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清白的』為了自己智障的兒子,媽媽是這麼堅信的。所以不論有利或不利,都要讓這些情況直指自己的兒子是無罪的。整部電影的重點不是案件的兇手到底是誰,反而藉由這個故事描繪司法偵查的草率,連帶地影響著一個想要向兒子贖罪的母親心情;更深一層地會發現本部電影陳倉暗渡著家有智障兒的心酸,同時挑戰著大眾心理。這是非常母親。
看著劇情簡介,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是直接進入殺人正題,但卻不是如此地在進入正題之前,還有一件事要交代。原本覺得有點拖泥帶水,看到後來,卻發現是一個重要的開頭。至少最讓人直接所感受到的是利用這個案件,將兒子在智力,認知能力上是有點問題的角色特質給提點出來,畢竟整個故事是未言明孩子是智障的。
除此之外,藉由這個前導案件,也讓觀影者對孩子的好友產生不信任感。本來整個案件由於孩子的記憶力不足以維持長久,而讓他的說詞反覆無常,已經夠惱人了,但導演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地,又讓這位好友的一舉一動,讓觀影者以及母親都不得不將嫌疑轉嫁到這位好友身上,而讓案子更陷五里霧的狀態。
會讓案子撲朔迷離的原因不僅如此。導演利用人性中,較偏袒比較弱勢無攻擊力的一方上,讓觀影者對孩子產生了信任,這時不得不說,元彬將這個角色的單純、無辜、能力低下,演得相當傑出,無過與不及。也因為如此,導演在前頭將案情收掉之處,由於未實際看到孩子的犯行,便自然而然地傾向於相信這孩子是清白的層面上。
而警方的草率辦案,也更加助長了觀影者同情的情愫。而這樣一個草率辦案,也呼應著前導事件對孩子行為的描述:竟然只憑著目擊跟蹤,還有孩子的青春期的性慾增長,便讓他畫押。更可恨的是,這個孩子根本什麼都不懂呀,自我意識分明就是一團混亂,警方就這樣拘留他,天理何在?
天下父母心,理所當然地一方面相信孩子,一方面又為警方這樣的態度感到憤恨不平:電影中一幕母親為了孩子特別去向熟識的警官求情中,一方面在和警官的言談所透露出的忙碌中,帶了點我知道你很忙,但案件不能就這麼地以『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很忙沒時間跟這樣的孩子瞎耗浪費時間』等偷工減料的方式來處理的怨懟。
而另一方面便是開啟母親為孩子努力奔走尋找犯人的努力。在過程中,甚至連律師看到這樣的委託人之後,也一副不想盡力的樣子,很讓人咬牙切齒。而觀影者因為心理上也完全地相信著孩子,因此同時也產生了真兇到底是誰的疑問,而目不轉睛地深怕漏掉一個細節,並隨著母親的情緒起伏著。
但各位,即使這些人,如此地不善良,不肯為這樣的孩子多做些什麼,而一味不公平地誣陷,而讓人火冒三丈之外,我們的腦袋也能如願地保持清晰,公正嗎?
在母親的調查過程當中,所蒐集來的線索慢慢地直指孩子是無辜的,但也有對孩子不利的。雖然有些動搖,但對方可是頭號嫌疑犯哩!再加上母親過去對孩子所施行的罪衍,讓這樣的舉動有如幫孩子贖罪一般。對於觀影者而言,既可以同理母親的心情,同時對於這樣的孩子,普羅大眾的觀念認知,絕對不可能殺人的情況下,也對這樣的證詞半信半疑著,至少我是如此,而讓電影直到最後似乎整個案子仍撲朔迷離。
況且最後『真正的』犯人也被抓到了,案子仍陷入膠著嗎?冷靜下來回頭一看:母親對著唐氏症的『真兇』(就我特教專業來看,他應該是唐氏症患者)說著,你沒有母親嗎?兒子找回母親的針灸盒;兒子揣度著『真兇』為何要將屍體搬到高處;兒子對於被叫傻瓜的反應......不得不說,導演將前頭的案件結束的位置實在恰到好處,又耐人尋味呀!
特別提出來的是那貫穿整個故事的兒子對於被叫傻瓜的反應,個人認為是整部電影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另外我也覺得這和母親過去的罪衍所產生的原因有點關聯。雖然電影中只輕描淡寫地提到一點,其他幾乎都是我的猜測,但應該是母親受不了周圍的人對家有智障兒的看法,人言可畏並影響到自己吧!?
因此教兒子當有人說他笨蛋時要反擊;自己則無時無刻地注意著孩子的舉動,除了出自愛,除了贖罪,或許搞不好還為了確保孩子不要做出讓人家困擾的事吧!?飾演母親的金惠子真得演得太好了!篤信到幾近歇斯底里,但在可能一切都幻滅之後,那種無所憑恃,如同無根浮萍的漂流感,詮釋得很好!
只不過絕大多數的人類真的是一個奇怪的動物,若不干自己的事,就會對弱勢的人寄予同情,甚至對他們表示認同;若和自己有關,則巴不得甩掉一切麻煩,我想有的警察大概抱著這樣一個態度辦案,而有違司法公平性及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吧!?
母親過去可能也有這樣傾向,但在這部電影中的時態,母親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大概幾乎是出自對兒子的愛吧!?只是回溯去探討那些雖比不上母親的愛,但寄予同情的善良人類們,就像前述所質疑的,這樣的同情是否也影響了自己在對所蒐集來的證據的判斷力呢?和母親一樣,一味地對於過去的悔恨而對孩子無比相信,或許也可能是擔心自己受到影響而必須讓孩子無罪,但是否被這樣的情感所衝昏了頭呢?
這樣看來,在這部電影當中,案情變成其次,反倒以巧妙地剪接,以及說故事的手法,讓人性,還有大眾心理被嚴重地挑戰著。人是否也常常在不自覺中,和那些自己所撻伐的對象,同流合污,以另外一種方式,卻殊途同歸呢?若真如此,這部電影從裡到外,真是徹頭徹尾地暗黑呀!
我只能說導演奉俊昊,你真得威到一個不行,又拍出了另一部剛看完,不符合我對片子簡介所產生的期待,也沒有絕對的善惡,讓我有點無所適從,但餘韻無窮,其後座力,讓人不容忽視,甚至直視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原因在於總是默默地探討著人類的心理和人性。
這一部也不例外。從原本以為前導事件的多餘,到後來電影毎個部分都環環相扣,前後呼應,還暗喻了一番道理出來,真是不錯!不愧獲選為2010年代表韓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片子。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85]非常母親-마더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亂評劇場17]最美的時刻
一段故事接過一段故事,場景跳來跳去,同時也充斥著各種呈現方式,感覺混亂,雜亂無章。但忽地想到主角本身是代理作家,突然一切都呵成一氣,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原來在幫名人撰寫傳記的同時,主角也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或可以說是在這些名人的故事當中找尋真正的自己,拼湊出人生中最美麗的時光。這是最美的時刻。
這齣舞台作品改編自德國作家,明夏的同名作品。我沒有看過明夏的任何作品,但看過這本書,也看過這部戲的朋友說著,編導演三方確實將這部作品,改編的相當有趣,並更容易下嚥。原著中幾乎是自言自語的自我辯證,到了戲劇,卻讓主角,一個代筆作家,裝扮成各種人,就像他自己筆下替這些人描寫的形象,同時依照每個人的特色,使用了各種有趣的方式呈現,讓整部戲劇有著多元性:把原本的自言自語感覺很內斂死沉的東西,轉化成外顯活潑的表演。
與其說是主角裝扮成各種人,倒不如說稱了一個演員在舞台上可以一次飾演多角的挑戰,且可能要隨時準備好角色變換的接招,同時由於有時會加入布偶,表現出二人以上在場的場景,既可能是自我對話,或有可能是對話場景,所以聲音多樣性的表現,也是一個挑戰。而主演的魏雋展,表現不在話下的傑出,隨時可以從角色抽離,並立刻進入另一個角色,變換速度之迅速讓人目不暇給。只不過後面的全裸,讓我驚嚇到。
同時導演Baboo也不拘泥於獨腳戲的框架,連自己也跳下去軋一腳。就劇本內容而言,並未妨礙到獨腳戲的定義,因為加進去的角色,並非主角筆下的人物,因而得以獨立出獨角戲之外,但又囊括在這個表演之內。除此之外,操偶演員不僅只是抽離的分內工作而已,有時還會刻意加入整部戲之中,和主角互動,而產生一些有趣的對話。這樣的未局限,讓這些場景更添其豐富性,同時擴展表演的範圍,消除單口可能會有的沉悶,而有假性多人互動,刺激出好玩的對話。
不過這部戲劇,一開始給我的感覺是:多個角色接力共演,角色和角色之間,似乎沒什麼關聯性。且一下自溺哀傷,一下興致高昂地和觀眾互動,一下聲色犬馬;一段步調緩慢,一段宛如快轉的表現方式等,高高低低,感覺凹凸不平,略顯突兀,但倏地代筆作家的職業重返我腦海中,所有的雜亂無章,頓時有了秩序,有了相通點,而串連起來。
市面上的確有許多名人傳記,姑且不論這些傳記是否由人代寫,但對於想讀這些傳記的人來說,無非是因為欣賞這個人,而想從中獲取一些經驗,最好是能追隨他的腳步,邁向和他一樣成功的路,或至少一些生活上的啟發;從另一個類似的地方來說,當我們聽取別人的人生經驗時,是否在不自覺中,複製了對方所走過的路,成為自己人生旅途上的地圖。這樣沒有什麼錯誤,是一種學習,但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便是質疑著『然後,自己呢?』
這位身為代筆作家的主角,便在這樣的環境中,化身成各式各樣人的人生,體會他們所體會的一切,並從中去蕪存菁,化身成更理想的面貌,但也因而在想像的人海裡,迷失了自己。自己是誰,自己做過什麼事:內心想著好像做過A,不不不,是某某人物做過的,就如同劇中主角以為他害死弟弟,但其實不是的那一幕。真實的自己太空虛太沒存在感,反被虛擬的其他人的飽滿形象給佔據了。
雖然我們不是代筆作家,但我們是否其實也和代筆作家一樣,被社會上的典範,被價值觀的框架牽著鼻子走,像個傀儡一般,如同劇中主角三不五時地被抽離出來成為劇中的人偶,被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走在別人走過的路上,而不自知呢?當然這樣的方式是條邁向美好人生的捷徑,只不過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經歷多少有些不同,我們可以汲取,但別失去自己的樣子了!
