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2010讀書心得(3)

More about 五歲時,我殺了自己 When I Was Five I Killed MyselfMore about 一磅的悲傷More about 熱演吧,出租家庭 More about 天國百哩路More about 換心

More about 我們的無可救藥More about 數字狂小姐More about 等待More about 惡意More about 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







More about 五歲時,我殺了自己 When I Was Five I Killed Myself[五歲時,我殺了自己]我不太滿意事件真相的安排,總覺得和前面描述主角小波的內容,有點不搭;也或許是看了前面,而對後面有所期待,結果卻失望的關係吧?!否則,真相揭曉之前,小波的不被了解,不被接納,的確讓人搖頭嘆息,讓人恨不得想點醒那些誤會他的人。











More about 一磅的悲傷[一磅的悲傷]30~35歲,各式各樣男男女女的愛情故事。不管在愛情的關係裡頭,現在存在著什麼位置,不管滿意、不滿意,不管是不是僵持在一種不上不下的關係之中,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事件造成的內心衝擊罷了。看完這本書,總有種『驀然回首』的恍然大悟。並非虛擲多年光陰的遺憾,而是一種成長的領悟,一種只是繞了遠路的坦然。









More about 熱演吧,出租家庭 [熱演吧,出租家庭]其實是還蠻投入這本書的,處處都有些讓人不禁會噗嗤一笑的笑點,以及荒謬的家庭悲喜劇,讓我有笑有淚。只是,回過神,整部書,前頭和後頭的主題,似乎有點不太一致:前面原本感覺是在扮演出租家庭角色過程中,心理代償地為家庭感情生溫,但轉到後頭,反而較著重個人個人的發展故事,即便有找到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意味存在,但仍覺偏頗,並未凹回來。









More about 天國百哩路[天國百哩路]天國代表死亡,百哩路是故事中從東京到鴨浦的距離,但也象徵著從生到死的人生之路。是一則探討什麼是幸福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定義的幸福,但絕不該忘記的是幸福絕非一個人所努力挣來的,而是許多人直接或間接地幫忙。因而人難免會有失志之時,但別忘了這一路走來,大家的扶持。相當振奮人心卻也是感人的故事,字字珠璣,同時也探討家庭貧富轉瞬間的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很好看!









More about 換心[換心]我想這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本主題幾乎環繞宗教的小說吧!!或許是因為他有點戳破某宗教的狂傲自大及擅自解釋的部份,同時也增長了我對廣義基督教的知識。當然Jodi Picoult最擅長的進退兩難的抉擇書寫,在這一本小說也發揮地淋漓盡致。然後我喜歡『每一件事都是奇蹟』的說法。











More about 我們的無可救藥[我們的無可救藥]透過一個事件的偵辦過程的說詞辯白,事件中的家庭關係,竟也帶出父子兩代之間的代溝,因先入為主,進而所造成的誤解,所釀成的悲劇。本質其實是一本YA小說。唯大反轉的結局,因前頭幾乎未播下線索的種子,而顯得有點突兀,有種違和感,有點可惜。











More about 數字狂小姐[數字狂小姐]雖然對於書中的一長串測量數字有點眼花撩亂,但倒也反映出女主角的偏執。不過最喜歡的還是接受治療時,內心變化的描述,栩栩如生,可以感受到這些有執著行為的人,在被強迫治療時的內心世界。因而書中關於『特別』的定義,讓我印象深刻,並獲得新的看法,當然人生每件事都相當特別,別具意義,不容錯過的。











More about 等待[等待]即使到將近尾聲,我仍一直以為這只是一個單純類似台灣鄉土連續劇的故事,只是背景換成七、八零年代的大陸,一個壓抑保守的社會,總覺得沒什麼特別之處。直到終局,我才突然感受到作者哈金透過這場漫長等待和元配離婚的婚外情,將女性在愛情中的堅毅及強韌,處理得相當深刻,淋漓盡致,不管是保守如淑玉,亦或是不顧一切的曼娜。反倒是前頭一直很得人同情的男主角孔林,越到故事後頭,越顯出其優柔寡斷,充滿嬌氣地自以為是,和其小舅子無關。幸虧他最後是對一直陪在他身邊的女人,有著充滿歉意的感謝。





More about 惡意[惡意]這部作品的文體讓我想到折原ㄧ的『異人們的館』這本書的文體的其中之ㄧ及影子作家的內容。照書寫時間點來看,東野圭吾應多少有受到折原ㄧ的啟發。而筆記型及訪談型這種不用刻意堆砌,自然而然地形成敘述性詭計的書寫方式,在這本書當中,亦發揮地淋漓盡致。且這樣的文體,更可以讓讀者享受到推理樂趣。或許明察秋毫的人在這樣的描述之下,也會和故事中加賀恭一郎察覺到一絲異樣,進而推理出真相。









More about 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為青年設立的讀書俱樂部]一開始對於這種類似『凡爾賽玫瑰』的設定,內心想著『我竟然才剛開始!?』不過越看越覺得這本書還不錯耶。這是發生在聖瑪莉安娜學園中,五個不同時期,正史之外的大事件,也就是野史。搭配著那時代社會現況,如實地反映在這個學園當年度的大事之中,宛如小型社會的翻版,只是未言明罷了,但讀者仍可強烈感受到。事件本身也具有足夠的故事性及學園小說的熱血青春味,最後則有種代代傳承,互相砥礪的味道,替這群不管在心態上,或在身家上較屬於社會邊緣的人們激勵,竟也讓我感動不已,或許也帶點深愛著這個學校的韻味,不管自己是否在當年為風雲人物。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0063]第十四道門-Coraline;重生殺機-Die Tür:門前門後兩世界

不僅改編自小說,且同樣用『門』這個實體概念,畫分出『平行世界』的意象,且都是對針對現實的不滿,所引發出來的想像念頭。唯『第十四道門』是動畫,仍充滿著繽紛的色彩,並流著有如童話、寓言般吸引人,但也不忘給人啟示的血肉;『重生殺機』便較為晦澀黯淡,最後結局更充滿驚悚的氣氛,讓人慨歎。







整體而言,『第十四道門』的劇情具有童話的規格,故事性相當強,也極具啟發意義。不是有那種現實生活並非那麼幸福滿足,而一時受到外界誘惑,最後竟發現其實是個陷阱的童話嗎?這個故事正是屬於這一類。對於現實生活相當不滿的Coraline,發現家中某道神祕小門的背後,竟有和現實一模一樣,卻幸福快樂幾萬倍的另一個世界,唯一不同點在於另一個世界,各角色的眼睛都是鈕釦。



