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07]Mommy-親愛媽咪:無奈母親

『為母則強』,似乎所有過去很難完成的事,當成為母親之後,竟能迎刃而解,或竟能咬著牙撐過去。只是韌性十足,無比萬能或許不過是一瞬間的武裝,事過境遷仍不勝唏噓,特別是當身邊無人支持的時候,內心宛若玻璃般尤其易被擊碎,縱使擁有快樂幸福的時光,不過皆稍縱即逝,遑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Mommy》便說著如此為人母的掙扎。
大抵來說,本部電影為導演首部電影《J'ai Tué ma Mère(聽媽媽的話)》的延續。首作較從兒子的觀點成影,這個故事則有感多數從母親的感受出發,當她面對一個有情緒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時常捅婁子或讓她難下台階之時。尤其影片開宗明義給大家一個「國家立了法令,家長若有經濟困難或身心障礙的話,有權可以不經正式程序將具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孩子送到醫院治療」的假設,母愛與無能的拉扯更是天人交戰。

故事單純不複雜,描繪母親與兒子之間相處的情形或可明確地說是愛的角力。導演精挑細選每一幕情節,因此每個段落的情緒皆顯得相當飽滿。從母親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無時無刻捍衛自己孩子的權利,發自內心愛自己的孩子,甚至租了間房子要一起同住,另外一方面又得同時面對生計和兒子的瘋狂,自相矛盾,又無有效的管教,顯露出頻繁補破洞的疲態,外加獨立撫養孩子,於是總在不經意間吐露自己悲慘的處境。

從兒子的角度來看,他知道他只剩母親一個人了,這唯一的愛。他會為她挺身而出,如計程車司機罵她母親時,他跳上對方車的引擎蓋上叫囂,儘管那場鬧劇他也得負點責任;他會買禮物送媽媽,儘管他不曾留意家裡經濟困難;他不喜歡被其他男人搶走他的愛,就算是為了解決他導致的嚴重問題,但一來由於出自忌妒,二來他也不希望母親這樣糟蹋她自己......

別人可能沒辦法察覺,但兒子仍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維持著這個家的完整性以及回應母親的照顧,即便看來有越幫越忙的遺憾。又,聲聲被逼急而脫口,愛的確認,畢竟他看似張狂的情緒底下,掩飾著一顆易碎的心,那一場被威脅的場景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和介入他們生活的鄰居太太恰成輝映。儘管她的背景幾乎架空,不過幾個在鄰居家流轉的鏡頭,尚能窺探一二。熱鬧與安靜(或該說冷淡)的對比,炙熱欣羨的目光,還有她本身首語難發的語言障礙,鄰居太太或許委身於這對母子的困頓之家,才看的見自己的存在感,看的到自己的價值吧,以與付出給自己家庭相同的努力來看的話!?猶記得兩個媽媽之間意圖持續下去的談話,卻被女兒、丈夫叫喚的聲音接連打斷,不得不中輟的尷尬,鄰居太太感覺上沒什麼自主性。

反之,母親大概其實也羨慕著對面鄰居一家三口和樂的生活吧!?從母親拿著酒瓶主動去拜訪時有稍微梳妝打扮的場景便可推測。這樣讓兩位母親各自到對方家的安排其實也是種母親想脫離時時刻刻都得面對自己無能為力的狀態,一邊是衝突的高壓,一邊是被忽略的寂寞。

回到主軸的母子兩人。就算再怎麼充滿愛,充滿善意,一旦讓人疲於奔命,從不消停,愛便會消磨殆盡。打從開場第一個場景開始,故事及一比一比例的鏡頭就讓母親陷在如此的困境之中,禍事屢屢接踵而至,不過也有小確幸之時,但不能奢求更多了,好景難常,每一刻快樂時光皆為吉光片羽。導演特別用慢動作的拍攝方式似乎想讓如此幸福的點滴永恆停駐,同時搭配動人樂曲,也讓觀影者如我有種觀賞動人MV的錯覺。

我想母親還是渴望著孩子能夠在自己撫養之下好好地成長,甚至已替他的未來描繪出寬廣的藍圖,正如那時候畫面比例是開闊的一樣,但後來興許已經極限了吧!或許我們也跟鄰居太太一樣對母親後來的決定有點微詞,兩個母親的對比回應到一開始機構人員自以為對孩子好而提出送到醫院接受治療的建議,但誰又可以參透家家那本難唸的經,理解箇中辛酸呢?!

