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內戰波及到教會而讓大家面對死亡的威脅,難免總會感到恐懼,但一首首頌歌所帶來的啟示,自給自足努力地生存下去以及不厭其煩地守護著村裡的健康及信仰,他們堅守自己所認定該做的事,縱使讓自己的處境尷尬,但卻以最大的胸懷,包容這些恐怖份子。最後的雪地行走,平靜中見證其堅定力量及殉道的精神。這是人神之間。
改編自1996年,在阿爾及利亞所發生的法籍修士遭挾持的真實事件,俗稱『提比鄰事件』,這場事件和90年代開始的阿爾及利亞自身的內戰有關。在電影中,對於內戰的來龍去脈,並未多做詳細解釋,甚至僅以零星幾個較為暴力的場面或新聞畫面,並藉著村民們對衝突的討論一筆帶過,若沒看簡介,看著前半段,或許難以進入狀況,不過其實導演是一步步不疾不徐地,按照時間軸順述呈現的,因而隨著劇情演進,故事也於焉更臻完整。
包括對這內戰情形的概略,漂亮地利用兩場兩造勢力分別走訪修道院及和修士對談的場景為代表,就算不了解背景,卻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修道院之外的世界,正由兩股龐大的勢力,扞格衝突著!包括內戰和這些修道士生命危險的關連性,也僅僅用一場和總統直接的對談帶過,儘管尚不是那麼清晰,但聰明地避開政治敏感之處,然後以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家原本是法國殖民地的背景知識當做基底,最後再靠著即將步入終局的挾持情節補完,因而對劇中修士的擔心終能體會。
只是即使是不停地和神親近,不斷地藉由信仰來強化自己的心靈力量,但這些修道士終究是人,在面對隨時隨地可能被恐怖分子攻擊,進而有死亡的危險情勢來看,恐懼在所難免。導演以對比方式將這樣的處境,有趣地呈現出來:三不五時穿插著頌歌於情節之間,既是平日對神的奉侍,感謝神對自己的引領,也隨著日益危險的情勢,那些歌曲也像是安撫對危機的心慌,卻仍存在著因為不關自己的事還面臨最大死亡危機的狀態,除了攙有不甘心不願意後悔的情緒在裡頭之外,也是因為對死亡的未知恐懼所致,讓修士們感到惶惶不安,而不斷地招開內部會議選擇離開或留下,深刻反應出他們的不確定。
除此之外,那場和總統對談的戲,其實對於「留下來」這件事,也透露出必定會牽扯入許多複雜的政治問題。撇開害怕不提,基於政治立場,離開或許是上策,但他們最終想到的還是所服務教區的人民。在導演的敘事中,前段看似沒什麼特別地描述著這個修道院一般的日常,其實是想要藉此表現出這個修道院帶給當地居民相當強大的信仰力量,包括生活、健康上都仰賴著這個修道院,即便隸屬於不同的宗教,但仍是不可或缺的支柱。一旦像修士他們時常聆聽神的聲音的人,都無所適從了,甚至總有一天腳底抹油,那那些教區的朋友們,又該如何是好呢?
