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718]택시운전사-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讓全世界都看到光州運動

沒有實際看到,被漫天謊言矇蔽,還真不知道勢態淒慘無比,難怪主謀者無所不用其極地防止走漏消息。本部電影以真實事件-南韓光州民主化運動為藍圖,述說著一位計程車司機為了還清房租,而未究緣由地從中攔截乘客,載著想報導光州發生何事的德國記者前往目的地所發生的故事。其間從無知想逃避,到看清事實後,於心不忍,並與當地計程車司機一同協助記者,讓濫殺無辜被全世界都看到。這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金先生一開始是有目的性的,他不像光州的計程車司機具有救人的使命,楔子更以他的家庭狀況起手,讓他數度反悔此趟行程,試圖遠離此攤混水,甚至在影像資料一度告急的狀態後,幽幽地說著自己其實是虧欠妻子、女兒的壞人。因此儘管他最後完成了任務,但一如中文片名,他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這只不過是他的職責,就像他後來又再度返回光州決定跟隨德國記者的發言,互文記者要好好地完成報導,讓大家都看到真相一樣,所以最後他謙遜地留下假名,假的聯絡方式,因為除了不讓自己的女兒受牽連之外,這一點也不重要。

開頭也隱含了光州以外的人,因為事實被掩蓋,而對事情的不了解。原本認為金先生單純就大學生的脫序行為而感慨一代年輕人不如一代,當然後來對光州大學生幾乎不諳英文口說也有所描繪,不過對光州毫無想法就想載客去該地,是否也說明了金先生或多或少受到媒體被政府箝制的影響呢?這在之後報紙嚴禁刊登與光州事件相關的情節亦有說明呼應,甚至才離光州不遠的小鎮,竟也被蒙蔽雙眼到一個極致,對於經歷過殘酷情境的金先生而言,孰可忍孰不可忍,是再度回到光州的關鍵。

金先生心境轉折的背後因素,讓我想起在觀看《Fire at Sea(海上焰火)》這部紀錄片的感覺,同樣的一座島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情,儘管本質不太一樣,不過金先生就像紀錄片裡的小男孩,就像螢幕前的觀眾,甚至與光州事件已有距離的新一代相同,對於現在進行式一點感覺也沒有,唯有真切體會,唯有效應如野火燒不盡般,緩慢蔓延到自己身上,才正視議題的重要性,事態的嚴重性。或許被武力鎮壓至慘不忍睹的光州僅僅是個起點也說不定。

因而整部電影的氛圍從前頭略帶屌兒郎噹,甚麼都要揩一點油的魯蛇輕鬆氣氛,在進入光州之後,步步變調成隨時有生命危險的緊張,尚有目睹人被暴力對待的殘酷鏡頭,明明皆是良善,待客熱情的居民,從接待外國記者及從首爾來的計程車司機,可得此證,只不過為求民主,竟被如斯對待。導演毫不手軟地瞄準可謂屠殺的景況,催化包含金先生在內的觀影者的情緒,進而同理人民的奮不顧身。

這些人民尚囊括本部電影所聚焦的核心,也是韓文片名直譯--計程車司機,不單單是金先生的載客服務,光州地區的計程車司機們在運動期間,救人無數,並深刻體認沒有將光州事件散播出去的話,自己與夥伴們永遠是被誤會的一方,回應看到電視新聞亂報導所爆發的憤怒,凝聚力量成捨身護送底片出境的幕後英雄,包含冒著遺留下家人的風險。這或許也是得以在如此危險狀態下,存活下來的金先生將自己在這次行動中看得很小很小的原因之一吧!?畢竟自己無法留下來做些什麼,但至少讓大家看到真相。

關於光州事件的所有電影,也承繼了此部電影所有主要角色的起心動念:讓全世界都看得到此運動,並讓下一代也能認識到過去戒嚴的黑歷史,全因個人的自私,罔顧人民家庭的破碎,更甚將一切消息封鎖、隱瞞,粉飾太平,並強迫當事者完全沉默。事實上,暴力鎮壓民主化運動的事實,儘管有德國記者的報導,但也持續延燒了大約二十年,才有讓受害者終能瞑目的結果。南韓政府最後還是承認並正視如此晦暗的過去,而與此運動極為類似的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