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34]乘著光影旅行:光影詩人的人生啟示

訪談之餘,同時穿插印證訪談者話語的影像,幾乎完整地描繪出李屏賓這個國際知名攝影師在導演、演員、及其他電影相關從業人員眼中的形象,同時也帶出了台灣電影工業的代代傳承及其中的心酸,而又從這些工作辛勞及豐富經驗中,發現了賓哥(請容許我這麼稱呼他)對於人生的豁達。當然,驀然回首,才了解到有些關係,是有著自己所無法輕易放手的牽掛,如家人。這是乘著光影旅行。



這是一部透過別人的觀感,形塑甫得到國家文藝獎的攝影師李屏賓的形象的紀錄片。主軸是一連串的訪談畫面,不過有趣地穿插著許多賓哥在工作時的畫面或受訪者的話交相印證,頓時讓這些對賓哥的觀感,更有公信力,更有憑有據,絕非空穴來風;且那些拿來權充證據的資料畫面,有些是讓我們回顧幾部膾炙人口的電影片段,若有幸看過這些影片的人,絕對會備感親切,而對於那些不認識李屏賓的人,也會恍然自己原來看過他攝影的電影吧?!



而其編排方式也相當有條理地按照賓哥擔任攝影師,從剛出道到現在享譽盛名的時間軸排列,不過並非真得從年輕時代就慧眼識英雄地相中賓哥而跟拍到現在,而是僅僅以照片,或過去電影的資料畫面帶過那段菜鳥時期。其實算是透過至今的回顧,描述賓哥對工作上的事蹟,雖然過去的記憶,時間順序不那麼明顯,但那一路走來的心路轉變歷程是按照時間軸的。



訪談和回顧交插著,勾勒出賓哥樣貌的同時,也帶出了台灣電影工業初始時期的艱辛:不僅是因技術上落後於國外,必須把握難能可貴的機會去學習最新技術;此外,多數前輩是恃才傲物地不願指導。幸虧仍有些親切的前輩。我想今天能造就出賓哥這樣的人才,就是這些前輩不厭其煩地回答賓哥的提問。如今,賓哥把這些前輩的用心及貼心複製在自己身上,把技術觀念不吝惜地傳授給新一代的攝影師,就連當時那些體貼的攝影老前輩們對賓哥的態度也在無形中被擺渡。不只技術,連情感層面也傳遞下去,總感覺到一股生生不息的傳承味道。



時至今日,電影產業也同樣地辛苦,或許辛苦的地方有所不同,不過至少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可以感受到資金籌措的困難,連在和原本設定不甚理想的環境也要搶拍。透過這樣的現況,順勢帶出賓哥靠著多年對大自然觀察的經驗累積,做出了對拍攝狀況準確無誤的預測,或也可說是,可以在任何在其他攝影師眼中是拍攝困難的環境下進行拍攝,好像賓哥在施展魔法一般。



或許是一種天份,也是由於對自然界的光和影,相當感興趣,所以平常不斷地探索研究,再加上合作的導演有著自己的堅持,迫使他得去處理所有導演丟出來的問題,以及整個拍攝電影的環境的影響,造就今天的賓哥,讓他成為國際知名的攝影師,不過也因而讓他回家的時間變短,變少,感覺好像離家很遠。有趣的是世界之於賓哥,反倒有如一個小村落般,每個地方都是那麼接近。



這是賓哥自己的選擇,為了自己畢生的興趣,不過言談中也多少透露出些無奈,僅能透過發表感言,將自己獲得的成就歸功於家人,並致上由衷的感謝而已。不過,賓哥的無奈也讓我感受到他某種程度上無所謂的豁達,一如和導演合作之間,遇到不好的拍攝環境的時候......只是那有如奪命連環call的未接電話,以及他在國家文藝獎的感言,卻在在顯示其與家人相當深刻的情感羈絆。



豁達或許只是讓自己避免思念的最好藉口,讓自己避免陷入更深一層孤獨的假面具。但時間就好像那稍縱即逝的一列列電車或火車;就好像電影拍攝時,為了某些景色,為了某些場景,是要跟時間賽跑,否則就要改天請早。和家人的時間也慢慢地消失當中,不再回頭。接獲得到國家文藝獎的通知電話,換來的不是喜悅,反而有如利刃一樣,劃破他佯裝的寂寞情緒,讓他坦蕩蕩地裸裎於自己最脆弱的部分,震懾地無法動彈!這部份,我想,也帶給很多人同樣類似的啟發吧?怎樣才能在工作興趣與家人之間,取得平衡,而無愧於自己呢?



