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93]麻辣女強人-Morning Glory:職場上的理想與現實之間

一位渴望有一展長才之處的大女生,一位看似難搞卻意外大膽的女主播,一位看似冷眼旁觀,內心卻熱情如火的真新聞執念者,還有簡直就是丑角的氣象主播以及所有背後團隊,讓Daybreak起死回生;原來內心其實有許多熱情,只是少了個知音,或說轉念之間,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時也看盡電視節目無可奈何地得隨收視率隨波逐流的狀況,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職場,並非永遠不存在,也非一蹴可幾,而是如何在妥協當中求滲透吧!?這是麻辣女強人。



描述一位對製作新聞節目充滿熱忱的大女生Becky,歷經因經費拮据被開除及新工作又是一輛難以拉動的老牛車的低潮,到最後成功將宛如一灘死水的節目起死回生,同時順便也拯救了同樣是對新聞報導有著滿腔熱血的Mike的故事。藉由編劇實地鄉野考察,影片中Becky工作的過程中,看到新聞從業人員的辛苦,上山下海還要設法想出花招點子,不管是報導題材或是接洽採訪事宜等等。但我想最讓人心酸的是,有時候,辛苦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收視率就是個殘酷的現實。以新聞節目為例,想必進入這個領域,都希望能夠做自己所想要的新聞,擁有一定的新聞道德,或說像片中如此調性較軟的比較像資訊類型的節目,都是想要傳遞自己意欲介紹給觀眾認識的相關訊息,但自己的理念未反應在收視率之上之時或老闆再也不給你機會慢慢翻身的時候,等等情況便讓你非得無所不用其極地去討觀眾歡心。



讓人狂笑不已的點就在此。看來導演也深黯討好觀眾的招數:透過顛覆深深烙印在觀眾內心的印象,吸引住目光,最好再加點出乎意料之外的反應,更讓人樂不思蜀。所以氣象主播有別於之前微笑安祥地播報新聞,反而做了許多驚險大挑戰;優雅女主播,也下海接觸與她形象不符的報導。突發狀況很多,表情的驟然轉變也不少,更忍不住顯露出較為粗俗的本性。既讓單元有趣,也因為讓民眾發現原本遙不可及的電視公眾人物也是一般人的狀況下,更顯親民。



除此之外,Mike在一旁冷眼旁觀,臉上表情一副不可思議、受到驚嚇貌,也映襯出這些單元的瘋狂。編導確實利用了反差,讓整部片在這部份陷入狂笑浪潮。當然也得歸功演員的演技:Harrison Ford是冷面笑匠;Diane Keaton是內心尚住著一位勇於嘗試冒險和新事物的少女;Rachel McAdams那種不管追求什麼都想全力以赴的衝勁,全都反應在其表演上,很激勵人心;Daybreak的團隊中幾位較有戲份的人物也有驚喜,尤其是個人認為帶點違和感的氣象主播。



音樂部分也選用得很不錯,動聽之餘,也根據情節選擇適宜氛圍的歌曲,甚至50 Cent本人也因此客串一角。另外Joss Stone、 Michael Bublé等人的歌曲選用亦幫襯了濃濃的都會風情。不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部分歌曲和情境的搭配,彷若音樂劇地似乎準備來上一段抒發情感的感覺,更讓人覺得選歌精準。當然由Natasha Bedingfield所演唱的主題曲Strip Me,其歌詞所傳遞的堅定及勇敢追尋,還有演唱出來的熱血情感,都呼應著女主角,甚至是Mike的心境。 



沒錯,對於工作我們都有一番的熱誠及理想,但隨著現實的消磨,因為太忙而抓不住自己的幸福也就算了,卻連所堅持的理想也無可奈何地被否定到底。電影中的Becky和Mike便是如此的對照,只是Mike雖仍擁有滿腔熱血,但卻落得自怨自艾的田地;Becky雖然一度束手無策得直撞牆,但卻永遠不放棄。唯可惜的是,這部電影似乎只在工作上有些啟發性的描述,自己生活的部份似乎只淪為被犧牲的代言人,而未有提出想法地完整處理,簡言之Becky戀愛對象Adam應該只是個大花瓶。



Mike可能以為沒有學識背景的Becky會就此墮落,雖然不說,內心卻為她擔心著,但看著她仍有自己的堅持,點滴滲透,乃至獲得其他大公司一紙合約的邀約,以及來自於Becky的當頭棒喝,反省在Mike心中逐漸成形,就像給觀影者的一些啟發般,促成了轉變。或許低潮困境總在轉念一想或突發奇想之間,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機;或許在實現自己所謂的理念之前,總得先放掉一點堅持,先打通任督二脈,才得以慢慢地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ㄧ個完美的平衡吧!?莫忘初衷之餘,也要懂得具有彈性,懂得變通,但別就此在過於迎合和過於消沉的極端沉淪了!而Mike和Becky對彼此的互相影響,以及和Daybreak的相遇,雖然曾經狀況不斷,但在完美結局並將繼續合作下去之下,總還是段美麗又愉快的忘年之交啊!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92]劔岳-劔岳 点の記:工作之於個人的意義

一窺畫地圖的艱辛,再加上當時登山技術不是那麼先進的條件下,這個工作簡直就是一樁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有時風景美得像一幅畫,但一旦發飆起來,卻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恐怖,再加上導演透過空照鏡頭,仰角拍攝,搭配氣勢磅礡的弦樂襯底,更表現出大自然的壯闊恢弘,相對於人類的渺小。只是當這樣危險又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不被認同讚賞時,做牛做馬的意義何在?順勢衍生出工作之於個人意義的思考。唯可惜的是部份特效處理有失精準。這是劒岳。



本部電影算是帶我們進入畫地圖的世界,原來要畫一張地圖是得一步一腳印,精準地測量好各方相對的位置,才能在地圖上以少少的幾筆標示出該地點,是一項頗為浩大的工程。若這是在地勢和緩的地方也就算了,偏偏大自然內充滿著鬼斧神工的景物,若想要將那些嘆為觀止的山岳或峽谷等等標示出來,其艱辛想必難以言喻,特別是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之下,登山技術還不是那麼地發達的狀態。



就是因為一切不易進行,所以更要事先探測;正式進行時,又絲毫不能馬虎地需要各方相對高度及位置的精準測量,才能繪製出正確的地圖。一如這份工作一點一滴的長期抗戰,導演將這些工作絲毫不敢大刀闊斧刪除的如實紀錄下來,不過絕對不會枯燥,因為透過鏡頭,自然之美就在眼前展開,並從各個角度,不論廣角、仰視、俯瞰等等,有時候順勢將人類入鏡,對比出人類宛如滄海一粟的渺小及大自然的波瀾壯闊,或是這份工作的困難度之高。



當然,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覷地增添了這份工作的危險性。天氣的變幻莫測或是突如其來的雪崩侵襲還有迷失在霧茫茫白蒼蒼的銀白世界及掉下峽谷的危險等等,大自然似乎不想饒過測量隊一馬般地一一給柴崎及其隊員試煉,死亡似乎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在這險峻的山裡頭;同時以慷慨激昂、蕩氣迴腸的弦樂襯底,儘管少部份驚險畫面明顯看得出來是用key板及鋼絲外加電腦影像處理而成,稍嫌美中不足,但已經夠讓人膽顫心驚了!



無怪乎當日本政府命令測量員柴崎要登上劔岳時,柴崎實在不敢一口答應;只是帝國主義下,在上位者總持著那種非要第一的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心態,雖然以戰爭為其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追根究底,這個工作無非是宣揚政府多麼強而有力的政治產物罷了,相對於運用從國外引進較高明登山技術的登山會;工作都不工作了,反而成為競賽。媒體更在一旁看好戲般地敲邊鼓,向兩邊洩露各自的敵情;登山會也同時持著一股不甘示弱、磨刀霍霍的氣勢及姿態。



如此的刺激下,很難不會讓人想爭一口氣,就像生田內心急躁著不想被人奪下初登頂的寶座,既然要做,就要最好。但領頭的兩人,柴崎和宇治卻能全然不理會這些紛擾:柴崎按部就班地做到繪製地圖前該做的工作;身為領路人的宇治則潛心在惡劣的環境下,找出上山或回家的路。只是這場漸漸浮上檯面,以生命為賭注的對決,這條好似永遠達不成的使命,這份工作究竟存在著什麼價值讓人能繼續往前呢?看著家人、夥伴們,內心不禁動搖。



雖然最後完成任務的過程處理得稍嫌容易些,儘管首位登頂的人的使命並未能如預期達成,縱使第四等三角點在地圖上無用武之地,即便在上位者不認同他們的努力,不過若把工作是為一種對自己的挑戰,是自己的事,是家人以期盼著眼神看著自己的事,是為了其他人長遠未來著想,而非一時的意氣之爭,會不會內心就產生了一股莫名的勇氣,可以輕易地跨越眼前的障礙,做到自我實現呢?就像最後柴崎一夥人勢如破竹地,也像修行者,征服了劒岳一般。



看到後來,關於工作上的困境就這樣溜進心中:總有些力不從心,總有些無能為力,看著其他人的順順利利,內心總會對自己現在做的事產生是否無意義的質疑及動搖,但工作是一種自我實現或為了因著這工作而實質獲得助益的人,不是為了應付命令而已,可以自我設定目標或遇到超越自己能力所能應付的任務,不嘗試挑戰看看,宛如修行者般,又怎知自己沒有達成的潛能呢?而即便最後結果有好有壞,但征服的過程當中,必定有人全看在眼裡地佩服著,就像登山會那一幫人,從原本的競爭對手,成為最後看著測量隊心態篤定地攻頂而誠心祝賀,同時因為有著共同目標的線將彼此纏成最好的夥伴,彼此砥礪著。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91]惡人-悪人:誰才是真正的壞人?

就犯罪電影來看,節奏可能稍嫌慢了點,推理部份雖然和原著一樣沒什麼意外,但電影在結構佈局上處理得比小說差。扣掉這些不太討喜的部份,電影確實地把小說中作者擅長且慣用的故事氛圍,對人性醜陋的觀察,透過對比,象徵等潛藏於影像的技巧,淋漓盡致地表達,進而確實讓人思考誰到底才是真正的惡人。這是惡人。



吉田修一的原著中,我以為最高明的地方在於透過對人物的陳述,讓讀者對真正犯人的確信,到故事的2/3處仍處於模糊地帶。因而即使這個犯罪小說(從劇情簡介所判斷的分類),儘管非本格派推理,甚至難以覺察到有推理的部份,但藉由分別將真相及人物描寫分段且相互穿插,讓案子雖不複雜,卻不自覺陷入五里霧的撲朔迷離裡,並從中提煉出核心命題:壞人的定義是絕對的嗎?但這部改編自同名原著的電影,卻將書裡所營造的曖昧,在中段真相一次性地說出來後被破壞,而讓電影本身比起原著稍微失色。



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不只關於案件本身直到真相揭曉的內容一次全盤托出而已,導演也將原本書裡面散落於各章的各個角色故事,大致重新整合起來,並幾乎刪除了案件發生前的過去部份,隨著案件時序,輪番地以某(些)人為主要被敘述者,不像小說切得那麼零碎地,以一個人頂多帶出一兩段的方式編排剪接,接力式地拼出整部電影。因此在有些情節不得不犧牲之下,讓電影裡某些小角色的情感有些莫名,同時一次就把真相全部描繪,總少了點懸疑況味,導致整部電影在前半段的節奏似乎有點問題。



撇開這個不提,增尾和石橋的對某些人棄之如鄙屣的言行舉止,還真讓人受不了!導演雖然犧牲了小角色,但在主要角色的描述上,還是有讓觀影者感受到今天這樣一起犯罪,並非單純只有凶手自己的問題,就像很多事情總會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而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或有時也可說是一條自尊心的食物鏈,A傷了B,B則是為了尋求抒發地傷了C,不斷延伸,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蝴蝶效應。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一條此恨綿延無絕期的關係圖釀成的。



根基於孤單,也根基於不甘寂寞,所以迫切地想要找人愛、被人愛或迫切地想要和別人有同一陣線的感覺,同時也可能因為這樣的脆弱反遭到利用,被毫不留情地傷害著,或說有些人與生俱來就有藉著人的不幸,來映襯自己其實很幸運的假象的破壞力,甚至是事不關己者!?主軸的愛情部份就不用說了,岔出去的支線雖然就如同前述因細節多被刪減的關係,有其不足之處,但至少仍留下最具代表性的幾個情節下來。如祐一的奶奶被詐騙,因祐一的事被媒體包圍、許久不見的祐一媽媽一回來就大放厥詞,還有石橋父親失心瘋地想要報仇等等。



由這樣的安排及選擇看來,導演似乎存在著將推理再更簡化的意圖,而專心地處理原著當中想要傳達的現代社會所存在的疏離感及人性陰暗的氛圍。不得不說除了所選擇的情節有圍繞著中心轉之外,在攝影的取景上也有所呼應地扳回一成,替這部電影加了不少分數,再加上能夠和故事內容緊緊相連,頗為高明:導演使用最常出現的車內外景,不管從車內往外拍或從車外往內拍,順勢地將車內外的世界一分為二,車內仿若自己的心情,車外則有他人及外在世界的概念。



每個人都好像駕駛著自己的一部車,在偌大的車內,總期盼著副駕駛座旁有著填補空虛的那個人,或自己也能成為別人副駕駛座上那個人,這不過是個基本的需求,卻有人妄加利用,總在被傷害後,為了保護自己,而藉由傷害別人來獲得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有時人冷淡得令人驚訝,就像是開著車從車禍現場經過一般,冷眼旁觀,感覺事不關己一般,這也就算了,存著看好戲的心態,不了解實情地妄加臆測,殊不知很多事情並非如此單純,更叫人難以招架。不管電影還是書的說故事方法,兩者的方式都讓人頗有感覺,甚至一直不斷地思考質疑著,
誰才是真正的惡人?說不定,真正最邪惡的,其實是我們這些愛亂起鬨,還一副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吧!?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90]臨門湊一腳-Due Date:屢屢出乎意料之外的旅程

顛覆某些影集、電影或事實,並陳著許多what if的結果,再加上Zach Galifianakis與生俱來的渾身喜感及出彩的演出,藉由Robert Downey Jr,正經八百又面臨老婆即將臨產的壓力而緊張兮兮的映襯,讓電影有著出乎意料之外的笑料。笑鬧歸笑鬧,後來反倒提出了真友情的內涵,讓這部公路電影記爆笑又感人。這是臨門湊一腳。



開場奇怪的夢境囈語似乎正預示著這是一趟神奇的旅程。果然從機場大門口,Peter的車門被Ethan撞飛後,兩人就結下不解之緣。在迫在眉睫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屈服於Ethan的『淫威』地展開了一場橫越美國的公路之旅。生活拘謹、有條不紊的中產階級對決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卷髮小胖,佔盡主場優勢的後者遊刃有餘地讓作客的前者有著難以進入怪咖世界的困擾,其橫亙於前的時間壓力以及不知如何加快速度的慌張,不安,所導致的趣事,就此開展。



