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44]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人生沒有規則,順其自然就好

一貫Woody Allen絮絮叨叨,帶點神經質的愛情喜劇,不過手法更為高明:以說書人的型態,串聯起原本應該會很突兀的一段段愛情故事,讓其轉變成從第三者的角度看著身邊的人所經歷的一個個故事;並用機智程度對比,烘托出笑點,但同時又極盡嘲諷之能事,不管是對劇中角色,或整個世界,極具深度。最後流暢地總結出了愛情,怎樣都可以;人生,何必被道德規矩所束縛的結論。這是紐約遇到愛。



幸虧Woody Allen讓Boris成為一個說書人的角色,不然其實仔細探究這一部電影所有故事的接點,會發現分明就是走『(城市),我愛你』或像『情人節快樂』那種多個愛情故事的大雜燴,但又不像這些早就標榜多個愛情故事集合的電影一樣,畢竟這部電影還是一個一體的故事。而Boris這個說書人的任命,讓這些一個個接踵而至的故事,順利地串聯起來,未有突兀的感覺。個人認為是相當高明的敘事手法。



Boris雖然是當事人,卻也是個旁觀者,看著無意間竟大發慈悲收留的Melody的,以及以Melody為首及其家人的愛情故事。就像我們始終不斷地看著聽著身邊的人,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的,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即使不是我們自己所經歷的故事,但看著別人的際遇,聽著別人說著自己的故事的心情,不知不覺中,心便有所得,並反映到自己生活上。這個故事便基於這個架構,讓故事與故事之間,未有瑣碎之感。



利用Boris有著可以看到所謂其他人看不到的事情的自傲,導演順勢地將他處理成說書人的角色,既符合其怪怪的特質,又加強之,進而擺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挖開本質,其實只是看透過盡千帆之人生風景的心有所感罷了!當然不可否認地,Boris在對事情的觀感上,可能是他真的聰明,即便他講話,總感覺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但還是有一定的深度,說起來,不無道理,甚至有些話,還會同理到某部份的觀影者,如敝人在下就被同理到;有些話,則可以用妙不可言形容。



透過Boris這個怪異,但有著鮮明特色的角色,和Melody如此沒見過大場面,又順從著道德禮教的鄉下女孩的愚昧對比之下,笑料便自然而然產生。發噱的不是Boris的碎嘴,還要搭配Melody的笨拙,且仍鍥而不捨地討打,感覺像是搞笑藝人雙人組合中,屬於『受』的一方;Boris則一副受夠了這樣愚蠢的表情,繼續在落井下石傳達出他的不耐,屬於『攻』的一方。



儘管Boris的確能看透事情本質,拆穿偽裝的假面具;Boris如此聰明絕頂,總能歸結出一些人生道理,因而看了身邊的故事,竟同樣有了幾分感慨。但一切都是旁觀者清。當年輕他好幾輪的Melody對他猛烈求愛時,仍感到躊躇質疑,仍力勸女孩這絕對是傻事一樁。但卻沒有注意到,對Melody的觀感,竟漸漸地改變。



是的,沒錯,就像Boris自己在開頭所說的:this is not the feel good movie of the year. 這部電影所描述的,不是比例上來說,大多數人所想像中的完美愛情。反而是比較特別的愛情:老少戀,同性戀,3P,外遇的愛情故事。就像Boris自己本身對於Melody的愛遲疑一樣,對這些較不是一般常理的愛情,當事人總有一些掙扎:不外乎禮教的束縛,絕大多數人的眼光,顧及這,顧及那,特別是無形宗教的限制。



愛情看似如同Boris所提到的,是那麼地短暫,或甚至對許多事情的瞻前顧後,躊躇不前,如追逐夢想等,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始終被一些無謂的規律所壓抑著。人總是在『你該怎樣做』下成長,但卻沒想過『為什麼不那樣做』,順其自然,喜歡就好。不傾聽自己的感覺,用別人的想法來架構自己的生活,依賴著前人所留下,雖沒有明文規定,卻始終規範著自己的制度,而致使在愛情等一些事情中,我們始終跌跌撞撞,永遠像個長不大的小孩,難以看清自己真正的需要,甚至還會產生抗拒,對自己沒自信,一直都是當局者迷。



所幸,很多事情,隨著聽到的故事,遇到的人、事、物,不知不覺中,自己竟也慢慢地改變了。什麼規矩,什麼禮教,通通都被拋開,不適用了。有的只是隨心所欲,有的只是順其自然。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是一定的,規則也是人訂立的,然後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罷了。只是,或許一時半刻,我們可能還無法理解,且暫時就把自己交給Boris這身邊充滿奇妙愛情的智者老人,經由這部電影,聽聽他看透的一切所歸結的結論(或可說是導演本人的經歷談)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在不斷地選擇與放棄,相遇與分離中,歸結出自己人生之路。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43]陰間說書人-Ink:可惜了敘事手法的創意

2010金馬奇幻影展觀影紀錄(3)

錯亂時序的敘事手法,雖然一開始會讓觀影者搞不清頭緒,但隨著劇情進展,總會在後面劇情的某個點上,時序自動被重組完畢,故事也就異常清晰,同時會發現,採取如此敘事手法,是帶有某種目的性的。不過這只能算是成功一半,當然也要包括故事本身是否有深刻地傳遞出所想要表達的意涵,更重要的是前面如此摸不清頭緒,看似雜亂無章的手法,有沒有一個吸引觀眾的點,讓人有動力繼續看下去?這部電影很可惜地僅做了前半段工夫。這是陰間說書人。




看陰間說書人的題材,其實是吸引我的。總覺得是為了保護主人翁的冒險故事以及特異功能人士斬妖除魔的熱血動作電影的融合。但可惜的是,開頭及故事進行的同時,未有對這些具有特殊身分的人及主人翁彼此之間的關係,做詳細的介紹描述;我們只知道,正反兩派在夢境中的對決,一方給予大家美好的夢境,有點日常生活稱合心意,相當順利的延伸;另一方則是噩夢連連,生活中的不順遂,充滿壓力,又絕望的延續。



然後就直接進入故事中了,況且還得加上Storyteller,Ink,引路人等其他根據電影描述的感覺,好似是不屬於哪一方,較為中立的角色。所有人物關係的描述都是空降的,讓人實在摸不著頭緒,總覺得非得來個『前情提要』不可。因此,我只能說我實在很難進入狀況,雖然電影並沒有很長,但卻好似看了好久好久。可能是每個片段都埋下讓人期待的梗,卻遲遲不滿足觀影者渴望的關係吧?!



但若可以熬過前面如此渾沌不清,平板無奇的描述,直到電影終於讓人明白所有角色之間的關係之後,故事才逐一清晰,甚至會發現,原來這是多麼一個深具啟發性的故事,而不禁想要為他拍手叫好。且對於導演為何採用交錯時空的手法,頓時恍然大悟:其實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以平行世界的理論,並陳選A或選B後,人生際遇將會怎麼走的情況。



劇中引路人的角色,便是扮演這樣一個關鍵性的腳色,看她宛如指揮音樂的動作,操弄著世間事的交會以及離去。人生便是如此,一連串決定、動作的連鎖效應,這一切的總和,有時候就像『蝴蝶效應』一般,一個環節不一樣,就會影響遙遠一方的某個環節,因為整個世界的故事是重新改寫的。故事便是以這樣的概念發展,便將之擬人化。



當最後一切都串成一氣,讓觀影者在腦海中整體出時間軸之後,所感受到的,是一個悲傷到難以復加的故事,同時具有濃濃說教的意味:悲傷是要適可而止的,不要因為過度悲傷,而讓自己又失去另一個身邊最親愛的人。懂得放下過去失去的夢魘(對抗本部電影中的反派),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珍惜本部電影正派的現有保護),這才是最重要的。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42]謎樣的雙眼-El Secreto De Sus Ojos:揮之不去的痛