除了整個電影工業背後的秘辛,以及從事電影的辛苦,隨著一點一滴接觸李屏賓的人生過程中,讓我們看到之外,我們也感受到攝影師本人的個性與態度,多面化地令人憧憬,也無怪乎和他合作過的多位導演、演員、工作人員、同僚等等是多麼地敬重這個人物,紛紛跳出來協助拍攝這部紀錄片。而坐在螢幕前的我們,或許也會因某些片段,和自己如此的相似,或得到某些啟發,或得到同理,認同,而大受感動,也說不定,就跟那些受訪的其他人一樣,從賓哥身上收穫很多。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33]夏威夷男孩-ホノカアボーイ:相遇便是奇蹟

2010金馬奇幻影展觀影紀錄(2)

是個環繞著『人是為了相遇而活著』這個主題,輕淡閒逸,溫柔婉約,卻又調皮可愛的故事。看似是因緣際會地來到這個小鎮,又因緣際會地和這個地方的人產生互動,但冥冥之中其實所經歷過的,似乎都是導致下個過程的開始;如今的自己,則是過去的總和。因而即使不管和對方是哪種形式的分離,影響始終存在,從未擺脫過,甚至也因而交織出一張綿密的網絡,不管認不認識,有時候我們也就不必那麼傷心。不慍不火地處理著關於相遇以及關於分離,就像呼吸般自然,豁達輕鬆。這是夏威夷男孩。



劇情其實相當簡單。一個日本男孩レオ,在導致和女友分手的夏威夷旅行之後,決定休學一年,回到那個步調緩慢,彷彿時間靜止的小鎮,重新展開一段不一樣的生活。而這一部電影就是在描述男孩在那邊生活的所見所聞,同時自身也經歷了一場多角戀愛,以及忘年之愛的洗禮,讓他難以忘懷。



從開頭字卡的一句話『人是為了相遇而活著』開始,好似呼應一般,緊接著便是レオ引言介紹在這邊所認識的人,又在主軸故事開始之後陸陸續續地認識了其他人。透過レオ眼光,隨著劇情推進,觀影者也漸漸地對他們,也就是劇中角色產生了熟悉感;同時也隨著故事繼續被說下去之間,在高齡化社會的這個小鎮,レオ也開始得處理分離的議題。這讓我想到『マイマイ新子と千年魔法(新子與千年魔法)』這部電影中試圖處理的相遇和分離的議題。



只是,隨著這部電影進入レオ墜入マライア的情網,比婆婆為此大吃飛醋,還有其他小鎮的故事,這一部電影所想要講的就不再只是相遇以及分離那當下時間點的處理而已。加了些愛情的化學元素,且堆疊多種『看不見,卻依舊存在』的情況,表達出一種對人生裡,雖周圍連結深厚情感的人總是在許多不管可不可抗力的因素之下,或離開,或死亡,但仍能處之淡然的豁達感。



人總希望誰能為自己停留,但卻有著無法掌握住所有情況的無奈,所以來來又去去。不過離開不代表消失不見,不存在在自己人生中了!因為這些來來去去的人,終究在人生道路上,留下改變的痕跡,比如說如今的自己,就是個證明,不可逆的。也因而,在這個小鎮舞台上,進場退場的人們,甚至包括了觀光客,雖然彼此並不一定有直接關聯,但卻在某種程度上,緊密地相連在一起。這些那些和自己相遇的人們,始終是存在的!



要不是カオル這個情傷,如今レオ也不會來到Honakaa,然後接連和比婆婆、マライア相遇。就連比婆婆和マライア可以和レオ相遇,也是因為一段關係的崩毀,レオ恰恰好地補入這個空缺。在某種形式上,算是替她們受傷的心靈治療著,只是三方都不曾想到過,關係竟變得那麼複雜。另外,不只關於愛的互動,還有其他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不自覺地,兩個原本徹頭徹尾的陌生人,如一個在電視裡,一個在電視前,竟因為如此,而產生了關係,不覺這一切都很奇妙嗎?



或許,就如同電影中,來到這邊的觀光客,一直希望自己可以看到難得看見的月之虹一樣,人總是不斷地在尋尋覓覓那剎那間的悸動,霎時的美好奇蹟,因為這些是多麼的稀奇珍貴,讓人好奇。但事實上,就像當比婆婆用她幾乎瞎掉的雙眼,看到自以為的月之虹時,那些奇蹟,一直都存在在自己的身邊,也就是我們存在,我們相遇,然後彼此產生關係,只要換個角度去看待就好,誠如導演在這部電影一直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各個事件一般。



如此看來,即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些情節是不甚愉快,甚至讓人傷心欲絕的,但或許這就是奇蹟的開始,或一個中間過程而已,端看你怎麼去解讀這一切罷了。即使故事落幕,比婆婆也在人生舞台上謝幕了,但三不五時地,還是可以回想到她的熱情與活力,影像仍是如此鮮明,烙印於觀影者如我的心中,更遑論劇中的レオ以及諸多與她有直接或透過食物等間接關係的角色們了,這不就是一個平凡的奇蹟嗎?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32]為愛起程-The Last Station:以愛為名

原本以為只是一部晚年傳記式的電影,再加上以大文豪為主角,所謂的愛,或許會像『Bright Star』一樣文謅謅地,但可能是我不夠了解托爾斯泰這個人,再加上劇情的巧妙編排,不單純只是描述晚年生活,更透過兩造對立,撞擊出愛與自我實現的衝突。這樣的故事情節,好像是會發生在現今你我周圍的某些家庭,甚至還有關於傳媒影響力的描述,有著以古示今的意味,讓我得到意外的驚喜。這是為愛起程。



