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703]健忘村:當人有私心時...

健忘村原來是塊寶地,有錢有權有勢的人人喊搶,身在其中的村民們自私歸自私,卻仍傻傻地悉聽尊便,任統治者宰割,是部高明地嘲諷政治,標準的反烏托邦電影;此外,骨子裡也隱藏著人性在各種層面的自我中心,以感情世界為代表。我們期待一輩子事事盡如己意,無奈大家從來就不是太陽,不順之事十之八九,正因如此,人似乎難逃私心作祟,畢竟看破塵俗其實不易,使得故事帶著歡迎諸君對號入座的諒解。這是《健忘村》。
故事以順敘法處理。雖說故事行經全村被田貴以『忘憂』神器消除記憶後,我的腦海裡冒出如果將接下來的段落作為起手式的倒敘手法,會不會更有趣,且出乎意料些,不過照著時間軸跑似乎更能表現諷刺感。編導將劇中的『忘憂』神器暗喻為新的權勢風向,對比出前村長和田貴雖同樣擁有,但懂不懂得操作,卻是區分兩人能否掌控大家的關鍵,而這也是之所以改朝換代的原因。

但無論統治手法的粗糙與否,彷彿慨歎著政治都在開始的當下充滿改變的希望,卻在掌權之後,逐漸看清或被識破只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到後來越見敗絮其中,或懷念舊時代(如一片雲的烏雲仍穿著清朝郵差服一般),或展望未來(將有火車行經健忘村抑『忘憂』神器太好使),然後再度被推翻。這是本片高明之處,充滿許多隱喻的符號,放諸四海的興衰盛敗皆準。可說健忘村就好像是個微型國家,每經朝代的轉變,好似社會又往前邁進一步。

且看村莊容貌的不同便可一窺從農業經濟,經工業社會到後來的娛樂服務產業的成熟社會誕生之路:從秋蓉所遭遇一切的角度來看,原被限制住的自由到女性自覺抬頭的變化,也說明著進步。不變的卻是反烏托邦的存在,可能是隱而不宣,難以察覺的,彷彿告訴觀者無論進步與否,還是存在著被控制的景況。當然在電影中,是從較明顯的角度來表現,呈現極權社會裡,人民缺乏思考的荒謬,所謂平庸的邪惡。
畢竟大家都像魚池裡的魚一般,心甘情願地銜住被丟出來的魚餌,為求社會共榮,這無可厚非,天經地義,問題便在於人類似乎無法擺脫與生俱來的脆弱成私心,有時候可能變種為心魔,然後體現出各種愚蠢、怯懦的行為,可悲的是因為天生患傻被擱著未"忘憂"的朱大餅弟,反倒是全村僅存最清醒的人。不過是否因要塞入許多譬喻,劇本裡部分段落存在著突兀的瑕疵,如過於刻意的搞笑,如有些地方轉折稍嫌生硬,讓敘事節奏稍不順暢,但依然是部精彩無比的社會寓言。

從物質上的貧窮與富足,到情感上的寂寞與幸福,於這部電影中,都是轉折的關鍵。因著前者不稀奇,故事亦在以秋蓉歸宿何去從及春花的感情為核心鋪陳著,可看出是推著劇情轉的齒輪,卻直到最終轉折才意識到這部分的安排所扮演角色之重大。春花與劉大夫的曖昧,秋蓉對丁遠的癡情,萬大俠對秋蓉的想妄,原來《健忘村》也是個愛情故事。

我特別喜歡萬大俠最後成全的離去,儘管可認為是大俠一人瀟灑的神采風範,不過他沒了兒時記憶,沒有包袱,回歸最純真情感,或許才能真正放下。只是這個世界並無故事裡的神器,且除非患病,否則也難以遺忘,而人因擁有七情六慾產生的貪欲,才讓自己的憂愁風生水起吧!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702]Hidden Figures-關鍵少數:成為破格的第一人

沒有多餘的炫技,只有平舖直述地娓娓道來,不刻意灑狗血,不賣弄悲情,也不需強化對反派的仇恨值,規定即規定,現實就是這樣,且在不停地快速變動著,只有拓展實力,適時地推銷自己,同時有人能夠在背後推一把,成為彼此打破慣例的第一人,終將留有一席之地。雖四平八穩,卻傳遞一股難以忽視的正向力。這是關鍵少數。
時值反種族隔離抗爭尚未通透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時期,除了社會運動的代表Martin Luther King Jr.以非暴力的訴求推動黑人人權之外,學術界也有人正在Nasa太空總署為自己的權利及夢想努力,或該說是為了國家利益,無論膚色、性別,挺身而出,貢獻己力。《關鍵少數》便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本來以為通篇幾乎會是激烈的唇槍舌戰,據理力爭,並陷入無限循環的失望,伴隨著令人作嘔的偏見及讓人白眼翻不回來般,難以承受的攻訐嘲弄而來,但導演並未安排誇張的處理,可能是演技,可能是橋段,讓掌權者與弱勢者的強弱立場那麼明顯,幾乎只是透過場景的區分,對談的字裡行間,忠實呈現當時社會男尊女卑的氛圍,一種尚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事實。

在為求生存的狀態下,很容易屈就於如此現況,或該說習慣了這樣的境遇,不忮不求就好,卻在仔細探究之後,便會發現許多不合理或未盡其才的窘況。導演未刻意透過角色立即挑出種種不公平,反倒用較為輕鬆,偶爾詼諧的手法去表現非平等的荒謬;即便是抱怨,也是長久下來的累積,藉由對白提及。當然最強而有力的證據便是宇宙進出的落後,此為自尊過於爆棚的白種男人們在當時根本無法意識到的!