說實話,看到原本Coraline所在的世界所用的色調,可真是一片慘澹,連鄰居也毫無生氣,沒有希望的氛圍,最重要的是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她的態度,當然會讓人情緒不好;反觀另一個世界,雖然似乎是永夜,但卻充滿著五彩繽紛的色調,父母很關心她,有求必應,同時還幫他創造出一個完全屬於Coraline的花園。另外,鄰居們也個個充滿活力,有著驚人創意的設計,即嘆為觀止的表演,我不得不說,留在天天有驚喜的世界,真得不錯。




編導成功地將兩個世界做了差距頗大的對比,連觀影者也會迷失在另ㄧ世界的美麗之中。相反地,也將邪惡的形象,運用針線鈕扣的想像,看著部件壞掉崩毀的玩偶,再搭配世界頓時陷入黑白灰及陰影的設計,有種陰森的感覺,塑造地相當成功。同時也大膽使用全白色調及彷若電腦格式化的崩毀手法,讓人不禁想到『駭客任務』,營造出異次元的空間,總覺得稍一不留心,便回不到現實的氛圍。



一如童話的設定,最後為了能夠回到現實,就必須冒險打賭,找回自己放棄的父母,因為Coraline知道雖然現實生活中不若想像中的如意美好,不過至少他不會因為貪心而失去了靈魂,不願讓自己的父母和Wyborne的奶奶一樣,永遠惦記著失去的人,同時也發現自己是多麼愛著自己的家人,不想和他們分離呀!有時候,生活中雖然沒有什麼讓人目眩神迷的精采,但總有小小及真正的幸福,值得自己去珍惜。





『重生殺機』的門,隔開的是現在及過去的兩個世界。David在恣意發洩自己性慾的同時,最親愛的女兒就在此時發生了意外,原本和太太已經漸漸冷淡的關係,更是急轉直下,讓他後悔不已。某一天,他藉著注意到一隻應該不會在冬天出現的蝴蝶,發現了一道通往過去的門,原本只是想要拯救女兒的他,卻接下了那通一直響著的電話......故事便這樣展開。



整個故事總有種將想要重新來過的心情,用平行世界的手法具象化。每個人都對於過去的美好,流連忘返,但是要回到過去之前,得付出相對應的代價,並立下相對的決心才行。故事以成為殺人犯為得付出相對的代價及難以下定的決心,確實將角色們躊躇給帶出來;同時不管是現在回到過去的轉變,以及心態上承受壓力的不同,也給我有種轉變中,還在適應的過渡期之尷尬狀態。



自己的內心壓力以及運用孩子較為靈敏的覺察,將原本穿越時空的科幻劇碼,成為一個害怕殺人事實被抓到而不斷地潛逃的畏罪偽裝事件,後來更演變成一樁驚悚的社區大屠殺事件。不得不稱讚原著的想像力之豐富;同時雖然是很家常的場景,但導演卻漂亮地將懸疑、緊張、害怕的感覺,營造地頗為傑出;劇中主要角色的精采表演也是吸睛之處。只是對於電影中時空邏輯的描述,不甚滿意,總有缺了一角的不夠完整感。



下戲之後,那讓人毛骨悚然的後座力才襲來。當一窩蜂想要回到過去重來,甚至勸其他人加入這行列的同時,是否想過滿足現況地把握當下,如此就不需得下著麼大的決心,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取代過去的自己重生;更驚人的是這個社區,或可以延伸至整個世界,到底有多少人悔不當初呢?若能好好珍惜現在,也就不會在未來感到遺憾吧!?或就算回到過去,未來一定就會不一樣嗎?



電影中未給我們答案,徒留David和他老婆兩人,沒有可窺探、可預先知曉的未來,一切重新展開,或許尚可希冀著跑到未來的孩子,總有一天也會出現在自己生命之中,但誰能決定呢?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62]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家庭溫暖

我總覺得這部電影若能把一些刻意安排的小小兵搞笑情節,換上Gru使壞的關鍵因素,或許在Gru和母親之間不親密的關係,移轉到他和三個領養女兒之間的關係時,那情感渲染力將會更為強烈,但還是不得不說,親情的情節還是讓我紅了眼眶。同時,充滿童趣、無邊際發想的劇情及發明,讓這部電影散發著天真詼諧的氣息,處理著失而復得的親情。這是神偷奶爸。



其實主角Gru並沒有多壞,畢竟是部卡通,所以把『壞』的定義設定得很輕微:他只是好行惡意,專門偷東西,以得到全世界的關注罷了,若他真得壞透了,那他手下小小兵們,個個也都應該有點邪惡的氣息才對,但反而呈現出讓人愛不釋手的可愛。開場的小小兵工廠巡禮,就會發現這些小角色不僅在造形上討喜,在動作細節上,甚至後頭會發現,連在功能上,也有仔細設計,別有用心。



除此之外,電影中許多設定情節,也都點到為止,就連反派角色,也只是一個喜歡天馬行空,創造東西的死小孩罷了,就連其發明,也深具聯想力的趣味性,乍看之下,還以為是辦家家的實驗作品,加上他的個性,總給我雖是反派,但其實有點惡搞的感覺,多數人應該會嗤之以鼻;不過還是有幾件發明品,在緊要關頭仍能發揮出它該有的功能,幫助他的事業發展。這都多虧有家人的支持,儘管這是負面的。這部份反派的父親或許也該反省。



這剛好和利用蒙太奇手法,表現出Gru三不五時回想到自己母親小時候,甚至到現在對待自己及自己夢想的方式做了同為不好示範的呼應。而這樣的回想,受到母親忽略的陰影,讓他對於本來只是認養來當作自己策略之ㄧ的三名小女孩,產生了感情。其實所有的動機都出自於惡意,且總幻想著自己能夠以華麗般地姿態達成自己的目的,但卻萬萬沒盤算到事與願違的意外。這樣的反差製造出有趣,但同時也讓原本以為難以交集的兩造,慢慢靠近。 



有種過去不受母親認可的渴望,不希望自己也加諸在這三個小女孩身上的感覺,即便她們只是計畫的一部份。同時三位小女孩,尤其是最小妹妹,不管是造型,或是聲音表現,都太惹人憐愛了,怎麼也不想讓她們離開,更何況她們三人讓Gru有著久違的發自內心的快樂。所以Gru不得不選擇事業,而非得和她們分開時的失落;Gru執行任務時,仍惦記著去捧她們舞蹈表演場的心情;Gru奮不顧身地拯救三姐妹的橋段,都實在讓人有所感觸,紅了眼眶。



