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632]Toni Erdmann-顛父人生:親子間的矛盾

一部描述親子關係的電影,藉由一對父女的相處娓娓說出彼此之間的矛盾情緒,尤其是晚輩對長輩,有時候是不捨,有時候卻是難以理解,這大概是代溝吧!?儘管最後歸結在雙親對子女的愛,不過背景的設定,也帶給觀者對於人生的啟發,如同開啟尾聲的的生日派對,彷彿告訴我們,人生並非總是嚴肅,偶爾褪下社會施予個人的重重束縛吧!這是顛父人生。
故事擷取其中角色人生的某個時間點,沒有回憶,沒有過去背景的補充,僅就此段時間軸所發生的事情描述,藉由事件來將角色個性立體化,並傳達故事的核心。當然對於相同敘事手法的電影,此部仍稍嫌冗長,但個人卻又對那些情節可以理解地難以割捨。它們凸顯出父親的殷殷期盼,卻屢屢不得其門而入,反讓試圖同理的女兒越顯不耐。

影片是典型的三幕劇,以父親出國到女兒工作地前後,劃分開來。透過描述父親個性拉開序幕,在此完整說明父親雖瘋癲,但內心有其脆弱之處,不若外表樂觀堅強,使得接下來的主要劇情中父親的處境更顯淒涼;此外也告訴大家這個家庭氣氛早已變質微妙,明顯缺乏有效溝通,互文了之後父女在異地的互動。編導精心挑選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事件,卻彼此有連結般環環相扣,加強角色的處境。

第二幕則刻劃出親子雙方各自的矛盾,相信這大概也是某些人的心情寫照吧!?女兒想要在工作上獨立地振翅高飛,父親卻時不時地出現在身邊搞糟一切(或說不希望父親介入自己的工作),惟囿念於養育之恩,不得不分心照顧,並在事後因理解父親而對他充滿不捨及抱歉;風燭殘年的父親則只剩女兒可依靠,同時又希望自己可以是女兒的避風港,卻始終無法讓女兒滿意,徒增尷尬與寂寞。

不過父親那有點異於常人,或該說不斷想要用不同程度的詼諧來敲開女兒的心房,這般不合情境的幽默感,對比女兒工作態度上的一絲不苟,卻讓影像有了不同的溫度。儘管途中有一工地現場勘查的場景或許平衡了並非所有事皆可一笑置之,但人生若總是繃緊神經過活,那該有多辛苦啊!?更何況那場女兒與其男友在飯店房間裡約會的戲,總給我明明是很放鬆的情境,卻仍流露著一板一眼的感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場景裡特殊的性需求,包含在陌生人家裡的高歌一曲,倒也說明女兒承繼著父親瘋狂的基因也說不定!

最後一幕,以葬禮作結,父親對女兒說著,想要珍惜所有可以在一起的時光,和場景相互輝映,但再老生常談不過了。惟導演似乎試圖傳遞親子之間的想法不同,著實讓原本的交集,會漸行漸遠,且要再交會,份外困難,畢竟孩子始終有自己的堅持,雙親也保留著自己生存的方式。總得在某個時刻裡,如故事中女兒的生日派對,彼此才能體會對彼此的互相依賴之深刻,才能真正同理對方的心聲吧!?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31]La La Land-樂來越愛你:愛情轉彎之處

如果愛情可以重來的話,將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可惜重置鍵目前只存活在自己想像中,編織得再美好,僅憑添感傷,更何況,縱使時光倒流,相信你應該仍然會做同樣的決定--為了她(他),即使縱身跳入塞納河,也在所不惜。愛情與麵包,外加夢想的人生常考題,雖通俗,卻藉著背景裡,時代藝術潮流的沒落互通聲氣,譜出令人心碎的歌舞電影。這是樂來越愛你。
故事無特出之處。從極有緣份的相遇,到因為彼此的氣息相通,境遇類似而靠近,兩人度過了燦爛的熱戀時光,只是隨著時間的遞嬗,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彼此的支持變質而漸行漸遠,再回首,人事皆非。如此通俗的愛情故事,交到《Whiplash(進擊的鼓手)》的導演手中,不單只是以歌舞劇包裝而已,更用多種拍攝手法,將故事處理的清新脫俗,並彷彿回到舊日的單純時光。

它可說是幾種敘事技法的雜燴,或該說你總會想起過去的幾部電影。第一幕的相遇從不同的觀點分段進行,讓人想起《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聽說桐島退社了)》的同樣事情,不同視角的方式,回應主角Seb和Mia兩人在此時仍為八竿子打不著的平行線。平行線如果有所交集,那不就是所謂的緣分,上天所創造的奇蹟嗎?同時在此交代了兩人的狀態,為接下來兩人的相互吸引,提供了背景。

熱戀期的第二幕則讓人聯想起以《Singin' in the Rain(萬花嬉春)》為首的幾部經典歌舞電影,不單單只是形式相似,更往前回溯至黑白默劇時期的電影語言,無論是在畫面的處理,肢體動作的編排,尚植入老電影的片段,對應現代的場景,並搭配影片裡的另一個藝術,爵士樂的運用,瀰漫著懷舊情懷,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核心,Mia和Seb的夢想。編導擺明地向過去的藝術致敬,之餘,也藉著主角追求夢想的腳步,擁抱它們。

Mia和Seb的關係則帶點《Blue Valentine(藍色情人節)》的味道。經由縝密的鋪陳,兩人因著對夢想堅持所散發熠熠生輝的神采而相互吸引為濫觴,原本承接的應是手牽手各自在自己的目標披荊斬棘,怎料浮出了麵包的抉擇,讓穩定的關係產生波紋,追夢的途中受挫則是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導演在此中規中矩的娓娓道來,使觀者察覺到感情的細微裂痕,由點連線擴張成面,但不甘寂寞地也透過前後對照來表現關係的轉變,如Seb約看電影在前,Mia的首演之約在後;如第一次約會地點於後來結束營業。更甚,爵士音樂的舊瓶加入新酒,暗度陳倉於這部電影裡,緊密貼合著兩人的關係轉變。

首尾對比有時候也代表著兩人狀態的改變,如在片場咖啡廳買東西被請課的客人從Mia憧憬的大明星變成自己本人;Seb從匆忙地趕赴工作約,且接受老闆的安排到從容地獨坐在店內試音,接受店員的祝福。欣喜的是兩人雙雙實現自己的夢想,帶點感傷的則為此時又轉變成兩人各自的生活平行串連。儘管同樣地被樂音吸引而有了交集,但過往與現在已如天壤,意義天差地遠地讓人揪心。

最精采的莫過於最後Seb對過往的描繪加入自己想像的色彩,以舞台劇的表現手法,從一無所有的白皙到豐富燦爛的多彩,在眼前閃逝而過。但在場景與場景的接縫中,迸裂出Seb內心無盡的遺憾,僅能由許多個如果填滿間隙,防止惆悵氾濫。觀者如我的情緒在此累積至最高,倒也理性思考著若真有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作法會有所不同嗎?對Mia是轉捩點的那場面試表演,其實給了我們答案,為了所愛而奮不顧身,無論如何。劇終前的兩相凝望,雖未言語,雖有哀傷,但彼此瞭解的眼神,謹願來世有緣再續。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30]Juste la Fin du Monde-不過就是世界末日:家人是最遙遠的距離

觀看的當下,你實在很難對這部電影有好感:無的放矢的爭吵,開門見山的懸念直至終局都未能獲得滿足;但在結束後,驀然可以體會家人間的劍拔弩張,是為了守護自己在這個家中有形無形的地位,並顯現了時間在家庭關係中侵蝕出的鴻溝。我們總是可以輕易地跳脫出家庭成員的角色,以旁觀者姿態與外人推心置腹,卻無法在真正的至親面前坦然。這是不過就是世界末日。
改編自同名舞台劇本,雖然沒有欣賞過該戲劇,但可以感受到編導應保留了原始的架構,以主角和其他角色,即家庭成員的一一對話劃分出各場景(各幕),環繞著開門見山的命題,一個回家任務--預告死期,來刻劃這一家關係的狀態。不過從機艙內到剛進家門的自白,過場音樂以及略顯尷尬的重逢,似乎早已提示了命題的永不見天日。

於是這部電影充滿了壓迫感。導演刻意大量使用特寫鏡頭,不僅呈現演員表情的幽微,這也相當考驗演員的演技,稍一不慎,就會失去味道的情況下,顯現表演功力,更讓劇本中那些彼此攻防的言語直接與觀影者短兵相接,彷彿將螢幕前的大家吸納成家庭中的一份子;又讓角色幾乎處在密閉的空間,情緒實無所遁形,切身感受故事裡家庭成員的心情,折磨得難受。

密閉空間的選用,具有巧思,代表著家庭成員的內心,而主角無論是主動或被邀請進入,皆象徵著試圖與之交心,惟徒勞。對方絮絮叨叨地築起一道銅牆鐵壁,主角精神不支地僅能神遊太虛,陷入回憶之中,試圖將所見所聞的一景一物和過去產生連結,而只有在那當下,主角與觀影者眾才能稍微從逼人的感覺解脫,卻也意識到已無法回到從前。