這部電影不看到最後,絕對無法補抓導演意圖想要表達的意涵。前半段會讓人以為是為了小說題材,而重新回憶起是自身經歷的刑事案件的破案過程。只是案件本身說得簡單,幸賴透過拍攝炫技的展現,以及懸疑氣氛營造得宜,讓人無法將視線從螢幕上移開。不過最具有後座力的是:透過穿插和上司再見面的場景,以及事件後續情形的報導,漸漸地發現本部電影其實是透過這個案件內,司法難以伸張正義的無奈、主角和同事間的愛情及友情關係,傳達出,對於人生中難以磨滅的傷痛以及遺憾的處置態度的思考,格局出乎意料地恢弘。這是謎樣的雙眼。



這部電影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案件本身的偵查,一部分是事件過後的影響。故事從一段模糊,但怎樣也揮之不去的記憶開始。主人翁Benjamin再度回到首都,為了自己的小說進行,同時也是為了這本小說的原型:一樁過了多年,仍始終擱置在自己心中,由自己經手審理的強暴案件。邊和過去的上司見面,邊勾起關於這個事件的回憶。



導演將案件的氣氛處理得相當懸疑,再加上主角在案件結案多年之後,再度想要深入這個案件的真正原因,實在令人好奇,讓我以為這是件懸案,如今事過境遷多年後再度重新啟動。但其實並不是,案件本身也未如想像中的複雜、峰迴路轉,答案很簡單,就憑一個照片中的眼神,直覺地判定,且正確無誤。對於推理小說迷來說,可能會有些不滿足,總覺得空有氣氛,卻未有相呼應的劇情;空有追兇的緊張感,卻感覺只是想要突顯拍攝方式的特出。



但務必要繼續看下去,因為電影不只是偵探推理辦案而已,因為案件的後續發展,卻成為Benjamin一生無法抹去的痛楚。司法正義的未被真正伸張,而被形如水火的同事拿來圖偵辦其他更重大案子的方便;另外總覺得也是那位同事被自己糾正後,下不了台階的復仇。最重要的是,可能讓自己的好友,成為自己的替死鬼了;最重要的是,被害者丈夫對被害者的愛,如此深刻到迫切希冀犯人能夠繩之以法,最好是透過自己的手,但國家卻枉顧那幽微的心情。



友情的失去所帶來的傷痛,工作未能符合自己期待,國家讓自己大失所望,種種都深深刺痛Benjamin,是種揮之不去的夢魘。除此之外,還有未對女上司開口求愛的遺憾:也因而才有開頭那一幕模糊的,看著在火車後追逐之人的回憶,就是這一段未盡的愛戀,蒼涼遺憾卻也是這一生到目前為止,最甜美的一刻。同時以此為首的愛情戲也是貫穿全片的關鍵:從自己經驗出發去預測別人的行為;同時又在別人的人生中,盡自己人生未盡的遺憾。



也因而雖然影片未在Benjamin和女上司的情感升溫上著墨太多,僅有後頭他對女上司的保護,還有案件之間的瑣碎細節表現,表現出對女上司的愛。不過Benjamin對案件受害者丈夫的關心以及凝視,而讓他對這個案件仍鍥而不捨;還有透過照片嫌疑犯的眼神所做的預測,在在都傳達出他也和這兩個男人一樣,對某人的情感如此熾烈,所以才能既感同身受,也經手別人人生,填補心中情感未盡之處。



我覺得很妙的一幕是,女上司和Benjamin在回顧過去照片時,特別將一張Benjamin對女上司的眼神,拍攝出來,作為實証。



因此即使案件業已水落石出,但仍延續懸疑氣氛的原因是:為何當初巴不得將犯人繩之以法的受害者丈夫,在經歷過犯人竟然因其他國家用途而被釋放後,Benjamin去避風頭的時刻,為什麼可以如此無消無息,即使再度的造訪,卻狠無所謂地以勸告者的身分告訴Benjamin,是該走出傷痛的時候了?失去親友,未傳達自己愛意的自己,那記憶始終揮之不去過去的一點一滴,為何受害者丈夫可以毫無掙扎地將它放進回憶的抽屜裡,關起來呢?



最後,答案揭曉,如此地讓人心碎,既是一種強烈地對逝去的愛的悼念,也是本質上的無愧於心,同時也存在著一種思考:司法正義的未伸張,是否惡性循環出更多的罪衍呢?或許,要讓自己走出傷痛的方式,不是刻意地去遺忘,也不是事後亡羊補牢,而是需要把握當下,不要讓傷痛成為心中的一塊肉,寄生在自己身上,吸收自己的養分,讓自己孱弱。所以Benjamin走入女上司的辦公室,關上門......



驀然回首,劇情環環相扣,從愛情的失去,經過司法正義不彰,再回到愛情友情的失去,最後又透過難以磨滅的情感所造成的人間悲劇,回來大肆嘲諷著:司法真的可以替天行道,伸張正義,在當下就解決所有事情,而不是造成受害者一輩子,甚至有時候是無辜的第三者,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



2010年5月24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8-103]儘管如此,我沒做過-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法庭裡見人性之醜陋

又是一部有關於政府法治機關問題的電影,不過這次不是警察,而是法院的司法審判制度的問題,雖然是兩個不一樣的機關,但探究其本質,即事件之下,關於人性最真實的暴露,卻是殊途同歸的,不禁感嘆,這就是人類最醜陋的一面,反求諸己之後,更發現這是所有人類共同的問題阿!!這是儘管如此,我沒做過



在大眾交通工具內,趁人多擁擠之便,行性騷擾之實的人,中文以變態來形容這樣的人,日文則是以"痴漢"(chikan)稱呼之,而這個故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被誤以為犯下這樣罪行的一般年輕人,在從頭到尾都堅持自己沒有犯行下的審判過程



當然對於主人翁徹平是否有犯下這樣的罪行在一開始我們是不清楚的(為了保持中立立場去看這部片影,即使看過劇情簡介,自己依然必須想辦法忘記),但在一開始的偵訊過程中,就已讓人覺得很不舒服,以高壓的方式強迫他承認犯行,或許這個方法對真的有犯行的人有效,也或許是因為如此,解決事情的效率之高而食髓之味,所以便一直用這樣的偵訊方式,但對於那些真的沒犯罪的人來說又何如呢?這樣真的正確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而顯然導演將日本最容易因為如此被逼供的人抽出來當作代表,也就是"痴漢",或許因為這樣的事件很難抓到證據,又犯罪的人通常都會矢口否認的關係,同時給受害者一個交代是警方當務之急最需負責的事情,不過我想不只有痴漢事件,所有證據不太足夠的案件,警方大概都會這樣處理吧!?



或許這就是這個慾望越來越高漲的社會底下最悲哀的一件事,當慾望越來越高漲,又難於達到自己目的時,便越來越多做出不適當的行為的人出來,也因此警察每天都需要處理很多很多案件,當然不是每個案件都相當明朗化的,需要花一點時間,當知道有超節省時間的方法,怎麼不會想到去使用它呢?這是人的惰性,不過其實人有其極限的體能在,所以說穿了這是整個社會因果輪迴的報應,若沒有太多的慾望,還會有很多犯罪的事情發生嗎?而相對來說,警方是否就可以好好地偵辦每個案件了吧!?



不只有警方如此,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想要一蹴可幾,想要抄捷徑,想要單純每件事都套公式就好的時候,若單純只是死板的作業可能沒有關係,可是我們面對的可是活生生的人的事情阿!他是一個會變動的事情,並非每件事都能套上公式,抄同一條捷徑的,但偏偏我們總是被自己的惰性所蒙蔽,而無法看清事實的本質,說來諷刺,人世間很多事情會有這麼多問題,會這麼複雜難解,我想全然都是來自於人的關係阿!!一直在改變卻又懶惰地不想花費太多心神去因應......所以理所當然地,法院在審理這樣的案件時,也會有惰性產生,比如因為要審理很多案件,所以總是希望事情快點解決......尤其是竟然有這樣的規定:法官能力的好壞,端看他解決的案件數多寡,天阿!多麼荒繆,多麼無理取鬧阿!!但這是事實,同時透過本片中也會發現現存法律有一些地方也全然只是為了圖方便而設定的,這不是對於被冤枉的人相當不寒而慄的一件事嗎?



