。是危險散發著誘人的魅力,為兩女原本堪稱典範,合於常軌的愛情生活,帶來些許刺激;抑或是脆弱、傷痛激起了既包容又惻隱的母愛,毫無保留地呵護備至著這位滿身瘡痍的男子。

關於此段愛情,從故事開始到結束,導演以兩造立場對照,相映成趣。有別於Rita不畏世俗的勇敢直接,Abe和Jill應可說是口嫌體正直的代表,君不見兩人怎麼越走越近,Jill的話題也從男友身上轉移到每句話皆和Abe有關,不自覺已掉進愛戀的漩渦裡,尚死鴨子嘴硬地極力否認;Jill和Rita在面對Abe違反道德的行為時,也呈現孑然不同的風格,一方仍死心踏地,願意追隨對方至天涯海角,另一方則巴不得快刀斬亂麻,切斷所有連結,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是說電影裡年紀相近的兩個中年角色是否投射了導演內心真實想望,卻因為自身形象而無法表裡如一,反映出自身現況呢?另一方面,是否也慨歎聰明慧黠如Jill這般年輕人,最後還是受到道德的束縛,無法順從自己的情感,選擇一般般的情感生活呢?然後預見多年過後,Jill應也會如同Abe和Rita一樣,所有的事情都失去讓人興奮的光澤,只能選擇更強烈的方式證明自己確實存在吧!?

是的,後半段竟變成Abe為了彰顯自身意義讓自我感覺良好,而有違道德的劇情,同場加映Jill更為Abe意亂情迷,無時無刻都想和對方在一起的愛戀,到後來越對Abe有所懷疑,越意圖和他一刀兩斷,畢竟所有證據都攤在觀影者及Jill的眼前。前述對照著早先無論是Abe對於「存在」命題的哲學思想說得頭頭是道,抑或是Jill對所愛之人的山盟海誓,皆形如過往雲煙,雖仍確實存在,只是慾望讓它們虛無縹緲地不適用。

於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似乎呼之欲出了,縱使自己再怎麼有原則,再如何有計畫,卻還是無法抵擋的了從天而降的意外,難以抗拒內在驅力的方向,然後因此改變了,是細微到無法再細微的點滴累積。導演以其擅長的敘事方法:主要角色的口白各自表述現況來並陳排列,倒有各懷心思的幽微,但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從Abe大駕光臨Jill所就讀的大學,到離開之間,劇中每個角色變化了多少,便可知。

而又是甚麼帶來了變化?!不經意的聊天內容,並未刻意挑選的禮物,八卦,謠言,臆測,甚至是八輩子也不會有相干的他人故事,幾乎不具心機,但一旦你有所反應,甚至有所行動,事情發展必定也就會不一樣了,但這些都發生在不自覺之間,就好像行走在一條你以為很直很直的馬路上,但因為兩旁岔路頻繁,不知不覺間,你其實沒有走在那條很直很直的馬路上,反而走入了岔路。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7]心迷宮:各懷心事

時序拆解成拼圖,片段凝視,猶如瞎子摸象,但當拼圖一塊塊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連接,故事全貌便臻完整。原來是所有在各自故事裡掛頭牌的角色們不可告人的秘密,集結成感性霸凌著理性,而無法參透事情真相,剪不斷,理還亂;雖繞回了原點,卻彷若仍處在迷宮裡,這般荒謬。這是心迷宮。

故事發生在中國的一個山中小村莊裡,藉由楔子後開場的幾場戲,便可略知一二,比如說回鄉的沿途風景,比如說全村幾乎皆出席的葬禮,還有那一旦事情勃發,便驚動全村人的狀態,在在預告著接下來所發生,一連串以訛傳訛,指鹿為馬的荒誕。編導貼合著敘事,做足發生地的描述,讓觀影者對於之後所見不會感到突兀,之餘,反倒烘托出黑色幽默。

這部電影運用了多線敘事的手法,即分頭聚焦各個角色的小故事,然後透過一些連結,並將重疊的部分,只留下第一次出現的片段,其餘幾乎省略後,彼此串聯成一個大故事。小故事的安排,有些採按照時序的齊頭式,有些則如同此電影一樣,打亂時序,在進行下一段故事前,這一段故事會好好地說完。因此若並無事先了解,有些角色的出現的確會讓人一頭霧水,不過幸賴這個劇本每每在觀影者疑惑時,就在下一段故事裡作了交代。

除此之外,導演在小故事的安排上,有其巧思。第一段故事除了將發生地做了個交代之外,也將事件的開頭與結尾括弧起來,先鋪架出骨幹,於後段的故事當中,再慢慢長出枝葉,當大樹成形,觀影者才恍然,原本僅是個再單純不過的事件,但由於每個人懷抱著各自心思,於是錯縱複雜的情緒影響行為,纏繞成死結,封閉於這個狹小的村莊裡。沒有始作俑者,還真解不開,所謂『解鈴尚須繫鈴者』。

平心而論,也不是甚麼萬惡不赦之事,儘管有出現死人。只不過是為了我們自己一直所凝視的對方,情不自禁地小奸小惡,然而又憂心著面對眾人目光,只好偷雞摸狗地掩飾,於是心事始終仍埋在心裡,難有出口,對照著棺材裡的那具屍體,無以名狀地以不同的姿態,在總算辦了喪禮的彼時,做了個回顧般的巡禮。我在想,是否不只小村落會有這般情事,而是任何地方裡的人,為了私慾,在同一件事情裡各懷不同目的,然後交織出不為人知的共犯結構。當然,在這個事件裡,警察的缺席,確實更添一絲詭異氣氛。

劇本最讓人拍案之處為,屍體輾轉流連,尚能歸還原主,惟主人絲毫不知情,且兇手有口難言真相,心慌焦急,流露出對死者的些許愧疚。呼應著前述,最後一場戲的擦身而過以及村長聯絡被誤以為身亡的角色時,在在都讓人不勝唏噓於自己的一個舉動,原出自於控制的意圖,卻讓之後更加失控,往萬劫不復的黑洞裡持續向下墜落,這一切皆始料未及阿!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6]Straight Outta Compton-衝出康普頓:道不同不相為謀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今中外,屢試不爽,不過事出必有因,絕非一夕之間,風雲變色。這部電影裡,N.W.A.此饒舌團體亦然,導演重點式地將過程交代,儘管有些人物刻劃受限於篇幅,無法那麼深刻,但故事說得還算四平八穩,並不雜亂,且扣住當時警察對黑人團體的極不友善,經歷了團體的崛起,分崩離析,以致再度合體,讓人不禁思考慾望是否總讓人忘了初衷,忘了敵人總是站在外面不懷好意。這是衝出康普頓。
傳記電影難拍的地方,其中之一在於二個小時內要如何塞進幾年的光陰,又能捕捉住被攝主角的精髓,及其經歷所帶給世人的啟示,尚凸顯當中所傳遞的精神。聚焦在一人身上,已甚不易,更何況是多人的故事,稍一不慎,會顯得雜亂,甚至不知所云。此部電影即是個團體傳記,描述在美國饒舌界佔據相當重要地位的N.W.A.,其興衰分合史。

不只是N.W.A內部幾個人的心路歷程,當時的經紀人以及周邊的朋友、家人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唯雖有提及這些人有著如何的影響,不過多年又拆成多段的記事,讓一些人的情感動機,僅是呈現結果,未有連續鋪陳,有時讓人摸不著頭緒,觀影心情呈現斷層,煞是可惜。但導演在絕大部分的敘事上面,仍讓我甚有所感,幾乎遮掩住稍嫌不足之處。

很多時候,憤怒絕非無的放矢,往往是「以偏概全」這個人世最恐怖的炸彈,炸開情緒的出口,導演完全掌握這部分。是說明明老老實實地過著生活,為何僅因自己的膚色,所居住的區域,就推定可能有罪呢?還有年輕氣盛的問題,往往容易掉入衝動的陷阱裡,致使狀態一發不可收拾。

話說回來,自己其實亦未完全抽離違法勢力,或說這絕非意志不夠堅定,而是想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莫可奈何地得與那些暗黑組織有所牽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於是從內心發出的怒吼,才能如此震天價響,得人認同!當然掌權者高高在上,不懂反省,禁止侮辱、侵犯的立場,也助長了N.W.A.的氣焰。

前述崛起的過程中,看到了成員們在經濟壓力下苟延殘喘著,還有想要藉由認真做音樂,一飛沖天、擺脫貧困的心情,延續到爆紅之後,金錢引燃了內部不和的戰線,存在感也是需要被摻雜入考慮因素;除此之外,一幕包含一位黑人的警察們在錄音室門口莫名其妙突襲團體成員的場景,個人認為是整個故事的主軸:在這個歧視黑人的年代,怎麼內部就先分化的提問。顯示導演在順敘中,扣掉未能深刻繪配角的部分外,仍能環環相扣,承先啟後。

又導演在敘述這個團體各走各的陽關道及獨木橋時,不斷穿插著當時發生黑人被警察暴力相向事件的後續追蹤報導,讓N.W.A.的各成員看在眼裡,各自心思上心頭,這樣的手法或許也讓觀影者可以去體會N.W.A再度合體的轉折動機。

毫無疑問地,合約問題始終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其根本核心應是回歸至做音樂的初衷及態度,呼應N.W.A.這個帶著『有態度的黑人』意義的團名。這些擁有同樣精神的人們,終究會聚首。眼裡只有利益的,不僅僅是經紀人,還有與Dr. Dre分道揚鑣的朋友,只能說道不同就不相為謀吧!以此烘托出真正且真摯的兄弟情感。只是結尾有人生病的刻畫可能稍嫌草率及雞肋,個人意見。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5]El club-贖罪俱樂部:狀況排除

直搗宗教黑暗面,大膽挑動教會禁忌,但本電影的故事焦點並非事件本身,而在於後話。擔心維持的良好形象被破壞,憂慮平靜舒適的生活被攪亂,所以需要狀況排除,強硬不由分說的姿態,不過傷害已經造成,再多的動作只顯示出人性霸道的一面,就像賽狗比賽當下那般非到手不可的飛天氣勢。這是贖罪俱樂部。
誰料到濫觴的祥和,竟為暴風雨前的寧靜,當新加入的神父吸引來自己所造成的罪孽,攪亂一池春水之際,觀影者的我們才知曉所以為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不過將過往的暗潮洶湧重重掩蓋壓抑在居住於這幢小屋內,所有人的心中。因為這顆從內部製造,被踢出去又滾回來的不定時炸彈,讓大家本已平靜的心靈,再度被炸得天翻地覆,舊傷復發。

導演則採用廣告常用的手法,場景明顯切割成一張張的風景或人物的圖片,幾乎僅靠長鏡頭的拉近或拉遠,形成這部電影的攝影風格,於是故事的張力就在張張分鏡之中,透過調度,演員的表演,細節便彰顯出來。初始讓人以為是家族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外力一一進入後,對於分崩離析的惴惴不安,再度被挖掘出來的黑暗,皆一觸即發,令人坐立難安。

如此這般,牽動觀影者的情緒,與劇情並進地來到高點。在贖罪之家的神父修女們各有心思,過分激動地策動了一場驅逐行動,另一方面,外來者中,可比擬為聖人及罪人的神父與受害者的互動,挑起觀影者的神經,遊走在光明與黑暗的邊界,曖昧未明。回應至整部電影的主要色調,灰濛濛的,陰霾幾乎主宰畫面,就如同劇情中宛如夢魘般的存在,揮之不去,或說黑暗蓄勢待發地在一旁,準備吞噬光明。

除此之外,對我而言,部分背光、失焦、朦朧的鏡頭,也似乎昭告著對於宗教界的道德淪喪問題,彷彿霧裡看花。開場的引言,為這部電影下了饒富興味的註腳,「天主見光好,就將光與黑暗分開」,為了維持教會自古以來神聖的好形象,竭力壓制內部醜聞,設置贖罪之家,奈何光影總是相隨,受害者的沉痛控訴,教會的極力否認,當事者的不回應,都讓真相難以鉅細靡遺地還原。到最後,為了斬草除根,決定關閉贖罪之家,但是否真有那麼容易?