唯正向樂觀如這三位女性主角們,總能在接下來的場景或對話中,酒意抹憂傷,一笑泯失意,甚至以少女情懷切入拋開不如意。這是個人蠻喜歡的安排,致使看似嚴肅的議題下,倒也因為這些紓壓的小確幸,添加不少趣味性,還有那些稍微捕抓到的家庭生活,其實也讓她們去英雄化,和一般人無異。對比著電視新聞所報導的因為種族歧視所發生的衝突事件。

但在笑鬧之間,維持家庭的同時,對自己的工作仍維持著堅持的韌性,而非放棄的態度。這其實也印證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的這句話,同時也呼應了Katherine解決三個女兒為求公平爭奪床位的場景。適時的低調,養精蓄銳,待機會來敲門的時候,不放過地開門迎接,彷若是在彈簧床上試跳個幾下後,累積足夠的動能,才奮力一搏,於天際畫出完美的曲線。

不過要不是有人願意打破規則,給予機會,我想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劇裡面藉著爭取在一般班級上課的Mary訴願時對法官所言直白明示,和Katherine的上司,願意給Dorothy機會操作IBM電腦的人以及願意相信Katherine能力的軍人遙相呼應。有時候,我們缺乏的可能不是挺身而出的人,而是掌權的諸君願意成為站出來打破慣例的第一人,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社會進步!這不也和主軸故事:太空探險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未批准實在難以繼續下去啊!

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701]Manchester by the Sea-海邊的曼徹斯特:沒有選擇的選擇

刻劃失去至親的感傷,那痛楚容易偽裝,但難以抹滅,特別是原因可能出在自己身上時,自己容易將自己囚困在失去的當下,無法動彈,全世界彷彿都靜止了!電影有意讓這些人重新振作,走出傷痛,卻又不過分勉強地告訴我們先跨出去第一步才是重點,畢竟還有身旁的人該去珍惜,甚而有人即便已不在人世,卻還是用其他形式關照著痛苦的自己。這是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Demolition(崩壞人生)》,有著類似的背景設定,皆為男主角失去親人後,形同槁木死灰的狀態,不過《Demolition》偏向內在,所謂自我毀滅再重啟的更生過程;本部電影則是著眼外在關係,不得不回到傷心地面對重新來過的機會,面對無法重來卻歷歷在目的回憶,既遲疑困惑卻又不得不為,Casey Affleck將這矛盾的男主角Lee,演得絲絲入扣。

故事藉著Lee返鄉處理哥哥喪葬及後事的過程,運用插敘的描述手法,將Lee的過去補齊,逐步揭露Lee隱藏在心中的陰霾。不單如此,巧妙的安排讓每段蒙太奇的回憶致使順敘的現在有了不同的感受,或映襯出主角的狀態,或觸景傷情,抑讓過去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綿延至現在的場景,宛若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讓故事牽動著觀者傷感的神經。

於是後來才知道開頭所描繪,他在擔任大樓技工時,對所有可能產生連結的任何關係,維持冷淡態度的原因,對比過去和家人之間的親密,更顯如今的無動於衷,但卻在哥哥的離開後,再一次體會失去(死亡),再一次獲得擁有(照顧遺孤)的接連衝擊下,逼迫自己面對不堪回首的過錯,可能還有,即便沒有明講,卻在一些細節的陳述裡了然於心,那如山大的輿論壓力。因此,那傷口即使看似曖昧,卻招搖滿溢到令觀者一樣心碎、痛苦。

這樣看來,Lee的姪子和大嫂猶如他的投射,儘管意義上有些不同,但本質極為相近。前者同樣失去至親,總會在獨處的某一刻,情緒淹沒了自己;後者則剛在多年的行屍走肉之後回歸尋常人生,卻得旋即面對過去的虧欠以及他人,在此指小叔Lee,對自己的審視。Lee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的處境,而相異之處則讓自己有所啟發,鬆動了停滯在過去的時間。

這般三人三色皆起因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在面對無法預期的人生之際,無論是失去或者是挫敗。而人的一輩子也確實是由許多一連串的選擇構成,所以關係才會紛呈多變。這其中包含了愛,但同樣的愛,卻未必擁有相同的樣態。這個故事裡便得到印證,除了包含以Lee為圓心的關係圖之外,其實兄長為核心的關係圖也不外乎如此。

而兩個圓相疊合之處,便是哥哥對Lee溫柔及敦厚的展現,這也在Lee發生事情後,哥哥和他相處的時光裡得以探知,也囊括妻子和哥哥一直有在聯絡的事實。只是悲痛太強大,麻痺了Lee的神經,也抵擋螢幕前的我們去感受。這情緒模擬之栩栩如生,實在強大,使得表面上弟弟擺盪於舊的過錯和新的責任的掙扎戲碼,其實是哥哥一貫對弟弟的關懷所設下的局面,於故事的後半才漸漸浮上檯面。

正是因為清楚了解人生有太多選擇題,哥哥只好遺留下幾乎無法選擇的餘地,彷彿是本齣戲的導演似的,希望弟弟能走出傷痛,重回人生正軌,但仍保有尊重他的空間。因而在大半電影都處在低氣壓的情形下,最後的最後,溫情總算突圍迸裂,讓人感動。從外人口中的你哥哥是個好人作結,也折射出Lee自己對他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