雖然說那些過往回憶無法完整地補齊劇本的架空,不過丁點的蛛絲馬跡,仍可以感受到導演試圖想要描繪的家庭光景,而這樣的氛圍,是相當個人且私密的,因而不確定是否所有人皆能產生共鳴。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不只是在外表上,也助長了家人間各自各異的心態,對主角。我感受到的是家人們想要真正的團圓,但離開這幾年的空白補遺,未解開的心結,在說與不說間,形成懸在半空中的微浮塵粒,既無法落定也未能消失的巧妙平衡,令人感到不夠爽快。

但不得不說,導演補抓的景況真實得一針見血,讓人心有戚戚,往往看得旁觀者扼腕心焦,卻仍未能切中核心。前一秒尚可與可謂局外人的嫂嫂侃侃而談,呼之欲出的真意,下一刻卻只能和家人打太極,不着邊際的謾罵爭吵,亦或冠冕堂皇,有所觸及,卻又什麼都不是,無怪乎是個坐立難安的觀影過程。

或許觀影者如我期望能透過這個故事獲得救贖,正向地希冀著在他們風雨飄搖的關係之間,豁出去般地一『說』方休,讓關係裡的藏污納垢一次洗淨。不過你不得不承認電影即現實,你以為在家人面前準備好說出難以啟齒的一切,卻在應對進退間,有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找不到或失去脫口時機,就像劇末那隻找不到出口飛出去的鳥兒,只能在家中碰撞得遍體鱗傷,死期未至。便嗚呼哀哉,前後呼應地,家,的確不是個避風港。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9]君の名は-你的名字:命中注定的第101種方式

什麼感覺是命中注定?又為什麼能在茫茫人海之中一眼便知自己的天命?編故事者在這些提問上,無限延伸的想像,創造了諸多可能性,給聽故事者一些脈絡去按圖索驥,賦予愛情裡的相遇更多浪漫的情懷,讓觀者感動、憧憬又低迴不已。這部電影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它將這幾年最流行的劇本元素,靈魂交換、穿越時空、改變過去、預知夢境摻雜一起,尚能雕塑出富有新意的愛情樣貌。這是你的名字。
『緣分』大概是愛情戲裡最讓觀者可以確信男女主角彼此命定的關係,而此元素如何表現,過與不及的拿捏及時機點的選用,往往對劇情有所加分或大大受說故事的能力影響。這部電影則把這大多數故事僅拿來增添風味的成分,擴大成主題來構築,更讓人有種在廣大無垠的宇宙裡,還能找到彼此的愛情,是多令人欣喜又珍惜。但這並非第一個如此處理的劇本。

從幾年前的電視電影戲劇界裡,吹起一股時空旅行與交換靈魂的潮流,至今仍不墜,保持著一定的高度。除了充滿想像力的趣味之外,換位思考與改變過去這些常人難以達成,卻又迫切渴望的行為,得以在故事中得到補償的力量。存在這樣奇幻素材的前提下,那些關於兩人為何會產生無堅不摧之情的眾家宿命論,突然可以有了許多想像。許多類似方式的戲劇,多少都有沾上點邊,日前在台上映的韓國電影《시간이탈자(時空叛逃者)》則為典型。

當然這部電影和前提及的韓影一樣,一開始未大張旗鼓地週知大家這個奇特的相遇有其背後的意義,因此觀者自然而然驚喜於後來的劇情鋪陳;以身分交換作為故事安排的催化劑,於應已瀕臨賞味期限之際,編導改將不相熟的兩人作為交換的目標,進而發展出戀情,意味著改變保存方式似乎延長了此元素的壽命;兼以糸守這個地方,帶點神秘色彩的特色,作為象徵,尚有上課文本的內容呼應,操弄著時空重整,雖比起其他時間旅行的故事,這部電影的概念相對簡單得多,不過至少設定的原則穩固地把握不偏離!
再融入編導自己的個人特色,包含了畫面的經營以及故事主角念白的呈現,打造出兩個不同時空的世界,彼此似乎永遠平行,想交會卻被阻撓,穿插著抒發心情的音樂,具有韻律,但又能娓娓道出兩人互相凝望,卻難以觸及的微微心痛感,儘管時序的跳躍,拉近彼此,但亦正是因為把握了這項變數,也暫時改變了兩人的距離結果。

如果將那些特別的設定拔除,你會發現這不過是個曾經錯過(於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卻因為命中注定而終於相逢的愛情故事,但因為存在了這些安排,我煞是喜歡忘了彼此名字的劇情,呼應了片名,也算是改變過去所付出的代價,如此在尋找些甚麼的懸念感,彷彿就是於情海中浮沉的善男信女們的心情,若放在《시간이탈자(時空叛逃者)》來看,則還有轉世的想法在裏頭。

除此之外,步向終章的全村救援行動,困難度之高,也讓兩人間存在的感情,更顯深厚,那是種無論如何,我都要與你於現實世界相遇的魄力,無論途經多少驚滔駭浪與遭遇多少毒蛇猛獸。因此儘管故事是虛構的,關於情感的產生,似乎浪漫得不切實際,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相遇說不定是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才修得如今關係,那該有多麼不容易,多麼牽動你我的心。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28]怒り-怒:孤寂者的愛與信任危機

以一個未結案件串連起電影裡的三條故事線,但案件只是個配菜,從頭到尾沒有揭露為何兇手要這麼殘忍地殺害住在八王子的夫妻倆人,還留下個『怒』字,反而是藉由三條支線描繪人類生氣的理由,存在於愛和信任的情感產生崩壞,又難以回頭之際,以及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內心醞釀的蠢動。這是怒。
改編自吉田修一的同名原著,是李相日導演繼《惡人》之後,再度翻拍吉田修一的作品。儘管電影篇幅的需求,刪除掉刑警線的感情世界及其他各條支線的細節,不過仍抓住了小說意欲傳達的核心。不得不說,當時讀完故事,壓抑於心中那股模模糊糊的苦悶心情,透過電影這個媒介,再度接觸後,感覺竟具象地浮現,證明導演的改編成績。

電影承襲原著將支線分段式地穿插進行,不過各篇章引渡主要人物到故事內的起手式,為一氣呵成地剪接串聯,頗有意思,讓整體結構稍有變化,且非單純炫技,而是選擇了適當的過場時機,於轉換間橫溢出人物的感情,或明擺或暗示著三段故事的角色非普通的背景,並各有各自的孤寂色彩,再從爾後脈絡的進行裡,增添角色刻劃的完整度;同時,導演齊頭式地並行了三段故事的流程,彷彿可以共同切割成好幾個相同主題,如登場,相遇,家庭的殘缺,信任乃至破裂...等,異中求同地娓娓道來。

有道是『有愛才有恨』,雖然取名為《怒》,但其實記錄著人和人從陌生到相熟甚至有愛意的過程,並試圖揣度人類如此建立關係的方式,是否每每禁不起外在變因的考驗,以至變質產生信任危機呢?角色的背景有推波助瀾此歷程的進行,極度渴求著能和他人產生連結,卻各自緊抱著自己的經驗,逕自脆弱著。各段人物滾燙又濃烈的情感,回應了電影也將原著表現出來的濕氣和熱度具體化,使得故事實在地籠罩於低氣壓之下,毫不留情地直逼觀者。

一方面是終究還是無法太相信陌生人,更何況對他的過往幾乎一無所知;另一方面是我們鼓起勇氣從有了聯結後,更進一步往親密邁進,卻疑似被背叛地難以置信,進而惱羞成怒。不過更巨大的痛楚為明暸一切皆為空穴來風,人言為假時,悔恨自己當初的抉擇,或是極度信任對方,或是天人交戰,為了良心也為求自保,結果既成傷害的事實,此時已無論如何難以挽回了!導演實憑依著吉田修一的此著作再探人際往來時,人心複雜的幽微。

可惜的是在原本敘述裡,作家擺入幾個現實的困境,比如美軍仍於沖繩駐紮的議題,同志仍在某程度上不被接受的事實,在電影中僅略為提到,特別是沖繩部份稍嫌皮毛,不過人物的過去兼以如今遭遇,其實已足夠支撐起對現實無能為力的吶喊,而即便我們試圖躲避事實對我們的影響,創建新生活,但故事告訴我們它存在依舊,人在振作起來存活下去的時候,仍需保有隨時面對過往逆襲的勇氣。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7]Hell or High Water-赴湯蹈火:正義都不正義了!