只是這部電影就是少了點讓人落下眼淚的最後一根稻草,反倒花了很多心思去營造小小兵這有別於其他動畫角色的特色上,只是執行起來有點突兀,若用這些時間,能再多描述一點Gru和母親的關係、他心境的轉折及偷東西的決定性關鍵的話,或許劇情會更具感人的元素,更具溫馨的氣氛,更具對照的效果。只可惜只稍微帶過,有意猶未盡之感。倒是得另外特別提出Steve Carell的配音相當地用心,讓人一度認不出是他配的,並相當契合角色的設定。



但至少這個故事做了基本的交代。最後Gru總算發現,雖然表面上不太在乎對於家人所帶給自己的溫暖,所謂『家』的定義也似乎離他越來越遠,只要受眾人注目,只要受到自己和別人合力所創造出來的小小兵簇擁即可,但小女孩們的出現讓他發現自己內心最深層的渴望。無論如何,他最需要的,畢竟還是家人,無怨無悔的支持及鼓勵罷了。或許當初有家人的支持,他就不需汲營於想盡辦法,竊取任何珍貴東西以贏得眾人關注吧?!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61]精銳部隊-Tropa De Elite:難以逃離的共犯結構

以特警隊隊長找自己接班人為主軸,輔以旁白敘述兩個候選人進入特警隊的經過,間接窺視著里約貧民區與街頭被毒品、黑道佔據的情況,以及露骨描寫警察執法不公、貪污腐敗、推卸責任等令人無力的狀況。後半段則是特警隊的訓練過程,並交雜著前半段延續下來的,敘述者隊長的情緒及兩個候選人對這樣現狀,及被誤解的情緒。跟拍的鏡頭,血淋淋地呈現街頭與警方的角力,但同時也充滿相當深厚的情感,讓人感到遺憾又心痛。這是精銳部隊。



說實話,我ㄧ開始對旁白敘述的使用,有點不甚喜歡,覺得有點干擾,特警隊的隊長的敘述,雖然有幫助劇情容易了解,但總覺得稍嫌偷懶些,事實上,電影的內容不過是呈現出警察和街頭都為求活命的互相抗衡,及警察界真實的現況而已,且就開頭的片段來看,特警隊似乎是個獨立於警察體系之外的單位,具有無限上綱的權利,這樣敘述警察狀況的內容,又和特警隊隊長有什麼關聯呢?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只是單純呈現社會現況而已。



但直到中段,終將發現這個敘述手法其實頗為有趣!一種故事主軸重心不在此,卻將一些活生生,血淋淋的事實,暗渡陳倉進故事中,加以抒發:藉由審視兩名候選人進入警察界的經歷,研判是否具有進入特警隊的資格,來從中窺探里約警察界不求公平正義的道德淪喪,多的只是貪污腐敗,苟且偷生,或一心不計手段地只追求位高權重。人民保母都不人民保母了!



當然就如同敘述所說的,黑道的擁槍自重,為了家人而活下來的心態,避免出生入死,的確讓人同情,可以理解。只是在已經被染黑的警界之中,想要如此單純,卻並非易事,多的是利用權力之便,間接行欺壓之實,有時候,被降職也就算了,成為代替利用公職之便,從事一些違法勾當的長官,進行這些非法行為的傀儡,最讓一個原本進警察界要伸張正義的人來說,更加難受。



有些人會說自己是身不由己,但當初進入警察界的初衷上哪兒去了?這時,電影適時地將故事又拉回真正的主軸:尋找下屆接班人身上。或許那些呈現里約治安及警察內部現狀的描述,其實只是要帶出會想加入特警隊的原因是什麼,順勢地帶出特警隊的精神。事實上看完整部電影後,既了解到特警隊的加入方式,同時也深刻感受到隊上為何有著同仇敵愾的精神。



就我猜測,故事中的主角以及那幾位現任特警隊的成員,應該也和那兩位接班人一樣,在警界有著同樣讓自己感到氣憤的遭遇,所以才加入權利高過警察,有著地位獨特性的特警隊,只為伸張正義。只是加入特警隊,雖可能給人有離開警界和街頭黑道,甚至是一般人民之間共犯結構的錯覺,但事實上,卻從來未曾離開過,畢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涉入整個結構之中的。



或許就和電影中的大學生一樣,觀影者可能也會對影片中的警察(或者是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影響也說不定)是無法接受的,即便有少數聲音仍會覺得被以偏概全了,即便是特警隊也一樣。不過會被這樣認為也是沒辦法的事,曝光於公眾的惡質行為,實在太多了,大家也都僅看表面的事實而已。只是對於那些正直的人來說,這些以偏概全的評論,的確是一種無妄之災。



但有自知之明地,畢竟黑掉的警察是最不應該的,也是許多問題的源頭,因而無法理直氣壯地回嘴,很多事情只能隱忍於心中,久而久之,
慢慢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尤其批評是來自於處在共犯結構中的一員,甚至來自於自己真得有犯法,卻還大言不慚的人口中。情緒一直累積到最後,觀影者如我,看到那些讓人髮指的片段,都感到氣憤了,更何況是電影中的隊長和兩位候選人這三個角色呢?



且看隊長一時不察,好心放走看門人,卻遭到指責,同時自己又即將有兒子,而承受了不少壓力,包括值勤過程中的施予暴力所帶來的壓力;且看候選人之一因為自己的關係,讓女友陷入危機,同時也替自己和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招來危險。



因而後面的特警隊訓練內容,以及整部電影,特警隊的暴力,也就不自覺中,順理成章地接受了。不得不稱讚導演,相當高明的說故事手法,從事件主軸看到殘忍的現況之餘,又從現況的輔佐,讓觀影者更了解電影中所意欲介紹的內容的性質,甚至產生同情;同時利用緊緊跟拍手法,表現出警匪槍戰的臨場的緊張感,讓人大氣也不敢喘一下,相當刺激。



那是一種牢不可破的循環下的產物,曾經以為自己跳脫其中,努力矯正,但其實一直都在裡頭翻攪,宛如小蝦米搏大鯨魚般不自量力,但卻不得不如此。在自己有太多情緒的推波助瀾,而狠下心時,便起了頭,非得直到退役的那一天,才有結束的一刻。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60]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元首的真面目