這是一個知名大文豪托爾斯泰晚年的故事,敘述著這位偉大作家在這個時期對政府所作所為提出消極抵抗的行動,以及他所提出的新思想對他妻子的衝擊。雖吸引了一大群信徒,卻也因決定聲明放棄個人財產、貴族頭銜、甚至是家庭的舉動,造成妻子Sofya的恐慌。編導絕妙地透過新助手Valentin這個視角,對立出信徒和妻子這兩派的對抗, 手法高明地讓觀影感受到大作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一方面為實現個人的理想,另一方面卻也受到愛的深深羈絆。



這樣的手法也讓觀影者頓時對大作家的處境,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就好像電影中這個助手Valentin一樣迷惑。



有時候從托爾斯泰追隨者的觀點來看Sofya,總覺得Sofya太過干預自己丈夫的決定,甚至到達一種歇斯底里的態度,同時相對於丈夫新思想中,恢弘崇高的意識型態,Sofya的想法就較侷限,小家子氣些;可是Sofya對Valentin所說的一字一句的肺腑真實:那些兩人彼此對文章的討論,妻子對丈夫的作品重複地進行複製抄寫的動作的回憶。還有影片中兩人床第之間的情趣,不時地以愛為名的行動及話語。



兩人情感之深厚,是無與倫比的。對於Sofya來說,作品版權歸屬於大眾,好似剝奪了自己的參與回憶;放棄家庭,好似自己的深深愛意,被完全泯滅。怎叫人可以承受。



有時候從家庭的視角,特別是以Sofya為首來看,又會覺得那些丈夫的追隨者,實在太無理取鬧了,甚至為達成目的,有點過於冷血地不擇手段,連夫妻之間一點點情分也枉顧,為什麼就不能要求丈夫多顧及家人,而不是拼命地追隨崇高的理想,卻將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忽略了。而且總覺得這些追隨者似乎有點盲目,似乎誤解托爾斯泰對愛的定義,甚至坦白來說,大作家的過往,並非像現在突然轉變之後,那樣清高。



但將偉大的作品,獻給全體人民,這樣大愛精神的表現;對抗腐敗政府所提出來的思想,形成一個可以抗衡的力量......如此大我的精神,是作家悲憫這個國家以及人民所做出來的行為,是自我實現的最終極目標,同時也是個偉大的志業,如何鬆手。況且身為名人,既要推動這些活動,又要注意其個人還有周圍的人的行為舉止,避免成為媒體注目的負面焦點,而讓這個活動的形象破滅。那些追隨者確實必須很努力地完成計劃才不負大文豪的期待。



個人以為Sofya代表的是家庭與愛,以Chertkov為首的追隨者眾,則代表著個人理想或者事業的實現。兩者都難以割捨,而讓文豪陷入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Valentin則也因信仰托爾斯泰,和自己情感自然趨力的相牴觸,但又聽到看到作家並非自我想像模樣,也有點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感覺。



這一直都是個兩難問題。看著Chertkov、Sofya還有托爾斯泰三人之間的拉扯,不僅讓Valentin在自我情感和工作的使命之間,產生疑問,同時總感覺那情況,從電影中的好幾十年前,穿梭時空進入現代社會,依然沒有改變。每個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都會被夾在家庭以及工作的事情,難以進退,甚至被夾得無法呼吸,喘不過氣來。而讓人心有戚戚焉呀!



所以看似訴說著那個時期,大文豪個人及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但透過對立的表現方法,把愛、家庭和工作、自我實現的衝突,突顯出來。最後雖然未真正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單純地提出了省思,但其實默默地我們自己都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所有事都出自於愛。就如同電影開頭,引用主角本身流傳千古的作品『戰爭與和平』的一段話『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



因而即便托爾斯泰有著自己的理想,一度枉顧Sofya,但最後還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最愛,臨終前,總希望最愛陪在身邊;Valentine也知道在事業與愛情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如今,來到21世紀,面對如此宛如三明治的前後包夾,或許調整出適當的處理方式,其實並非想像中困難,以愛為名就好。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31]特攻聯盟-Kick-Ass:見證英雄的誕生

是一部超級娛樂大片。雖然不免俗地正義獲得伸張,但角色不是具有超能力的英雄,也不是經常訓練身體的人,在設定上很是特別,具有相當鮮明的特色,就是他們其實是平凡人,但也會為他們的熱血、動機而吸引,或討厭某些角色的不擇手段等等。並從中帶出一些關於渴望及連帶效應所帶來地相對應的責任的問題。這是特攻聯盟。



同樣也是Marvel旗下的漫畫作品改編,但這次的主角並非具有超能力,也並非擁有家財萬貫,然後就有錢有閑練身體,再加上研究發明讓自己變強大的機器的超級人物。反而是個毫不起眼的高中生,幻想當個超級英雄,這有哪點靠譜的?就像主角的朋友用上述典型的英雄人物判定準則來戳破他的美夢一般。但說實話,誰不曾幻想過自己哪一天突然成為鏟兇除惡,為正義伸張而眾所矚目的焦點呢?