但是不單單只有天主如此,身為凡人的我們並無二致。這個故事從宗教事件,下探神父及修女面對肅清及威脅的態度,再推及至人類全體,好像當我們所熱愛或所需要維護的事物,一旦出現狀況時,就會極力去阻擋、湮滅,避免慾望被消除。看起來無可厚非地正確,只是涉及至其他生命的權利時,是否就一定沒有錯誤呢?放眼古今中外的獨裁政權,資本主義的侵略,藝人形象......等等。

其實個人覺得故事如果停留在修女安慰著身心皆受到重創的神父,及背負著罪人緩步獨行的背影這兩個場景,會留下更多的弦外之音,不過收尾的一幕,卻能讓適才觀影將感到曖昧的情緒延續,帶點確信的遐想之餘,平添更多的異議,且帶點巧勁地直指人性潛藏的惡趣味,並稍微改變了前言的調性,提取出霸道的自我中心。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4]Bridge of Spies-間諜橋:堅持的勇氣

比較可惜的是Donovan可以堅持下去的動機不夠有力,因此總會在他不顧反對,仍堅持信念,卻讓自己身陷危機的情節裡,既捏把冷汗,又所為何事,不過整部電影是對Donovan的速寫,一如Abel畫出他對Donovan的印象般,始終替正義及人權發聲,無論外面多麼喧囂,甚至危及性命安全。這是間諜橋。
背景為冷戰期間,描述平民律師從臨危受命替一名間諜辯護,以致千夫所指,到銜命以個人名義為CIA與蘇聯和東德談判交換人質的故事。導演遵循古典敘事手法,未使用任何花招,四平八穩地將故事說得完整,又展現其過人的場面調度能力,使得情節流暢之餘,也相當扣人心弦,表現出導演深厚功力。

不過也借重了編劇的妙筆生花,讓這由三條支線集結而成的故事,能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尚在劇情裡呼應及對照,而不顯雜亂,頗為了得。應是起手式便僅透過幾個場景就將Donovan和Abel的個性表現出來的緣故,且彼此的冷靜及堅定,早已開門見山,呼應劇情核心。於奠定前述基礎後,才讓其他支流出現,匯聚於後頭為交換人質所展開的口才或該說政治攻防大戰。

電影到最後,有一幕是Powers獲救要搭機返美時,心急地想要為策畫營救行動的人言謝,並說明著自己沒有賣國的場景,Donovan淡淡地回應知道自己沒有做就好,為此故事做了個漂亮的收尾。儘管如今,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已成為過去式,但總還是有自己的良善信念不為人所理解,而被攻擊的情況,層出不窮,顯見故事發生當時,牽扯到國族情感的理想,能固若金湯地不為所動,誠屬不易,更難如登天。

Donovan持續要為Abel上訴,不是想要背叛國家,光是從頭貫串到尾,無論何時,都不斷提及趕快把事情做完,讓他回家,這些一覽無遺呈現愛家情懷的場景,以小喻大,便可得知。他只不過是著重在『人』這個個體上而已,不分族裔,國別,人人平等,就像他自己說著:我是愛爾蘭裔,你是德國裔,但我們都在美國一般。

所以Donovan仍堅持下去,憑藉著自己辯才無礙的能力,為了人權及正義。原本還以為當委託者告訴他案件原委,並提及鐵證如山後,Donovan會隨便處理這個案件,怎料他仍相當負責,且公正不阿,無論外界多麼地不以為然,甚囂塵上。或許Abel正因Donovan如此堅持的氣度,所以在交換人質的那一刻,才以行動表現對Donovan的尊敬及惺惺相惜。

這也投射到Donovan在人質交換的處理態度上,他並未放棄任何一個人質,儘管行動的難度隨著談判時間的逼進而升高,包含無法控制地人質加一;就算在這個行動上,顯擺著Donovan孤立無援,失敗的後果由自己承擔;尚且,一深入東德這個混亂地帶,就要承載未受妥善保護的風險......他依然故我。這需要多大的韌性和勇氣阿!加上行動成功與否的不確定性,更讓觀影情緒高張。

或許這只需要試著穿穿別人的鞋,想想他人的立場,或許就能辦得到了,可能這也是Donovan在外交談判上能得到極大成功的主因吧!?就如同Donovan在為Abel奔走所提及的,當立場互換後,便可以相互體諒,惟在這個同仇敵愾的年代底下,毫無懸念,執行地相當艱辛,或說根本不可能。導演在這方面試圖以對照兩個戰俘在監獄裡所遭遇的狀況做為前述的對照,但包含此安排在內,有些地方過度美化美國,有時會讓人稍嫌不耐。

承上,除了位置交換以外,多少也於情節脈絡裡透露出假設性的感傷設問。美國空軍被選為情報偵察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暗示生命早非他們自己所能掌控,甚至直接在訓練過程時,告知犧牲是必要時唯一的選項;同一件事情,地鐵上望著翻牆而過的人們,卻因為不同地方而有兩種不一樣的結果。如果不是生在這個年代的話,如果不是生在這個國家的話......「你不擔心嗎?」「那樣有用嗎?」因為早已豁達,只能盡力而為。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3]A Most Violent Year-暴力年代:生存所必要之暴

同流合汙永遠是最簡單的,以暴制暴往往是最具效果的,造謠生事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在這不確定、不具安全感的年代裡,能挺住多方攻擊之勢,堅持所堅持的,該有多困難,尤其是在很多事實都看不清,摸不著的狀態下。當然我們都出自自身利益,為了愛,不過似乎也只能以任何形式的暴力將自己的懦弱深埋於心底,惶恐著未知的以後。這是暴力年代。
導演暨前作《Margin Call(黑心交易員的告白)》之後,又為我們帶來一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電影。儘管發生背景的年份不同,差了幾十年,又領域不同,故事的發展必定有相異之處,不過卻都有對金錢的慾望,以及在這個業界努力活下去,這樣相同的命題。導演亦一貫地採取僅針對事件主角的行動做如實描述的敘事法,不炫技地讓演員發揮演技,進而讓觀影者仍能感受到其中困窘及緊張的氛圍。

故事發生在Abel為擴展自己的公司,貸款買下一塊有利於公司鴻圖的土地之後。一般來說,會做這個舉動,應是有十足的把握,接下來的過程理當順風順水,怎料到公司貨品的運送卻接二連三遭到搶劫,家人的生命竟也受到威脅,還遭到檢察官對公司清廉度的懷疑,甚至,骨牌效應地帶動了銀行對Abel的信心動搖......

腹背受敵,面對最糟糕狀況的Abel仍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不做報復,不讓貨運人員配戴槍枝自保,努力維持正直的態度,在這個市場即將失衡,有業主忍不住伸出無形的粗暴之手干預,控制並維持平衡,導致公司內部人心惶惶的狀態下。於是,觀影者內心忍不住地會站在員工及家人這邊,這就是此電影巧妙之處,讓我們分外體會堅持自己的正向理念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當大家都選擇走向另一條暴力之路時,但這的確也是最容易的事。

這其實也回應到故事裡整個市場狀態的流動,於我,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在尚未發生這些事之前,想必市場裡的所有業主必定遵守著一條無形的潛規則,讓彼此之間的勢力關係保持平衡,但一旦有人準備與其他人不一樣時,即暴力破壞平衡時,大家就會想盡辦法來抹除那不同之處。說穿了,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利益被剝奪,講好聽一點,平等發展,順從組織。

而這些檯面下的舉動,透過前述導演一貫的敘事法更讓故事陷入一種未知、懸疑的氣氛,並順勢帶往編導意欲讓觀影者感受到那份不確定感:不顧一切地堅持所迎來的阻力,在面對我們看不清楚尚存在許多變相的未來之時;另外,Abel夫妻兩人的背景也在事件發生的有限篇幅裡,順著過程,將人物的過去及/或個性構築起來,雖不是很完整,倒也留給觀影者想像的空間,以致揣測形塑出角色言行的背後原因。

而到底誰是主謀,攻擊Abel,保持著可能即將失衡的交易環境不變呢?其實這一點並非編導的重點,而是無論如何,都要在這會隨時溺斃的商海裡,存活下來,不管是甚麼樣的方式。文本中,『The result is never in question, just the path you take to get there.(結果從不會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你選擇哪條路到那兒)』恰為這部電影的註解。

不僅僅是Abel與其他業主的對照,Abel與運貨員工Julian這組較為鮮明的對照亦如是,甚至補強了前者。自己是否能夠戰勝自己的懦弱,勇敢地選擇另外一條路呢?當然Abel與妻子Anna在這件事情上的亦敵亦友,也具有畫龍點睛之效,雖然殊途同歸地出自對家人的愛,但卻無法盡善盡美地必須彼此傷害。原來,存活下去總需要點暴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儘管有時是出自美意,為了未知的將來。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2]あん-戀戀銅鑼燒:不自由的金絲雀

萍水相逢自是有緣,三個本應不會有交集的生命,匯集於銅鑼燒的小店。趁著銅鑼燒改變內餡所帶來的喜悅之際,過去的傷痛,現在的身不由己貼合著故事線而不著痕跡,氣質彼此吸引且無須多言便能相互理解。用力感受著自然之美,大口大口的呼吸是提示;籠子內的金絲雀,狹窄小店內的三人是呼應,生命彷彿是座囚籠,在莫可奈何的夾縫中,只好努力探頭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為自己發聲。這是戀戀銅鑼燒。
近期的《海街日記》和這部電影有著雷同的氣息,皆清清淡淡,專注人與人互動的關係,雖沒有說清楚講明白,不過透過當下時序之光景暗示著過去種種,也讓留白饒富興味,具有巧勁兒,同時延伸出雋永的人生哲學。何況同樣的題材交到其他人手裡,不一定可以處理得這麼優雅卻不失衝突,又讓議題發酵。

故事圍繞著一間賣銅鑼燒的小店,裡面有著眼神憂鬱,不苟言笑的老闆,一個三顧茅廬,不惜薪資低,就是想要打工的老婆婆,以及和同學看似親密,實有一段距離,並時不時來店內拿做壞銅鑼燒的少女。鏡頭尚帶觀影者去拜訪他們的家,名不符實的家,平添孤單寂寞,於是他們齊聚至此,懷抱著各自幽微的心思。

只是並沒有甚麼前情提要,故事就隨著鏡頭流轉,一點一滴釋放線索及訊息,除了少女的處境較為清楚澄澈之外,其他背景不說得太多,太滿,僅憑靠著老婆婆與老闆之間的一封書信往來、老闆的自白和甚囂塵上的謠言,才知道原來不喜歡甜食,愛品酒的老闆為何開了一家銅鑼燒店,才知道老婆婆為何想要在銅鑼燒店打工的原因。然後藉少女的心情投射著老闆及老婆婆的心情,並互相取暖及轉移和取代成自己所期待的家的模樣。