一樁看似深思熟慮的銀行搶劫,在過程的對話中,點滴丟出線索,竟直視美國德州的社會現況--經濟地位的難以可逆性,尚點出政府的難有作為,僅能自求多福的淒涼光景,見證美國夢的凋零。兩組人馬,搶劫犯兄弟檔與追擊犯人的騎警夥伴,不只是鬥智,於關係上也遙相呼應,深刻刻劃兩人情誼,如片名的字面意義,看似不合拍卻存在著非你不可的意義。這是赴湯蹈火。
個人覺得這部電影集合了多種類型。表面上,他是一部犯罪類型的警匪動作片;從背景設定來看,可視為西部電影;而以劇情有如貓抓老鼠般的設定下,則擁有公路電影的特色。不過最引人入勝,且較為特別的地方在於這部電影尚有解謎的懸疑色彩。謎題並非詭計多麼錯綜複雜,讓人驚喜的類型,而是究底犯案動機,一般來說,以犯人為主要角色的電影,很少會這麼處理,就只是運用幾個蒙太奇式的回顧便可交代一切,但這部電影不太一樣。

它全然按照時間軸順敘,並無回溯過往,編導是透過犯人兄弟檔的對話內容裡,慢慢揭露這次搶案的背後主因,並以電影中段,他們去找律師處理事情的場景為分水嶺。之前,幾個銀行招牌的特寫鏡頭以及只要散鈔的作案方式便能讓『李組長眉頭一皺』,而有經驗帶沒經驗入門的犯案卻有到賭場換鈔,如此算計的行程,足見兄弟檔的個性及腦袋的差異,更見案情幽微。綜合上述,觀影者實可漸漸歸納出一些端倪。

原來是牽扯到銀行與土地抵押的問題。劇情雖未點清,不過可以想像天花亂墜的方案與舌燦蓮花的說服,掩蓋了藏在細節中的魔鬼,使得貪婪的強者更強,無知的弱者更弱的景況。編導更不只着眼如今,尚回溯過往,因為人們永無止盡的欲望,使得貧困難以翻身,打從殖民時期,白人搶奪印第安人的土地開始,直到現在,剝削是一代傳承一代地持續下去,唯對象不同而已。所以此樁搶案無疑想要衝撞如此的亙古不變,留給後世衣食無虞。

騎警夥伴的關係,暗喻過往白人與印第安人的主從關係,之外,實則對照著兄弟檔的情誼。同樣地有一方較為強勢,較為瘋狂,不受控制,在兩段關係中,皆讓人感覺到瀕臨搞砸邊緣,卻增加戲劇張力,如臨時起義的犯罪誤導搜查者,讓查明真相益發困難,犯人倒擔心計畫失敗。如不斷以種族議題揶揄夥伴,反讓觀者對執行正義一方反感。後者還提取了電影核心所產生的議題衝突。

到底什麼是正義呢?儘管兄弟檔做了萬劫不復的搶銀行舉動,但你一旦了解動機,又能真的狠下心來說他們不對嗎?雖然銀行在這個故事裡為明顯受害者,不過這只是為他們層層的蠶食鯨吞所付出的代價而已!當然過程裡,影響到他人的變數,天理難容犯罪者,這麼聰明的腦袋怎麼不選其他方式呢?只是猶記得那場火燒原野,牛仔們倉皇趕著自己牛隻避難,騎警拍檔卻愛莫能助的場面,是否暗示著連上級都無法主持公道了,那還不如靠自己比較實際。原來大自然無情也就算了,連有能力的人也冷淡以對,甚至還不顧一切地殘忍。

所能依靠的,只有身邊的你了,即便只是曾經相遇!兄弟雖然不是那麼可靠,不過也只有你能幫我,而另一方面則有感原來當全世界都離我而去時,還有你願意回來找我的氛圍。恰與騎警搭檔的關係形成互文:那即將退休的孤寂感,還有夥伴不離不棄的同事情份。於是為了對方的山頭槍戰,感情之豐沛,演技之精湛,讓觀者震懾感動。甚至連餐館裡和主角調情的服務員,亦體會在這西部蠻荒生存的不易,嗆辣地保護了自己及所動情之人的權益,讓人過目難忘。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6]En Man Som Heter Ove-明天別再來敲門:深深被他人影響的人生

當然故事的底蘊是抨擊社會的不公不義,不過我更喜歡整個故事的氛圍。不自覺地迎接著人生的轉折,儘管身邊的人一直在變,但內心頑固的靈魂卻始終不曾離開體內,只是因為傷感而部分暫時塵封,又因看不下去而再度完全燃燒,惟呈現出來的外在行為或內在想法,多少會因和世界的相遇交會而有所不同,堪稱人生之巧妙。是虛構人物的傳記,也是一段小社區的互助情誼。這是明天別再來敲門。
一如原文片名的直白,這部電影就是Ove傳。從他被職場勸退便一心求死,卻屢被打斷的情節展開,穿插著Ove的過去,慢慢揭開如今為何整天擺臉色的面紗。不過他不是甚麼偉人,也非有甚麼豐功偉業的知名人士,他只是一個平凡,努力維持家園秩序到有點偏執的市井小民而已(從尚在跑演職員字卡的序幕便可窺見一二),為他做傳反而彰顯了人生的無法預期及意料之外的美麗。

或該說除了家庭教育對自己的影響之外,你所遇見的人事物也會因著你的背景、個性而帶給你改變,只是程度多寡而已。當然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細節多半會有所刪減,不過這部電影卻刪減得宜,尚將主人翁得以成為如今Ove的過程,處理扎實,未有架空的空虛。如Ove父親較冷淡的個性,讓Ove冷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而父親對於約定成俗的堅持,形塑了Ove的頑固個性。

巧妙的是,現在這個時間點Ove的心態轉折,恰好與他一路走來,對人生的體悟,相互輝映。導演不單是在按照兩條時間軸,現在與過去的順序,娓娓道來,更在適合的時機點,讓過去與現在並列,循序漸進地說著故事。從失去的傷感,慨嘆著『此生無論我們做了什麼,都逃不開人生』,途經『命運是愚蠢的後果』,抱怨著其他人的無知影響到自己維持得井然有序的生活,到『總會有這麼一刻,讓人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

從社會公義的角度來看,Ove這一生為了誰而持續地與政府,體制的戰鬥,其實隱藏了瑞典社會一路走來的變化,儘管有所改善,有違正義的狗屁倒灶仍層出不窮,當你身受其害,自會改變,形成一套應對機制。帶點藉由平凡的生平來凝視社會現象的味道;從人與人的相處來看,與愛情、友情、親情等的各式交會及分離,總會喚出內心中從不存在或不曾消失的其他面貌,一如Ove遇見此生摯愛,及雖然因小事決裂卻是畢生的好友,還有那些對他來說,其實有點惱人的鄰居。

這帶出了本部電影的另一個核心,也就是由鄰居口中說出口的『人無法靠自己一個人而活』。儘管有點老生常談,不過故事的安排卻給我一些新意,畢竟Ove並非總是一個人,且承上段,外在的人事物形塑出如今的自己。另外,Ove的確很厲害,幾乎樣樣全能,而總散發著自視甚高,從不示弱的老頑固氛圍,睥睨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電影有著頗深刻的描繪。但若能在脆弱時,表現出點無助,不一定真的要幫些甚麼忙,解決些什麼,只是讓大家一起分憂,那該有多好。

可能是母親早逝,一手扛起家務及生計的老爸形象太根深蒂固,潛移默化到他在妻子前,管理社區時所扮演的角色,但就像父親為了救他而第一次緊緊地抱住他,而他直到睡前都緊抱著不鬆手般,Ove的內心其實相當柔軟,回應他和鄰居小孩的互動,這也是為何鄰居有前段所提及的發言的原因。除此之外,或該說帶點呼應父母給予Ove的影響的意味,妻子無私的奉獻己力,也讓情誼繼續綿亙至Ove的身上。

人生就是如此妙不可言,或許Ove遇到了不同的人事物,抑就算是相同的人事物,但有不同的樣貌與型態的話,可能就會呈現不同的面貌也說不定。這個故事的安排,不僅讓我看到一個特定人物的色彩,從中窺視社會狀況,還有傳遞些普世正向價值觀,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其將Ove人生就攤在眼前的手法,讓我感到一輩子轉折的燦爛,及脈絡可循的巧妙,即便我們最終仍逃不過它所給予的框架,但它很有可能以無形的模式流傳在世。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5]海よりもまだ深く-比海還深:憧憬與執念之間

於某些時刻,某個程度上,人會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想像,並有自己的規劃,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甚至很多時候,你對如何走到這樣一步而感到茫然或不自覺,尚一味地堅持,殊不知很多人事物,一旦錯過就不再,憧憬與執念僅一線之隔,這部電影便是這樣的一個故事。惟,一如是枝裕和既往作品給我的感受,平靜地刻劃一家人生活的點滴,卻在行為、對話的脈絡裡,窺探人生與生活的難為及不堪。這是比海還深。
開場讓我以為是篇死亡逼近與家族和解的記事,光是這幾場戲就讓我覺得精彩萬分,雖然不過只是形塑了一家三口,三人三色的形象,藉此開展後來的命題,試圖前後互文,卻早已將家人間的關係,對彼此的觀感,刻劃精準,而那僅是孩子回家探視母親,這般稀鬆平常的生活即景,顯見導演功力之深。

故事簡單地說,中年不得志的作家良多,為了維持與前妻響子和親生兒子真吾的聯繫,並期盼著破鏡重圓,不惜跟監他們的生活,還用盡方法,包含賭博,典當父親遺物,背著老闆做違反工作倫理的事等,以籌措贍養費,並堅持親手交付,以換來一天相處時間的故事。不過現在的良多曾經是得過文學獎,令人期待的未來新星,第一幕裡,鄰人、老朋友尚記得他的成績,但怎麼過個場,便見其失意潦倒,還做著與作家沾不太上邊的抓猴工作呢?