或許在那些修道士的心中,這一切都是在神的帶領之下才決定自己去留,但從職業道德的角度想,或許修士們也體認到,自己正是因為像棵樹一般,就像劇中所比擬的,有讓鳥兒們棲息的任務,所以更要根深蒂固,作為這些鳥兒們的依靠,一種既然從事這樣的志業,就應該要有這樣覺知的魄力,倒也給予觀影者如我,對於在宗教之外的職業責任,很大的啟發。即使修士們因著無論是敵方、我方都提供協助上的依靠,而遭人議論。
前述幾場營造出內戰兩方對決緊張感的情節,亦說明了修道院的中立立場,但卻也無奈地讓敵對方起疑及讓曾經遭遇迫害的人民們感到困惑,只是他們無非單純地在保持自己的立場之餘,恪守教義地為幫助他人而幫助罷了,一如他們協助教區的人民一般,從事上帝賦予他們的責任而已。就是因為如此,即便遭遇不測,或許是自己的大限之期已到,也是難免一死,但在死亡來臨之前的前一秒,不管人言可畏,都仍在堅定貫徹著自己所該做的,努力活過這條生命最後的每分每秒,如此平凡無奇的腳踏實地,或許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
這可能也是導演選擇這樣呈現故事的原因,一來主場景本來就在修道院之中,二來也表現出不管國家再怎麼騷動,這裡仍舊相當平靜的意象;不管有多少外在條件逼使自己做出另外的決定,雖然曾經一度慌亂,但內心仍相當地堅定著朝著自己原本就該繼續走的路走下去。因而享受著的最後的晚餐,最後以固定鏡頭凝視著他們靜靜走在雪地上的場景,總傳遞著一股強大又篤定的力量,讓人無法別開雙眼,別開內心地直接濡沐其中的如鋼鐵般厚實的心理素質;同時也不忘寬容,溫柔敦厚地包覆那些讓人難以招架的恐怖行動。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123]人神之間-Des Hommes et des Dieux:信仰的力量與應盡的責任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117]阿蒙正傳-I Rymden Finns Inga Känslor:不自覺地竟已成長不少
故事其實再簡單不過,是場弟弟幫哥哥尋找速配女的過程,同時還附帶一個先決條件是該女生也得喜歡自己才行。會有這樣情節開展的原因在於哥哥女友忍受不了亞斯柏格症弟弟的習癖、人格特質,憤而離開,造成原本維持平衡的關係打亂;弟弟難以忍受地只想回到過去,同時也希望哥哥不再那麼心傷。透過如此順敘的故事情節,編導慢慢地將亞斯柏格症弟弟Simon的個性及生活上的特色,還有他自己的小小宇宙側寫完成,順便也交代了各角色的關係。
雖然整部電影主要是從第三者的角度來描述,不過部分情節上,導演採用Simon的眼光,自述式地去看待這世界,試圖揣摩著這類孩子內心的那一方天地。正因為如此,對於劇情內他人所為在平常人看來或許天經地義的事或普通的特徵,以Simon的方式來看,卻是被放大突顯的,而讓這樣的情節充滿著具有諷刺性的幽默在裡頭。另外也是因為劇情多半圍繞於兩位喜歡著並大力幫忙Simon的角色,哥哥和Jennifer身上。所以觀賞本部電影的絕大部分時間是相當輕鬆、溫馨的,且有些情節及台詞擁有別具心裁的創意,讓人忍不住想讚嘆。
從旁人,如觀影者的我們來說,可愛歸可愛,但身為這些孩子的家人,又有什麼樣的心情呢?打從父母無能為力進入Simon的內心世界開始,他們和哥哥女友這些配角的安排,便帶出了無奈的傷感,特別是在一片歡樂氣氛的映襯下,更有所突顯。尤其電影所專注的主軸裡,哥哥女朋友的離去,讓哥哥意志消沉這件事,更帶出身障者家屬即便再怎麼想透過自己和身障者的良好關係,進而保護他們,但卻在有些時候,落的自己無奈,更甚者,經常是兩敗俱傷的狀況。
第三者Jennifer的出現,一方面讓Simon如此純真,不顧一切幫哥哥尋找真命天女的舉動,對Jennifer起了內心療癒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和哥哥的對照。兩者雖然都喜歡Simon,不過哥哥因為太了解Simon了,知道他所有的禁忌以及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所以雖然不算是保護過度,但總因為事先的預防,限制著Simon的可能性;反觀Jennifer因為不熟悉而不停地試探,因而常發生讓人捧腹的情節,但卻充滿好奇及有趣,取代對未知的恐懼,讓Simon在與Jennifer的社交圈中,如那場小週末的姐妹聚會,似乎突破了自閉症者本身的局限!?
當然電影中部分轉折情節,是有點理所當然,稍嫌容易,整個故事裡頭也見到為了讓故事順利發展的刻痕鑿鑿,但瑕疵無法掩蓋故事所傳遞的那種兄弟之間情感的深厚以及整個事件對Simon所造成的情感撞擊。當然,正如同哥哥所說的,終究Simon會有這樣的舉動,完全只是為了自己,但經過Jennifer的提點,換了個另外的角度,讓這樣一位在社交上有障礙的孩子去和眾多的他人互動,還執行了一個算是有模有樣的計畫,對於親屬來說,不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嗎?