這部電影削弱了人對於親子關係冠冕堂皇的想法,增加了些許對這樣困頓家庭的同情。他們的愛不是不夠,甚至應該還更加濃烈,只是建立在摩擦太大的前提之上,非得提升強度才能感受的到,但總會存在力有未逮之時。於是兒子或許幡然醒悟,最後不顧一切地脫逃,為了愛,為了母親......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506]Love is Strange-愛,不散:老年同志幸福的示範

這部電影,我以為會不斷拋出老年同志的生存議題,我以為多元成家在社會體系裡被接納度會被持續地挑戰,我以為這又將會是場熱血澎湃,據理力爭的革命線上,但卻安靜平淡的咋舌,不卑不亢地倒也凝聚起一些力量。愛不分國界、性別、年齡、種族,因為愛的傳遞,生命才充滿溫度及色彩。這是愛,不散。
在Ben和George受到眾人祝福,歡天喜地結連理後,George所任職的教會學校竟然因為『結婚成家』這一根稻草,終結了多年在此教書的工作,頓時只靠Ben的退休金是無法負荷原有的公寓開銷而只好選擇黯然離開,莫可奈何地顛沛流離。幸賴親戚朋友們的展開雙臂讓他們就近居住,不過也拆散新婚燕爾的小倆口。

且顯然他們兩人的步調皆未能跟上寄住家庭。George無法適應天天都開趴的居住環境,Ben則一點也沒察覺到他嚴重打擾到姪子一家三口的生活(或該說一家兩口,因為一家之主常因工作不在,第三口是兒子的朋友)。當故事走到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個人不禁覺得當時婚禮上誠摯的祝福似乎只是違心之論,另為何當時不去住遠離市區的Mindy家呢?!兩個人可以在一起,影響應該也可降至最低,現在這些狗屁倒灶的埋怨,徒增惱人的追悔,事情一開始說開來不就好了!

只是我想,打從事件剛發生後,討論要如何幫忙Ben和George時,導演將過程嘎然而止,未呈現出或許冗長甚至鬼打牆的協商,有一部分是為免破壞觀影心情及敘事節奏,另一方面應是和大多數人遇到這樣狀況的結局差不多,Ben和George後來莫名其妙地接受了最後決議的安排,而從不知道如何調解出這樣的決定,可能是因為一旦有些事情說出口了,就難免會傷害到人的緣故而選擇直奔結論吧!

儘管前段後半部所述純屬臆測,但卻在Ben姪子一家三口與Ben生活的片段中,捕捉到類似的命題,而我以為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了。為了怕傷害,為了怕讓人失望,總在欲言又止後選擇放棄不說,然誤會及怨氣累積,消磨了對彼此的愛,或拋出個問題,這些有口難言真的是愛嗎?直到最後脫口的已是無法挽回的大大傷害。

Ben和George之於寄住的兩家庭是外人也就見怪不怪,不過Ben姪子一家又是一幅甚麼微妙的光景呢!?在問題慢慢浮現之際。這些景象恰好和Ben與George分居後約了一場會的各情節形成強烈的對比,可以說好好地示範了甚麼才是真正的愛。無條件地信任對方;不因潦倒失敗就怪罪對方;一起編織著屬於未來的美夢......那顆長鏡頭,拍著走在街道上,漸行漸遠的兩人背影,搭配昏黃的燈光,縱使不光彩炫目,卻是最棒的人生風景。

於是不禁回頭思索在看著故事初始時所留下的假設:去住Maindy家,就萬事如意嗎?親情的愛都這麼脆弱不堪了,遑論友情之愛,更何況是有差距的彼此。真正的重點原來是他們其實可以住在城市裡,卻只因工作不認同同志婚姻而分離;原來是愛其實也要勇敢說出口,並奠基於彼此信任之上;原來愛是要互相陪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儘管將被革職的憤慨,無法一起生活的無奈等等較為負面的情緒及這樣的內容理當出現的慷慨激昂,都以一種淡然的態度去處理,或甚至導演不選擇去直視,只專心著眼於一般日常上,但橫亙生活瑣事之間,這對老夫夫的愛,搭配過場及場景中輕盈躍動,溫柔悠揚的鋼琴聲,卻充滿後座力地被深刻地感染,背後的議題相對地凸顯出來,以一種曖曖內含光的姿態。

很多事情沒說出來,我們不知道答案,很可能永遠也不知道了,就像這部電影某些細節一樣,沒有說得很完整,但倒是可以細細品嘗。Ben的遺作兩幅畫,姪子這麼尊敬,守護著Ben,姪子之兒和他朋友的關係,被竊的書:大鼻子情聖,Ben和姪子的兒子討論該怎麼去愛......驀然互相連結了起來。

姪子的兒子於倒數第二幕裡,難過地哭泣了!或許Ben確實填補了他的空虛寂寞,取代了家人,卻被自己自以為是的張狂狠狠地羞辱;可能Ben也告訴他不要對愛有所遲疑,勇敢跨出去第一步,讓他擁有了幸福。於是了然於心的最後一幕,擦乾眼淚,陽光在樹葉疏疏密密的間隙灑下,映照著幸福掛在嘴角,溜著滑板的兩人。年老,年輕,同志以及膚色,愛沒界線,只是我們是否有好好地,勇敢地表達出來呢?以任何形式。