此時,導演便已點題,訴說著人生的不如意,或說沒有照著自己的規劃走。縱然能在作家這條路成功的,僅有少數,不過仍讓我好奇著往往於畢業在即,開啟新階段之際,寫下給十年後的自己或對自己的期許,究竟實現的比例有多少?導演不刻意強調過往的過程,而從現在的生活,溫柔地凝視一切歸因的可能性,或許我們可以看見些蛛絲馬跡,但其實很多時候,人根本不知道哪個環節開始脫離軌道,因為我們常用自以為是的行為去維持著自己生命的一切。

親職教養如是。『望子成龍』人之常情,只是未必能夠如願,一如母親淑子與良多談論著那棵不結果的小樹,家人所言及的父親形象與良多的行為遙相對望,而良多的兒子總是在棒球場上選擇四壞球保送的理由,是否與因為父親未能實現夢想而失去母親,有所關聯呢?父母從無法確定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符合兒女的需求,卻還是硬著頭皮地無償給予,同時不自覺地囊括了自己的態度行為等所謂的身教,並把兒女的成就當作自己育兒的成績單,殷切地,甚至少數父母是執著地盼望著。

愛情婚姻亦如是。鏡頭帶到良多的工作場域裡,客戶一句『我的人生哪一步出錯了』的感嘆發言,和響子在最後一幕的颱風夜裡,心酸地對著良多說著『本來不該是這樣的!』那一場戲工整對仗著。當然可以好好討論一番,夫妻間走到這一步,必有脈絡可循,如良多和響子的婚姻問題存在著個性對於務實和夢想的態度差異,不過更多的是,一旦一念之間做出了選擇,就算是為了相同目的,但自此可能脫離康莊大道,漸行漸遠,驀然回首還不一定可以找得到分歧的起點哩!愛意轉淡,分開倒還無關痛癢,但若像良多對響子的愛,必定心如刀割卻又莫可奈何。

不過,徵信社某客戶說著:路怎麼轉都是我的人生;小樹雖然沒有結果,卻有漂亮的藍色蝴蝶圍繞著。很多時候從實現夢想的角度來看,人生往往不如預期,但換個角度來看,人生也未必不存在著幸福,人生苦短,我們需要糾結在某個向度中嗎?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除了良多的母親年邁之外,還需要提及死亡的原因吧!?

因颱風夜被迫相聚在母親公寓內的良多一家的終幕,已有所豁達的母親交出了良多兒子的臍帶,象徵著對媳婦的放手,並打從一開始便傳遞給良多達成理想並非步向幸福的唯一途徑,希望兒子能有所取捨,適可而止。很多時候,比海還深的愛,並非一味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好好對待對方或期盼對方能夠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回應,而是能夠試著放手,後退一步,或許才能看到全然付出的盲點及錯誤,或發現其中的真情真意,這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時常對良多碎嘴的姐姐、不器用的父親及良多前妻付出愛的方式恰與良多為對照。導演不浪費良多家任何一個成員的存在價值,完成了這部電影。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4]부산행-屍速列車:混亂見人性,生死透真情

一個從活屍堆中逃出生天的故事,必備的驚悚,懸念,恐怖......所製造出來的腎上腺素激增,一應俱全,儘管有時候無言地令人發噱,有時候強度過強地讓人難以承受,但人從來不是從漫畫走出來的超級英雄,我們只是為了誰拼命,並形成群眾力量。惟所處的立場不同,在道德上,便產生觀感差異,而形成欣賞這部電影時,最大的趣味。這是屍速列車。
身為一部活屍電影,無論在活屍肢體的扭曲駭人度,以壓倒性的數量擠破玻璃的噁心感,及突然出現的驚嚇指數,表現尚稱稱職;封閉空間的設定,如列車上,如只能往南向釜山前進,沒有其他條路的狀態,更替緊張感雪上加霜;另,不意外地佈下活屍弱點的情節,讓逃亡有了希望的火苗,給劇情有延續下去的可能性。導演在為了活命的情節安排上,份外掌握觀影者的心情,高潮迭起,即使耍笨,也不讓螢幕前的大家鬆口氣超過一分鐘,不過話說回來,人在危急時,哪能謹慎行事呢?

除此之外,透過以父女檔為主軸的劇情,他們對彼此的感情與相異的道德觀念,在編導聰明地選擇配角性質的互文烘托下,更立體完備地描述著面對危難時,所綻放的人性光輝,抑或滲透入裡的陰暗。比如說,有親友,家人同在車上的組合,皆在生死離別之際,更顯露出對對方的情感,加強了父女之間,因一些因素,看似若即若離,卻絕非感情轉淡的證據,反而是深深地在乎對方的結果。

其中夫妻檔與父女檔為明顯的對照,不僅僅是身為父親的責任,同時也傳遞犧牲奉獻,不自私自利的精神。因而雖然整體看來是群戲,不如說是孔劉所飾演的父親在這樣一個災難中,眼見諸多現象後,心態逐步轉變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會認為本片較着眼於男性在家庭裡保護者的立場,一個身為父親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編導不慌不忙地在逃難開始之前,便先種下主要角色狀態的種子,然後隨著狀況不斷地勃發,生長出相異其趣的植物出來。

個人覺得全劇最精彩的情節在於,當父女檔,夫妻檔與小情侶檔的男生好不容易過五關,斬六將地抵達較安全的車廂,卻遭已經待在那節車箱的人們驅逐的場景。一方面源自於對病毒的無知,妄下定論為求自保的自私;另一方面,安插一位衣衫襤褸的乘客於弱勢一方,回應他初登場時的評價,有著階級分明的意涵。綜合上述,一旦強勢者高聲疾呼,劃清界線,雖然所引起的群眾效應,同樣是相互協助,但不免讓人擴大聯想,社會上一群既得利益者為保護自己權益的可憎嘴臉。

此段落不僅承接著楔子:養豬戶因自身權益受損只能對道路封鎖人員的抱怨與撞到動物卻未做後續處理的不聞問態度,也接續後來父親得知這場病毒發生的原因,當然亦回應了電視上政府官員發表著模稜兩可,無關痛癢的聲明,還有幾通聯外電話顯示非得有認識的人,否則難以得到庇蔭的狀態。歷歷在目大肆嘲弄著擁有權力的人不惜手段地罔顧他人,只圖利自己的情況,還偷偷批判了被牽著鼻子走的無知之人,將這部活屍電影形塑成現代社會的寓言。

於是我默默地哀嘆置他人生死於度外的角色怎麼還如九命怪貓般苟延殘喘,相對於被人看輕的角色和心態有很大轉變,可謂改過自新的父親,儘管有大快人心的替天行道,但世界上就是有那麼多不公平的事,或我們一直被錯誤的訊息蒙在鼓裡,過於輕易地被煽動......原來人竟然比那些衝鋒陷陣的活屍還致命!所幸尚有生命得以延續下去的象徵,能在如此激烈又不間斷地逃亡裡,平安無事。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桌遊初探1603]Dynasties: Heirate & Herrsche+Alchemists+Codenames+Haithabu+Snorta!

不是那麼喜歡類似《San Marco》中分配機制的概念,畢竟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且腦容量小的我來說,得廣納諸多可能方案,實屬不易。
不過《Dynasties: Heirate & Herrsche》挽救了這個機制,因為他還有其他彌補的機會,儘管獲得對自己更好的分配理所當然地容易取得有利的位置,這得需要靠玩家間的談判,顯示互動極高,又因套上『聯姻』及『分紅』的背景,所以玩家在遊戲中可體驗到商業角力與策略婚姻的過程,特別是屬於本遊戲得分主力的後者,更有感覺。
以卡牌驅動進行遊戲,不過只能選擇卡牌上眾多動作的其中一個來執行的狀況下,規劃能力也顯重要,這部分稍微蓋掉抽牌的運氣問題,先後順序成為你想要怎麼玩這個遊戲的關鍵之一。
文字需求:無
人數:3-5人
年齡:12+
預估時間(分鐘):60-90