好吧!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總希望能來點超能力,可以改變些什麼事,因而當電影的主角Kick-Ass,彷若實現願望一般,付諸實行時,那心情感覺好像被同理到一般。正如同電影總是為觀眾實現一部份無法自己完成的想像。雖然看到後來,實在有那麼點有勇無謀,最後還很沒有危機意識地送自己上死路,但依然對角色有著特別的認同感。



這部電影好看的關鍵,便在於此,那極具特色的角色。雖然整體劇情,不脫離正義最終獲得勝利之路,也不是整部電影從頭到尾絕無冷場,但幸賴角色被創造得個個都很迷人。



Hit Girl和Big Daddy絕對是本部電影中動作槍戰的表演核心,尤其是Hit Girl。看著她乾淨俐落的身手,神乎其技的射鏢,射刀準頭,將可憎的敵人打得落花流水,讓人直呼過癮,很想替她在旁邊加上『姐姐小時候有練過,觀影者不要輕易嘗試』等字樣,但回過神來,她不過只是個國小學生而已。天呀!是有多小就開始練習這些技巧?突地一陣為Hit Girl悲傷的情緒襲上心頭。



就像Big Daddy的昔日同僚所謂:未能給Hit Girl一個正常的童年一般,年紀這麼小,就得去面對打打殺殺的殘酷場面,從未嘗試戴著這個年齡孩童該有的純真光采,甚至接連失去親人的痛楚,竟也讓她情感麻木,一副堅強鎮定貌。尤其是眼睜睜地,慢了一步地救命。那一場可稱之為戰役的槍戰,實在精采,但同樣地也讓人悲傷:既有學徒出師的感動,也有無力乏天的遺憾。正如同Hit Girl本身角色給觀影者的感覺,就是忍不住想為她掬一把淚。



而Kick-Ass雖代替觀眾,至少是幫我實現了當上超級英雄的夢想,不過顯然有點弱不禁風,再加上後半段過於天真,到愚蠢的地步,遭人利用,內心不禁都為他著急,而讓夢想的實現,好似缺了一角。這方面的特質,恰巧和Red Mist這個角色是相呼應的,總想要有番作為,但都以為所有的這一切,易如反掌,就和所有那個年紀的孩子一樣,有著尚不夠成熟的意識,也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彷彿也看到了過去血氣方剛的自己。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沒有害怕,就成就不了大事。我想剛好可以套用在Kick-Ass和Red Mist身上。儘管他們都想做些什麼,但過於天不怕地不怕地,沒有危機意識,讓他們無法面對並處理接踵而來的災難。不過兩個角色的意義,因處在正邪兩派,而讓後來有天壤之別。



若從Kick-Ass這樣扮裝的目的來看,其也展現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氣,而不是冷漠地視而不見,或許這才是補上觀眾心中夢想缺角的那關鍵性的一塊,其實人人都有蠢蠢欲動的熱血吧?!這也是讓我透過這部電影被完整的因素之ㄧ。



很多時候,人默默承受,忍氣吞聲,都只是擔心之後會遭遇什麼狀況,為求自保,才未勇敢地跨出去那一步,不然也不會只在電腦前看著YOUTUBE上的Kick-Ass的出手,而拍手叫好。或許可以說這是設想周全,懂得三思而後行,但社會正義便難以伸張。



反觀Kick-Ass雖然一頭熱地想要投入,卻未發現當一個超級英雄,所要付出的代價,並非自己想像那麼簡單地皮肉之傷而已,還有更多讓內心備感壓力的情況,甚至還影響了其他的家庭,直到後來才了解到身為一個英雄的難處及所需承擔的痛苦。



相對於Kick-Ass,Red Mist比較純粹貪圖父親掌握大權,運籌帷幄,君臨天下的感覺,只是仍未能獨當一面。看著秀出來的大型看板,原本以為Red Mist也會良心發現地投奔正義一方,但出乎我意料之外地,不過卻是個人認為比較好的設定地,未過於偏向良善及光明。



而最後伴隨著有如昆丁塔倫提諾式的影像及配樂的結合,Kick-Ass駕著新型攻擊武器,橫掃大樓,以及之後的肉搏戰,還有最後一幕Red Mist的接掌權力,我們見證到了另一個真正的英雄和另一個真正的魔鬼的誕生。



正如同電影自身所說,非得要來個親人被謀殺,才能奮發向上,真正進化成自己所想要變成的那種人嗎?或許很多事情,並不是熱血就行,有時候行動後所遺留下來的後果,都要概括承受。或許Hit Girl是因為早料想到這樣的一天,才可以如此冷處理;而Kick-Ass和Red Mist經歷過這場震撼教育之後,也慢慢步向成熟,卻是走上不同的路程。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30]新子與千年魔法-マイマイ新子と千年の魔法:我們如此親近