Ethan簡直就是大家口中所謂的怪咖吧?!飾演這個角色的Zach Galifianakis天生具有莫名的喜感,替角色加很多分之外,光是他自以為是魅力巨星,隨時維持自己走路姿態,彷彿是為了以防被偷拍到醜像的樣子,就讓人忍不住想要默默地衝到他背後,巴一下他的頭;如此的樣子再加上一隻愛狗,咦!好熟悉的感覺,不就是Legally Blonde(金髮尤物)的主角樣嗎?只是是個完全不一樣的版本,還自我感覺良好的『搔首弄姿』,模樣實在好笑地欠扁。



這部電影便是藉由Ethan的演員夢,隨時上身的表演幽靈,建立出一些電視或電影內容上的顛覆,由有別於印象中的原版形象的人來做表演,不禁讓人想起『全民最大黨』的諧仿,帶點格格不入的詼諧感,但卻又感受到對這份工作的認真魔人樣。而不只上述這些顛覆,還有透過角色位置的置換,隱隱表現出對現狀的諷刺並巧妙無形地融入電影之中:如吸毒之於Robert Downey Jr,的過往以及審問人與犯罪者和平常相反的中墨邊界非法移民的問題等等。



另外再加上雜七雜八,看似不按牌理出牌的出招方式,都讓一路應該是一帆風順,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Peter,毫無招架之力,每每總是有意外的發展,而且也包含自己狠不下心來的關係:可以逃脫時卻各方面地念茲在茲地又回來繼續旅程。但隨著旅程一直延伸下去,會發現Ethan看似活在自己的星球裡,但多少還是有下凡到人間去真正地在意、關心Peter,相當重情重義。



姑且不論Ethan是否全然為了自己,因喪父的脆弱而必須緊抓著一個人陪伴著他走到好萊塢;又儘管Peter得知這樣的坦承後,實在火冒三丈。但一點一滴的恩惠,就算這些都是因Ethan開始的災難而獲得的,至少他大致都負責到底,收拾自己捅的爛攤子,甚至最後圓滿地完成任務,相對於因Ethan災難而讓Peter面對好友可能背叛自己和老婆相好的衝擊。何謂真正的好友?兩邊的情感同時放在天平兩端,兩相比較,和Ethan產生化不開的革命性友誼自是不在話下。



只是大概連Peter自己也感到意外吧?原本嗤之以鼻,不會產生交集的人,竟然成為他的好友!而電影中的許多情節,除了每一步似乎都計算良好地讓旅程可以不斷下去之外,也多處存在著以Peter為中心的優越感去看待和他不同世界的人的角度,如今卻對調過來的不適所產生的困窘。的確照自己的步調行走很簡單,但哪一天所有一切都變了調,自己又是否能夠放下不屑一顧的態度,正如同海報副標所謂『Leave Your Comfort Zone』般,接受挑戰並看見雖有所變化但始終存在的本質呢?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89]南國樂活之宿-プール:慢活下的親子關係探討

每個場景用不到幾個鏡頭,就把攝影機這樣安放在某一個角度,忠實記錄著時間流動下,角色間互動的軌跡,彰顯著人物之間的關係,但還是有個主要母子關係的軸線。那凝結的沉默及尷尬,隨著女兒越認識和母親一起在這生活的人,緩緩融化,加上讓人食指大動的美食當前,乾淨清爽的環境圍繞下,許多心頭罣礙都漸漸放下,甚至是對即將到來的死亡都能慢慢地釋然,就如同這部電影所有可以複雜的,都處理得那麼輕淡,卻又直抵人心。這是南國樂活之宿。



與其說『樂活』之宿,電影對於紀實的內容所含括的,比較傾向於『慢活』,進而享受當下的感覺。呼應這樣的核心,同一個場景只使用少少的鏡頭且不移動地放在同個地方,以凝視的方式,觀察著劇中角色的生活,隨著同聲呼吸,並不刻意將自然的空白填滿。如此狀態下,步調便顯得緩慢,但敞徉在如此美麗又乾淨的環境,叫人心情不跟著放假也難;一盤盤叫我們快去吃它的食物陳列於眼前,讓人不想大快朵頤也難......就這樣舒適地展開了故事。



但這部電影並非只是『慢活』的寫實記錄片而已,它也是在描繪複雜的親子關係,從主軸的母女關係延伸出去。於此之上,這樣的拍攝方式似乎兼具雙重意義,除了前述不斷裂時間地記錄著場景內細微的改變之外,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讓母子倆關係的張力突顯出來。如母女在飯廳吃早餐的實況,從市尾往返工作,停下來看一下的視角,看到兩人似乎無話可說地各吃各的;市尾的腳步聲反倒是劃破沉默以對,沒有交流的唯一聲響,之突兀映襯出兩人關係的尷尬。



於是女兒不斷地和母親身邊的人對談,期盼找到母親為了這個地方而拋棄自己的原因。這樣不直接當面詢問地拐彎抹角及只和他人聊天的模式,也將鏡頭下隱諱蠢蠢欲動著的母女衝突對比出來。當然這些對談也是女兒慢慢了然於心的催化劑,點滴在心頭,改變著女兒的想法。直到藉著市尾的火鍋邀約趴,一通電話通知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泰國小孩ビー要去和他可能的親媽媽相見歡之際,兩個人才真正面對面地開誠佈公,將內心的話說出來,特別是女兒才鼓起勇氣坦承心中的疑惑及內心對ビー的妒意。無論如何,坐下來面對面溝通一些內心疙瘩及想法都是好的。



也因此,電影中的對談雖然很少,但都很關鍵,彼此互相對照。比如說市尾口述地說出他和母親之間的關係,雖帶點嘲弄,但卻相當懷念母親,對照女兒希望得到母親寵愛的心情,同時也對照著市尾自己急切地想要幫ビー尋找到母親的心情;又比如說菊子,雖然身體有病灶,但仍能把握當下,用力呼吸,努力生活,甚至對流浪狗貓充滿著關懷之情,也放寬心胸,專注於自己的渴望,竟讓自己繼續生活下去,這樣的情形呼應著母親最後全然無所謂地向女兒的表白。



女兒原本以為母親只想和ビー生活,只在意著ビー,但卻發現母親是以更釋然的態度看待人生裡人事的來來去去。或許有時候我們減少在意,很多事情也就不需擔心,但有時候或許我們自以為全盤地了解對方,也幫對方想好,殊不知對方可能希冀比你想像中的還多?這些內容呈現出親子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隔閡,同時也表現出,雖存在著不盡相同的相處模式,即便是爭執,即便是分離等較為負向的模式,但濃烈的感情總在行動下表露心機。



同時,儘管有芥蒂,親子終究有著抹不開血緣的證明,就如同市尾口口聲聲地說著她們兩人有多像一樣。觀影著可透過凝視式的運鏡輕易地加入市尾的行列,宛若進入故事並待在母女倆旁邊一般,觀察著是否有相似的地方。不過最值得觀察,也最微妙的地方在於女兒和母親在聽到市尾這樣說時的各自反應。表面上似乎摻雜著看似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恍然或是抗拒去承認彼此的相像,但那反應予我總還是有點『不愧是母女』的欣喜吧!?



就好像看似未有漣漪的泳池,但其實其中的水流仍不斷地流動著一般,尋常親子關係下的複雜性便如此緩緩地滲入了內心;也好像整部電影的感覺,雖然宛如一道溫暖的微風拂過心頭,但如此的拍攝方式,再加上演員的表演,特別要提出小林聰美還因為這部電影練習自彈自唱、加瀨亮的清爽還有ビー不標準卻可愛的日文,もたいまさこ與生俱來的靜謐包容及關懷感,儘管一切看似輕淡,但仍有其進入人心的穿透力,盪漾盪漾。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88]愛情對白-Copie Conforme:愛情相對論

題材看似是一般愛情故事,但出乎意料地充滿實驗性。這是一場愛情旅程,以咖啡店老闆娘和女主角Elle以假亂真的對談為核心,Elle和男主角James無所不提的對談為半徑,每個轉場為工具,鋪陳出愛情的各個階段,並呼應且延續開頭新書發表中藝術原版和仿造的辨證,提煉出男與女愛情價值觀的互異及相對性。導演甚至細心地還注意到語言的細節,演員收放自如的演技也是精采之處。這是愛情對白。



粉絲在新書發表會上邂逅了作家,約會在相遇後,這是個愛情電影裡面再普通不過的開場了,但偏偏卻完整地將作者對他新書侃侃而談的話語,有關於原版及仿造藝術之間的相對論調,巨細靡遺地轉播,誰會想聽這些枯燥的話語呢?似乎昭告著這片子非一般愛情電影模式。果然在咖啡店裡,老闆娘和粉絲女主角Elle之間聽起來充滿模糊地帶,好像她和作家男主角James真有什麼的對話的那一場戲後,開始鳴起變奏,每個轉場都是情緒、角色轉換的緩衝。



承接兩人初次見面時,不知所措,害羞的情慾流動,蓄勢待發的曖昧,之後瞬息萬變的關係是充滿想像空間的。可用諮商的角度來看,Elle不自覺又停不住地將James當作自己的丈夫,絮絮滔滔地說著自己在婚姻中的喜怒哀樂,似乎想要透過『對談』將和前夫的問題釐清;James則捨命陪君子,不斷地探究愛情和婚姻,將這場戲好好地繼續演下去。



也仿若是一齣行走在義大利,風光明媚的托斯卡尼小鎮之中的愛情舞台劇。每個過場,就是轉場,演員演技收放自如,導演也善用場域的出場及退場點,鋪陳出愛情的各個階段:兩人的關係或許確確實實的走過了幾年,但都濃縮在這一天,跌宕起伏著,讓愛情,宛如一日遊,單天便全部盡收眼底。從不熟,曖昧,相處謀合,熱戀期的婚姻,被現實折磨的不成型的婚姻......無論如何,男女之於愛情,慢慢透過每個場景,被有所歸納著。



而路上所見所聞的人事物,便是這兩人關係的對照。或羨幕著別人結婚的幸福,或經人提點該怎麼做就能討女孩子的歡心,或期望能和結婚的男女一樣,在特殊景點留下幸福的見證
等等。只是別人的相處模式就能安然無恙地套用在兩人關係身上嗎?或是把招數學來然後應用得更好?原版和拷貝,孰好孰壞?原來關於男主角的新書內容,是個開門見山的引言:既是兩人關係的催化劑之ㄧ,也是隱諱的隱喻。



這樣看來,這部電影在導演巧妙的安排之下,雖然看似各段各可獨立成短篇,但卻有脈絡可循,延續又呼應,使用多語言來完成對話便是其中之ㄧ的巧思。除了透過那場極具關鍵的咖啡廳對談戲,充分展現語言的曖昧感之外,那對談將語言同與異做了婚姻親疏遠近關係的分類,在那之後,兩人關係的好與壞,既有演員的表演可窺探,使用語言的差異也可以察覺。這樣的安排,相當細心。



愛情始終是兩人的關係,不是獨角戲,偏偏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旦熱戀冷卻,理性的現實拔山倒樹而來,相左的觀點總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消磨愛戀的感性,想要和過去擁有自己生活時一樣隨心所欲,就像小孩子單純地直言不諱,但總會顧忌著對方,漸漸存在著無可避免的複雜。導演在影像的經營上,對兩位主角如此的對談內容做了呼應:用許多一人在前,一人在後的景深處理及獨角戲強調出各自性,但回到兩人的畫面,卻有一些為了對方而潛藏的顧忌,而做的精心設計,或激烈的爭吵等等。



遷就於他人,讓自己『原版?』的生活成為『拷貝?』;名存實亡,如同『經過認證的拷貝?』的婚姻;離異多年,再度相遇,『拷貝?』的感情彷彿『原版?』的彼此關係從未斷裂;每個人都是從父母得到基因而形塑的『拷貝?』;行為模式是經年累月吸收的『拷貝?』,電影中兩個人既時不時地辯証著拷貝原版間的關係,同時也辨證了愛情中男女兩人的關係。



或許所有一切都是相對,隨著各種狀況而變化著。是意亂情迷還是被情緒矇蔽雙眼等等狀態,我想世間男女就和電影中的兩人一樣,在愛情各階段當中,試圖認清其中的真實虛偽,卻依舊剪不斷理還亂,一旦深陷在愛之中,似乎不得不在心痛遺憾和快樂確幸之間泅泳著,難以有個理性的頭緒。如同故事走到最後,那一聲彷若暗示般的鐘聲,與灰姑娘十二點的鐘聲一樣,宣告著階段性的告一段落之餘,也必得有個決定,抽離或是繼續?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充滿錯縱複雜的困難阿!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87]被遺忘的時光:失智老人及其家屬的群像,也是諸君的

前1/3穿插的動畫,雖然很有意思地延續故事的情感,讓意境更加彰顯,但其實導演已在畫面上做了很好的經營,再加上後半段幾乎沒有佐以動畫的情況之下,前頭的動畫顯得有點多餘。不過紀錄著失智老人的日常,破除了他們宛如毒蛇猛獸般讓人恐懼害怕的魔咒,反而增添了平易近人,可愛詼諧的氣氛;另聰明地選擇代表不同面向家庭關係的失智老人為重點,殊途同歸地回到家人羈絆的描繪上,讓人不禁掬下一把眼淚。這是被遺忘的時光。



這是一部紀錄諸位失智老人的群象,還有其家屬和他們之間互動的紀錄片。在眾多出場人物及影像紀錄的狀態下,導演不慌忙地回歸原點,從他第一次進入拍攝的那一天,入住安養院的失智老人許景珍開始剪輯這個紀錄片,讓觀影者隨著製作團隊的腳步,也如同製作團隊當初的心情:宛如劉姥姥逛大觀園般,初探這個對於一般大眾,較少接觸的場域。



片子裡自然地將工作人員留在鏡頭內,雖然是為了更能捕抓和失智老人互動的真實,但另一方面,或許也帶點縱然工作人員是帶領觀影者進入這個範圍的人,但卻也和大家一樣對這群弱勢仍感陌生的況味,同時在拍攝過程當中,一樣地承受著這些老人們失智症的困擾,彷若和其家屬們置身在同一陣線,感受著同樣的經歷。



從錯愕,無法置信,然後難以接受,一直和父母辯駁事實,如同開頭景珍孫女和她之間,角色混淆的辯論,到最後卻慢慢地敞開心胸去接納他們,一如景珍女兒後頭在掃墓後,順著母親的話語和她對話的溫暖場景
。由此可見,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導演已將這樣的故事,透過安養院拍攝的開場以及結束這幾場戲以及工作人員留在鏡頭內的安排,相互呼應地將彷彿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如觀影的我們拉進了這個記錄片的情緒之中。



承上,讓許老太太以一貫之地作為開頭與結尾,也看見導演具有條理地安排這些在手上的資料:隨著拍攝第一天所遇到的許老太太的視角,慢慢地累加其他個案進入,再順勢將他們的家人拉進來,透過鏡頭及訪談,描繪著家人和失智老人的關係變化。在此又可見導演選擇進入影片資料的精準,既有不同類型的失智症,也囊括多元的家人間關係以及社經地位。其實每個家庭並無二致的,在面對有這樣症狀的親人時,在包容他們之前,總有一段掙扎的過程。



前頭透過訪問安養院內的工作人員及其家人,進而試圖揣摩這些老人們的心思,加上導演高明地畫面經營,讓這些安養院內老人們的生活情景,嗅聞到一絲絲孤獨慘淡的氣味。只覺得可惜的是影片在此穿插著延伸性的動畫,雖一度覺淂更強調其孤獨感及時間對他們不具意義的氛圍,有著意在言外的餘韻處理,但回頭一想,其實導演已將畫面做了最好的呈現,再加上後頭沒有動畫的穿插,反倒顯得這部份的動畫穿插有點違和,感覺有點多餘,稍嫌不乾淨俐落。



