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99]東京狂想曲-Tokyo!

一個變成椅子的女人,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怪客,一群足不出戶的人們,東京到底怎麼了?這是東京狂想曲



本部電影由三位導演共同執導完成,他們就自己對東京的印象,發想出三段故事,不僅僅是對東京印象的誇張化,更藉由這些印象來對照或衍伸出故事中表達人性的內容,相當有趣,也充滿奇想,但又極具意義



第一段< >

短短的一支短片,就可以大概將此粗略分為兩個部份,前半段,個人以為是導演對東京的印象:生活大不易,空間又狹窄,物價又高,所以當年輕有為的青年,準備到這樣的大都市逐夢時,首當其衝的便是經濟的問題,甚至有時還伴隨著寄人籬下的困窘,片中的主要角色:一對情侶,便是這樣的情狀



延伸到這部片的後半段,女生為了男生前一天晚上說她胸無大志而生氣,而晚上又聽到她的好朋友竟然說她都沒在努力,結果隔天她竟然神奇地變成了椅子,她是在逃避的現實帶給她的沉重壓力吧!?變成椅子後,多麼輕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著快樂無壓的生活,卻不會被說成沒有理想抱負,且也不會做了那麼多努力,卻因為沒被人看到成果而被貶得一文不值吧!?



而為什麼選擇椅子呢!?我想大概是"椅子"可以支撐人的體重,而從中抽出"支撐"的概念吧!?而片子中的女生不管是男友,還是她變成椅子後,被帶到一個音樂演奏家的住所久居,在在都是默默地付出,在背後支撐著男人的角色,其實女生還是有在做事情的,為了他心愛的人,就算這些事情看起來是多麼微不足道,或者是尚未有一些成果出來,但他仍有他存在的價值,他絕對不單單只是一個室內設計而已,就如同一把平凡無奇的椅子一般,而是既然存在就有他自身的價值,



只可惜藝術家的男友總是只專注在自己的創作上,就如同劇中提到的"藝術家總是忘我地投身在創作當中,而忽略女朋友"的話,雖然這句話的意思描述著普遍藝術家的個性,但不也是意謂著這股支撐力量或某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功用的不珍惜嗎?甚至可以延伸到幾乎嫌棄糟糠妻,對她忘恩負義的男性



這部短片似乎除了告訴我們一個偉大的男人應該好好珍惜總在背後默默支持自己的女人之餘,每個人生而在世,絕對有他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價值,我們不應該以實際成果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才是,當然能好好地活著,好好地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段< >

Merde為法文"狗屎"的意思,生活在龐大壓力下的現代人,一定會有生活不如意的事物,一定會有許多令人想罵髒話的狀況,一定會想要不受拘束地做一些瘋狂的事,以掙脫整個社會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牢籠,而下水道怪客"屎者",似乎就是我們心中這些俗稱罪惡的原型,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最爽的莫過於把整個世界炸掉吧!?雖然整部短片當中,並未提到屎者從何而來,而他所操的語言又是哪一條語系演化而來,但他不就是我們心目中那些惡意的產物嗎?片中帶到"屎者"和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南京大屠殺的紀念墳的場景的互動,我想導演便是從二次大戰時,日本的惡意延伸借代了今日的惡意



若大家共同有這樣的想法,不管是贊成或反對,便會凝聚成一股意識型態,這也就是為什麼,"屎者"成為一種風潮,或許我們可以說導演創造出"屎者"這樣的一個形象,其實是揣度現代人心目中某個被破壞怠盡的意識型態樣貌吧!?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中文片名要翻譯成"天下為屎"了



不過從另一個大眾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屎者"之所以成為家喻互曉的人物,我想是因為他是個為所不能為的人,而且這些事又是大家的心聲時,絕對會有人支持,甚至群起效尤,屎者勢必成為這些組織的icon,而有正面的支持,當然就會有反對的聲浪與之相抗衡,當一個風行的事物有其正反兩面評價的



當然可以成為風潮,沒有背後的一些社會因素,是支撐不起這樣一個風潮的,媒體顯然是幕後的推手,君不見本部短片,運用許多手提攝影機(或真的使用手機,不得而知!?)製作出新聞資料畫面的感覺,還有幾幕新聞現場,幾幕訪問民眾的看法,當然有媒體的報導,也還要有企業團體將商機描準於此,這不是對媒體的報導以及民眾一窩蜂地去盲目跟隨信仰,跟隨熱潮的一種嘲諷嗎?





第三段< >

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整段其實在描述一對男女相識相戀的過程,只是運用近來在日本越來越多的繭居族的意象來包裝,而繭居族也就是比御宅族,更重症,更足不出戶地悶在家裡,這種症狀常是來自於社會環境的壓力所造成的,而這樣的足不出戶,其實有點象徵著現代人在大都會如此弱肉強食的叢林中的冷漠,只有在共同遇到什麼災難時,才會釋出自己友善的手,但事情解決後,又形同陌路,更有一層比較表面的意義在於,當透過傳輸線的訂購,不管是電話,或是網路,越來越普遍之際,人和人面對接觸的機會也相對變少了,想當然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越來越疏離



另外也象徵著男女主角,一開始心如止水,而藉由位處地震帶的日本常發生的地震,象徵著主角們的心,一時天雷勾動地火地愛上了,特別是藉由繭居族難以步出家門的心情,來表達出喜歡一個人,向一個人告白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另外按鈕的設計,以及男主角去觸碰他,讓女生有反應的情況,帶有點女生的內心一點一滴被打動了的意思在吧!!



我很喜歡一開始在描述香川照之飾演的繭居族的生活情況的編排,相當流暢地運鏡就完整交待主角的生活,另外本部電影的光線運用也相當有感覺,再搭上三位主要演員的演技,特別是香川照之那種從原本心如止水的模樣,到猶豫不決最後不顧一切的心情轉變演得相當傑出;除此之外竹中直人與蒼井優所飾演的Pizza End的演員的角色設定,也相當突出!!



三個故事都相當有趣,意義深遠,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很容易在其中享受!!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8-98]冰火情敵-Musta Jää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9)

為了愛,你可以偽裝到什麼程度,你可以復仇到什麼程度;當你遭到推心置腹背叛,又遭到所愛背叛時,你的世界將會崩毀到什麼程度?但不管怎樣,女人的堅強,絕對是極具韌性,絕對可以帶著她們度過層層難關,這是冰火情敵



"Musta Jää"片名原意"黑冰",意指寒冷北歐及北美地區,天寒地凍時的一種特殊景象:覆蓋在黑色柏油路上的雪,會融化成一層薄冰,看來雖黑亮透明,卻是易使駕駛人失去戒心的隱形殺手(節錄自開眼電影網"冰火情敵"的劇情介紹)



Saara為了會會老公的情人,並從他手中搶回老公,她便宛如黑冰一般,滲透入Tuuli的生活,在瞭解她,與她當上好朋友,讓她失去戒心之後,再狠狠地摔她一跤,但人算不如天算之下,她竟然發現自己和Tuuli,在某些觀念上,是如此的契合,且Tuuli還帶領她體驗了狂放的生活,撫慰了她這個老公被分享的受傷的心,若在不同的時空下,不同的背景,她們一定會是很好很好的朋友,只可惜眼前這個撫慰她受傷的心的人,就是她婚姻的第三者



本部片精彩的地方便在這裡,既要聽著對方描述著自己的戀愛心情,感到感同身受之餘,內心還有一把嫉妒的火在燃燒著;既要維持和對方友好的關係,但內心卻得處處算計,感覺有點像是精神分裂,表面與內心的狀態是天壤之別,但畢竟Saara沒有精神分裂,對於Tuuli給他友善的態度,似乎也慢慢動搖到她的內心,只是必須強壓抑著這樣的心情,同時仍然要在內心中與對方保持敵對那種掙扎情緒,是很難演出的,而在飾演Saara的Outi Maenpaa的深刻詮釋下,整部電影的這個部份是極具張力的,也無怪乎Outi Maenpaa因為這部片而奪下"芬蘭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實在實至名歸



不過這部電影並非這樣就結束了,撇開Saara精彩算計Tuuli的情節,之後的劇情,戲份轉到第三者Tuuli身上,其實一開始我覺得有點多餘,甚至覺得在某個場景(我有點忘了是哪個場景)嘎然而止,就會很棒,但之後的描述卻加深了本部電影所想要傳達的內容:女人的堅毅本性,她們可以為了愛,一個處心積慮去算計,一個則不管自己第三者的身份,而願意和元配對抗,甚至發現自己被算計,心愛的人去世後,仍執意要替心愛的人報仇並接在他之後殉情,同時其中還參雜了被自己以為的好朋友背叛的情緒,可見兩個女人是有多麼的堅強;但相較之下,片中的男主角就一點膽量也沒有的來面對這三角關係,敢作而不敢當,在不同人的面前說著不一樣的話,甚至在事實被拆穿後,仍然軟弱無力去面對,看了實在替劇中的兩個女人感到遺憾,深愛地竟然是如此這般不堪的男人



也因為後面加重Tuuli的戲份,讓整部戲完全是一個女人至上的電影,感覺上好像是一場女子內心戲摔角大賽,軟弱的男性請站壁,台上的女人一方假裝示好地耍賤招之後,另一方遭到背叛後,也不甘示弱地也出招,滿場的血肉橫飛,台下的男人卻四處走避,"你不敢面對,我們自己解決的那種意味",同時有股大大嘲諷男性之於女性,猶如精蟲衝腦的沙豬,只用下半身思考,滿足自己的欲望,卻無法承擔東窗事發的軟弱的意味,或許也可以說在某些案例下,女人和男人之於愛情的態度是不同的:女人比較重視愛情的感覺,一旦愛上了就會認定對方,並死心蹋地的,但相對於男人之於愛情,心思沒這麼細膩,比較喜歡刺激的感受,欲望成為主要主導權,只在乎爽不爽,所以遇到不爽的事,就只有逃避,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並不是所有男人女人都是這樣的,但大抵是男性女性愛情觀的典型,而本部電影便以這個典型為出發地去發展這個故事,並描述這樣的典型,顯然頗為成功



當然女性意識抬頭,男人女人的愛情典型雖有不同,但像對於這樣第三者的戲碼的事後結果,隨著時代不同,而漸漸改變,雖然這部電影在結尾未替這兩位女性之後的關係做更深入的描述,但在最後一幕,Saara請Tuuli保重時,我可以感受到兩人都替自己付出的愛,付出的用心,感到不值,必期望未來可以找到一個更契合的人吧?!不過整部片這樣走下來,感覺上Tuuli的戲份仍不足以於Saara抗衡,因而後半段情感傳遞得不夠深刻,且處理得有點倉促,導致雖想要平衡地傳達出概念,雖然也可以感受到導演的意圖,但在不足的狀況下,顯得有點頭重腳輕,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結論是這是一場用盡心機,搶回丈夫的大作戰,片中將對愛的情緒,嫉妒的情緒,"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的左右為難的情緒,以及友情愛情同時遭到背叛的幾種主要情緒,描寫得相當深刻,同時也看到某部份上,女人和男人對愛情觀是大不相同的,在此之上,特別為女人的堅毅動容,為男人的軟弱不屑,是一部頗為精彩的電影,附帶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配樂也相當值得一聽,不愧是得到"芬蘭奧斯卡"加冕的作品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8-97]停車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8)

雖然並排停車讓劇中男主角一直回不了家,赴他那為挽救關係而和越來越貌合神離的妻子所做的約定,但若沒有這個並排停車,以男主角這樣的社經地位.或許他就沒有辦法遇到這些可能和他一輩子八竿子也打不到的人群,與他們比起來,自己婚姻的不幸,似乎也不算什麼了!?這是停車



這一部戲的題材是相當有趣的,藉由一個偶發事件:並排停車,讓我們看到許多社會上光陸怪離的事件,雖然這是一部電影,是一齣憑空想像出來的戲劇,但難保真實社會上,不會發生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有時候甚至比戲劇還要精彩,要不然怎會有人生如戲的比喻呢?