但自我到底是什麼?還是在回答這充滿困難度的問題時,我們都必須經過和這些典範的接觸,收集各式各樣的人生,才可以拼湊出自我的模樣呢?或許就如同劇中,將自己比喻成蟑螂,空空如也,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依附在人身上,一家經過一家,收集著不同的生活環境,都納入成為自己的外衣,而讓自己更有韌性彈性地適應這個社會。
主題命名為最美的時刻,是否指的就是串起每個筆下人物的最美時刻,就是自己一生中最美的時刻呢?或者是最美的時刻,都是外在所賦予的,被給予的我們,只能接受他,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自己獨享的最美的時刻。真是如此嗎?或是最美的時刻,其實全然是自己的想像,擷取自己所憧憬,自己認為賞心悅目的,任由自己的思緒飛翔,就像我們幻想著希望過著和誰一樣的生活一般,既逃離現實,同時創造出狂喜,好不快樂,就如同整部戲最後的歸結。自己既被操控,也主動操控著,一個有著雙層身分的動物。
整體來說,其實相當有趣,而且不只演員突破尺度,連某些影像也讓人瞠目結舌的豪放尺度。不過我個人認為三面環繞的舞台設計,並不是很好的設計,畢竟演員還是面對正面在演,有很多角度,會有某一面看到背面,或被人偶擋住,其實有點可惜,無法看到精湛演技下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但能把原本自言自語的碎念,轉換成相當豐富的各幕場景,時而熱鬧喧嘩,時又可以內斂起來,已經讓人萬分讚賞了,又能在這樣帶點搞笑氛圍下,提出了相當深度的自我辯證。我還蠻喜歡的。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9-84]2009名揚四海-Fame
一群對音樂、舞蹈、戲劇懷抱熱情的年輕人們的群象。分成五個段落分別描述,從入學甄選到畢業,剪接相當流暢地,帶著觀影者經歷他們所面對的問題以及夢想殞落的那一時刻。音樂很棒,舞蹈很棒。但因為太多要描寫的東西,很多東西的感情都很不夠,雖意思到了,但回過頭,卻發現讓人印象深刻的點似乎就只有那些表演外表還有電影本身的技巧而已。這是2009名揚四海。
翻拍自1980年代的同名電影『名揚四海』,用新的流行歌舞元素,重新包裝這一部描述對於遠大夢想抱持著熱情,並熱切追求的眾年輕人群象。顯然從過去直到現在,年輕人夢想登上舞台,讓自己的才能發光發熱,表現給眾人看,進而獲得掌聲的心意,數十年如一日,唯流行已換上新裝。而他們所遭遇到的困難,也是沒有什麼不同:其實要成為家喻戶曉,或備受推崇的明星,並不是僅憑靠著一股熱情而已。還要有天份,但也要努力才行。
對於年輕人想要發光發熱的心,或許現在還比過去更為彰顯也說不一定。原因當然包括,更無遠弗屆的傳播媒體;科技產品的普及之下,每個人手上至少都會有幾台數位產品;還有上傳很方便,傳遞也相當迅速的網路世界。這時,只要你敢秀,觀眾肯買單,一夕之間爆紅也不是一件天方夜譚。再加上以選秀為基礎的實境秀日益蓬勃,也是重要的因素。這些節目的出現讓素人的才華更容易被看見,不僅如此,專業評審的講評,成為這些想要大紅大紫的年輕人們吸取學習的重要來源。
除此之外,另一個途徑便是演藝學校,國內也有許多專門培養這些人才,包括幕後工作的人才訓練,的學校,不過最直接聯想到的便是王偉忠所創辦的明星演藝學校。而這一部電影便是一群莘莘學子,在一個和王偉忠所創辦的那所一樣,比較訓練幕前才藝能力的演藝學校,四年裡,所遭受到的喜怒哀樂,以及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鏡頭甚至拉到甄選會當天的現場實況,透過實錄,告訴大家,演藝工作之難走,夢想隨時會失去,從一開始接觸了最殘酷、最毫不留情的審視與考驗時,就已經開始。
隨後再將四年制學院,分年級分段拍攝,描述著在每一個階段當中,追求夢想所會遭遇到的挫折:羨幕著為什麼別人這麼可以有才華,有餘裕去展望未來,有時甚至感覺事不關己,自己偏偏卻得花上好幾百倍的時間,實在令人氣憤;家長的極力反對,認為不能拿這個當飯吃,或覺得這些東西不倫不類;越高年級,開始步入業界之後,所發現的現實殘酷。那種期望失落不斷交替循環的心情過程,冷暖自知。
最殘忍的是,當有人告訴你,你可能要另謀他出路時,那夢想頓時幻滅,化為烏有的時刻,更讓人無所憑恃地失心瘋吧!?這部電影中,是由老師的口中說出來,本來覺得好傷人。但後來仔細想想,現在老師還是直言但卻和婉地相告,若是出去後,遭到現實更直接的評論,跌跌撞撞地走這條路走得遍體鱗傷,既浪費時間,又乏人指點迷津地茫然無所措,那倒不如一開始的直接道破還比較好哩!
這些狀況,不禁讓我想到平常就有在接觸他們表演的劇場工作者,獨立樂團的成員們,想著他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經歷過這樣的迷惘,都曾經受到多少類似的挫折與阻撓,但卻始終永不放棄,如今慢慢地越來越多人認同他們的表演,突地一陣感動的暖意在心裡頭暈染開來。也就不難理解,未何台下的人和台上的人總是可以一起歡笑又淚水。
但我想不只是從事演藝工作這方面的年輕人,有著偉大崇高的目標,懷抱著燃燒熾熱的熱情而已,我想各行各業的學習者,應該都有類似往前邁進的憧憬的感覺,然後也會有上述的情況產生。同樣地這部戲裡面的男男女女,也和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正值情花朵朵開的時期,有男女交往的關係,但同時也有因考慮到兩個人的未來而不得不分開的無奈,或者是誤會分開的狀況。就這樣夢想、愛情交織出這年紀的孩子最璀璨的青春浮世繪。
只不過可能是因為眾生群象,可能僅僅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卻得必須拍出五個階段的東西出來,因此很多情感的部份不夠深刻,有如蜻蜓點水一般,甚至有些部份是未交代完畢就嘎然而止的。同時雖然我心得當中有提到決不放棄這件事情上,但這也只是我看到電影情節,對照現實環境熟悉的表演團體而來的,但事實上,當在畢業典禮上,表演唱著決不放棄夢想的時候,卻感覺有點空虛,不夠踏實。
或許電影都交代著所遭遇到的困難,卻沒有再進一步描寫,之後如何自處,從陰霾中走出來,如何決定繼續堅持的轉折過程。這不是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項課題嗎?如果有這樣的情節,不更能焠鍊出他們對這表演藝術的熱愛,是無與倫比的嗎?我覺得這是相當可惜的一個地方,要不然其實我相當欣賞這部電影在剪接上的高度技巧和畫面的選擇及分割的處理。
整部電影因描寫群象,本會讓人感覺好像毫無重點的記事罷了。但卻能選對事件,並從中提煉出想要傳達的概念,同時又很流暢地接入下一個事件中,走到另一個概念,繼續下去,形成相當行雲流水的處理。同時又擅長玩弄不同場景的影像與聲音,將之結合,讓整體變得更有趣,恍若重現芝加哥或紅磨坊這類歌舞劇的精采;也因為這些場景雖不同,但屬於同一意義概念,而讓人容易分門別類,知道現在的主題是什麼。
但和芝加哥或紅磨坊這類電影不同的是,有些地方只是為結合而結合,為分類而分類,而未能透過這些組合,傳達出畫面的意義或靈魂,這是讓我詬病之處。或許該這麼說:導演在排列組合,及剪接上,可能乍看之下,相當流暢,容易下嚥;但是若再深入去探究的話,因缺乏感情,或情感基礎不穩固,使得整部電影就剩形式化的空洞而已。唯有關於演藝之路難行的抒發,在電影之中,算是比較讓我有感受到的地方,但只是苟延殘喘著,卻勢單力薄,未能支撐起整部戲的力度。
說實話,我ㄧ開始覺得這部電影剪得真不錯,而且裡面所要傳達的內容,雖然有點老生常談,但想到那些曾經接觸過,為了藝術奮鬥的人們,都會不禁慷慨激昂起來。但若撥開那華麗的拍攝技巧外衣之後,卻發現裡面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充實,多的只是表面效度的華而不實,可惜了這部經典改拍。
[戲劇不靡遺16]官僚たちの夏
不只是戰後這一群男人為了經濟復甦做了什麼努力,更可以看到官僚體制下政治立場角力的激烈與晦暗。一個人是為了掌權、爭名利,成為一個官;抑或是為了人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才當官的呢?這是官僚たちの夏。先來聽聽好聽主題曲,由コブクロ演唱的『Stay』
2009TBS夏季日劇。城山三郎的同名作品戲劇化。描寫二次大戰後,通產省官僚和產業界共同為日本經濟奮鬥的感動作品。作者寫出這個仿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故事,其實有意為政府官僚體系的黑暗平反。關於日本的現狀,並不是很清楚,但看著國內政治角力的腐敗,甚至細微一點到公務員工作環境上,在上位者的官僚習氣,我想多多少少都能感同身受。若你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多的感觸的話,那看到這一部戲劇,絕對會讓你熱血沸騰,或點頭如搗蒜,在某些程度上,同理了你在工作現場的無奈吧?!
就如同官網的圖一樣,故事主角們,分成兩大派在競爭著,產業派和國際派。不知是刻意的營造,還是本來就是如此,國際派的角色,根本就是擔任大反派的角色,是典型現在看到的官僚感覺:只在意有沒有掌握到實權;只在意可不可以升遷;親自下海下鄉慰問民間疾苦,是件多餘無意義,且讓自己疲累的事;只在意自己的理想藍圖是否可以發展;若被發配到邊疆,整個人就像洩了氣的皮球一般;把外國強權當作萬能,寧可借力,也不願相信國民;對於對手的問題,便強加攻訐。
和顯然是這部戲劇主角的產業派的努力,強烈對比著:會下鄉下海,實際去考察現狀,只要發現這方法、決定可以為了國內產業好,就義無反顧地,往最完美的政策前進著,即使遭遇到如四面楚歌般最困難的處境,即使顏面埽地,也毫不放棄地繼續堅持下去,就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在所不惜。而我們需要的不正式這種可以傾聽人心,為人民勞心勞力的人嗎?因而想必觀賞者必定是站在產業派這邊,而覺得國際派那些人,面目可憎吧?
我也一樣。不過其實細瞧之下,會發現國際派的人,也並非那麼令人討人厭。他們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希望提升國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經濟能力的。而國際派的這幾個角色,所提出來的政策構想,也並非華而不實;或許也不該說他們有著阿諛奉承,抱緊外國人大腿的行徑,每每聽到他們陳述自己論調或發表自己計畫時,都會覺得這也不無道理。
他們同樣地也只是以自己秉持的理念,來為人民服務罷了,就像他們自己所說的,誰說他們不是為了群眾好。只是導演將反方的努力刻意遮蓋,無法看到全貌;反方也說了比較多令觀眾群,也是基層的人反感的話,重點是說這些話時,一副老奸巨猾,小頭銳面的樣子。因為如此的營造,理所當然地會把另一方視為正方,觀眾也很自然地會選擇站在正方那一邊,使得當權力消長時,或正方成功突圍時,感情更被撩撥得慷慨激昂。
不過,其實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政策錯誤了,該怎麼辦呢?真的可以在一開始這麼有自信的說出相信我的就對了嗎?誰都無法預料未來的走勢吧?!就好像國際派中途的掌權,但最後卻落得失敗的下場。之前如此信誓旦旦,到頭來卻什麼都超乎常軌的失控了!但在這部戲劇當中,看到當時產業派的屹立不搖。就憑著信念意志的堅定,憑著已做好心理準備地說到做到,不開空頭支票,做事情就要負責到底的負責任心態,努力奮戰著。這樣的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要是我就沒辦法如此堅決了。
況且最難以掌握的是政權的輪替,雖然對自己的政策有信心負責到底,但一旦權力不在屬於自己這一派的手上,很多事情真得都實行不了了,而這一部戲劇也道出了這樣的無奈與艱辛。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權力真得就是真理,無怪乎政治選舉總是那麼地腥風血雨,而掌權之後,對於失敗者的阻撓更是讓人感到如此泛政治化,且無奈。
雖然如此,產業派在此又說出令人振奮、熱血的話語了!我很欣賞第八集『沒權沒勢,難道就不能為國鞠躬盡瘁嗎?』這句話,道出了不輕言放棄,咬緊牙關的態度。雖然不能直接實現自己想要的理想,但至少在自己位置上,可以為人民,將政府改變的更好的地方開始。雖然意義上有程度的不同,但同樣地也是為了人民,不是嗎?