原來他們在關愛之中,含辛茹苦的拉拔下,竟不只在生理上有所成長,連在心理上也長那麼大了!回溯這部電影的前半段,不論是主軸時間點上,或過去的點點滴滴,導演用其獨到的藝術品味,包括明亮的色彩及場景的構圖,讓哥哥陪伴於Simon一旁的場景,充滿著溫馨及愛的氣氛,彷彿全世界Simon似乎只剩哥哥如此了解自己,可以和自己好好相處了。正因為如此,內心不自覺地對Simon之於哥哥離去,不欣賞自己努力的痛徹心扉心揪,以及對於哥哥最後在Jennifer協助下發覺Simon的成長,兩人並交到Jennifer這位好友的結尾,如此感動。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122]更好的世界-Hævnen:傳承良善力量以聚沙成塔的期盼
以學校霸凌事件出發,推及社會,甚至國家間,並行對照著存乎本質類似的欺凌的丹麥及非洲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還有大人和小孩的視野歧異,各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著某些人的不義,但發現其實殊途同歸的尊重生命。以暴制暴或許只是尚未成熟或說人性幽暗的表現罷了?!經過了關鍵性的轉折,可能會被迫一夜長大,而改以更理性平和的手段去處理事情,但人心的險惡真有那麼容易消除嗎?但求如此正面的精神,能聚沙成塔,讓我們得以期待更好的世界。
這部電影比我預期的還具有更豐富的層次。以對學校霸凌者的反抗為基底,往外延伸至整個社會或許也始終存在著,藉氣勢壓人來恫赫威脅,用拳頭或傷害別人來解決事情的情況,同時此故事裡的這些場景的言語欺凌中也透露著外來移民之於本地人的少數而被排擠的狀況。當遇到如此蠻橫不講理,或以捉弄別人為樂,絲毫未顯罪惡感,或仗勢著龐大勢力及大塊頭,逞凶鬥狠的人,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那麼好回答,Anton和Christian恰為對照。Anton說著精神勝利法,讓對方自討沒趣,他們就輸了,但沒做什麼不利於對方的事,卻被對方連呼好幾個巴掌,實孰可忍孰不可忍;那就像Christian先下手為強地以暴制暴,讓對方永遠不會找你麻煩,並還可給他們嘗點苦頭,甚至免於後顧之憂也不錯,只是難保不會觸犯到少年法,且無事地落幕後,食髓知味所招致的後果,卻叫人難以承受;至於靠別人解決,似乎也因他人未親身經歷而讓事件並未直抵核心地解決,就像校方在這方面,只是百無聊賴地但求息事寧人一般。
導演應該並未想過要批判,僅是將這些事件,藉由故事的演進,完整地呈現著經過與結果,讓觀影者感受到其中試圖和平解決,以德報怨,似乎只是冠冕堂皇,不著邊際,同時也感受到復仇的力道,終會在某一天以某種形式,反撲回自己身上,就像故事後段那火藥炸車所招致的結果。如此進也不是,退也讓人不甘心的令人猶豫的狀況,和導演所安排的另一條在非洲的支線,互相呼應。
這是一條相當具有衝突性的敘事線。滿懷著關懷人之心地前去非洲幫助當地居民檢查身體並診療疾病,但某次的病人竟是當地無惡不作的惡霸,自己也常看到只為一時賭性而遭到他割剖的懷孕身軀,要醫治或否,實為兩難!Anton最後力排眾議,以身為醫生的職業道德作為判斷,只是當惡霸以言語羞辱著回天乏術的病人時,那份對生命的踐踏,讓Anton理智斷了線,搔動本已相當憎恨他的民眾的心,然後自己就這樣怔怔地望著圍攻惡霸的人群背影,無形地間接成為以暴制暴者。
縱使面對惡勢力所作的應對不盡相同,但Christian的行為動機是與Anton身為醫生的精神相互呼應的。其實起初對於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描述地不夠深刻,不慎滿意,直到後頭Christian對著父親關於母親死亡,不諒解的怒吼才窺見其因為經歷過被放棄的生命,才對踐踏別人生命這件事感到光火,因著如此移情作用,所以他無法原諒那些草菅人命的人,包括自己的父親。只是Christian僅顧著被欺負的人,並尋求最快速且解決成功比例甚高的解決方式;Anton則以更宏觀、寬容地將這份尊重擴及到加害者身上,唯加害者本身是否會買帳是個未定數而已。
Anton到非洲行醫的這條支線也將故事範圍更擴大到國家關係上,似乎隱隱指涉著國際間因權力、勢力關係的不對等,以及依附倚仗強權等等所存在的問題;當然對惡霸的仇恨所引發的圍毆,也讓整個故事不單純只是排外所導致的暴力,更是群體對少數的暴力,自以為高人一等者對其他人的欺凌等等。而世界上無數的戰爭不也都根源於這些人性的幽暗所引起的開始還有落入無限循環的冤冤相報,及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嗎?
