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523]太陽的孩子:認同生力量

是否已經迷失在金錢構築起優渥假象的叢林中,而找不到或忘了回家的路途呢?又甚麼才是對本地人是最好的呢?來自部落的聲音,小蝦米力搏大鯨魚的激勵故事,儘管過程走的艱辛無比,因為來自對未來的不安,但慶幸曾經堅持下去。這是太陽的孩子。
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讓我想起今年在台灣上映的兩部電影《蜂蜜之夏》及《貝禮一家》。話說在看前者時,個人便覺得台灣怎麼沒出現類似的電影,台灣導演應該也可以拍拍這樣的題材,畢竟實在頗符合台灣現在的處境,特別是鄉村,諸如人口外流,農村經濟被取代等等影響。事實上,是有導演想要挖掘出這樣議題的,於是,發生在東部原民部落的真人真事紀錄片於焉誕生,更甚,因緣際會之下,以此為背景發想改編,成為此電影的濫觴。

和前段所述兩部電影的共通點為都有一個小女生,同樣地受到外來誘惑的吸引,憧憬著大城市的絢爛,既代表著人口外流及都市化的社會現象,孩子們也用自己一套的解讀,凝視著大人們的世界。不過電影切入點的不同及文化背景的差異,讓三者心思幽微,作為略異,卻還是殊途同歸地,對廣義的『家』,無論是家鄉、還是土地,抑或是最小單位的家人,充滿了關愛及維護之情。

唯這部電影不像另外兩部電影一般,女孩兒並非主軸,女孩的母親才是核心。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她,為了照顧年邁又突然發病的爺爺而回鄉,尚因不捨家人及族人的遭遇而留下,好像過於簡單地理所當然,但說真的,她早在意欲報導服貿事件中原民看法而未能上黃金時段的灰心時,其實就種下了一連串回鄉發起活動的種子,後續所遭遇的問題及狀況僅為讓這顆種子成長茁壯的水分罷了!

承上例,導演看似平穩,不拖泥帶水地說完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從電影開場的第一個公路鏡頭,土地紛紛插上出售的標語開始,乃至表演給觀光客觀賞的場景,便在為了接下來的情節打基礎,並環環相扣著後續的劇情,或者彼此之間相互呼應著。農村生活被全球化經濟慢慢吞噬,年邁的農民在沒有力壯的年輕人協助之下,似乎土地徵收或變賣,協助發展觀光事業才是成為走向不愁吃穿的道路......

於是,女孩的視線互文著母親在台北及在家鄉的努力,同時也是一股年輕旺盛的新希望,藉著女兒初出茅廬如此對未來充滿不安的情緒,爬梳了母親在為傳統產業奔走請命時的心情,也賦予在這個過程中,屢屢遭遇毒蛇猛獸時,能夠堅持下去的力量。如果因為不確定而不去做了,如果因為質疑而停滯了,那又能完成些甚麼呢?

這部電影也藉由媽媽同學,現在在做土地仲介的這個角色,作為對照,映襯出在地人對土地濃厚的情感。不過個人認為此人物的情感沒有處理得很細緻,僅透過對話帶過自己始終漂泊不定的方式較為表面,最後流於母親與其他角色之間的傳聲筒,相當可惜,否則該角色從事傳統抓海鮮的過場,應可大作內在衝突的文章。

但將祖靈呼喚,以叫醒病情突發的爺爺的情節,除了可做為母親回鄉的因素之一外,其實便象徵著部落人仍認同自己的文化,命定此地為族人生長生活地域的概念,和後來圍起人牆,保護稻田不被破壞的場景中,阿嬤語重心長又心情沉重地對著本地人警察說著都不幫自己人的話語,相互對望著。

透過導演這些鏡頭,大概是對這塊土地也擁有了一些情誼,當然母親在學者專家面前誠摯的發言也是因素之一;也或許是鏡頭內的長官、大老闆的難看政治吃相及出爾反爾往往似曾相識,引發共鳴;又可能是一向遇到巨大無比的困難橫亙在前,就巴不得想要繞遠路而行,或直接退縮,但故事裡卻選擇直接面對,去衝撞,因而忍不住想要站在同一陣線地支持所有的行動......累積著累積著,走到了守護稻田那一場戲,迸發出的是多麼具震撼力,慷慨激昂,熱血澎湃著。