而這個部份,我想是很多人所缺少的地方吧!?對於無法直接實行自己的理想而早早垂頭喪氣,殊不知仍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尋找其他可以幫助的方法。當然這樣的想法,惟有建立在單純地『為了人民好』的基礎上。若一心幾乎都僅在意著自己的抱負,人民的部份只佔少數,我想也沒有這麼大的能耐,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吧!?
當然難以掌控的還有人心,這真的是最讓人沮喪的地方。對於須藤總理來說,他有他要政見實行的壓力,這還有話說;但牧這個角色,實在讓我驚訝萬分,從這部戲劇一開始到最後的14年間,他的改變有多劇烈,就有多劇烈,他和片山給我的疑問是一樣的:是為了實現夢想而掌權,抑或單純只是為了面子而站上頂端呢?質疑的原因在於牧從未堅定自己的信念,總是變相求榮,哪一邊有權勢,他就轉往哪一邊,最關鍵的地方是明明鮎川都說會把次官的位置讓給他,但他仍始終對於不實的流言耿耿於懷,一點都不大器。
只不過片山真的好一點,除了一直堅定自己國際派的立場之外,從最後一集當中,就可以看出他雖然在前面幾集當中,讓人覺得這個角色真得很官僚,很討人厭,但最終他的所作所為,無非都是為了人民,並堅定自己的信念,這就是為什麼我想為國際派平反的原因之ㄧ。實在是戲劇張力需要,才不得不有明顯的對比出來,當然裡頭也包含了他這個人的個性就是如此,他信仰著權力就是真理,而無法相信失權之後,還能有什麼可以實行自己的理想,而求權若渴罷了!
只是上有政策,有時候下並不一定會有對策。一旦在上位者妄自做了什麼不好的決定時,苦的不只是下面的無所適從而已,重要的是中間這些官的為難。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幕,真的讓人看得於心不忍,明明問題不在他們身上,但出來當炮灰的往往都是中間這些執行政策的人,有時候真正的幕後黑手,往往都光明正大、安然無事地坐在辦公室裡,一點都不慚愧,這樣實在有點不公平!從這一點來看,這一整部劇集下來,確實幫某些努力的官僚做了很大的平反。同時也讓人認清到有時候,真正的兇手,往往並非那些執行政策的人,有太多泛政治化的因素,如此治理國家上的不單純,也是很討人厭的。
除了這樣的概念之外,第八集後,還多了兩集,不也慨嘆著『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嗎?我一直覺得第八集其實可以將這部戲劇,畫下一個句點,因為國際派的頭,池內總理大人,總算發現自己的錯誤,而讓產業派再度重新掌權。正派得已伸張正義(?),實在大快人心,停在這邊剛好。不過後面多了兩集,一開始的感覺有點多餘,但觀賞完後,卻覺得是相當必要!
這無非是要再提醒觀眾們,很多事情往往都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掌控的,即使是屬於同一派系的人一起做事,還有其他不可抗力,未察覺到的問題。同時也回頭呼應了中間通產省中權力的轉移,還有產業派執政時,公害問題勃發等等即使當初自信滿滿的政策,但最終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或殺出個程咬金被干擾中斷!
現實環境不是想像中那麼的美好的,自己的概念也並非相當完美,就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我沒有自信地大聲說出請絕對相信我的這個方法,因為還有太多太多的狀況等待著去解決。若是衍生出來的自然災害,或其他策略上未盡詳實,未臻完美的問題,還比較容易解決;最難的便是人心的瞬息萬變,最可怕的是前一秒才做了A決定,誰又能把握不會在幾秒之後,馬上改換B決定呢?有些工程,政策、方案是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處理好,但往往很多時候進行到一半,結果因為政治、外交上的因素,便嘎然而止,誰又能對那已投入大量金錢投資的人負責呢?
這就是現實環境的殘酷,起起落落,並非都持續著高潮,偶爾也有低潮。而這些為官的,尤其是產業派,在低潮之中,仍不畏艱難,無視困境,努力往前。雖然故事就停在1969年的那場讓人替產業派感到難過的暴動中,但我想當時的那些人,絕對和前幾集一樣,在逆境中找到突破重圍的方法的。所以劇末,熱鬧的萬國博覽會展開了,並成功進行著,日本也越來越繁榮了!時代仍舊持續毫不留情地遞嬗著,直到今天,並繼續下去。
不得不盛讚這一部戲劇當中所有的演員,不愧是當初所預期的實力派演員的演技大比拼,每個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將每個角色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地表演的相當精采。不僅演員很棒,有些鏡頭的處理也讓人印象深刻,如第一集最後一幕:三人共同推著一輛車往前,成功發動,這時遠方露出第一道曙光,不代表著希望嗎?再配上主題曲的響起,多麼熱血沸騰;黑白鏡頭的仿舊感,再轉變成彩色的處理,讓我有如撘乘時光機,被帶到當時那個時空,觀看當時故事的感覺......
雖然只是區區一個描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為官的如何將日本帶到今天繁榮的地步。但劇中許多關於政治的角力,以及官僚的習氣,實至今日,有些部份是沒有變的,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各地,所以有些情節讓我看得特別感同身受,同時被帶起激昂的情緒。因而在這樣的場合中,尤其是艱辛的環境中,仍嘗盡各種方法,努力不懈,真正為人民奮鬥的精神,成為最啟發我,最讓我感動及印象深刻的地方,產業派的三個主要角色:風越、庭野、鮎川都讓我肅然起敬。最後帶入的不僅是政治輪替的狀況,更是對於人生沒有坦途的啟發。我頗為喜歡這一部的,夏季日劇第二推薦。
ep1:簡言之,日本工業革命兼官僚勾心鬥角。熱血片一部。我看戲重點是堺雅人。他表演方式好奇妙。燙那髮型很可愛,我覺得。這一齣每一集也有guest哩!!偷偷看了介紹,原著作者有點要為政府官的黑暗平反才寫了這個仿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他要說政府官也有清流。看了第一集,嗯,真的是。我覺得第一集最後一幕很棒:三人共同推著一輛車往前,然後遠方露著曙光,代表的希望。
ep2:天呀!我看到東京可以申辦奧運那一幕,我竟然熱淚盈眶,但沒掉下來。有前瞻性想法的人可以堅持下去真不簡單,要是我早就放棄了。真是好有態度!
ep3:好艱辛,好困難,玉木局長其實也很難為!要是我我也堅持不下去。
ep4:說『搞政治』很刺耳,做什麼都是有政治目的真的很令人火大,池內才是大魔頭吧!?不過片山和玉木的嘴臉還是那麼可憎!
ep5:以卵擊石。IDN副社長人真好,庭野真是豁出去了!
ep6:注重公害問題很好,但總覺得反派那一方有點泛政治化,讓人不舒服!!一開始風越也是,不過他後來是真心的!風越得到掌聲那一幕都快哭了!
ep7:其實可以理解每個人的心態,但反派那一方嘴臉特別可憎>"<,我好偏心(噗)。除了本集出現的某個關鍵人物。我實在無法理解他,他是這部戲以來我最討厭的角色!我只能說就是因為他(雖然背後有操盤手),整個真的是大慘敗呀!原本以為是個上策的決定,卻變失策。
ep8:『沒權沒勢,難道就不能為國鞠躬盡瘁嗎?』然後我覺得這集可以是最後一集?!(誤)[連結到學校的心得]坐上位者固然要有冷靜分析的能力,但也要有親民了解人民,幫人民解決問題的熱情才是!!!我們都該學習風越這一派人的精神!權力就是真理
ep9:有人沽名釣譽,有人鞠躬盡瘁,雖然能力都很突出,但鞠躬盡瘁的人還是贏了!沽名釣譽令我受不了,然後連原本覺得不錯的牧,也@W#$%︿&*。真是讓我失望。
ep10(fianle):第八集是最後一集就好了!不過這樣的結尾呼應著整個劇情走勢,似乎也慨歎著『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一個人竟為了名利,可以轉變成這樣,真不可思議。苦的是底下的人,無所適從阿!真的!!!這部戲沒有幻想的空間,只能嗟歎:這就是真實社會的殘酷!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9-83]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雖然很瑣碎,讓整部片感覺有點冗長。但隨著一場音樂會的籌備過程至執行,解放了戰爭的傷痛,世俗的侷束,開啟已了然無希望的人生,解開多年放在心中的秘密,雖然有好也有壞,但卻更能以真情坦然面對彼此最愛的人,特別是最後劇情又再度繞回來的家庭本身。因為愛,所以想要限制;因為愛,所以希望更好;但也是因為愛,才得以讓人鬆脫一切束縛,展翅高飛。這是胡士托風波。
電影介紹這樣寫著:李安繼『囍宴』、『斷背山』後另一部講述同志情誼的電影,描寫Woodstock音樂節創辦人的故事。要說的是,不要被這幾個字句誤導了!這介紹中只有後半段是正確的,而創辦人的確具有同志身份,但在電影中,對同志情誼的描述,只佔了微小的一部份,且並非感情的糾結,而只是依附在家庭羈絆上的自我認同罷了。所以若是想要看到同志感情在那個美國還是很保守的年代裡所擁有的酸甜苦辣的話,建議您直接看原著,會比較符合你的期待。
而雖然是歷史有名的音樂節,並很多曾經在這個音樂節留下過足跡,至今仍是音樂界上精神指標的歌手,至今仍被傳唱多時的歌曲,導演也只是略微帶過,甚至完全不著墨。非刻意性地要讓大家緬懷那個時期,這樣的音樂節所帶來的音樂風潮,和在音樂上的大革命;反倒是圍繞在籌備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和狀況,從主角,同時也是承辦人的Elliot及他一家人的視角呈現,而讓承辦人自己,及其周圍的人無不受這個音樂會的影響。其實要說是革命也可以,只不過是『自由』的意識革命罷了。
我喜歡這樣對照式的呈現方法:藉由所見所聞,來審視自己,並開創屬於自己的格局。所以與其說這是一場音樂會的詳細記實,倒不如稱這部電影為Elliot及家人共同成長的故事;同時在那個還是有點保守的年代,在那個美國喜歡干預他國戰爭的年代,嬉皮、搖滾音樂的崛起,也代表著一種解放的自由。就和劇中主角Elliot的成長所代表的意義,其實互通聲氣著。
我也喜歡導演在這部電影當中有始有終地編排架構。以家庭關係開始,先大概描述Elliot家還有所居住鄉鎮的狀況,以及Elliot在這個家、在這個鄉鎮所扮演的角色。一通來自好朋友要搬家的電話通知的對答,再加上和父母親在生活上,在汽車旅館的事業上,一些想法在溝通時的神態,道盡了Elliot壓抑的性格:似乎為了孝心或什麼的,而任由父母決定自己的未來;或在不自覺中,接受了父母的提議,一種省得麻煩的潛意識;或者也可以說有為了幫助這個家的心意,但卻只能任由父母親亂搞而沒有實質的幫助。
可能夢想和父母的期待違背相扞格;可能就如同Elliot一樣,性向和佛地魔一樣是難以啟齒、不能提出得禁忌。如一幕在旅館酒吧情不自禁地和一見鍾情的男友擁吻,忽地想起父親正坐鎮吧檯,而猛然回頭,卻已不見父親的蹤影,那一幕張力之強,讓人印象深刻;......而從他的眼睛看到音樂節籌備的人們,努力要完成這項任務,忙進忙出;在音樂節看到形形色色,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人們;可能再加上之前在紐約闖盪的經驗值,讓他的內心滿滿產生變化,慢慢地開始發現生活中被禁錮侷限的荒謬以及不可思議,甚至是可笑到讓觀影者發噱的狀況,而慢慢地具體反抗著父母親的所作所為。
如Elliot發現母親利用他把錢留下來救助家裡的汽車旅館事業,自己卻擁有許多私房錢之後,那無法抑制的憤怒的那一個場景。只不過這些一點一滴隱而不宣,或像前述那樣直接爆發出來的衝突,卻在之後,音樂節籌備人之ㄧ的話語中,獲得了解放,我很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而看不到整個宇宙,並把『愛』排除在外。有時候,我們常常過度自我中心,只為了自己著想,只要不順自己的意,總覺得跟自己作對的人,真得愛自己嗎?但不正是因為愛,才會有這些讓人不太高興的作為嗎?更何況母親的心中因過去的納粹迫害,而留著陰影著,像類似的事,為什麼身為兒女的總是看不見,並無法體諒呢?