和Christian未考慮到後果的行為不同,Anton就像從戰爭學過教訓的人們,試圖以德報怨地去處理這些紛爭,以避免兩敗俱傷,就好像而今並未存在著世界大戰一樣,但不幸地是尚且仍存在著零星的戰爭,尚且仍存在著上述讓人難以忍受的霸凌,就如同故事裡仍見其中因個體的不同所導致難以瞬即感化的無奈還有自己因而被激起的,和加害者無二致的邪惡。
不過結尾Anton救回Christian的結局,儘管可能無可避免地讓使朋友陷入危險的教訓而有所改變的Christian,宛如墮入輪迴般,重複著與Anton相同的歷程,總不免壞心地感到些許對這樣以平和化解干戈的手段的挖苦,但因為如此而希冀得以傳承下來,點滴的良善正面力量,仍是有可能匯聚成主流的,這或許也是導演對此世界能因而有所改變的殷實期盼吧!?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121]最後的美麗-Biutiful:身為父親的最後責任
翻開導演過去的作品,皆以多段表面上看似不相干,但其實卻在劇情演進中逐漸產生關聯的人們的各自故事結構而成,且每一條線都試圖以不同的情境,去表現相同或接近的命題。這部電影在編劇不再是前幾部作品的合作夥伴下,改採單一核心的敘事觀點進行,感覺上似乎只是一個父親為了給兒女們更好的生活,不斷地分身,彷彿千手觀音般地,處理自己妻子的病情及非法移民的處境,不過卻和前幾部作品所呈現出來前述的形式、韻味,有異曲幾乎同工之妙。
其實有點和原本對這部電影的預期不同,以為會是『Hereafter』外加情感過於氾濫、傷感的父愛電影,不過卻發現並非單純專注在爸爸Uxbal對兒女們消極地不捨告別,反而繼續操著自己本行「事業」賺錢。因而跟隨著Uxbal的腳步窺見比他還要低下階層的人群:中國和非洲移民為了追尋著更為安定自由的生活,非法來到他鄉,在不見天日的灰暗谷底,不斷地努力著。只是當這個主軸故事越到結尾,卻也在其中各自的人際關係裡,提取出了關於親子愛的相同命題。
Uxbal這個角色其實挺有意思的,情緒相當複雜。一方面利用這些在異國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人們獲取違法利益之外,又無法保證他們的人身自由及安全,甚至間接地一手摧殘了幾十條人命。後者雖然不是故意的,但若能不省那幾個錢飽足一點私囊,或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慘劇發生。另一方面,卻對這群人當中的親子檔,給予他們特別的照顧。
有趣的是這兩對親子檔都處於父親缺席的狀況中,呼應著和自己年幼,父親就不在家的艱辛並對他們產生同理。也正因為自己過往記憶及看見父親屍體的不堪,還有對父親的思念,因而在來日無多的情形之下,為了子女們,彷若不要命地鋌而走險賺錢;亦試圖和似乎有努力控制自己病情的妻子,重修舊好,增加一個他們可以被照顧的機會。如此身為一位父親所做努力的情節安排,和兩造移民裡父親角色在家庭中,承載著經濟主要來源重擔產生緊密關聯,而那份對兒女的愛,讓Uxbal也對因為意外死去兒女們的雙親感到可以理解,並懷抱著無限傷感。
無奈的是許多事情並未能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進行,包括死亡,有時候就這樣毫無預警的侵襲,措手不及;而人這樣的生物,即便是滿足了慾望,也能有違背當初協定的舉動出現,如那收賄的警察,或過於脆弱地無法承受分離,如同志戀人及Uxbal的妻子。導演將死亡還有晦暗的人性當成佐料地放入這部關於父愛的電影之中,讓原本單純努力對家人付出的連結,變質,斷裂。