更不寒而慄的還在後頭,人不僅有陰暗的惰性,還有為了自己的立場的自私,以及自己的尊嚴不能被踐踏的心態存在,特別是那些之於另外一群人存在著優越性的人們,尤是如此,而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性,便必須處心積慮的將反抗者搏倒,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日本的審判制度似乎便是建構在這樣的概念上:為了維護自己的公信力,為了維護自己辦案的正確性,讓人民信服,而且也是為了對被害者有個交待,一旦被起訴,不管有沒有做,一定得將你定罪才肯善罷甘休,這樣,又有何公平可言?在審判的過程當中,多次看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畫面,特別印象深刻的是,竟濫用證人保護規定來圖利自己;還有竟然因為法官過於正直,對於修習生高談著審判的首要目的,就被撤換下來...即使這個撤換的原因沒有交代為什麼,但我想觀影者都心知肚明



當然最為常見的我想便是找人的語病攻擊之,這讓我想到幾部電影,如最近的一部"陌生的孩子"以及最近發生在我工作上的事件,政府官員專挑我們基層人員的語病趁虛而入......,雖然很討厭這樣的行為,但其實每個人都常常在做這樣的事情,為了維護自己那可笑的立場,可笑的自尊,人似乎就是憑藉著這些那些,才能抬頭挺胸地昂首闊步在人生旅途上,說起來,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方面,人真的頗為可悲,但我們似乎卻無能為力



因為這些事情,加上在審判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被告徹平真的有極大的可能性不是兇手,因而讓人更加對這樣的審判制度更為憤憤不平,特別是導演又加入一個疑似真正犯罪者的角色在裡面,看他的神情,還有被告與被告律師和協助者重現現場犯罪可能性時,怎麼樣都覺得犯人就是他了,至少我是這麼覺得,而讓我更為同仇敵愾,更對那些無理的制度與審判方式更為不屑,雖然徹頭徹尾導演並沒有打算告訴我們兇手是不是他,但我想卻足夠燃起觀影者對這樣議題的重視,至少導演的目的達成了!!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裡只是拿痴漢冤罪事件做為代表而已,很多證據不明的案件大概都是這樣的光景吧!?只是痴漢冤罪事件,有被害人身心受創的狀況在,所以因為有個政府司法機關必須還給人民一個公道的責任的前提,因而更會加深自私,自尊的在意程度,也更會讓人看到這些機關的面目可憎,因此又更突顯這個制度的不合理;導演不僅在角色安排上做了很好的安排,也選了個很好的案件來引發大家的共鳴,會讓人目不轉睛



雖然是在探討日本審判制度的問題,但卻看到人類的陰暗面,而且這樣的陰暗面還比其他陰暗面更容易外顯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承認我也會做這種事,若是堅定自己立場也就算了?但若落得指鹿為馬,這就不是應該要做的事了吧?只是這是需要很大勇氣去承認的!!不過偶爾犯錯又何妨,偶爾出鎚,偶爾裝傻又怎樣,我們要的只是真相,對每個人都是好的正確的真相,就算沒有自尊,沒有優勢,又被人家發現自己的惰性,但至少最後結果沒有害到每一個人,這不才是人生活在世上該做的事情之一嗎??我只能說這部電影真得太精彩了!!









寫在最後:這部電影在今年的金馬影展有播映,雖然未能如願地畫到位置,一來這部電影實在是太紅了,二來有空位的場次剛好有另一部要看,所以就失之交臂,不過幸運的是去年暑假在日本遊學時,就已經發行DVD了,當時看了簡介,直覺這一部電影應該是不錯的電影,就買回來了!!想說順便練練日文,但不幸的便是他全然只有日文字幕而已,我對我的日文能力不大有自信,即使是通過二級的實力,所以就一直擱著,直到金馬影展發現有這部片時,欣喜若狂,想說我的眼光不差嘛!!但在沒畫到位的情況下,又看到大家極力推薦之下,只好到了最近,才倚靠著破爛日文,搭著日文字幕勉強湊和著看,應該算是萬幸地日文二級不是假的,大致上可以了解他在幹什麼,讓我有骨氣地想把當初在日本買的另一部未在台灣上映的日本電影的DVD拿出來看,那一部電影可是我為了清木場俊介買的!!怎麼可以不看呢!? 



對了!!想挑戰日文能力或練習日文聽力或讀解,又對本部片有興趣的人,歡迎來和我借這部片的DVD阿!

[亂評劇場21]美國夢工廠-我們始終在逐夢的洪流之中,載浮載沉

看完的頭一個念頭是:這部戲真具有同理心。文本嘲諷著人生來就想往上爬的本能,追逐著一個個不一定會實現的大夢,而在不知不覺中,竟然努力成為一個自己所不是的人,卻也同時蘊含著無法停止,無法克制自己的悲哀:依舊帶著假面具示人,依舊制式化地朝著未知數前進,依舊相信著只要過去的失敗停留在昨日,明天必定會更好,但卻對於未來的明確性一點篤定也沒有,那種無以名狀的無奈,深深地刺進我的心中。這是美國夢工廠。



劇名『美國夢工廠』,原以為是一部追逐美國夢的通俗劇碼,但卻不只是如此地更加延伸美國夢的意涵,成為每個人各自畢生追求的夢想,並將或抽象或具象的,訴說不同故事的場景,穿插並陳,以探討著追逐夢想的過程,卻一丁點兒也不雜亂,很有條理地將這些可以獨立出來的片段,整理羅列成人一天的生活,同時,每段故事都有某些相似的點,讓導演想要透過一幕幕間所傳達的各個想法,環環相扣,並重複出現:時而配角,時而主角,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我的心。



整部戲是帶點嘲諷的,嘲諷著人生來就有向上發展的傾向。但自己卻一直不願去肯定這樣的意涵,總覺得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又有什麼不對。但或許本身這個想法,注定便和整部戲劇是相呼應的。人的確會擁有著自己的夢想,並一心一意地往這樣的方向邁進,不論是直球,或者是拐了至少一個彎兒的變化球。



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打從娘胎開始,不斷地被灌輸著好好讀書,好好做事,將來必定會有好前途的觀念;整個世界更是,該說是錦上添花,還是加油添醋地,透過傳播媒介,散播著向上的力量,蠱惑著,阿不,該說是激勵著人心。不論是意識形態的藝術作品,或者是資本主義興起,畫下的那一塊大餅為濫殤之後,或者是讓人稱羨的成功案例的故事,如超級巨星,如登上月球,都是一種潛移默化。



所以人人懷抱著夢想,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呢?頓時,那些所有承諾,變成了謊言。我們卻仍活在謊言(是或不是!?)當中,執迷不悔。



幸賴這部戲在後面幾個片段中,是帶著悲天憫人、心疼的心來看待追逐夢想的過程的,而讓我看戲的感覺,從原本擔心被質疑,漸漸轉為有被同理到的心情。看著為了夢想,重複著制式化動作的演員們;宛如被誰操控般的機器人動作的演員們;戴上假面具,偽裝自己,以在都市叢林可以生存下去的演員們。不論面無表情,或一貫表情,看戲者都從這些演員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以為追逐的是自己想要的,但卻在不自覺中,成為不是自己的人。



即使我們就好像抓娃娃機中的娃娃,期盼著有一天被選中,被挑起,但在之前,總得心機重地擺好自己的姿態,或彼此互相踐踏;即使我們不管再怎樣的努力,都盡是時不我與的遭受到強烈的批評;即使我們百般不願意從事這份工作,只是一個為了夢想的踏板,但總必須忍受一些莫名奇妙的屈辱;即使那些朝著夢想,為自己制定的一條一條的計畫是必要的,但久了多了,也就累了亂了......只是夢想真的有那麼容易就出現在下一個轉角嗎?