即使橫跨千年,友情諦結的過程從未改變,互相輝映成趣。且不僅是一個天真浪漫,純真的友情故事,一部很適合家長帶孩子一起觀賞的電影,也描述了分離的困難,以及想靠近心愛之人的渴望情緒。配樂讓整部電影更加精采,更添魔幻感覺,只不過,有許多細碎細節的處理,未有完善地統整,甚為可惜。這是新子與千年魔法。



看電影片名,預期這部電影應該是充滿著魔幻的色彩,如同『神隱少女』一般;進入電影之後,隨著劇情進展,我以為是一部牽扯到平行世界理論,或者是角色們不小心跌入時光縫隙中,穿越了時空,展開一場大冒險等複雜的情節出現。但其實沒有,故事本身並不複雜,一切都只是我想太多而已。這一切一直都是小孩子天馬行空,豐富的幻想所致。



不過由於對於過去和影片設定的現代,未有統整起來的情節,只是穿插式地陳列過去與現在的事件,因而導致情緒被截斷;另由於是有許多小故事的描繪,未有較為連貫的詮釋,而讓情節處理,也顯得細碎,是有點可惜的。但相對的兩個時間段落,也不完全沒有相關,各自獨立,反而好像是有個什麼實體東西神奇地從古代跨越時空到現代,緊緊將兩點相連接。



但再去細看那細節,會發現,一切都只是新子從爺爺那兒聽到許多當地的故事後,那對故事的回憶,延伸出來的想像所致。那何不就當作一部讓自己回憶起兒時點點滴滴的電影呢?隨著新子帶著轉學生貴伊子的腳步,或是古時候諾子的腳步,重新探訪孩子們,經過一個又一個的事件,既聊天八卦,又自由自在地恣意玩耍,冒險犯難,任由想像力馳騁的單純年代。



劇中兩段友誼只是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係而已,說真的,這樣看來,片名有著『魔法』,總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但不得不提,本部電影的配樂,相當活靈活現,運用A Capella的演唱,讓這部電影,頓時也讓人感覺到奇幻的感覺。而其實主軸的魔法,或許並非所認知定義的魔法,而是一種平凡的奇蹟!一種,人渴望和別人親近,因而產生連結,讓原本毫不相干,甚至可能有階層差距的兩人,締結出關係的奇蹟;相呼應的感覺,則是所謂自古皆然的奇蹟。



故事裡的所有人物,都想要靠近,不僅僅是朋友之間,互相靠近,甚至還有和父母的靠近,還有和寵物的靠近。貴伊子試圖以香水和色鉛筆和母親靠近;達吉想要用竹劍和父親靠近;對金魚的靠近,聚集了一些人,其中甚至還成了時常一起玩的朋友。只不過一旦嘗試靠近產生親密,就得面對必須分離的習題。偏偏,分離總是讓人難以釋懷,因為人都自然地以為,我們會永遠親近,所以可能有時會不自覺地肆無忌憚地消耗與人之間的關係能量,當然也有好好珍惜關係裡的情況,但無論如何,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一向是人必須去克服的難關。



如同貴伊子之於媽媽的關係,無法接受分離,而以另外一種形式,嘗試和母親接近,最後延伸到金魚上,有點害怕地自暴自棄。如同新子和妹妹的關係,隨然平常在那邊打打鬧鬧,但妹妹迷路了,還是替她緊張萬分。如同達吉和他父親的關係,以報仇來悼念自己的父親......該慶幸的是,因為還有其他這些朋友,其他這些可以互相依偎取暖的人事物,所以我們不是孤單地面對分離,是可以一起練習,不需將自己封閉,如同貴伊子一般。直到某一天,內心成長,變堅強了,我們終於可以對分離釋懷,坦然地去面對。



不管是否有良好互動的靠近,即使可能導向負面的情緒,沒有完美的結果,但這就表示自己在乎,所以還是要好好分離;而就算分離,即使再遠,依然可以感覺彼此的親近,只要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永遠存放在心中的某一方裡,我們的心仍舊會緊緊地綁在一起。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29]台北星期天:有夢最美

2010金馬奇幻影展觀影記錄(1)

雖是透過至台工作的菲律賓人的視角,來看台北這個城市,反映出身處異鄉工作的外籍勞工的心境及悲傷,但總覺得也濃厚摻雜著馬來西亞籍導演何蔚庭自身的心情,觀點:不訴諸悲情,也不加以批判,反倒充滿同理心地看待劇中主要的角色,並透過導演嫻熟高超的運鏡技巧,角色的情感,躍然紙上,分外感到中肯。客串的台灣演員是驚喜,不過兩位男主角的硬底子搞笑功力,絕對是撐起本部電影的關鍵因素之ㄧ。這是台北星期天。