三人甚至處境類似地在不自覺中感知到彼此的壓抑與不自由,類似的言語尚未出口之前,已經有許多暗示,如被關在籠子中哮哮叫的金絲雀,又如老婆婆似乎從沒看過店門外的櫻花般,努力地去欣賞、感受,還有店長始終縮在狹窄的店內,身不由己地受債權人擺布......等。社會議題便在這些情節陳述的皺褶中,緩緩地展開,並直接影響著銅鑼燒店的收益。

一場老闆和少女去探望老婆婆的戲,形色不顯露於外的老闆吃著老婆婆精心製作的點心,不禁流下了淚,一來他的處境投射到她的身上,感同身受地不捨老婆婆的用心竟被其他因素所掩蓋,無法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對照了少女想上高中卻無法的無奈;二來雖說不斷感嘆著人言可畏導致後來的局面,不過大概將自己過去對母親不滿的情緒反饋至自己,明明可以保護的,為什麼卻做不到呢?此尚呼應少女將謠言告知母親的滿滿愧疚感。

但生命自有一條出路,老婆婆如此深信著,才不斷地說著沒關係,連忙地感謝老闆給予機會,並持續鼓勵老闆開發新產品,正如同老婆婆一直覺得在煮紅豆餡時,它好像一直在跟自己對話,彷彿雖然即將到了生命盡頭,但仍試圖綻放出最後光彩一般。老婆婆每個享受自然界奧妙的場景亦如是,櫻花的綻放與飄落,果實的結成......無論如何,萬物似乎於不同時期有自己閃耀的方式。這樣看來,老婆婆放走金絲雀的遺言,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後來老闆與那家為了還債而頂下來的小店結局到底是如何,未知。不過當他站在流動攤位後,盛開的櫻花樹下,喊出叫賣的聲音時,背負著債務的他,應該是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出口了!與此對望的是他在老婆婆的介入之下,銅鑼燒得到好評時,嘴角漾起一絲絲微笑的場景。少女也穿著制服,踩著自信的腳步,想必無法上高中的遺憾應該是泯除了!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531]뷰티인사이드-愛上變身情人:若真心就無畏目光

我們喜歡上的究竟是甚麼,具體的形象還是無形的內在?人類畢竟多半為視覺動物,往往被外表迷惑而傻傻分不清楚愛情的模樣,也常用眼光批判和大家不一樣的愛情風貌,不過不順從自己的感性,偏偏被理性過度牽制,應該會成為自己最後悔的事。這是愛上變身情人。
韓國愛情電影雖多半走小清新路線,不過令人感佩的是有些故事在同樣氛圍中仍能另闢蹊徑,以不只多元還夠天馬行空的題材來包裝愛情,試圖探索情愛中的風景,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光是每天起床後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的這個設定,就讓人不禁好奇主角能夠談著甚麼樣的愛情,畢竟光是建構關係便是一件困難的事。

因為外表是身分的辨認,且如果你眼睛沒有障礙的話,認識人皆是從視覺開始,不自覺間便難免『以貌取人』。但活在需要與很多不同人物共處的這個世界,這可能是最便利又快的分辨方式,因此故事似乎有意以徹底的相貌,甚至性別的改變,來表示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不過,韓國是個流行整形的國家,這樣的故事設定和前述國家特色,倒也呈現出既有趣又有弦外之音的對望。

後來在男主角努力不睡覺的狀態之下,真相慢慢揭露之際,女主角才慢慢地感受到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因為他的外貌才會產生情感,就算目光所及有所不同,但其他抽象的感覺仍同調,足矣;從男主角的角度來看,就算其貌不揚,就算具有其他可以阻礙這段感情發展的任何因素,但只要彼此有愛,足矣。這個承接的段落,雖明明是男女主角的戀愛光景,但卻好像看到各式各樣的愛情,每一段都是人生裡的吉光片羽般,充滿魅力地閃閃發亮著,不論性別、年紀、美醜、膚色等等。

只是感覺還是不如視覺具體,每天都在跟一個全然的陌生人談戀愛,內心實在稱不上踏實。再延伸下去,則是他人目光給予的壓力。當事人皆自己知道感覺對了最重要,但愛八卦的人們怎可能知道雙方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情愫,僅就具體的呈現去說三道四,想當然爾,故事行至於此,意味著千人斬的謠言甚囂塵上。我們總不希望第三者來嘲笑、鄙視我們的關係,但在心理建設脆弱之下,理當就抵擋不住人言可畏了!

仔細一想,到底是誰存在於關係裡呢?是那些蜚短流長的甲乙丙丁嗎?心理壓力無可厚非地仍然如山丘之高,不過這是我們自己的愛情,尋找共度一生良伴的是自己,不是他人,決定權在自己手上,就順從自己渴望吧!!最後一幕在河岸旁的求婚,剪接了所有演出男主角的演員拼湊成景,所有愛情的可能性讓人更篤定,更美麗。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0]海街diary-海街日記:美好的延續

架空的父親到底是如何的一個形象,或許透過四姊妹的感情生活便可略知一二,既無形中承襲著血脈,卻同時也是這個戀愛基因的受害者,因此即便是同父異母,卻能彼此共感,自然而然就有了默契,於是某些程度上,生命有時候是個和解,而其終結絕非徒留利益的爭奪,美麗的東西依舊會以任何形式流傳下去,而這才是人所該珍惜緬懷的。這是海街日記。
故事始於葬禮,在生命結束後展開。父親過世了,大姊決定將同父異母的妹妹接回鐮倉同住,另外兩個姐姐也欣然同意,無論妹妹答應的動機為何,姐姐們感情之要好,漸漸打開妹妹的心防,削弱了妹妹的自卑,縱使有口角,但皆是以了解及關心為出發點,於是不知怎麼的,可能也是攝影居功,讓姊妹們無論在哪裡一起做甚麼事情的場景,皆散發著溫暖的光芒,很美!

以父親這樣複雜的婚姻關係,延伸出來的遺產分配問題,交給某些激動派的人手上,不灑一些狗血,拜倒一下天地,絕不善罷干休,而事實上電影裡,旁觀者的婆婆媽媽,二姊的糟糕男朋友不斷地碎嘴斷言著小妹的企圖,姊姊們卻幾乎絲毫不為所動。大概是血脈相承,她們都在妹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一些影子吧!?如,楔子的葬禮中大姐藉由葬禮的收尾處理感受到妹妹默默地獨自承擔,回想起父母一拍即散後,自己獨力照顧妹妹們的情形。

爾後,故事聚焦於妹妹的適應,姊妹們的感情及生活圈內的點滴,沒有甚麼峰迴路轉,就是過著自己的生活。大多數充滿著甜蜜,不過還是得面對選擇的關頭,而不禁覺得她們真的是爸爸的女兒,換句話說,她們各自的愛情或許拼齊了未知的父親在愛情中的形象,也承接了楔子,互文了彼此的狀況及心情,只是形而上或形於外的差別。另外,是否這些抉擇能更讓她們體會父親的情感世界呢?

日文故事,包含日劇、日影有時候喜歡透過別人的台詞去影響著主線的進行,這一部電影也不例外。旁人的話語如同一面鏡子,投射自己的遭遇,內省自己的想法,然後在某一些與自己歧異的時刻裡,終能同理其中差別,而能讓關心充滿著溫柔,非咄咄逼人的上對下。這部電影更高招的部分是未有明顯的說教味兒,融於情節之中。

然後人不得不承認在很多事情上,我們力有未逮,終究只能在現狀中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處理,就同海貓食堂老闆娘在面對病痛及遺產爭奪的回應一樣。因此,姊妹們在過盡千帆後,在大人的互不原諒下相依為命的間隙裡,逐漸原諒了過去種種,並以鎌倉小山丘上用盡力氣的大喊劃出『從今以後』的分隔線。

首尾呼應地,以葬禮步入尾聲,其中『美好的事物會沿續下去』的話語,承接前文,開啟後話。因此不難想像大姐一直留在哪間老房子的理由。於是另一個『告別』的議題呼之欲出。儘管人已往生,就算有遺憾,有過錯,終究為這世界帶來些美好,而這些那些就得靠我們還在世的人傳承下去,或該說將之留在心中細細回味,甚至像電影裡一樣,可能有時後這些思念可以與大家分享,或讓人更了解往生者,或甚至讓感動永遠流傳下去,縱使生命於宇宙裡短暫的如一眨眼便劃過天際的流星,但卻仍能像影片裡那條櫻花隧道般,不停歇地給予代代嘆為觀止的怡人。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29]Southpaw-震撼擂台:自己及他人的支柱

Billy從電影開始之初到後來在拳擊台上的表現,對應了包含他自己的所有人的生命裡某些兩難場景,即總在逞兇鬥狠之後的某個失去,才會了解閃躲直接挑釁並非示弱的表現,而是希望保護更重要的人事,但正是因為要保護所摯愛,所在意的,所以才會如此的不顧一切阿!或許有時候理性及感性之間的拉扯,還得看情況,但生命總是難以掌握在自己手裡,誰知道當下的決定是否合宜。於是人還是要懂得保護自己,懂得挺身而出成為自己及他人的支柱,才能抵擋得住被生命狠狠賞了巴掌所殘留下來的羞辱及脆弱、無助。這是震撼擂台。
三幕劇構成。第一幕為Billy仇恨式打法的呈現及妻子Maureen和Billy之間緊密的連結關係,大多描述Maureen出自關心地支持著Billy的拳擊事業及控制著他一觸即發的情緒,但在充滿商機,又彼此宣告聲勢以助長氣焰的拳擊世界裡,仍力有未逮。在這一幕裡,同時也描述了Billy下拳擊台後愛家的另外一面。應該是源自出身於寄養系統的背景,因此總感比一般人的愛還要深厚地,愛著Maureen與女兒Leila。他們濃烈的情感,為下兩幕的重生奠定基礎。

其實直到第二幕中段後,才針對Billy這樣令觀眾為之瘋狂,卻讓妻子在場邊坐如針氈的打法多所著墨,補強了欲在第一幕鋪陳的Billy個性,而一度在第二幕的前半段,也將因為衝動而犯下不可磨滅的錯誤。不過仇家的家庭反饋至自身的狀況,讓Billy沒再釀成進一步的災難,雖然因此試圖振作,唯此一段落和第一幕恰成對照,失去了Maureen的支持及協助之後,是否Billy已不再是Billy了呢?而無能為力的他卻也是女兒所無法忍受、諒解的。

Billy與新教練Wills的對談,以及在新的拳擊場上所遇到的人事,既是承先也是啟後。除了修正先前的打法之外,也逼迫Billy去面對之前的自己,更甚事發當時的情形。或許有時候不是因為拉不下臉去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無法面對因為辜負、背叛所深愛而油然生出的脆弱,所以為了應付帳單而重新站上拳擊舞台Billy,除了摯愛的妻子不在身邊有所影響之外,可能也是意識到自己藉仇恨指數攀升使力的打法,雖然擂台上有效,在現實世界上卻賠上一條生命,而失去鬥志的吧!?