不過這樣的餘韻,確實可讓觀影者先對他們有著基本的認識,進而產生同理心地成為貼近這些人物的開始,並在深入拍攝之後,更發現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們,不禁讓人莞爾,幽默風趣又可愛的一面,讓整部電影從前頭有點哀傷的氣氛,筆鋒一轉,在此充滿著歡樂,也是因為我們和那些家人一樣,越來越了解他們,進而漸漸習慣的緣故。導演以漸進的方式將對於失智症這樣難以啟齒的病症,幻化做一履清風,意外舒服地拂過臉龐,而未感窒礙,頗高招。



他們所帶來的歡笑和復健過程的小進步,儘管讓人燃起一線希望,讓壓在心上石頭的沉甸能紓緩一些,不過總在小進步之後,所迎接而來的卻是大退步,雖然試圖輕鬆看待,但擔心還是讓眼眸蓋上一層憂傷的暗影。導演在這一個段落讓鏡頭特寫,捕捉這些迅速掠過神情之上的陰影,同時伴隨著無法阻止步向終局的無能為力,特別人讓心疼;另一方面,也在這如此脆弱的時刻,對彼此的情感,有人頭一次才能真正的坦承以對,有人則是更加的確定及珍惜。



或子欲養而親不待,或對養育之恩的萬分感謝及不捨,或長久以來陪伴的夫妻之情,雖然記錄著失智症,但同時也看到每個人在生老病死的汪洋大海中,彷彿停滯在美好回憶的時間長河裡泅泳著,最後額外加一段Ella描述著自己和奶奶之間的故事,誠如前頭所提到的,導演在剪接拍攝過程中已時不時流露出,這其實始終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他們並不遙遠,並不疏離,只是我們是否願意關懷,是否願意親近,是否願意坦然面對而已。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2010讀書心得(4)

       

More about 壞心眼 (A Closed Book)More about 家日和More about 非正規反抗More about 簡單死亡More about 陌生的憑弔者







[天才神秘會社I謎屋的考驗]完全適合給青少年的讀物,青春冒險,同時又在最後,照顧並撫平了每個人所恐懼的地方;謎題也蠻有趣的,唯苛騰先生的大計畫及其課程,有點難以下嚥,還好沒有很多。收尾,有點倉卒急就章,很多天外飛來之筆,然後就迎接終曲,甚為可惜。















[傑佛瑞迪佛的驚奇劇場]是因為看過前一本短篇集結,所以有些情節的走向,並沒有如前一本那樣讓人驚呼連連,而覺得這部續篇較不出彩?或者也是因為這一本的轉折都比較生硬,總感覺硬是為了轉折而轉折的感覺吧!?當然有些篇幅還是有其精采程度在,但有些篇幅似乎是扼殺了一些必要的描述,讓故事情節有些突兀之感。前一本『黑色禮物』比較好看。













[伽利略的苦惱]東野圭吾的湯川學系列。和前作比起來,本作有更多比重著眼於人心人性上,這也是東野圭吾一貫行文的風格。雖然還是具有一定的水準,但總有種違和感,可能是期待又用什麼科學手法破案,即便理論寫再多,也看不太懂,但總有讓人新奇、獲得知識的感覺。這部作品絕大部分還是如此基調,但有一兩篇,科學不再是所仰仗的破案工具,因而讓我有種空虛感吧!?













[那些男人的故事]多線敘事三位在一份音樂書報擔任記者的年輕人,於貓王過世的那一晚,所發生的種種經歷。像是對『貓王過世』所帶給流行搖滾音樂界的衝擊呼應一般,這一晚也讓這三位個性迥異的好友,在習慣處於自己舒適的理想溫床後,所面臨成人世界首當其衝的衝擊。題材看似侷限於音樂圈,但涵蓋的範圍卻廣泛到關於『成長』的議題。既充滿夢想幻滅的絕望,也對所有事物抱持著強烈質疑,甚至當所深切信仰的竟已窮途末路。但所有一切必定有所轉圜,儘管改變是無法讓人回到過去,但終究必須設法找出一條屬於自己之路,持續地走下去。書中出現許多大倫敦區的地名、路名,由於剛去過倫敦,因此讀來特別有畫面。









[手塚治虫密碼]看來我對舊書的知識實在不太有興趣。但撇開這個不說,我總覺得這本書的笑點讓我有點尷尬,且有些無關緊要的情節可以再行修剪;另是否因為又鋪陳太多舊書的知識,導致案件本身有點沒有說服力,感覺有點賣弄,但我絕對相信的確有凶手這樣的人存在。













More about 壞心眼 (A Closed Book)[壞心眼]已經改編成電影的這部作品,帶點類型小說的色彩。書中全由對話形成,沒有其他環境、狀態的描述,讓人也如同本故事主人翁般看不到事實,藉此自然形成敘述性詭計,然後再因為懷疑,所以找來第三者的眼睛,拆穿謊言,一一抽絲剝繭。只是轉折畢竟還是太突兀了些,若能再增加些篇幅陳述過去的話,會不會更好呢?另個人認為結尾停留在一個漂亮的位置上,留給人無限的想像。好奇的是怎麼拍攝如此全部都是對話性的故事成為電影呢?









More about 家日和[家日和]夫妻之間總會在某些向度上,遇到一些瓶頸及不愉快之處,即便自己仍愛著對方,但現實生活卻拖麼著我們。本書收錄的短篇,即從這裡出發,夫或妻進行了一場有別於過往一塵不變生活的冒險或有感而發的新發現,信手拈來道出夫妻關係,家庭關係,傳統觀念等等所給自己的影響。有人因而改變,有人按兵不動,有人只當作一場奇幻之旅,呈現出多樣的反應,既有趣也深刻,然後勇於來點不一樣的調味料加進生活中,一直是讓平淡增添光采的妙方。









More about 非正規反抗[非正規反抗]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八。這個系列由於劇情公式已經差不多了,且出越多本,轉折點也有點為了寫而寫,系列初期那種充滿張力的劇情,並嗅聞到些許偵探小說味道的感覺,已幾乎形同虛無縹緲。但不得不說,藉由這系列的小說,觀察到日本不為人知的社會底層現象,並從中有些對於人生、生命的想法,間接或直接地啟發自己,一直是讓我可以持續閱讀這系列的最重要原因,系列八也不例外。











More about 簡單死亡[簡單死亡]我真得不太喜歡歐美推理小說對於案情不相干雜事的描寫。不過對於被囚禁的受害者的狀況及心境和警匪飛車動作的敘述,倒是頗為精采,讓人身歷其境。劇情則峰迴路轉,一翻再翻,只是總覺得若把和本案件相關的事件,先行書寫,會不會更環環相扣,更具整體性,儘管惡作劇之後的意外,這樣的開展已經讓人相當注目了!











More about 陌生的憑弔者[陌生的憑弔者]透過三個不同的旁觀主述者角度,架構出憑弔者的動機,並窺探死亡的世界及意義,還有到底什麼才算愛?是一連串辯證的過程,無時無刻不在對照,對照家庭、對照愛、對照真實與虛偽,並在這樣的對談之中,不管最終結局如何,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自己對生活、對身旁的人,對死亡的想法及態度,是否我們始終被陰暗面蒙蔽了雙眼,而看不到曾經正向本質的一面呢?只可惜後面靜人說出內心話的對談感覺稍嫌刻意。但對於死亡的世界及人物之間感情連繫的描寫,相當精湛,總會不小心在不自覺中掉下眼淚。

[觀影筆記10086]老人.金魚.少女-火の魚:死亡的恐懼

2010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一個過著行屍走肉生活的名作家,一個充滿熱情的年輕編輯,一老一少發展出彌足珍貴的忘年之交,原以為只是老不休愛上小女生,但最後卻流露出生命誠可貴,要好好把握珍惜的底蘊。導演大可將這樣的作品在最後的轉折情緒拉到最高點,但卻仍以一貫和緩並帶著淺淺憂傷的基調行之,並透過主要角色兩人的對照,帶出了雖然死亡在即,但絕不孤單,要把握當下的概念。這是老人.金魚.少女。



故事是從一位惡名昭彰,卻擁有暢銷著作的作家和一位年輕、擁有熱情的女編輯相遇在某座遺世獨立、人煙稀少的小島上開始的。一開始並未開門見山,而著眼於作家仗勢著自己的名氣,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要這位新闖入自己生活的人娛樂自己,但卻發現自己竟然開始期待女編輯的到來。直到中段,編輯非無的放矢,且鞭辟入裡地評論了作家的作品之後,作家才娓娓道出本身的狀況。



這一個轉折相當關鍵也很巧妙,除了承先啟後之外,還有多重意義:既有終於揭曉的恍然大悟,且總有種自己和對方明明是不同世界的人,年輕
生氣蓬勃相對於遲暮失去希望,哪輪得到對方來大放厥詞的自以為是!原來是因為害怕死亡即將會剝奪的一切,所以才逼迫自己將全部的慾望抽掉,過著空殼般的生活。小島的步調緩慢,冷清、死寂,又帶點抽離的氛圍,剛好和作家的狀況呼應,這也正是作家選擇落腳的原因吧!?



只是若作家真行屍走肉沒有慾望的話,他應該是對讓任何事都不在乎的,但大剌剌地求償、說著自己很無聊、且在不自覺中對女編輯感興趣,好像並非如此。這樣看來,編導不破題也是為了讓我們不帶任何背景地去看待作家的舉動,好讓自白像是辯解一般,儘管作家確實是得到疾病。因而才慌忙地用做封面為由要擺脫,卻也要讓年輕的編輯知道邁向死亡過程的讓人感到痛苦。



人對未知感到恐懼,死亡之後的世界又尚未揭秘,始終是未知的;人類害怕孤單,死去這事兒卻是不得不孤單,所以人類恐懼死亡。作家便是如此,讓自己耍起任性苟活著,其實卻是仍貪婪地想要一點生機,一點和他人的連結,不願失去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權,無奈被女編輯戳破內心最深層的脆弱。當下雖很受傷,不過,總在分開之後,情緒渲染,才懂得一針見血的美好,此時卻又意外地出現震撼彈。



這個震撼彈剛好讓老作家和年輕女編輯從原本的對照成為緊密的連結,有種惺惺相惜的感受。原本以為如此,結局應該會充滿熱血活力,但編導仍不張揚地處理,除了讓整部作品給人的感覺一致之外,也是種了然於心:人難免一死,雖然會恐懼,雖然會孤單,但那都只是一瞬間,我們必定會在某時某地以不同的形式再度相遇也說不定,在此之前,還是要好好活下去地迎接死亡這一天的到來。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85]陪妳到最後-Komt een vrouw bij de dokter:男性脆弱由女性包容

說穿了其實是個普通的婚姻遇到疾病考驗的故事,結尾也不出意料之外的回心轉意,但妻子死後的那一通電話卻增添了趣味。除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於疾病所產生的痛苦,描繪之深刻讓身為丈夫的Stijn只能沉淪在情人肉體中。其實不論是最後選擇的死亡方式或丈夫的逃避等其實都環繞著這對夫妻的享樂主義,前後呼應。同時這部電影雖從男性的視角出發作為主軸描寫,卻也帶出女性的韌性及灑脫。這是陪妳到最後。



相遇,相處的磨合,結婚,疾病纏身,外遇,離婚議題攤在陽光底,最後發現自己最真的心意,回頭是岸,送妻子Carmen最後一程。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這部電影,如此的故事架構,看似沒什麼特別之處,但這些愛情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皆基於角色個性來發展,因而雖然故事橫跨的歷程是數個階段的,但整部電影卻有著統一的調性,在多數結構鬆散的愛情電影中,實屬難得。



而似乎為突顯這對夫妻較為放蕩不羈的個性,片中有許多大膽的裸露戲,展現出他們自由奔放的一面,甚至連結了婚,有了女兒之後,仍時常不顧一切地享受人生,一度覺得這樣幾乎處處裸露的處理不是很必要,況且保守合夥人的這個角色,已對照出不同,但後來覺得如此的安排更可強調兩人的關係一直維持在極樂又不顧一切的狀態之下,而讓遭逢疾病折磨時的一落千丈及痛苦,拉出了反差,映襯出疾病所帶給這個家的衝擊,尤其是丈夫的部份,相當大。



在經歷和老婆出出入入醫院幾次,看見老婆在各項治療的痛苦,Stijn本人實在無法承受,甚至夢境裡將痛楚具象化,生猛地直見血肉,觀影人都怵目驚心了,對於喜歡女人肉體,隨時需要滿足性慾需求的男人來說,這絕對是很嚴重、難以承受的懲罰,同時又得忍受時不時發作的副作用,妻子痛不欲生的神情及其薰人的氣味,就連佛心來著的人,都得鼓起相當大的勇氣去面對了,更何況是把握當下,盡情享受的男主角呢?



向Roos求愛是Stijn逃避的藉口,解脫的出口,不是不愛了,只要妻子一有難,只要妻子好轉,甚至妻子一度向他提出離婚也一樣,他都能撇下情慾,拋下外遇回到他妻子身邊,只是在這妻子暫時無法在他懷抱的當兒,他需要取代的對象,況且他也不是走以悲慟證明自己的愛,卻折磨到自己的人,或許同時他也不能面對,不忍卒睹妻子受苦的傷痛,甚至恐懼死亡之期仿若就在眼前的心理準備吧!?因此雖然有愛,但仍情不自禁地在面對妻子對他不忠的質疑、沉溺在自我享受及第三者Roos所帶來的壓力之間,疲於奔命。



後來,女兒用無助的眼神瞪視著自己的父親,成為他外遇最嚴厲的控訴,回心轉意的關鍵。外遇不只帶給元配傷害,也讓子女身心受傷,一時的滿足又如何,所連累的是更多的人,包括不被承諾的第三者。從妻子Carmen的角度來看,誰又想生病呢?多麼喜歡能盡情地走完自己的人生,陪在自己心愛的人的身邊,他其實是深愛Stijn的,要不然怎會願意持續不斷接受讓自己痛苦的療程,怎會在自己提出離婚之際,看到Stijn的悔恨又心軟呢?但疾病對身體負擔越來越重,痛苦極了。最後縱使求生意志強烈,仍豁達地選擇安樂死,不再拖累家人,也是在更痛苦到來之前儘快了結,始終不讓自己過份難受到,保
有最美的時刻,同時應該也有點不希望丈夫繼續痛苦的成分在裡頭吧!?