甚至是小時候灌輸我們追逐大夢觀念的父母,卻可以在最後,硬生生地將自己已經遍體鱗傷的夢想再重重給予打擊,即將燃燒殆盡的熱情給予最後致命的吹熄。當然那是一種家人的羈絆及牽掛,讓人踟躕,卻也有辜負期待的罪惡感吧!?但不管怎麼樣,無奈的是,這樣的舉動,再怎麼想要阻止,卻還是阻止不了。



那些偽裝,那些屈辱,那些不幸運......所有的不愉快,馬上可以在入夜之後一筆勾銷,就像整部戲開頭,所做的一個重生的儀式一般:明天你將在一個嶄新的城市醒來,新的身分,新的性別,忘卻今日的夢境,活下去、宛如處女。然後經歷過一天的烏煙瘴氣,偽裝的疲乏,點綴著讓人欣喜、快樂的吉光片羽,讓人還有力氣高唱著向前走,今天的不順就期待明天會更好吧!!又入夜,又天明,不斷地循環,無法抑止的。





這一切都是人類的選擇罷了,只因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即便是"沒有選擇"也是一種選項,但在整個世界都簇擁著你往前走時,你要停留在原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我們淹沒在追求夢想彼岸的洪流之中,能成功上岸的能有幾個呢?只能披荊斬棘,抵抗水流地不斷前行,有種無法逃脫的宿命感。而加入了似乎是演員自己的經驗之談,娓娓道來,或用肢體表現出來,特別更讓人心有戚戚焉。



寫在最後,演員的表現都相當傑出,特別是姚淳耀有給我意外的驚喜。看他在『一頁台北』及『秘密海』的演出,總擔心他會被定型,但看完這場演出所展現的肢體動作能力,我的擔心暫時消失了。可惜的是演員的部分口白被背景音響吃掉。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41]異想奇謀:B咖的拯救世界大作戰-Micmacs à Tire-Larigot:別具創意詼諧的復仇

相較於好萊塢式的復仇電影的沉重,的高科技,的許多後製特效,這部電影以最有創意的方式,物盡其用的方式,演員的表演功力來堆疊出一場小人物,但卻別開生面的復仇行動:聲音的模擬,資源回收的創意,天賦異稟的能力,忽視自己的特別在意,充滿個人魅力的演技,復古仿舊的鏡頭設計,肢體動作的演繹,縝密有趣的謀計。這是異想奇謀:B咖拯救世界大作戰。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導演Jean-Pierre Jeunet的作品。即使這一部電影和『艾蜜莉』題材,電影類型完全不同,但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是充滿他的影子。不論是他執導電影的畫面,所維持一貫的色調,那昏黃古銅的仿舊感,有種獨特的美麗;另外,不靠對白,只靠聲音、表情、動作,讓劇情進行,並傳達出情感的方式,讓整部電影更增趣味。



這時候就不得不盛讚Dany Boon在這部電影的表演,表現出他身為一個喜劇演員的深厚功力。雖然看過他之前幾部也是喜劇的演出,但都沒有這一部來得更有魅力。或許是這一部電影給了他許多發揮的空間,或許也是這個故事的角色設定,是比較親情靠攏的復仇,又相較於邪惡黑勢力,屬於比較純真的設定,再加上憨厚,木訥,不善言辭的個性,還有在這個故事中所體現的足智多謀。讓這個角色擁有著無上限的魅力,無怪乎戲裡安插了一段愛情的萌芽故事。



這應該是絕無意外的。在這樣爾虞我詐的攻防戰之間,總會出現主要的角色談戀愛,來和緩腎上腺素激增,緊張刺激的劇情走向。但不得不說,在這部電影中,這絕非一般的愛情故事,而是怪咖的戀愛之路。深情款款,風情萬種,也就免了,取而代之的是帶點尷尬,半害羞,但又忍不住想主動的趣味性的求愛過程。完全符合整個故事的調性,儘管我總覺得整個人物設定,整個事件的創意,愛情故事應該就可以免了。



不只有愛情部分不太一樣,連復仇的方式,也和一般復仇電影的調性,相差十萬八千里;同時也表現出,有如小蝦米般之身無分文的小人物,其實還是可以對抗家財萬貫,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的大鯨魚:財閥,甚至是火力強大的財閥。只需要用腦袋思考,有著周詳的計畫,當然有著朋友的協助,一起合作是最重要的,照樣可以把仇人耍得團團轉。



這部電影便是不走火拼,高科技路線的復仇,而是用最簡陋的方式進行,如此以創意取勝的電影。不只是精心策劃的縝密計畫,讓人總有Ocean's 11的感覺(雖然Ocean's 11還有留下峰迴路轉的結局,這一部沒有),更有廢物再利用的道具,還有聲音的模擬,以瞞天過海。角色的設定也是相當天馬行空的,每個人都相當有特色,是偏向奇怪的特質。所以除了Dany Boon精采的演出之外,其他人在演技上,亦有所發揮,甚至連反派也有有趣,令人發噱的一面。




這部電影,因此而顯得輕盈詼諧,妙趣橫生,但其實他卻很沉重。不僅僅是報殺父之仇,以及毀了他人生的一顆子彈,更是替千千萬萬在戰火中無辜被波及而死亡的人發聲,帶點反戰的思想。更為諷刺的是,或許也帶點影射意味,真正恐怖的,反而不是那些恐怖份子,而是那些為了利益,勾結恐怖份子,而犧牲自己無辜同胞的可憎商人吧?!



以喜劇表演的方式,來建構這本該沉重的劇本,以及一些沒有財力,只能靠創意的計畫,著實有趣。我只稍微對前頭,復仇原因的鋪陳,有點不滿;仔細探究起來,在進行復仇計畫之前,整個故事的接續轉折,有點刻意,看得到斧頭鑿痕,總覺得只是要帶出後面的行動而已,有點不耐。所幸Dany Boon以及眾家演員,如繁星灑落夜空般,三不五時出現在故事中的喜劇式演法,還有後面讓人驚喜的計畫,當然導演本身電影一貫的風格,讓後半段活靈活現了起來。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40]女僕-La Nana:家人位置保衛戰

飾演女主角Raquel的Catalina Saavedra,演技精湛,表現突出,撐起了這部場景單調,沒有特效,鏡頭也幾乎只有close-up的電影。從前頭的機車、惹人厭,到後來被朋友個性感染之後的情感流露,之間的情緒轉折,都相當到位。而善用自然光影呈現出片段的開始,結束,並堆疊情緒,讓這部電影更添張力及氣氛。這是女僕。



看著Raquel前半段的心狠手辣,我腦海中不斷地在等待著,她討厭的家人到底和她有什麼過節的劇情描述出現,或者是有什麼無法說出口的委屈之類的;然後驚悚類型的電影電視好似看太多了,看著她對貓咪所做的一切,總覺得Raquel最後會喪心病狂背著某人做出謀殺事件,並設計成自己也是受害者,搏取那某人的信任及歡心,想著想著,不禁毛骨悚然。顯示這女僕有多機車,多白目,且不管是心機或城府,沒有一項她不具備的,甚至還比山高,比海深哩。