最後,我們無從得知移民者們的父親是否安然無恙,是否重返家庭的懷抱,我們也無法確定Uxbal的遺志是否有被確切執行,但這個故事當中的每個父親都鞠躬盡瘁了,總有種外面世界再怎麼沒辦法控制,終究身為父親者仍無論如何,盡其所能地至少讓其他家人獲得簡單的安頓。是種從社會如此低階層的晦澀谷底當中,仍奕奕地散發出良善光輝的耀眼感,這樣反襯的效果,餘韻繞樑。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120]又一年-Another Year:相形之下的難堪
當『天使薇拉卓克(Vera Drake)』的主角Imelda Staunton現身於電影開頭時,我還以為她是擔任一個重要的演出,甚至想像著這個角色對主角的工作,進而對後來的劇情有什麼大影響,但卻發現幾乎不相干,且也會察覺到整部電影的結構就是如此,事件之間似乎幾乎沒什麼相關地有點鬆散,只是記載著這對主角夫妻Tom和Gerri生活上的點滴。照一般戲劇常理來說,主角本該是最有戲,最具轉折張力的,但在這個故事當中卻始終如一的幸福,沒什麼變化。
不過這便是劇本巧妙之處。透過這對夫妻和朋友的相聚,看似稀鬆平常的談話,卻看盡其中一些朋友於歷經風霜及歲月摧殘後,對生命的無可奈何。或許開頭的那場戲,其實便是接下來充滿對照的劇情的預告吧!?這也映襯出這對夫妻所過的生活雖然平凡,但比起朋友或親戚們的境遇,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或許正是大家理想中的幸福。不過換個角度想,也突顯出這些朋友、親戚的困窘。
Tom和Gerri就只是從事自己的工作,整理著屬於自己的一方小農地,感覺恬淡愜意,未曾使力,但某些人似乎總是逞強著。人總是在兩人以上的公開場合裡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狼狽樣,而試圖讓自己看起來很好,但內心總不由得著急,在偽裝的同時,卻也不自覺地顯露出急切的一面,反倒讓舉止顯得尷尬,情況糟糕地甚至讓自己失控,險些使得身邊最重要的關係崩毀。故事中的Mary和Ken便是其中明顯的例子。
有趣的是這些在季節流轉下,所發生的一樁樁事件,幾乎都發生在吃飯的聚會上。餐桌上你來我往的言談之間,好感度的消長便透過言語成群結黨下,見真章,在平淡無華的戲劇之中,增添了許多張力;聚會同樣地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更因當著眾人之面,一旦成為注目的焦點,且是偏為負面印象那種,焦點本身所承受的壓力更是無與倫比,畢竟影響著大家的觀感,也影響著聚會的氣氛,更烘托出自己的格格不入。
Tom哥哥的老婆死去那場喪禮後的宴客便是其中一場將關係浮上檯面的絕妙場景:Tom一家分別以自己的立場角色出發,輪番安撫哥哥兒子的戲,既是表現出Tom一家的完整關係,也是對照著哥哥家的不圓滿,並將多年來橫亙於父子之間,難以消弭的嫌隙,活生生血淋淋地攤在陽光底下,尤其是不認識者眾的面前。儘管事情真相並未還原,也因為不是重點,但在衝突火爆的言談中,倒也窺見過去的不睦及怨恨。
人生而在世,在步入遲暮之年,即將行將就木之際,所企盼得不過只是一點點的小幸福,但強摘的水果不會甜,過去所遺留的疙瘩很難抹滅。導演透過刻畫幸福夫妻周邊的人事物,對比出相形之下的難堪,同時才發現原來幸福的擁有並非易事,無法強求,卻也可因自身疏忽讓原本掌握在手中的小小幸福變質。如此,Mary和Tom的兄長的狀況可說是同病相憐,最後安排他們聚首確實有一番巧妙。