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05]Starred up-超危險人物:父母之愛該怎麼給

暴戾,陽剛之氣過剩的監獄風雲,人人為求自保,不得不將自己武裝起來或有些秘密交易,好求得全身而退。在此背景下,塑造出一個令人惴惴不安的青年罪犯,隨著助人者的介入,將自己被囚禁的情感慢慢釋放,並亦步亦趨故事發展,摸清青年的背景,和談話團體的成員遙相對照。原來需要的不過只是被看見需求的愛而已。這是超危險人物。
這個孩子Eric,雖然姓Love,但幾場戲下來就看出他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並充滿攻擊性,充滿著與愛相反的恨意。看起來有兩位監獄裡的仁兄對他特別的關心,其一是這個監獄裡罪犯們的頭頭Neville,告誡著他應該遵守監獄的規定,說不定可以轉獄,畢竟此地不是Eric這個年紀應該存在的場所;其二為談話團體的主導者Oliver,他希望能透過團體解開這個少年虞犯的心結。

對Eric有所牽動的兩個角色,在這個劇本當中兩相對照。一方是代表監獄高壓的統治,無論如何,鎮壓再說,透過內部的頭頭掌控情勢,以維持相安無事的和平,另一方則願意從教育的觀點給予Eric所缺乏的內控能力。從此立足點上存在個很可以進行討論的空間,關於性本善或性本惡以及著眼當下的行為問題抑或過去背景對個人的形塑。

不過故事尚丟出更饒富興味的內容,在觀影者隱約聞嗅到Eric和Neville的關係後,Eric那些狂暴行為的背後驀然清晰浮現導致如今樣貌的前導情節,不過私以為鑲嵌些過去的悲慘影像取代以台詞補足前情架空的方式,上一段的論點或許會更有偏向某方的力度,但導演或許將這個有爭議的議題留給觀眾去思考,而較偏重於場景內眼前所及,Eric和Neville之間難解的習題。

事實上,導演將兩人之間的角力,幽微的情緒刻畫得相當細緻。Eric事事反抗,可能已經不信任Neville,只覺得找碴絕對少不了Neville這一份或Neville的存在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不會更好,所以總有種將門甩在Neville臉上吃閉門羹的氛圍,況且他在與團體成員聊到母親時,總在表面的不屑一顧之下,有著意在言外,更錯縱複雜的心情,對家人這樣的角色;Neville則不斷地想重建起自己的威嚴,補償過往的缺憾,但卻還是笨拙地習慣性掌控,更甚透過高壓的恐嚇遂行,而不禁將這個角色與監控監獄和平的獄警連結起來。

因此,忌妒就在Eric因為談話團體的功效,慢慢進步,逐漸成熟的蛻變當中,像傳染病毒一樣,在空氣裡,揮散蔓延。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健身房的那場戲,朋友用難聽話激勵,Neville直覺認為這是挑釁,原本要為Eric強出頭,卻在Eric打太極四兩撥千金之下,尷尬,無用武的冷水潑熄了蓄勢待發的張狂怒火,滿溢一地。

實在無法怪罪Neville,多數人只會用自己習慣或所學得及認知的方式去對待一個人,但或許Eric在意的不過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有這樣的關心是否已經太遲,又這樣的關心總會在進入Eric的內心之前變質。於是存在著Neville與同寢獄友的曖昧,應該可以解讀成父愛的流露,是對象的替代,也是因為表達無能的疏通之法,卻仍然努力過頭讓自己下不了台階,尤其Neville後來加入談話團體後,兇暴地攪亂一池春水,看來不過是脆弱的武裝罷了,儘管猛烈得不忍足睹,卻聽見離開身影間滴落的眼淚。

又或許Neville從未將自己的心貼近Eric的心,不懂得怎麼去愛,去關心而已,可能是多年的疏離而彆扭,抑或認為這不應該是一個大男人會做的事吧?即便他沒有像團體裡面可以培養控制情緒的能力,但團體成員只因為是同在一個團體便全心全意地為彼此著想,就算戰火點燃也能輕易地一筆勾銷的情節,除了感化Eric,讓他願意加入團體之外,與Neville付出關心的方式有所差異倒也清晰起來。

一直到最後一幕,命在旦夕之際,兩顆封閉的心才真正打開門靠近,而觀影者總算到最後的最後才確定彼此的身份,雖然劇情簡介早已提及,不過那聲呼喚是個心結解開的開始。表面上,獄方差點大獲全勝,踢走助人者,又將被情感擊潰得不堪一擊的核心鏟除,但故事之外,縱使無法參與,但卻對兩人關係的好轉與Neville和Eric自身的助益,指日可待。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504]Wild-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險峻中的美好