此外,Hoppy的事件,則讓教練有了另一番新的體認,讓他得以同理Billy急切重返場上的心情,並互文著Billy於事件發生前的情緒爆炸。我相信在Maureen辛勤地牽制Billy的情緒下,Billy必然控制自己不少,只是一旦提及自己最深愛的人,出於保護的心,再怎麼樣剛強的預防,也無法阻止了,Hoppy便是如此!唯可惜的是這一個段落處理的不是很好,既剪接不好,讓情緒上有斷裂的感覺,又僅僅蜻蜓點水的鋪陳,未做出更多層次而顯得突兀,即便此安排是Billy的救贖與教練的同理。

個人其實頗為在意教練一直在拳擊訓練上提及的『保護自己』,與Billy和Leila重建的關係裡,遙相輝映,也呼應著Maureen在和經紀人談合約時一直站出來替Billy阻擋一切的舉動。保護的不單單只是自己本身,亦是自己所保護的對象,且閃躲正面衝突,不意氣用事,並不代表自己懦弱、膽小,不敢迎接挑戰,那只是一時的,並在此時從另一個角度伺機行動,藉以支撐及保護包括自己及身後的更多人事物。

第一幕即將落幕前,Billy對妻子及朋友的支持表達由衷感謝,猶言在耳,如今換他得好好支持自己的女兒。女兒Leila也一夜長大,試圖成為父親支持的力量,只是若能加一些社工和女兒間的互動,關於父親的,可能會更為完整吧!?不過顯然這部電影是為飾演Jake Gyllenhaal的獨腳量身訂製,個人覺得其情感表現的層次確實豐富,光是演出便能牽動情緒,因此父女倆相依為命的支持,仍令人動容,特別是女兒於最後一幕中,宛如回音般和母親說出類似的話語:我們回家吧!

Billy拳擊台上的前後表現,恰好反應出Billy在人生變化中的成長及轉變。但教練所言甚是,生命無常,我們無法控制,儘管再怎麼知道如何面對,但仍會被情緒及時間的洪流所淹沒,難免傷透了心,恨透了自己,但走過傷痛一時,還是得強顏振作,支持著自己及相關的人繼續在生命裡前行。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28]Little Forest 夏.秋/冬.春-小森食光:夏秋篇/冬春篇:土地到餐桌間的人生哲理

市子離開都市,回到了幾乎自給自足的鄉下。隨著季節遞嬗,種植著農作物的同時,也收穫著,並將之華麗地製作成一道道讓人垂涎三尺的料理。不過這不單只是農忙電影,也絕非食譜介紹,而是一個重新面對自己人生的故事。我們都以為遁入人數稀少,往來單純的世界裡,紛擾終將不再,但生而為人,總還是從他人身上承繼些甚麼,自己渴望些甚麼地無法永遠孤獨,勢必有所連結。而直面心中的的脆弱,才能真正從心所欲。這是小森食光。
改編自漫畫,以四個季節劃分為獨立章節,若按照日本電視劇各形式來看,可當作連續四日的SP,況且各段落後面也確實地呈現演職人員表,並工整地用同樣詞語,描述『小森』,即故事發生的舞台,如何遺世獨立,自然而然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當然這一開場白背後也傳遞了人口外流的危機,平均年齡提升的問題,常見的鄉村人口老化議題。

其實一開始並不特別受到這部電影吸引,總難以想像能好好地將自己安放在位置上,看著怎麼栽才能怎麼收穫,看著如同料理節目的食材介紹後,便俐落地完成一道看起來很好吃的菜餚,然後肚子咕嚕咕嚕叫著。口水確實受到了刺激,不過這部電影尚且包含了市子對每一道菜的心情,透過口白,娓娓道來。

於是我們體會到每一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上的距離,看似很接近,卻是那麼地遙遠,多數還需九彎十八拐,因為天氣,因為其他動物,因為雜草......等,費了一番勁兒才能抵達,怎叫人類不好好地尊重及珍惜食材呢?!因此那每一口食物放進嘴巴的特寫,便顯得特別津津有味,當市子口腹身心滿足了,神奇地觀者如我也平靜緩慢了下來,不自覺地開始期待下一道料理的到來。

其二,市子與母親關係的懸念,這是吸引觀者繼續往下探究這部電影的因素之一。復以影像後製的各種可能,市子與母親的關係逐步釋放,同時也讓看似雲淡風輕,恬靜閒適的市子,尚隱隱透露因為對母親不告而別的不解及略感焦躁,就像母親常常不告訴他料理配方或請他自己去買書等等事件一樣,於是潛意識裡試圖跟隨母親的腳步,以模仿母親曾經做過的料理來了解母親。

除此之外,市子有時說到自己很懶的這件事,個人認為是貫串整部電影的核心。她不算懶惰,唯每每於得額外花心思處理的必要事項,或得過且過非必要的流程時提及,或許互文暗示著影像為數不多的城市生活裡,市子在面對複雜的人際互動時,所遭遇的挫折。加上與母親"若即若離"的情節,交織成生而為人不得不經歷的麻煩之處,彷彿是那些農作物,放任不管倒也無所謂,自有一條生存之道,但如果可以不厭其煩地處理妨礙生長的問題,將會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好友對市子的批評,鄉民大會的討論再具有畫龍點睛的補強之效。回到小森,意味著回到小時候對母親的依賴,同時也離開城市複雜的紛紛擾擾,生活在此,或許可以簡單輕鬆點。不過當市子漸漸地摸索出自己做菜的模式及想法後,或許也意味著成長及放掉對母親的依賴;或許在經過自給自足的生活體驗,還有不自覺對學弟產生情愫後,一些想法默默地在心裡播下種子,萌芽,母親的來信則讓幼苗更成長茁壯。

我頗喜歡沒有說太多,講太明白的結尾呼應整部電影基調的處理,看似隱匿不說穿,不過想法倒也慢慢發酵,所以市子到底回到城市做了甚麼,她的老公是不是之前曾經出現過的男生,儘管一度很想知道,但隨著市子認真舞動傳統舞蹈的舉手投足間,確信迷惘的市子改變了!我輩觀者似乎也被啟發了?!我在想自己對市子的生活心生嚮往,是否意味著你可能在逃避著甚麼呢?而是否能像市子一樣最後鼓起勇氣呢?

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27]刺客聶隱娘:走出立場糾結的黑暗迷宮

維持一貫侯導的長鏡頭,即使有幾場武打場面,不過仍能靜謐地凝望著故事角色各懷幽微心思,這也歸功於配樂及美術等技術的傑出。這是一個形式藝術凌駕於內容的作品,不是說沒有故事基礎,只是有些部分在直到最後皆沒有進一步解釋的狀況下,摸不著頭緒。不過對我而言,洗鍊的情節呈現了劇中人物在故事背景的政治脈絡下,互文或對照著彼此身不由己的壓抑及失去情感所產生的焦慮,而紛紛意圖表達立場卻無法避免拙劣的狀況。這是刺客聶隱娘。
對於電影、電視劇的好壞,筆者心中大致有條界線。把一個故事講的完整、動人不無聊,便可以達到我的及格標準,因此難以忍受背景的架空、情感的斷裂所導致沒有靈魂的空洞,但是如果導演可以用其他呈現方式強大到讓我幾乎得以忽略完整度的欠缺時,這樣的影像也會進入我的及格線內。《刺客聶隱娘》便是屬於後者。

不過說它不具故事脈絡是有失公允的。梗概為聶隱娘被道姑公主派遣來刺殺自己曾經有過婚約的表哥,也是故事背景發生當時魏博的主公田季安。過程裡經歷了一些事,觸發了隱娘自我覺醒。只是有些沒有解釋的影像蒙太奇入情節的時間軸,及情感不具有累積後的爆發力,讓整體而言,呈現段落般的瑣碎,說好聽點為改編成舞台劇的強力候選。惟導演尚透過電影技法,將貌似被剪開後隨意拼貼的情節裡,凸顯各角色出來相互輝映,閃耀著意涵。

前四分之一為了後四分之三的劇情鋪路,角色紛紛出爐透露接下來可能的劇情走勢。爾後,進入隱娘伺機刺殺行動後的某個橋段,是我最有感覺之處,大概也是全劇最關鍵同時亦為最長的一幕,即田季安及瑚姬聊著黑衣女刺客時,隱娘躲在暗處偷看的場景。自此確定了個人對導演在這部電影,採用如此編排的核心體會。

我由衷覺得那一場戲分外唯美,左右平緩移動的鏡頭彷彿是聶隱娘的眼睛,隔著隨風搖曳的紗簾,窺視著田季安及瑚姬間,關於自己的對話。說者及聽者的有心或無意,鏡頭內外的現身及躲藏,緩緩流淌著絲絲的遺憾及傷感。因為政治考量因素,改變了如今所處的位置,幸賴前面的告知,更有處在局勢裡身不由己的感受。

這樣的感受,參照著其他角色的行為及處境,又何嘗不是大環境下為求生存的暗潮洶湧呢?!主公的元配之於瑚姬,主公之於臣相,也是隱娘的親屬,總有一方躲躲藏藏,暗懷鬼胎,另一方並不一定知情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從未知曉自己招惹了一身的妒忌及猜疑。隱娘雖為後來進入的局外人,不過是顆棋,卻因為關係,也被黏附了屬於自己之外,陰謀的腥羶。人性之複雜僅就幾個篇章便一覽無疑,一旦每個人各有想法,對人不對事,便只能說歡迎光臨來到可能永遠也找不到出口的迷宮中。

電影中出現兩次(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的『青鸞舞鏡』,則為這些情節下了註解,其引申義為失去伴侶的孤獨和痛苦,或用以比喻夫妻的離別,於是瑚姬、主公的元配、聶隱娘及主公形成相當精彩的四角關係。不過從臣相的直言觸怒主公的另一個層次看來,伴侶似乎也意謂著立場相同的夥伴。

電影裡大略分著一群一群的小團體,或單純親近,或有相同目標,或既親近又理念一致,無論甚麼理由地剷除(排擠)異己,而在這個藩鎮所發生的二三事,或許可以擴大隱喻著當時的政治局勢。儘管『道不同不相為謀』每每出現,但很多時候關係自動便產生連結,實在無法輕易擦除,情感種子一旦埋下也只能放任成長。總在自以為情非得已時,但其實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手段暴力地同化或抹淨,更有甚者,暗地進行,人類社會阿!