就劇情結構來看,一樁樁的人事物,有時候岔開來描寫那個事件的主角所擁有的故事,然後再回到主線上來,其實是有點混亂的,再加上一些惡搞的趣味,一開始我是有點不太適應的,不過當最後一場,主角陳莫說著大意是如此的話:人生會有許多轉折,轉折通常都會突然就結束了,讓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度瞬間升高,再加上導演在映後座談上,不知是哪個問題的回答,說著本片是要帶給人一個希望,讓我覺得或許本部電影其實只是要說,在人生旅途上,會遭遇到許多困境,挫折,阻礙著自己繼續往前行,但這些痛苦會突然就結束,只要懷抱著希望,自己就可以繼續往前行



或許我們可以將片中主角陳莫的回家之路比喻成人生旅途上,而從被並排停車開始,便是他遇到一連串轉折的開始,其實從片中可以看到,這些轉折並非都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有時候只是陳莫的一念之差,而讓他又陷入另一個轉折當中,其實這不也是表現出人生某個階段的抉擇,都是極為重要的,這將會影響之後的路途的狀況,但導演並非要很批判性地評價著某些選擇,而是當你選了這項選擇之後,你就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而搞不好你剛好就和陳莫一樣,遇到的都是比較灰暗,比較痛苦的處境



不過說是說灰暗的處境,也只是我們的感覺所做的評論罷了,這就好像我們冒了點風險,選擇了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東西一樣,一定會有不適應,以及痛苦,但要不是做了這樣的選擇,我們會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嗎?就如同陳莫一樣,若他不做這些決定,他其實早早就可以回家和太太修補感情,就不會看到這些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遇到的情景:屬於較低層社會,或者是擁抱不幸的人的生活



這些情境,搭以導演運用一些記錄片的拍攝技巧,以及攝影中鮮明的用色,帶給我夢境般的感受,其實我覺得每個可以坐在戲院中觀賞這部電影的觀影者,幾乎都和陳莫是屬於同一種類型的人,較少親眼看到這些比較社會底層的畫面,所以當他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都會懷疑是不是哪齣八點檔,哪部電影出現在夢中了,可是眼見為憑,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都是事實,若我們是劇中的陳莫的話,只是有時候這些真實竟可能比捏造的還虛假,還誇張,所以我們才以為這是一場夢吧!?



其實也說不一定,所有我們眼睛看到的,搞不好只是陳莫想像出來的藉口好讓自己的晚回家更有立場一點,誰說得準呢??眼見真得為憑嗎?人生短暫須臾,雖然我們覺得自己存在,卻因為過於短暫而讓人覺得有如一場戲一般的不真實,也是因為我們接觸了太多的故事,再加上人類有太多的想像,會編造許多故事與藉口,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虛實交錯,而讓我們總是分不清什麼是眼前最根本的事實,所以才有更多比表演更多荒謬的事實存在



陳莫為什麼在每次其實他都可以離開走人的情況下,而回頭去做另一件事,而不回家呢??雖然他說著要去找那個並排停車的人算帳,雖然他說他答應小女孩要回去看他,但我想他只是用虛假的東西掩蓋出自己不願去觸碰的事實吧!?問問那些不愛回家的男人,應該就可以問出解答:家裡其實才是他真正的壓力源



不過正是因為這些接觸,才讓他感到自己在婚姻中所遭受到的痛苦其實根本不算什麼,因為這些比他擁有更大傷痛的底層的人們,卻懷抱著自己的不幸,依然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因而讓他有所體悟吧!?但走過這些經歷之後,我想他也更有勇氣去面對困境,並懷抱著這些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的希望吧!?最後他帶走的小孩,就如同導演映後座談所說的,他帶走的是一個希望,也是這些經歷下來的收穫,不管他所遭遇的事情是真實抑或是憑空捏造



在這裡要來談談那些讓陳莫鼓起希望的人,他們也呼應了整部片所表達的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讓他們的生活陷入無比的痛苦當中,如裁縫師與妓女,但他們卻一直懷抱著事情總有轉機的希望,而才能一直存活到現在吧!?快樂理髮師則是曾經的選擇讓自己被截了肢,但當雲淡風輕,選擇了另一個選擇之後,他現在生活過得倒也愜意,不是嗎?而兒子已被槍決的祖孫三人,祖父母為了孫女健康的活著,孫女則期待著那未曾蒙面的雙親的歸來,而努力地活著,結果遇上主角陳莫,成為他們期盼已久的希望,就是他們的尊重自己的選擇,雖然默默地面對自己的困境,承擔這一切痛苦,都懷著希望地咬牙撐下去,才牽動著陳莫內心的什麼吧!?其實在第二度去看爺孫倆的時候,主角的名字才宣告出來,"陳莫"音同"沉默",就好像再說這些劇中的主要出場人物般,同時也間接透露出現代人的痛苦吧!?



這絕對是台灣電影中,無法歸類的電影類型:比較不一樣的敘事風格與不一樣的影像技巧,一開始我實在無法適應,但幸虧結尾的結語,讓我發覺這部電影所帶給我們實在太多太多了!!很有意思的一部電影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8-96]愛的發聲練習

我們都幻想著自己應該是處於愛情中某個特定的位置,但不經過一次又一次愛的體驗,不斷地推翻重建自己在愛情的位置,是無法看見自己所要的愛情,所要的幸福的全貌的,這是愛的發聲練習



故事是描述一個女生"小貓",從18歲到28歲的愛情故事,她分別遇到了不同的男人,並在這幾個男人中,去體會什麼是愛



愛是什麼?幸福是什麼?是整個故事小貓一直在詢問著自己,在詢問著別人的問題,隨著小貓的家庭背景,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戀愛經驗,而讓她的答案,一次又一次的改變,而在這一連串的改變中,她在每次獲得解答之後所建構的世界也一次又一次的崩解,我想她只是想要愛人,想要被人愛罷了,她只是想得到她那份小小的幸福



從第一個階段和阿良在一起的時期,因為自小就被遺棄而缺乏被愛,所以一直以為愛與幸福,其實是一個人和一個人全心彼此愛著,並建立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庭,同時共同呵護這個家庭成長,到第二階段阿良與小貓不得不分離,小貓不得不為了生活上網援交而遇見小古之後,所經歷的滿足自己欲望的愛情,原本以為這就是她想要的,卻又發現自己是第三者,因而愛情再度破碎,可是卻又離不開小古的懷抱,直到第三階段遇見sunshine的細心呵護,漸漸地她發現原來自己對自己所想要的幸福,並不如所想像中的單純



我感覺到整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是愛情不是只有兩個人的關係罷了,愛情可能還包含更多的可能性,而三個男人,阿良,小古,Sunshine之於小貓,分別在小貓身上佔有很重要的意義:阿良是小貓的靈魂伴侶;小古是小貓的肉體伴侶;而Sunshine則是走入家庭,可以當小貓的好老公的人,在小貓的生命裡,我想三個人都缺一不可,但在現今社會裡,又有誰可以接受這樣的愛情狀態呢?



雖然數量是在上升當中的,但我想還只是少數,就連小貓一開始也是無法接受的,所以雖然分手,但卻無法不去忘懷分手情人所帶給他的感受,然後懷疑自己原來和自己所討厭的媽媽的婚姻狀況,其實半斤八兩,不過當她可以和阿良,愛著阿良的阿杰,妹妹小晴住在一起後,當她可以坦然地和小古發生關係後,當她看著阿杰深深愛著阿良但從未退縮並和她成為好朋友,小古深愛著自己的老婆卻還和她自己做愛的種種出她意料之外的愛後,她終於瞭解自己所需要愛情的全貌,至少是有90%的全貌,所以才會在面對Sunshine與家人的溫柔呵護,她才臨陣退縮,她實在害怕自己無法承受打擊,即Sunshine一家無法接受她的愛情觀,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她破碎的家庭



只是很可惜的是整個劇情都太過片段,無法有足夠的厚度去撐起劇中角色的感情,使得在許多情感戲當中,都顯得有點突兀,有點灑狗血,自溺,尤其是第一個段落,雖然說整部電影是在描寫小貓10年之間愛情故事的吉光片羽,所帶給小貓在愛情上,在幸福上的領悟,但應該可以再多透過鏡頭表達出更多情感吧?!唯有第二段與小古的難分難捨,顯然有比較好的處理,或許是因為有較長的篇幅的關係吧!?因為相較之下第三段對Sunshine和小貓相處的戲份的篇幅,則處理得太少,而讓人難於對於小貓離開Sunshine的理由產生共鳴,特別再加上懷孕之事交代不清楚,僅以一個鏡頭帶過,實在會讓觀影者一頭霧水,除非你事先做好功課,知道小貓的故事,是有包括被性侵的事情在裡面的,所以你才會想得到小貓肚裡的父親是誰,才會體會小貓離開的原因



另外,其實我覺得整部電影有點不上不下的感覺,在劇本上,我想應該可以做出很棒的劇情片;但在拍攝手法上,我感受到導演想要做點實驗的風格,用幾個特寫鏡頭,長鏡頭及fade out,以及主角自白來陳述感情,有點舞台劇的感覺在裡面,可是可能因為不夠純熟的關係,因而變成,要劇情片感覺情緒撐不起來,要特殊拍攝風格來傳遞感情,卻無法讓人有想像的空間,讓電影顯得有點力量薄弱,枉費了這個故事,不過對於小貓在劇中的情緒轉變,我到底還是可以透過導演的一些處理,體會到導演想要傳達的,不然也不會有前面的那些想法



雖然整部片有他的缺點存在,但尚且可以瞭解到劇中人物的掙扎,特別是主要角色小貓的掙扎,因此個人認為這一部仍是值得一看的電影,順帶一提,范曉萱為這部電影做的配樂以及主題曲,我很喜歡^^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95]追擊者-추격자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7) 

殘暴的殺人魔令人髮指,卻因為無能的警方,讓平白無辜的生命又多殞落幾個,到底警方是保護人民呢?還是只為保障自己而放任,甚至該死地促使命案發生呢?這是追擊者



故事便從皮條客發現自己旗下的妓女一一消失,而意外地發現到連續殺人魔,由於自己的身份特殊,以及首爾警方的無能與腐敗,讓殺人魔總是可以逃過一劫,甚至繼續為非作歹......