但一切都是我腦袋中齒輪轉速太快地想太多,完全是女主角演技好,舉手投足之間,充滿著永遠都必須在這個家成為說話會被聽進去的一份子的執著,及深怕自己的地位被剝奪而無所不用其極;體態及姿勢還表現出怪異的氛圍,讓人光看就感到有點畏懼,宛如鐘樓怪人一枚。她甚至機車白目到,讓我內心期待著編導必須安排個人治治Raquel才行。但這些被Raquel視為競爭對手的同事,不是太嫩,就是太剛硬,她一一過關斬將,保住自己在這個家的位置。



直到遇到不按牌理出牌的Lucy,終於敲開Raquel的心門,並強烈凸顯出Raquel的孤單。其實她渴望朋友,渴望有家人陪伴在身旁,渴望自己可以是某個家中的一份子。看她對大兒子的態度,顯然就不是個壞人;至於為何對大兒子比較好,及母親所謂的和Raquel比較親近:一來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二來在整個家庭中,大兒子是唯一主動會和Raquel打成一片的人,就像Lucy是衷心的關心她,讓她產生了改變,也讓觀影者感受到她其實也不是個難以親近的人;母親雖然也有,但總覺得主雇關係的存在,讓Raquel不敢逾矩。



Raquel這些心中的陰霾,寂寞,經過和Lucy之間相處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堆疊,到之後雖僅僅透過一通電話,但卻可以深刻地傳達出來。縱使Raquel與家人過去有什麼樣的過節,編導將之省略了,但這樣一個簡單的轉折使用,卻讓一切可以盡在不言中,是個我認為相當高明的手法。這通家裡來的電話,是在到Lucy家過節的聖誕節夜裡傳送到Raquel手機的,她不得不獨自遠離人群,走進屋外的深夜裡,抽噎地向著電話那一頭的家人回應著,並說著對不起,形成了和屋內亮晃晃的熱鬧溫馨,強烈的對比。



突然想起前頭雇主母親有說道,Raquel來了這麼多年,已經是這個家的一份子了。的確,Raquel在不知不覺中,將對原生家庭所得不到的感情,轉移到擔任女僕的這個家中,作為自己孤獨心理的補償,因而,不只是義務,身為家族成員會做的事,該爭的寵,一樣也不放過,以至於有時候會覺得,這是一個女僕該做的事嗎?這是一個女僕該有的態度嗎?或許,有時候只是雇主說的和作的不一樣,而有讓Raquel不開心之類的事件吧!



理所當然地,當要請另外的人要幫助越來越孱弱的Raquel時,Raquel便有家人身分的位置被取代,而更不受重視的危機感,以及強烈的嫉妒,儘管她仍可以繼續在這個家幫佣也一樣,仍對新來的產生敵對的情緒,防衛的感情。電影中巧妙地運用自然光影,以及許多close-up的鏡頭,讓這些情緒更容易地彰顯出來,或更表現出腳色在這個情節中的位置:攻防之間,敵在明,我在暗。這個使用最妙的是被用來處理成場景的開始與結束。



Lucy的出現,Raquel的內心就好像久旱逢甘霖一般,讓Raquel整個人煥然一新,和雇主一家家庭成員的關係,也越變越好:開場的生日驚喜,就和結束前的,有極大的天壤之別,表現出之間的差異。但Lucy卻又在這時,投下震撼彈......不過受到Lucy影響的Raquel心胸已非昨日的狹隘,她終於發現,家人、真正的朋友,就算分隔兩地,仍感覺好像在自己身邊;也發現了一旦心中是被填滿的、是很放鬆的,很多事情也就不需那麼計較,提得起,也放得下,也不需想太多,讓自己增加無謂的煩惱,順其自然就好。



所以戴上耳機,音樂開始,Raquel開始了和Lucy一樣的慢跑習慣。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39]愛的自由式-Welcome:為愛偷渡

原本只是要以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愛情切入來關懷非法移民議題的,卻不僅讓我看到了非法移民的心酸及辛苦,對這些人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還有某些人對非法移民的嚴重偏見,更看到了愛情裡的堅持及自我犧牲。飾演男主角Simon的Vincent Lindon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情感撐起這部電影的精采,功不可沒。這是愛的自由式。



為了愛,你可以游多遠。這是這部電影中文簡介的一段話。千萬別以為這是一部愛的死去活來,為了愛可以做出多少瘋狂事的puppy love電影,事實上卻是在描述非法移民的困境、痛苦及不被諒解與誤會的狀況。只是非法移民的理由,對於可以觀賞到這部電影的人來說,有時候是較難以理解的,因而編導巧妙地選用『愛情』入題,借題同理可證,來幫我們較容易進入非法移民的想法與內心世界。



這部電影除了呈現出非法移民的情感層面之外,又安插Simon及其前妻等,主軸在Simon身上,在Calai這個地方協助非法移民的角色,讓整部電影也帶點編導本身的情緒及想要傳達的目的:關懷非法移民,在裡頭。最讓我感到欣喜,及劇本巧妙的部份,在於Simon這條線的婚姻問題,既成為他協助Bilal的關鍵之一,同時又帶有幾層功能性的劇情。



一層是心境轉變的過程。Simon原本對於非法移民的態度是冷淡的,之後會幫助Bilal的原因、內心真正在想什麼,雖然觀影者如我並不一定真正可以看穿,但總讓人感覺是為了挽回一直持續擔任義工以幫助非法移民的前妻,才有這樣的舉動。但卻也因隨著幫忙越多,越了解Bilal;同時也深深受到他的愛情故事所吸引,並和自己的婚姻狀況相互重疊。有那麼點心理補償作用般地幫助Bilal的味道。



這樣轉折的過程,和過去的Simon,及電影時序之中的Simon鄰居,和警察,對於非法移民的態度,剛好成為強烈的對比。無可厚非地,非法移民原本的社經處境就比較艱難,因而對於想要追求新生活的他們,若未妥善安置處理,只是隔絕於過境線之外的話,理所當然地會引發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不了解他們的社會大眾,便只看表面地對這些非法移民產生偏見,錯誤印象,或不要惹禍上身的冷淡。



殊不知當一旦了解他們的心情以及為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的以偏概全。同時也發現自己對無法真正為他們做些什麼,感到莫大的無力,就像電影中的那群義工一樣,只能提供他們溫飽,卻無法帶他們抵達夢想的彼端;就像Simon一樣,只能替Bilal加件衣服,傳達訊息,卻不能阻止壞事發生;或試圖想要幫助這些非法移民,卻只有吃牢飯的份兒,......



另一層是兩造愛情的對照。其實Simon的婚姻問題並未著墨很多,即便如此,卻透過自身對Bilal和Mina之間真摯的愛的看待,觀影者如我仍可以在心理大概抓個問題的大概,而內心未有闕漏產生疑問之處。既未偏離主軸故事;未說清楚講明白的手法,也給人留下想像空間,但同時卻還是能把Simon對前妻愛意的深度,不願老婆離開的情感,深刻的傳達出來。其實這是從Bilal身上學到的:對愛情鍥而不捨,不管多困難、多苦都願意的狀況。



這就不得不提,飾演Simon的男演員Vincent Lindon很會演。從電影開始直到電影結束之前的心境轉折,尤其是對前妻的深深愛意,以及之後對Bilal的關心以及擔憂進而挺身而出,到英國找Mina的不忍心,那感情充沛的表演,牽動著觀影者,至少有我的情緒,隨著Simon的心情,上下起伏著。整個撐起這部電影的動人元素。



很可惜地,一顆準備發光發熱的星星殞落了,他只是來自存在較多社經問題的國度罷了,他只是勇於追求畢生摯愛而已。而看到政府的處理方式,一些自以為階級層次比較優越的人的應對嘴臉,儘管有些事情,小蝦米搏不倒大鯨魚,但至少我們應該可以有施力之點,盡我們的微薄之力吧!?而政府是否能換另一個方式來處置這些非法移民的人呢?這部電影,情感上既真摯,又在某些層次上,無能為力的衝擊,讓人思考好多好多。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38]第36個故事:交換而來的人生故事