除了隱娘之外的另一個刺客,磨鏡少年的安排,則讓貫串整個故事的引用,取其『鏡』像意義,有了再一層解釋。直到演職員表出現之前,皆未知另一個刺客的身分,以為是隱娘再年輕一點時,因此兩個刺客樹林對峙的場景,兼以後來隱娘選擇出走的決定,在在形成隱娘自我對話的弦外之音。

導演只用了磨鏡少年快樂地與孩子分享亮晶晶鏡面的單純,吸引著隱娘,或許不是那麼足夠,不過此鏡也可橫至於她、瑚姬及主公正室之間,對照著陷入情海中的嗔癡狂傻,呼應著楔子裡,無法斬斷人倫的失敗任務,洩機隱娘的惻隱,不完全冷血;亦對照著自己和田季安的處境,正反政策的兩端,永遠不可能的交集。非藉由情愫產生的堆疊,而是從相反的角度,負面情感的累積,意即在行刺過程裡,厭煩了自己所處位置的尷尬,進退兩難,無法隨心所欲的狀態,心生毅然決然。

於是,聶隱娘從暗處中的觀看,也形同於觀者在鏡頭外的凝視,光是幾乎身著黑衣的隱娘對照著滿是華服的其他角色,便顯格格不入。之外,導演不將故事說得太清楚,或許擔心說太滿,無法提煉出自己想要關照聶隱娘心情的意圖。因此觀者所見,多投射著隱娘的幽微心境,彷彿自己是隱娘般,疲乏於世界的不單純及有所限制,耳邊響起這位太太樂團《立場》的歌詞『表面是激盪,其實都只剩下立場』,美國影集《Scandal》的故事也可參照。然後出走了,看似隱身消失,海闊天空,但是否只是進去另一個迷宮中呢!?不過至少單純些吧!?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526]The Tribe-過於寂靜的喧囂:抽掉聲音語言,衝擊更甚

警告!全片沒有台詞,僅用手語溝通,但沒有翻譯,不過不用害怕無法了解劇情,隨著跟拍場景裡各角色的鏡頭,行動本身便可以看出故事梗概,莫名也傳達了強烈深刻的情感。他們真的很像隱身於城市裡,地圖到不了的部落,有著自己的一套規則,沒有文明介入管理。儘管只有自然界的聲響,但所隱藏的人性卻可以理解地在寂靜中喧囂著!中文片名取得好,原文片名也取得棒。這是The Tribe。
其實原本有點擔心會不會一點聲音都沒有,不過導演選用聽人的旁觀立場,看待這間聽障學校所發生的二三事,因此尚能聽見自然,如物體碰撞,摩擦等等聲音,而這些聲響有時候成為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了解故事角色情緒及其強度的線索之一。除此之外,手語不僅僅只有動作的比劃,尚包含了面部表情的搭配,才是這套語言的完整,可以仔細留意一下身旁以手語溝通的聽障人士,他們表情皆相當豐富,以致整部電影就算無台詞,也未翻譯,可能細節無法全盤掌握,不過你絕對不會完全不知道片中人物做了些甚麼及心情。

導演早在第一個場景,聽障男主角向一般路人問路的情節中便已昭告,就像我們和一個你不了解我語言,反之亦然的人溝通時,也能透過肢體略知一二的情形一致,這部電影大概就是如此的光景。又像是近期上映的電影《維多莉亞》及《廢青同盟》的綜合體,藉由跟著角色走的鏡頭,帶領觀影者一窺啟聰學校內,不為人過問的,殘酷黑暗生態。

由於對焦如此特殊的群體,因此觀影當下,腦海總是不斷浮現電影名為《The Tribe》,配搭著閃現諸如國家地理頻道裡探索特殊部落的相關節目畫面,感覺上沒有人去理會這個族群,自然而然便形成在某地做了些不被大眾所能理解或該說認同的行為一般。即使是在校內,但下課後仍形成三不管地帶,學生僅能以自己的方式處理著暗潮洶湧,更甚,老師、學校職員也是群體中的一員,也無怪乎沒有其他外力介入,畢竟已打通任督二脈。於是,不禁聯想起前些日子發生的特殊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在電影裡賣春的女孩兒們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

透過男主角這位新成員融入這個族群的過程,也就不是無法體會這些男女同學們一開始的選擇。一旦不屈服於潛在的權力體制之下,日子可以想見地難受,大概連基本生活權也被剝奪,絕對會是階級中的最底層,然後無時無刻飽受欺凌。唯有拳頭及透過配合活動,擠身權力核心才能擁有一席之地,甚至盡情享受。電影裡的唐寶寶同學便是讓身陷於其中的男女避之唯恐不及的深淵,對比著霸道橫行,坐擁權力的領頭者。

男主角努力地安身依附在權力骨幹上,怎料青春正盛,精蟲洗腦,偷嚐禁果卻不解愛情全貌,以為做愛過就是全世界,以為有了愛就能克服一切,殊不知僅被當成凱子,女方偏偏又是團體中重要的生財之道。纏綿過後的男女顯然在面對隨時被團體拋棄的危機中,自此走上不同的路。女生決心經歷痛苦的身心傷害過程,堅信著出國享福的謊言;男生則無須多言,你也可以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那些黑道暴力團小弟為了上司的女人窩裡反後的結果之一。

乍看之下,這個故事很連續劇,很多人做過類似的題材,但抽掉了聲音語言的溝通,僅靠不求甚解的動作及表情,即使可以猜測,但在沒有被預告而不確定的狀況下,情節就這樣唐突地呈現在觀影者面前,部分畫面的衝擊性還有所發出的聲響更是令人震懾,是名副其實,無聲的吶喊阿!在這個沒有人理會,只能自己視情況處理的狀態下。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25]Victoria-維多莉亞:相互取暖,但難逃現實

誠心不騙,一鏡到底,因此螢幕之外與螢幕之內,時間同步,感覺就好像跟著故事裡的女孩與男孩兒們度過了一個夜晚,這本該只是個插插科,打打諢的悠哉之夜,相互了解彼此的初識時光,卻急轉直下成了腎上腺素急速奔騰,既危險又刺激的瘋狂街頭"派對",背後所隱藏的是無限的哀傷。這是Victoria。
必須先撐過前半部分的平淡,才能享受到後頭有如搭乘雲霄飛車的情緒起伏。說真的,前面真會給人有種該不會要閒晃許久的擔憂,畢竟原本的期待是剛開場沒幾分鐘,就直接進入幾乎每秒都是目不暇給的高潮,不過在柏林男孩搭訕西班牙女孩,結果沒甚麼事情發生,只怪自己犯罪偵探小說、戲劇看太多時,便宣告著導演並非要完全滿足你一鏡到底炫技的種種可能,倒還著重在情感及劇情層次的鋪陳上面。男孩與女孩總得先要互相認識,才能在後面激起美麗的火花嘛!

話說回來,一介隻身在外的外國人怎會對這群本地人毫無警戒心呢?況且在一步比一步還更接近危險時,不選擇臨陣脫逃的理由,實在讓人好奇!!這樣的懸念或許才是編導真正意圖想要餵養我們的食糧,而且在雙方還沒相遇,打從第一幕開始便透露著這樣的訊息。Victoria點著酒,順便向酒保攀談,你是瑞典人嗎?酒保不理......

於是雖然置身於歡聲雷動,隨樂起舞的喧騰夜店裡,Victoria卻分外孤獨,連上個廁所也不順利,不過只會說幾句基本德語的她的確是個局外人,即便後來自白來到德國已經一個月了;又到後來,她展現著出乎意料,霸氣震懾住鏡頭裡外人們的琴技,卻傾訴著努力不一定成功,莫可奈何必須一直處在高壓競爭的環境,朋友都不朋友的感傷。

對照著身為柏林人,卻不得夜店門而入的男孩兒們,他們儘管是其中一員,但卻無裏頭成員的實際感,彷彿走在邊緣,隨時會走出局外,卻沒人發現自己已然不存在的狀態。因此只能隱身或該說退居於黑暗中,夜晚才是他們大展身手的時刻,如偷著幾瓶酒,恣意在黑夜裡大叫等等小奸小惡的行為成為逃離現實苦悶的破口,暢快淋漓,理所當然地吸引著Victoria。

這位總在路上心心念念地要去打工的咖啡廳開門的外國女孩,今晚是她脫離一般常軌的日子,因為自己的世界總算是自己才說了算,不需要對誰不住了,大家是一起行動的好夥伴,互相舔舐著現實世界不如意的傷口,這一夜也是Victoria有了真正朋友的一夜。但原來這僅是小菜一碟的入門第一課,夜晚的虛幻終究還是得屈從於金錢的現實。

唯Sonne持續碎嘴著討厭Boxer的話語,我們知道他們的身不由己,卻因為堅定的友情,驅使著鋌而走險。Sonne在德文中為太陽的意思,這樣的安排讓選擇遁入暗黑的情節看來諷刺,卻也彌漫著無限的傷感,或許這樣弱肉強食的社會裡,雖然他們努力保持正直,但尚處經濟弱勢,又沒啥成就的他們,既容易被暗黑徵召,且一旦一腳踩進後,似乎永世難以翻身了吧!?Victoria於這一晚正式加入。

我一直記得Victoria不斷地說服著被他們擅闖民宅的母親,自己是好人的事實,但也於事無補,真相總比親身所經歷的更難令人置信,需要花上講古的時間,只是連Victoria也無法相信自己在這一晚的最後竟然走過了多種情緒交雜,高低跌宕的瘋狂。由於是一個鏡頭跟拍著這群人,因此感受特別深刻,甚至可以說故事內外,呼吸節奏都一致同步了!

不過以為成功的狂喜,步步為營的緊張,失去朋友的悲痛......在最後一景,清晨微亮的街道上,於強裝鎮定,快步獨行的Victoria背後紛紛被甩得一乾二淨,恍如隔世,堅毅地似乎昭告著雖然難以割捨,但終需回歸現實,帶著這些人的真情,努力存活下去。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524]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腦內小劇場

小女孩的腦內小劇場。於持續待在熟悉的環境時,裏頭的小世界雖有不平和之處,倒也相安無事,卻在搬離出生地,走出舒適圈後,一切變調,自此轉變成為腦內公路之旅。在這樣過程中,以擬人化的方式,簡略地帶出生物遇到事件時,大腦如何運轉出情緒面對,並藉此累積經驗,儲存記憶,爾後進行提取或自然消散,進而決定主要的調性,慢慢型塑出性格。這是腦筋急轉彎。
先撇開情緒的設定,其實這部電影仍保有動畫必備的設定,起承轉合樣樣不缺,尚帶有正向教育意義;丑角也扮演相當稱職的角色,為這一大腦情緒團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故事,增添許多樂趣。有了基本分之後,極具巧思地套入腦部面對世界諸多種種的反應及處理,並帶觀影者深入淺出地一探大腦記憶奧秘,讓這部電影脫穎而出。儘管可能囿於篇幅,使得複雜的大腦功能僅能簡略帶過,不過大方向是抓得到的。

我尤其喜歡諸位情緒代表的發言及討論,爭搶著要按下訊息傳送按鈕的場景。個人認為這些設定生動模擬腦內在遇到眾多狀況時的自我對話,不過或許也發現了小女孩剛出生那段時日,在面對幾乎未知的世界裡,較多直覺性地反應,順勢介紹專司其職的情緒代表的安排。藉由這樣的歷程,雖沒全中也不遠矣地呈現了個人性格的養成之路,是透過過去經驗的累積。

更深刻的是,sadness被認為是團隊中無用之人的陳述。打從一開始,sadness就被質疑功能何在,而於這個joy主導的團隊中,幾乎不讓sadness按下按鈕的情節裡,彷彿嘲諷著人總是勉強著自己,甚至勉強著他人,總得以正向力量扭轉負面的心情,特別是傷心、憂鬱的部分,並覺得這樣才是正確的。然而,隨著劇情的推展,joy得到機會看到sadness的功能後,觀影者或許體會到情緒沒有對錯,皆能分工處理所遭遇的狀況,惟功能屬性的差異;同時發現失去joy和sadness的指揮總部,在面臨危機時的資料庫匱乏。

原來所有情緒皆不應被避免,而是全盤接納,並透過一些方式抒發,畢竟情緒展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站在協助的立場的,一如影片中分工合作得很好的情緒代表,即便sadness的作用是之後才慢慢看見的。很多時候的團隊合作,總會有些看似不起眼,無足輕重的角色,對這樣的人物,難免會有些排擠及偏見,但事實上,缺少了他卻萬萬不行。他們也不是說有著莫大貢獻,而是在後面默默地發揮,或光是存在便助團隊一臂之力的無名英雄,sadness便是這樣的一個角色。