整個故事是相當扣人心弦的,我想是因為變態殺人魔相當地殘忍,竟是用尖銳物慢慢凌虐被害者至死,讓觀影者有股同仇敵愾的心情被激起,儘管他或許不是史上最殘忍最恐怖最具智慧最冷血的連續殺人兇手,甚至還有點笨笨的感覺,在執行殺人任務時還會被人懷疑,但我卻感受到他一種莫名的信心,深信自己絕對會因為證據不足而被釋放,所以耍得警察們團團轉,當然或許這一切都是因為前面的經驗而來,但我想他或許看穿了首爾警方的無能又腐敗,所以才這麼老神在在吧!?



就是因為如此,再看到那些殘忍的虐殺鏡頭後,我們越希望警方能夠大腕一點將殺人魔儘速定罪,並希望可以找到可能還存活著的美珍,但警方卻又總是無能地找不到證據,又總是專注在錯誤的事情上,而讓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讓觀影者的我們越來越緊張,尤其在捉錯人將真正變態殺人魔無罪釋放後的情節,更讓人不寒而慄,覺得心痛



很明顯地,導演絕對是想透過角色本身來諷刺首爾警方的無能,儘管殺人魔已自首自己是兇手,以及從殺人魔的行為來看,其實破綻百出,但他卻能夠不全盤托出,而在這樣的狀況下,找不到證據的警方更顯沒用,及愚蠢,明明事實就擺在眼前了,再輔以支線的潑糞事件,更證明此論點



不僅如此,從偵辦案件的過程中,所發現的一些事實,發現首爾警方不只無能,卻也腐敗,甚至有瀆職的實情發生,雖然片中只是粗略地帶過這個部份,但已經足夠讓我相信或許是首爾警方某些人為了掌握了這些可觀的權利,而不想被褫奪,再加上片中同時也提到牽扯到政治的壓力以及工作的有無的壓力,所以警方很在意媒體的看法,所以他們才汲汲營營地想要偵破案件,還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形象



可是心急又沒有能力的狀況下,就會有問題產生,要不說謊,捏造真相結案,這個部份讓我想到Changeling(陌生的孩子)影片中的隊長,要不就是過於以某前提為假設,而忽略了正確的事實,這在片中都有一些描寫,我覺得這都是殺人魔的技倆罷了!!雖然他的犯案過程一直出槌,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殺人魔看穿了警方的無能,因為他並未小心翼翼,毫無後顧之憂地犯案



只有皮條客看穿變態殺人魔的意圖:拖延戰術,殺人魔料中了上述的警察心情,竟然讓他盼到了釋放,卻只有皮條客仍對他是兇手而深信不疑,不過皮條客也不是挺厲害的,總是莽莽撞撞,總是擦肩而過,讓悲劇產生,我想影片中大量的"追"的場面,除了根基於事實:劇情的需情,另外應該也透露著追的人,也就是皮條客,警察們,總是無法追上被追的人,也就是變態殺人魔的影射,我想此為本部電影令人悲傷至極的部份,也是不落入俗套的一點,但卻還是很能夠引發觀影者情緒



本片並沒有絕對的英雄,也沒有絕對的冷酷殺手,只是在雙方都沒有很厲害,但案子卻一直如鯁在喉般的卡著的時候,那種心揪在一起的感覺,特別容易被觸發,而悲劇終於發生,那種感覺就升到最高點,原來其實我們的心也被編導的設計耍得團團轉,不是嗎?



全片唯一可惜的地方在於中間小女孩的失蹤,我想編導可能想藉由這個舉動,來加深皮條客要找回美珍的決心,並引導出最後對不起美珍,對不起孩子那無窮盡的悔恨,但對於失蹤那個事件,卻未做個交代,而懸空在那兒,不免會有疙瘩存在,可能期待著這個失蹤會是個劇情的關鍵,但期望落空後,便成為這部片中的最大懸案,幸虧整體的緊湊與整件事情所表露出來的遺憾,可以讓觀影者忘掉這個問題



就是因為情緒夠飽滿,牽動著觀眾的心,所以一些打鬥的場面,雖然既猛烈又殘忍,但卻可以感受到其中一方情緒,不管是悲傷的,或是心急如焚的;還有片中唯一較有著墨的殺人場面,雖然本質上是殘忍的,不忍足睹的,但和打鬥戲有著異曲同功之妙般地感受到另一方盈滿胸中的心情,甚至那慢動作處理的血的飛濺場景,則讓我有眼淚撲簌撲簌無法停止般地噴出的幻覺



這真的是一部看了會令人很沉重的電影,雖然有著理當應該很驚險刺激的追逐戰,有著殘暴無法逼視的打鬥殺人場景,但卻因為有著深層的情感在裡頭,竟也流露著巨大的哀傷,再加上首爾警方的瘡疤被揭露地令我大失所望,更讓我心揪在一塊,久久無法釋懷,這是這部電影的魔力,也是最精彩的地方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8-94]魔幻時刻-ザ。マジックアワー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6)

魔幻時刻是攝影用語,指的是白天轉為黑夜的黃昏時刻,其光影雲彩交織是一天當中最漂亮的時刻,在這部電影中指的是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在每個人的人生裡必定會有人生的顛峰,當然人生有起有落,我們難免會跌入谷底,但當我們處於低潮挫折時,相信自己,這絕對不是絕路,不要放棄,再耐心等待,必有登峰造極的一天,就如同今天錯過了美麗的黃昏,或陰天,但只要等到第二天,就會等到一天中最美麗的景色,這是魔幻時刻



這部片的故事是在說備後搭上了黑社會老大的情婦マリ,為了讓兩人活下來,藉口認識デラ富樫這名殺手,並要在五天內幫老大找到他,當然殺手不是這麼好找的,在期限的最後,只好找上很不有名的小小配角村田,要來欺騙老大,誰知道村田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用力完成身為演員應有的演技,卻大獲老大這一幫人的讚賞,而捲入了複雜的黑社會角力中



只能說這一部電影實在有趣至極,有趣的地方便在於村田誇張的演技,竟讓見過大風大浪的黑社會無一不折服,說穿了本部電影其實便是利用了虛和實的對比,搔到了觀影者的笑穴,說實話,村田的演技誇張到不在話下,但是人類的想像力無窮,或是傳言總是會被渲染地很恐怖,只要不按牌理出牌,過度誇張,夠恐怖夠神奇,就可以剛好符合冷血殺手的形象,而在老大一幫人都不知情的狀態下,就這樣被唬的一愣一愣的,誰知道這都只是演技,都只是巧合!但換做是黑社會這方面,卻是一切都有可能的真實



而另外一方面不知對方是真實存在的黑社會的村田,在被瞞在鼓裡的情況下,窮極演技之能事,親臨真正的槍淋彈雨,竟還能微笑,連村田的經紀人都震懾與場面的真實,殊不知這一切都是真槍實彈上陣,也難怪黑社會會震懾!!甚至還自以為地指導老大的手下怎麼樣演才能像一個黑社會,殊不知他們的確是黑社會!!這便是以為一切都是假象,卻萬萬沒想到是真實人生,一個不小心,就會死得不明不白



而備後要極力不讓自己所設下的騙局被拆穿,也是整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之一,也是片子裡最扣人心弦之處,每每謊言要被拆穿了,都不禁要為備後捏一把冷汗,同時也好奇著他要怎麼化險為夷,但終究紙包不住火;而備後也是穿梭於虛實之間的關鍵角色,他必須要和這兩造鬥志,既要維持虛假的完整,又要真實不沾染虛假,一下子要對演戲的村田指示,一下又要面臨最直接真實的世界,在所難免地虛假與真實便混在一起,而形成一片混亂,焦頭爛耳之際,還被不知情者雪上加霜,我想他心中一定os,不要說這一切都是真的!!不過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生命還有出自自己的柔情阿!!



片中在一開頭便用了拍電影比喻真實的人生其實似乎存在著某些夢幻不真實的時刻,而之後的場景好似預言靈驗般地呼應著這一句話,如同上述,一虛一實間隔地圍繞著這個故事,讓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傻傻分不情楚,我們又該相信什麼樣的真實呢?又什麼樣才是真實呢?有趣的是最後一幕好像是要回應整部電影的結束般,還真有著電影散場收工的畫面呢!



人生就是這樣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們有時候也搞不太清楚有些過於誇張,過於幸運,過於隨便套個什麼形容詞的事情,真的會是真實嗎?有時後感覺好像是假的有如作夢的事情卻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發生在你四周,是如此的真實,但我們信以為真的信念,有時卻是假的,可能是被騙,可能是被推翻,甚至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相較起宇宙的浩瀚,顯得短暫的人生,曇花一現地讓人覺得好像一點也不切實際,那我們又可以相信些什麼呢?



片中的人物便是在相信所見的是真實的情況下,狠狠地被摔了一跤,像村田以為這是自己成名的關鍵,卻發現只是逢場作戲;老大以為有了デラ富樫,便能東山再起,誰知道這個殺手卻是個冒牌貨......但整部電影卻在最後讓我有種感覺是我們所能感受到唯一的真實,似乎就是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目標,努力的生活而已,來證明自己的真正存在,重點是過程中那真實的感情,如此也不需要去管真不真,假不假了!!就去做就是了!!魔幻時刻的片名不也有著殊途同歸的意義嗎?感覺很夢幻抓不到的風景,其實卻是貨真價實,垂手可得的,只要你願意去追尋,並耐心等待,



因此片中也將魔幻時刻比喻為人生的高峰,也可以說是人生的目標吧!?因為遇到挫折過久,或者是達成目標這件事太過於虛幻,所以有人總覺得達到高峰,似乎只是癡人說夢話,但其實這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且僅僅近在咫尺,再多做些努力,再多給自己一些耐心等待,下一個魔幻時刻絕對會讓你等到的,自己千萬不要放棄阿!!片中的高瀨允如此勉勵著村田



特別提出來的是本部電影不僅有妻夫木聰,佐藤浩市,西田敏行,綾瀨遙,深津繪里等知名演員出演之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大咖在影片中客串一腳,以及一些知名的綠葉角色,甚至已逝的知名大導演市川崑都在影片中軋上一角呢!!還有片中的街道布景也做得相當漂亮,在上工作人員職責表時,我們可以看到搭一個布景的艱辛,其實也呼應了整部電影透露出拍攝電影,並非單打獨鬥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許多幕後的工作人員努力盡自己的職責,才能做出許多神奇的效果,近乎逼真,最後竟也讓老大的手下,瞠目結舌,也表現出電影的真真假假,其實就是因為有這些無名的幕後英雄,我們才可以享受到電影所帶給我們的魔幻時刻阿!!