隨著導演高明的蒙太奇手法,不管是影像還是聲音,層層卸下故事主人翁Cheryl健行於太平洋屋脊這段旅程裡,堅持及勇敢的武裝,最後把內裡其實是脆弱不堪的女主角毫無保留地袒裎於觀影者面前。同時這趟旅途之艱辛,也對應了悲慘的生命,精彩互文。這是Wild。
氣喘吁吁,費力地將自己安頓在地上,脫下鞋襪,血汙爬滿傷痕累累的腳趾頭,牙一咬,指甲被迫離『腳』出走,心碎地慘嚎,仍禍不單行,鞋子也如同浪子不回頭地揮揮鞋帶,縱使此時置高於心曠神怡的美景裡,也無心飽覽,內心應不斷重播著『我該怎麼繼續走下去』的心聲吧!?

這才只是第一幕而已,緊接著又是過於沉重的背包讓觀影者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地到底是人在背東西,還是東西背人,又是攜帶型瓦斯沒有處理好,已無熱食的可能性,又是前不巴村,後不著店的人煙罕至......等,每一個困難、不方便都提升了這趟健行難以完成的機率,看著看著大家應該不自覺會放棄,甚至連電影裡的橫越老手都放棄了,但Cheryl卻沒有。

一般來說,故事通常在以描述遭遇麻煩的濫觴後,會回到故事主軸的原點從頭娓娓道來,不過這部電影,導演卻不採用這樣的形式,而是將過往提綱挈領式地穿插在健行途中,一方面將這趟旅程的艱辛表露無遺,更加強力度,也有感於導演其實也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互文那些浮光掠影的記憶之苦痛至深。

對於被剪接而支解瑣碎的過去們,導演循序漸進地以聲音的有無強化其與主要故事的連結。原本可能就只是在腦海裡驚鴻一瞥,一時的寂寞所致,但隨著步行天數增多,孤獨拉長,已經成為過去式的倒也歷歷在目,到最後,立體地讓觀影者補齊了Cheryl健行之前的人生。

又用精彩的剪接技術任由影像與聲音遊走於過去與現在的皺褶中,即便這個旅程為了拋開過去的低盪荒唐,惟隻身一人抽離出一切時,才能清楚澄澈地看到核心。就好像在走到一個段落後,才有人提醒她,有些東西根本不需要帶著健行,才會比較輕鬆,一如她始終無法割捨已逝去的情感,而辛苦地步履蹣跚於人生道路上一樣,於是直到接近旅途終點,聽到小男孩哼唱歌曲,才肝腸寸斷地呼喊著自己的思念,將鬱積在內心的情感宣洩。

或許她想成為她最敬愛的母親,卻走不出失去的傷痛,無奈淪為最討厭的父親,持續苟且辜負著自己所愛的人,尚藉由短暫逃避來麻醉傷痛,怎料卻迷失在性愛及毒品的誘惑裡。開始旅程的當兒,初入住旅館時,在人數上的堅持應是一種切割手段,而將母親骨灰吞下肚,則是一種轉化成為自己偶像的儀式。乍看這些過程是如此容易,不過在了解Cheryl的過去後,才會體會到那些簡單的動作是需要很強決心的!正如同旅途中的初識不斷地稱讚Cheryl實在太厲害,殊不知只有經歷過各式危險的自己,不斷被鼓勵可以放棄的自己,才能體會其中冷暖。

Cheryl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不也像這趟旅程一樣嗎?除了前述之外,我們以為很糟的狀況,但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差,就像Cheryl遇到正要在農地裡工作的粗獷農夫,初聞到似乎一觸即發的危險氣息,但農夫卻只是單純地滿足她的要求;我們自以為萬事俱備,卻天有不測風雲,就像休息站的主人提醒著要多裝點水,Cheryl卻信誓旦旦地每10公里就有儲水槽,誰知道發現儲水槽後,卻面臨沒水的窘境......人生總似乎不允許讓你做好每一件事,也不讓你每件事都能獲得幸運,宛若Cheryl最後的慨歎。

但是在苦難之中,必定有甜美的果實,讓我們有著動力繼續前行。就好像儘管走在太平洋屋脊步道,過程艱辛無比,又只有獨自一人,但大自然風景,鬼斧神工,美不勝收,總讓人心曠神怡;也如同Cheryl的母親雖然一直被父親家暴,但她依靠的是她此生最美麗的風景--一雙兒女,因此依然熱愛自己的人生。或許唯有自己能發現其中的美麗,就算正值人間煉獄,也甘之如飴,不會放棄,仍能泰然自若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