幸虧在一連串的活動舉行下來後,不只兒子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想要出去闖一闖的想法,爸爸的心胸也更加開闊些,而以參加這個音樂節為楔子,並不阻止Elliot出去闖蕩的決心。是的,這部電影,在經歷過籌備過程以及音樂節的進行這麼一大圈之後,最終還是回歸到家庭:限制可能是出自於真愛,但時候到了,適當地放手,或許才是對孩子最棒最大最體貼的愛。
而除了著重在自己和家庭的描述之外,範圍更擴大至整個城鎮的改變,並也在此略為加強對Elliot個性的印象:雖然有些提案,絕對無法幫助這個城鎮走出更寬闊的格局,但他卻未能及時提出實質上的建議,或儘管有,但那如銅牆鐵壁般,根深蒂固的舊觀念,卻如何也摧毀不了。這順勢地接入居民對音樂節的反對浪潮,當Elliot意無反顧地這將充滿歡愉、嬉皮,等我想至今依然充滿禁忌問題的活動引進這個小城鎮時。
而這樣的大型的社會事件,不也和在Elliot如此小家庭中,或許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家中,小孩和父母之間必經的革命過程,相呼應嗎?整個社會正在轉型,新血、新想法不斷地滲入,改變,年輕一輩越來越會發表自己的想法,過去禮教、傳統的束縛,一點一滴地被拋棄,被瓦解著,人慢慢地邁向真正被解放的狀態。每個人都在爭取在地位上真正的自由,每個人都開始思考著『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甚至這部電影中,範圍更擴大一點,拉入了越戰,拉入了一個因打越戰回來,而在精神上,個人認為有點狀況的角色;Elliot母親曾被納粹迫害,而有一些瘋狂行徑。戰爭,政治性迫害,雖部份可名為自由,但利用非常手段,妨礙到其他人的自由,這還算是真正的自由嗎?更有甚者,如電影中的這兩個角色,即使脫離了那樣的環境,但在心靈層面上,已經悄然被烙印上無法磨滅的陰影,而即使他個體是自由的,但內心擁有真正自由的安寧嗎?
這樣說一說,雖然未直接涉及音樂節的過程,但其實導演李安,就如同前面所述在電影中所看到的情節,一直在這些籌備相關的人事物當中,找尋著呼應著整個音樂會的主題:愛與和平的項目,並把他呈現出來。就某種層面來說,以如此應該可以說是結果論的方式來表達Woodstock音樂節,或許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音樂節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還有對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影響以及在他們心目中的重要性。如此看來,其實我們也認識了Woodstuck音樂節,並受到這個音樂節的陶冶呢!
只不過,雖然可以把這部電影的架構大致統整出來,但片段片段間仍存在著瑣碎的問題,是整部電影讓我感到不耐煩的地方,雖說是要表達出整個音樂節帶給劇中人物的轉變,而不得不捕抓過程中的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情節,但因為沒有處理好,而讓我感覺到有點冗長。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電影中部份情節使用分割畫面的方式,來表達出熱鬧及忙碌的感覺,而讓Elliot感受到這個音樂節的震撼性,同時如此才能容納更多音樂節的樣貌,成為讓Elliot轉變的關鍵。
其實整個結構是有始有終的,所選擇的事件,角色人物,也都是回歸到音樂節的主題核心,只不過可能在各個片段的長度上,沒有拿捏好,而顯得龐雜,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但對於自由解放,關於前後呼應的家庭關係,所表達出來的愛,仍讓我印象深刻。雖我們不是那個年代出生地而沒有機會親臨音樂節現場,雖電影也只是略微提到音樂節的盛況,但並沒有帶我們focus在舞台上,但我們就好像去過一般,因為我們在這些故事當中,體會到音樂節所帶給人們的影響,和它所提供給我們的反思。還不錯哩!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82]重力小丑-重力ピエロ/Lush Life-ラッシュライフ
繼「死神の精度(死神的精確度)」、「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之後,2009年也有伊坂幸太郎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登上大螢幕,更有甚者,竟前前後後有三部之多。有幸的是高雄電影節這次的導演專題請來中村義洋,而中村義洋又因「アヒルと鴨のコインロッカー(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的改編和伊坂幸太郎成為好朋友,因而促成這次高雄電影節的偵探劇場:伊坂幸太郎專題,滿足了我們這些伊坂幸太郎的書迷,不禁想要稱讚高雄電影節實在太有眼光了。
不過身為此次高雄電影節開幕片的Fish Story(一首Punk歌救地球)這部作品,由於場次時間對於我這個目前住在台北的人來說,實在有點不太方便,而不得不捨棄這一部電影,否則就差這一部我就看過所有改編自伊坂作品的電影了,無奈天不從人願。幸運的是根據雄影日報和影展手冊上,這一部Fish Story已由傳影互動買下,預計年底12月上映。看到這個消息,著實令人振奮。但又鑒於還沒確定檔期,因此片商仍有直接發行DVD的可能性,只能在心中默禱,但求這部電影能夠盡快在台灣公開放映。
其他該補齊的都補齊了,也就是「重力ピエロ(重力小丑)」、「ラッシュライフ(Lush Life)」。文學改編成電影,姑且不論故事內容有沒有忠實地完全呈現,最困難的莫過於不輸給原著的精采。這兩部電影,無疑地都缺少了點原著在行文,敘事上讓人看完後驚豔之處。不過,仍值得稱讚的是這兩部電影,對於伊坂想要藉由故事所傳達出來的概念和對人生的心得,仍有確實地傳達出來。這是重力小丑和Lush Life。
ラッシュライフ(Lush Life)
這部電影是由東京藝大映畫研究科的學生拍成的電影,將劇中主要出場的幾個人物分成四段故事,由四位導演分別拍攝而成。但這四個段落並非全然獨立,而是藉由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偶然相遇,或間接的影響,而將故事傳遞下去,就好像接力賽跑一樣,傳棒的人是上一個事件的主角,接棒的人成為下一個事件的主角,然後傳棒的人在旁邊加油吶喊或漠不關心或其他各式各樣的動作表情話語,都成了下一個故事的配角。
電影中便以一個剛出道的女畫家,一幅名為『連結』的畫貫穿整部電影。忘了是哪一本書,搞不好是這本書,告訴我這樣的道理或讓我產生這樣的心得,反正就是說人並非永遠是主角,有時候在別人的故事中,我們可能是扮演一個具有關鍵性的配角,甚至僅僅只是一個區區毫不相干的配角罷了,但故事不是主角自己的,配角也可能被影響地而開啟了配角本身成為主角的故事。
就這樣如同前面所說的接力賽一般,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串成了一條線,許多條線又交織成一張網,線與線之間的交急,又會產生新的火花,讓故事本身導向意料之外的方向而去,這就是這個世界的樣貌,所謂的牽一髮而動全身,蝴蝶效應,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而這四段故事便是這樣道理最完美的詮釋。儘管有些故事荒誕不經,令人發噱,故事的角色的意圖也絕非普通。但有時候,不就是這些天外飛來一筆的天馬行空,或回歸一般,就只是一個念頭,而讓所有故事走向出乎意料的地方去嗎?
只是身處於其中的我們,都被眼前的狀況所困住,而迷失了自己原有的方向,或許若眼光放大,放寬心胸,所有的一切都能自在地享受著吧!?該是你的,就該是你的!或許哪天運氣好,連老天爺都阻擋不了時,你就會撿到人生當中讓你中大獎的那張彩票,就如同電影中其實也陪著觀影者走完四個故事的彩票一樣,最後有了最好的歸屬。不是嗎?