換個角度來看,每個出場都有其存在價值,非由別人評斷,而是自己表現出獨一無二的功能。除了sadness外,所有隨時間而消逝的長期記憶是一例,女孩童年的幻想玩伴Bing Bong則是另外一個實例。儘管因為長大了,已被遺留於長期記憶迷宮的曲折中,但Bing Bong曾經也是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陪伴著小女孩的童年,讓她得已成長至如今的關鍵。而犧牲自己,將joy送回指揮中心的幻想們,或許可以視為只有當下的感覺留下,細節已然褪色淡忘,但卻是驀然回首,值得感受的記憶,然後每每在懸崖邊快撐不住的低潮時,救回快樂。

實在不得不提幻想世界及夢境片場,看起來都好有趣,讓人忍不住也想去體驗看看,連同潛意識及抽像思考清除場都以活潑的方式去呈現,雖說這電影本來就不是針對專門主題的學習影片,讓完整及正確度稍嫌不足,但比起死板的教科書而言,這是一個很棒的腦內科學入門,畢竟每個部門的設計是多麼地引起回響!比如說夢中情人,比如說夢境很少有啥創新情節……

自認為安排窺伺小女孩之外其他人腦內指揮總部,或許是後來小女孩那邊操控面板換新的暗示及伏筆。當然能看見每個人內心的OS,對於可能曾經遇到類似情形的觀影者而言,不會心一笑也難,不得不承認是個相當精準的捕捉,但同時也留心到每個指揮總部的領頭似乎不一定是joy的呈現,搭配新面板上的青春期,還有joy想將領導的位置讓給sadness的場景……小女孩的成長之路只是剛開始而已,未來腦內情緒代表應還是得經歷幾次動盪,謀合,才會有所定調吧!?而是否越長大成人,快樂不再那麼容易呢?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523]太陽的孩子:認同生力量

是否已經迷失在金錢構築起優渥假象的叢林中,而找不到或忘了回家的路途呢?又甚麼才是對本地人是最好的呢?來自部落的聲音,小蝦米力搏大鯨魚的激勵故事,儘管過程走的艱辛無比,因為來自對未來的不安,但慶幸曾經堅持下去。這是太陽的孩子。
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讓我想起今年在台灣上映的兩部電影《蜂蜜之夏》及《貝禮一家》。話說在看前者時,個人便覺得台灣怎麼沒出現類似的電影,台灣導演應該也可以拍拍這樣的題材,畢竟實在頗符合台灣現在的處境,特別是鄉村,諸如人口外流,農村經濟被取代等等影響。事實上,是有導演想要挖掘出這樣議題的,於是,發生在東部原民部落的真人真事紀錄片於焉誕生,更甚,因緣際會之下,以此為背景發想改編,成為此電影的濫觴。

和前段所述兩部電影的共通點為都有一個小女生,同樣地受到外來誘惑的吸引,憧憬著大城市的絢爛,既代表著人口外流及都市化的社會現象,孩子們也用自己一套的解讀,凝視著大人們的世界。不過電影切入點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三者心思幽微,作為略異,卻還是殊途同歸地,對廣義的『家』,無論是家鄉、還是土地,抑或是最小單位的家人,充滿了關愛及維護之情。

唯這部電影不像另外兩部電影一般,女孩兒並非主軸,女孩的母親才是核心。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她,為了照顧年邁又突然發病的爺爺而回鄉,尚因不捨家人及族人的遭遇而留下,好像過於簡單地理所當然,但說真的,她早在意欲報導服貿事件中原民看法而未能上黃金時段的灰心時,其實就種下了一連串回鄉發起活動的種子,後續所遭遇的問題及狀況僅為讓這顆種子成長茁壯的水分罷了!

承上例,導演看似平穩,不拖泥帶水地說完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從電影開場的第一個公路鏡頭,土地紛紛插上出售的標語開始,乃至表演給觀光客觀賞的場景,便在為了接下來的情節打基礎,並環環相扣著後續的劇情,或者彼此之間相互呼應著。農村生活被全球化經濟慢慢吞噬,年邁的農民在沒有力壯的年輕人協助之下,似乎土地徵收或變賣,協助發展觀光事業才是成為走向不愁吃穿的道路......

於是,女孩的視線互文著母親在台北及在家鄉的努力,同時也是一股年輕旺盛的新希望,藉著女兒初出茅廬如此對未來充滿不安的情緒,爬梳了母親在為傳統產業奔走請命時的心情,也賦予在這個過程中,屢屢遭遇毒蛇猛獸時,能夠堅持下去的力量。如果因為不確定而不去做了,如果因為質疑而停滯了,那又能完成些甚麼呢?

這部電影也藉由媽媽同學,現在在做土地仲介的這個角色,作為對照,映襯出在地人對土地濃厚的情感。不過個人認為此人物的情感沒有處理得很細緻,僅透過對話帶過自己始終漂泊不定的方式較為表面,最後流於母親與其他角色之間的傳聲筒,相當可惜,否則該角色從事傳統抓海鮮的過場,應可大作內在衝突的文章。

但將祖靈呼喚,以叫醒病情突發的爺爺的情節,除了可做為母親回鄉的因素之一外,其實便象徵著部落人仍認同自己的文化,命定此地為族人生長生活地域的概念,和後來圍起人牆,保護稻田不被破壞的場景中,阿嬤語重心長又心情沉重地對著本地人警察說著都不幫自己人的話語,相互對望著。

透過導演這些鏡頭,大概是對這塊土地也擁有了一些情誼,當然母親在學者專家面前誠摯的發言也是因素之一;也或許是鏡頭內的長官、大老闆的難看政治吃相及出爾反爾往往似曾相識,引發共鳴;又可能是一向遇到巨大無比的困難橫亙在前,就巴不得想要繞遠路而行,或直接退縮,但故事裡卻選擇直接面對,去衝撞,因而忍不住想要站在同一陣線地支持所有的行動......累積著累積著,走到了守護稻田那一場戲,迸發出的是多麼具震撼力,慷慨激昂,熱血澎湃著。

雖說有點諷刺,逃不出去的現實環境作祟,讓結果好是好,但還是有點懸念感,不過這就是實際,雖然沒有很喜歡,但既然有成效就好好接受了!更重要的是還有未來長長的一段路要延續下去。藉由女兒即將開始的新生活作為象徵,對弟弟的耳提面命為昭告,總感故事本身微微透露著,殷殷期盼離開的子女總有一天學成歸鄉之後,能學以致用地為自己的土地,人民服務。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22]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吸血鬼家庭屍篇:族群大融合

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而成,帶大家窺探同住在一棟公寓的吸血鬼們,無論是對內抑或是對外的家庭生活,因而他們不再具有充滿距離感的神祕,情感也非誇張如史詩地轟轟烈烈,反倒貼近日常的親切,俯拾你我之間即是。又這或許是個族群融合的預言,約定俗成早已不合時宜,有時候僅需要一個機遇便能輕鬆達成目的。這是吸血鬼家庭屍篇。
總覺得這部電影堪稱美國影集『Modern Family(摩登家庭)』電影版,因為觀影時,常會讓我有這部影集的既視感,當然拍攝方式相同是一點,不過兩者笑梗的神韻也幾乎雷同,才是主因,尤其是有趣的通常並非事件本身,往往是旁觀第三者覺得無奈、尷尬等令人三條線的無言表情,才叫精彩。

惟後面尚須附加個副標-吸血鬼多元家庭,這也是這部電影雖然使用舊瓶,但不至於失去新鮮度的原因。在吸血鬼、狼人、殭屍等異族電影或影集始終有一定支持的收視群,但卻快裝不下新酒的當下,本部電影企圖反其道而行,有別於稍帶距離感的爭鬥及愛情的場面,回歸最純樸的一面,彷彿個個都是從那些作品下戲,重返日常的演員,顯露著最生活化的角度,和一般人相同地,在不自覺中瑣碎纏身,無關緊要的煩惱未離。

或許已不如中古時期風光依舊,且看電影開宗明義地說著這是一個特別的裝扮團體,以及那一幕說自己是吸血鬼,反被嗤之以鼻的場景(儘管這一幕在之後釀成災難),便可得知。因而他們想保持低調,融入當今社會,惟越努力就越過頭,又有些莫名其妙的堅持,還是說不得不為的規定,否則會危害自身安全,於是形成這部電影有趣的存在,同時帶點諷刺歧視少數族群的黑色幽默。

再者,或許受到部分之前所述的電影、影集盛名之累,因此有些人類卯足勁兒地想要成為同類,有些則是在成為同類後,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而招致一些問題,多半是世仇及老舊傳統的關係。藉由這些讓元祖感到困擾的二三事,除了隱隱嘲諷著那些全球風潮之外,綜合來看,總感透過吸血鬼世界的新世代衝擊,舊人隕落的情節,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影涉著整個社會轉變的脈絡。

可能還大膽預言了未來可能的樣貌,其中之一為曾經世仇的族群如何和諧地相處一塊兒。好吧!應該誇飾了這部電影的偉大了!?從頭到尾這始終不是個嚴肅的電影,過於正經所呈現出來的反效果反而更叫人忍俊不住,所以所謂和解的濫觴不過是個陰錯陽差的霉運,不費吹灰之力地,最後的派對邀請,圓滿,有種如夢似幻的氛圍。

一如電影中公寓裡原始住戶的兩段愛情,一則愛的乾柴烈火,分分離離,但其實彼此認定,二則扭捏數年後,總算鼓起勇氣留住真情,是段容顏和歲數相反,但都名符其實的老少戀,這個故事或許其實在說著很多情形仍回歸事在人為,有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放開心胸,別因過去傳統,古老舊規,對未知的恐懼等等築起一道心牆,而裹足不前的話,或許很多問題意外地迎刃而解也說不定!?自由流動的情感也可以用各種形式甜蜜著。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521]Класс коррекции-廢青同盟:強弱相對論

故事的確在控訴著補救班制度的問題,以及對身心障礙者錯誤的解讀,並存在著讓人揪心的舊時代觀念,不過情節中不受祝福的愛情,卻將議題帶到另一個更恢弘的層次,關於強弱勢的相對論,衍生出階級霸凌的連鎖效應,姑且不論各地方特殊教育是否先進,但必定存在著有如骨牌效應般的共犯結構,我是這麼深信著。這是廢青同盟。
應該是肌萎症患者的Lena在醫生建議之下,回到學校就讀,不過隨著情節的推進,卻發現這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對身心障礙者並不友善。先不提硬體無障礙環境的部分,事實上這是很多國家仍然存在的問題,比較重要的是心態上面,因為對障礙認識的不足,導致出旁觀者看來不是那麼適當的教育環境及教育方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這些孩子都是燙手山芋,沒人願意付出真心及力氣對待,讓人悲傷又憤怒。這樣的感覺宛如過街老鼠,幾乎在整部電影當中流竄著。

不過儘管世界再怎麼不待定自己,這些具有特殊生心理狀況的孩子總還能在臭味相投,聲氣相通之間,找到共同的頻率,彼此互相扶持,儘管外頭的世界仍然喧囂依舊,但自己仍以自己最舒適、軟爛的方式面對世界,就好像他們冒險臥軌,任由火車轟隆隆呼嘯而過一般,放低姿態,或該說符合他人對特殊生的期待,尋求生存。

其實我還蠻喜歡他們能夠好好地一起相處的場景,至少不是全世界都背對著他們,只不過某些行為從外人的角度看,會讓人恨不得告訴他們學校生活已經嗆辣地夠你受的,別再讓自己背負著更大的靶子!中途加入這間學校的Lena便是這個代表,或者也可以是真正要將特殊孩子帶出來的教育者所嘗試去做的,試圖改變補救班這個團體不被他人認可的狀態,帶著他們站起來一同抵抗著外面對自己的諸多誤會種種。一幕Lena在臥軌之後,突然會走路的場景是否暗示著這些特殊孩子的確有這樣的能力,只是一如比馬龍效應的相反,一直被小看小看,最後真的也就只有這樣的能力了,殊不知自己的潛能其實無窮。

情節進展到這邊,我以為之後將會以積極正向的方式,發起一場補救班革命,就算沒辦法這麼偉大,但至少篳路藍縷地慢慢開創出對特殊生改觀的大道。不過Lena畢竟是孩子,又是新血,核心領導位置如柔嫩的肌膚一樣吹彈可破,又即便他們是特殊生,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兩樣地有情感的需求,青春正盛,荷爾蒙勃發,誰也阻擋不了忌妒、懷疑、羨慕、情慾、友情、愛情、怨恨等如拔山倒樹之勢,伸出禁縛住孩子們的著魔藤蔓,讓他們如魁儡般被操縱著,由內崩壞,『同盟』非『同盟』了!