我覺得導演將Roos這個角色處理得饒富興味,一開始或許和其他的外遇情況,沒有二致,後來準備放棄之際,又對Stijn的悲傷於心不忍地以更圓滿敦厚的態度去包覆著Stijn,也總是放手讓Stijn回到她老婆身旁,甚至最後在Carmen過世後,一通電話就讓她再回到Stijn的身旁,支撐著Stijn的悲傷,儘管故事沒有再交代更清楚,Carmen臨終遺言也未多說些什麼,結尾也讓人好奇最後Roos是否取代Carmen,但卻給我種是這兩女人在愛情的堅持及不離棄,包容了Stijn的脆弱的。相對於男性的角色,這部電影的女性角色雖然能動性低,但卻是相對的堅強偉大,美麗動人阿!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83]愛與痛的邊緣-Año Bisiesto:SM的救贖

2010金馬影展觀影筆記(3)

雖然場景少,人物少,卻在導演運鏡以及精良的劇本之下,處處散羅著象徵的符號,集結出女主角最幽微的心情,瀰漫著空虛寂寞的味道,甚至僅靠一本日曆,及百無聊賴談起對父親的想法的枝節,略為帶出了父親的形象,或許那些SM的情節正是女主角得以深刻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證據吧!?這是愛與痛的邊緣。




整部戲除了開頭的市場買菜戲之外,其他的戲份都在女主角Laura的房間內構成,除了展現出Laura的生活環境相當單純之外,幾乎都是由屋內Laura的視角向外觀察的外景,精妙地選用鄰居幸福的畫面,以及開頭在超市遇見的,充滿魅力的男人來構築出Laura對於有個伴在身旁的幸福期盼,對照著屋內的寂寥,散落的孤獨空虛和Laura渴望的眼神,顯而不彰地交織著既心癢又羨慕的心情。外景雖少,卻起了畫龍點睛的映襯作用。



這樣看來,公寓宛如Laura的內心,最後固守的堡壘,能進得了房門,或代表是她真正較能泰然敞開心胸面對的,即便是對於家人和朋友,儘管她總是在電話這頭和對方有說有笑,卻總是說著不著邊際的問候及蜚短流長,也未曾出現在鏡頭下的場景裡,無怪乎總有種無法言喻的疏離感。這樣看來,弟弟算是和他較親近的家人,但懷著來和女友見面或其他動機住在姐姐家,仍有一份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隔閡存在著。這些安排加強了Laura的孤寂感。



另一方面,來來去去的那些尋芳客,則是Laura試圖填補內心空虛的邀約,在過如江鯽的一個個男人當中,尋求能夠長駐於心中的溫暖。直到看似溫吞,實際在床上卻異常暴力的Arturo,讓Laura幽暗的內心,似乎看到一線曙光。原本以為Laura甘於和Arturo沉浸在SM性愛裡,彷若是溺斃在所謂孤獨空虛的深水中之前,拼命抓住救命浮板一般,盡量地迎合而不抱怨,但在SM性愛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不斷挑戰感官極限,直逼道德邊緣的狀態下,似乎不盡然是忍受。



極少的外景又在此時有了重要的效果,不僅僅如前述展現內外之間的對比,同時透過其轉變的引領,表現出外在的變化牽動著內心跟著騷動:幸福彷彿不能永恆持久,分離或死亡讓兩組鄰居的其中一方缺席著,工作也始終沒有個確定性
......表面上存在明顯主從關係的S:Arturo掌控住整個性愛場面,但後來Laura卻以性奴隸的扮相,反從為主,有種既然要玩刺激的,那就只好追求更瘋狂的刺激:死亡,對方才能永遠保持著和自己始終在一起的狀態,殊不知這是個假象!



在選擇死亡的時間點上,很湊巧地是在月曆上的做上記號的那天,這年是閏年,那天是2月29日。其實直到最後,才了解這一天對Laura的意義是四年前,父親在這天過世,選擇這一天邁向死亡,彷彿父親之於他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吊放在房間牆上的月曆上的那一天標上記號,象徵著Laura的心中一直惦掛著父親,父親永遠是常駐在她心中,影響她極巨的人。



只是我始終好奇著父親和Laura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Arturo的問起,零星又不著邊際的回答,會讓人以為會有什麼重大的秘密,只是這個故事也不直接正面回答,給予人很多想像空間,是真正的愛,還是變調的愛!?或許之前求愛過程中較為弱勢的姿態,或追尋著父親的形象,甘於屈服父親權威的表現;或後面的反客為主,尋思以死亡向父親的復仇也說不定,但無論如何,都宛如向天國父親求愛的儀式,一種戀父情結的表徵吧!?



直到最後,那場本以為要進行最終『獻祭』的場景,竟被弟弟破壞,但也直到這個時候,Laura才發現自己始終不是孤單一人,自己也並非沒有人需要。看著重新展開自己一人生活的鄰居,看著床上前一晚才因為被女友甩而狂哭,此時可能哭累而睡死的弟弟,這個對她很重要的家人,將月曆翻到嶄新的一頁,凝視著,背對的後側臉,漾起微微笑意:過去就讓他過去,不管是思念或是怨恨,如今一筆勾銷,當下就繼續往前走吧!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82]當愛來的時候:以女性為核心的家族記事

男性角色相對地弱勢,卻也映襯出女性角色身處困境卻仍努力堅強的態度,不管身為母親、身為妻子亦或單純地身為一個女人,一旦愛上便無論如何的痴心絕對,或豁達地認為對方的幸福便是自己的一般,並彼此惺惺相惜著。且以誕生為核心,前後呼應,讓人感受到旺盛的草根生命力。然後,這始終是個一家子共同經歷的悲喜,生命跌宕的故事。這是當愛來的時候。



張作驥導演的最新作品,一改之前以男人為焦點的敘事,此次反從女性角色的愛恨情仇著手。透過女兒來春的視角,既抒發自己身為沒有實權的二媽的女兒的心情及其自身感情世界的不順遂或甚至或多或少受到些許家庭的影響,同時也觀察著父親和兩位媽媽等大人之間關係的模式的發展。看似是一家子各自或一起生活的浮光掠影,但在導演細心處理之下,主要鏡頭輪流在各個角色遞嬗,並讓各自的角色帶出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



儘管第一人稱主述者始終是在來春身上,但核心劇情大概是按照來春,大媽,二媽最後又回到來春身上的順序,層次地分別表現出女性不同的風貌,也因此故事越發展,才越見本劇的深度,時而對照時而呼應著。一開始只是來春的自述,以在這個家的身分地位,因身為二媽的女兒,顯得模糊不清出發,既無法理解父親和兩位母親之間存在的親密關係,又正值青春的狂暴叛逆,儘管大媽視如己出的關心,仍安撫不了其混亂的心情,時常無法克制地惡言相對。



之後又遇到來春和情人關係生變的情節,更是受盡委屈,怨天由人;反觀親生母親,雖剛生下傳宗接代的香火,卻仍心甘情願地屈居老二,不張牙舞爪地哭訴著名分,甚至在大媽失去憑恃,精神狀況頓時變壞之際,一肩挑起了大媽家的重擔,氣度是多麼恢弘呀!除了由於大媽本身敞開胸懷,接納二媽之外,透過來春對雙親的觀察,及自身風風雨雨所致的心態成長,到最後挺著大肚子,回歸心平氣和看待已換了新女友的男人的補充說明,傳遞著『為母則強』或許也是二媽支撐的力量。



最有趣的關係莫過於父親及大媽之間的關係。前半段大媽操控整個家族的大局,一切都是由她做主,顛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形象,甚至活生生,血淋淋的黑道談判,大媽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以及和黑道頭頭聊起過往和對方老爸的風花雪月等等,讓父親似乎喪失了男人的傲氣,在大媽面前抬不起頭來,只能唱著改編版的『家後』訴苦,但其實透過導演加入回故鄉的橋段及自閉症弟弟的情節,父親這個角色也有讓人頗為感觸之處:充滿對家人之愛的偉大。



一種在那個草根性十足的環境,過往的時光背景,傳統守舊的想法仍主宰一切的狀態之下,艱困的生活環境讓自己身不由己,只能隨波逐流,載浮載沉,唯憑靠著求生意志的韻味,就這樣透過這些點滴,流淌出來,包括大媽也是這時光洪流下的一員。別看大媽如此不可一世,好似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打倒她,但大媽畢竟還是個女人,後半段父親的病危,便帶出她內心脆弱的部份,也才終於感受到大媽愛父親之深切,以及無奈得分出父親一半的愛給二媽的情況。



雖是突顯女性角色,以女性為主軸的電影,但基本上都是她們在『家庭』中所佔有的位置所產生的力量;導演還是在說一個『家』的故事,每個成員都有各自人生的悲喜,在這個家中交織碰撞,出生死去然後又出生,只是特別將女性的幽微內在,對於『家』的想法,提煉出來。在所難免地有些齲齷及不滿,但最能包容一切都還是稱之為家人的成員們,彼此羈絆之深,每個人都是來春家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所以最後來春才誠懇地道出:我喜歡家的感覺。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81]告白:表象下的真實惡意來自於人們的自以為是

小說很驚人,關於人性幽微黑暗的描寫,但轉化成影像的電影,或利用所謂的高速攝影(慢動作化的子彈時間)、或影像內外的對比反差映襯出情緒等等,更有其驚人之處,重點是基本上還能照著小說的形式去走,內容上也未作太大的變動,只部分改變主述者,讓故事枝節乾淨俐落,可惜有些情節的刪除,僅用幾句話帶過,讓角色的緊密度不像小說那樣高。這是告白。



由中島哲也執導的本部電影,是由獲得09年本屋大賞的同名小說改編。儘管在本部電影當中,導演幾乎抽掉了他所擅長把玩,色澤飽滿的電影色彩,但所遺留下來的,一如以往前幾部作品所表現出,絢爛背後總藏著令人悲慟情緒的反差一般,或仿若過去的美好已再也回不來的絕望,只能留存在記憶中憑弔的那種傷痛;或相較於其他慘灰的畫面,特別顯得諷刺或戰慄的鮮豔;;或雖美好,背後實充滿惡意的狀況。雖不多,但都讓人印象深刻。



儘管擺脫掉大部分的色彩,八九不離十地是要配合這故事暗黑的基調,但導演還是透過其他方式:攝影、影像處理、剪接、低沉幽微的音樂來展現他特有的電影美學:幾個段落宛如MV一般,或者是音樂彷彿隨著影像情節呼吸一般,忽快忽慢,時激昂時沉靜,並醞釀出一種態度出來,因而不只是一致而已,更創造出書中所想要傳達的壓力以及驚悚感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橫亙在故事底下的惡意及情緒,也漂亮地放大。這是電影超越書的地方。



這歸功於導演在大多數影像中置放著兩造對比的景象,將那場景的主要角色或兩造的情緒映襯出來。喧鬧的教室對比沉靜訴說出一切的老師;同情少年A的美月以及背景之後,毫無顧忌霸凌著少年A的其他同學;失敗而失魂落魄的少年A以及揮舞勝利旗幟的老師;森口老師氣憤絕望地質疑、少年B母親的過度保護與寺田老師不會衡量情況地一味熱血兩兩對話場景;驚悚基調底下,卻宛如諷刺般的『なんちゃって』的話語或誇張到有點好笑的舉動等等情節;電視裡AKB48的熱力演唱對比兩位少年的惡意實驗計畫討論。



不只影像內的並列烘托出情緒,更有影像或故事的弦外之音或真正理由,隨著故事的進展,慢慢呈現。像熱血教師來之後,調性突然一轉的歡樂情境,在揭穿給少年B打氣加油版的秘密後,頓時不單純起來,還有森口對美月說出熱血教師的行為其來有自時,觀影者所看到的都是扭曲後的假象,實際上卻是惡意滿溢,無所遁形,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在在呼應著導演在顏色使用上試圖進行的反差,只是此電影使用的媒介有著和以往的多數不同而已。



故事內的角色本身也是一連串的衝突,個體之間也彼此互相對照。三位母親對於孩子不同態度的對照,老師之間處理方式的對照;三個孩子或因為家庭,或因為學校而影響至心態上掙扎泅泳。一切都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以為怎麼做對孩子最好,但事實上孩子所在乎的,卻恰恰相反也說不定。或許孩子性格的扭曲,兇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這些大人們無意間的推一把阿!?



電影其實相當忠於書中敘述方式的:利用每個人對於事件的視角,進行告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排排站告白,細節便有所遺漏,但隨著告白增加,線索一一出現去補上闕漏,讓人視線無法離開,也才發現這並非是一樁單純的事件而已,所牽扯出來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很多。電影和書一樣,儘量大致照著時序去進行編排,但更巧妙的地方在於扣掉一下人物,進而刪減一些旁支,讓劇情更簡潔俐落些。只是卻也刪掉了對少年B和美月書中所做的描繪,因而總有感三位少年的連結線是有點牽強的,特別是美月的部份,其實書裡面三個人是相當有牽連的,少年犯罪的動機是做的更足的,這便是電影稍為薄弱之處。



書裡的細節及結局編寫的方式,開放性地去讓人看待整個故事以及角色背景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相反地電影卻試圖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提供了看完書後可能會產生的感想之ㄧ。其回歸到的是母愛,呼應前頭對於森口及少年B母親的母愛上。或許人始終都是自以為是的動物,包括孩子也是,總在自以為是地相互傷害中,不斷循環也不斷傳遞下去,然後竟釀成最苦痛又荒謬的悲劇,結局是真正改變得了什麼嗎?益發空虛而已。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80]衣櫃裡的政客-Outrage:為自己人發聲的殷殷期盼

2010金馬影展觀影紀錄(2)

大膽揭發線上或過去政治家隱瞞自己性向,更屢屢在同志相關法案投下反對票的事實。堆疊著歷歷在目的有力證據,相關人士現身說法,並和這些政治家的嘴臉穿插對照。雖然乍看之下,很普通地一個個案接著一個個案的雙面生活被輪番拆穿,但其實默默蘊含著累加的力道,同時導演也極具層次地將批判指控強度增強。最後Harvey Milk現身說法的一段,將這部電影最殷切地期盼,表露無遺。這是衣櫃裡的政客。



觀賞這部紀錄片時,總會不自覺想到許多之前看過的電影或文章,如『自由大道(Milk)』和『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The Times of Harvey Milk)』以及有關宗教勢力的強大,可以背地裡溫和地團結群起,用自身就有的能力,合法抵制出櫃的公眾人物,等等。雖然這些東西不一定有直接絕對的關係,但這部電影的內容上或多或少都有指涉到這些文字或影像身上。



有別於上段提及兩部電影的主角Harvey Milk,這位不斷為同志人權奔走的政治家,這部紀錄片則是揭發了那些隱藏自己性向的政客。當然選擇不將自己的隱私公諸於世,這是個人的自由沒錯,只是卻進一步發現他們竟在屬於自己族群的同志平權法律上,屢屢阻撓,著實讓人吃驚。倒也不是他們不能認同自己,或許從政這樣的夢想遠比讓自己不自由還來得重要,才有這樣的作為吧!?



導演並列著這些政客問政的統計數據以及被提及這敏感話題,避之唯恐不及的可笑嘴臉,穿插著確信政客的確是同志的當事人或目擊者的訪談影像,互相對照,在此確証鑿鑿之下,那些矢口否認、避重就輕,看來便顯得極為荒謬,極為諷刺。同時隨著事實一一揭露之際,情緒也隨之高漲,原因無他,當做證據的訪問內容,看似冷靜,但多多少少透露了些私人情感上怨懟不滿的情緒,而那不自覺累積的負面情緒便強大到得以趁虛進入觀影者的內心。



不只是並列的積沙成塔發揮威力,出場人物及事實的安排方面,也具有條理地或往外擴張,或向上提升。一方面,慢慢將因這些政客未出櫃而直接或間接無辜遭殃及的受害者們累加進來:從情人,家人,乃至路人甲乙丙,無形中,也將這些間接受害者和先前未通過的法令相互呼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加害政客的地位,也在精心設計之下,一個比一個更具影響力。導演透過這樣的安排,以及同志族群中相關重要人物的質疑,循序漸進地注入了批判的力道。



顯然美國雖然貴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先驅,但在同志人權上,仍未達到平等。其實對這樣的認知,已經由來已久,透過一些相關的電影、文章及一些節目間接或直接的提及。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似乎更著重在積極替同志發聲的渴求上。後頭,紀錄片留下了關於全國推行的家庭婚姻政策的廣告及總統所發表的談話,不自覺地就想起一些宗教靠著其權利之大,默默地反對著同志的文章,在上位者不也倚仗著他的權利,自以為是地推動著不合時宜的政策嗎?