說實話,不管是劇照還是海報的大沙發,有讓我以為到整部戲劇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搬沙發貫串,但事實上不然。只是我也有點對前頭每個人物的現況描述,和後面的搬沙發的關連性不強,有點結構鬆散的疑慮。但所幸安娜一句對迪艾斯的和解:我只想快樂的過日子,以及之後呈現的一幕幕外籍勞工生活的浮光掠影,整部電影所想要傳達的氛圍與感覺,頓時清楚澄澈起來。



這些外籍角色,不禁讓我想起哈金作品中,筆下那些到美國奮鬥打拼的中國移民。每個人或許在自己的國家之中,都擁有著自己的小小幸福,甚至曾經叱吒風雲,不可一世過。但為了追求更崇高的理想及目標,他們遠走他鄉,不管認知中,有無委屈到自己,努力地完成自己所被交付的工作。而在那種身處異鄉的孤獨感,語言不通,以及可能有時會受到不平等待遇的狀況之下,很簡單,且帶點無能為力況味地,只能兩兩一起,產生依靠,互相撫慰,舔舐傷口。



儘管劇中角色都懷抱著大夢,期望能在台灣這個土地上挣得什麼,雖不致衣錦還鄉,但尚且舒舒服服地過日子,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偶爾做做如果幸運的話,發財的大夢,倒也無傷大雅。只是有時候,所期盼的,卻總是未盡如人意地,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地,讓人夢想一一幻滅,不僅如此,還不得不捲入變化之中,載浮載沉著;有時候,或許只是無來由地思念起家鄉的一切,或許只是想要暫時擺脫掉現實不舒服的一切,但環境依舊不留情面地持續嚴苛著。



所以搬沙發過程之中,所遇到的各種奇妙的事件,讓主角兩人一再地產生無力感的荒謬情節,不就好像前半段那群外籍角色發生的事情一般,如此地讓人無法理解,就被推進生命的洪流裡嗎?每個人所遇到的情況不同,也好似每一座城市皆有自己獨樹一幟的荒誕不經。這部電影透過搬沙發的走走停停中,也確實地表現出台北之於外傭那荒謬的另一面。



而這些異鄉人則有如一隻隻試圖展翅翱翔的鷲鷹,只是偶爾產生疲憊地稍事歇息,只是偶爾想要抄抄捷徑,卻不幸地被天羅地網所捕抓,僅能徒勞地做困獸之鬥。絕大多數時候,困住是自找的,只因貪圖眼前近利,但人不都如此嗎?不過,電影中沒有一絲責備,反而是一種感同身受,心領神會,對於身在異鄉,人不由己的原諒;也有種無可厚非,那又怎樣的豁達。



兩位主要男演員,是本部電影的功臣之ㄧ,演出功力了得,面部表情豐富,搞笑全操之在他們手中,一個攻,一個受,搭配地恰到好處。再加上導演高超的運鏡技巧,且總感覺到導演倚仗著自己過來人的身分,參雜入一點自己結論式的觀感;另,異鄉人的無奈,卑微,同時也有積極正向的一面,那種情緒張力,毫無保留地,精準地補抓。主觀卻也不失客觀。



儘管主軸描述著外籍勞工的故事,但看著他們即使經歷許多鳥事,美夢一個個幻滅,但絕不鬆手的是,始終保持著『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基調,始終樂觀的積極,生活照舊一樣精采美麗。整部電影所傳遞出地那種達觀的心情,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自己。





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28]愛 找麻煩-It's complicated:愛情與婚姻之間

這幾乎全然就是一部女性觀點的電影。開場後暗自擔心這部電影會過長,但卻意外地不脫沓。適時地穿插讓人捧腹大笑的笑點為其中一個因素,另外敘事也巧妙地停在適當的位置,不累贅。同時這部電影所傳遞的意義也讓人思考很多,後座力意外地強烈。是部,原以為是簡單的,一般的,八股卻不深刻的愛情喜劇,意義卻在諸多有趣的事件中,慢慢流洩出來。這是愛 找麻煩。



不愧是女性導演的作品,一些細節上的處理做的很細膩,但又適時地對如同漁網灑出去的情節,見好就收,不過於濫情。也因而本來開頭的未破題,以及敘事手法為一個個地描繪接踵發生在主角群的故事,起起落落,擔心著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但整部電影看完,那種感覺,卻被壓到最低。適時地回收故事線是原因之ㄧ,另外可能就是適時地穿插不流俗,不無聊的笑點的關係吧!?