若從推理劇來看,故事其實都只開了個懸疑梗,但卻都沒有收尾,以致結局總讓人有種空虛感,不過這也是仔細探究的結果。觀影者如我,可能會被緊湊的劇情,懸疑又百轉千迴的鋪陳,和無時無刻流露出讓人意外的詼諧感,所吸引;也幸虧選了一個這樣的政治角力題材,這個故事的最後真相,所遺留下餘波盪漾的想像,是最叫人不寒而慄的!這是獵殺幽靈寫手。



開頭便擺出『我是推理劇』的陣仗,雖然吸引住觀影者的目光,但在結尾嘎然而止後,卻讓我留下空洞的感受,似乎少了點什麼。回首思索,才發現,即便電影有種曲折離奇的況味,但似乎每個啟人疑竇的線索,都只有開頭,而沒有結尾,存在著不清不楚的模糊,真相的處理也並未達到撥雲見日功效,有點可惜。



吸引我的反倒是導演敘述故事的能力。在這可以演變成好萊塢規格的電影,導演仍有自己的堅持,改採向藝術電影靠攏的手法,但也絕不沉悶,就如同上段所言,具有前奏性地,隨時佈局著讓人不得不注意的片段,深怕遺漏了線索般,情節峰迴路轉,讓人不敢呵大氣。其中,選景,跑龍套的角色選擇也是功臣之ㄧ:幾乎荒涼的島嶼,陰雨綿綿又颳大風的天氣,怪異的傭人,突兀服裝打扮的櫃檯等等,帶點陰森冷冽的調性,氛圍,就像劇情一般,讓人抓摸不定。



詭異的氣氛之下,卻也點綴著導演幽默的一面。最小配角的奇怪其實也有點kuso味道不提,台詞的編寫及表演方式,都有著巧妙的趣味性。其實這樣風趣的表現,在這部電影中,在我看來,有幾層的意義:其一是將原本本來就已經很霧裡看花的狀況,更陷入渾沌五里霧之中,讓代寫手更為緊張;其二宛如設身處地於幽靈寫手的狀態、心情,一度以為會有什麼危險或做錯什麼事,但其實卻是沒什麼地想太多......



一直覺得這部電影,除了導演高超的說故事能力之外,也幸虧選了政治的題材。畢竟政治之間的角力,過於複雜,有些真相,始終仍蒙上謎樣的面紗,總有觸不得的禁忌,因而這部電影的蛇尾,或許也反映出這樣的情況而可以稍被原諒,儘管會詬病這樣呈現的可能還是在多數;另,從選擇描述的內容來看,導演似乎更專注於表達這個故事之中,身為一國之首,在私底下的樣貌,甚至他的背景,他的思想,有時並非其本人,而可能是有人從旁協助杜撰的。



一國之首的真實樣貌和平民百姓總是有點距離,透過代寫手的角度,來窺視總統的私生活,感覺上有點像劉姥姥逛大觀園的新鮮感。這部分還只是大略稍微提出而已,最重要的是當你所以為的總統形象或直白地說:總統該做的事、該有的政治理念,或甚至從前任代為執筆的作家文章中所獲知的印象,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時,所引發的好奇心之巨大,可想而知,更何況又牽扯了一樁命案。



當然,國家元首過於忙碌,有時候有些事情的確需要有人幫忙提供意見或斟酌措辭,無可厚非。不過當幾乎所有決定,其實是有國際陰謀在底下運籌帷幄,或把話說開,國人之死,並非單純只是總統政策錯誤的決定時,總統其實形同別人的傀儡時,那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故事並未直接了當說就是如此,但既透過幽靈寫手的眼睛和訪談,透露這個可能性,同時雖是個處理得不甚理想的收尾,但真相卻是驚人的,而由其所延伸出來的餘韻,實頗為駭人!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59]全面啟動-Inception:或許只是南柯夢一場?

故事裡進入夢中,植入想法的計畫,在說明上可能會稍嫌碎嘴一點,不過運用人在夢境中的切身體驗入題,倒也不難理解,只是虛實交錯,稍一不慎,可能會陷入故事中所提及的混沌狀態,搞不清楚是哪一層夢境,哪一層是現實,就像是開頭的鋪陳,以為是現實,其實是夢境一般。導演又在結尾及剪接上留下了耐人尋味的伏筆,有許多讓人想像的空間。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南柯一夢一場,也說不定。這是全面啟動。



這是一個關於夢境和潛意識,以及現實之間,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故事。總覺得,稍一恍神,現在這個場景是在現實還是在第幾層夢境,已經傻傻分不清楚;導演調度動作場面,仍舊一流地讓人大呼過癮,或時間緊迫,讓人緊張萬分地混亂了計畫的真正目的。但其實,導演已經是將這樣複雜的故事,做了個很有條理的輸出。



以宏觀的角度來看,便會發現,前頭是從底層夢境慢慢浮上現實,這時是最容易被欺騙的時候;後半段則是另外一個計畫,慢慢往下深入夢境,工整地和前半段對仗。這樣的安排,也有其靈巧之處:前半段的設計,喚回觀影者對於夢境中因過於真實,而以為是現實的經驗,所以之後便能從旁觀者的角度,透過導演的帶領,感受到任務過程中受害者的感覺,那種已經分不清楚現實和夢境的感覺。



不只如此,撞擊後便清醒;夢境的故事總是從中途開始;夢境中的聲音,其實是上一層,不管是現實還是另一層夢境的聲音等等這類再熟悉不過的夢境經驗,讓觀影者更貼近故事,即便相當科幻,即便
中間絮絮叨叨地說明著這整項計畫的進行方式,及每個人的功用,易讓人分心。除此之外,導演用了許多具象的概念,來表現心理的運作狀況。



比如說以一個風車表現出過往的回憶;比如說那植入想法的過程,就好像廣告詞洗腦過程一般,先塑造出讓人想像的空間之後,再用言語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又比如說那些槍戰場景,便是一種心理自我防衛機制的表現。所以整體來說,其實不會難懂。更有甚者,導演高明之處在於把本來可以小品的東西,將之概念實物化之後,擴張成大場面的槍戰以及龐大場景製造出的恢弘氣勢助陣,但仍能把故事講好,實讓人覺得不簡單。



說穿了,整個故事其實是Cobb的回家過程。為了可以不被通緝地回家看自己兒女,他決定接下最後一樁,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任務,但他也必須面對自己心中的遺憾、悔恨:他死去的妻子,隨時有如鬼影幢幢般地出現在自己夢中,擾亂自己的任務,也或許這最後一項任務,對他而言,是一種救贖的過程,唯有完成,內心才能真正地坦然面對孩子吧?!