動人的音樂,溫暖的歌聲,詼諧的劇情,讓本電影顯得輕巧可愛又爛漫。只可惜,口白選用不佳,太拘謹,和整部電影的調性之間,有違和感;只可惜中途妹妹說故事的片段拉太長,在有如浮光掠影的客人造訪、路人訪問以及母親的說教片段之中,顯得突兀些。要不然,劇情中的每個環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不慍不火。這是第36個故事。



這既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生的故事。源頭是成堆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或該說帶點惡作劇性質的咖啡店開幕禮;真正的開始則是從里長的友人想要店內一本泰文食譜而起。從沒想過,以物易物的突發想法,竟會帶給店內名氣,帶動生意,同時也為兩姐妹帶來愛情,帶來人生的改變。這一切都是始料未及的。



要是妹妹當初未突發奇想,要是姐姐能盡全力阻止妹妹的瘋狂,或追根究抵,要是沒有那個車禍所換來的海芋的話,要是咖啡店的開幕典禮邀請留言是其他的用詞的話......人生是由許多相遇所產生的抉擇所累積而成的,而各個抉擇,又是從前面的抉擇所導致。就像主軸故事裡提到的選擇,訪問路人,路人都有著不同的選擇,根基的也非同樣的理由。只因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曾經做出不同的選擇。



有時候甚至會在不自覺中,就如同電影中母親對女兒們的諷刺:走回原本放棄的路,走到當初自己從未下過的期待或願望。我想這都是因為抉擇再抉擇,如此反覆循環,不斷地經歷了那些出乎在抉擇之前明明深思熟慮,仍意料之外的故事,才有如此的轉變的。就算所遇到的是虛構的不存在,也是一個不可抹煞的經驗。人生本來就如同一場戲,虛實之間,只要或讓人相信,或讓人經歷,心裡總在不自覺裡,照單全收,影響著自己。



因為在自己心中,影響到自己的這件事是具有價值的,值得我們去追尋的。或成為我們開創人生的動力,或成為自身生命的轉折。而之所以會產生價值,不就如同前頭所謂過往故事的累積,不是嗎?



人生旅途中,便是如此隨著別人所分享和同別人一起體會的或真或假的生活故事,發展出一個個屬於自己的故事。所遇到的不同,故事也就不一樣,因而人生才充滿著許多樂趣,因為無法預期。就像片中主軸,以物易物一樣,每樣東西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到別人手裡,又是另一番故事。即便有所期待,但從不知道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故事,最終是否能如願以償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渴望的故事。因為說不定途中會有讓你更加心動的故事,更加動心的東西。



電影中的每段遭遇,都設定地相當完美,不留破綻,再搭配輕巧輕盈的配樂,以及雷光夏動人的歌聲,讓這個本身就已經很輕鬆,很詼諧的劇本,更加輕盈可愛。再加上幾乎每個片段長度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有如吉光片羽的每個咖啡店生活點滴,母女相處情況,使得電影具有跳躍的節奏感。也因此,中途妹妹講故事的那一段,略顯冗長,即便導演用許多影像後製技巧,讓畫面充滿變化,但仍顯突兀。



同時,拘謹、感覺是訓練有素的旁白,也帶著違和感,無法和電影整體的輕鬆感融合一起。另外有點對中孝介的演出期待,稍微落空:原以為掛名特別出演的他,會有不同唱歌以及海角七號中的表現,不過感覺上沒有突破,只是老調重彈,有點可惜。



整體來說,雖有小瑕疵,但無傷大雅。劇情節奏掌握得宜,另外也算說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有著令人驚喜的笑點,同時感情也在一點一滴當中,慢慢流淌出來,讓整部戲劇,不只有趣,還天真又浪漫。而不只電影中的兩姐妹走出自己的人生故事,從旁觀看著這過程的觀影者,不正也和編導、兩姐妹,交換著彼此的人生故事嗎?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2010讀書心得(2)

More about PLUTO ~ 冥王 ~ 8完More about 算計More about 分手信More about 還會有人愛我嗎?More about 深泥丘奇談

More about 質數的孤獨More about 摧魂者More about 愛無比荒涼More about 行板.莫札瑞拉起司More about 傑佛瑞迪佛的黑色禮物









More about PLUTO ~ 冥王 ~ 8完[冥王]浦澤直樹改編手塚治虫的作品。雖說是改編,但還是會認為這是作者自己原創。深具懸疑性,故事一層一層抽絲剝繭,不到最後,不知道真正結局。同時又深具啟發性:雖然是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故事,但我一直覺得,故事處處流瀉著關於所有種族之間的忌妒與仇恨,讓人不禁心情沉重。











More about 算計[算計]劇情流暢,緊湊懸疑,是會讓人不斷翻下去那種。以每個人的人物特質及心態,形成犯罪結構,並以推理小說讀者的沉迷為關鍵要素,著眼點相當新穎。













More about 分手信[分手信]作者的文字有種魔力:平鋪直述,卻顯濃郁感情;並從多個角度切入,未見累贅的重複。可以大大改變自己及週遭生活的濃烈愛情,真難叫人不刻骨銘心,但生命老愛開玩笑地,帶著痛苦與悲傷,讓人不得不走出愛情,甚至,有時候,真正展現愛意的或許反而是徹底將愛意藏在心底。電影『最後一封情書』的原著。











More about 還會有人愛我嗎?[還會有人愛我嗎?]既反映人生荒謬有趣,但又是悲傷徹底的療癒系小說。通篇流暢易讀。主軸描寫悲傷,但不過度自溺,適時佐以詼諧的劇情,搭以幽默的筆觸。全天下絕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最不幸,只不過要走出悲傷,是絕對的困難。時間雖會沖淡一切,但順其自然前,也需推自己一把,當然也不要因具有太多目的性而強迫自己太甚。最後,我想大家都會了解的,大和解之後的擁抱,最是美麗動人。









More about 深泥丘奇談[深泥丘奇談]以作者的身分發想及作者的家鄉京都為背景,即便有些部份是被刻意更改的。雖然氛圍充滿懸疑,恐怖的感覺,部分情節也帶點神怪的味道,但就如同『怪胎』一般,儘管書中並未給予確切的答案,但總覺得可以用很多心理學或病理學的角度去分析解釋,並或許間接可以認識作家這個行業可能的職業病,以及全然投入作品之中的與世隔絕。是個有趣的閱讀感受。









More about 質數的孤獨[質數的孤獨]光是用質數來編頁碼就顯得相當特別,呼應了男主角的特長,呼應了全書做為孤獨的比喻。而這一切的孤獨都來自過去不可磨滅的傷痛,讓主角群對於人際的處理,產生退縮性,寧願把自己封閉起來,即便是對於所愛的人。而這些感覺在作者的描寫下,讀來再添疏離。只是不太喜歡太過抽離而導致的冰冷,看到最後甚至有點不耐;另外後面學開車的安排也顯得多餘。不過結尾未灑狗血,停留在可無限延伸想像的空間,倒是有扳回一些分數。







More about 摧魂者[摧魂者]作者既『治療』、『遊戲』後,另一精采作品,既翻轉先入為主,又加入謎語增加解題趣味。只是較前兩部作品,更多了厚重的醫學色彩。但同樣地處處留梗或疑似梗,讓人會小心地閱讀,不遺漏任何細節。最後結局並未圓滿,反而以恐懼疑惑做結,卻也充滿著餘韻繞樑的悲傷。可惜的是有些地方有未解釋清楚的破綻。最後一個謎語的答案是『錨』。









More about 愛無比荒涼[愛無比荒涼]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佟子小姐和他丈夫的感情維持,實在難以接受,但他們卻又可以如此怡然自得,甚至越愛越深。也因而漸漸地從原本難以接受的態度,竟慢慢地羨慕起這樣的關係竟可以宛如呼吸一樣自然,就像劇中的女高中生角色一樣,在不自覺中,就深深受到吸引。一種欲擒故縱的方式。









