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兒真誠自然又可愛的表演,叫人不喜歡這角色也難;即使未呈現出夫妻的相處情形,卻在劇本裡相互呼應地傳達了兩人之間深刻雋永的情感;除此之外,還有家庭羈絆之益發緊密,也藉由整頓動物園,使之起死回生的主軸內容,相互對照著。縱使萬事起頭難,但只要有愛,便能鼓起勇氣,不論是堅持還是放手,20秒之後新世界便就此展開;雖說某些部分處理的不夠細緻,但一家子同心協力讓動物園回復之前的榮景,也教人夠熱血,夠感動的了。這是我們買了動物園。
視角對準了母親缺席的一家子進入故事裡。就如同小女兒所說的,父親確實比起其他人的父親來得深具魅力,不過他卻即使面對鄰居的頻送秋波,仍不為所動,或許是因為單親家庭已讓自己焦頭爛耳,無暇顧及第二春,更有甚者,兒子的叛逆或該說無法走出失去母親的傷痛而形成的乖誕也讓父親束手無策,在工作又不是很如意的情況下,為了孩子們能安然度過失恃風暴,決定舉家搬遷。
表面上看似一切為了孩子,工作只是最後一根稻草沒錯,但有沒有可能也是因為太愛妻子,而遲遲無法走出喪妻之痛的關係,才有這次的出走及拒絕投懷送抱(或換個角度想,可以幫忙自己照顧家庭)的人於千里之外的舉動呢!?這部電影雖然未對夫妻兩人的愛到底多深有所著墨,不過卻透過父親的行為及話語表達了對妻子的瘋狂愛戀,那是種已經隨風飄逝,成為過往的人,因為被愛著而仍有曾經存在過的軌跡遺留在這人世上的關係。或因遺傳性基因的身體樣貌,或還是只敢停留在因逆光而模糊的臉部特寫寫真,深怕一旦按下滑鼠後一禎禎滿載回憶、清楚歷歷的照片會讓自己眼淚潰堤,以及直到最後才揭曉的應答方式。
不僅僅是夫妻雙方而已,整部電影充斥著家庭成員之間,或單純因著對彼此的愛,或因愛而所耳濡目染受到的影響,以無論有形或無形的形式,從自己的行動裡傳遞出來,並非直接地相互言愛,也不一定僅止於彼此的互動,且儘管存在著衝突未解或無法理解對方舉動的意義,但隨著故事的進行,編導巧妙地拆解之下,藉由重整動物園這項大計畫的主軸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填補家庭因失去所產生的裂痕於無形,逐漸感受到這一家子緊密的牽引,羈絆是益發深刻的,正如同此電影是從散沙般的開頭,越到後來漸漸地越成為堅固的堡壘。
對照著動物園的整理過程,實輝映成趣,從一開始的百廢待興到後來的欣欣向榮,同時應該也可說是種父親自身療傷的過程吧?!和動物園碩果僅存的員工相遇並一起工作的書寫中便有意無意散落著些許投射的補償情感,比如對年老病衰的老虎是否安樂死的決定以及無法對有憂鬱症並逃跑的黑熊用槍,暗示著對將死去妻子無能為力的時刻及對死亡的敏感,在此又再次說明了丈夫對妻子的濃情蜜意;此外,不知從哪裡開始和兒子談談,只好對也不知從何下手的動物園管理事務全力以赴,畢竟後者是有人幫忙而具體明確的。不過這些身邊事不是不為,而是因為太愛對方了,深怕一去碰觸或揭露心中的傷,那些埋藏在心中的美好與平衡就會打破而讓自己深陷痛苦,充滿罪惡。但真是如此嗎?
故事說到此才發現,或許這也是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無論是勇敢地放手或跨出去,抑是仍不畏艱難地堅持下去。一入正片便開門見山地昭告觀影者父親是位有冒險精神的人,這樣的特性也反映在即使得知自己將會買下動物園也義無反顧地去執行的情況,只是卻未能凸顯於個人形而上之處:依然惦念著死去之妻而並不夠具有勇氣地同兒子去談相關的事情。編導將主角個人自身的內在差異做了有趣的對比。既然大可無視一開始對這份工作的笨拙,甚至不適當到格格不入,之後還特別誇張化了工作人員及審查委員的嚼舌根和看好戲心態,點綴了些許輕鬆詼諧的元素於裏頭,卻也反映了門外漢之於這份工作的難度,還有困難是毫不留情地接踵而至的,仍還是刻苦耐勞地堅持下去,怎麼在情感層次裡不斷逃避,不願面對呢?