不過導演以Mary難以融入Tom和Gerri一家子餐桌上氣氛的侷促不安貌嘎然做結,顯然並未試圖要給予救贖,正如同未讓Tom的哥哥和兒子和解的橋段一樣。很多事情一旦過去就過去,想要回復以往,就只能於演變至今的狀況下做努力,但絕大部分,彷若困獸之鬥般,似乎怎樣都是徒勞。只是既然時間的流逝帶走一切,當然也能將所有關係帶回:雖於如此窘迫的場景作結,但另一方面,或許這是另一個開始,留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即便是個會讓人想遠離放棄的開場,但誰知道,再過了一個寒暑,事情又會怎樣呢?一年總是這樣不知不覺又過去了......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119]說謊的男孩與壞掉的女孩-嘘つきみーくんと壊れたまーちゃん:創傷後壓力症候的純愛無敵
以輕鬆可愛的基調成篇,背後所隱藏的竟是過去一個殘酷人倫悲劇的社會事件,其心理創傷也影響著主人翁至今的邊緣性人格及怪異的舉動。儘管和現在這個時間帶上所發生的連續殺人事件的關連性以及兇手為何有這樣反社會的舉動有點交代不清,不過這應該是導演選擇的結果,純粹是為了展現出那份男孩努力守護著女孩的心,可愛單純之餘卻又痛苦難堪地讓人心碎。這是說謊的男孩與壞掉的女孩。
這部電影其實有個根本的問題。試圖想要描寫偵辦現行連續殺人事件的刑警,察覺到和多年前某樁案件的關係,並根基於此讓故事得以繼續進行下去,但電影中並未提供太多兩個案件的線索,而縱然最後劇情證明是正確的,但卻總覺是否過於天馬行空些,也當然最後對於該殺人案件的解決,就顯得莫名奇妙,即便導演因為如此在前面安排該名兇手不著痕跡的出現,算是暗藏一個伏筆,但可惜的是戲份少到覺得這樣的安排反倒顯得有點刻意。不過個人卻認為這是導演選擇上的問題。
導演將故事的重心全部擺在みーくん身上,以他對まーちゃん完全付出的愛為主軸,因而雖然大抵還是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鋪陳故事內容,不過卻是以みーくん的見聞,帶領著觀影者旁觀著和班上同學有段距離,似乎離群索居的まーちゃん生活,也因而就看到まーちゃん晦暗的一面,並承接著綁架及連續殺人事件的劇情,營造著觀眾對まーちゃん,甚至因為みーくん的言談舉止,而也對みーくん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不過當導演以平行穿插過去綁架事件的手法時,驀地對兩位主角升起一股同情心。原來過去尚年幼的兩人,竟經歷了不單純只是綁架,而是一連串衝擊甚而蹂躪著他們情感的殘忍歷程。這樣的創傷延展至今,也就不難理解兩位主角如今不安又騷動,甚至是詭異的舉動,特別是まーちゃん情緒來去的迅速以及犯罪。導演漂亮地利用剪接手法,將現今的場景和過去的交相融合,既表現了駕馭時空跳躍流暢度的遊刃有餘,同時也將過去事件於如今的心理刻鑿下如何的烙印,做了呼應。
當然,兩位主角青春洋溢及部分可愛的舉動,甚至其實算是很嚴重的綁架情節也仿若兒戲般,還有音樂所營造出來的輕鬆氛圍,也更映襯出過往對他們的殘酷。まーちゃん和みーくん宛如小孩子永遠不想長大的靈魂仍被束縛在已經長大成人的軀殼之中,尤其是まーちゃん。夢魘幢幢,精神上的不穩定,唯有みーくん對まーちゃん敞開了大大的安全保護網,承載著各種旁觀者眼光看來的錯誤以及自身的創傷壓力症候,看來是多麼地充滿著包容與愛阿!
只是一旦謎底揭曉,みーくん對まーちゃん保護的愛,卻也讓眼角蒙上一層薄霧。帶點父債子還的傳承宿命,對小女孩的抱歉,卻也日久漸生情,但怎麼樣也進駐不了小女孩心中的地位,因而他無法克制地偽裝,說謊,只求能繼續待在女孩身邊,是種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愛,但卻也小心翼翼,提心吊膽著謊言的瓦解,畢竟真相若被察覺的話,みーくん是否會被まーちゃん繼續允許待在身邊呢?