More about 行板.莫札瑞拉起司[行板.莫札瑞拉起司]我頗為喜歡如此類八卦報導的文體,只寫出當下的故事,過去及未來的故事,完全未交代,但故事本身夠精采,夠完整之不會去追究那些講出來卻沒說完整的敘述,留給讀者無限想像。除此之外,還帶點Kuso,另作者筆觸雖極具輕鬆感,但卻總是可以天外飛來幾句名言錦句。我喜歡故事中的這一句『世界會愈來愈壞,我們如果不能這樣無聊傻笑,這個悲慘的世界會變得更壞,如果我還有一點點能力,就是為這世界多製造一點傻事。』







More about 傑佛瑞迪佛的黑色禮物[傑佛瑞迪佛的黑色禮物]短篇集結。作者徹徹底底地把讀者耍了16遍,果然不負世界上最佳的心理懸疑小說作家之盛名。既敘述性詭計使用得淋漓盡致,也善用讀者多數有的觀念,自以為理所當然的劇情發展,或該說作者故意讓讀者往某個特定方向去思考,因而讓每一篇的結局往往總是峰迴路轉地讓人有著猜不到的驚呼。很推薦。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37]歲月神偷:那美好的舊日時光

60年代的香港,充滿復古懷舊的風情,以及那時代貧富差距之大的現象,躍然於電影之中。透過小孩子的童言童語,娓娓道出那一時期,一家人的生活、和街坊鄰居的互動,同時也表現出每個家庭成員的個性,及彼此的情感深厚。雖並沒有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事件,而是由生活中的瑣碎情節建構而成,卻盈滿著最純真的幸福及生活樂趣。可惜的是最後的猛藥,有那麼點搧情。這是歲月神偷。



平鋪直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若未有讓人容易察覺這些情節的核心,總讓人有走馬看花,沒有深刻記憶點的擔憂。我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有著這樣的危機,感覺每個情節的連結是不緊密的,情感斷斷續續的,幸虧有飾演媽媽的吳君如展現歐巴桑殺價的個性,還有由鍾紹圖飾演的弟弟,古靈精怪的演出,讓電影院內,不時發出笑語之聲,煞是有趣。



不過這是觀看的時候,於我有著這樣的感受;在下戲之後,一個人靜下來回想時,感動卻宛如泉水般從心中汩汩流出。那60年代的香港街景,街頭巷尾,彼此熟識,在晚餐時間,雖仍分桌而食,但就像大團圓一般,彼此互相分享今夜的菜色,或自然而然地坐在別人家的餐桌上,插科打諢。即使不住在香港的我,此情此景,依然把我帶回過往舊日時光,雖未達本部電影街頭街尾的熱鬧程度,但和鄰居小孩瞎攪和,自由自在進出鄰居家中,也有同樣的快樂。



沒錯,這部電影其實是一部導演緬懷舊時光的故事,懷念起過去雖並不豐衣足食,但仍擁有幸福美妙生活的回憶。儘管整部電影沒有統一的概念,但總會有一首歌曲、一些話語,間歇地在不同的場景出現,本以為是種相互呼應的手法,具有串聯起所有小確幸的作用,但其實那也是人類回憶的感覺:腦海中不僅出現過去的畫面,三不五時還會隨著畫面,悠悠地在內心中響起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或者是影響自己一輩子的話語。



有趣的是,不採用回憶時的現在年齡重新詮釋當時的此情此景,而是以兒時最直接的所見所聞,最直接的想法來陳述回憶,因而充滿童言童語的趣味性,同時也正因為是回憶,特別容易地將每個人最鮮明的特色保存下來,再加上演員的演技精湛,也因而家中成員的角色個性,歷歷鮮明。即便是名列男女主角,但戲份卻不比兩位飾演孩子的演員多的任達華和吳君如,依然可以精準地掌握住角色特色。



他們倆個是一對標準傳統的父母親,也好像一對有著完美互補的夫妻。父親的固執,窮也要窮得有志氣,如此嚴格的個性,不只對外面的社會,也對厝內的兩個兒子,幸虧在母親的妙『口』生花之下,有時解決了不少經濟壓力,有時則成為兒子的最佳夥伴,一個慈母的形象。雙親如此的個性,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了孩子:大兒子的個性比較像父親;小兒子則比較像母親。



因此這部電影雖主要描述著孩子們的軼事,卻也隱諱地表露出父母的態度,進而說明了一家人共同的精神:即使窮困,也並非永遠都得為『錢』事煩惱,而搞得不快樂,仍有一些令人感到愉悅的事,一些平凡但卻讓人感到幸福的小事,不斷不斷地在自己身邊,咕嚕咕嚕地接踵冒出。就像飾演母親的吳君如在劇中,對著自家,燈半滅的招牌,說著一步難,一步佳一樣,人生絕無永遠的低潮的。



另,大兒子在故事中以魚的記憶力做比喻:魚的記憶力很短,從水族箱的這一頭游到另一頭,他就忘了曾經游過這一頭;之後對著自己心愛的人又改口說道:有些事卻難以忘懷的。很多事情不就都是這樣,痛苦的,不喜歡的,沒有感覺的,會自動地將它排除;但有些事情,卻永遠烙印在心中,難以磨滅。也因而才有這樣的一部電影,即使在那不甚富足的年代,仍有心靈滿足的時刻,甚至沒有著現代人所感受到的疏離,特此以電影留下紀錄。



只可惜結尾下的猛藥太重,似乎試圖讓電影有個轉折,然後結束,卻顯得過於搧情,和整體劇情稍嫌不搭。但是無論如何,整部電影還是具有渲染力的,總讓人回想起過往單純的時光,靠近的人際關係,那些現在已經失落很久,卻在心中永遠無法忘記的美麗往事;那字字句句,出自長輩、家人之口,當時保持著各式各樣、或高或低的情緒,如今卻無法不否認這些話語所帶給自己的影響。而如今,不管人、景物是否依舊,故事仍會倚著當代背景繼續被說下去。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36]比天堂更近的美麗-내사랑 내곁에:不只有愛情的漸凍症電影

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可能是走『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的路線,可能會處理得過於濫情。但卻意外地宏觀:不只有男女主角之間,感情受到考驗的故事,還特別安排一間漸凍人或植物人的病房,透過各個生命,不管是病人,還是病人家屬,在現實上以及身心上,受到這個病症折磨的吉光片羽,既補充說明男女主角的情況,也完整了關於漸凍人及其周邊的人的艱辛。同時也因女主角的職業,還帶點『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的色彩。這是比天堂更近的美麗。



不得不說老實話,可能原本只期待男女主角,鐘宇和智秀,在對抗漸凍症的同時,如何維護兩人彼此之間的情感,因此對於之後出現的一些病房二三事,個人是覺得頗為細碎,何必再分心去關注其他病人和家屬之間的想法及互動呢?當然,這也是導演未能將這些片段完美地整合融入故事主軸之間所致。也因而後來其實變成,為這些未能漂亮地嵌入故事主軸的支線故事感到可惜。



因為,隨著劇情的轉變,可以感受到導演企圖將漸凍人和家屬的關係,不只單單狹隘到愛情上,更要從病房中的這些點點滴滴,讓觀影者能了解到,除了漸凍人生活上的痛苦,其實還有家屬的煎熬,不管是情感層面上,還是現實壓力上。再者,這樣帶入周圍的情節進入,是入世的,不過度自溺,畢竟,在病房的生活,怎能不放入所見所聞呢?