反正這一部電影絕對好笑,也絕對扣人心弦,你看了開頭,你便會期待接下來要怎麼維持謊言呢?!或者是又會有什麼出其不意的笑點,同時也穿插了足夠的情感因素,去支撐這一切的發生,並在影片過程中帶出了人生的虛實不定,以及真實存在的意義為何的想法,並向所有辛苦的幕後工作人員表達致敬之意,很好看,很推薦,很適合放鬆心情



最後要替這部片宣傳一下,年底(12/31)會上院線,大家一定不能錯過,另外三谷幸喜2006年的另一部作品:有頂天大飯店,也將會於12/19在台上映,看過的都說讚,一定要去看唷!!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8-93]惡魔教室-Die Welle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5)

只為了讓課程有趣,只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所設計的課程活動,怎料到竟一發不可收拾,陷入無可救藥的瘋狂,這是惡魔教室



惡魔教室是描述在計畫週中,一堂獨裁(德文:Autokratie)課裡,老師為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讓同學更瞭解獨裁的意義,而發起了一個全班性的獨裁團體,讓大家從中去體會獨裁的感覺,並去揣摩獨裁主義者建構一個團體的思維與想法,原本一切都進行得相當順利,老師也收到來自學生的正面評價,怎料到學生開始走火入魔,有的學生看不下去這樣的瘋狂起而對抗,並勸阻老師要適可而止,但老師卻仍未有停止的意願,就這樣才短短一週的時間,竟搞的學校滿城風雨



觀賞完畢之後,我一直很同情Herr Reiner Wenger 的際遇,我個人覺得他一開始的想法與概念是很好的,現在學生自主性越來越高,老師必須想盡辦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沒什麼教材比直接組一個獨裁團體更能體會獨裁了!!要是我,我也會覺得這樣的課程真是有趣,可惜Herr Wenger錯在於未能適時提醒同學該適可而止,儘管他一再強調下課之後,角色扮演便即刻停止,不過這樣未在全班性的提醒,只是針對個人,卻忽略了一些相當投入於這個活動的學生,我想是造成這個活動陷入瘋狂的主因,再加上Herr Wenger到最後也有點過於自鳴得意,對於自己可以讓學生這麼投入相當驕傲,就身為一個二流老師來說,而且他也沒有仔細去觀察學生下課後心態上的轉變,所以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還蠻可以同理Herr Wenger的心情的,自己想教的課被撤換,自己的同居人又是一名相當優秀的老師,對於不是科班出身的他來說,的確承受了一些壓力,好不容易得到學生喜愛,我想這是他證明自己的好機會,當然更要乘勝追擊,但我想一位好老師絕對不是單純在課堂上引起學生注意就好,而是要多方面地去提醒學生的行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既然把傳道擺在第一位,重要性不言則明,顯然Herr Wenger還不夠格地去當一個好老師,要是他能夠盡早注意到學生的異狀,去和學生聊聊,或許就能夠阻止這一切的災難發生,但他沒有做到,這不也提醒了身為老師在教學生涯中,不可不慎的事情嗎?



除此之外,我想這部電影雖然是在描述課堂中的一個計畫對校園的衝擊,但其實卻可以宏觀地去感受到當年那些發起獨裁主義的人的心情,不知怎的,竟對於他們有著深深的同情,或許是以老師的身份看著學生,心疼學生的遭遇,而衍生擴大到那些法西斯主義者吧!?



可以發現到那些比較激進的學生在家庭方面,或在人格方面有一些問題,或者是在學校比較不被重視的學生們,甚至有曾經在膚色上被歧視的人,他們會沉迷在這個團體中,想必是他們嫉妒別人可以擁有所有事情的美好,所以他們想要的是一切都是公平的,他們想要每個人的什麼東西都是一樣的,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受到自己的不快樂和不幸福的來源,另外畢竟人都希望手裡有可以掌握的東西,有一個目標,對於那些已不抱有任何期待的人來說,這個團體不就是他們可以掌握的,不就是他們生存的意義嗎?而當年那全被煽動成為信仰獨裁主義的那些人,也就不難想像為什麼要投身進入這樣的體制中了



就連領導者,說難聽一點是煽動者,不也是在受到委屈,才有這樣反動的意識嗎?要是他永遠幸福,怎麼會有這樣對抗資本社會的想法呢?我只能說學校真的是一個微型社會,用在這部電影,更是顯得貼切,不僅是這堂課的學生對照當時追隨獨裁主義的人民,領導這個團體的老師Herr Wenger的壓力讓他欲罷不能,不也對照著那時的領導者嗎?



其實這樣的老師的一個角色也讓我發想到現在政府組織,要是政府在治理國務期間,能多聽聽不同人民的聲音,尤其現在這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不要一味地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需要經過了解與溝通,這樣才能讓整個社會穩定進行,之於老師要關照到所有學生的需求,讓整個班級穩定成長,不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其實現在已比過去資本主義剛興起時,政府未注意到弱勢的這一塊,而有較多激進份子的狀況好多了,只是時至今日這個工作實在是太辛苦,太難了,要不然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不同聲音的政黨或團體,而老師這個工作也是一樣,必須去抓住學生的心,偏偏人的心又不是這麼難理解的!!不過只要是為人民,為學生,一切盡力,努力傾聽最重要,而不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權勢,不是嗎?



雖然有這麼多感覺,但這部電影有一些瑕疵,即女主角從願意加入團體到退出甚至反抗的轉折,以及男主角只因為打了女友,就要和團體對抗的部分,實在有點不能說服我,是比較可惜之處,不過瑕不掩瑜,這部電影給的東西,不管是對學校,或對整個社會,或對過去歷史事件,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從一個學校事件,不僅看到老師應該要有的工作態度,也看到學生的狀況,更可以讓我發想到整個社會的情形,特別是當時獨裁主義的形成,Herr Wenger的這個活動雖然因自己的問題,而毀掉當初要讓學生深刻體驗的美意,但我想身為觀影者如我,透過這個活動的描述,間接地參與這個活動,我也體會到了獨裁主義的形成,深刻瞭解到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樣思維的產生,本質上這的確是一個好的教學計畫,不是嗎??很有感覺的一部電影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92]渺渺

人生旅途中,總會有些人會特別讓你刻骨銘心,他的一舉一動總牽引著你的情緒,你是如此的在意他,但不知怎的,因為某些原因,或者總是很晚才發現這份較不一樣的感情,我們經常錯過表達自己感情的機會,直到分離,一切只待成追憶時,才驀然回首,這是渺渺



這部電影分別描述著三段感情,小璦對新來的交換學生渺渺在相處中不知不覺產生感情,但渺渺卻對似乎藏著什麼秘密的憂鬱型男陳飛情有獨鍾,而陳飛的秘密就是對他過去製作的樂團主唱小貝的感情



整部電影的主軸在於前兩段感情,電影泰半其實都在處理這兩段感情中的追求者是如何為喜歡的人付出自己,從追求者的角度去看著被追求者,反觀陳飛與小貝的關係卻和前述兩段關係的敘事觀點不太一樣,是從被追求者的角度來看追求者的感情,雖然這部份所佔篇幅不多,但相對於其他兩段感情,陳飛所感受到的,所聽到的小璦與渺渺這兩個人的事情,卻成為本部電影轉折的一個重要關鍵



這三段感情都在最後面臨了分離的關卡,且這三段感情中的其中兩段感情,也就是小璦對渺渺,以及陳飛對小貝都在分離之後,才發現自己對於另外一個人,只有與日俱增的情感濃烈,但卻可能永遠再也不會相見了,陳飛之於小貝是最明顯的例子,陳飛過往對小貝的猛烈追求總是表現得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樣,或許陳飛不願意承認喜歡小貝,是因為承認了就間接地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但我卻寧可相信陳飛覺得愛或不愛不需要掛在嘴邊,只要純然地內心感受到那股情感就足矣,也有可能陳飛的喜歡不是那麼地強烈,只是當小貝從世界蒸發後,才發現自己是愛小貝的,因而陳飛一直走不出自己的牢籠中



小璦便是很明顯地越來越發現對渺渺的感情是如此濃烈的,我想不只是在分離後,在分離前,其實便可以感受到小璦對渺渺的感情,可是有些人的愛情觀便是這樣:因著對方對自己沒有"愛"的成份,而怯步地選擇不向對方坦白自己的感情,但卻等到了可能永遠不會再見時,才感到惋惜,為什麼沒有說出自己的愛,渺渺對於陳飛的感情也是如此,只是一股腦兒地為了對方做了很多事,但對方其實從未打開另一扇窗去接受這些訊息,所以不說出來,對方又怎麼知道呢?因此小曖僅能為了渺渺跋足狂奔,追著已起飛的飛機,用著即使盡全力但對方還是聽不到的聲音訴說衷曲;渺渺只能抱憾離開台灣,僅帶回去了解戀愛的感覺



愛真的要用心體會,並即時說出,告訴對方知道,即便是可能狠很跌得遍體鱗傷,但至少把保留在自己心中就會折磨自己的感情說出,心裡必定會舒服坦然,即使愛已是理所當然,但還是要適時地表達,我想對方不僅開心,且也才不會哪天突然地生離死別,而讓自己心中滋生無限遺憾,所謂的"親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想渺渺便是看出這一點,而希望小璦和他爸爸能夠破冰,免得造成不可挽救的遺憾



而他們為什麼會悔恨呢?因為這段感情,那個他實在讓自己太刻骨銘心了,所以一起經歷的事,即使再平凡,但也因為有對方而變得不一樣,回想一下,一定也有一段刻骨銘心之時,比如說初戀,編劇特別提出初戀為人生最刻骨銘心的事情之一,不論這段感情是否開始過,因為這是你第一次體驗到怦然心動的感覺,嘗到戀愛滋味,為愛受到折磨,誰會忘記,就像渺渺的外婆一樣,雖然得到老人癡呆,但初戀的悸動,卻是她唯一永遠記得的場景,持續不斷地緬懷反芻



我想只要是曾經擁有的美好,那些曾經經歷的過程,就會歷歷在目,永難忘懷,因為我們用心體會過,但人的記憶容量卻有限,不管用不用心體會,記憶總有一天會漸漸褪色模糊,人也十足地害怕這些美好的回憶最終被驅逐出記憶,但電影並非叫我們留在回憶當中,這部電影便在最後面以陳飛為例,引用小王子的故事中小王子送給機長聲音的段落,陳飛為了記得小貝,所以不停地想要找尋有著小貝聲音的demo帶,但一直找不著,況且失去了,過去了,就不會再回頭了,我們也應該放手讓他一路好走,繼續走完自己人生的路,畢竟世界上仍有萬千美好的事物,人生依然值得許多期待,而陳飛最後也真的放手了,我想是小璦與渺渺讓他發現的



片中主要角色三人都演得很好,尤其推薦飾演小璦的張榕容與飾演陳飛的范植偉,前者將活潑開朗的個性,以及為了好朋友赴湯蹈火,在所不惜的態度,演來相當迷人;後者則將失去摯愛的心情而困在自己軀殼的鬱悶,演得絲絲入扣;飾演渺渺的柯佳嬿則是中規中矩,但有桂綸美的脫俗清新;唯飾演小貝的吳慷仁演得太過用力,斧痕鑿鑿,太過刻意而有點貽笑大方,或許再多些戲份,鋪陳感情,才更能引起共鳴吧!?