各位觀眾,若想在聚會裡可以光明正大當低頭族,請務必試試《Alchemists》!好吧!是誇大了些,畢竟手機是要拿來在這遊戲協助推理,而不是滑滑滑的功用,即是款桌遊結合手機的遊戲,需下載APP來讓遊戲更完整,且拍照鏡頭不能壞掉,髒掉就是。如果沒有手機,手機照相功能不佳,那也沒關係,有另外的解決途徑。如果不想被科技綁架,可選擇徒手操作取代APP,只是需要有多個人出來當裁判。
每位玩家扮演煉金術士,藉由混和不同的材料,來推測出各材料的藥性為何。這讓人想到經典遊戲《Cluedo(妙探尋兇)》的遊戲概念,藉由試探來獲取一個一個線索,以推出正確解答,不過本款遊戲門檻較高,首先有好幾種材料待解,且對於藥性結合的特色必須完整了解,若不懂,這遊戲有極大可能性玩不太起來。
惟要記住的是,遊戲只有六個回合,因此你可能要善加利用,況且我們不是一定要把犯人揪出來的警察,相對於《Cluedo》來說,因此雖然推理出較多材料藥性的玩家比較容易獲勝,是不爭的事實,但此遊戲尚有其他設計來呈現理論需要被驗證,甚至推翻才能往真理之路邁進,再說,煉金術士還有其他生財之道不是!?因此如何規劃這六個回合的動作,頗為重要,還牽扯到《Fresco(壁畫大師)》這款遊戲存在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晚到的鳥兒沒得吃的概念,並也宣告研究這條路非一人就可以獨力完成!取決於如何與何時使用!又失敗時不用擔心,會有人賣你人情,安慰你的!
因為需要處理的訊息頗多,所以採用工人放置機制。就跟大多數有限制回合數的工人放置機制的桌遊一樣,想做的事太多,工人與時間太少阿!
文字需求:有(少)
人數:2-4人
年齡:13+
預估時間(分鐘):120



Gratulieren zu 《Codenames(機密代號)》das hat Spiel des Jahres 2016 gewinnt:)
剛推出時迅速火紅的這款桌遊,如果沒得獎那可謂爆冷門,儘管入圍的《Imhotep》我也覺得不錯(《Karuba》還沒玩過,不過已在我口袋名單中。)
玩家分成2隊,隊裡其中一位玩家為間諜首腦Keyman,其他人為操作人員,必須解出自己隊首腦所給的提示以找到自己家隱藏身分的特務在哪,但又不能找到敵軍的。遊戲便是以這樣概念形成。
同樣是聯想遊戲,不過與《Concept(語破天驚)》不太相同的是字詞與圖案的差別,惟《Codenames: Pictures》也即將推出,所以這點差異幾乎不存在;另外,本遊戲是一提示對多答案,相對於多對一的《Concept》,因此較容易得到解答,而非過於天馬行空,但缺點是聯想範圍較侷限,不過對某些人來說可能範圍廣點會更具趣味。
只是進行遊戲過程中,最好笑的莫過於過度聯想的時刻,然後讓自己隊的Keyman很火的狀態(網路上有流傳一些笑話);若沒想太多,其實遊戲本身有同義詞替換的練習,用相關的詞語去嘗試解釋的練習,歸納與演繹的練習,端看你是在團隊中擔任甚麼角色......
但這類遊戲的問題在於一不小心一急就忍不住露餡,玩時應該要模擬所設定的操作員與首腦的關係,彼此不可看到彼此的表情才是,然後要很強烈規定只能是詞語!!
文字需求:有(單詞,有中文版)
人數:2-8人
年齡:14+
預估時間(分鐘):15



《Haithabu》儘管是很容易理解的工人放置機制,不過它實在是不簡單,尤其是像我這種短視近利的人,或該說它的經營模式可能和某些人的習慣不太一樣,是個,我覺得會逼你打破思維的桌遊。
基本上是買貨、運貨與完成訂單及賣貨,看似不難,但動作少,容錯率低,首次玩有人本來領先,但卻因為最後步驟誤算而成為最後一名;訂單和承載貨物的種類又不一定能夠配合,會有很多思考的地方;原本以為爭取額外工人是重點,但玩到中期卻發現用得多不如用得巧,又如雇用特殊角色來增強能力的部分,也是如此,畢竟雇用角色得使用額外的工人去執行,雇了沒用到,反而有點浪費,特別當你是從別人手中搶過來,還要付錢的時候。(不過這時候倒是可以反向思考...)
亮點是轉盤的黑夜部分,有點像偷渡的感覺,透過擲骰的運氣,來決定得利或失敗還蠻有趣,而這樣的設計是否也暗示玩家勢必要借貸,原因之一為貸款的token那麼多個,其次便是如果不想承擔風險,行動有限,收入也就沒辦法如同及時雨般!但有時候若有人選擇冒險,其實是會打亂所有玩家步調的,這也是這遊戲你會說有趣,也有人會詬病之處,畢竟整體玩起來感覺需要好好計算,卻有這種破壞計畫的變化。
比較麻煩的是要因應市場機制,調漲或降的設置,較容易忘記,且在回合轉換之間,以擲骰決定調整,也有些運氣成分,不過在解決龐雜的市場問題時,算是中途可以喘口氣的時候。幸虧不像其他工人放置類型的桌遊,還有先搶先贏的問題,在此把這安排幾乎去除,不然真的真的真的真的超級難拿到分數阿阿阿阿!具有挑戰性的桌遊,難推坑!
文字需求:有
人數:2-4人
年齡:12+
預估時間(分鐘):120



我必須說剛開始接觸此遊戲時,本人有點抗拒,一來反應遊戲太容易讓我緊張,二來有點懷疑遊戲是否可以維持遊戲的高張力,因為相同動物出現的機率。但莫名地慢慢地享受起《Snorta!(瘋狂農場)》的趣味性!輸贏已不重要,令人能放輕鬆大笑的是那啞巴吃黃蓮的感覺,或直覺叫出聲音卻犯錯的出糗樣。應是兩種不同用途的卡牌,卻有相同動物的圖畫,相當干擾,兼以存在著「置換目標牌」的功能,更是讓玩家不知所措;它也承繼了《心臟病》裡每次出牌的蓄勢待發緊張感,有夠刺激。其基本架構為當場上翻出來的動物有兩張以上相同時,相同動物的玩家就要叫出對方農場牌內動物的叫聲,因此有一部份也可以介紹動物的叫聲讓孩子認識、配對進而模仿,同時練習發音。
文字需求:無
人數:3-8人
年齡:8+
預估時間(分鐘):20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23]곡성-哭聲:你該相信誰?

所謂的相信,不過就是自己根據內外在所感知的任何條件綜合起來所做的選擇,只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太多,又怎能絕對可以是非黑白的斷定呢?此部電影便有如此的趣味在。結合懸疑(到底誰才是兇手?動機到底是什麼?)、超自然(這世界有鬼魂嗎?神又是否存在?)的兩大類哉問,藉由人性的脆弱面所築起的排外、迷信牆,揉合成可細細品嘗推論、想像的作品。這是哭聲。
故事以一樁離奇的滅門慘案開門見山,承繼接連發生類似事件,雖未有刑偵劇中所呈現的具體歸納,但鏡頭遊走現場的見聞,足夠支持觀影者認定為具有相同特徵的連續殺人事件,於是奠定了懸疑的基調,理所當然地期待著接下來抽絲剝繭的戲碼,最好還能有峰迴路轉的劇情。惟導演將前者的錯綜複雜交由觀影者去思考解開,以後者不斷翻轉善惡元素的形式讓看倌自行判斷。

導演循序漸進地鋪陳,讓我們一頭栽入其所設下的疑團五里霧中,也將我們從現實世界帶入一個超自然的境地。一如導演以山鬼的鄉野傳聞、村莊內竟有人體異常(所謂附身變成大法師)現象、到死而復生一半的活屍,按順序從和自己無關到與己身迫切相關的程度帶入劇情裡,人類也從理性地推測毒蘑菇惹的禍(或該說就那丁點常識),排擠神秘詭異的外地人,最後到得請巫師作法這般,從已知的篤定平常到未知的恐懼心慌,不斷沉淪入陰暗中。

並藉由劇情推進和敘述性詭計的剪接,在傳聞的虛,和所見聞的實之間來去自如,有時虛假成真,有時真實為謊。如幾場看似為主角夢境的處理,到底是場夢,還是真實發生呢?是小村落以訛傳訛的速度對日本人形成偏見,抑或傳言是確定存在的實情呢?打從一開始,針對村莊發生的一切所做的處理,包含懷疑外來者,鬼神附身的可能性,都讓我不禁覺得這樣魯莽、草率好嗎?可是在沒有資源支援的背景設定下,似乎就僅能相信自己所看到,所聽到的,只是問題在於每每覺得應該就這樣了,卻在下一場戲裡讓人不禁產生疑惑。

就連起手式的字卡所引述聖經的一段話也貫穿整個故事地影響著螢幕裡外的大家。與其說導演打從一開始就設下陷阱,毋寧為經典在人人心中所無法撼動的權威性,讓我們選擇相信,就像村落裡的長輩們選擇以巫術解決的思考模式是類似的,這樣看來,日本人的設定或許也是過去經驗(歷史)的考量,無論是親身體驗或傳承下來。而我們在看電影的過程當中,也循著同樣的路徑看待著劇中角色撲朔迷離的連結。看似毫不相干,卻存在著環環相扣的線索累積,讓人不得不動搖。這樣的過程巧妙地和故事中關於釣魚的各種畫面和言詞相互呼應。

不得不佩服這故事的縝密布局。至少我是這樣想的『我究竟看到了什麼?』,我該無奈感嘆村人不怎麼進步的行徑,我該搖頭父親為了女兒的莽夫行為,我該瞠目神職人員草率的試探嗎?那都是還不夠聰明的人類面對未知的超自然力量所顯現的脆弱阿!但相信的就為真,不信任的便是假嗎?雖然旁觀者清地自可從任何角度去解讀,網路上也有精闢分析可參考,只是當你較相信某一方時,是否也如前述般地做出選擇呢?