除了這群年紀甚大的主要演員們,不計形象的演出,以及可能在保守的東方社會來看,有點老不休地沉溺在青春放蕩不羈那種違和感所衍生出來的笑料。另外,導演Nancy Meyers的鏡頭下,男性角色一向體貼細心,甚至帶點女性化傾向,在這部電影當中,所營造出有點弄巧成拙,出乎意外的氣氛,也讓人感到詼諧有趣。



特別提出飾演未來女婿Harley的John Krasinski,戲份雖然不多,鋒芒卻很閃耀,是劇中除了主要男性演員之外,最主要的甘草角色,甚至搞笑戲份還多過原本預期會相當搞笑,結果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取悅觀影者,有點冷面笑匠感,飾演熱情追求建築師Adam的Steve Martin。不過正如同前面所說的,這些搞笑成份,皆是出自一種貼心的舉動。



Harley擔心未婚妻承受不住父母婚姻的不確定性;Adam則有著對Meryl Streep所飾演的Jane的關心,及對前妻的眷戀不捨......也因此,如此看著看著,原本以為是膚淺笑鬧的四角戀,笑笑就好,沒有什麼電影深度,但沒想到電影的勁道,隨著越到尾聲,越發強烈,在對愛情以及婚姻的關係上,引發我許多的省思。



其中之ㄧ,如我所預期的,讓我想到,愛情是否在沒有婚姻的束縛,沒有現實壓力的折磨,才會顯得純粹美麗又熱情呢?我們不知道電影中Jane和Jake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即使不說,也可以感受到:一旦漸有束縛的愛情,一旦更深入對方生活的愛情,似乎生活習慣、家庭觀、某些信念的互相牴觸等等,總讓愛情的狂熱及義無反顧,好像過了保存期限一般,慢慢腐敗掉。



但也不都是只有失敗的例子。不成功或許只是有時候從沖昏頭的不顧現實後,如今必須醒覺,必須耳聰目明地面對接下來現實必定給予的試練時,卻各自有所不退讓,才無法跨越那條界線罷了吧?即使是事過境遷,即使角色已轉變,有時候那種結還是解不開,不光是所面對的現實又全然另番風景,更有彼此或許在某些tone調是無法和諧的,一旦觸及更進一步的愛情。



另一方面,被害者非恆被害之。當年被傷透了心的自己,如今卻反過來傷別人的心。Jane對Agness,站在同是女人的立場,讓我想起辛曉琪唱的『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雖然大可冠冕堂皇地啼笑對方的活該,但內心應當有些許的於心不忍;Jane對Adam,不僅僅是提醒起Adam離婚的夢魘,更可能讓Adam覺得或許自己只是個備胎而已,且有時候,中途闖入者,實在難以勝過兩人世界不可切割的關係阿!



最後,即使兩頭皆空,但透過如此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重新審視自己對愛情及婚姻的態度,說不定,比之前自己對這樣事情的想法更清楚澄澈了些哩!說不定,下一次的戀情將會進行的更順利哩?!而或許,兩人感覺良好,僅止於作朋友恰恰好!!有時候,共結連理這種事,或許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事情都如期地就定位,才能完美,也說不定吧!?



雖整部電影最後總有感不完滿,但這就是現實。該慶幸的是兩人並未撕破臉,仍能珍惜彼此,畢竟緣分這種事很是難得。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27]一頁台北:輕輕提起,輕輕放下

這是一部有著創意的切入點,但輕鬆看待就好的輕愛情喜劇。不管是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抑或是由電影衍伸出的想法,都給我種『輕輕提起,也輕輕放下』的輕盈感。但總覺得在說故事的手法上面,可以再洗練精準一點,特別是各方人馬之間的誤會。但整體而言,還算不錯。不得不提,郭采潔最後的回眸一笑,不知會融化多少少男的心呀!這是一頁台北。



雖然基底是個愛情故事,不過不隨流俗,未和眾多愛情故事一樣。這部電影的故事切入點,其實蠻特別的:從主角的渴求出發,陰錯陽差地接入其他角色的想望,導致一場橫跨大半個台北的追逐與逃亡的戲碼,並在如此的大混戰之中,愛情的火苗正悄悄點燃,準備上演。或說這其實是一個冒險系愛情故事。



只是或許看到後來,結局揭曉之際,總感覺有點莫名奇妙地無言以對,竟然是為了如此微不足道的東西而拼了命,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前頭導演意圖在故事描述進行時,嵌入敘述性詭計的陷阱,但顯得有點粗糙,而讓本應該是驚訝的結局,轉變為帶點違和感的突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人生不就是時時上演著荒謬乖誕的情節嗎?



其實這個東西對豹哥來說,是很重要的,一種對青春的悼念;不過對於故事中的其他人來說,看到這個對他們沒有丁點意義的東西,可想而知,多麼地無力。這個世界不就常常如此:許多事許多感覺,總來得有點出乎意料之外,讓人措手不及。但或許正是因為有著『意料』的思考,祈求,所以有時候,才會讓人無法招架吧?!