另外攝影,音樂與取景也是本片加分的重要因素,將這一段的青春記事表現得更脫俗,更美麗,尤其是穿插幾個長鏡頭的使用,很美,位置也恰當的可以紓發情緒,音樂的搭配也很適當,歌詞也無意透露出角色的情緒,而這些東西在最後,劇情達高峰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真的撩撥了我的淚腺



結論是不僅告訴我們要把握當下,珍惜感情,但同時也積極正向地告訴我們要往前看,即使有所悔恨,即使不幸淡忘,但人生旅途上仍有許多美麗值得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我們應適時走出過去,迎向未來,走完這條漫漫人生路才對,再加上音樂,攝影......使得整部電影清新脫俗,情感則在最後一次爆發出來,還蠻好看的一部電影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08-91]充氣娃娃之戀-Lars And The Real Girl

2008金馬影展觀影筆記(4)

人都是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的,不管用什麼方式,像有的人就會和娃娃說話,只是大部份的人都可以瞭解這是在自己一個人或私密的情況下才能做的事,不會在公眾場合,當你有了一定的年紀時,因為會被認為很奇怪,會被認為是怪胎,偏偏這世界上便存在這樣的少數人,可是當我們用更為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和他的朋友,似乎將會是另一番令人充滿希望的光景,這是充氣娃娃之戀



電影中的Lars就是一個把和娃娃說悄悄話公開化的人,她宣稱一個在網路上訂購的充氣娃娃是他的女朋友,並和她互有來往,而接受醫生建議要協助他的他的哥哥與嫂嫂Gars和Karin,則希望全村的人一起去幫助他,因此我們看到了泰半的電影情節便在處理社區居民對待這個特殊訪客的情節以及心態轉變



其實不難想像得到,這將會是一個多麼有趣的情況,明明是一個假人,卻必須得不把他當做一個假人,和正常人一樣過著正常生活,這顯然有點荒謬,所以村裡的某些人一開始是無法接受的,甚至對於這個場景感到不可思議地瞠目結舌,看著大家可以用驚恐形容的表情,實在有趣極了!!



但到最後,大家似乎越來越投入真心地和Lars演出這場戲碼,甚至竟也對那個充氣娃娃有了感情,她甚至還有個名字Bianca,並和她相處融洽,以致於Bianca病危時,大家竟然還送上慰問花束......咦,等等你問我Bianca怎麼會病危呢?她不是個假人嗎?是的沒錯,雖然社區盡力地要和Bianca打成一片,但卻又意識到Bianca只是個充氣娃娃,因而有些事就顯得很幼稚,很可笑,這也是本部電影幽默之處,妙趣橫生,俯拾皆是



但幽默之餘,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於精神病患的關懷,從全社區居民接納地去對待他,讓他和之前維持一樣的步調這點就可以感受得到,試想一個這樣到處介紹假人是自己重要的人時,有哪個社區不會遠遠地逃開的!?



當然片中並未明確指出Lars就是精神病患,但他的確有一些和人來往接觸的障礙,而這樣的狀況又可以從劇情中發現是被他的家庭狀況所深深影響的,這方面因為不是重點,電影雖僅以簡略的方式著墨,但透過隻字片語還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不過不管是不是精神出了狀況,至少他的行為是有問題的,怎麼會將一個充氣娃娃當做是女朋友,還跟他聊天可以如此自得其樂呢?



但我要提的是導演剪接的很好,當然飾演Lars的Ryan Gosling的演技也好到沒話說,讓我感受到其實主角內心其實還希望和人一起接觸交往,甚至我還一度以為他喜歡他的嫂嫂Karin,再加上後來許多Lars對環境觀察的鏡頭,所以才會覺得或許Lars這樣的行為,只是就和我們想要找到宣洩出口般地把娃娃擬人化,把娃娃當成傾訴對象或把娃娃當作是練習對象罷了,只是狀況是比較誇張荒謬而已,電影中Lars的同事,一個喜歡公仔的男生和一個喜歡小熊的女生,兩人,剛好和Lars成為對照,尤其是一幕男生故意將繩索套在女生的小熊身上,男生說著小熊已經死時,女生難過得要死的情節,更是突顯出對照,沒人覺得女生與男生是不正常的



在現今社會中存在著一些相對於定義上的正常人很不一樣的弱勢族群,包括精障者,身心障礙......,其實追根究底之下,會發現他們和所有的人並無不同,只是他們在某些方面可能比起所謂正常人的一些行為,還要誇張個五六百倍到不為社會規範道德所見容的,簡言之,一般人也會這樣的行為,只是在頻率上比較沒有那麼多,且一般人比較有強大的克制力,但卻很不公平地把他們視為異類,歧視他們,這是最糟的,當然還有一些比較輕微的,但若我們可以試著公平地對待他們,或許也有影片中的奇蹟吧!?



影片中就是因為居民們努力接近Bianca,也盡力以平常心對待Lars,反而對Lars,產生一種治療的效果,畢竟Lars還是和一般人一樣,有感情的,有感官的,所以他會去看,去聽別人怎麼對待Bianca,而漸漸地潛移默化了一些行為,相較於之前與人的較少互動,有了Bianca之後,反而更好,甚至漸漸知道怎麼與人接觸與互動,並慢慢退除Bianca的地位,這實在對Lars很有益處,擴大到其他弱勢團體,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做,讓我們發現無限可能?!只要稍微地公平地對待他們有如一般人就好......



我特別感動的是,當Bianca發出病危通知,居民誠心地希望Bianca早日康復的劇情,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居民的真誠與完全無私地對待,其實這也是一個重點,不僅要公平地對待,同時也要抱持一顆真誠的心,這一切才是真的!!



這是暨"鴻孕當頭(Juno)"後,又一美麗的小品,整體不僅僅輕鬆幽默有趣之外,更在情節裡蘊含深刻的意義在裡頭,而這樣的意義又讓我想到前些日子看過的公視人生劇展"[不愛]練習曲",的確是一部相當好看的電影,我很喜歡!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8-90]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3)

洛城警局似乎很惡名昭彰,且似乎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就一些潛藏問題,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部電影用不同的角度切入,描述洛城警局的腐敗呢?而這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變的電影,正是從協尋失蹤兒的事件切入,揭發了當時警方的無能,又官官相護的狀態,這是陌生的孩子



英文片名Changeling,是來自一個民間傳說,指的是暗中被偷換而被留下來的孩子,這個字完美地說出這整個故事的內容:Christine Collins發現自己兒子Walter失蹤後,向洛城警方報案協尋,在幾周後,順利地找到了孩子,但卻發現這個孩子並不是Walter,警方卻一直堅持那是他兒子,他兒子只是在失蹤期間有點改變了,但Chritine未就此放手,一直堅持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孩子,卻越遭受到慘無人道的待遇,很明顯地就是警方只是為了迅速結案,圖個方便,而隨便找一個類似的孩子搪塞過去,就好像那個民間傳說一樣,孩子被偷換掉了,卻不管做什麼努力,也找不到自己的親生骨肉



電影前半段,為Christine發現這個孩子不是自己,而不斷向警方發出求救的描述,這個部份真的挑起了我的憤怒情緒,他羅列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內部黑幕,而讓人感到氣憤,怎麼會有這樣的檢警單位,對於錯誤,總是可以自圓其說,甚至藉由詆毀別人來解釋這樣的錯誤呢?!特別是當他們拿Christine在火車站上已經接受這個孩子,卻在中途反悔來大作文章時,我實在難以忍受,尤其是對Christine的不負責任的指控,更是讓人髮指,很想質問到底是誰不負責任了!!!畢竟人都會因為一段時間沒有接觸,而有點淡忘那個人的樣子,感覺,Christine大概也覺得有這樣的狀況,所以原本想要否認的態度,立刻收了回來,或許還需要稍微適應一下吧!?Christine大概這麼想著,但萬萬沒想到這卻是他錯誤的開始,自此陷入萬劫不復的被羞辱地獄



這個地獄不只是警方加諸在Christine身上,之後"為了證明警方是對的"的醫生也做出同樣殘忍的事,在這裡,同時我們也看到了警方官官相護的陰謀,只為了讓一切能快速解決,所以收買許多專業的力量,只為證明自己的絕對正確,最恐怖的竟然是彈指一下,就有精神病院的護士在旁邊Stand by,這不是陰謀,又是什麼呢!?只可惜當時(這是1928年的故事)醫學尚未那麼發達,無法做DNA撿驗,要不然洛城警方還有與其同聲一氣的相關單位又怎麼可以猖獗的如此地步呢?說真的,我氣到想要為Christine爭一口氣



當然警方如此的不負責任地去面對這個失蹤的案件,絕對只是冰山一角,片中也提到警方的暴力,貪汙,毒品買賣等等事情,只不過這些並非本片的重點,關於這些事情的故事,這樣的題材散落在很多的電影裡頭,今年就我所知就至少有兩部:Ameriacan Gangster和正義悍將......而這部電影所根據的事實則伴隨出另一個警方腐敗的事實:"只要威脅到警方,警方絕不寬恕",而對於女人,大男人主義的作祟,將女人歸類到非理性的一群,以違反第十二條規定的名義,送到精神病院中,也同樣地緊咬著無心的話柄來大做文章,看到在裡面待了過久的女性群象,看到違反命令所遭受到恐怖的對待,不禁感到一陣心寒



最後還好這個真實故事是走向"正義得以伸張"這個方向,否則我會覺得心情很痛很痛,的確就如同片中的審判所說的,當警察在浪費時間,想盡辦法對付Christine時,不知死了幾個像Christine的兒子,與其用藉口解釋自己的無能,而落得眾矢之的,倒不如一開始就按步就班,不要偷懶,不要投機取巧;而與其想要獲得正面的評價,倒不如真正做出個什麼成果來,而不是純粹做假,或逞口舌地求記者們筆下留情,那些可悲的政客,可悲的警察們,人民只是要你們為這個社會做點事,而不是為了自己做點事,並向下沉淪阿!?



這時不得不對劇中的Christine勇敢奮戰,感到佩服,並深受感動,也直接證明"母愛的偉大"這句話,幸虧在這條路上,她從未是孤獨的,有一些人在幫助她,而讓她可以順利解決警察單位的不合理,並加以抨擊,另外也要稱讚一下飾演這個角色的Angelina Jolie將這個堅強的女性,演得相當好,不慍不火,拿捏妥當,既有著當時保守年代以及因著自己所受到教育的影響的情緒壓抑,但同時又有為了孩子不顧一切犧牲自己的勇敢,或許是Jolie自己也有孩子,所以對於這種為孩子奮戰到底的戲,特別感受到濃厚的親情成份在裡頭,也難怪我一直被他的受到迫害牽引著情緒,我覺得Jolie以此部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是可以期待的



原本以為這一部電影會在警方受到處份之後,畫下句點,但之後又描述了可能殺了Walter的兇手的審判過程,以及她仍然不停地尋找Walter的過程,我原本以為這一段是有點多餘的,讓整部電影顯得不夠俐落,但卻在某個家庭找到他們失散已久的兒子後,我的想法上做了極大的翻轉,這一段是描述著那個兒子便是被殺人魔抓走的其中一個,但他卻有幸地逃出,他說著逃脫的過程,其中一個成員便是Walter,並訴說著為什麼這一年不和家人試圖聯絡,我想這些故事絕對給Christine一個很大的鼓舞,在殺人魔說著他不一定有殺害Walter之後的另一線生機,也因此有著最後一幕她對偵破殺人魔案件的警探說著"我還有希望"時那充滿無限希望的眼神以及還未絕望所漾起的微笑,實在感動,一個母親竟可以為了孩子做到這樣的地步,而且還永不放棄地不停地尋找,只要沒有絕望就是有希望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有更讓人配服,是能當Christine Collins的孩子,實在是太幸福了!!