較在意的是主角一家還是難逃死亡,是天譴,或是控制不住內心黑暗所引起的骨牌效應。既然故事牽扯到神,自然也會冒出疑問,神在哪裡?縱然『天機不可洩漏』,但其實某些人一開始便不夠信任,導致這般田地!惟過於信任,又可能被欺騙!?在這部電影透過角色反應呈現對照,亦引人思考信仰的哲學。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22]家族はつらいよ-家族真命苦:命苦也如飴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若翻拍小津安二郎作品《東京物語》的《東京家族》是在說家族四散,名存實亡的情感聯繫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那這一部《家族真命苦》便是從相反的角度,即家族幾乎同住一起,談著父權之下,群體裏的寂寞,為了家族和諧,獨自面對平淡中所滋生的不滿,日益擴大,總在沒有退路之時,才體會到家族的美好。
導演幾乎沿用了出演《東京家族》的原班人馬,且角色關係也都沒變動,唯在影片的中後段秀出《東京家族》的電影海報以及《東京物語》的片段,顯然意圖排除此部電影為《東京家族》的續集可能性,反讓這兩個家族故事並陳對望。雖然同樣書寫著家人的羈絆,不過卻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度,還有不同的調性。

《東京家族》著重資本主義社會底下,人與人的關係逐漸淡薄,慨歎著家人因著社會變遷的結果,不像以前那樣緊密;此故事的家人們卻是即使住在一塊兒,看似和平共處,但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得去處理的騷亂,如此的秘密倒也讓關係隔了層紗,或說彼此牽制。『家庭』這個名詞看似容易解釋,內涵卻是個具有複雜情感的概念,相異的家庭便有相異的課題尚待解決,於是這一部電影彷彿是之前作品的延伸及補充般,娓娓道來家人間習以為常的難言之苦。

導演穿插些搞笑相聲的段落,加上較為誇大的表情及反應,定調成喜劇,並藉由如此形式的包裝,不僅反襯出埋在心中的苦悶,同時也呼應了家人認為造成平靜生活的衝擊是難以置信且荒謬的,只是一時任性。不過這終究是個危險警訊,當很多事情皆視為理所當然,平靜無波之際,外面丟進來任何東西,便勢必激起漣漪,尤其是像故事裡所描繪,傳統男主外,女主內,且男方較為強勢的家庭。

小兒子的黏著劑比喻,便隱諱地做了指涉;二女兒與女婿一家的設定即便是反其道而行,不過二女兒無論在經濟或地位上的強勢,其實也概括了平田一家的特色。然後匯集至,個人覺得,最精采的兩場戲,也就是作文課的場景,反射出祖母內心思維的變化。我原本以為要呈現祖母情感上的出軌,但它不僅表現作文課上課實況,更重要的是祖母,乃至於在座所有上了年紀的女性,在聆聽小說朗讀後的表情,幽微地刻劃了女性情感上的自主與刺激尋求,相對於爺爺明目張膽地在居酒屋與老闆娘調情的景況。

長達大概有半小時之久的家族會議,毫無懸念地是男女修羅場,宣洩著所有對彼此隱忍的不滿,以骨牌效應般地渲染開來之勢。劇情發展至此,我們似乎探得導演試圖所傳遞的,關於家人溝通的價值,沒有誰高高在上,也沒有人應長期默默承受,不過即將成為平田家新嫁娘的女孩的感想卻將故事帶到另一個層次。

至少平田家願意坐下來好好談談,對比女孩口中自己的原生家庭,況且雖然對對方有所微詞,不過彼此互相扶持,也走過數個寒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甜蜜的回憶必定也不少,家人所給予自己堅持下去的力量實在太大太大了!就如同祖母接到孫子報告哥哥今天報球賽意外有好表現時的感動一樣。只是導演依然拋出了相似的問題,人非得要失去才懂得珍惜嗎?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21]大同:一體多面的政治

常以為政策執行不當,往往皆是上位者的問題,畢竟他擁有行政裁量權。不過這部紀錄片卻對這樣的想法提出了問號。藉由大同市長大規模拆遷重建的施政,蒐集正反兩方的意見,還有市長親臨現場解決的種種畫面,發現或許個人私慾外加權利在手可無限上綱的影響才是癥結,而這也是政治層面上難解的習題,放諸四海皆準。這是大同。
明顯看來,這部紀錄片關乎土地與居住正義的議題,讓人不禁聯想到前些年發生的大埔事件,於是觀影者如我會在不自覺中對於在這個故事裡,屬於較弱勢的一方寄予無限同情,尤其是執行過程過當與違法時,老百姓無助,不知如何解決時。況且以大同市當時市長耿彥波重建城牆的論調,影片伊始,分明詭辯,後來影像所展現極具『現代感』的『古』城亦有所證實,令我皺起眉頭。

不過觀賞這部電影的心情,彷彿天使與惡魔交替站在天平兩端,使得孰優孰劣總陷入天人交戰中。導演藉由剪接,將雙面論調交相並陳,不僅呈現底層人民受到這樣政策牽連的狀態,甚至還略帶嘲諷式地去處理所衍生的後續問題,卻也同時捕抓到市長因一些作為受到人民愛戴的榮景,使得原本只傾向一邊的心思,宛如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烏龜爬行般,慢慢前往中庸,並激發出關於政治的許多思考!

重要的關鍵在於,那些貼身拍攝市長,無論是視察或訪問或辦公的場景,都會讓你覺得整個政策似乎只有市長真的用心在做事而已,其他人不是趁機撈油水,就是只想當個官,談不上盡力,對比市長早出晚歸,還把家庭擺一旁,老婆受不了的畫面,因此也有可能是下屬跟不上掌政者的做事節奏!?撇開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不提,即便用心處理勃發的危機,但有誰能夠跟著耿彥波鞠躬盡瘁呢?

比如說,當耿彥波相當有魄力地為前來陳情的居民,大筆一揮地畫押作保他們的訴求時,我想到的是,這些問題怎麼需要到市長這邊做主呢?但不久後,我便在居留住宅的電梯有狀況,卻得由市長親自下令維修的狀況中得到答案。市長衝衝衝,但沒有人能和市長同個步調,儘管在後來的訪談裡,我們知道耿彥波何以衝鋒陷陣的心思,也的確從片尾對未來追蹤的字卡中得知應驗,不過當下難有人能感同身受阿!

因此這部影片不單只是著眼於引人爭議的政令,而更提高一層次地在看這樣社會運作的問題或該說不夠成熟!?當由個人去決定作為,又需要很多人去配合的話,基於每個觀點的不同,這樣的事情必定具有不同的面相,而非單一角度就能看透徹!且看這支影片裏頭,雖然是壁壘分明的政府與老百姓,但政府內卻懷有不同的心思,連老百姓也分成"公平正義爭到底"與"滿足己需較重要"的差別,於是事情只會越來越複雜,平添見招拆招的攻防,或暗潮洶湧,不被人所見的政治角力,反而離當初政策施行的本質越來越遠!

此外,本部紀錄片也相當有趣地表現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其實前頭在拍攝人民肉身阻擋強制拆除時,同時也在思考著怎麼沒人抗議鏡頭的拍攝呢?不過之後有補進這個元素時,突然覺得,該場景不僅傳遞了站在中立角度的拍攝者所面臨的尷尬,也回應了每個人對同樣一件事情所採取的立場可能稍有不同,端看個人私慾,因而面對鏡頭,究竟是真心面對還是裝腔作勢,甚至關於作秀,可能還分發自內心,或誇大其辭哩!而那些沒有拍攝到的地方,是否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呢?鏡頭放下便見真情與否,也瞥見地方治理的窘境。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620]O Menino e o Mundo-囧男孩看世界:世界的眼淚

一場萬里尋父記,從鄉村到城市,從加工區到商業區,以童稚的眼光望去,無處不得玩興的空間,卻也包裹著找到父親的迫切與屢屢失敗的失望,但更多的是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人人追求光鮮亮麗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庸碌疲乏,仍無法劇終地上演,並周而復始著。這是囧男孩看世界。
近年來以孩童的視角凝望大人複雜世界的電影,似乎是顯學,還是只是恰巧地英雄所見略同!?最有名氣的《不存在的房間(Room)》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今年起尚觀賞到了三部如此的電影,他們有較相近的磁場,傾向批判著社會不公不義,包含這部電影在內,另為印度電影《披薩的滋味》及台灣出品的《只要我長大》,而這三部電影,個人認為皆表現不俗,成功地利用小孩的純真與殘酷的現實形成反差,讓觀影者更深入思索資本主義社會的敗絮其中。

本部電影透過動畫方式呈現,以簡單的線條與幾何組成各式場景,哼哼哈哈不成語調為台詞或說無本,全憑場面的安排傳遞出劇情及感情,無論是留白,還是顏色亮度的調整......等娓娓道出幸福與孤獨,困頓與落寞。因此在沒有讀過劇情簡介之下來看這部電影,可能一開始會有點難以進入狀況,但漸倒吃甘蔗,並讚嘆著導演將拍攝意圖與孩童充滿玩樂感的旅程結合得天衣無縫。