雖然這部電影並沒有直接提及宗教,但總有感這強大的力量,是在背後操控的主謀者。姑且不論宗教力量是否介入,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位高權重的異性戀,仗著自己的力量,為所欲為;底下的從眾們則為了利益,或其他因素(實在還是不得不提宗教因素的影響),盲目不斷地追隨,甚至連該看清真相的媒體,竟也淪陷在這樣交相賊的場合之下。對於已經是少數方的同志族群而言,若還有人陣前倒戈,權利相關法案的通過難道還會有見天日的一天嗎?



後面漂亮地以Harvey Milk的一段話做結,正好為這部紀錄片所意欲傳達:針對同志人權窒礙難行的可能原因,做了最好也最有利的註解,也帶點對這些偽善的政客們能夠勇敢站出來為同志發生的殷殷期盼。不從積極正向角度切入,反其道而行地從反面說明伸張同志正義的勢在必行,更撼動人心。相當具有批判力道的電影。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9]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宇宙繼起之生命

2010金馬影展觀影紀錄(1)

緩慢如斯,卻在生死議題上有著遼闊的宇宙觀,再加上部分跳接的敘述,任憑自然、光影說話的攝影技巧,靈異物質具象化的嵌入,於人有如夢似幻之感;但居家生活場景卻又讓人感到份外真實,具體存在。生命並不虛無縹緲,只是宛如綿延的長河,世世以不同的形體輪替,死亡不過是輪迴轉世接棒的瞬間,因而,將死者也就不需恐懼,生者也就不需心傷,甚至豁然開朗於終究歸結於塵土,萬物起源之處,進而對週遭一切充滿著關懷。這是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故事是從波米叔叔因患重病,即將步入死亡,所以回到老家休養開始。時間彷彿隨著死亡的逼近而慢慢地凝固,節奏步調相當地緩慢,幾乎每一件日常情景,似乎是要確認自己曾經存在過一般,精確又鉅細靡遺地處理著。這樣形式的敘事呼應著以具像形式地回來陪在身邊的,好似為了迎接他踏上另一段旅程的死去老婆說的:時間對死去的人並不存在意義一樣。



連帶地整部電影的空間及時間也有著不受限制的跳躍感,感覺上有些橋段好像是天外飛來一筆般的突兀,似乎不具邏輯,但卻利用場景中共同的事物,將這些橋段串來起來,或許是今生,或許是前世,或許是來生。再加上以不過於干擾自然界脈動的鏡頭,任憑光影煙雲氤氳,呈現出一種夢幻感,宛如處在超現實的夢境之中。



曾經聽人這樣說過:將死之人的周邊,靈界和人間間的界線,相對性地矇矓。導演便是發揮這樣的概念成影,並將靈魂實體化的概念納入故事之中。多半看到這樣的東西,總會驚嚇不已,
但家人卻在震驚之後,隨即回復稀鬆平常,尤其是波米叔叔。一方面是對於親人的回來,感到驚喜;一方面則是坦率以對,死亡的接近,特別當他一派輕鬆,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去面對他的勞工時。死亡的晦暗在波米身上絲毫未感受到。



於此之上,所拼貼著波米叔叔的生活情景,其中對話也相當貼近你我生活經驗,並引起適度的共鳴,因而儘管創造出一個明眼所及,人鬼共存的瀕死世界,但這些點點滴滴,卻又將人拉回現實之中,提醒著這一切的真實,是概念,而非虛擬。只是死後的世界還是讓人感到好奇,因不切實際,看不清、摸不著而略有恐懼感,所以波米一直問著陪在他身邊的太太,關於死後世界的面貌,希望能讓自己略感安心。



妻子便帶著波米與其他家人在叢林之間探索著死後的世界。後來來到一方洞穴與公主那段支線的交配過程遙相對望,再加上對此洞穴賦予子宮的意象,觀影者看到的並非是死亡場景,反而是生機盎然,或更明確點,是生命的源頭;另一方面,企圖在這些故事線中,儘量佈置著些許最憂愁煩惱的人生事,特別是關乎身體上的,如變老、身體殘缺、他人的死亡或自己即將死亡等等。因而讓這樣尋覓的過程,好似人窮極一生不斷地在探索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一樣:活著所為何事?不是都要消失不見嗎?



在編導的眼中,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持否定態度:或許變老,失去一些東西是必然的結果,只為等待下一次的含苞待放;活著是為了死亡,然後新生命繼續誕生,宛如接力賽般,不斷地交棒下去;死亡只是靈魂從軀殼脫離,投胎到下一個不一定相同的形體的過程而已,世世相傳,從遠古時代,在水裡,生命起源之時就開始了。



人雖然無從選擇自己的形體、樣貌,但勿忘每個生命都來自於自然,歸結於塵土,隨著自然界的律動,即可找到一方合適的位置;或許彼此曾經干戈,但期許著總有一天遲早會化為玉帛,如同那些來自不知名時代的照片呈現。整體來看,編導不侷限於眼下的單一,而是放眼成眾,以波米叔叔為中心點,往前往後蒐羅,環環相扣地讓生命的概念具體成形,是個有著宇宙般遼闊的觀念,也充滿對環境的關懷,同時也讓人感受到每份靈魂確實都和我們深處同一空間,一如電影中『回歸人群』的說詞。



因而才有最後那一段。儘管現代化感覺上不只和本事的靈魂出竅有點違和,且和前面所處理的叢林世界格格不入,但仔細一想,其實只是一脈延續了先前佈局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線:此時是波米死後的世界,說不定他的生命已經在別的軀體上開始了另一段的旅程,所以他離我們不遠,如同此段落靈魂出竅、後設般地凝視著自己,但始終待在我們的身邊的概念雷同。這樣看來,對於別人的死亡就不會感到傷心,面對自己的死亡,會不會也更率直坦然地面對呢?因為我們彼此總會在某時某地再度邂逅相遇。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8]熱血鬥陣:夢想開戰!-ボックス!:友情的厚度,夢想的高度,青春的記憶

有很多坦承相對的不滿與衝突以及令人難堪的忠告,其情緒轉折,看似未清楚交代,但隨著劇情穿插時序的流轉,導演默默地利用其他畫面補齊:真正的友情是絕對禁得起考驗的。這是一部天才派和努力派締結友情,共同在拳擊這條路上努力的故事。保留了幾乎完整的拳擊比賽畫面,但導演在拍攝方式以及編輯畫面的技巧上,運用了一些小巧思,削剪了可能稍嫌冗長的感覺。這是熱血鬥陣:夢想開戰!



其實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應該還是很八股,很灑狗血地講兩個人,因一些事情,友情破裂,反目成仇,最後在拳擊場上宿命對決的故事,但其實不然。面對面直接碰頭,潛在的、一觸擊發的衝突仍有所鋪陳,只是故事很正向地相信著人性的光輝,友情的堅定,而讓整部電影不像同類型的電影一樣,有份清新的感動。



而且雖然保留了大量的拳擊比賽場景,卻以有趣的拍攝技巧將這些場景做了不同的安排,如鏡頭360度的縱觀整個比賽場地的一鏡到底、慢動作或停格的分鏡讓快狠準的拳擊比賽有更為細膩精準的分析,以及以剪影呈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開場等等,因而並不會讓人覺得冗長無趣,反而配合前後劇情,以及透過場邊的觀賽者對於場內比賽選手的狀態描述,讓這些場景顯露出緊張的氣息。



故事是圍繞著高良健吾所飾演的由紀以及市原隼人的鏑木,這兩個性格天差地遠,連成績也有天壤之別,卻從小相知相惜,一起長大的好友的關係上。兩人久別重逢,如今鏑木已是拳擊社天才型主將,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拳擊比賽著;由紀才跟隨著好友的腳步,踏入拳擊的世界中。正當鏑木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意志消沉之際,由紀反而在苦練之下,後來居上,甚至還擊敗鏑木。



『1分的天才,99分的努力』這句話正好替這樣的情形下了最好的注解,雖然電影裡頭沒有將事情說開來,就像教練雖然自己的教法被不可一世的鏑木嗤之以鼻,但他也隱忍著不說,直到即將步入終局之際,教練才對鏑木作了解釋。不過鏑木被由紀看穿了缺點以及之後真得吃到了苦頭,對照由紀苦練後的進步神速,甚至凌駕於天才之上,確實多少對天才型選手如鏑木顯露出說教提醒意味的。



以上述為首,整部影片其實很多想要傳達的意義,不訴諸文字的當面說出,而是直接讓情節將故事中轉變的情緒補齊來表達觀點,最後再適當地做個簡單的結論。從當事者角度來看,親身體驗的會比說教來得讓人更加深刻。另也隱隱地呼應著鏑木和由紀的個性,並選用面對愛情的態度作為證據:不直接說出對女方的在意,而是以拳擊比賽當藉口,或在遠方默默地付出關心的方式等等。只是由紀的戀情情節處理,在整體劇情中,感覺有點突兀;鏑木的愛情,可能是主軸的關係,較為完整,同時也是故事最後能令人動容的原因之ㄧ。



電影中所透露濃濃的友情,也是以這樣方式呈現的:摯友宿命對決之後的關係消長,情緒轉折看似有所突兀,而那些穿插於現在時序之間的兒時共同回憶似乎也讓人以為只是要訴說著兩人友情是如何締結,然後如何變得這麼深厚,但導演其實無形之中把這些蒙太奇的片段,作為劇情轉折的補充說明。



小時候『我來保護你』這樣一句話是鏑木對這段友情的保證書,是和由紀打下的約定,即便自己所擅長的拳擊被搶走,仍一心一意地遵守約定,這對生性不羈狂傲的鏑木來說,實屬少見,難怪教練會驚訝於鏑木的氣度;另一方面,由紀雖然擊敗過鏑木,但由紀始終是望著鏑木的背影前進,努力苦練只是想盡量地亦步亦趨,雖或多或少還是有點想要嘗試超越的心態,但即使沒有超越的才能,仍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卻沒想到苦練得來的進步間接地啟發了鏑木。



這是一段互相學習成長,又不為外界所動搖的堅定友情,同時也是藉由朋友之間的砥礪,而奮力朝著夢想前進的故事。因而後來鏑木在歷經苦戰,擊敗宿敵之後,那份感動是難已言喻的,儘管之後他們兩人展開非關拳擊的新生活,但這場比賽絕對是堅定友情的證明,那一年曾經愛過的回憶,同時也在那一年熱血無比的青春中,留下值得回味的璀璨一頁。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7]愛情謊言-Lila, Lila:愛情真我

改編自小說的德國電影,意外地具有好萊塢愛情喜劇的實力,但同時也兼具純熟地,藝術性地演繹技巧,讓小說的內容與真實世界的心情微妙地對應融合在一起,有種人生如小說,小說如人生的趣味。另外,身分假冒的命題,不僅讓愛情中是否保有自我的問題提出來討論之餘,也間接帶出關於真我在人生角色的立足之地:是否總得隱藏真正的自己,才能獲得認同呢?這是愛情謊言。



雖然遵行著好萊塢的愛情喜劇公式走,但劇情相當流暢,並未有突兀卡卡之處,只是在某些情節的處理上,顯得刻意,斧痕鑿鑿,且是無可避免地走向可預想到的情節之中,其實沒有什麼驚喜。但在打安全牌的故事之中,角色特徵的選擇卻將故事帶到,個人覺得,另一個深具意義的層次,關於真假自我的命題,不只是主軸愛情之上,更間接點出人生的荒謬性;同時導演將他剪輯得相當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關於小說和真實生活的虛實對照。



故事是說一位男孩為了追求在跳蚤市場邂逅的文學系女孩,不惜將從那兒買回來的床頭櫃中所不經意發現的文學作品當作自己的,以接近該女孩,不料卻在女孩實在熱愛這作品而將之投稿到出版社後,自己的人生一夕之間風雲變色,背負著欺瞞世間人的壓力,雖然抱得美人歸,卻整天提心吊膽地被揭發,過得不快樂。



導演只是加以利用故事本身提及的文學作品,將一次又一次的小說朗誦會,和現實生活中男孩對女孩的心意,結合於無形,彷若是男孩自己的心聲,並呼應著男孩將那宛如是定情之物的小說獻給女孩的情節,以小說明志,以其中血肉訴情,同時也從一開始的支支吾吾,字都唸不好的笨拙樣,晉升到大致可流暢唸出的充滿情感貌,不也對照著男孩一開始在女孩面前對自己不夠自信地怯懦,到後來相處得坦然自若。但別忘了,這本小說使終不是他的作品,他只是假扮者而已。



所以儘管越來越熟練,但卻擔憂著被拆穿,貌似原作者又出來擾亂一池春水,甚至還陰魂不散,直叫人哭笑不得。不禁捫心自問,為了這愛情,究竟付出多少代價?雖然沒有很直接點明,但不也讓人思索著『我們要失去多少自我才能擁有愛情呢?』有時候,總是為獲得愛的滋潤,不惜將真正的自己偽裝起來。但若不以真心以待,對方愛上的只是自己戴上的假面具,而非真正的自己,這算是真正的愛情嗎?



扮演原作者的那個老人角色,雖然在電影的絕大部分時間,讓人覺得充滿挑釁的不舒服感,儘管觀影者內心都清楚,男孩本身是錯的,老人扮黑臉理所當然,但卻讓『真我』這樣的主題,在愛情關係中更發酵開來;直到看盡部份出版業界的『腥風血雨』之後,真相大白之際,故事主題所要涵蓋的範圍似乎隱隱約約更擴大至人生之中:是否總得假扮別人,身邊的人或整個社會所期待的角色,放棄不可能被認同的自我,才能贏得在這世界上的一席之地,進而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呢?



這樣的問題,太絕對強調關於自我的立場,畢竟還是和這個世界的實際景象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且在愛情裡,總會不小心就盲目地迷失自己,所以編導採用比較簡單的手法處理故事線的終結,理所當然了些,手法稍微粗糙了些,但人生而有價值,認同自我,對自己有自信,在順應社會脈動及愛情關係中,調整自己的位置之時,也不遺失屬於自己的真正本質。因此最後男孩獻給女孩的是自己的作品,一顆專屬這位女孩的真心,全然真實,沒有虛假。這遠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76]竊盜城-The Town:身不由己的宿命城市

這還是一部有警匪爾虞我詐地鬥智,有街頭飛車追逐,有激烈對峙槍戰的犯罪電影,也不免俗地,好萊塢式地加上愛情戲碼。不過不光只是劇情設定上表現出人心複雜性的趣味,更是透過搶案背後,角色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出這座城市Charlestown的宿命以及個人身陷搶匪之職,難以脫身的無奈,並穿插著幾場城市空照景色,雖然美麗,但卻更彰顯囚困在此地的身不由己,頗為諷刺。這是竊盜城。



以一場搶案揭開序幕,男主角Doug與女主角Claire邂逅的濫觴,只是一開始和一般警匪諜對諜的犯罪動作片,似乎沒什麼兩樣,唯令人感到有意思的在於加害人和被害人接觸,而被害人卻無所知覺地大談內心感受。Doug一方面必須嚴密監控,以免有不利自己和朋友的狀況產生,一方面卻又不自覺地深受Claire的吸引,名副其實的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的左右為難。可是不免就在猜想為何於開頭刻意呈現關於這座城市搶案數據資料的字卡呢?