故事概括說起來容易,但真如表面上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嗎?導演在剪接上,暗藏了許多伏筆,雖然可以如上歸納出自己一套想法,但又覺得似乎沒有說透地,其實沒那麼簡單。就好像人生有時過於虛無縹緲,夢境有時又過於真實,記憶又常常會有錯亂的情形發生:可能只是在明信片上看過的海灘,你以為自己曾經親身造訪;你的腦袋瓜兒裡有著某個事件的畫面而以為自己親身經歷,但其實可能是別人把他的故事描述得過於生動,而讓你身歷其境一般。



特別是最後幾個鏡頭的處理。從金碧輝煌的日式房間中直接又跳回飛機場景,下飛機拿行李出關時,以Cobb為對象的跟拍,隨著他眼見所及帶到每一個腳色,無聲,僅以面部表情。看到這邊,腦海浮現著,有沒有可能整個故事,都只是夢境一場而已,只是恰巧那些坐同一個機艙的人,都成為他夢境的對象,那些微笑只是禮貌性地打招呼而已呢?夢境中和死去老婆的爭執過程,是否是因為要回家了,所以必須經過一番心理掙扎,做好心理準備呢?



Who Knows?整體看來讓人大呼過癮,但在剪接及鏡頭處理上,暗藏許多伏筆,留下許多想像空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導演道出了夢境和現實之間的虛實難辨,再加上記憶又不夠牢靠,可以偽造記憶,偽造感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你可以眼見為憑,樂在其中,但眼見所及卻並非絕對的真實,又怎樣才能確定真實呢?一個關於存在議題的故事。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58]名媛教育-An education:女孩的成長

恰如其份地描寫著一個接受嚴謹教育的17歲少女,受到外在世界的誘惑吸引,進而抵抗這些老古板的限制,最後卻反被背叛的歷程,以及因此而對所有一切產生質疑。透過此,穿插並列著教育派和實務派的優缺點,總是在一方要吹起勝利號角時,另一方卻能緊急懸崖勒馬,反敗為勝。除此之外,更流露出人性的特質,一種就算看見,卻可以視而不見的放任。這是名媛教育。



所謂的『教育』到底是什麼?參加社團只是為了進更好的大學的跳板,所以不應該專精,要適可而止?讀書也只是為了進更好的大學,而不去在乎是否具有實用性?所有的休閒娛樂,理所當然地要減到最低,過著克制慾望的生活等等。前面如此的展開,讓我原以為這部電影是一部批判所謂『名媛教育』封閉性的電影,但直到後來,才發現,這部電影要比想像地更複雜的多!



說穿了,這個故事其實也是部青春愛情電影,除了男主角David之外,不過也正是David成熟敦厚,卻不失風趣的個性,吸引住女主角Jenny的目光。當然讓Jenny大開眼界的還有那些五花八門的旅遊及夜生活,宛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也因而興起對自己所接受制式教育的質疑並進而反抗,甚至因而放棄過去努力打下的基礎。但後來的夢碎,是否也隱約嘲諷著Jenny太過順從自己的渴望,死讀書之下涉世未深的太傻太天真呢?



相反來說,固然在別人的引領之下,提前享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經驗,Jenny自身也說得沒錯,與其再苦撐幾年,不如把握現在,要不然不幸死去,只能空留遺憾。只是當靠山,或所謂的『贊助者』讓你心碎呢?這也是這故事到後來能如此讓人省思的原因:立場不全然地站在某一方,而是透過一少女的所見所聞,癡迷及心碎乃至最後的重新出發,並列了經驗取向及課堂取向的優點;『及時行樂』及『別急著吃棉花糖』的缺點。



儘管教育的主要內容有點不太一樣,但不由得讓我想到在台灣傳統教育以及傳統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期待;也想到日本的菁英教育裡,成天只擔心著偏差值。只是這樣既出世,又限制極多的教育方式,固然可以讓孩子之後出了社會,可能可以得到較好的地位,但是否想過因而缺乏生存在社會的社會技能呢?是否想過如此的教育方式就足夠了嗎?最諷刺的莫過於,連父親也被David的光鮮外表,花言巧語給矇騙了。



其實在Jenny沉醉在David滿載的愛意的同時,導演履履將鏡頭移至朋友Danny的特寫,即預告著山雨欲來風滿樓,只不過Danny始終都不說;相對而言,Jenny看到David和Danny興許從事著不良勾當,也未繼續追問下去的情節。順勢地提出了人性冷淡的一面,或者,換個角度來看,當人沉溺在非得如此的氛圍時,勸阻的行為不是往往吃力不太好,且總有感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嗎?



人總在事後質疑著為何不趁機將自己從泥沼中拉出,但興許當有人試圖這樣做時,自己真會言聽計從嗎?非得要真經歷過,方警覺過去的無知;如此也造成冷眼旁觀的人性。幸虧Jenny未被擊倒。後半段的振作帶點女性主義的味道,同時也從懵懂無知的小女孩長大。或許教育不一定要如此封閉,不放棄任何嘗鮮的機會,但也要有識人的工夫,同時在某些時候,還是別急著嘗甜頭的好。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57]初戀紅豆冰:成長的酸楚及甜蜜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記錄(8)

阿牛初執導演筒,除了發揮音樂長才之外,劇情上也不含糊:以人(情感層次上),以物(咖啡、冰、歌曲、成長環境),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龐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記憶其成長歷程。但絲毫不混亂,且經過縝密的佈局,劇情相當流暢,雖然仍有其美中不足之處,但無傷大雅。且也可謂是眾資深大馬歌手,友情跨刀,展現私下不為人知的一面,緊抓青春的尾巴,揮灑年輕活力。既充滿歡笑,也有淚水的一部電影。這是初戀紅豆冰。




這一部電影和前陣子上映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可說是同一種類型,皆透過回憶種種,表達出對舊日時光的依戀,對人,對生活點滴,對成長環境,也同樣地透過一首或一首以上的歌曲從頭貫穿到尾,一首當記憶隨風飄到過往時分,旋律就會湧現於腦海中的代表當時代的歌曲。但這部電影絕非另一部歲月神偷而已,由於回憶時間年齡的不同,『初戀紅豆冰』把回憶重心從『歲月神偷』的家人移至可謂青梅竹馬的朋友身上。