其實後半段所描述的團體內霸凌事件,相當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實際狀況,弱勢團體絕非總是相互取暖,天下太平地凝聚力量,儘管同仇敵愾地詬病著外界的霸凌,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團體內也有強弱的區隔。對照著其他情節,原來這部電影其實要跟我們說勢力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罷了,如雖然同樣是教育人員,但教師及職員需要向校長負責,校長又需要對上面的教育單位負責,前者皆為相對弱勢;如同樣是家長,但先下手為強,新生家長還在搞清楚狀況前或是家庭較不完整者都顯得較弱......

或可以說這是傳遞壓力的煉獄,就好像傳遞一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氣球,不在時間內傳遞出去,可能就會突然爆炸。這個要求效率的壓力不知來自何方,莫名地由上往下遞嬗,傳到最底層傳不下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傳遞過程間,也因為如此過於迅速,好比那沒做完的輪椅階梯軌道,差個幾公分就圓滿了一般,具有表面效度,但事實上外強中乾,連帶影響的是這群莘莘學子阿!

但誰又能看清這樣狀況的核心?悲哀的人類還是往強勢一方靠攏,為求自保,所犧牲的總是最弱勢的那一群,一個墊背的概念,而造成這樣結果的,絕非僅有直接關聯的當事者,身處在這個結構中的甲乙丙丁都脫不了間接的干係,而不禁想起開門見山的第一場戲,有人臥軌而亡,後來得知是Lena的同學以及其中一位同學在他遺照上恣意塗抹奶油的情節,實讓人不寒而慄。要是這一切只是夢境,就如同最後一幕跟著Lena再度輕盈漫步的鏡頭,或許Lena和她母親就不會那麼痛苦了吧!?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20]愛琳娜:挖ㄟ愛琳娜滴叨位?

電影不夠完美,但又何妨,就像陳愛琳和電影中其他角色們一樣,把握機會也不一定能夠飛上枝頭當鳳凰,所能夠做的即能力所及,努力去做就是了,縱使未必能徹底翻轉改變個甚麼,但強大的生命力,草根性十足地,凝聚匯集成難以忽視的聲音,為了我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最深愛的人文、土地,這是愛琳娜,諧音同『愛人阿』的台語。
嚴格來說, 這部電影遊走於好壞一線間的鋼索上。很多情節蜻蜓點水顯得瑣碎,凸顯導演野心過大,卻感受到每一次稍嫌突兀的短暫鑲嵌以及情節的轉折,都直指導演對這個故事意在言外的想法及心情,因此對我而言,討厭這部電影有一定的困難度,正是因為那些影像所表現出來的情懷,真情流露地關心弱勢族群,讓電影到了最後,激勵著人心,我想這也是導演所希望的吧!?

或許有一部份是當你一直期待著化身蒙面女俠後的暢快淋漓,卻始終還是聚精會神於主角陳愛琳的剩女徵婚啟事,老哥和老妹,有時還有阿爸的初戀情人時,你總會不禁擔心前者與後者的關聯性是否足夠篇幅去串聯,但又不得不折服導演確實透過那些其實違和卻仍硬塞的橋段為後來的開展鋪陳,且在陸陸續續經歷一些問題後,綻放出來的俠義精神,更添風骨嶙峋。如安插父親同廖俊明分享廖添丁廣播劇的故事,呼應整部電影所安排的旁白,也回應之後的劇情。

其實可以如是說,這是一部透過陳愛琳一家的諸個形象,向外連結其他人物的刻劃,極具代表性地呈現出普遍台灣庶民眾生臉譜,且並未忽略日據時代的殖民,到如今新住民形成之勢力,及漲跌興衰於時間皺褶裡的經濟。不談既得利益者及掌權者,也不去觸碰絕對成功人士,畢竟這些是少數,多數人則似乎皆為以下情形。

儘管我們曾經為未來描繪得多麼精彩,也或許我們自以為手裡已握有全世界,但卻在環境、資訊日新月異中,驀然驚覺人生不過爾爾,自己仍庸庸碌碌地過著生活,從來還是在原地轉圈兒。我們皆以為抓住甚麼機會就會改變些甚麼,但時代社會的巨浪往往還是默默地將你推回沒甚麼不同的原地。甚至導演也不想放過那些看似成功者,讓他們並非能就此一路順遂下去。

然而我們所作為的起心動念不過尋求家庭圓滿罷了,原來導演花這麼多篇幅堆疊陳愛琳的徵婚趣事,其實互文了劇中其他要角行為背後的動機。此外,這個『家』字在這部電影中,以父親這個角色為圓心,歲數為半徑,所圈畫出來的人生之圓,尚給我感受到『根源』的心思,從過往日本友人的來訪,到走看過去已成廢墟的工作場所,還有義賊廖添丁的故事......等等。乃至後來,擴及到愛琳娜所聲援的示威行為,其實都在為自己原有的,所深愛的根本戰鬥著。

既然無法大鳴大放,但辛苦地生存於台灣這個社會中,一點所謂的小確幸就能讓人魂縈夢牽,消除疲勞。只是當所能立足的根本,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了,遑論幸福的感受。愛琳和俊明的快閃行動,儘管是為了陷入昏迷的父親祈福的舉動,但事實上也是所見所聞一切後,不得不挺身站出來為基本都要被剝奪的人事發聲。

那是種大聲疾呼,呼告請求著掌權者及既得利益者別因為利字當前就以為對大家都好地,輕易破壞了圓滿,畢竟那才是人民畢生所愛,回應愛琳自己被高富帥所迷惑,而忽略了一直默默守護在自己身旁的俊明一般。於是也深刻體會到導演以小窺大的用心,就像第一顆鏡頭從火雞的視角到後來空拍高雄街景的長鏡頭一般,從陳愛琳一家出發,到社會關懷做結,彼此對照呼應著。

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519]La famille Bélier-貝禮一家:覺醒並追求自身價值

這是個不太一樣的成長電影,它雖然同樣地揭竿起一場家庭革命,但不同於多數故事僅僅陳述年輕一輩跌跌撞撞地往外逐夢,在這部電影卻也有父親為了農場權益,起身投入選局的心願;這也是個不太一樣的特教電影,一般來說,有障礙的皆為被照顧者,不過這部電影卻是設定照顧者有聽覺障礙,凸顯出更為純粹,更為強烈的親情羈絆。這是貝禮一家。
家中唯一能與外界進行一般溝通的女兒Paula,是貝禮一家與其他人之間的橋樑,幸賴有她,家人未被孤立。不過青春年華的少女,情竇初開,又被老師慧眼識英雄地挖掘出歌唱才華,有機會到巴黎闖闖,卻因為放不下原生家庭,而躊躇不前。

由於設定的關係,這個故事有趣的地方也是它和一般特教電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離開的人與留下的人因為障礙所需要協助的程度有無相反。從女兒及旁觀者的觀感來看,貝禮爸媽捨不得讓孩子離開,似乎僅出自於擔心家裡面之後和一般人溝通無門,但仔細思考,難道沒有絲毫對女兒隻身闖盪的徬徨嗎?

透過父親積極投入選戰的過程中,Paula一方面將自己擔心父母親的心情,總算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們對自己的捨不得,非純粹只有斷了家人與外界的聯繫;另一方面卻有點埋怨父親跳出了他的舒適圈,積極參選,獲得大家的支持,實現自己的理想,但為何自己的夢想卻處處受阻呢!?

女孩成長的故事是頗為清楚明白的,不過農村背景及家人障礙的設定,不免聯想這是個透過貝禮一家這段期間的點滴,暗喻著保守封閉的鄉下地方,自我覺醒的經歷,也說不定。Paula就像許多地方青少年一般,憧憬著走在時代尖端的城市生活,但她又不像大多數出走就不回頭,導致人口外移嚴重的那一群,她仍是對家鄉充滿著感情,並且協助家人和外面的花花世界接軌,挖掘出並挺身捍衛自身的價值,而非迷失在因進步而繁華的世界中。

現在整個社會觀念雖較為開放,不免仍對身障者有所誤解,或說多數人的惻隱之心,當然有時伴隨著環境因素,竟在不自覺間侷限了身障者的發展。在這個故事裡似乎試圖利用來自城市的老師及轉學生的高傲還有對鄉下生活的不滿來處理前述情形,儘管前因後果未描述得很到位,但片段的呈現倒有幾分互文至貝禮一家出來參與選戰遭遇層層困難的情形。

簡言之,我們都對未知的領域感到陌生而害怕慌張,進而抱持成見,不只是多數之於少數,貝禮爸媽對於Paula的出生也很徬徨無措,竟不希望她是一般人,因為她在這個家,反而是特殊的異常。但一旦親身體會,如父母親親自參加Paula的音樂會,如老師指導到充滿潛力的Paula,如轉學生與Paula因為練唱相處的時光......或許無限可能性會從潘朵拉的盒子中,躍然繽紛。

無論如何,這始終是個產出強烈羈絆的家庭物語,相較於轉學生被家人『流放』至此。只不過特殊的情形讓一幕幕的家庭生活添加了無數笑料而已,同樣該面對因為成長所帶來改變的衝擊一點也不少。但就像主題歌詞的內容,不是離開家,僅僅發現了自己的可能性,展翅高飛,勇敢追夢罷了!還是愛你們的,總有一天會回來的,請你們不用擔心了......於是觀影者伴隨著以歌告白的場景裡,情不自禁地淚珠一顆顆,撲簌簌地落下。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518]紙の月:以為真實其實是虛假的關係

可惜的是男性視角關於愛情的前因後果不是那麼扎實,不過劇本倒做足了角色間的對照與呼應,尤其僅僅照著時間軸緩緩推移,娓娓道來,插曲著往日回憶,讓人驚喜。女性個人價值,因著寂寞芳心,因著集體意識,走向崩毀之途,不管如何,有時候我們都很傻,以為金錢、功名、美色...等絕對能滿足人類欲望,殊不知這其實是資本主義社會快速轉動中,暗自繞出一時不察真心真意的陷阱。仿造有甚麼關係,看起來美麗就好。這是紙之月。
故事是這樣的,銀行職員梨花內心有著深切的渴望。她渴望著被深深地愛著,儘管看似家庭幸福,夫妻美滿,但卻在無意的話語及舉動間被嚴重傷害著;她渴望在職場上自己的實力備受肯定,但總是被暗暗嘲諷為中看其實不中用的花瓶。本質上她努力付出,也希望得到相對應的回報,不管是實質或形而上的,唯日本大男人主義之下,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得到更多的挫折,直到有人讓她覺得非自己不可的存在感,宛如一陣微風,擾亂心湖一池春水,進而不顧一切地犯下罪行。