原來這是一個本來無憂無慮,自在徜徉於大自然環境中的小孩,因為思念離開的父親而動身尋找父親的故事。儘管心懷迫切,不過回應前頭在家附近自得其樂的模樣,整個世界好像是孩子的遊樂園,有些場景甚至設計地宛如電動遊戲的關卡,好玩得讓主人翁似乎忘了此行的目的,而直到「破關」所獲得的竟又是還得繼續闖關的結果,失望的感傷才如排山倒海之勢席捲著渴望,再度襲來。

導演又利用構成畫面元素極簡的特性,以萬花筒的意象,象徵著,對孩子而言,花花世界的概念,不過這趟旅程的所見聞給予觀影者的還更多。我們可以看到中生代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離家尋求更好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勞工被剝削,兢兢業業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疲倦,我們可以看到資方為了提高效能而讓機器取代人力,罔顧勞工生計;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之下,傳統產業快速地凋零成風中殘燭;最後還穿插著破壞大自然的真實影像......這些場景的呈現將導演對現況的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至於有沒有找到父親似乎也不是最重要的結果了!一場從火車走出來的人們都跟父親長的一個樣是個預告,彷彿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個人為了生計皆失去屬於自己的生活,也沒有替自己發聲的權利,任由宰割。而這樣的狀況似乎會繼續轉動下去,只要沒人勇於改變,因為小孩長大了,總有一天,他還是會在熟悉的月台上,等著雷同的班車,帶他進入槍林彈雨的勞動戰場上。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619]아가씨-下女的誘惑:貪、慾與自由

雖然不是創始,不過以不同的視角去描述同樣一件事情,的確引人入勝,除了峰迴路轉的劇情令人目不暇給之外,也表現出每個人為了己利與私慾,將事情帶到不同的方向去,而未必能如有所牽扯的諸君所願。導演更厲害地透過剪接與鏡頭的遠近強化意圖,並藉由少許畫面的重複,操弄改變著觀影者對這個故事的觀點。這是下女的誘惑。
騙局本身雖讓人討厭,不過要將對方欺瞞得神不知,鬼不覺,其中縝密的布局往往讓人眼花撩亂,卻又得具備條理,還得算計每個人的個性與反應,使得整樁瞞天過海彷彿是個謎題,越邁向答案之途,越是有趣。於是影片第一部,就令我們目不轉睛,充滿心機,在拿真情為賭注的狀態下,拿捏收放往往都踩在邊界線上,彷彿回應了姨父書房門口的那條假眼鏡蛇。

但更精彩的是劇情不斷地翻轉,就像劇中角色一樣,尚以為即將走到終點,準備要大大呼口氣,怎料下一刻卻風雲變色地讓人屏息。導演將同一件事切分成不同的角度,但不並陳,而是不疾不徐地一個個呈現給你看,然後在意外或該說新事實之處交棒,繼續挖掘更多有所不知,最後組合成全知觀點,才發現「螳螂捕蟬,麻雀在後」,個個心懷鬼胎,根據戲碼,扮演著最適合該情境的角色,只為了自由。

蠻厲害的是剪接得頗為出眾,即便是同樣一件事,但總好像在看不同的故事,並善用敘事性詭計的概念於影像的重組,特別是故事的前兩章節,將之獨立也不為過。也歸功於鏡頭的拍攝,以遠像或聚焦來處理,並根據需求放進不同的段落,呈現梗概與細節,也因此少許重複畫面的場景,隨著不同時機點的安排,竟都有不同的感受,彷彿融入該段主要敘事角色般,看到了他們所眼見,感受了他們所心感。

這樣的形式讓我憶起年初剛讀完《有些人就是該死》的這部小說。你以為只有自己有所打算,但殊不知別人的腦袋也同時運轉著,儘管就故事核心來看,稍有不同,不過殊途同歸地呵護著自己受創的情感,渴望著從這禁錮的枷鎖裡重獲自由。而這部電影無論是時代背景,抑或是大小姐所蒙受的遭遇,人物更憧憬著隨心所欲,又因為自身力量太過於薄弱,只好合縱、連橫形成亂鬥。

唯以愛情為主軸設計的陷阱,就深怕一個不小心動了真情,而自問到底是自由誠可貴,抑或愛情價更高!?導演在描述事件時,娓娓道來角色的背景,不僅是像剝洋蔥般,一層一層揭開真相,更抽絲剝繭了主要角色的心情,而讓每一次跨越友達以上,令人怦然心動的行為,都帶著猶豫不決,有種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的遺憾,而內心掙扎著。這部分演員與導演都表現得相當細緻。

畢竟在賭局裡,凡是動真情輸,在這個故事的某些部份的確是如此,但主軸情節卻非照著這個定律。呼應著面對時代背景的箝制所做出的人生抉擇,大男人主義對女人的掌控及物化也處處在電影中展現,所以在某些程度上,劇情的安排亦隱含著女性抬頭的特色。導演最後將男人和女人的兩造立場交互呈現,翻轉了之前的狀態,象徵著女性不單是人身的獨立,更是情慾的自主。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618]Sing Street-搖滾青春戀習曲:不顧一切朝著未來邁進吧!

承襲導演作品的一貫風格,此次聚焦在青澀年少時代,以一場一見鍾情的戀曲為鷹架,帶觀影者回顧八零年代的搖滾樂曲,提鍊出青黃不接的青春期,面對自己的未來與家庭的牽絆間,掙扎與矛盾,不過導演示範了不過份探究卻依然深刻的輕鬆姿態,似乎也透過歌曲與情節告訴我們煩惱過往無用,就直接奔向未來吧!這是青春搖滾戀習曲。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可能見證了一個搖滾樂團成形的過程:為了身邊的人,包含心儀的女生,看重的朋友,不滿的人事物......等等向生活取材,譜寫下抒發心情的詞曲。由於發自內心,因此特別動人及引起共鳴。這樣的劇本握在《Once(曾經,愛是唯一)》導演的手裡,以有別於其他音樂劇,從裏頭的角色自己創作抒發的手法,和情節不謀而合,也就覺得執行起來絲毫不費吹灰之力。不得不說,其中意欲傳遞的想法也按照同樣調性,輕鬆浮現。

故事主軸落在男主角Cosmo用音樂追求女主角Raphina的情節上。對當代音樂瞭若指掌的哥哥,還有剛認識的朋友們紛紛為男主角兩肋插刀,試圖讓Cosmo贏得美人芳心。因為背景設定在八零年代,所以每一次哥哥為弟弟上的音樂課,或該說愛情課,彷彿也幫螢幕前的觀眾上了一次該年代的音樂史,穿越時光隧道,重新回味一些膾炙人口的搖滾歌曲;在服裝、髮型上也相當考究,特別是表演的裝扮,充滿復古風味,以致於第一次的音樂錄影帶拍攝,兼以Raphina華麗的妝容,貝斯手開玩笑帶來的假獠牙,竟可以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這支影片末,實在太像吸血鬼了!

不過這個故事並非只是描述他如何把妹這般簡易。導演在開頭的家庭會議裡,讓Cosmo的生活產生了轉變,以致於有些不適應而不太順遂,甚至還慘遭霸凌。但導演並未將這些議題刻意放大,反而立馬投入感情線的處理,然後結交到玩樂團的朋友,不畏流言蜚語地繼續堅持,種下夢想的種子。如此的安排讓我想到之前看過,鄧惠文醫生的一段話「如果一個地方讓你覺得委屈,你可以走、改變它,不要待在那裏哭。因為,人只有被自己困住。」
Cosmo其實做了絕佳的示範,又或許也是角色設定上的單純,不被不如意干擾,也不無端煩惱,莫名顧忌,反正就一股腦兒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了。導演似乎想要透過此角色告訴大家單細胞似乎還是能做出些什麼名堂來!?只因無所畏懼。對照Cosmo哥哥的狀態。身為家中老大,有其包袱在,虛長個幾歲似乎也較敏感於父母親關係的質變,彷彿年輕的衝勁已凋零,他是「裹足不前」的代表......因此對於弟弟的狀態是又忌妒羨慕又期待他能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華,築夢。

Cosmo在追求Raphina的過程裡,不意外地呈現了初纏戀後的甜蜜與痛楚,但更藉著情節演變之勢吐露了女方的背景與志向,以及失敗。她預言了失意,外面的社會不是那麼容易。這也回應了影片一開始透過電視報導交代的社會狀況,以及Cosmo家裡面的經濟狀況,還有父母之間的情愛關係。但無論如何,Cosmo不輕言放棄,況且這還是Raphina自己在某次音樂錄影帶的拍攝過程中,告訴Cosmo說她不喜歡做事只做一半。

我們不確定Cosmo與Raphina勇猛地乘風破浪,最後是否能開花結果,但目送他們離去的哥哥的振臂歡呼,顯然為自己的勇敢加油打氣,而Cosmo則有股初生之犢的氣勢,縱使一路走來並非順風順水,連開船到對岸倫敦也有些困難,彷彿是個預示。不過他始終樂觀,做就對了,這樣的態度,不自覺間帶給身邊的人,包含觀影者力量。所以,Cosmo與樂團夥伴真是魯蛇嗎?霸凌者又是怎樣的狀態呢?昭然若揭。我們需要的僅是真實的勇氣。敬Sing Street的不顧一切吧!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617]Desde Allá-遠方禁戀:陰霾和真我的衝突