就如同這部電影的劇情結構,帶點Kuso,其實不需要太認真看待,輕輕鬆鬆就好一般,甚至電影本身讓自己延伸出來的想法,也有種『對所有事情,輕輕提起,輕輕放下』,不要太嚴肅的感覺。不是要重重地將意義敲入內心,讓人久久不能自己,就像人之於自己的人生,有時候是否過於嚴肅地看待所有事情,而讓自己喘不過氣來,但最後卻仍無法照自己的意願走呢?那倒不如,just take it easy,順其自然。



這樣的輕盈感,巧妙地相對於劇中電視劇『浪子情』的灑狗血,及重口味的過度誇張之能事。除了更突顯故事本身的一派輕鬆之外,總有點隨著電影的腳步,亦步亦趨地對照著角色人物心境中的期盼:想要幹一票轟轟烈烈的,結果卻在陰錯陽差之間跌入失落中。



這讓我想起伊坂幸太郎作品『重力小丑』的一段話:真正重大的事情就是應該要活潑爽朗地傳達。從這部電影中,我體會到,越是在意的事情,就要越懂得捨得。小凱之於他女友;基永之於他女友;阿洪之於他工作......當然未有讓人不要努力爭取的意味,只是若試著從相反的角度思考看看?!畢竟人生充滿那麼多變數,或許一旦可以不那麼汲汲營營之後,新的可能性就會來敲門,也說不一定。



在替自己人生努力下,卻發生一堆狗屁倒灶,讓人錯愕的狀況。該慶幸的是仍伴隨著最後Susie那清新到天理難容的回眸;高高那天然呆的可愛模樣;小凱為了女友,操著50%不準確的法文發音的努力訴說情感的純情貌;還有那流亡台北,所經歷片刻風景之記憶,一個只屬於Susie和小凱之間的冒險故事;當然也有只屬於高高和桃子的愛在全家換班時.....



正如同導演所擷取的台北景象:在這龍蛇雜處,各懷鬼胎,讓人喘不過氣的台北裡,尚有一方,全然可以放鬆的城市角落,如此地讓人心曠神怡,讓人可以停下來稍事喘息。證明台北也可以很美麗,人生故事也可以很美好。即便未有汲營,至少身邊還有自己感覺良好的人事物。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26]隔離島-Shutter Island:無法解脫的傷痛

這樣的題材不是沒有過;揭曉真相的手法,並沒有讓人驚喜的感覺;另外,驚悚元素總顯得有點刻意。不過,那種為了擺脫傷痛,所選擇抽離的旁觀者角度,還有過去難以磨滅的夢魘,重重掩蓋住事實的真相,成為一道霧裡看花的謎團。因而儘管事實解開來,但過去的傷痛以及現在,無意識下所釀成的大錯,是無比地沉重,讓人不忍心逼視。這是隔離島。



一開場便吸引住我的目光,這座收容精神病患犯人的監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姑且不論那些行為舉止詭異的病人,就連醫療照護人員,醫生,總感覺對於警察的到來,以戴著染上奇妙色的眼鏡看待著,好像有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似乎抱著滿腦子的陰謀論,再加上失蹤的犯人,以及對於存在與否各執意見的神秘患者,讓影像不自覺地緊張起來。



以我這個推理迷來說,是毫無招架之力被吸引住,迫不及待想要解開真相那種,唯可惜的是結局揭曉得太輕描淡寫,差讓觀影者驚艷的程度一點點,或許是老套的答案,沒有一個新意的處理吧!?另外,後段的驚悚營造顯得有點刻意,讓我覺得有點為嚇人而嚇。但無論如何,沒想到,剝開來的竟是令人傷心不已的遭遇。



人總在極度悲傷時,會不自覺地從自己的角色抽離,當個旁觀者看待這些紛擾,好像這件事跟自己無關,算是有點防衛機制的提醒,以避免再更往深沉下去的憂傷;甚或是原本在內心爭執的天使與惡魔,會表現在外顯上:選擇其中一個自己內心所渴望的角色來扮演,以和另外一方對立,藉由對立的過程,來彌補另一方所帶給自己的傷痛,一種療傷止痛的過程。



而這樣的痛,卻怎麼樣也無法走出來,一種對家庭的懷念,也是一種懺悔,難以割捨的情感,總覺得若擺脫了,就好像對不起被遺留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們,如此,總是無法走出陰霾並持續下去,而是隨時又墮入深深自責的深淵當中,只因放不下。同時,對於想把他拉出自怨自艾的無限循環中的人,理所當然地感到深痛惡覺。



並連結到過去的經驗,那揮之不去的人間慘劇,以及瘋言瘋語地以訛傳訛,漸漸自以為是地捏造出認同的風景,並信以為真,呼應前面,醫療工作人員好像在守護著、隱瞞著什麼事。劇中一場用德文對教授說的話,有種想要扒下對方虛偽的面具的感覺:訴說著過去經驗中,有著殘酷無人道行為的德國人,英文也都講得很好,暗暗指陳恫赫威脅,就承認一切罪行吧!用自己已知曉所有內幕的方式。



所有過去淤積的壓力,一次釋放,吞噬了自己,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全然錯亂掉了,自己到底是誰?『寧願像個英雄般死去,也不願像個瘋子被人睥睨。』最後是這麼說的。一方面強調自身的自主,另一方面,總感覺到一點充滿著感傷且不捨的愛意,當然也是種對生命的瀟灑,準備擺脫沉痛的過去。



或許正是需要如此灑脫的放下,才得以不被悲傷絆腳,仍能昂首闊步走在人生旅途中。只是好難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