真的超級推薦這部電影,整個情緒都被電影中的情節牽動著,也讓我們看到不同面向洛城警方很糟糕的一面,然後特別推薦Angelina Jolie的演技,實在替這部電影加分不少,很好看,感人淚推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8-89]死了都要賣!-Sell Out!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2)

為了賺錢,為了獲得名聲,不擇手段地,汲汲營營地幹盡許多荒謬的事情,對所有無法幫助自己圖名利的東西,一概不屑,連所擁有的崇高理想都必須放棄,但在所有目的都達到後,徒留下來的卻只是心靈的空虛,讓人不勝欷歔,這是死了都要賣!



本部電影主要是透過Fony公司的運作,大大地諷刺了現代社會為了奪名獲利,而做出許多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主要分成兩條線,一條是勇於揭露電視台做節目的秘辛,另外一條則是要製作出一過保固期就會壞掉的產品,雖然這樣的產品還可以在保固期好好使用,但對照層出不窮的黑心產品,倒也相映成趣



我們是透過女主角Rafflesia Pong看到了電視台製作節目的方針:要紅,節目才能永續下去,而節目紅,相對地主持人才能夠有崇高的地位,才可以大聲地談論自己的身價,當然這絕對是資本主義必然的導向,且人紅,有名氣,對任何人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在前面看到Rafflesia的對手在她的節目上極盡能事故意打哈欠,竟影響了所有人,更加破壞Rafflesia的節目的收視率,也難怪Rafflesia如此汲汲營營地想要變紅



就在無心插柳拍攝到前男友瀕死畫面,竟讓她一夕翻紅後,她開始專門找那些要死不死的人入鏡成為自己節目中的主角,而透過接下來所發生的誇張故事,直接指出了電視台為了拼搏收視率,而做出了荒謬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又全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包括大膽解開全世界最夯節目類型:實境秀(Reality Show)的真面目:只為搏取同情與認同,但鏡頭下的感情又有幾分真假?而為了保有節目效果可能也有做假的嫌疑



另外還包括關於時效性的問題:節目紅了,主持人紅了,就必須不間斷地被過度消費,好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而罔顧了節目的品質,這讓我想到臺灣的綜藝節目,尤其是近期紅透半邊天的歌唱競賽節目,不像國外,總是季與季之間會相隔幾個月,這是我認為對這些節目,最恰當的方式,好讓每一季都能喘口氣,做檢討,繼續維持優良品質,絕不像臺灣,一季接著一季,品質卻越來越往下滑,重點是這樣的比賽是需要人參加的,偏偏人已經不像外國這麼多的台灣,卻還是一再地消耗這個讓節目可以長長久久的關鍵



甚至也因為這樣,而可能就會有上述必須做假的狀況,當然這些都是抬面下的動作,像我們這種沒有直接接觸的人是不能直接批評沒有證據的假設,倒是全民簡訊,call in,讓大家有參與感,並有獲獎的機會,倒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只是劇中透過用簡訊來決定人的生死大大地諷刺著有些東西透過全民決定是完全沒有意義,也很誇張的!!再加上明目張膽的置入性行銷,在在反映著電視節目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賺錢,而不顧其他媒體應該具有的道德意義,不過這個部份,觀眾也是需要負部分責任的,要不是為了迎合觀眾喜好,電視台也不會無所不用其極



另外一條黑心產品的線則是透過男主角Eric Tang來描述,同樣都只是為了更快速地累積自己的財富,而去罔顧消費者的權益,而這些絕對是公司高層營運的方針,和創作者一點關係也沒有,有時候創作者,如電影中的Eric,還必須擺蕩於金錢還是堅持理想的掙扎中,但往往金錢總是無往不利地獲得壓倒性勝利,讓創作者不得不放棄理想,與現實妥協,我只能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電影甚至把夢想誇飾為大法師,這種惡靈,必須驅逐,所以其中更巧妙地藉由這秘密宗教力量將這兩個天平兩端擬人化,描述出他們之間的衝突,另外,劇中也岔出一條支線:Fony其中一個老闆去百貨公司詢問商標問題時所遇到的狀況來對這樣的狀況做影射,大家選擇逃避問題,當不得不面對時,總是不得不還是聽命,迎合老闆



只是這樣的汲汲營營於名利,為錢犧牲夢想的行為,在最後達到目的之後,心靈是何等空虛阿!?有時候甚至搞不懂自己之前到底在做什麼?我想最後Rafflesia在看到夢想版的Eric被痛歐得體無完膚時,心中必定是觸到些什麼吧!?可能是這個夢想者是對他有愛意的人,而今他卻因為自己的利益,眼睜睜地看著他被毆打,自己卻無法為他做些什麼,而感到痛苦吧!?另外也可以說成,大家都受到金錢的控制,而必須對自己的夢想打壓消失, 才能面對現實的殘酷,這是何等悲哀的事阿!!??



只可惜劇情沒有收得很好,情感厚度不足以支撐起最後的遺憾與空虛,再加上岔出去處理的Eric和Rafflesia的關係,不夠乾淨俐落,而顯得整體劇情結夠有點鬆散,其中突如其來的歌曲,可能是鬆散的罪魁禍首,雖然這些歌很好聽,歌詞也都能配合劇情狀況,且歌詞一目瞭然,直接了當,但在某些歌曲上不懂得適可而止,多出來的部份讓人覺得累贅,不耐煩,有點可惜



但我想那些歌曲出現的位置,則讓整部電影充滿了驚喜感,我想可以說是歌舞片的新品種吧!?他絕對不是像一般歌舞片一樣,在沒有唱歌的時候,還有背景音樂襯底,但這一部電影完全沒有,所以我才會在上段中使用了"突如其來"來形容這些歌曲;另外演員們的表現,以及對話的妙語如珠,也讓整部戲劇相當輕鬆好笑,不只有詼諧而已,特別是飾演主管兩人的表演,實在是很好玩,替本部電影加分不少阿!還有拿種族歧視來開玩笑,不知是否諷刺了大馬企業或政府!?



指陳出資本社會的敗金現象,是一部活生生血淋淋的現況描述,穿插的歌曲演唱,既符合主題,也相當好聽,只可惜結尾想要營造的氣氛不夠,部份歌曲的長度也有點失當,導致整體來說,有點凌亂,但尚可感受到其所想要表達的真相,另外這絕對是一部相當好玩的電影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8-88]大家都愛查理-Charlie Bartlett

2008金馬影展觀影記錄(1)

骨子裡是青春無敵的YA片,但絕非是你所想像的模樣,它絕對是一部不一樣的YA片,不只是單純的談情說愛罷了,更傳達出年輕人真正的需要,以及家人在青少年時期所佔據的重要位置,不直接地說教,而透過Charlie Bartlett的生活間接地表達出這一切,讓人可以輕鬆接受,這是大家都愛查理



我覺得這部電影將會給許多現職老師一些提醒,尤其是對於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的老師們,提醒他們在面對學生時,不要忘記該以學生為出發點,並千萬不要忘記"事出必有因",千萬不要一竿子打翻一缸水,同時也提供了參考方法去面對學生,當然提出的主張見仁見智,至少對我而言是相當受用無窮的



其一便是要懂得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別看Charlie經常惹事生非,Charlie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絕對可以在任何險惡環境適應得很好,因為他知道大家的需要,他又懂得迎合大家的需要,傾聽大家的煩惱,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如此喜歡他的原因,我甚至覺得他是多元智慧中的人際關係這一個部份的天才



但相對於已經在學校內擔任多時的校長Nathan Gardner,卻無法贏得學校學生任何一個人的尊敬,答案不言則明,因為校長從未傾聽過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校長以及督察總是以自己的角度,覺得學生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總會對某些學生留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但卻從未去瞭解學生的不滿,只治標不治本,也難怪得不到學生的尊敬,甚至最後看到Charlie和自己的女兒Susan在一起時,竟有惱羞成怒的感覺,當然生氣的理由也是護女心切,只不過到這緊要關頭,仍然擺脫不了"Charlie=壞學生"這刻板印象的成見,而讓整個事件又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完全相反地進行



只不過如此在學生間受到歡迎的Charlie卻怎麼無法得到Nathan的喜愛呢?甚至他是被前一個明星學校開除,才到Nathan所任教的高中來上課的!!很明顯地他是以違法的事來獲得大家的歡迎,只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想這是第二個本電影所想要告訴的訊息:家庭教育以及環境對一個青少年的影響有多大,Charlie的家人無法好好照顧Charlie,反而是Charlie年紀輕輕地就得照顧好自己,甚至照顧自己的家人;而女主角Susan,也就是前面提到的Nathan的女兒也一樣也沒好到哪裡去,最足以印證這些狀況的便是Susan對Charlie傾訴著:媽媽消失了,父親瘋了,我還能夠正常到哪去,道盡這個年紀對父母的需要



當然不只是在於父母的缺席而已,有時後父母總是對孩子保護太過份,怕他會遭受嚴重傷害的心,或用自己既有的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還有什麼自己的夢想要由孩子來幫忙實現的這種狗屁倒灶的鬼話,這些對於正值叛逆期的孩子們,絕對會是一件起衝突的點,當然這在片中僅以橄欖球隊長想要到巴黎學畫這一件事帶過,不是整個故事很重要的地方,但卻也是家庭對青少年影響不容忽視的一環



當然身為比其學生有更多人生經驗的Nathan,還是有些事情是可以好好告訴Charlie的,特別是在Kip服藥過量,差點命喪黃泉後,他跟Charlie所說的話,我想這是本電影第三個重點:人生有很多選擇,並非一定要選擇讓自己不好過的方式,人生就是要好好地活下去才是,Nathan大概看出Charlie會有這樣行為的原因,是對他爸爸的一種報復,所以才這樣說的吧!?當然還有Nathan校長在經歷抓到太太外遇,太太憤而離家(這就是為什麼前面說Susanu也沒好到哪裡去的原因)這一段憂鬱的日子後,也慢慢撐過來;還有剛剛提到的少年Kip,因為自己的沒有存在感而想自殺...這都是片中這一個重點的代表劇情,既然這麼痛苦,為什麼不選擇另一條路好好生活下去呢!?既然都有那麼多不滿,不爽快,那為什麼不用另外一種正確的方式去發洩,而只是挑釁,雖可以逞一時之快,但最終後者絕對會是兩敗俱傷,代表人物除了Nathan與Charlie之外,小混混Murphey也是代表