人說:最刻骨銘心的往往是初戀,這句話背後有各式各樣的因素,促成這樣一句話的誕生。這部電影,讓我想到這句話。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除了是第一次嘗到愛情的滋味之外,也是因為那單純的默默守護著一個人的真心,也是因為鼓起勇氣告白,卻失敗,第一次有痛徹心扉的感受的原因。暗戀的、互不對盤的或互相喜歡的等等,故事從青梅竹馬間的多角關係,不只有主軸Botak和打架魚之間的關係,著眼於那段過去青澀的時光。



同時,透過這些關係所產生的軼事描述,或是運用幾個令人懷念的舊時遊戲:鬥魚、彈珠等,既串連起人物之間的關係,也突顯出每個人的性格。不得不提,劇中藉由信件的輾轉,或鏡頭的流轉,說出角色的思念心情,讓人驚喜;『午夜香吻』這首曲,也選得巧妙,既有因在地人作曲的地域回憶,同時歌詞也相當貼近故事。因為不管是否是初戀情人,對於朋友,在事過境遷多年,留在腦海中,或憑藉認出這些人的往往都是他們最大最明顯的特色或個性。



撇開主要角色不說,光是配角,編導都很有細心地特地選來,特色突出,讓人過目不忘的人出演。主要角色除了阿牛和李心潔之外,則請來眾大馬在台灣極具知名度的歌手助陣,有別於舞台上深情款款唱情歌的一面,展現出私底下不為人知的一面,成為該角色充滿喜感的特色,算是他們在螢幕上的突破,讓整部電影不充滿笑聲也難。當然最具鮮明特色的,當屬由李心潔飾演的打架魚,Botak的初戀嚕!她把這樣的角色,演得不慍不火,又鋒芒畢露,值得掌聲。



說真的,這其實也是一部成長的電影:就在某個關鍵點上,跨過去,人就會變得完全不同,順勢地帶入和父母關係以及老一輩的人的記憶。或時常和老爸意見相左;或時常被老爸念恨鐵不成鋼;或怨恨母親將自己從心愛的父親身邊奪走,從此被人取笑;老一輩的人對簽字(簽樂透)的熱潮及狂熱;家長聚在一起插科打諢著。



我們曾都因不了解父母的用心,而對父母親有種對立複雜的情感存在,經歷過反叛歲月,有人積怨成深、爆發衝突,有人極欲脫離父母親保護的羽翼,有人或賭氣或痴傻地要達成父母的期望。但有一天,可能就因為單純的一個事件,雙方干戈化玉帛,兒女了解父母親的用心,父母親很為兒女感到光榮。不只和父母的關係,戀愛的心情、追求夢想的衝動、擺脫一切,重新出發的渴望等,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就在對談、關懷之中,發酵然後鼓起勇氣跨越內心藩籬。



只是很多時候變化太快,下定決心太慢,最後就這樣錯過地各分東西。即使如今,那幾年未盡的遺憾,好似從未脫離過自己的懷抱般,在一直行進的社會,來來往往的人群中,聽到熟悉的歌曲,看到熟悉的人、事、物,彷彿記憶會自己增加重量般地再次讓你注意。只是未把握當時那當下,就再也回不去了。初戀紅豆冰這片名取得真好,整個就是導演也是主角的回憶,有初戀,也有紅豆冰;或者,紅豆冰即是記憶自己初戀的紀念品,甜膩卻又冰涼地讓人心悸。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56]足球開戰-Kick Off:難以結束的傷心足球賽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7)

場景很少,事件很少,但卻意有所指地影射著國家的戰亂,種族的衝突。看似以一種詼諧、樂觀的態度,來處理嚴肅的議題,但幾個對話,足球場之外場景的殘酷,卻也將觀影者拉回到沉重的現實,令人不勝唏噓。值得一提的是,足球賽不只是足球賽,還適時地發展了阻礙比賽進行的橋段,如此掌控拍攝場景人員調度能力,有目共睹。這是足球開戰。



這部電影是發生在海珊政權垮台後的吉爾庫斯,是個庫德族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仍一觸即發,行動不自由,隨時可能會喪命的人心惶惶情況下的故事。在今年台北電影節播出,適逢世足賽,有種應景的味道。只是會想要辦這樣足球賽的動機,卻相當地單純:為了瘸了腿的弟弟,可能還帶點為了在心愛的女人面前展現自己能力的意味。



電影所有場景幾乎都在一個廢棄足球場上。在主題進入之前,先描繪了這些庫德族難民的生活瑣事,同時鏡頭也在同時,巧妙地將這樣一個侷限的場景透過鏡頭昭告觀影者,讓我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更是視覺上,了解到這些困在球場上的庫德族,其處境的艱辛。也因此,總有感瘸腿的男孩的意象,好似這些宛如囚犯般,生活空間被局限於足球場的族人們的狀況,就算導演並非真的意圖進行這樣的引申,單純只是想要觸發男孩的哥哥舉辦足球賽的動機。



不過藉由足球賽鼓舞弟弟士氣,也藉由足球賽想要證明庫德人不比阿拉伯人弱的精神勝利法,也是個不爭的事實,就在那場伊拉克擊敗阿拉伯拿下亞洲盃足球賽冠軍,振奮了劇中庫德人心情的電視轉播之後。看到此,總不禁讓我想到『打不倒的勇者(Invictus)』中,南非總統意圖用運動來團結人心。只不過,這部電影最後未能鼓舞人心,反倒卻是個讓人悲慟的悲劇。



籌辦一個足球比賽的辛苦,眾所周知,不甚稀奇,但要在這個物資缺乏,仍有零星戰亂衝突的地方,舉辦一場足球賽,所遭遇到的阻礙,又是另一番故事了。延續前半段的描繪,帶點處境介紹的意味,後半段從籌備足球比賽開始,甚至到足球比賽進行的當下,所遇到的狀況,在在都環繞在庫德族的處境,以及種族之間的衝突之上。令人大加讚賞的是,導演不僅拍出了足球場上的攻防賽況,還能同時讓問題在適時地時間爆發,展現其良好的調度功力。



這些問題,狀況若要擴大起來,其實是充滿血腥暴力的,但導演卻僅僅用一場足球賽及其事前準備工作,就將這些困境和衝突,表現出來,甚至在部分橋段,還是帶點讓人噗嗤ㄧ笑的kuso,讓觀影的心情是稍微輕鬆的。但導演卻也不忘提醒著觀影者,利用唯二在廢棄足球場外的事件描寫,以及主角所暗戀的女生搬家的被迫取消,表現出如此種族之間的不合,並非像在圍牆內那樣,還可以淡然處之,是隨時會有喪命可能的,也的確相當不自由的。



這也是本部電影另一高明之處。透過小事件來影射出整個國家的動亂及內部問題,輕巧詼諧中帶出龐大嚴肅的主題,但卻也不忘最後把那殘酷的戰火,延燒影響到小事件上,讓純粹在這個比賽,這個足球場上生活的種族百態的觀察,竟也使出沉重直擊人心的力道。任何人都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國家中好好地過生活,安身立命,並心無旁鶩地實現自己美好的夢想罷了!