雖然說整部電影主要的大戲,以及具有娛樂效果的還是那三場搶案上面:經過縝密設計的飛車追逐,激烈槍戰,同時搶案本身所營造出來的高壓氣氛,讓人大氣不都敢喘一下,相當精采,但絕對不單純只是這樣而已。



由第一場搶案所開展的愛情,並因這段關係,在接下來持續進行的兩場搶案之間,帶出搶匪派內部錯縱複雜的革命情感,並藉由警方蒐證資料的說明補強,娓娓道出每個人的個性及背景之後,片頭字卡的呈現,因而頓時有了意義,也呼應著劇情主軸:試圖想要奮力脫離這樣的環境卻無能為力的沮喪心情、走不出去只好自甘墮落保身的心情等。所以竊盜城於焉誕生,一種地方掌權行使,超越法律之外,卻能不被察覺的暴力所帶來的危機及恐懼,然後恐懼產生限制,也衍生出走調的個性及人際關係。



因此這部電影毋寧是強盜犯罪的描繪,倒不如說是透過搶案背後的人物關係,以小窺大,建立起屬於這城市的速寫。電影穿插多處從空中俯瞰拍攝這座城市的樣貌,雖然很是漂亮,但在美麗的空照圖之下,街頭巷尾竟暗暗地存在著多如繁星的不法勾當,潛藏著諷刺的味道;這樣的拍攝方式也對照著劇情後半段,有種被人高高在上控制的壓迫感,同時也營造出和劇中人物心情呼應的侷限感:似乎永遠只能待在這座城市,永世不得翻身。



因為著帶點虧欠味道的友情:James當年自以為替Doug解除禍害,讓他鋃鐺入獄幾年,出獄之後,仍以暴力表現自己友情的存在,但他做的遠超過Doug所希望的;因為夠義氣而入獄的父親成為同黨間的驕傲,但Doug卻不認同那個不去尋找失蹤母親的父親,並默默地相信母親總有一天會再回到這座城市的期待之情:義氣似乎是形而上的羈絆,一種光榮的印記,因此Slaine在危機時,含笑地願意挺身而出,並發誓不會告發其他人。就好像所有龍蛇雜處之區一樣,這裡存在著扭曲的價值觀,但反而成為這個地方的人們賴以維生的憑據,因而更加難以攻破,不斷地延續下去,即便Doug最後知道關於母親的事實。



Claire成為這生態平衡的外來破壞者,但當真愛降臨,愛情及公平正義的抉擇也讓她陷入長考,充滿著糾結的情緒,不過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對Doug存在著同樣情愫的兩個女人的對照,另一個是Krista,James的妹妹。當然『比較』這動作是不公平的,兩人存在於不對等的狀況,Doug也比較深愛著Claire,但最後一用暗語警告Doug離開,另一卻成為告密者,這樣的對照表現出兩人立足點高度的不同,向下沉淪的似乎無奈地只能向下沉淪了,同時也回歸到電影核心的命題。



雖說現在社會已不像過去階級分明,社會提供許多機會讓低階人民可以來去自如地往上進階,但實際上或許不若所見所聞那樣自由,Charlestown這座城鎮便讓我們見到其中一種可能性。想要逃離,卻被有形無形的權利或其他情感所控制所羈絆地難以動彈,甚至就這樣不斷地在墮落中循環,本應充滿著愛的生長之地,卻淪為名為宿命的枷鎖。想要離開,或許只得捨棄,只得放下,或讓這座城市已不再讓自己值得留戀,只是那將會是多麼悲傷的事阿!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75]惡靈電梯-Devil:鄉野怪談現代版

說真的,這部電影格局小,成本少,卡司也不強,幾場多人集結的大場面,感覺有點是刻意要把規模弄大,卻還是未能入願。但故事本身很吸引人,讓人想要一探事件真相及背後蠢蠢欲動的陰謀。最終會發現它是現代版的鄉野怪談,富含寓意,且拍攝方式和實體概念投射著故事裡相反鏡像及一體兩面的概念:有惡魔就有上帝,有仇恨就有寬恕,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惡付出代價,成為觀眾是有原因的......這是惡靈電梯。



其實開場處理得不是那麼吸引人,攝影、運鏡等,在在都讓我想到一些比較怪力亂神或奇特的刑案類型的美劇,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在看電影;且卡司不強也就算了,成本少,再加上場景不多的狀況下,格局稍嫌狹小,試圖想要增加一些大場面來充數,卻顯得刻意地矯揉造作,拍起來也未具實質成效。但值得推薦之處在於充滿懸疑驚悚的劇情,還有一些拍攝手法和劇情的呼應。



可能是我個人比較不相信怪力亂神,且科學辦案的東西看頗多,因此儘管片名預告都表現出有妖魔鬼怪出場的可能性,但我始終抱持著這一定不是魑魅魍魎的作祟,就如同Bowden警官所堅定的信念一樣,要用科學式地佐證,來揪出真正的犯人是誰,不管警衛Ramirez在看到閉路電視上浮現著一張扭曲的臉之後,一直提起母親過去告訴他,那聽起來有點百鬼夜行氛圍的故事,言之鑿鑿,好似現實生活中真有實際發生過般。



編導擅用常理的推測,或也可說是以偏概全的思考,即普遍來說最讓人心起疑的行為表徵,在事件推移過程,嫌疑犯一個個被殺害之際,慢慢釋放,來引起觀影者的臆測。比如說:講話有點不看場合的售貨員、身分未明朗化的人等等。這些輪流被嫌疑纏身的人,只是具有比較好攻擊的特徵罷了!且由於處在密室,隨時可能被殺害的那種緊繃恐懼感,讓人也不得不得找一個對象,讓自己得以求得短暫的心安。



同時穿插著Bowden警官持續不斷地蒐證之下,發現到每個人都不是什麼好人的證據,雖讓人暫可以理解被殺的背後動機,但卻更糢糊了誰是兇手的焦點。且每每階段性最具嫌疑的人卻往往在下一刻殺害,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兇到底是誰。身為觀影者的我們,既如同觀眾般的警官,也身歷其境地如同電梯中的成員,總不得不更改嫌疑目標:誰都有可能犯罪,誰都有可能遭遇不測,不停地在假設、證明、推翻的思考輪迴之中。編導確實成功地將觀影者的心思,吊得上上下下。



直到最後,真相揭曉,這個故事其實終究還是個鬼故事,不過是個完整的鄉野奇談或是床邊寓言故事。巧妙地透過旁白,甚至最後進入戲內的流傳版本延伸對應整部電影所呈現的現代版本,再加上前面有點故弄玄虛的氣氛,整體的敘事手法其實頗有意思的。然後便察覺到攝影是經過特別設計的,呼應著整個故事的進行:前面的180度上下翻轉場景,其實暗示著惡魔已降臨人間的概念,而事件在以德報怨落幕後,場景恢復,彷彿惡魔已不在人間。



這樣的影像設計,再加上鏡子、監視器等實體概念也呼應著故事所隱隱透露,事情都具有一體兩面如此相對性的意涵。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行為表徵或個人過去的部份,若今天沒在這樣的密室裡面,有些事情不一定會被知道了解之餘,甚至有些舉動單純得讓人無法啟人疑竇;就連Ramirez單純的祈禱,也被困在電梯中的受害者們視為怪力亂神的恐怖。一切只是今天時空背景都發生在錯誤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結果而已。



雖然如此,這個現代寓言還是警告著我們,不管如何都要對自己所做過的事負起責任,以鬼怪的方式。當最後倖存之人的不堪過去被迫面對時,Ramirez的一句話『會成為觀眾是有原因的』頓時有意思了起來。我們之所以成為觀眾,是為在這裡見證了罪惡,警醒自己;是為見證罪惡折磨著罪犯,終讓罪犯稱臣自首,連帶地讓自己的仇恨,煙消雲散成為寬恕包容;是為見証當自己承擔起過錯,魔鬼頓成也能成為天使。



或許世間事沒有絕對極端的立場,隨著外在或自身的轉變,狀態也會有所改變,而產生不一樣的氛圍,但無論如何,決定都是在自己。就像每一個小故事,都有大啟示般,這則電梯驚魂,也提供相當程度的省思。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74]街舞狂潮:基於愛,追夢之途不寂寞

以穿插並相呼應的剪接手法,呈現兩個世代舞蹈的對話,即使沒有直接的交集,卻有著共同的語言:都是他們苦悶生活的救贖,揮灑熱血青春的証明,也間接表現出跳舞路上不孤獨的感覺。透過導演的鏡頭,我們看到了跳舞讓劇中角色心醉神迷之處,讓人不禁也想隨之舞動,但其實也有不得不去面對的現實層面,有所堅持,有所不堅持。最重要的還是興趣永不變,熱情永不減,就跳到死就對了!這是街舞狂潮。



在國外,街舞電影一部接著一部拍攝,甚至運用了最新潮的3D技術,增添觀影時的視覺刺激及享受之際,台灣也不遑多讓地出品了一部關於街舞的紀錄片。雖然沒有高超攝影技術的加持,也沒有增加舞蹈華麗感及炫爛感的設計巧思,有的只是最直接,最樸實原始的舞蹈動作呈現,且佐以對人物的跟拍及訪問,以及歷史的紀錄,電影反倒更能呈現出對於跳舞這個夢想分外堅持的力道。



電影分別記錄著兩組人馬對街舞的熱情,一邊是高齡34歲的街舞鬥士阿倫,一邊則是正值熱血青春的未滿20歲少年少女所組成的舞蹈團體『Undergradu-eight(八個小孩)』。兩者之間,並未擁有直接的交集,最多最多只是街舞舞台上舞台下的間接關係,但透過導演巧妙地剪接,讓兩組場景交錯進行,宛若開啟了對話方塊,你一言,我一語地互訴著對街舞的狂熱及辛苦之處,也連帶營造出了一種不孤單的氛圍,對於跳街舞這件事,絕對不是單打獨鬥的。



但畢竟雙方還是有著年齡的差距,街舞的啟蒙環境也今非昔比,因此即便雙方追求著共同的夢想,但資源已不可同日而語,或者也可說,是阿倫等前輩開啟了後輩學街舞的便利性,且透過放進阿倫的過去,不管是影像或走訪,也呼應著『八個小孩』成員的雙親以自身經歷的困難抒發對自己孩子追求夢想的看法。只是那時的阿倫和一干前輩不畏艱難,努力不懈地逐步實現夢想,遂才有現今的成績。感覺上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傳承意味,同時也隱隱襯托出阿倫對跳舞的堅持。



不只如此,如今阿倫仍持續努力著,儘管必須對五斗米折腰,有種種無奈的事情,但為了台灣的街舞發展,為了自己的喜好,可是咬著牙也要撐過去。那種身為大人才有的限制及痛苦,可能是『八個小孩』無法體會的。那些練習的疲倦及比賽的緊張似乎只是小巫見大巫,最大的困難或許在於雙親的反對,但幸賴這些成員的父母開明地支持,才能讓『八個小孩』恣意地揮灑青春,最後獲得贏了捷運盃比賽的感動。只是贏了是否就代表能夠繼續下去呢?



或許兩組人馬的對照也帶點預視未來的關係。電影後段的確也道出了『八個小孩』成員們上大學後,因師事不同導致理念上有些許不同,而暫時分道揚鑣的狀況,這不就有點和阿倫和搭檔參加法國巴黎的世界街舞大賽時所發生的窘況,有異曲同工之妙嗎?只是輸了又如何?暫時分開又如何?對跳舞有不同的想法又如何?街舞乃是讓自己從這個苦悶世界解脫的不二良方阿!阿倫說:『34歲了,還是尬吧!尬到贏為止。』這就是這些舞者的態度,不管如何,因為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所以那就繼續跳下去吧!充分讓人感受到把握夢想的鼓勵及堅持夢想的激勵。



本來想陳述這樣的紀錄片不需要不太具有意義的愛情劇碼來增添電影的賀爾蒙,吸引觀眾目光。但仔細察覺後,這部電影仍是充滿了愛情:對街舞的狂熱。因為這份愛,所以離不開街舞,同時也能積極地對自己行為負責,藉此好好地呵護它,避免因自己的問題,而讓珍愛的東西被詆毀,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八個小孩』能夠獲得父母支持的原因之ㄧ吧!因而其實不只藉由人物的眼睛看見街舞世界的遼闊,也在對街舞愛意中,讓它開發了人的各種可能性。不禁有感,追求夢想的不斷努力過程中,讓人好美好美。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73]春之櫻-吟子和他的弟弟-おとうと:最頭痛卻也最親愛的家人

即便是再稀鬆,再平常的生活風景,事件發生的過程,都可窺見故事中角色們的情緒起伏,深厚感情,甚至從這些日常情節裡,得到頓悟,對別人產生同理,心存感激等等,這就是所謂的人生阿!眾演技派演員們展現各自平實自然的演技,即使是詼諧有趣的地方,都讓人不覺得造作之處,吉永小百合、笑福亭鶴瓶尤其展現其巨星風采,讓人印象深刻。這是春之櫻-吟子和他的弟弟。



此為向市川崑同名電影致敬之作,其實故事完全不一樣,只是將幾場充滿感動元素的場景:用緞帶將手和手綁在一起;餵食鍋燒麵等,借來放進這部電影之中而已,但也因為這幾幕的加持,再藉由前面幾場一觸即發的姐弟衝突的映襯烘托之下,讓姐弟情誼更增添羈絆的力量,特別是當兩人即將從此永別的時候,感動更是無以名狀。



為表現這個讓姊姊頭痛的弟弟,導演選了幾個事件來呈現,這些事件若給台灣鄉土劇的導演來拍攝,應該很容易流於灑狗血,過度誇張的境界;但本部電影在演員樸實自然演技下,外加導演適可而止地收放劇情,讓情節回歸到最真實的生活面上,就好像發生在你我身邊。如此的鋪陳,或許會覺得有點平淡,可是適時地佐以笑點的調味料,如搞怪的表情及出乎意外的言語,倒也生動活潑。當然那些幽默的表演方式,是渾然天成,絲毫不見造作,彷彿只是舉手投足間不經意所造成的趣味罷了。



當然這些事件,橫跨數個寒暑的累積,或許要訴說弟弟的惡行惡狀,似乎一時之間,罄竹難書,但導演卻能將弟弟所帶給家人的衝擊,明顯表達,歸功於擅用日本人對於重要活動的重視,選擇這些活動的破壞來表現,不須處理得很複雜,便可達到效果,最好是因此招致不幸,更是完美,如女兒的離婚;甚至光是親戚間,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便極具殺傷力。而以婚禮開始、結束的設計,更巧妙地將原本可以沒啥瓜葛,只是因命名而有交集的女兒拉進這層緊密的家庭關係,增廣所謂家庭成員的範圍,特別是在大哥已經受不了弟弟,而和弟弟斷絕關係,劃清界線之後。