很有趣的是Nathan與Charlie都可以好好地幫助別人,幫別人分析問題,自己卻總是不願去面對問題的核心,或看不清事實,所謂旁觀者清,恰好可以完整說明這樣的情況,而Charlie在被Nathan點醒之後才發現,他的所作所為原來是對父親的報復,反而不是做自己,相較於其他同學,自己顯得沒種多了,這樣的自己是不能給別人建議的,所以最後他才鼓勵大家相信自己,堅定的信念必是可以突破難關的鎖匙阿!!整部電影在最後承接上段的"人生要好好地過"對這些那些迷惘無助的年輕人又給了個建議:必定要相信自己,難關終會跨越!!不僅獻給了徬徨的少年,更對遇到難關的觀影者一記強心針:人生總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未非得選擇不好的方式,選好了便要對自己有信心,做自己想要的,才能跨過這關卡,並繼續地好好活下去



說了這麼多,感覺好像很嚴肅,但以上只是我的感想筆記而已,這一部電影一點也不嚴肅,反而還很好笑,這是我相當激賞的地方,好笑之餘又言之有物,而好笑的點在於配角主角都不計形象地豁出去演了,其中痴傻和角色個性的反差絕對是笑點來源所在,且看Len雖然有身心障礙,沉迷在自己世界中,但卻可以狠狠扳倒惡霸,展現出兇猛一面後,又轉身立刻變成"人不是我殺的"無辜貌;且看小混混Murphey從原本火爆浪子,轉變成為悅己者容,最後竟又搖身一變成為文藝青年,操著優雅的台詞,表演著舞台劇;Charlie服用完利他能後,豁出去地興奮;Charlie媽媽看起來很優雅端莊,但卻常有一些破壞形象的行為出現......



結論是這部電影既輕鬆又詼諧,但又同時表現出青少年之於老師,之於家庭的關係實在關鍵,另外也對人生的議題有些許的著墨,是一部精彩的電影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8-87]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

出身,家庭教育影響我們的個性,影響我們的決定,影響我們對慾望的控制,其力量之強大是無可比擬的,我們只能被禁錮於這樣的影響裡泅泳著,這是慾望莊園



故事是這樣的,查爾斯出身卑賤,但其不凡的氣質吸引了Sebastian,Charles因而和Sebastian成為好朋友,甚至有著友達以上,戀人未滿之舉的感覺,也因此Charles進而認識了Sebastian的一家人,在此同時,又漸受Sebastian的妹妹Julia所吸引,但受到他們母親虔誠的天主教信仰的影響,Julia只會嫁給有同樣宗教信仰的男人,而Sebastian在某晚撞見Charles與Julia的濃烈熱吻後,則決定封閉自己的心,讓自己就此沉淪......



整部電影的整體結構似乎是透過Charles的眼睛來感受Flyte家族如實確切地遵守著傳統天主教的教義,尤其是母親:無法忍受外遇;女兒Julia需嫁給有著同樣宗教信仰的男人;不停地對同性戀傾向的兒子Sebastian灌輸著是罪人的觀念,絕對地強勢,因而讓女兒無法勇敢追求自己所愛,而兒子在得不到Charles的愛之後,決定自我放逐,自甘墮落,而對於無神論者的Charles,當然怎麼樣也無法相信這完全是出自母親對一雙兒女的愛,而其父親也因為母親的過於執著,才忍受不了地背棄兒女



感覺好像是在抨擊宗教信仰對人類情感的禁錮,但其實是母親的狂熱導致嚮往自由的兒女不太快樂罷了,即使是母親死後,平日就在灌輸的概念,卻怎麼揮也揮不掉,也無怪乎Julia決定拋下一切包袱和Charles邁開大步飛到天涯海角之時,再回去Brideshead,他一直覺得處處都是他母親的身影,另外哥哥也仍然恪守天主教教義,也讓她備感壓力;而之後Julia的父親病危,Julia的第一個想法仍是找神父在父親臨終前來赦免他的罪,顯然就算再怎麼想把一切推離自己的世界,但觀念似乎已經根深柢固,已經在無形中影響至深,顯示出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之劇



家庭環境也影響著Charles:他出身的低下,讓他無法勇敢地追求他所想要成為的畫家,而對於他所愛,也無法鼓起勇氣勇於追求,這一切讓他改變的便是Flyte家族的Sebastian和Julia,他們兩人一開始也對於天主教如此無法讓人隨心所欲的教條極為不滿,不過改變別人的人,卻無法改變自己,無法讓自己去面對這些挑戰,而終究還是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並不斷地以此之名折磨著自己,再度印證了家庭環境在孩子心裡會烙下多深的印記



這裡不得不說飾演Julia以及Sebastian的Hayley Atwell,Ben Whishaw,實在將他們自己的角色,從一開始的不追隨教條,自由自在的模樣,到之後在不知不覺中被母親潛移默化的概念,而讓內心的慾望被克制又想掙脫的掙扎,演得相當有層次,當然更不能忽視Emma Thompson所飾演的母親,其不容兒女踰矩的態度,在高雅中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氣勢,據說因而讓她有機會再度問鼎小金人



不過剛看完,我其實是不太喜歡的,因為乍看結尾,我會覺得過於強調宗教力量的強大,可能對於有虔誠宗教信仰的人,會相當喜歡,更篤定所信奉的神,但對於我這個自由心證的人來說,我實在無法忍受既然愛了,應該說既然都跨出那一步了,為什麼還那麼不灑脫,尤其是因為宗教的神蹟云云,我更無法茍同這情節,雖然可以將他歸結於家庭教育,這個我可以接受的範疇內的影響上,但這也是之後歸納出來的



不過後來再經過沉澱一下,我突然覺得這其實是一種對欲望克制的象徵,只是借由宗教的其中一種表現出來的型式來表達,其實我們人可以這樣走到現在,不就是內心一直有著某種力量在壓抑自己的慾望嗎?只是力量或大或小,是自己的意志力,還是靠外在的力量呢?



這就是為什麼片名取名欲望莊園了!!劇中每個人都有各懷鬼胎的欲望,如上述對情感的欲望,需要宗教寄託的渴望,對未知可以順遂發展的渴望之外,還有對財富的渴望,如片中的Julia的丈夫,另外Charles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對財富有所渴望的,要不然他不會在Julia的丈夫提出交換條件:兩幅他的作品做收藏之餘,他卻有點猶疑的感覺,畢竟畫作之於他是很重要的收入來源,雖然我們也可以解釋他在思索下一步對策,猶豫著用物品交換自己心愛的人,這樣是否正確;不過片中Julia的丈夫卻不讓他有一絲喘息的機會,他覺得Charles和他是同類型的人:只想攀權附勢,所以指陳Charles是否是因為想要奪取白莊,才搭上Julia的?!



有時後,人類會自以為他要的就是這個,但其實卻不是如此,這參雜了許多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其一是因為人類有太多的慾望,一件事可能會撩起各種慾望,不過其界線是相當不明顯的,其二是當我們非得在對選擇做取捨時,往往會以為慾望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而排除其他慾望,確定自己真正的慾望,或許在大部份的情況是可以的,但人往往是因為外在環境與內在自我監控才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結果其實已經扭曲



因此就如同Charles一開場的自白說的:他其實搞不清楚自己是因為出於對人的愛,還是因為單純只是對白莊的喜愛,而讓自己更陷入Flyte家族的桎梏中,後來的劇情中,也對會有這樣的矛盾做陳述:其實感覺到他不是那麼以自己出身為榮的,而且對於第一次見面的白莊,就被他的美麗所震懾,想要再多走走看看;但在處理和Julia交會的鏡頭,又是如此情深意濃,好像真的有擦出一些火花,不過導演編劇似乎不想為這個矛盾做解釋,我也覺得其實沒差



結論就是整部片其實在於自我對於慾望的處理與選擇,家庭教育對此有所影響,宗教力量對此也有所影響,另外朋友的生活態度也是影響原因之一,實際上程度的多寡,並沒有很清楚的好與壞,只是覺得很遺憾的是,我們似乎很常搞不清楚自己真正所渴求的,進而捨棄一些原本可以使自己完整的選項,或者是外人對於這樣的結果,甚為腕惜,就如同片中的最後,覺得很相配的兩人,卻因為出身差異,而分道揚飆,不是相當令人心碎嗎?!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亂評劇場13]今天早上我們回家直到世界盡頭



這是外表坊時驗團定目劇系列之五,嚴格說起來,這是各自獨立的兩齣戲劇,一場,也是上半場的劇碼是"今天早上我們回家",另一場則是"直到世界盡頭",但不要像我一樣覺得這兩個文本應該會八竿子打不著,其實雖然可以各自成篇,但這上下半場的兩個戲劇,還是在某些地方是有相關的,就好像他們這兩齣劇名合起來,讓我感覺到相當的文藝氣息,一點也沒有違和感一樣,當然其中的關聯不只是上半場的演員會在下半場的對談或最後一幕中出現,更在意義上互通聲氣:都是在描寫著愛情消逝後的模樣



今天早上我們回家,是在描寫一對貌合神離的情侶之間的關係,從原本100%熱戀的感覺,走到如今彼此互相試探,互相隱瞞,並再也無法從對方身上獲得一絲一毫的情感,甚至看著彼此,都覺得對方好陌生阿!!這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呢?



劇裡一開始便在描寫他們兩人的關係已瀕臨破碎邊緣的狀況,巧妙地運用麥克風這樣道具,將心裡的話用此道具講出來,和不用麥克風的現實的對話,搭配很好地交插進行,相當讓人體會到兩人貌合神離的地步,這也可以說是運用戲劇中幫助自己演戲的潛台詞變成真正的台詞,讓觀賞者更瞭解兩人之間的衝突,另外內心的話透過麥克風這音量相對大的擴聲器來傳遞,更讓我有種兩人已經快崩潰了,中傷的話已經快脫口而出了,夠了夠了快不行了的那種感覺,對於詮釋瀕臨破碎,相當貼切



而後半段運用"越變越陌生"的觀念,誇張地呈現出兩人再見面,卻不認識彼此的情況,對照前半段的表現,讓人懷疑著曾經相愛卻轉變到相恨的兩人,是不是當初不要相愛比較好,應該不是這樣的吧!?那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從相愛到相恨的兩人,總是在一開始,為了要讓對方看見自己,總是努力表現到最好,但越來越走到最後,很多事情都被認為理所當然而慢慢忽略,甚至感到噁心,通常這都是男生所扮演的角色;反之,另一方面則越是想要獲得關心,卻越得不到,通常這都是女生所扮演的角色



當然還有溝通的問題,相處過程中,難免會有些小摩擦,但可千萬不要以為忍一忍就可以過去了,當積沙成塔時,你會開始越來越沒有耐性,但是只要你一開始就把這些不喜歡的事情說出來,不就不會再遇到這些事情了呢?