結果最後,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捧著雖然是假的,但卻閃閃發光的冠軍盃,在運動場上,彷彿自己是冠軍般,興奮地繞場;畫面的另一半,卻是一具冷冰冰的屍體,真是讓人不勝唏噓。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55]荒島.愛-김씨표류기:愛在空襲警報時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6)

魯賓遜漂流記現代版,詼諧地並列當前社會邊緣現象之兩大:網路虛擬以及經濟問題,又幽了現代社會的某些運作情況一默,組合成此部帶點可愛夢幻感的愛情故事。當全世界的人都將自己遺棄的此時,我們所需要的不過是回歸到最單純的希望、愛與關懷罷了。這是荒島.愛



這分明就是個粉紅色泡泡飛滿天,充滿相當浪漫情懷的韓國電影。兩位主角分別遭受到世間事的困境:男主角是經濟困難,女主角則因臉部殘缺,遭人歧視。兩人的相遇,就好像在深不見底的汪洋中,找到救命的浮木,相互慰藉,後來竟也讓女主角鼓足自己的勇氣,走出房間,一種入世儀式的感覺,從躲躲藏藏到奮不顧身,只為了男主角。真是讓人動容的愛情呀!



電影故事不只把因被世人遺棄,而將自我孤立起來的情況具象化:荒島;另網路虛擬世界則是現今社會的邊緣問題,就不再贅述。連拍攝手法上:兩個主要場景,不採同步時序穿插安排,而是進行了一個段落後,才把鏡頭交給另一個角色,讓兩人的孤立樣貌,更為深刻;即便在空襲警報之後,有了交集,但仍是處於你在明,我在暗,各自獨享一人的寂寞。幾幕透過望遠鏡的畫面,既是場景轉換的預告,也表現出另一種孤獨的況味。



不光是一場例行的空襲警報,沙灘上的Hello也是兩人連結的開始。其實前面並陳兩人各自的生活場景時,總有感儘管退縮到覺得一個人也不錯,但其實內心還是希望能對外界存在著聯繫。男主角說著:沒有什麼比的上,徹底的無聊;女主角則極需網友們給予正向的鼓勵及支持。但對於女主角來說,真實的一句問候,在內心起的化學作用,大概都比網路上不一定是真心真意的讚美還來得實際些吧?!特別是後來遇到被拆穿真面目之後的打擊。



對於男主角來說,能得到回應,好像是抓到了一絲希望,不再只是一個人的可能性。不僅僅是這樣簡單瓶中信的往來,導演還利用炸醬麵,如此微小具體的東西,來表現出人類最基本的需要。這些男主角的片段,不就好似回溯到上古時代,人類想盡辦法,只為繼續生存下去的歷史嗎?只是現代人在不虞匱乏,生活便利的產品包圍之下,男主角這些原始生活的探索,變得不是認真嚴肅,反而因現代化和一無所有的落差所造成的笨拙,形成了許多趣味性。



笨拙也可以用在女主角身上,多年未與人溝通,未走出門外,只為回應男主角寫在沙灘上的話,而豁了出去,但仍有些遲疑,因而總給我種小女生的害羞情懷,換個角度想,則有最純粹的浪漫感。寫到這兒,不禁感嘆,在這個日新月異,充滿許多新鮮事、花招、速食便利包裝的社會,人是否都被蠱惑,拼了命地向上追求,而忘了最單純的感動呢?忘了最單純,最坦承的心靈交流呢?



就如同『使命必達』的橋段雖然令人發噱,但不也少了點人和人之間面對面得到回應的直接,還得經過一番擔憂!就如同食物之得來不易,每一口都讓人揪心,或許是因為這樣,才拒絕女主角的好意!?就如同網路虛擬雖然也可以得到溝通效果,但有可能是偽裝,有可能是逃避,且看不到表情,都不比直接面對面感受,來得真實,來得及時!電影所有設定之下所產生的愛情,或許是這個故事最高明之處吧!?



因為瓶中信的往來,荒島的生活,可能也是種救贖的過程:很多事情其實並非自己想像中那麼難。因而當夢幻破滅,非得走出自己一方小天地,走進現實時,還仍能保有著希望,幸運竟也隨之降臨,愛情便在另一次空襲警報中繼續燃燒;然後,愛情其實也可以在直接面對面,最單純的問候中延續:

『Hello』

『Hello,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Fine, thank you.』

『Who are you?』

......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54]東京同棲生活-パレード-溫馨好笑,實則恐佈的同居生活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5)

電影版和原著小說之間,整體架構和敘事手法上是大同小異的,僅在細節上有些微的調整,但準確地避免過多不必要的枝節,又可以帶出原作的內容,算是改編的不錯。另選角也相當巧妙,不僅僅將原作的角色活化,更因演員本身的演技特色,讓電影有著原著之外的意外驚喜,充滿歡笑聲。但在調性詼諧有趣之下,卻也道出了人性的疏離與依賴。這是東京同棲生活。




這部電影改編自吉田修一的小說。和小說一樣,主題式地分別將劇中主要角色在這四人同居生活中,所過的生活型態,及自身故事做了交代,只是將敘事人稱單一成旁觀者的角度。同時也在不影響整體內容之下,在細節部份做了修正,讓片長適中。更有甚者,選角傑出,再加上劇本的加持之下,原本在書中,可能算是小有趣的情節,在電影中,透過演員本身具有個人特色性的演出,讓小小的趣味成為捧腹的大笑。個人覺得改編功力了得!