而姐姐雖然每次都快要抵達爆發的臨界點,每次都幾經掙扎,但最終她還是懷抱著包容的心,宛如避風港般關心著弟弟。總是持著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情緒;抱著想斷絕關係卻仍舊存在著難以割捨羈絆的心情。更重要的是丈夫的一番話,點醒了自己,整個家族中,弟弟所困在的處境。雖然所謂當局者迷,但不免總還是會有深深的愧疚感使然,才會覺得對不起弟弟,而總是在教訓過弟弟之後,又默默地找尋他的下落,這也包含一手帶大的聯繫情感於其中。



最讓人驚喜的是埋了奶奶的這個伏筆。原本以為奶奶部份讓人莞爾的演出,只是邊吃正餐時所配的飲料而已,但卻帶出了看盡人生事,或只是單純對當下生活的感受之後,突然有一番體悟,甚至進而漸漸對所有事情有著更大的包容,呼應了姐夫對弟弟的看法。或許很多事情並非只能看表面而已,真正的關鍵絕對還是要深入去了解背後龐雜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女兒第一段失敗的婚姻、弟弟為何有如今這副讓人退避三舍的德性。



只是奶奶慨歎歸慨歎,有些人事物,一旦錯過、失去就不會再回來了,而生活卻仍得繼續下去,就好像導演在處理電影中的事件時,不經意或特別帶到外面天氣的場景,隨著季節更迭,聚散離合,生離死別,人無力抗拒自然法則。但懷著滿載的愛,及時用力愛著自己應該愛的人,就像女兒離婚後與心儀的木匠男生的再次相遇,也如同最後弟弟對姐姐懷著滿滿的感激之情,如此,或許雙方都能含笑,釋懷又了無遺憾地繼續朝著下個階段邁進,無論往哪裡。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72]下一站,說愛你-รถไฟฟ้า...มาหานะเธอ:少女情懷的敗犬突破心防追男記

將拍片目的轉為催化劇情的工具及將愛情電影的元素巧妙地點綴其中而不至於落入俗套,更有趣的是運用key板內心獨白及誇張化,然後自以為戲劇女主角,很入戲地不計形象的演出,讓整部電影真是又哭又笑,雖然仍感覺稍嫌冗長些,但也有其細膩的地方。這是下一站,說愛你。



整部電影,劇情很簡單,即過了30歲的剩女因緣際會遇上天菜工程師,而開始了一場半矜持卻也半瘋狂地追男過程。這同時也是一部為了紀念泰國捷運10歲而拍攝的一部電影,因而可以確實濃厚感受到替捷運宣傳的意味:不僅僅是幫捷運的運行取出美美的景致,同時也設計男主角這樣的職業,深入深夜捷運工作現場取景,讓人可以感受到捷運服務的負責任;另也利用捷運來來往往的特性,傳達出電影中兩人之間的關係消長,讓人不禁想到『向左走,向右走』。



包括魚幫水,水幫魚的捷運在內,導演也運用了照相機、墨鏡、後照鏡、電腦等物品,作為兩人愛情的催化劑。特別的是,這些可稱之為紀念兩人相知相遇的紀念品,並非如一般愛情電影,或常理的愛情一樣,背後充滿著浪漫的因子,反倒是因為女主角可能過度緊張的笨拙,而讓這些物品充滿著爆笑又丟臉的記憶,不過也正因如此,這部電影才顯得出眾,敗犬才成功地有了記憶的點,也因而天菜工程師後頭利用了這些物品傳遞的溫馨,才獨具浪漫非凡。



女主角有趣的不只是這些。雖然已年屆30,但傻得可以的天真與單純,對父母唯命是從的不知變通,對朋友的重情重義等等,因而以毫無經驗之姿面對愛情,讓她仍是少女情懷總是詩般地充滿著嚮往,而導演便善用少女漫畫上使用的內心獨白的分格,和女主角所散發出來的氛圍相呼應,還挺有味道的。也因此,理所當然地也就會單就所見所聞所被指導的內容去處理她對天菜的追求,但不知變通而人算不如天算地頻頻出槌,蠢事一件接一件。



除了上述讓人捧腹的詼諧之外,這部電影還有其他幽默之處,且看似為了增添趣味性而搞笑,但其實都不單純地在後頭慢慢帶出促進這段愛情的用意存在,如上述那些帶有共同回憶的物品也算是其中一部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便是宛若民視鄉土大劇的泰國連續劇,時而具有劇中劇和原本戲劇互相對話的趣味,也開啟了女主角和男主角兩人之間另一個回憶的開始,當然亦很功能性地帶出後面的第一個轉折。如此看來,劇本內容其實蠻嚴謹的。



就連女配角的位置也安排得恰到好處。前頭的劇情可能讓觀影者會把這位從半路殺出來的情敵的她視為敵人一般,和女主角一個鼻孔出氣,同時也反襯出女主角對自己條件的沒有自信,似乎只能永遠當男主角的不起眼的朋友跟班一樣,以及表現出女主角的落寞情懷,且對女二有種無以名狀的嫉妒,有點老生常談的安全牌劇情。但最後終會發現女配角意圖當的是一個激勵,推波助瀾的角色罷了!



其實有點感動女配角的用心,除此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女配角存在的意義,不外乎鼓勵著普羅大眾,既然喜歡,就要勇敢表現出來,哪怕是女追男隔層紗如此保守的想法,仍有將自己心意表露的可能性,若總是那麼扭暱,有時候機會就像沙子滑過手掌般硬生生地錯過了;就算是已預見未來幾年的無法常相隨,但沒有試過,怎麼知道遠距戀愛行不通呢?



當然,現實中的愛情當然不像電影中的愛情一樣,輕輕鬆鬆,簡簡單單地跨過一個轉折就可以順利擁有結論,有時候所面對的習題不是那麼容易的,甚至最讓人遺憾的是就這樣錯過,就像這部電影的情節一樣,不一定能稱人如意。不過我想編導仍浪漫地始終相信著如果兩人之間還有緣分再相見,相見之後若仍有情愫、機會時,錯過可再挽回,緣分仍舊得以繼續。



我不知道最後的橋段是不是男主角刻意營造的,但就算是透過捷運的迅速補救的服務,借力使力,都在在顯示出男主角實在浪漫的可以,格外動人,臉紅心跳。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71]遠離阿雅米-عجمي:堆疊出讓人心碎的多線敘事

其實這部電影,不論是敘事手法或議題,並不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那種,但導演巧妙地運用敘事性詭計於無形,讓本來各段都有點爆點的故事,最後竟可以融會交織,牽扯出更為深厚、更為廣泛的國仇家恨。不過採用非職業演員的冒險是部分情緒有種過於飽和的狀況,但也有可能是我們並非出身於那樣的文化背景,因而有些抽離的關係吧!?儘管如此,仍然是讓人驚豔的作品。這是遠離阿雅米。



看了劇情簡介,看了開頭的第一章,其實於我有點不耐的是,這樣讓人難受的種族衝突,當然因張力而有其拍攝點,但到底還要在這個地區,出現幾部這樣類型的電影呢!?過於類似的電影雨後春筍,其內容上就會因為要拍出新意,而品質也就部分變得參差不齊,若沒有處理好,或過於客觀地描述,反而會讓非處於那樣背景中的我輩觀影者,對於電影中隱藏的衝突,有所抽離。



這讓我想到在不久之前上映的『海上的天使』,同樣以這個地區的地名作為片名,本質也是在描述同樣的東西,但執行上卻差那麼一點,讓我稍嫌張力不足,且也對於那原本可能應該是極為義憤填膺的劇情起伏毫無感覺。但是這一部電影採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包含的就不只是最根本的問題而已,更融入了毒品、不法勾當等情節,比起『海上的天使』只處理情感糾結的內容,本部電影可謂包羅萬象,甚至較能勾勒出這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且讓觀影者更進入狀況。



當然如此多線敘事的手法,在幾年前就已經刮起一陣風潮,如今似乎沒有什麼新鮮感,但我不得不說這一部電影在這樣的手法上又去作些微的變化,讓人覺得不老套,但這也是要觀影直到最後,才會發現;可能會不小心跨進悶的範圍,幸賴總在懸崖勒馬之際,讓觀影者察覺到故事之間的互相關聯並環環相扣,甚至某線結尾的一個名字,成為下條線的主人翁等等。



本電影是採分章節來述說這具有多條敘事線的故事,但其實也可以說是錯亂時序的手法來分割整個故事,並加入了敘述性詭計的運用。因此各章故事,可以獨立存在,並包含一個議題,成為主角,但同時也是另外其他敘事線的補充說明,一種互為主客體的呈現,每一段落既是配角,也是主角,竟讓所有小故事延伸出一個蘊涵多元議題的大事件,讀來確實帶點『衝擊效應』的意味,但格局更加恢弘,同時在各線堆疊之下,所爆發出來的情感後座力,頗為驚人。



縱使對於種族的瑜亮情結,我們可能一知半解,不過透過日常生活的事件,便可表現出其中的問題,每每總是只有表面上的和平,私底下卻是暗潮洶湧。本部電影不只在主軸事件中表現出獨特多元種族交雜所產生的衝擊之外,更多加一些瑣碎入題,甚至有時只是談話聊天之間。並在這些稀鬆平常的呈現中,讓那種種族之間一觸即發的衝突感緊緊地在無形之中壓迫著觀影者。



而那些主軸事件也挑選精準地讓不論是否在這樣世界長大的觀影者,都能心有戚戚焉,甚至帶點在這樣的世界成長,有些事情實在是無能為力去改變的無奈及悲傷,如被嫁禍,如難以找到工作卻極需要錢,如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等等,即便鋌而走險也難逃命運的巨輪而徒勞無功。只是有些演員,可能是非職業級的關係,所以演技有點誇張些,且雖然說導演在選擇上算是很明智的,但有些段落仍是有點突兀,或拉得過長,或處理手法不太好這樣。



但這終究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不只是導演巧妙的敘事手法,更是我們都被導演擺了一道。本來就已經有高漲的同理情緒了,更在真正的結局之後,雖故事更為完整,卻萬分心碎。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70]海洋天堂:偉大的父親

著眼於父親和自閉症(內地稱為孤獨症)兒子之間的感情。從這部影片當中,可以看到儘管身心障礙的孩子反應比較遲緩,又感覺上和你的關係很疏離,尤其是自閉症的孩子,但其實對他們的愛,一而再再而三的指導,其實他們都感受得到,都可以學會的。唯可惜的是桂綸鎂的角色,流於功能性,外加過於抽離。但還是一部很好的特教宣導影片,且是能維持特教老師繼續努力的動力的電影。這是海洋天堂。



這絕對是一部催淚的公式化電影。父親的殷殷教誨,並拖著身體病灶,努力賺錢,又人很好地不想拖累別人而獨自承擔所有;兒子看似漫不經心,把所有話當作耳邊風,最後卻仍點滴在心頭。種種都是努力耕耘,最後總有驚喜收穫的必然結局。看起來本部電影,大抵來說並未有亮眼、特別之處,但正是因為兒子是自閉症,所以那些理所當然的劇情,卻成為為身心障礙什麼都不會的謠言平反的事實,替觀影者更進一步認識自閉症這一族群,而將平凡變不凡。



不用多說,自閉症的特性,在這部電影中,想當然爾地歷歷在目。特別要盛讚飾演這樣角色的文章。我一直默默地以放大鏡的眼光審視著文章的表演,但不論是主要鏡頭,甚至連次要鏡頭或其他細節部份都不馬虎地妥善處理,讓舉手投足之間,徹頭徹尾就是個自閉症的氣息。必定是做足了相當的功課,才有這樣精采的表演。就是因為這些特色,而讓父親和兒子相處過程當中,雖未有太多的脾氣,但偶爾還是透露著無奈又不得不的悻悻然。



如和父親的關係似乎不夠深,怎麼學卻還是學不會的心慌著急等等。在指導包括自閉症在內的身心障礙者時,這些心情總三不五時地如鬼影般,幢幢於心,總讓許多人因而忍不住想要放手讓這些孩子自生自滅。但幸賴這位永不言棄的父親,就算身體再怎麼差,為了自己所珍視的孩子,仍努力不懈,也因為這樣完善的家庭教育,讓兒子最後竟大抵有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像兒子最後歸宿的老師對爸爸說的,爸爸真的很偉大。



其實身心障礙者都一樣,可以學會很多事;和一般人一樣,對他人情緒是有所察覺;可以和其他人產生連結感情的。只是依照障礙類別及嚴重程度還有個別差異,幾乎各方面能力都有輕重不一,但確實存在的遲緩存在罷了。所以比起一般人來說,學習得比較慢;覺察較慢或覺察到了,但不會反應或反應較慢;對於身邊的人,也會依據他們給予自己的感覺,產生對應的聯繫等等。



所以血濃於水的父子情絕對還是存在著。除了兒子離開家後,父親模仿他的動作,感受著他的存在之外,最讓人感動的是,兒子平常看似沒什麼反應,但一旦父親不在身邊,就產生不知所措的惶恐;為了讓兒子能在他離開人世之後,能夠有所憑藉的事物,便扮成海龜,希望兒子能夠看到海龜,相由心生,直到最後一幕,彷彿兒子真得感受到父親的遺志般,抱著海龜悠游徜徉於水中,眼淚也就這樣不爭氣地流下。



另也存在著如桂綸鎂所扮演角色和兒子之間產生感情的狀況一樣。可惜的是這一部分,除此之外,就沒有深刻之處,有點
流於功能性,和主線父子情相較之下,好似局外人一般,過於抽離,且屢屢有機會產生交集的場合,卻不了了之,未感受到舉足輕重的必要性,其實是個大可刪除的段落。



話說回來,雖主要描述著父子之情,但我也感受到特教老師的使命。因為
這部電影也曝露了身心障礙者在照顧者離開人世後,所面臨的問題。的確大陸對於特殊教育及福利的發展,尚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不過就連台灣,這樣的問題也是讓眾多家長傷腦筋的。更加深了特教老師的任務之重大。因而在感動之餘,對於提供這些身障者相關服務的工作者來說,身上應該也不自覺地多增加了一些負荷吧!?



但當看到這些人都能適得其所,又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時,所有的辛苦都已不足掛齒阿!就像故事中的父親一直嘗試著打開兒子內心的世界,一直讓孩子學會該學的技能,努力不懈,最後雖未能及時看到孩子的成果,但我腦海裡一直轉著:看到兒子這樣,父親在天之靈,也被告慰了!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69]唐山大地震:頭輕腳重催淚專用

說真的,前面處理得不太好:有點做作又用力的演技;地震的景像也有點假惺惺,除了幾場人被壓死的戲的確觸目驚魂到;養親子情處理得讓人覺得有不倫的危險(還是我想太多);且怎麼還有點紀念毛澤東的味道。不過越到後面,漸入佳境,演員表演的火候也恰到好處,並結合川震作為對照,連同前面情節的點滴,將催淚搧情到最高點。這是唐山大地震。



我覺得副標下得很詩意,同時也很精準:『強震23秒,餘震32年。』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大地震的過程,而是地震後所帶給人們的傷痛及影響力有多麼的沉重,多麼的長遠。只是雖然過程並不是重心,但應該也不能怠慢,畢竟扮演著開啟主要故事的關鍵。不過或許是我期待太高,地震的經過並未讓人有驚心動魄,勢如破竹的超強震撼,反而處理得有點軟,未有天災瞬間吞沒人類的驚悚,甚為可惜。



幸好這個故事巧妙地躲避了那些因為地牛稍微翻身而出現後遺症或恰恰相反,兩極端反應的劇情,僅僅留下了一場地震驚魂情節,想當然爾,其說服力便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前面在展開新生活前的鋪陳,也處理得讓人捏把冷汗,除了部分演技過於用力之外,部分情感的詮釋也會不小心引起我的遐想,以至於接續情節總有種硬凹回來的斧鑿感。



但之後便慢慢顯露好看的曙光,特別是著重女兒和母親的生活描述上。兩人雖然身處異地,但卻在這些各自細小生活事件的堆疊之中,進行了一場母女關係間的隔空對話,當然都根基於當年那場大災難,緊緊環扣著那時最後的取捨。所以養母和女兒之間總有層莫名的薄紗;養父一直鼓勵女兒回去找親人,但自始至終都只是虛應故事;女兒的墮胎事件,關於『犧牲』的慘痛經驗,太過強烈;母親一直死守著唐山不走,甚至連家也不肯搬......