只可惜這部電影只有把原著一半的精采表現出來而已。在原著中的多線敘事,不只空間錯置,還有時間錯置的精采,最後讓我恍然大悟的連接點,甚至是看似無關的故事,其其中的梗竟最後都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關鍵,而對作者的縝密結構讚嘆不已。但在被導演四人整理消化成為四段故事後,這些精彩全部蕩然無存,接續的點被簡化,本該讓人驚嘆的關連,有些都已直接呈現,或者被刪除。過於一目暸然地,讓我覺得頗為可惜。
像這樣的故事,若能拍成像寧浩的作品『瘋狂的賽車』一樣,那才是對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最忠實的呈現,只可惜這部電影並非如此。且即使分成四段如此乾淨俐落的表現方式,在一些情節的交代上,仍未盡詳實,而讓有些段落該完未完,讓原本在原著是完整的段落,在電影中好像遺失了他的美好。而且原著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在路上請路人寫下最喜歡日文的那個女孩,在這個電影當中被抽掉了,又加上因為我不斷地在尋找著這個角色的身影,而發現被捨棄後,頓時感到有點失望。
重力ピエロ(重力小丑)
重力小丑,顯然在執行上會比Lush Life好很多,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只是因為本歸類於推理小說的原著,在電影上理當得將這樣的屬性發揮出來,但卻未能將推理的精采完整呈現上,讓這部電影很可惜地在我心目中,被扣了幾個分數。不是說這部電影完全抽掉推理情節,而是過程上少了該有的曲直離奇,感覺單純一個啟發,就Bingo了,但事實上,原著中是經過很多陣痛期的。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夏子的出場,相較於原著而言,被抽掉很多,因為夏子在原著中一開始的出現,是蒙了一層謎樣的面紗的,讓人感到好奇,而更添故事的撲朔迷離,可惜的是電影的處理感覺好像突然插進來的路人甲,實在突兀了些;另外葛城由紀夫的出場,被延遲了,等同於戲份被刪減。
這兩個重要角色的戲份刪減,直接地削弱了本該是故事中最關鍵的那場兄弟倆分頭巡視大廈那場戲的強度。在原著中,這是進到下一個階段的轉折點,前面已經對葛城和夏子有做了一定的描述,所以有點根據;反觀電影當中,卻毫無來由地安排葛城第一次出場,讓人摸不著頭緒。
我實在為飾演這兩個角色,同時也是我喜愛的兩個演員:渡部篤郎、吉高由里子抱屈,特別是吉高,本來出場超多的,結果卻無奈地被壓縮時間。但對於夏子高中時期的模樣,電影反倒讓書中的描述,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具有豐富且出乎我意料的想像力,同時也讓觀影者狂笑不已,是這部電影精彩所在之ㄧ。而不管是吉高還是渡部篤郎,雖然戲份不多,但卻能完美如實地發揮角色的特性,稍微彌補了被刪減部分的不足,這是不幸中的萬幸。
雖然有推理層面上的不足,但和Lush Life一樣,關於原著所想要表達的意義,有如實地表達出來,甚至我覺得拍得很不錯,做了很好的詮釋,如家庭羈絆,而讓我衷心覺得飾演兩兄弟的加瀬亮和岡田将生,可能是今年最棒的螢幕兄弟檔。另外,這一家子的感情,也令人動容,感情實在濃得化不開。就像許多日本電影擅長的方向一樣,利用事件來堆疊出角色之間的感情,這一部電影也不例外。如老爸與老媽的相遇;看著照片回憶著過往的情景;過去遊玩的景象;為什麼弟弟春做什麼重要事情時,都要哥哥泉站在一旁,即使不做任何事,只是看著。當然還有前後呼應的手法,讓其中所透露的感情因圓滿而濃烈著。
只是這樣美好的家庭圖像,竟隱藏著令人哀傷的事實,而導致外人的閒言閒語,我想聽到那些發言,不搥胸頓足,火冒三丈才有鬼。但這時自然而然地便傳達出這一家子令人感到開闊地高EQ:當媽媽出事時,爸爸問著老天,該怎麼辦?上天竟回答:自己想想;爸爸患了癌症,哥哥擔心不已,弟弟卻抱持平常心地跟哥哥說著:真正重大的事,就應該活潑開朗地傳達(越是傷心的事,就要越以平常心看待)。
雖然本質的意思是不太一樣的,但都給我有種達觀地去面對困境的感覺:前者是不要自怨自艾,盡鑽牛角尖,既讓自己遠離痛楚,又能真正地看到事件全貌;後者則比較明顯具有樂觀的意思,或許也帶點既然都發生了,那就欣然地接受,讓自己痛苦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好像他們小時候去看馬戲團對在表演高空盪鞦韆小丑的疑問,父母的回答:快樂地活著,地球就會失去重力。
如此快樂的家族,並在一起生活這麼久的所產生的家人默契,怎麼可能會敗給人言可畏呢?或許還是有不可承受的侮辱,強壓在心中,做出了無法挽回的事,但是所有的事情都終將結束。雖然有點質疑著劇末如此報復的正確性,但重點不在於此,而是末了父親和兒子們的談話,其所流露的關懷之情,就好像和煦的風,溫暖拂過,騷動我心,又差那麼一點打開我眼淚的水龍頭。重點是父親說出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最棒的一家人。
不僅是父子之間相呼應的習癖,甚至是立場想法的殊途同歸,就連那報復的心,不也是如出媽媽一撤嗎?還有哥哥與弟弟彼此互相信賴依存的關係,這不就證明了彼此是真真正正的家人嗎?管他身上流著誰的血。巧妙的是這一點也呼應著哥哥研究的主題:基因,還有略帶提到在基因學上的爭辯:是基因還是環境影響?看來,這整個故事是多麼地環環相扣,結構多麼地嚴謹阿!
結論是,重力小丑就差那麼一點點,便更臻完美;Lush Life則比較讓人失望,但兩部電影倒也都透過故事,透過劇中角色,表現出該有的意義,還是讓人激賞,而且荒謬的情節,讓觀影者不自覺地都被吸引住目光。還不錯嚕!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9-81]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余命一ヶ月の花嫁/余命:為愛而生-余命
2008年在日本,有兩部不約而同地以乳癌為出發點,並以愛為名的電影。可以想見,去年在日本最受到注目的疾病,應該是乳癌,甚至被改編成電影『余命一ヶ月の花嫁』的真實事件本身,女主角便有想要透過公開自己病情的影像,來提醒每個人要做好乳癌防治的念頭。很湊巧的是這兩部電影還同時用『余命』做為電影的title,並不約而同地在今年2009年登陸台灣,作為全省公開放映。只不過『余命』已於去年搶先在影展中上映過了。
有趣的的是這兩部電影,除了在電影方向上,疾病選擇上幾近類似之外,影片內容上,不管是具體的,或抽象的,好似約定好似的,有著極其相似之處,且都是環繞於女主角周圍的敘事:如三味線、墓地、女主角的故鄉......還有女主角內心都想要自己堅強下去,不想讓所愛之人傷心難過,為了所愛之人著想,而選擇獨自面對自己的病情。如此讓我不禁懷疑『余命』是否是因為『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這部電影的真實事件為藍本,去發想的!?
但這樣說有點太對不起『余命』原著同名小說的作者:谷村志穗了。我只能說,套句Nicolas Barreau在他的成命作『Die Frau Meines Lebens(中文書名譯:撞上你,愛上你)』這本書中提到:『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文學是逃避生活最愜意的一種方式。我認為文學毋須把世界擋在門外,正好相反!文學往往把世界帶進了我們的生活。』而余命和花嫁的相呼應,不就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嗎?
兩戲劇的女主角都染上乳癌的疾病,而在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裡(也就是日文余命的中文意思),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去面對病魔,也同樣地以不太一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她們身邊最親愛的人的愛。
在『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故事中,太郎和千惠因誤會結緣而相識,並認定彼此是自己命中註定的另一半,無奈千惠的乳癌日漸惡化。最後幾乎都是在描寫和爸爸、太郎共同努力抗癌的過程。這部電影最讓我津津樂道之處是:別看僅僅幾場戲交代出相遇,相戀,知道病情,陪伴等等很稀鬆平常的日常生活,但卻隱含了無限感情。
乍看之下,有幾幕的處理都僅止於搔到癢處,但累積到後來的結婚典禮上,不論準備過程,或是他們之間的對談,婚禮上的誓言,家長與朋友的祝賀,都讓我一時千頭萬緒全湧上心頭,激動地痛哭著,而才猛然察覺到前面的幾幕,雖淡淡的,但卻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重重地在我心上烙下印記。
在愛情中,若能夠遇到一個對的人,相知相戀,那會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看著這樣的一個故事,我一直在想著是什麼樣的驅力,讓太郎決定迎娶千惠呢?或許就是那種『非你莫屬』的情緒吧?!但造化弄人,命運總愛開這種儘管人和到不行,卻天不時,地不利的玩笑,讓雙方得天人永隔。儘管如此,太郎仍是對千惠不離不棄著,即使千惠一直不想要拖累太郎,想要放他自由。另外,我邊看也邊好奇的是,千惠往生已一陣子了,現在的太郎還是想念著千惠嗎?
『余命』則是主角百田滴為了生下自己和最愛的良介得來不易的愛情結晶,即使冒著乳癌復發,有生命的危險,也要把孩子生下的故事。為的不過是以便替良介留下孩子,或就如滴自己所言,她自己生命的延續,藉由孩子代替自己,陪伴著良介。但在可能危及生命而會遭良介反對的情形之下,她必須將自己生病的是保密著。
設定上的不同,因而在男女之間愛情表達上面,有別於花嫁中運用各種生活鏡頭的堆疊,反而更直接地以面對事件的態度以及對對方的溫柔來表達,但可能因為『余命』角色及故事設定的關係,兩人之間的情感來得不如花嫁濃烈,甚至後半段會覺得他們兩個該不會就這樣就此分開吧?!但這樣的走向安排,倒是製造了之後的反差:因為以為不被需要,因為被瞧不起,所以良介需要冷靜,但之後的回頭卻讓他對滴至死不渝的愛,立刻傳遞出來,不需言明。
這一切都是滴對良介的用心良苦吧!?為了讓良介能夠在自己離開後,能夠獨當一面地照顧孩子,而在此之前,自己必須先熬過最脆弱無助的時刻。一個女性的毅力,並在這裡表現出來,更堅強的是她自己把可以扶持她的力量推開的,而不是不存在。雖然目的不太一樣,但花嫁也有相同的概念:千惠也有過這樣離開所愛的人,獨自面對病情的時刻,並冀望所愛的人能夠了解自己的作法。我想全天下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最愛的人傷心難過吧!?