導演未將故事說得夠完整,尤其是關於男人的,讓人摸不著頭緒,僅僅聚焦在男人和男孩,故事發生當下,強弱的對立,貧富的交易,衍生出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愛糾葛。不過這些寫實的敘述,甚至是鏡頭其實都在拋出線索,直到男孩氣憤地丟出協助弒父的言論,觀影者對男人的想像具體了,縱然仍是揣度,但最後一幕男人的哀愁,終究讓人心痛不捨。這是遠方禁戀。
第一幕確定了老男人Armando呷幼齒的基調,迅即畫面一轉,開門見山地描述Armando單方面對Elder在面對年齡、性格、經濟地位的差異還有保守社會目光的苦戀。由於架空Armando的背景,因此個人對於他被Elder暴力對待及背叛之後,仍對他不離不棄的狀態,感到不可思議,並期待著後來的劇情會有所交代。但實際上導演卻直到片末未有明確說明。

導演不做時序跳接,僅真實呈現當下時間點的故事,儘管情節間夾雜著讓人好奇的提示,但卻無可避免地隱晦又片斷。如那一場妹妹告知Armando爸爸回來了所掀起的波瀾,如跟蹤著推測應該是Armando父親的各場景,回應著導演攝影聚焦在前景,模糊背景,並讓Armando時常以背影示人,或就算拍攝著他的臉龐,但卻讀不出他情緒的表現手法,彷彿懷抱著不可告人的祕密般,而為了守護這樣的秘密,Armando不惜對小情人說謊自己與家人的關係,但這也是要到較後段才能看穿。

因為線索越來越多,畫外之音也越來越清晰,才發現導演對於角色的心情幽微刻劃得相當深刻,並突然可以合理想像Armando心情的轉折。是的,這的確是部低限度敘事的電影,且是表現傑出的,縱然沒辦法立刻進入狀況,不過有點耐心,最終能體會故事的脈動。於是,第一幕不再單純直指性取向,也非表現所見的性癖好,而是更深刻,Armando內心的傷口。

那些尾隨父親的場景和不太喜歡父親重返的矛盾,也能夠呼應Armando對Elder令人難以理解的感情。會感覺前面試圖想要以金錢,較高的社會地位,收買Elder的感情,或說包養,不過非關性慾,即使Elder因傷昏迷接回家照顧的情節,也未對他有非份之舉,且好不容易Elder動心,兩情相悅了,還是把他硬生生地推開。

從Elder的家庭背景來看,父親在生命裡消失,對於Armando的情感可能是填補父親的空缺,但邀請Armando到舞池跳舞的那場戲,又或許是與母親在向Armando爭寵,散發出情慾的費洛蒙,應是互文了Armando與自己父親的關係,這也包含之前Elder對Armando暴力相向,以及無論在年紀、經濟上上對下的層級對待,試圖使其就範的情節。然後有感Armando試圖想要有正常的情感關係,但無可避免地淪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始終還是尋找著類似的情感模式,卻又極力克制自己避免踰矩。

不過偶然在電梯遇見父親,父親卻彷彿視而不見的情節,是承先啟後的關鍵。是自己的感情未果,卻仍死心踏地的屈辱,如此也呼應Elder向Armando情感索求未果的心情,促使『弒父』的行動產生。無論是否經過算計,皆是Armando內心無法承受事實的脆弱,構築起保護自己的屏障,將暴力與禁忌的戀情阻隔在外,讓其自相殘殺,最後再玉石俱焚,就像他在最後一景裡,叫警察來抓Elder一樣。即便他完成了自己的渴望,又沒被人看到,但是否也終結他其實不願意承認的戀父情節呢?而這段經歷又是否可以還給他一般的感情發展呢?穿插他去參加妹妹孩子的生日派對應有如此的指涉,且看他抱起2個月大姪子的溫柔樣貌。

在最後那場警察執法的戲之後,導演再度對準Armando的表情,而他總算顯露出自己封鎖住的感情,流下了眼淚。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桌遊初探1602]Luna+Elysium+Mombasa+翻轉大稻埕+Roll for the Galaxy

比起其他重視機制的歐式策略桌遊來說,《Luna》應該是玩桌遊到現在,機制最難帶入其奇幻故事背景的遊戲,大概只有入神殿、蓋神廟比較有感!不過進行方式頗為特殊,為區域控制及工人放置的變形綜合體,因此是個新奇的遊戲體驗,且與其說是本款遊戲設計師Stefen Feld所擅長的多線取分,毋寧超過10個以上的動作選擇才是重點,尚考量執行的先後順序及每個人起始位置及資源的不盡相同,加上多數決、驅逐及扣分等歷程,得好好思量!
文字需求:無
人數:1-4人
年齡:13+
預估時間(分鐘):25/人






可能會讓你上癮,也可能會讓你直接放棄的《Elysium》是個卡牌管理,拼湊牌組的遊戲。總共只有5個回合,又或許預期會收集到很多牌組,因此遊戲可能會結束地讓玩家措手不及,因為心態上可能貪心地既想要使用卡牌功能,又想要讓他升級為『傳奇』,但魚與熊掌絕對無法兼得!因此個人認為這款桌遊除了一如其他卡牌管理的遊戲,無法一蹴可幾,需要多多練習之外,比起其他同類型的更考驗玩家的取捨!而彼此觀察對手所擁有的卡牌以做出選擇也是遊戲趣味。卡牌的隨機性讓每次遊戲都有變化;總共有八個家族的牌組,但只選5個進行的設定也讓每次玩都有不同感受。而這八個家族都是不同的畫師繪製,是個誠意十足的噱頭。
文字需求:有
人數:2-4
年齡:14+
預估時間(分鐘):60





根基於全球殖民時代對非洲大陸的侵占、收購及殖民的《Mombasa》,玩家扮演投資客,任意選擇1~4家公司投資炒股,同時開採走私血鑽石,並能通過越多次越好的記帳員審查,最後資產值最高的投資客獲勝。這是個牌庫構築的遊戲,不過牌庫不只一個是該機制的新突破,該怎麼安排行動卡牌入哪個牌庫需要好好規劃,或許可以搭配記帳員的審查來做安排。最精彩的莫過於持股數量及股票價值消長的競爭--拓展交易站就能提升股票價值,但地圖上國家有限,因此一番廝殺絕對免不了!我喜歡以物易物或換取服務的設計,也喜歡開拓勢力直接代表公司市值上升;記帳員的寫入不僅是不一樣的遊戲體驗,同時帶點預防過度托辣斯的意味(抑或肆無忌憚地忽略,成為最讓人血汗的投資客),不過這是我個人對這個部分的詮釋嚕!
文字需求:無
人數:2-4
年齡:15+
預估時間(分鐘):75~150





《翻轉大稻埕》的概念很簡單,即收集資源以換取分數與(或)特殊能力(商船及建築物),最後成為大稻埕地區最有威望的貿易商人為目標。其中蒐集資源的『轉珠系統』為本桌遊的一大亮點,它是藉由翻轉、交換以達成三或四個直或橫的連線來取得貨品的設計,且一旦有得連線就可以繼續下去,栩栩如生地模擬所有電動連線遊戲的精髓,但正因如此,若參與者實力不均的時候,越會轉珠的玩家就越容易獲勝,且無其他可以自力救濟的方式,這牽扯到商船及建築物的功能不夠完整,顯得失衡,只有憑藉運氣的問天,縱使這地方設計真實傳達了台灣人骨子裡或多或少的迷信心態。另外,轉珠的down time時間過長可能也讓人詬病,顯然此機制雖然新鮮,但就是沒有其他使其出彩的設計支援,甚為可惜。不過透過這個遊戲學習並了解了大稻埕的歷史也不錯,單人局練習轉珠也ok,若玩家實力平均也值得拿來消磨時間嚕!預期會有一場龍爭虎鬥。
文字需求:無
人數:1-4
年齡:10+
預估時間(分鐘):45+








《Roll for the Galaxy》與《Race for the Galaxy》和《Puerto Rico》的機制類似:選擇一個動作,其他玩家也可以執行,以殖民、發展及貨物交換來打造自己的殖民區域。由於動作選擇總是比參與人數多,因此一個回合中,並非所有動作皆能執行,如何精煉回合數以達最高成就取決個人功夫,是這些遊戲的特色。本桌遊的不同點也是趣味在於需要猜測別人的行動,若能與他人不同較為有利,畢竟可以多執行一個行動,不過可能會被嫌運氣運氣,幸賴尚有星球圖版上的功能維持其平衡性,只是因為文字需求及星球的多樣性與豐富的數量,讓這款遊戲每場開來都不同,玩得好也不容易,怎麼搭配不同的星球有箇中醍醐味,需要練習熟悉。
文字需求:有
人數:2-5
年齡:14+
預估時間(分鐘):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