不過人總是這樣的,有些羈絆,有些關係,一旦綁繫起來之後,怎麼解也解不開的。電影中堂而皇之地出現毛澤東的葬禮,雖政治意味過於濃厚,但總有種藉由表達毛澤東長駐內地人心中的意象,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一旦產生,是難以抹滅的感覺。然後在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之下,再續未盡的緣分。就像劇中分隔兩地,已互不相識的一家人,受到川震,還有龍鳳胎心有靈犀的牽引,再度重逢。



這些都還只是劇情推進的輪廓,真正的血肉是那川震中,女兒親自參與的救援所目睹的母親的不得不;那隔了32年的西紅柿;那每年都多買一本的教科書等。導演不只是利用了生活的累積,還運用一些和過去相呼應,喚起情感的事物,來加強母女間愛恨情仇的厚度,讓我對於那種進退兩難的遺憾,以及所對應的,故意對過往情懷視而不見的悔恨,糾結得無以覆加,淚腺好似無法關緊的水龍頭般,源源不絕。導演烘托情感的功力可見一般。



儘管仍有那麼一點瑣碎感,但其實後半段的敘述方式,已經擺明了這部電影催淚的企圖心。更有甚者,最後讓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親自上陣做自己。凝視著牆上的名字,一句『我還會再來看你的』,然後漫步走過刻有當年死在大地震下一座又一座的人名牆;畫面盈滿情感地挑起了我們的想像,想像著每個人名背後,倖存者之於受害者無窮無盡的血淚心酸。分外讓人感受到已過盡千帆的滄桑,那種即使淚已乾涸,胸口始終仍無時不抽痛著的酸楚,當又再度驀然想起自己最親愛的人時......『沒了,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沒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67]黃金年代狂想曲-Amintiri din epoca de aur:共產統治下民間軼事

『四月三週又兩天』的導演領軍,蒐羅羅馬尼亞共產統治最後十年的六則民間軼事,重新改編並以影像賦予新生命,並率領幾位新導演分別執導。在那樣的環境,那個年代,可能是戒慎恐懼的態度,夾縫裡求生存的艱辛,經由編導們妙筆生花之下,再加上以現在的視角回頭去緬懷,反倒成了唯有共產統治下,才可能產生的荒誕不經,才有的人民迂腐。讓人笑掉大牙之餘,卻又感受到其中的壓抑之情。這是黃金年代狂想曲。



這六則趣聞在在顯示了共產統治底下人民的生活狀況。包括對如此獨裁統治的主宰,持著過份小心翼翼的心態,理所當然地也會有物極必反而鑽法律漏洞的人出現......眾小人物的故事交織出活在那個年代的無奈及心酸,讓人不禁同情,同時也對將那個年代命名為黃金年代的上位者,大大地反諷。這六則故事會分兩部份隔週上演。Part1帶有Kuso的趣味,讓人不禁感到荒謬;Part2則以愛情為包裝,呈現出為得到更多,不惜豁出去地鋌而走險。



率先上映的第一部份,共四則短篇,每一篇都讓人感受到隱隱壓抑的氣氛在每一個鏡頭底下,即使真正的恐怖始終未在螢幕上呈現,但每個人卻像如臨大敵似地,拼命地迎合在上位者,或是盡量能讓自己全身而退,而無法鬆懈。似乎只有在被指派的任務卸下,自己可能觸犯法律或冒犯到在上位者的危機解除後,才得以放輕鬆。充分表現出時代在人民身上所刻畫的鑿痕。



在這樣過份謹慎提防的情況下,過去在中國歷史上看到的指鹿為馬的湊合行為,也在這些短片當中歷歷在目;另一方面,未受過太多教育的無知也一下子被曝露出來;同時也有點『皇上不急,急死太監』的慌張感。所有的這些狀況縱橫交織,再點綴些尚未受到馴化的落後地區的依然故我態度,讓每一個事件都讓人不禁噗嗤,特別是『飛天椅傳奇』、『高帽子傳奇』。



唯可惜的是這四部短篇的導演,敘事功力可能還要再加強,雖呈現出該有的氛圍,但鋪陳地有那麼點平淡,節奏未能良好掌握,直到讓人捧腹大笑的情節出現,才將觀眾目光拉回。但不得不提:『O文盲傳奇』空有相當令人玩味的角色設定,但結局卻未有亮點陪襯;『肥豬炸彈傳奇』則在有點錯愕之中嘎然而止,有點可惜。反觀,第二週上映的其他兩部短片,就可明顯感受到導演調度及說故事的成熟。



這兩則故事既在風格上比較成熟之外,在故事的分類上也和Part1有所區隔。兩篇都是人民共產下,為獲得更多而投機取巧的故事。『雞蛋外遇傳奇』便是藉由這層需求,讓男主角期盼一親女老闆芳澤,結果反到落得鋃鐺入獄,卻不被同情的下場。在那保守嚴謹的年代,外遇的事實必定未有明顯的證據,不過透過眼神、舉動表現出男主角在元配和外遇對象之間態度的落差;另幾個簡單的cut,雖沒有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的場面,一切結局卻都了然於心。很是精準。



『瓶裝愛情傳奇』描繪了同甘共苦中培養出來的曖昧情愫及兩小無猜的可愛感,讓人動心;只是當女孩不需再冒險,過於急迫收回犯罪的痕跡而招致危機時,也讓我們見證愛情的裂痕。這急轉直下的劇情讓本短篇,我覺得,成為六則軼事當中最具張力的故事。女孩孤獨離去的背影,也讓人對未來兩人的關係將會如何發展,那些未盡的故事,充滿無限的想像。



每則小故事之後,還會上字卡告訴觀影者後續或當時普遍的情形。有些字卡做了很好的餘韻延續,可讓人回味無窮;有些字卡卻不是那麼必要,有點過於為了風格統一而放。但整體而言,所有短片都有一定水準的質量,及其有趣的地方,讓人從詼諧的角度去窺視共產世界的真實與荒謬,同時也感受到導演群們對這些過去,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不錯。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0068]史蒂芬的奇幻旅程-Bunny and the Bull:繪本式的旅程緬懷

不用開拔到各國家去實地拍攝,透過簡單的2D手繪,帶點剪貼風的背景處理,仍可營造出豐富的旅行見聞。是每個角色的個性鮮明;是充滿動畫式的轉場,處理得乾淨俐落,讓觀影者得以陪著Bunny和Steven共同經歷一場帶點奇幻色彩的旅程。只是劇情急轉直下,讓人錯愕不堪,但對主人翁來說,該是個終點了!原來,這部電影對於這趟旅程的緬懷其實也是主人翁悲傷終結的儀式化過程。這是史蒂芬的奇幻旅程。



其實我一直以為Steven就是一般的宅男,悶在家中之餘,似乎對喜歡的人太過拘謹,一旦錯過又念念不捨;又帶點偏執的收藏癖,同時也是個嚴謹的素食主義者。但導演適時地以蒙太奇穿插Steven在黑暗大草原倉惶失神地踉蹌跑著,還在自宅中迸出幻覺,讓人不禁好奇事情似乎並非那麼單純,進而產生了許多的想像空間以及臆測。導演光是在敘事手法上,就已經吸引住觀影者的目光了!



這部電影的藝術風格也很吸引人,可說是相當動畫,因為旅途中的背景,或甚至除了人之外,都是手繪的圖畫風格。這樣的呈現曾經在觀影過程中,一度閃過了『似乎有點偷懶的感覺』、『經費應該很節省吧?!』的念頭;但這樣的題材,導演高明的敘事方式,讓焦點轉移,使得這些圖畫背板變得有趣可愛,同時是讓這趟旅程透露著奇幻感的必要存在。



這樣的方式也讓古今交錯的轉場得以精采實行:將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打破了一般原理原則所能理解的範疇,總讓人不自覺地想到某些動畫電影的處理,同時又能掌握住故事的節奏感。除此之外,我覺得更為巧妙的是,這是部以回憶為基調的電影,而換場也對這樣的命題相呼應地,幾乎每次的回憶都從一件那時旅程所留下的紀念物切入進行,看來特別有感傷的意味。



只是Bunny雖以『為了Steven,讓他開拓新視野』的名義,帶著Steven在歐洲趴趴走,但卻也大剌剌地讓Steven有點傷了心,儘管Steven表面上裝作不在意。如此稍微不慎愉悅的過程,怎讓Steven頻頻睹物思情呢?直到最後的最後,答案終於揭曉。原來其實部深刻濃厚的友情電影,或許那些如今形成的收藏癖好,可能也是因為自己造成的失去而形成的強迫症:遙寄對朋友的思念,同時懺悔囚錮了Steven,讓人不勝唏噓。



姑且把兩人同志的疑雲擺一旁。Bunny確實在這趟旅程中,帶給Steven更開闊的想法,更不受拘束的行動,同時因為共同冒險,所以才有更緊密的羈絆,但卻因為Steven自己未察覺Bunny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只是一時彆扭而發生意外的千古恨讓Steven又更倒退進自己的牢籠中了,這絕對是身為好友的Bunny最不樂見的。因而Bunny的出現,可說『顯靈』也可能是Steven的自我內省,藉由這趟旅程的回顧。



結論是,這部作品至始至終都是鼓勵Steven勇敢走出去的電影罷了。只是所謂『走出去』,從前頭到後頭,那意義變得不同,層次也有區別,變得更為沉重了。但相同的是,即便旁人一直在敲邊鼓,但也只是助上一臂之力,當自己的心未好好打開,沒有勇氣跨越藩籬,自始至終,還是只在自己的牢籠罷了,事情八九不離十地就會這樣溜走。唯有跨越對自己的限制,才有機會有不一樣的見識,也才有機會擁抱天空,甚至整個世界的壯闊。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66]特務間諜-Salt;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以愛為名的暑期娛樂

『特務間諜』以及『魔法師的學徒』算是兩部今年暑期檔的娛樂大片之ㄧ,前者是動作類型,後者則是屬於魔幻、科幻類型的電影,但不約而同地,都以『愛』為基礎,讓劇情得以順利發展,進而構築成一完整故事。兩部電影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不過仍有為顧及娛樂,掌握節奏,而缺失的地方,其實個人覺得有點可惜。







『特務間諜』是典型的諜報電影,意即不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事實真相:角色或敵或友!?計畫的進行?!搭配起矯健的身手,瘋狂追車場景,你來我往的槍戰,分秒必爭的行動等,若有加以精良的特效及爆破,往往可讓人看得大呼過癮。這部電影更吸引人的是Angelina Jolie以一介女性,獨挑大樑地挑戰驚險萬分的動作技能,俐落的手腳功夫,有讓人驚豔的感覺。



但可惜的是,驚豔就僅到這裡。往往會讓人越看越緊張,越看越饒富興致的原因,通常是一波接著一波地增加驚喜等級,讓人目不暇給,但在女性獨當一面搶走一定注目度之後,後面的場景,反倒有點疲軟,未出現更高明,更能吸住目光的場景,或只是一再不停地重複同樣的作法,或不懂得適時告一段落,而讓我甚至再飛車追逐那一段,感到無聊。



不過未用複雜的逆轉回馬槍,而只用『愛』為出發點來決定自己身份這一點,頗讓我欣賞,既讓本部電影成為稱職的爆米花電影,也對Salt的心意,稍為感動。其實編導利用一些翻轉觀影者念頭的舉動,來模糊Salt的立場:當你可能認為Salt心向美方時,他卻有間諜的舉動,反之亦然,當然還有龐大的,隱藏在難以察覺的身分中的間諜勢力,讓人屢屢有『怎麼會』的驚嘆,或許Salt也想著還要應付這些人,同時還要堅定自己愛的意志,得小心謹慎為妙才是。



只是我想編劇幫Salt解決了這些阻礙,整個劇情傾向專注在愛的情感堆疊上,未能再利用其他後續出現的間諜讓故事更有進一步的張力,總少了點結尾的氣勢。幸虧我們還有關於愛的情節描述,並不含糊。最後,在堡壘的密閉空間之前,聲聲呼喊著和自己老公名諧音的城市,以及極力爭取要向所有俄國間諜報仇的場景,便知道,Salt不屬於美俄任何一方,而是銜著傷痛,只站在自己所愛之人的這一方呀!





總覺得Dave最後又決定回去幫忙的轉折,有點過於理所當然地空虛,否則最後師徒的生死契闊,絕對會讓人淚流不止。其實師徒之間的相處模式,所產生的羈絆,以及最後才真正明朗化的對照關係,在電影中,仍有一定的描述,只不過少了些細膩的鋪陳。另,敵方的幫手也出現得太天外飛來一筆,有點突兀。總覺得整部電影便如此淺嚐輒止地來來去去,或許乍看之下,架構很完整清晰,深入之後,卻不夠扎實。



不過,當作是一部輕鬆的電影來看,倒也未必不失是個好選擇!隨著電影的劇情,馳騁於魔法的世界之中。雖說有些魔法梗,好像在哪裡似曾相識,不過兩造勢力的法力對決,卻仍讓我目不暇給;輸贏的消長,也讓人腎上腺素激增。看師傅對徒弟的吐槽,也甚為有趣,不論是敵方、我方,特別是主軸的我方,總有種恨鐵無法及時成鋼的無奈。



不過令人感動的是師徒之間彼此的體貼。Balthazar這邊,在自我情感這方面,從Dave身上彷彿看到了這幾年來的自己:一種對自己所愛的人,至始至終的忠誠,並永遠不放棄任何一絲希望的等待,因而未很堅持Dave留下來幫他,而放手讓他把握自己所愛的人,即便他是如此需要這位Merlin的傳人,將自己親愛的小師妹Veronica從咒縛中解放。



另一方,我想魔法一直無法成氣候的Dave,最後能展現出自己的power(儘管能力仍有限),絕非只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地荒唐,而是他就和Balthazar一樣,為了守護感情,不管是心儀已久的女人,或是師傅,而能摒除雜念,奮力一搏所致。其實我頗喜歡最後回歸自省自己能力所及的部份。有時候,雖然我們並不一定有相對應的能力承擔某些責任,但盡自己所能的付出,說不定還有成功的機會,或至少貢獻一己棉薄之力,總比直接放棄還來得有意義些吧!?



跑完字幕後的仍有短短的一幕,是暗示著可能會有續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