本來我應該比較喜歡『花嫁』的處理方式。『余命』的反差呈現,雖然也不錯,但一開始總覺得良介在和滴回到滴的故鄉的插曲中,有點過於刻意帶上宴客那一段,以迎向之後的高潮,並突顯出飾演百田滴的松雪泰子的演技。但是我卻喜歡其後面和瞧不起自己的人比畫相撲以及之後被驅逐出家中,再度回來的兩個場景中,對於良介心態表達上的呼應:其實良介雖然是順從自己的意願,隨心所欲,但其實必要的時候,還是可以為自己為生命而戰鬥,這也是令人感動之處。因而讓電影具有圓滑的完整性。
反觀『花嫁』這部取材自真實故事的電影,雖在拍攝手法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全然地平鋪直述,應該算很忠實地呈現出原本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但可能要盡量忠實原本的故事,而原本的可能又少有爆點,所以導演特別加重了情感的成分,但卻沒有處理得很好,顯得有點刻意要去催動觀眾的眼淚;有些感動的鏡頭也處理得過長,在觀影時,常常讓我有點侷促尷尬的,那種感覺是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卻久未到那邊,而不耐煩,拜託不要再拖的感覺。因此兩部電影算是各有所長。
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在『花嫁』中飾演太郎的瑛太和飾演爸爸的柄本明的動人演技,在這樣有點其實灑狗血的劇情中,表演能夠不浮誇,還能淡淡地傳遞出感動和力量,確實是一件難能可貴,也是讓角色在這部電影當中pop out的關鍵。同時讓在如此刻意雕琢的電影當中,某些片段,卻散發著清新不濫情的香味:表面上是稀鬆平常的舉動,實際上卻透露著情感的力度。
另外『余命』中可以算是獨挑大樑的松雪泰子,也展現出高超的演技,將內心的掙扎及對於死亡的恐懼,表現得遊刃有餘,令人印象深刻。而椎名桔平雖然沒有太多搶眼的表現,但卻是一個很稱職的綠葉,將守護愛妻的心,在他追求自由的人生當中,不著痕跡地就傳遞出來了!而這部電影當中最令人動人的地方就在最後,鏡頭帶過兒子考取大學歡欣鼓舞的神情、良介的獨白(或可說是向過世的滴的傾訴)及和兒子的對話、滴的照片:滴所遺留下來的生命,正閃閃發亮著,宣示著滴曾經在這個世界上的証明,而良介正用盡自己的愛守護著此。
最後要說的是,別看『花嫁』好像難有什麼小故事大啟發的頓悟,但至少透過這部電影,主角透過別人的扮演,強調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迫切即必須。就這點來說,主人翁千惠實在既堅強又具前瞻性的關懷之情了!也算是一種讓自己的愛遺留於人間,自己存在於世上的另類證明方法。不過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要多加個阿姨的角色,是為了平衡電影中的男女比例,讓畫面看起來更好看些嗎?但事實上,這個角色好多餘。
兩部電影都有其優勢的地方,也有其缺點;或許有些灑狗血,但也有讓人感到驚艷,清新脫俗的地方。可惜的是兩部電影都有點冗長,或許可以去蕪存菁,精簡多餘不必要的處理,或許這兩部電影會更好看。但已算表現不錯,演員演技替這兩部電影加了不少分。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9-80]血色入侵-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邊欣賞同時,會以為是一部互相給予生存下去的力量,彼此激勵、彼此保護,很是淒美動人的人鬼愛情故事,旁邊再附註上『天真爛漫兒童版』。不過直到最後一幕,你才終於了解,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不禁讓人不寒而慄。同時也會對於原文劇名取的真好而拍案叫絕。這是血色入侵。
改編自瑞典恐怖奇幻暢銷同名小說,台灣書名翻成『血色童話』。沒看過原著小說,所以不知電影改編得好不好,無從比較起,只有單純就所見所聞發想。而就原著的類別:恐怖奇幻來看,電影整體說來,個人認為不是那麼地恐怖,甚至連驚悚也差那麼一點點地構不上邊。認真說起來,反而只是一段純純的愛戀,再加上年齡設定的天真無邪,更讓這段兩小無猜的愛情,即使遭遇到難以違抗的天命,仍散發出永恆不渝的篤定。但我只能說,真正的驚悚其實是最後的餘韻。
故事背景就從一對謎樣的父女入住城鎮開始。接二連三的離奇命案,讓箭頭越發瞄準那對謎樣的父女身上;恰巧住在這對謎樣父女隔壁的,本部電影的主人翁Oskar在學校一直被欺負,而在不自覺中,對報紙上所刊載的殺人犯,懷著迷戀的心情,進而有一天或這些離奇命案也降臨在那些欺負自己的混帳上,或自己就動手殺掉那些該死的傢伙,就算只是傷害一下,讓他們嚇得屁股尿流也好,一切只為報復。
整個故事大概就是分成這樣兩條線,兩條線都是一點一點地將關鍵慢慢說明,讓共同的真相浮上檯面後,最後再合流一起:凶殺案的凶手已鎖定,受害者家屬決心討回個公道;另一方面,因對自己的信任,讓自己產生勇氣,而對謎樣父女的女兒Eli感情慢慢增溫當中。雖如此,卻或許因為對這段感情的突如其來,基礎不穩固,且對過去自己在學校的人際交往上有著陰霾,產生不確定感,或單純地只是要留下記號見證友誼,而天真地自以為要立下盟約的場合中,終於面對了終究得面對的真相。
不過Eli似乎說得也有道理,自己也是情非得已,就跟Oscar自己一樣,而讓Oskar釋懷。也幸能即時從震憾中迅速恢復,才能免除自己最親愛的人被殺害的危機,只為了愛,為了信任。反過來說,Oscar有難,即便Eli逼不得已得離去,但說到底,最終還是會來拯救陷入困境的Oskar。這樣看來,不覺得即使這對戀人身處於兩個不同的世界當中,但因為兩人是世界上唯一理解自己的人,並對對方完全信任,完全依賴,並互相支持協助,這樣如此離不開對方的愛,絕對可以讓人傳頌多時的。不禁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代民間流傳的故事或聊齋誌異當中,讓人感動涕零的凄美人鬼戀。
但在最後一幕剛開始時,總覺得內心空空的,潛意識忍不住浮現,只有這樣而已嗎?說是兩小無猜的純愛故事;說是改變自己,獲得成長的故事;說是真正的愛情故事,但那正邪模糊的界線,似乎好像又不該單純地歸類這部電影,總覺得缺少個什麼關鍵。最後Oskar坐在火車上,腳下皮箱應該八九不離十地是Eli,即使有隔閡,仍開心地笑著,然後呢?那讓人寒毛直豎的恐懼呢?火車上;兩人一起離去,取代Eli自行離開,並往下一個目的地前進;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唯愛便足矣......
或許恐懼感就從這最後一幕,『兩人共同離開這個城鎮』這樣的意象蔓延,如黴菌般從小地方慢慢逐步擴大。這一幕不禁讓我回想起第一幕Eli和她爸爸入住新公寓的那一場戲以及後來取血失敗的那一場責難戲,那些奇妙的主從關係,口頭上稱之為父親的那個人,真的是父親嗎?從這邊開始,懷疑著Eli對Oskar的感情,百分之百是真愛嗎?還是有其他成分在裡頭?真相或許不需言明,便已昭然若揭。也因此,才所謂,真正的驚悚,從這裡開始。
而終於了解到何以這部電影本身怎麼感覺上一點也不恐怖,明明是改編自一部以恐怖包裝下的書?仔細探究,所有任何恐怖的情節幾乎都被導演故意的手法掩蓋掉了,或拉遠景,或拉背影,或只看到部份,或只聽到微弱嗡嗡作響的聲音,一種可以直接無視的聲音,就像倒數第二慕,游泳池一幕,便是最完美的呈現。我們和Oskar看到的僅是眨著天真無辜的眼神,滿腹辛酸委屈,生來就是如此不幸的受害者姿態;即使是嘴巴沾滿了血,仍是自己所無法控制的無奈以及惚恍,好似這一切都非出於自願。
Eli的真面目,全部隱藏在Oskar所看不見的地方等於攝影機看不到的地方等於觀影者看不到的地方。因而這樣的表象,讓人忽視天真浪漫底下的真相,就連觀影者如我,也差一點點在不自覺當中,以為這分明就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就如同藤蔓張牙舞爪地攀附住整座樓一般:藤蔓好比Eli和導演的聯手;而大樓就是真相,以為看到的只是藤蔓,或窺探到一部分真相,而可能心滿意足,但其實裡面卻隱藏了更未可知,更截然不同的風景。
因此回想起過去的情節,突地讓我對於Eli的每個動作,每個行為,不自覺地起了雞皮疙瘩;同時原本電影名的直接翻譯:讓對的人進來,也相當值得令人玩味,並又帶點嘲諷的感覺。不經意地腦海浮現過去所讀過的,由桐生操所編寫的『最殘酷的格林童話』,還有之後沒讀過,但內容應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關於童話的殘酷,童話真相編寫的一系列書籍: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如此純真善良,如此積極正向的美妙,殊不知其實當初或許是讓人發毛的各懷鬼胎。現行童話或許真的只是未仔細追根究抵的表象罷了。最恐怖的莫過於那因看不清而所產生的想像。
原本以為是部不符合宣傳形容詞的電影,但沒想到關鍵是那散場後的餘韻,真正的恐怖便從這裡開始。別看是最後才漾開來的恐懼驚悚,其實是導演的表現手法,讓我們和Oskar一樣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只看到最甜蜜美麗的表象,殊不知隱藏於其下的惡意,已暗潮洶湧地奔騰著了!有讓人意外驚喜的一部電影,還不錯。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9-79]風聲
到底誰才是老鬼?整部電影圍繞著這個命題發展。導演很會鋪陳地,演員很會演地讓每個人都有嫌疑,同時又對日方恐怖的折磨方式,或擔心真實身分被揭露連累同志,戒慎恐懼而人心惶惶,考驗著人性,不到最後一刻,你看不見真相的全貌。不僅止於此,還有那動容的民族精神,深刻的同袍情誼,也隨著真相揭曉那一刻,緩緩流淌入觀影者的心。這是風聲。
改編自麥家的同名小說,這本書在台灣的書店已買得到。故事內容恨簡單,就是要揪出潛伏在汪精衛偽政府的抗日組織間諜。隨著故事的進行,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會如此進行,並專注於此:日方如何收集證據,運用竊聽、解密的手法,揪出間諜。有種偵探辦案,搜索隱藏在嫌疑犯中的真兇,並證明其罪狀的感覺,特別是日方為引誘餌上鉤所發送的假情報,在傳遞過程的人物介紹,不像極了金田一、和柯南總在故事的開始前,羅列出嫌疑犯的陣容嗎?