無奈事情總是無法朝著自己所想要的方向發展,不過這部份導演也持續著整部電影避重就輕的基調形成,不過對我來說,其實都了然於心這樣的情節,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接續到最後的諒解,並一如導演自始至終執著於以這段情感為核心的描繪,縱使周圍的輔助情節可以做大,讓整個故事可更臻完整,成熟,不過默默守護在一旁,純純的真愛終究還是跨越、克服了那道真相所造成藩籬的開心結局,似乎才是導演更想要表達的吧?!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118]啟動原始碼-Source Code:如果科技給了人機會
以進入別人記憶殘影的系統為基準,並放入平行世界、電腦程式語言,或說記憶產生模稜兩可地帶等等科學概念而構成的這部電影,儘管未必了解其中細微的理論,但運用周圍每個人於工作上都曾經擁有的共同經驗:利益體制之下的身不由己,引起共鳴;更在最後,透過主角兩位的意外,表現出對生命的懺情。只不過Goodwin的角色深度,被選擇犧牲掉,還有前頭編排的單一,都是一大憾事。這是啟動原始碼。
開場便是一個謎團,未知的人,未知的火車上,爆炸,換個場景,一切又是未知,這次好一點,原來只是記憶遺失,然後在毫無線索之下,需要找出那爆炸的起因以及引發這場爆炸的人;又時間緊迫,無奈地只好一次又一次,甚至有時毫無防備地經歷著似曾相識場景的穿梭,一直做著讓人無法理解的怪異舉動,反覆地受到爆炸的撞擊。對於這些,怎能不質疑?雖然上層解釋了概念,但和最後記憶的不吻合,未解釋到疑惑的核心,如何接受?卻仍舊得在那冠冕堂皇的愛國主義口號,拼命被勸進為國效力之下,不能違抗,直到任務成功結束為止。
順著主角Colter Stevens職業軍人的身份,最直接的聯想便是在戰場上的軍人,無論如何都得聽命指揮行事,軍令如山,從不能有丁點躊躇懷疑,不能有些許打破規則的想法,只管完成任務;也不禁間接聯想到以利益為重的資本主義底下,不論是龐大組織如整個世界,或小到一座公司,總無可奈何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是良知,從事各樣有利於體系獲益的活動。呼應著最後一幕,當一切產生連鎖反應後頭兒最直接的反應,讓前面的情節總覺穿上諷刺的外衣。
最處於尷尬情況的,或許應該是Goodwin。知道一切真相,但又得對Stevens保持秘密,那種介於上層和下屬之間,進退兩難的情況。可惜那份糾結情緒的戲份似乎被犧牲掉了,讓中段轉折,那份決心要解脫Stevens的心意,似乎稍嫌薄弱,以致電影結束後,僅覺這角色似乎只發揮了讓新科技有發展性突破的功能而已,不然總感這個角色其實具有人道關懷的精神,帶點對生命未竟遺憾的同理:一次又一次讓這原始碼記憶重洗又復甦,循環於痛苦衝擊的過程,實在無比荒謬,為何不就讓死者安息呢?
不過這都只是配菜幾碟,構成主要劇情的科技概念是相當繁複豐富的,不過其實也可以將之簡化成利用8分鐘的記憶殘影,來回時空之間,尋找犯人,每次回去的細節不同或許只是記憶的不可靠所導致。可惜的是多次以,尤其是前半段,相同的剪接手法處理時空穿梭,稍嫌無趣些,幸虧瑕不掩導演對於後段環繞著找出炸彈客的情節以及不經意得知自己狀態的衝擊等多重複雜心情的駕馭,讓人目不暇給,當然也是懂得將重複適可而止。
不過想必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即將步向終局的那場Stevens和搞笑演員打賭,搞笑演員使盡渾身解數讓全車廂人盡情歡笑的定格場景的巡禮。那一時候,大家的笑容都顯得好美麗,呼應著就在不久前Stevens對Christina,對車上乘客所傳達的與其抱怨,倒不如珍惜當下每一分每一秒的大道理。或許也是Stevens對於無法把握生命,好好向父親傳達自心意的懺悔,在這意外頻仍,甚至有時是自己不可抗力的遺憾,如劇情所環繞的那場火車事故,隨時可能往生的世界裡。
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兩種應該是相反的感受,其一是前段提到,資本主義及科技在人心欲望無窮盡的驅使之下,所產生的壓抑又帶點乖誕感的現象,卻在另一方面感受到人性善意的光輝,或者該說是對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個交代,藉由電影中所提及的科技去達成。甚至最後所設計,感覺很神妙,好似混沌理論存在於平行世界之間的概念,或者在未來會被賦予新的專有名詞也說不定的情節,應該是衝破目前科技的局限了!?似乎也可以說正是因為電影才具有如此想像力,相當具有劃時代的遠景。無論如何,興許這個故事希望人能夠珍惜生命的寸寸光陰之餘,似乎也隱隱暗示著,人心有多麼遼闊,科技似乎就能走到如何,不可限量的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