編導巧妙的地方就在於,種種生活上的吉光片羽,可以順勢帶出宏觀的,想要傳遞出去的訊息,而不會讓人覺得斧鑿太深。或許也因為這些情節的多變化,讓男主角在病情一點一滴惡化的同時,所發生的每次心情轉變的處理,就顯得有層次許多,且未必總是要用哭哭啼啼,生氣發瘋來悼念每一個惡化的時間點。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時間歷程對照;家屬與病人之間的對照;也有帶點奇幻色彩的期待。



身體尚算健朗時,對於對母親耍脾氣的隔壁床病人,毫不猶豫地便指正,但自己也在病情越來越惡化,又看到有人死去的當兒,卻也開始揮霍愛人的耐性;病人和家屬都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奇蹟降臨,突地恢復意識,突地可以靈活地用手打咬自己的蚊子,但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落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橋段雖令人心碎,但部分安排著讓人不禁莞爾的片段,沖淡了些悲傷感,讓原本以為會沉重到無法翻身的情緒,卻也可以輕巧看待這些病灶。



主軸的愛情,該有的描繪也都存在著,經歷著和同類型電影所經歷的過程轉變一樣。不過這部電影卻安排了『感同身受』的橋段,而不是單純地讓這些可能會無謂地毀滅深厚感情的舉動,無止盡地循環下去。如此的安排,也提醒這我們需要設身處地替病人著想,不要把某些事看得理所當然,當你經歷過同樣的痛苦時,或體驗過,或許就更能了解病人的心情,而不是一味地直接接受對方的怒氣,累積到一個極致,然後決裂,後者絕對不叫做愛。



當然,同理情感的部份,反之亦然,也包括病人家屬的心情。不只是家人和病人之間的情感衝突,更有旁觀者無法體會箇中心酸的描寫。印象最深刻地當屬想要將哥哥安樂死的弟弟,一方面為情感上的負擔,另一方面則有現實經濟壓力的拖磨。當然醫院方面有醫院方面的考量,但總替這些好像墮入萬丈深淵,永遠無法擺脫這黑洞的病人家屬,感到傷心難過。



因而在這部電影當中,不只見證了一段美麗的愛情,同時也看見了漸凍人及其家屬的心酸及痛苦:即便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病症好轉卻有如天方夜譚;即便明明意識如此活躍著,但卻得接受腦袋空轉的事實,甚至最後連腦袋也不轉了。但又有什麼辦法呢?或許耐心陪他們走完一程,其實是最具有意義的一件事。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35]血色海灣-The Cove:資本主義是把破壞生態的利刃

並非單純呈現海豚被屠殺的狀況,而是多方面收集資料,並藉由這樣的內容,趁機宣導保護生態平衡。反倒血腥殘忍的畫面,最後才出現;紀錄的泰半內容多是呈現真相時,遭受重重阻撓,必須和當地漁民經過場場爾虞我詐大戰,才得以得逞的經過,過程是相當驚險刺激;不時也穿插著資本主義對環境的戕害,最終其實重點也還是要尊重生態之平衡,從最微小的地方開始。這是血色海灣。



其實我有點擔心這一部電影的情緒,會不會讓人覺得偏頗,覺得過重了些。畢竟人類總是對較為刺激,較為挑動情緒的畫面所煽動,再加上前面對海豚特性的描述,相較對比之下,再看到呈現於影片最末的真相後,是否因而對這部電影,相當容易產生錯誤的解讀呢?如仇日的更加仇日等等,更何況電影中也出現類似日本帝國民族主義的思想作祟的話語。



不過其實電影本身有做到中和的動作,只是針對一小部分的人,那些為了利益,可以把自己錯的事情理直氣壯地說成是對的那些人,大作批判文章而已。另外也不只侷限在屠殺海豚這件事情上,一切其實只是借題發揮,尚且穿插許多數據,以及許多指鹿為馬,化反為正的荒謬行為,並以情理法多方角度概念總合,流露出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關懷。



也因而那些基於資本主義,產生的阻止舉動,一副俯仰無愧地說謊,甚至還拿財力砸死其他國家,以換得支持,才顯得那麼可憎,但同時也為他們感到可笑,殊不知大自然已經開始向人類反撲了!像影片中所提到的,過去工業污染,所排放的汞,進入魚的體內,在食物鏈的循環之下,體型越大的魚,魚肉含汞量就越大。人卻因為自身氾濫地捕捉小型魚種殆盡之後,又不斷地向更大的魚種,探尋資源!可憐的是那些不知情的人都被蒙在鼓裡,在不自覺中成為政府,漁民的幫兇,卻也同樣地成為受害者,多麼可悲!



而當知道事實後,又該做些什麼呢?人一直懷疑著要對抗這麼龐大的組織,以自己綿薄之力,就可以撼動改變的了嗎?因而多採取按兵不動;但或許就如這部影片發起人Ric的想法一般,我們一旦採取行動,就算僅是極微小的動作,並透過此告訴全世界站起來,然後點點滴滴聚沙成塔,或許便會露出成功的曙光了吧!?概念是這樣的,一旦截斷貿易過程的某個程序,至少整個買賣系統,便會出亂子的,而讓生態環境中的鍊子,得以重新串聯,構成平衡。



這樣的揭發真相過程,其實可以說是這位世界知名的海豚訓練師Ric自己對海豚的懺情錄。在和海豚朝夕相處,對他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後,進而產生深厚的情感,所以悔恨於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竟是造成如今海洋世界海豚表演大受歡迎的濫觴,巴不得想把所有海洋世界的海豚拯救出來,並因此進出監獄好幾次。沒想到,卻在日本和歌山太地漁村更發現了屠殺海豚的行為,孰可忍孰不可忍。



海洋世界的海豚被囚禁已經夠可憐了!更何況屠殺海豚,甚至連幼小的小海豚也殺!Ric給我的感覺,是有點無力改變整個已蔚為風潮的海洋世界的設施,但知曉著竟還有如此嚴重的濫殺行為,又太地也是全世界海豚的集散地,若能在這邊做些什麼,或許如此過於過份的行為,便能夠開始適可而止。只是這樣的過程是艱辛的,畢竟即便其他國家的憂心撻伐,日本方面仍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同時當地漁民又對他們的嚴密監視,可想可知,想要得到素材,拍攝過程是多麼地辛苦。因而紀錄整個過程的這部電影,並非像我們所想像的記錄片般,平板地堆疊指陳出所想要紀錄的觀點而已,反而還有諜對諜的緊張刺激感,就像同類型的劇情片一般,我的心情也隨著他們行動的成敗起伏著,也擔心著會不會隨時有讓人出乎意料的悲劇。



這樣看來,Ric和導演以及整個團隊,真的是百折不撓的環保鬥士呀!為了一個生物在生態圈位置的保留,不惜冒著身陷囹圄的危險,甚至是生命的危險,僅僅只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整部影片最後的血淋淋殘酷畫面。或許並不一定能夠換來全面的改變,但至少讓大家知道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進而影響其他人的想法。



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的,小蝦米雖然撼動不了大鯨魚,但是可以透過行動,慢慢影響其他人的,到最後,十根筷子在一起,就難以折斷了。環境保護更是如此,從微小的地方開始,或許就能間接影響許多事情,重要的是能夠挺身而出,就像那兩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市議員。人類已經濫用地球上很多資源了,當資源耗竭之後,甚至還染指其他替代資源,殊不知,當沒有替代方案的那一天到來,或甚至不需要等到那時候,自然終將發狂,向人類反撲,就像許多災難電影的情節一樣。



說到災難電影,腦海中突然浮現一個想法:環境遭受到官商勾結,資本主義的托辣斯的戕害,甚至為了爭取如此行為合法化,進而國家與國家互換利益的交相賊,更讓破壞行為一發不可收拾,讓人不禁大大地搖頭嘆氣;但當災難產生時,政府又一副無能為力拯救所有人,只能對某些人道歉。有沒有曾經考慮過,有些官商勾結的舉動如果停止,或能夠窮得裡直氣壯地反對某些人的謬論時,會不會生態就能維持平衡,不再遭到破壞,人類也就不會被自然吞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