當然還是看得到,為找出間諜,日方無所不用其極地搜尋各種資料。不過其實這一部電影還有更多深層探討到人類精神面上:貫穿整部電影的關鍵,並不是像金田一、柯南一樣自己找到關鍵性的證據讓犯人無話可說,而是因為對日方恐懼的精神及心理壓力之下,為求自保,不得不加入協助日方的搜查工作:互相揭瘡疤,再加上因為間諜在同事之中,又希望自己能夠趕快脫離恐懼,而導致彼此的不信任。
恐懼來自於整個大時代的背景之下,對日本人強勢叩關,並在地扶植偽國民政府,試圖佔領中國的威脅。除此之外,開啟這整個故事的暗殺事件後,日方對暗殺者的處置方式,也是讓人在精神上產生壓力的原因,更別提全體送往裘莊被囚禁起來,若不自首,所有人都出不了這莊園的情況;日方代表武田君以及特務頭子也有壓力,因為他們要在期限之內抓到犯人,若越抓不到,按照前頭的描述,急了就只好屈打成招,另外武田還有其他理由。
因此,莫名奇妙遭受到折磨可能性不是沒有的情況下,要是我是這些嫌犯,我也會害怕的,我可能也會動搖,盡一切可能把懷疑的全部說出來。另外,照理來說,身為間諜,本該是個鎮定,不虛張聲勢,但很會假裝,很會演戲的人。不過因為錯誤的情報,讓組織很有可能會殲滅,因此間諜其實也擔心恐懼著,既要掩蓋自己的情緒,又得想盡辦法在不被發現之下,傳送訊息,或是趕緊從裘莊全身而退。
透過導演的運鏡,及一些鏡頭的處理,巧妙地捕抓到每個角色的一動一靜,再加上故事進行當中,對他們的越來越多的了解,讓每個人個個都有嫌疑,但卻個個沒把握,甚至不只是嫌疑犯,日方代表武田君以及特務頭子,他們的背景及行跡也讓人感到懷疑,而讓整樁案件更陷五里霧之中。憑藉的只有三不五時穿插的訊息動畫,讓我們知道,間諜還在其中,苟延殘喘著,並想盡辦法取消發出去的錯誤情報。
一定要盛讚這部戲的所有演員,表現之傑出,是電影好看的關鍵,讓整部戲活絡過來:演員角色個性鮮明,每個人都有深刻的特徵,記憶點,因而不論在一對一對峙,多對多對談,那種勾心鬥角,設下陷阱,引君入甕的心機,讓沉重緊繃的氣氛更是一觸即發。幾個主要演員:蘇有朋、李冰冰、周迅、張涵予、英達、黃曉明、王志文都演得很好。特別是被列為嫌疑犯的五人。對同為嫌疑犯的情緒、對日方代表的反抗或無奈、再揉合一點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的心情、集大成在自己的個性底下展現。
原以為這部電影就只有如此,不過當最後關鍵的一塊拼圖補上之後,那隨之而生的民族浩然正氣,讓人不禁動容,是另一個本部電影的精神層面的描述。也對,若非有這樣強烈的決心,抱著與家人訣別的不捨,又怎麼過得了被逼急的日方所使出的各種雷霆手段呢?更令人感動的是,乞求著好友與家人的諒解的留言:希望他們知道這國難當前所做的決定,不單純只是貿然犧牲而已。
回想起來,在身分被揭發的語帶雙關(揭發自己是間諜,也是同性戀?)之後,所克制不住的曖昧情誼,旋即因為了民族,犧牲小我的精神,在不得不流露出既不捨但又得完成的堅定眼神及語氣之中,斬斷,搭配後頭的留言,特別讓人心揪在一塊兒。我想這一段情誼也是遞補了,家人在這部戲當中並未出現的空缺,而更彰顯犧牲者的崇高偉大。
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不自覺中暗度陳倉地強調著族群認同的力量:不讓外侮侵入的民族精神之強大,讓彼此之情誼,深深連繫著,同時互相信任,並可以讓自己的意志如此堅定,不受任何外在影響,甚至是皮肉之痛,即使是犧牲,也是有意義的犧牲,以完成大我;反觀較向日方靠攏,較缺乏民族精神的角色,雖可苟延殘喘一時,但卻是在考驗意志的關鍵時,最容易受到摧殘的人,也是在必須劃清界線時,最容易遭到背叛的人,甚至有時莫名奇妙地就被犧牲了。
不得不提的是,傳遞密碼、暗號的方式也是一絕,在編導厲害隱藏手法之下,竟都未察覺呢!也可能是第一次看到的手法,以致最後有驚豔到。同時也再次加強了族群內的緊密關係:為了保護同志,必須用盡一切方法,阻止平白被犧牲的可能。展現出高度的族群認同,抵禦外侮平白入侵。
演員表現傑出,導演運鏡的精采,詳細,以及故事的順序,片段剪接得宜,讓整個案情陷入膠著,撲朔迷離。不只是間諜到底是誰,證據又是為何,而是人心的恐懼,不管是對酷刑的恐懼,還是擔心著因為假情報而犧牲的同志們,讓角色們彼此之間精采角力著。最後因真相完全揭曉,而所帶出來的民族精神,讓我不禁肅然起敬。不錯看的一部電影。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9-78]尋找艾瑞克-Looking For Eric
是否我們曾經覺得,或一直以來都是,覺得自己傷害了對方,而不敢再向對方說話或者可以統整地說,自己一直逃避著問題,假裝一切風平浪靜;覺得麻煩朋友,很不好意思;覺得把心事說出來,只是徒增對方負擔而已,就像Eric Bishop一樣。累積多年無法解脫的悔恨,又把他強行壓抑下來,搞得生活一團糟,對週遭的事漠不關心;同時又見不得別人好,心生嫉妒,落入瘋狂,甚至因平時的漠不關心,導致了一場威脅生命的災難。
一天Eric Bishop的偶像,足球之神Eric Cantona的突然出現,讓Eric Bishop的生命開始產生轉變。其實一開始,我實在不喜歡Eric Cantona這個角色,有點過於表面,過於一目瞭然,當Eric Bishop遭遇狀況時,Cantona就會突然地出現,搭救。感覺就好像是書市上的工具書,指導人一步一步地解決生活問題,邁向美好人生。我實在不喜歡這樣說一就一,如此沒有啟發性的東西。
但當漸漸了解編導對於Eric Cantona這個角色的想法之後,我不得不回心轉意地認同導演的處理方式,並認同他或許所想要提出來的重點:就像Eric所遭受到的一切,人生的一切困頓,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但端看你在問題發生時,怎麼去處理事情而已:我們就好像再跟內心的另外一個人對話討論,如同所謂的『捫心自問』,但最終一定要有實行的勇氣;就算是延宕多時的心中疙瘩,有時候光只是一轉念,就好像摩西渡紅海時,紅海讓出一條康莊大道那樣地豁然開朗。
這樣仔細一想,Eric Cantona的建議,也不是那麼教條化地令人討厭了,有時候單純就是個建議罷了,要不要做還是存乎自己的一心而已。就好像那些工具書,可以給你許多建議,但看了再多本,再多不同的建議,若自己從未邁開腳步,鼓起勇氣,去面對這一切,嘗試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那些工具書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電影中不就有一個常常在看書,卻讓人始終懷疑他是否有真的應用書裡所說的角色嗎?
也因為Bishop願意跨出去那小小的一步,所以除了中場女兒的驚訝之外,也洋溢著幸福的感動,看,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嗎?不過Bishop因為一直逃避著自身面對的問題,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結果反而引發了更大的事件,甚至到了危及生命這個節骨眼上。雖然這時他已經比過去有進步,但遇到這麼嚴重的問題,他還是不想麻煩任何朋友,不想欠任何人的人情,因而對心愛的人撒了謊。
不過,患難見真情,就在此時見真章。平時插科打諢,沒一不正經的,如今卻有難同當地實行著Cantona計畫,那友情著實讓人動容。照這樣看來,連開頭那為了讓笑容重新回到Bishop的臉上的行動,以及那搞笑無厘頭的心靈開發,也是崇高友情的體現。講到此,那心靈開發,還真的有效哩!也在於Eric真的想和內心的自己對話吧!?
雖然Cantona的角色用途,讓我ㄧ開始不是那麼喜歡,不過我卻喜歡他原本的身分:足球員,以及電影中所穿插的幾個精彩足球賽是鏡頭,在這部電影當中有著相對應的意義。從前頭的自己去解決事情,到後來的尋找朋友協助,人生阿!不就像是一場足球賽嗎?或許在觀看足球賽時,觀賞者都只在乎著哪個球員又神乎其技地進球,哪個球員又漂亮地助攻,等等會為球員在帳面上留下漂亮紀錄的數字歡呼喝采著,但也別忘了,要不是有隊友的協助,也不會有那帳面上精采萬分的數字。
人生不也是如此,我們總是嘗試著改變或增進自己,或在長期沒有進步之下,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做些改變,為得到人生球場上,一次又一次讓人歡聲雷動的射門。不過發現自己已經江郎才盡,無能為力時,也不需擔心,隊友的幫忙,集思廣益,或許也是另一條美麗的出路。不要吝惜自己的挫折分享,不要害怕在人生球場上傳球給別人。有了這些,不僅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就如同最後的Bishop一樣,幸福快樂。
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自身也和Bishop一樣,一開始認為自己只是個平凡人,因為Cantona是個和平凡人不一樣的足球大帝,所以才可以這麼有毅力,有耐性,有很多資源,完成不可能。但平凡人也可以有平凡人處理事情的方式,就如同Cantona曾一度不能出場比賽的那段期間,不能踢足球,堂堂之尊,有何用武之地!?但腦袋絕對不是生來只有一二三,而沒有四的。
平凡如Bishop,最後那個難纏的大事件,就算受到威脅,就算沒有像對方有像樣的武器,但稍微動點腦筋,原本預期應該會是無可避免的殘暴火拼,恐怖攻擊,卻是讓人發噱,又達到一定效果的溫和反擊,讓我看的不禁嘖嘖稱奇。原來解決這樣暴力,這樣具有危險性的事情,也可以從幽默詼諧的方式去反轉。或許有些時候當自身不能迎面痛擊時,是需要換個方式,而不是只有正面交鋒這一條路而已。從不同角度,同樣地也可以達成我們的目的的!
就好像整部電影的調性,雖然開頭總是困頓,總是不堪,但總有一種嘲諷式的,好玩的接續進行方式,將這困頓不堪,成功的轉化成令人振奮,令人喝采的狀態。人生阿,不過就是如此罷了!但最後不得不提一點的是,可能我暗黑電影看太多,我一直放心不下那群可憎的黑幫,回來尋仇的可能性,畢竟問題解決方式實在太過於從容,太過於羞辱;前面那樣得理不饒人的黑道,若就敗在這手下,也未免太簡單了些!?不過或許也可能是我尚無法相信人生的單純吧!?
遇到事情時,我們是否擁有去面對的勇氣;遇到瓶頸時,我們是否擁有彈性的頭腦;我們是否相信著,人生道路上,不啻是自己一個人,還有許許多多陪伴你同行的人,和你共同協力走完這條人生大道。一般人如我們不必像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明星一樣,有舉世驚人的舉動,但求自身內心也有個自己的英雄,找出屬於自己的Eric,不論是典範或是其他,共同討論,解決人生當中的人生難題。我想這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啟發,但是以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來看待這樣嚴肅的議題。還不錯。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戲劇不靡遺15]任侠ヘルパー
越趨高齡化的社會,老人的照護即是這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一個議題。身為其中一個國家的日本,這部戲劇便深入探討這樣的問題,並從黑道這樣一個有趣的角度切入。雖然有些地方不是那麼喜歡,第七集尾和第八集太多急轉直下,有點刻意地將劇情走向扭往結局,但其中所流露的親情、友情以及關於老人照護的無助無力卻是相當打動人心的。夏季劇目推薦之ㄧ。這是任侠へるパー。先來聽聽主題曲,也是Smap睽違多時的單曲『そっと きゅっと』,還請來林志玲當女主角哩!
富士電視台09夏季日劇。什麼是真正的極道呢?首集一入場,旁白者草なぎ剛所飾演的翼彦一便娓娓道來『任侠道、弱気を助け、強気を挫き。命を捨てても、義理人情を繋いでくる。俺はそんな本物の極道になりたかった』,同時也開宗明義的質疑現在黑社會的荒謬景象。因為時代的改變,已與他所認為的極道已有所出入,而雖然他自己並未提及,但也感受到他對自己身為黑社會的舉動,感到不甚滿意。
只是翼彥一萬萬沒想到,為了選出最新的幹部,頭兒鷹山源助(松平健特別出演)竟要底下所屬的各個組組長到在敵對勢力範圍的太陽養老院研修,更離他心目中所認為的極道越來越遠。為了當上幹部,成為一會(隼會)之尊,硬著頭皮也要去做這個讓他們心不甘,情不願的事,這樣的情況說有多困窘就有多困窘。在此同時,不管是劇中各個組長,或是觀眾,都好奇著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而不禁想要繼續觀賞下去。
本部戲劇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便是照護老人所會經歷的問題。這個部分不禁讓我想到特教班的狀況:把屎把尿,跑來跑去,每天層出不窮的事件。若一次一兩件也就算了,一次大家一起出狀況,那不讓人神經崩潰才奇怪;大聲嚇阻讓大家都鎮靜下來,這一招有用也就算了,偏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真的只能用『打地鼠』來形容這樣的景象,一點也可不為過。
可想而知,平日最怕麻煩,最毫不留情面的黑道,特別是當他們是以榨取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錢財為主要工作時,在進到這樣一個環境研修,說有多尷尬,多使不上力,多彆扭。不過有時候這樣的粗魯強勢,又直接毫不留情面的行為,反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或許有時候這樣的態度,遠遠勝過於小心翼翼不讓人家受到傷害,或許後者讓人感覺有點虛偽,有點偽善吧!?儘管你出自於好意,但別人也可能冷屁股去貼你熱臉地不屑一顧。
另外,對那些擺出一副老人樣的老人,這也是一記當頭棒喝,不要再"倚老賣老"了。這樣的感覺和電影『練。戀。舞』中,張孝全飾演的看護對著養老院的老人說著:『拜託你們不要那麼像老人,好不好!』,有著相同的意味。當然也不禁聯想到需要特殊服務的學生們。其實都一樣,他們不是不會,不可以,而只是等著,就會有人過來幫助他了。有時候就仗著這樣的氣勢,任性起來,也是讓人頭痛,最糟的是阻礙他們的進步。
但話又說回來,是不是因為老人們一直遭受到一些老人待遇,甚至只是看護者無意識單純地協助而已,所以才擺出一副老人樣落得輕鬆呢?這樣看來,說正格地有時候一針見血還比溫柔以待,還來得讓人認清自己,看清事實。甚至,這樣粗魯的態度是可以適時地把老人的家人敲醒,或揭發出令人無法直視的真相:如虐待事件,老人談戀愛,詐欺等等。所以,其實我還蠻喜歡翼彥一的處理方式,雖然承擔著去面對事實的壓力,但總比逃避好,無怪乎最終有人稱讚著翼彥一。翼彥一自己也說著:『哭喪著臉,也改變不了什麼!』
但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事件,最重要的重點還是在首集破題的照護人員和需要被照護老人的比例,隨著高齡化社會,而逐漸降低的窘境。未來是否要向羽鳥晶所開辦的『炙鳥』一樣,朝向系統化管理,而無視於照護人和老人的關係交流呢?!我可以理解系統化的管理,的確可以減輕照護人員的壓力,身處在類似狀況的特教界的我,其實很能夠感同身受的,但若一味地只為了提高效率而系統化,是否違反了人性呢?!