在這樣的故事中,已經看出了核心的端倪,即人類往往所認知的真實,會不會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符合社會價值或重點放在非自己期待之處的虛假呢!?正如同有一幕,儘管弦月映入站在凌晨車站月台上的梨花眼簾,卻能輕易地被自己的手指抹去一般,為這部電影下了註腳,也是糾纏著梨花的心結,讓不管是當時,還是過去的自己,在導演並陳排列下,逐漸走向社會所認定的毀滅。既然是假的,那倒不如自由一些地好好享受,一如梨花直話直說客戶老婆婆的項鍊是假的,但老婆婆卻認為沒關係,漂亮就好一樣。

編導僅僅是透過幾場戲,或以對話構築,或以鏡頭變化,搭配演員的演技,便將梨花心境的幽微,轉化地令人神傷。諷刺的是,梨花重複不斷地告誡別人使用金錢要注意,大概是正職上任三把火!?卻還是因為幾場丈夫對金錢價值觀念的發言及舉動,刺傷了內心一個難以被注意到的地方,好似不小心受傷,已經注意到之時,血流成河,只好不斷地拿衛生紙止血。幫梨花止血的便是金錢以及填補空虛的情愛。

洗鍊的情節讓篇幅雖短卻能一次到位,不過仍稍嫌從男性觀點出發的情愛轉折有所堆疊不足,不過瑕不掩瑜,畢竟因本故事主軸在女性身上,只好將男性角色簡化,強調了女性的自主,卻無時不透露出女性在日本的角色地位,依舊深深受到男性的影響。編導精巧地將三種不同工作態度,但同在銀行工作的女性角色並陳,梨花之於一絲不苟,能力強大的女前輩及年輕一輩,價值觀不同的同事,對比出相異成趣的思維,卻又能在異中求一致。

三位女性好像囚困在社會價值的牢籠中,為求生存,而不得不帶著假面繼續生活下去,就連以為應是最奔放自由的,對於自己利益算計似乎毫無道德罪惡感的年輕一輩,最後還是遵循傳統,但這真的是她所期待的嗎!?之於女前輩順從著讓人擺布,並在梨花被人贓俱獲之際所做的告白及處境大比拚,到底誰比較悽慘呢!?『去應該去的地方』或許最符合實際,只是這個看似最符合現實的舉動,有幾分真實,又有幾分偽裝呢?!

除了女人之間的對照之外,恰好梨花的老年人客戶也是一組對照,除了反應日本社會中老年人享受了戰後財或退休金等相關高額收益,而多數年輕一輩卻過著苦哈哈生活的情形,也直指老人和子女之間關係的疏離。可能就任由長輩自生自滅,可能維持關係的竟是錢財,如年輕一輩貪圖著遺產的繼承云云,又或者是看起來最幸福的一家子,但由於導演僅就一個照片分享的場景帶過,不免引人遐想,是否他們也是憑藉著錢財而維持著風雨飄搖的關係線呢?就如同梨花不管是一開始還是苟延殘喘時,以錢財維持她和年輕肉體的關係一般。

所有成年後的事件回應到梨花小時候學校推行的濟貧計畫,其內心的孤寂自小就看出徵兆,並早在那時,錢財是否是追求內心充實感不二法門的討論已經悄悄地在梨花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也的確有些簡單的物質幸福或許錢財便可以搆上,不過精神上的關係是否也能如法砲製呢?利用人性的陰暗面,錢財為買下關係最迅速的一條路,但能買到真心嗎?後來梨花才知道自己的實力其實是被客戶肯定而不是因著自己的美色,再加上最後不知是否為幻想的,在泰國與小時候資助對象重逢的場景,都給觀影者留下了討論空間。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影視專題]《兩天一夜》的漠視工作權外,描述職場好艱苦的電影及戲劇

小時候,我們都期待著能夠快快長大,擺脫所有限制,盡情揮灑能力,做著自己想要,也喜歡做的事,但怎料到,原來成人的世界竟是如此殘酷,反而還更沒有自己,甚至令人失望,但無論如何,我們仍舊得在險峻的社會環境中努力地存活下來。底下幾部電影描述在工作上所遇到的遭遇,無論選擇的是金錢還是夢想,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職場都好艱苦,沒想像中容易!
《Whiplash(進擊的鼓手)》(電影)
雖然我們有勇氣跨出去自我實現了,不過千萬別以為從此順風順水,因為前方尚有更多的困難等著你克服,而你是否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安德魯意欲在爵士樂團的鼓手位置上,臻於至境,他不斷地努力練習,直到皮開肉綻,血流如柱仍不停歇;他獲得名師的賞識,但這位名師是出了名的脾氣暴躁,疑似精神問題,不斷地在心理層面上折磨安德魯,你絕對無法相信他是為了安德魯好,直到最後安德魯出神入化的鼓技,才真正撬開老師嘴角的枷鎖......

或許這樣超乎常理的嚴師,其行為在現今教育現場上應無法見容,且必定會像故事裡某些學生一樣,向他提出訴訟,或就這樣被摧毀,而從高高的天際殞落。撇開這個不談,我們是否能有安德魯堅持的精神呢,即便遇到了像安德魯那樣最煎熬的場合,還是輕易言棄!?

電影裡也提及,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也莫可奈何地得選擇放棄掉一些東西,其中掙扎,端看個人,但千千萬萬別輕易地將『健康』放棄掉阿!

《Morning Glory(麻辣女強人)》(電影)
人類世界的運作系統裡,很難一個人自己生存下去,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遇到神一般的對手,互相砥礪,彼此切磋,尚能激起火花,為自己築夢之途增添光彩,但就是害怕遇到豬一般的隊友,特別是需要人事協調的部分,尤其是食古不化,過度堅持,那可得費一番手腳才行。

遺憾的是對新聞節目製作特別有興趣的Becky卻得面臨這樣的狀況,更何況還是個收視低迷不振,大家都覺得已然窮途末路的《破曉新聞》。效率、收益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夾在操控生殺大權的主管及難以控制的主要團隊成員,即兩位節目主持人,壓力可見一般。

在這部電影裡,Becky著實給了我們相信一切都會有機會的正向力量,但前提必須是得跨出去那一步,嘗試不斷地與人事衝撞。當然人事的困難就像一座高山一樣,需要一些技巧,必定會遇到失敗,不過坦然面對,吸取教訓的養分,希望下次若"有幸"遇到這樣的人才能更成長茁壯。

《10분(實習男的生存法則)》
無可奈何地,有些人,有些時候,現實條件裡,只允許你為五斗米折腰,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但事實上,當你已經捨棄一些東西時,夢想也成泡影,現實卻又給你來個大逆轉,那可真讓人哭笑不得!

這部電影裡的主角便是如此,因為家境清貧的關係,選擇了一般上班族的生活。因為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因此職場裡的日夜爆肝、言聽計從、時刻應酬,賣笑討好、感情拚搏......便顯得難以忍受,但為了前途也是錢途,牙一咬,沒甚麼過不去的,況且說不定會往上爬升。只是一切努力只能付諸流水,又不被當成人來尊重,那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獻給單純的你們我們,世界並不單純,良好關係、個人價值就跟臉書發文一樣,不夠多讚就會失去存在感,稍一不當發言便千夫所指。成長不一定是好事,成長只是會看到更多人性的醜陋面,我們除了得在這樣的世界裡存活下來之餘,也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千萬別成為這樣的大人,因為真的真的一不小心我們也成為這樣的大人了!

《Deux Jours, Une Nuit(兩天一夜)》(電影)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留人還是賺錢呢?

Sandra因為罹患精神疾病而請長假,但老闆卻在此時發現少一個人仍可有效地執行工作進度,甚至可以提早,只要稍微加班一下就可以,因此提供其他人獎金的機會,要將Sandra辭退。此消息就像龍捲風般倏忽乍現,措手不及地讓Sandra只有一個周末(兩天一夜)的時間進行遊說。

關鍵字為利益。多數老闆為了利益,為了效率,為了方便......等等,往往罔顧員工的心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逼迫員工做一些困難的事情,故事裡便如此,而其他員工則在家裡需要這筆錢的天秤一端及同事一場的義理人情之天秤另一端之間掙扎。

他們也知道Sandra是因為疾病,家裏面也有經濟壓力,不過別人的傷口最容易忍受,無法設身體會別人的鞋子是多麼不合腳而做出殘酷的抉擇。大病才初癒又遇到這樣的狀況,是多麼大的精神折難,三不五時無法想要放棄是可以理解的。Marion Cotillardg收放自如的演技,演活了心境百轉千迴的Sandra。

電影裡最有意思,也深刻反應現場的地方是,當Sandra請求大家協助之時,大家都會問其他人的決定是甚麼?!儘管這樣的重複有點惱人,不過卻是實實在在團體中無形產生的力量,深怕一不小心只有自己有了不同的決定而顯得跟大家不一樣,形成容易的目標。這樣看來,為求生存,默默地還是得犧牲掉些自己及自由,除非你特別的有勇氣。偏偏改變職場生態所需要的便是這樣有勇氣的人!

《Horrible Bosses & Horrible Bosses 2(老闆不是人1&2)》(電影)
好的老闆帶你上天堂,壞的老闆讓你遊地獄。要細數老闆的不好,怎可錯過讓人紓壓的這兩部電影呢?!

以較為誇張、戲謔的方式處理職場上的權力霸凌,不過說不定這些情節確實在現實世界存在著,唯後來三個臭皮匠反撲報復的行徑或許比較多皆是現實裡,一般員工平素腦補的狀況吧!?各類職場圈子這麼小,怎由得自己挺身而出地反抗呢?這個想法大概是很多人結束幻想的簾幕吧?!

《미생(未生)》(韓劇)
改編自漫畫家的同名網路作品,以職場新鮮人的角度描繪上班族日常面貌,在韓國被稱為『工薪階層教科書』。

雖然背景在韓國,與台灣的工作環境並非能完全複製,但卻還是能在大多數的情節中得到共鳴,如果你已經出來職場工作的話,肯定心有戚戚焉,甚至並非和劇中一樣坐在辦公室裡面處理行政業務的男男女女,一樣能投射至自己工作的心情。因此可以知曉儘管我們總希望能快快長大,出來工作,自己的生活自己贏得,定會自在快活些,殊不知往往必須付出成長的代價,面對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反而還有許多身不由己的限制,同樣地被囚禁在日常生活的牢籠裡。

值得一提的是戲中的主角僅有高中的學歷,且不具任何特殊專長,僅有圍棋的實力,卻能在其他人都有大學學歷以上,且擁有和工作內容相襯才藝的應徵實習者中,如此高度競爭的條件下存活下來,憑藉著便是一份虛心肯學習,努力肯吃苦的決心和毅力,當然尚有其他特質就由看倌兒們自己發覺嚕!但無論如何,在後續的故事中,你也會發現,不管在哪個職場,即便是得到了工作,仍要抱持如履薄冰,努力不懈的態度,因為故事裡看似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都確確實實地發生在工作職場裡!

劇名『未生』是韓文的圍棋用語,意指死局前的最後一步棋,下錯了就會全盤皆輸,但下對了便能起死回生,後者稱之為『完生』,就是完全地活下來了!原著作者認為在工作場合裡,我們都是未生,唯有繼續堅持下去,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因此即便你走在夢想的道路上,但路途中仍須披荊斬棘,不厭其煩地,才能亦步亦趨地往前邁進。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