現實的壓力,也是會讓愛情變調的原因,當然這也包含了一些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在裡頭,不論是自己對自己,或大眾對自己的期待,還有個性的因子也概括在內,劇中男主角沒了工作,仍逞強不和女主角說清楚,女主角卻渾然不覺地一直說著要買新房子的事,問題是男生又是那種越沉淪越深的人......



透過前半段與後半段的對比完美地將上述讓兩人愛情變調的問題,一一呈現,同時將房子的毀損,巧妙地比喻成兩人岌岌可危的關係,而當終於家變成大海,四周一片荒蕪黑暗時,我們還能夠持起站在自己旁邊人的手,勇敢穿越嗎?我相信著一起攜手,愛始終會克服所有的事情,就好像最後男生牽著女生的手,往下跳,四周又回復成自己的家一般



此外,這齣劇透過女生留給男生的信,裡面一個小島的故事,似乎隱約透露著,越來越進步的社會,人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人際也越來越不單純,但有些人卻還是在情感處理上,原地踏步踏,甚至有倒退的跡象,難道真的要像劇中男女主角一樣,回到最原始狀態,才會懂得珍惜彼此的關係嗎?



相較於上半場"今天早上我們回家",下半場的"直到世界盡頭",同樣也是對過去的感情有所留戀,但不同的是,前者尚未分手,後者則是分手後,對兩人關係的凝望



雖說我頗為認同兩人之間,總有一個屬於彼此適當的位置與距離去承載兩人的關係,就像劇中的男生與女生一樣,當朋友後,反而比當情人還要關係密切,但兩人不時地回憶著過去,享受著過去親密的關係,實在很想戳破他們的回想,並詢問他們,當朋友之後,是不是比較能夠暢所欲言,無所顧忌,但在愛情關係上,總好像走在鋼索上,小心翼翼地維持彼此關係,深怕一時半刻惹得對方不高興,自己也傷心,但應該不是這樣的吧!?戀愛中的兩人,不是更應該有話就說的嗎?



這一切又都是溝通的問題阿!?也無怪乎在最後竟然被發現彼此是互相不熟悉的,諷刺的是前面的鋪陳還瀰漫著女孩對男孩的留戀,男孩對女孩的依戀,我想分手也怪不了別人阿,現代人的愛情,為何速食,我想不言則明,總是只願意享受著有如夢幻般,情感的滿足,或身體上的欲望,卻不願意去觸碰現實面的問題,若我們真正是愛對方的,或許更應該腳踏實地些,不過有時候還是難免會對濃烈的感性衝昏了頭,所以我們現代人才會不斷地在愛情中透過愛人被愛,互相傷害,獲得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場戲所選用的音樂都相當傑出,很有urban folk,又帶有抒情搖滾的感覺,我覺得還蠻好聽的,相當值得推薦,尤其是上半場的音樂,而這些音樂是分別由Scott Prairie與Seven Goats所製作演唱演奏的專輯選出,可惜的是這些音樂未作商業販賣,只在這一齣劇上演期間,才會在服務台公開販售,特別提出Scott Prairie,後來上網google他的名字,才發現他在台灣藝文界已經小有名氣,之前台北藝穗節,他才剛有一檔節目表演呢!而且他也曾經參與過春吶的演出,上半場的音樂便是選自他第一張專輯:The Songs Of Scott Prairie #1,對他,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不過或許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若是早一點認識,我可能還不懂得欣賞咧!!改天再放幾首歌上來給大家聽聽吧^^



回到戲劇本身,我覺得這兩齣戲劇都是相當精彩的表演,不管是文本本身,劇本詮釋,演員表現,舞台,燈光,布景,音樂......等等,我尤其喜歡"今天早上我們回家"這一齣劇碼,但不管如何,兩齣戲劇對現代人的愛情問題,都有深入淺出的探究,超好看,一定要支持一下阿!!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86]搶救紐曼亞-Klopka

當你為了自己可能隨時死去的孩子,而讓自己做了一件很糟的事,又不能和任何人說,甚至無法和最親密的人說明,而導致最親愛的人懷疑自己的行為,那種掙扎的情緒以及到最後發現原本所預期地成為一場空,被自己暗殺的人的遺孀又如此幫助自己時,自己會發現原來自己所做的是多麼地愚蠢,但後悔也來不及了!!這是搶救紐曼亞



本部電影是一部塞爾維亞的電影,描述一個家庭為了孩子的存亡,而讓整個家漸漸分崩離析,而劇中男主角,也就是孩子的爸,更面臨了道德兩難的問題,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事,在任何電影或電視的題材選擇上,這也是一個相當好發揮,且應該是相當多人會選擇的題材,且處理的方式大概不出主角內心受到壓抑的掙扎,這顯然是相當理所當然的



這一切這部電影當然也有拍出來,但這部電影,我想還有更多隱含的故事要說,畢竟同樣的故事,換到不同的時空背景,必定就會有不同的影響這個事件的因素,而這部塞爾維亞電影其實便透露著這個國家在剛剛脫離科索沃戰爭的陰影之後,又歷經一段時間的不穩定政局,到目前漸漸穩定下來的局勢裡的社會現象,讓人,至少有我,更認識塞爾維亞目前的狀況



這部電影總共分為三段,第一段為家庭快樂的生活到紐曼亞發病,第二段則是為了錢,整個家陷入愁雲慘霧之際以及對於要不要接下暗殺的交換條件的掙扎,最後一段則是殺人之後,發現自己被利用之餘,又受到被害者遺孀的饋贈,那種道德和良心對自己的譴責的煎熬,而有種主角心裡大概有:我到底在做什麼阿?的潛台詞存在



三段不一樣的情緒,讓整部電影情感層次分明,讓人感受到主角爸爸內心的轉變以及掙扎,第一段到第二段,我想就是所謂從天堂掉到地獄的滋味吧!?原本快快樂樂的平凡生活,沒想到卻在一夕之間風雲變色,為了自己孩子的存亡,而必須讓自己汲汲營營於金錢上,但問題是那種不知道錢的來源會在哪裡的不實在感,讓整個家開始出現裂痕



這時後父親又面臨到一個道德兩難的問題,讓他整個人怪怪的,更讓這整個家加速崩解,其實還蠻同情父親的,要背地裡做一些為了孩子,但本質上卻是壞事的事情,在明地裡卻得遭受到對孩子不關心的既嚴厲又不實的指控,搞得自己裡外都不是人了!!但從中也可以看到親情的偉大,為了孩子他牙一咬硬是撐過去,不過到最後卻一直要不到錢,想當然爾,那種與當初想像的不一樣的挫敗感油然而生,並在被害者遺孀說要幫助他,說他是個很好的人時,以及之後真的要不到錢時,這樣的情緒達到了最高點



如此豐沛的情緒起伏,不僅透過演技,導演更是運用了一些留白的影像技巧,不管是沒有聲音,或者是雖然用特寫鏡頭,但人卻只佔鏡頭裡的一小部份,表現出掙扎卻不能解脫的壓抑感,這不禁讓我想到前些日子上院線的土耳其電影"三隻猴子"也用了同樣的方式表現出壓抑,另外諸如用不同的方式模糊影像的感覺,如特寫郵局櫥窗,背景是爸爸模糊的身影,以及水波裡倒映模糊的身影,沾滿肥皂泡的車子前面玻璃底下的駕駛人的身影,在在都表現出一種絕望,悲傷的感受,而透過這些扭曲的畫面,也讓我感受到"不成人形,不是人"的意象,表現出人前人後不一樣的情緒,也就是前面所用到的形容:裡外不是人,並呼應著主角現實的狀況



當然除了主軸的描繪情緒之外,就像之前所說的,他也旁敲側擊地描繪著塞爾維亞的社會狀況,如第二段那種拼命抓住任何機會攢錢的部份,我想便隱約透露出這個國家現在的經濟狀況:有錢人富可敵國,甚至就如同孩子的媽媽說的:他們買畫框的錢就可以救我兒子的命般,但也有需要在路邊幫忙擦車的窮小孩存在,同時透過最後一段幕後主使者對爸爸說的話,也隱約感受到有錢人仗著自己有錢而喪盡天良,把貧窮的人死死地踩在腳下的狀況,即使真正狀況是沒有被說明詳細的,但還是可以歸納出貧富差距之大的現象



但不要忘記紐曼亞的父親是在公家機關做工作,母親是當老師的,他們竟然也無法負擔這筆龐大的醫藥費,似乎也存在者其他問題:顯然公職在塞爾維亞的狀況,並不是在台灣的公教人員所能想像的,尤其透過對父親工作的描述,包括父親與工地的人的互動,以及他的這份工作無法做巨額貸款的情節,可見一般,除此之外,我想國家本身也無法在替人民吸收部份醫療費用上盡些心力吧?!從這裡便發現到這個國家在經濟基礎上仍有些不穩定



搜尋Wiki便發現塞爾維亞雖然經濟正在起飛,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包括失業率,還有進出口赤字,龐大的國債......而這部電影雖然未將這些問題表達地相當的明顯,但透過前述情節的鋪陳,其實便讓我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這些問題,另外也從爸爸的同學口中,了解到這樣的狀況,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公職人員的表現,讓他不想請國家的工程師來蓋自己的房子



除此之外,對於個人尊嚴以及對道理良心的重視,也在漸趨穩定的社會當中,慢慢嶄露頭角,比如說媽媽一開始不願意接私人家教,還有不願看人嘴臉生活的情緒;爸爸對刊登廣告求援的行為無法認同......不過在這樣慢慢改變的社會當中,很多東西都還是相當脆弱的,就像尊嚴,就如同道德觀,甚至在這樣的社會裡面,為什麼貧富差距會那麼大的原因,就是在於有錢的人不擇手段地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張自己的勢力,而有前面本文中有提到壓搾窮人的狀況,如此沒有道德良心的事還存在著,就不難想像,父親縱使一開始不願意為了錢而殺人的堅定決心,何以這麼容易地就被瓦解了



當然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是因為出於要保護兒子的天性才鋌而走險的,這其實是道德兩難的問題,這當然不能否認,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父親是如此的掙扎,但問題是有人卻利用這樣子根基尚未穩固,還搖搖欲墜的時候,趁虛而入,利用了現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的心理狀況,再加上即將失去親人的威脅,讓計畫很順利地完成,不假自己之手,個人對於幕後主使者對爸爸說的:殺人,我就做不到,這種如此趁人之危的話感到相當惱火不爽,不過對目前這個剛起步社會所造成這樣的狀況也深深地感到遺憾



我實在欣賞導演在這部電影所運用的影像技巧,讓主角具有深度的演技,顯得更為立體,當然從故事本身附帶提出來的社會狀況,除了表現出爸爸媽媽的掙扎之外,更讓我們見識到塞爾維亞目前的真實情況,好吧!!我不得不承認,我一直以為這幾年在網壇上出現了三位塞爾維亞高居世界排名前三的球星,以及在其他運動項目裡陸陸續續出現的一些塞爾維亞好手,讓我以為塞爾維亞在經歷科索沃戰爭後,已經步上正軌,顯然我必須改口說是"慢慢步上正軌",再回到電影本身,這實在是一部充滿許多不一樣情緒層次的好看電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