老歸老,但還是有個人的需求,就算他有認知障礙也一樣,若不去透徹了解而直接求快,實施束縛的話,會不會太不人道了些!?若是遇到老人戀愛問題的話,是否就要直接剝奪他們去愛的權利!?大多數老人都是出於非自願性地被送到養老院,就算是自願的,離開家人,離開朋友,離開熟悉的環境,難免還是會感到孤獨,都會想要在新環境中,找到可以轉移分離的失落,並發展新的關係,若連這僅存的一絲願望都被剝奪的話,那還是人嗎?
而送老人家去養老院的家屬又是怎麼去想這件事的呢?!工作很忙,照顧不來;若拼命一點,得邊工作邊照顧老人家,但無論如何還是會無法忍受,特別是當老人家很難搞的時候......但說穿了,這些都不過是家屬自私的想法,可曾想過老人家是不計任何代價,就是想待在自己家中享受天倫之樂的,如虐待事件一樣。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也是老人家自私的表現,不是嗎?
透過前幾話的故事,親屬和老人家的親情關係,逐漸轉淡的情況在無形中鋪陳著,順勢地在第五話當中拉入主角翼彥一的身世,後來也透過口述,拉入羽鳥晶和媽媽的親情關係,以及一直都存在的羽鳥晶和他兒子的親子關係,藉由看護者本身的親子關係,來對照那些將老人送至養老院的人的心情。拋棄者的悔恨、被拋棄者的仇恨、看到養老院的不堪現況,子女的態度好似將老人丟棄般......對照的後果,選擇原諒或有了最壞的打算,各在主角各自的心中成型著。
整部戲大抵是採一集一個事件的方式進行著劇情,不過第一大部分的故事較有遵守著這樣的規則。這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故事要有好的起承轉合,吸引著觀眾。本來也該有個伏筆埋在最後面,但整個故事,頭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已經無需再幫每一集當中,安插一個開啟下集的梗。唯在第二大部分,為了讓劇情走向結尾,增添劇情緊張及緊湊度,才這樣做。只是我不喜歡的是,一次擠在一兩集中,太多的急轉直下,有刻意要收尾的感覺。
基本上,前面的故事,的確有好的起承轉,吸引著觀眾想知道編劇對於這樣困難難解的習題,到底有怎樣的解決方式。個人覺得第一、二集的最後表現較佳,第三集開始,覺得在這樣具有精彩度的故事之下,結尾似乎稍嫌不夠有力!?沒讓我有完滿的感覺,無法對前面精采的故事做個呼應,不過在看完第五集之後,我卻突然能夠欣賞這樣只差一點就能完滿的結束的方式。
或許這樣的安排,因著這些事件,其實始終沒有一個正解,沒有一個定義,呼應第二大部分關於看護的定義。做太滿太有說教的感覺,但事實上,不一定是最正確的,那就停留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最好。再者,或許編導較希望我們去保持一個距離,讓我們可以客觀地看這些現存老人照護制度,所存在的各種現象;以一種中立的立場,去審視這樣的現況,不管在電視機前的觀眾,是身為或身兼什麼樣的角色:兒女還是父母,甚至是看護者,都能看到日本現在所面對的難題,而產生省思。
而順勢地帶入第二大部分,因著隼會死對頭的頭目入住,因著羽鳥晶的病情加劇,而讓黑社會的身分面臨了危機,以及最後,直接面對體制問題的審視。在這第二大部分當中,有些第一大部分,隱而不宣的情感,也逐漸浮上檯面:愛情以及身為一組之長的責任心。關於愛情,很有趣的是我在前一兩話的進行當中,我是祈禱著最好不要給我出現愛情戲的,不然會破壞掉這部戲的格調。
但隨著翼彥一和涼太忘年之交的感情漸深;翼彥一雖然暴力些,但卻每次都能適當解決問題,而讓人產生的欣賞之情;彥一本身天性就具有的關心之情,還有老人追愛劇情的推波助瀾之下,我竟然同意了這部戲有愛情戲是沒關係的。不過這部戲劇其實也僅止於有粉紅色,愛的感覺而已,除了最後一集倒數第二幕之外。這樣的處理,超乎我想像中的好,沒有直接地談情說愛,卻有曖昧的流動,既符合我開始的希冀,也符合我中途的期望。我尤其喜歡最後一集最後一幕的處理,那種感情的深刻,僅稍一句兩人共有回憶的一句話,就可以讓我淚流滿面。
關於黑社會的身分,也是最讓我期待的部份,雖然是以爆料的可憎復仇之心破壞了整個研修,但卻也因為東窗事發,帶出上層對於制度制定的問題叢生,前面所看到的狀況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過最讓人氣不過的是民眾對於黑道來當看護的反彈,內心想著既然你抗議不可以如此,那你就把你家的老人帶回家去自己照護呀,在照護人力這麼吃緊的狀況之下;同時因為同事是黑道而離開的人,更是讓人覺得不專業。
其它旁觀者也就算了,對於黑道既定的壞印象,讓他們覺得會有什麼陰謀論,而擔心著,或擔心著自己家人的安危,是可以理解他們的;但平時就看他們表現的同事們,怎麼可以只關注於他們的背景,而忽視他們的認真表現呢?抑或是現在世道不彰,人心險惡,想到第四集中,有就算是個認真受歡迎的看護,到底還是個假關心,真詐財的騙子?!感受到這樣利用旁觀者不清,觀賞者知之甚詳的差別,所引發出來的強烈情緒:為這些認真的黑道看護打抱不平著,為人心的顧忌疑心失望著。但換個角度想,又何嘗不能同理旁觀者的恐懼呢?
可笑的是,如此這一連串的攻訐,卻也曝露了人性的自私面,只在意著黑道看護是否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或對近鄰有不好的威脅,但從未注意到那教養院的老人該怎麼辦呢?大抵會覺得反正政府會安排,但如此龐大的老人數量,有沒有想過政府真的如此處理得來嗎?在累積了許多無奈的看護經驗,以及最後在找尋可以接收太陽養老院院民們的養老機構時,看到了許多連政府都未能插手介入的非法團體以及無能為力的家務事,彥一產生了最後的反抗。
最後警察突入的對決,讓我恍然地覺得,好像是對體制的反動,以一種保護的姿態,保護著所建立的感情,捍衛著自身的權利,而不是單單地就讓政府半吊子的體制,破壞了和諧,剝奪僅有的安全,還有所有的不合理強加在老人身上,讓政府能夠真正正視每個老人的需求。一時之間,竟也讓我熱血起來,為了這些老人們,戰鬥吧!
我想這也呼應了太陽養老院的院長說的,讓我感動的一句話:『養老院邁向系統化很好,但像我們這樣規模小的養老院,只能靠心意蠻幹下去!』雖未真正言明,留下無限想像空間,但或許這就是頭的目的,或許這就是首集的第一段旁白的真諦,而對於那本汲汲營營想要追求的上位,就心胸寬大地讓給真正需要的人吧!做自己真正所任為的任俠道吧!
有趣的題材,有趣的切入角度,讓我們看到問題叢生的老人照護制度,以及照護老人的艱辛。既把想要讓觀賞者看到的問題表現出來,附加的感情層次,也處理得不慍不火,還有各個事件的結尾也停留在一個適當的位置,未超越那不可逾越的界線,進入說教魔人的境界。取景,角色扮演,還有有力的配樂,都表現不錯。整體來說,引起自身許多想法,同時也讓我看的很盡興。很不錯唷!
因此來聽聽強而有力的配樂『All My Soul』吧,搭配到劇中適當的位置以及開啟這一集的片頭,特別讓我慷慨激昂。
附上各集觀賞後的小心得:
ep1:老人院狀況雷同特教班,讓我感同身受,只是年齡大很多。既有黑道改變的故事,也探討高齡社會下的制度問題。『任侠道、弱気を助け、強気を挫き。命を捨てても、義理人情を繋いでくる(這個動詞不確定)。俺はそんな本物の極道になりたかった』自由放任VS必要時還是要束縛的問題,讓我想到身障學生回歸主流的東西。
ep2:有些老人就是擺出一副老人樣,這一集的主角老人就是不服老。不過看到最後我想的是『是不是因為一直遭受到一些老人待遇,所以才擺出一副老人樣落得輕鬆呢?』
ep3:黒木メイサ主役。虐待與被虐待的心理。原本期待結尾,但稍嫌不夠有力。
ep4:再度探討看護要做到什麼程度,有承接到上一集。本又以為事件結束地不是很有力,不過晴菜的話,卻再度加分回來。其實綾是好人,只是情勢所逼。
ep5:兩對母子的對照,或者也可以說是三對母子。我一直覺得片頭加上那個配樂很棒,還有取景也不錯。我突然覺得這部戲雖然情緒可以做到最高,但都不這樣做的原因,或許是保持一個距離,讓我們可以客觀地看這些關係吧!!??
ep6:老年人的追愛影響到年輕一輩的,所以這一集有好多粉紅色的花阿!!我也頗為喜歡結尾的處理。突然變得允許這部戲可以談情說愛了!!
ep7:『哭喪著臉,也改變不了什麼!』炙鳥負責人過去和現實事件對話......我喜歡彥一最後的處理方式!對彥一的評語也令人開心。彥一真得是很真誠的一個人!雖然說話真的粗魯了點!
ep8:從前一集結尾到這一集也太多急轉直下了吧!?讓我想要知道怎麼收尾!!
ep9:友誼真令人感動!「人が人として生きるために、何が大事なのか、私たちは今見詰めなお必要がある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ep10:東窗事發。頭的目的到底是啥,應該是最終章揭曉。陣內孝則也跑來參一腳。我喜歡院長的話:養老院邁向系統化很好,但像我們這樣規模小的養老院,只能靠心意蠻幹下去!我個人認為看護因為同事是黑道而辭職,真是好不專業。那些抗議的人也就算了!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雖然我還是對他們很不爽。編劇利用觀眾的知情和旁觀者的不知情讓觀眾情緒上揚!!常用的手法,然後讓我們去審視對黑道的態度。
ep11(finale):最後一話有點零碎,最後一個吻有點多餘,不過整體來說,夏季日劇推薦劇目之一!!最後一幕好美!警察突入那一幕......有點對於體制對抗的象徵,很有fu。院長最後拆招牌形跡可疑,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