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39]La Loi du Marché-衡量一個人:供需失衡的無奈

人無時無刻都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或)客觀條件去評斷一個人,為了各種理由,從無關緊要到至關重要的大小事,況且這個社會其實在很多方面皆使我們不得不如此,以利大環境繼續運轉下去,舉凡徵才及裁員等等。這樣或許可以快速地衡量一個人,但短時間又片段式的方法,一定正確嗎?這部電影便是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所產生的經濟狀態及職位差異,做出讓人得以深刻反思的辯證。這是衡量一個人。
經濟不景氣下,男主角Thierry被裁員後,一直找不到工作,就算參與各種幫助求職的課程,也未見起色,生活壓力有如兒時記趣裡的癩蛤蟆拔山倒樹而來,逼著他們必須抉擇是否忍痛割讓屬於自己的資產。故事後半段,Thierry雖然找到工作,慶幸至少衣食無虞,但卻必須做著類似前一陣子企業主對他做的事,孰可忍孰不可忍。

整部電影順著時序前進,不過若仔細看,會發現導演不著痕跡地斷裂,如不去說明如何找到工作及某個面試的結果,或者明明焦點於Thierry身上,卻突然有場父母兩人到學校和老師聊聊兒子最近學校成績的場景......有點類舞台劇的手法,一幕結束換下一幕,未必連貫,反而是幾乎每一幕都帶有目的,回應著不管法文片名:市場法則還是英(中)文片名:衡量一個人。

一份工作為了選擇適當的人選,人們透過幾個問題的回答,在有限時間內判斷應募者的價值;為了淘汰不適合的人選,則以職場上的表現,同樣地在短期間操弄生殺大權。當然這是一個找到讓社會順利運轉的齒輪,最迅速的方式,不過如果最近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到自己的表現,或有人較為擅長表面功夫,實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話,那如此作法必有其不完美之處。

雖然沒有特別提及,不過幾場戲的累加,凸顯了尋找工作的焦急以及金錢問題的迫切,或許影響到了Thierry在如何求職課程中的表現,然後被同學批評得一文不值;家裡如此的處境,應該也間接影響到孩子的表現狀況,致使成績滑落,可能考不上他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延伸至後來Thierry在超商工作中所見聞。這個故事便藉由Thierry的自身處境及目光所及,讓觀影者直面資本主義社會下冰冷,毫無人情可言的一面。只管供需是否平衡,符合需求或獲得最大利益,卻完全拋棄義理人情,無視個人現在處境以及過往種種的情況。

那一場Thierry要把度假小屋賣給其他家庭的對手戲是個對於市場法則的關鍵呼應。的確,歷經風霜,且為二手的房間在房市想要有好價錢實在不容易,不過對於Thierry一家人來說,這是充滿回憶之地,其中情感無法以價錢來衡量,更何況講好的價錢還要被砍下來,踩到Thierry的地雷。同時這一幕也開啟後來在Thierry擔任保全的超級市場裡因為貪婪所引起的職場風暴。之前員工們貼心又和樂地歡送退休員工,尚歷歷在目,怎料到有裁員決定時,一有違反公司規定的錯誤,感情只能成追憶。

而那些員工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事,或多或少和他們現在的處境應有所關係,自殺橋段的安排讓人不得不有所聯想,但卻罔顧,事後才在遺憾來安撫大家的情緒。不過,從雇主的角度看來,這樣處理確實無可厚非,導演實際上也僅安排看在眼裡的Thierry轉身離開,不做任何解讀地留下遐思,感覺上是未特別要去撻伐資方。反而這樣寫實的技法,烘托出經濟不景氣下,市場緊縮,導致不得不為的手段,帶點無可奈何的況味,並從前頭Thierry明明在就業中心學了技術,卻因為沒有職缺,而讓二度就業的期待落空的那種心情,一脈相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