雖說有點諷刺,逃不出去的現實環境作祟,讓結果好是好,但還是有點懸念感,不過這就是實際,雖然沒有很喜歡,但既然有成效就好好接受了!更重要的是還有未來長長的一段路要延續下去。藉由女兒即將開始的新生活作為象徵,對弟弟的耳提面命為昭告,總感故事本身微微透露著,殷殷期盼離開的子女總有一天學成歸鄉之後,能學以致用地為自己的土地,人民服務。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22]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吸血鬼家庭屍篇:族群大融合

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而成,帶大家窺探同住在一棟公寓的吸血鬼們,無論是對內抑或是對外的家庭生活,因而他們不再具有充滿距離感的神祕,情感也非誇張如史詩地轟轟烈烈,反倒貼近日常的親切,俯拾你我之間即是。又這或許是個族群融合的預言,約定俗成早已不合時宜,有時候僅需要一個機遇便能輕鬆達成目的。這是吸血鬼家庭屍篇。
總覺得這部電影堪稱美國影集『Modern Family(摩登家庭)』電影版,因為觀影時,常會讓我有這部影集的既視感,當然拍攝方式相同是一點,不過兩者笑梗的神韻也幾乎雷同,才是主因,尤其是有趣的通常並非事件本身,往往是旁觀第三者覺得無奈、尷尬等令人三條線的無言表情,才叫精彩。

惟後面尚須附加個副標-吸血鬼多元家庭,這也是這部電影雖然使用舊瓶,但不至於失去新鮮度的原因。在吸血鬼、狼人、殭屍等異族電影或影集始終有一定支持的收視群,但卻快裝不下新酒的當下,本部電影企圖反其道而行,有別於稍帶距離感的爭鬥及愛情的場面,回歸最純樸的一面,彷彿個個都是從那些作品下戲,重返日常的演員,顯露著最生活化的角度,和一般人相同地,在不自覺中瑣碎纏身,無關緊要的煩惱未離。

或許已不如中古時期風光依舊,且看電影開宗明義地說著這是一個特別的裝扮團體,以及那一幕說自己是吸血鬼,反被嗤之以鼻的場景(儘管這一幕在之後釀成災難),便可得知。因而他們想保持低調,融入當今社會,惟越努力就越過頭,又有些莫名其妙的堅持,還是說不得不為的規定,否則會危害自身安全,於是形成這部電影有趣的存在,同時帶點諷刺歧視少數族群的黑色幽默。

再者,或許受到部分之前所述的電影、影集盛名之累,因此有些人類卯足勁兒地想要成為同類,有些則是在成為同類後,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而招致一些問題,多半是世仇及老舊傳統的關係。藉由這些讓元祖感到困擾的二三事,除了隱隱嘲諷著那些全球風潮之外,綜合來看,總感透過吸血鬼世界的新世代衝擊,舊人隕落的情節,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影涉著整個社會轉變的脈絡。

可能還大膽預言了未來可能的樣貌,其中之一為曾經世仇的族群如何和諧地相處一塊兒。好吧!應該誇飾了這部電影的偉大了!?從頭到尾這始終不是個嚴肅的電影,過於正經所呈現出來的反效果反而更叫人忍俊不住,所以所謂和解的濫觴不過是個陰錯陽差的霉運,不費吹灰之力地,最後的派對邀請,圓滿,有種如夢似幻的氛圍。

一如電影中公寓裡原始住戶的兩段愛情,一則愛的乾柴烈火,分分離離,但其實彼此認定,二則扭捏數年後,總算鼓起勇氣留住真情,是段容顏和歲數相反,但都名符其實的老少戀,這個故事或許其實在說著很多情形仍回歸事在人為,有時候只需要順其自然地放開心胸,別因過去傳統,古老舊規,對未知的恐懼等等築起一道心牆,而裹足不前的話,或許很多問題意外地迎刃而解也說不定!?自由流動的情感也可以用各種形式甜蜜著。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521]Класс коррекции-廢青同盟:強弱相對論