故事描述著兩男兩女同在一屋簷下的同居生活,在一位謎樣的男子出現,及連續傷害事件的爆發,替這場看似平靜的同居生活,掀起了難以察覺的波瀾。感覺像是要觀眾(或讀者)從日常生活描述,發覺疑點,找出連續傷害事件的兇手出來。但實際上,重點反而是透過這四人,後來加入了謎樣男子,的生活瑣事,表現出難以言喻,互相制衡依存的關係。他們彼此看似親密地可以是任何的什麼,但其實卻疏離地什麼都不是。



電影承續了小說當中讓人激賞的人物出場手法。不一次就在開頭將所有人物瀏覽一遍,反而是利用累加的方式,角色一個一個慢慢帶入,後來再一個一個抽離退場。儘管如此,利用出場人物的談話,帶出不在場角色的存在感,讓人便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描繪出一起生活的現實感,儘管沒有親眼為憑;直到中段,才真正有一起生活的憑據;到結束之前,又慢慢地抽離角色,有種『人一向孤獨而來,孤獨而去』的象徵。



說簡單一點,這樣的手法,同時對於四人雖同居,卻有著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立場,昭然若揭。這是種很巧妙的平衡,僵持在這間幾坪大的公寓裡。他們從未向同居室友訴說過內心自己的心事,對外人卻能侃侃而談。當然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聊開後,關係就會被破壞,或許他們不需要價值觀不同的別人對自己的批判或建議,畢竟不能理解;偏偏他們看似過自己的生活,卻又互相依賴的緊:一些壯膽的偵查,需要別人提供意見的徬徨失措......



就像片名Parade意義一樣,這是一條不斷行進循環、井然有序的行列,總是這樣的,為了讓隊伍有條不紊地走下去,當前面的人停下來,後面的人自然而然地停下來,不需過問任何理由,就好像開場的一幕:街道上,緩緩而行的汽車隊伍。故事中也用了網路聊天室來比喻如此的關係:不喜歡就離開;想要留下來,就要盡情歡笑。有些事情就該適可而止,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但有些事情卻必須維持一定的親密,朋友該盡的義務。



但其實有時候,多想親近的人可以一切了然於心地拯救自己;另一方面,又會為了維持關係,不搭理也無所謂。只是這樣長久下來,就和這個故事一樣,看似溫馨,其實卻讓人不寒而慄呢?每個人都為了可以撒嬌的依賴,而無法坦承相對,多麼矛盾的一種關係呀!對照現今的社會,這個八年前的故事,竟以透過這樣一個同居生活,見微知著地道盡了這個三不五時充斥詭異氣氛的人世間的狀況,就好像故事中的那個預言:同居人之於世界。



室友真的知道真相嗎?或許不是知道,而是因自己疏離感受到濃厚的孤獨感作祟。渴望別人的關心,明明如此接近,卻一切都無所謂的嘴臉所帶給自身的空虛;或許知道,只是不想破壞這美好同居生活的依存關係,而選擇閉上嘴巴。不管怎樣,同居生活,整個世界正如行列般,接續有條理地進行著,以一種其實三不五時就會讓人毛骨悚然的方式。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53]父後七日:歡樂背後,卻見悲傷的沉重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4)

整體架構其實只是一場台灣傳統喪禮的紀實,導演透過那些和現代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不合時宜的儀式放大搞笑,外加台灣風土人情所衍生出來的笑料,讓原本觸及死亡和分離這樣嚴肅主題的這部電影,卻顯得輕盈詼諧不少。不過,感傷總是潛伏在一次次進行儀式準備時,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如今只記得舊人笑;也總是
潛伏在另一段旅程開始的某一天,悲哀才莫名地突襲我們的心。這是父後七日。



儘管導演在收回岔出去支線的功力,尚待加強。但是仿造喪葬五顏六色的電影色調,以及運用漂亮的敘事手法,呈現出歡笑背後,那難以承受的悲傷情緒,算是又開啟台灣電影另一種不同的面貌。縱觀整部電影,說穿了,不過是一連串台灣傳統喪葬的準備及執行過程罷了,但不僅表現出那跟不上時代的誇張荒謬,以及道地台灣的風俗民情,更從中娓娓說出了對父親深深的思念。



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導演雖寫實地呈現出整個儀式的過程,卻把過程中讓人不知所措的執行,或笑話,或剪接將之集合等,誇張地呈現出來,更突顯出這樣的儀式,是多麼地草根性十足。不過要說最荒謬的,不是這些繁瑣,又不明所以的儀式,而是某些事不關己的人的哭天搶地,如孝女白琴;而是大半輩子沒接觸過政治,卻在死後的葬禮,染上政治的色彩......



也無怪乎,應該是都市小孩的表弟,是如此的好奇,問東問西的,甚至因為夠新鮮,而成為他畢製題材;即便可能一直住在鄉下的哥哥,感覺也有點莫名所以地不知所措。這些那些的疑惑,或許也都是每個人曾經有過的好奇經驗。但,這樣的儀式,卻在不自覺當中,成為我們的支撐,我們的療癒,藉由別人的眼淚來宣洩自己無處可發的鬱悶情緒。同時也有可能是我們的救贖。



在令人不禁會噗嗤,又冗長的儀式當中,悲傷的情緒可能被磨平,而不再起伏,漸漸地無感;導演也順便藉由這場喪葬,帶入了傳統風土人情味:婆婆媽媽只要坐下來,嘴巴就開始不饒人;長輩總是要對別人家的儀式處理得如何,指指點點等等;或者是等待過程中的無聊而尋找樂子,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沒有人死去一般。殯葬過程
好像讓人抽離出來,死亡顯得不具真實感。別人的表演,竟成為自己頓時無感的偽裝。



甚至是準備過程中,三不五時地藉由一項工作,回憶起老爹和自己愉快的相處過程。那些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一般,充滿著歡笑,叫人如何悲傷得起來。唯外人如觀眾,斗大淚珠,早已不知不覺中,滑下臉龐。不得不順帶一提,本部電影音樂之講究,完全符合搭配畫面所呈現出來的意涵以及精神,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利用各國民謠,或歌曲,也讓故事本身的傳統,和歌曲的國際化,形成一種有趣的衝突。



雖當下,喪禮總讓人有脫離現實的狀態,但,人總是在儀式過後,展開另一段人生旅途的某一天,那死亡的真實,才會悄悄地爬上心頭,才開始觸摸到失去某人的事實。原以為自己已經忘記,或無感,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始終惦記著死去的人,感覺好像一直環繞在自己身邊,守護著自己,不曾離開,就如同電影最後煙霧繚繞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