故事的確在控訴著補救班制度的問題,以及對身心障礙者錯誤的解讀,並存在著讓人揪心的舊時代觀念,不過情節中不受祝福的愛情,卻將議題帶到另一個更恢弘的層次,關於強弱勢的相對論,衍生出階級霸凌的連鎖效應,姑且不論各地方特殊教育是否先進,但必定存在著有如骨牌效應般的共犯結構,我是這麼深信著。這是廢青同盟。
應該是肌萎症患者的Lena在醫生建議之下,回到學校就讀,不過隨著情節的推進,卻發現這個國家的教育體制對身心障礙者並不友善。先不提硬體無障礙環境的部分,事實上這是很多國家仍然存在的問題,比較重要的是心態上面,因為對障礙認識的不足,導致出旁觀者看來不是那麼適當的教育環境及教育方式,同時也讓人感受到這些孩子都是燙手山芋,沒人願意付出真心及力氣對待,讓人悲傷又憤怒。這樣的感覺宛如過街老鼠,幾乎在整部電影當中流竄著。

不過儘管世界再怎麼不待定自己,這些具有特殊生心理狀況的孩子總還能在臭味相投,聲氣相通之間,找到共同的頻率,彼此互相扶持,儘管外頭的世界仍然喧囂依舊,但自己仍以自己最舒適、軟爛的方式面對世界,就好像他們冒險臥軌,任由火車轟隆隆呼嘯而過一般,放低姿態,或該說符合他人對特殊生的期待,尋求生存。

其實我還蠻喜歡他們能夠好好地一起相處的場景,至少不是全世界都背對著他們,只不過某些行為從外人的角度看,會讓人恨不得告訴他們學校生活已經嗆辣地夠你受的,別再讓自己背負著更大的靶子!中途加入這間學校的Lena便是這個代表,或者也可以是真正要將特殊孩子帶出來的教育者所嘗試去做的,試圖改變補救班這個團體不被他人認可的狀態,帶著他們站起來一同抵抗著外面對自己的諸多誤會種種。一幕Lena在臥軌之後,突然會走路的場景是否暗示著這些特殊孩子的確有這樣的能力,只是一如比馬龍效應的相反,一直被小看小看,最後真的也就只有這樣的能力了,殊不知自己的潛能其實無窮。

情節進展到這邊,我以為之後將會以積極正向的方式,發起一場補救班革命,就算沒辦法這麼偉大,但至少篳路藍縷地慢慢開創出對特殊生改觀的大道。不過Lena畢竟是孩子,又是新血,核心領導位置如柔嫩的肌膚一樣吹彈可破,又即便他們是特殊生,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兩樣地有情感的需求,青春正盛,荷爾蒙勃發,誰也阻擋不了忌妒、懷疑、羨慕、情慾、友情、愛情、怨恨等如拔山倒樹之勢,伸出禁縛住孩子們的著魔藤蔓,讓他們如魁儡般被操縱著,由內崩壞,『同盟』非『同盟』了!

其實後半段所描述的團體內霸凌事件,相當栩栩如生地刻劃出實際狀況,弱勢團體絕非總是相互取暖,天下太平地凝聚力量,儘管同仇敵愾地詬病著外界的霸凌,但其實在不知不覺中團體內也有強弱的區隔。對照著其他情節,原來這部電影其實要跟我們說勢力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罷了,如雖然同樣是教育人員,但教師及職員需要向校長負責,校長又需要對上面的教育單位負責,前者皆為相對弱勢;如同樣是家長,但先下手為強,新生家長還在搞清楚狀況前或是家庭較不完整者都顯得較弱......

或可以說這是傳遞壓力的煉獄,就好像傳遞一個不知何時會爆炸的氣球,不在時間內傳遞出去,可能就會突然爆炸。這個要求效率的壓力不知來自何方,莫名地由上往下遞嬗,傳到最底層傳不下去便一發不可收拾了!傳遞過程間,也因為如此過於迅速,好比那沒做完的輪椅階梯軌道,差個幾公分就圓滿了一般,具有表面效度,但事實上外強中乾,連帶影響的是這群莘莘學子阿!

但誰又能看清這樣狀況的核心?悲哀的人類還是往強勢一方靠攏,為求自保,所犧牲的總是最弱勢的那一群,一個墊背的概念,而造成這樣結果的,絕非僅有直接關聯的當事者,身處在這個結構中的甲乙丙丁都脫不了間接的干係,而不禁想起開門見山的第一場戲,有人臥軌而亡,後來得知是Lena的同學以及其中一位同學在他遺照上恣意塗抹奶油的情節,實讓人不寒而慄。要是這一切只是夢境,就如同最後一幕跟著Lena再度輕盈漫步的鏡頭,或許Lena和她母親就不會那麼痛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