然後在與挫折不斷地碰撞之後,無意之間所發現的妻子的遺書成了最大的支持力量,是這故事中相當重要的轉折。原來即使不存在,其精神仍持續環繞在身旁,眷顧著生者。因此,這個故事從頭至尾都潛藏著和情節相反的對照版假設,我們無法斷言選擇另外一方,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但就讓觀影者回溯到故事的最開始,假設父親沒有鼓起那20秒的勇氣就放棄了情感,如今兒子和女兒就不會站在這個地球上用力呼吸著,如果不是深愛著一雙兒女,也不會因此展開這一連串如夢似幻地重建動物園的故事,甚至故事因為死者之愛仍在繼續織造著。這其中關鍵非在於不斷質疑的怯步(why)而是來自於愛的篤定踏實(why not),因此生命於無形裡便會催促著人們繼續向前於該走的路上。
要獲得勝選,很多時候不全然在於政見有多好,實現率有多高,反而多在於是否有操縱媒體、煽動群眾能將他的票投給自己的能力,而這也就關乎選戰團隊裡每個人,特別是候選人的行為是會被放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下審視的。當然其中,陰謀的運籌帷幄,調度調配媒體及群眾的手腕大可編寫出一場場心機算盡,你來我往的政治攻防戰;不過這個故事從個人角度出發,深入淺出描繪個人之於選舉只是一顆棋,面對心中理想的崩毀及賣命卻慘遭背叛的命運,該何去何從。這是選戰風雲。
英文片名The Ides of March為3月15日,當天是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執政官凱薩被竭力維護羅馬共和政體,以布魯塔斯為首的元老院成員們刺殺的日子。後來莎士比亞將這段過程改編成戲劇,其中對於政治陰謀及群眾情緒輕易被操弄的內容,對照今日政治舞台上的權勢鬥爭,彷彿數萬年如一日地歷久彌新。電影如其名,為了勝選而和媒體保持亦敵亦友之關係,擺弄群眾於股掌之餘,以及與對方陣營的爾虞我詐,都讓競選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小心翼翼,不被任何人抓到一絲絲小辮子。
因而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的這部電影,著眼於個人在打選戰過程中的位置起伏,其視角打從一開始便瞄準在幕僚顧問之一Stephen身上,隨著他工作內容一窺競選團隊的運作模式以及和媒體打交道的手腕,也見其身陷情網及政治陷阱之中,呼應著莎士比亞在『凱薩大帝』這個劇本裡,焦點非上位者本人,而是底下輔佐者布魯塔斯面對個人榮譽及國家政權之間相互拔河的內心掙扎還有遭遇困境的心情轉折。
因為鏡頭是跟著個人走,從細節著眼,非宏觀於兩個競選陣營的勾心鬥角,所以可能在陰謀策略的呈現完整性上稍嫌不足,不過正是這種從個人觀點出發而無法綜覽整體的匱乏感,營造出了稍一不謹慎,即被扣上帽子而難以解釋的感覺:或許敵方陣營只是單純地想要挖角Stephen,Stephen單純想要刺探敵情,卻沒想到竟釀成讓自己背負上不忠誠罪名的災難;或許這就是敵營策略,相當了解Stephen和直屬上司的個性,設了個這樣的局,讓自己既取得領先地位,又讓對手失去主力之一,而永無翻盤的機會。
於是,個人就如此完全卡在選舉這樣奇特的機制之中,難以擁有自己的行為、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團隊的集體意識及包裝。這也是為什麼編導特別將候選人與妻子在車內的對話放入情節的原因,就在敵方陣營邀請了在州內呼風喚雨,可左右選情的人物擔任國務卿之後。候選人表露著自己的政見基準都得不斷地往下修正的無奈,不正呼應了本段前頭所描述嗎?為了得到人民的選票,只能挑選多數選民中意聆聽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政見都是必須經過篩選可以激發群眾投下他神聖一票的,有時甚至得牴觸自己的原則。
因而屢屢看到集會場景總是慷慨激昂,盡量挑起群眾每根熱血的神經;因而凡是有問題,非正式的公開談話都應該刪除,不再流通,或雖然正式,也得有所澄清;因而就算有甚麼好的政見,都得先擺一旁,先為了游移選票,主攻可能原本非為己意的理念......即使還是會尊重候選人的意見,但最後仍以幕僚的想法為主,如果想要勝選的話。真正未來掌握實權的人是如此了,更何況是在底下工作的人,一旦背離了向心力,一旦阻擋了勝選之路,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或根本不知情,即被撤換,不容置喙。
若將這個劇本解構開來審視,或許會覺得戀情的部分顯得有點刻意,但正由於是從個人切入的關係,反倒是順暢地無突兀感,畢竟Stephen只是追求他的愛情與性生活,他一開始也能公私分明,個人和團體切分開來,如果兩個人能換個場合相遇,應該就直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無須避人眼目;但公事的困境卻不斷排山倒海地壓過來,甚至牽扯到自己的私生活,本來這應該是兩碼子事,但心中始終信仰的理想崩壞之後,所有的富麗堂皇也顯得華而不實,而忍不住覺得一切反倒逆轉過來壓迫到自己,還有那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似乎自然而然地,不難想像地,後來故事的發展,即使導演刻意嘎然而止於Stephen對鏡頭的凝視。這樣想來,那場車內候選人和妻子親暱的對談場景也顯得諷刺。
演員的演技確實撐起整個故事的張力及情緒,導演更用鏡頭替情節氛圍加持,特別是攝影及取景所製造出來的陰影運用,如雨點打在汽車擋風玻璃所映照到Stephen臉上的陰影,逆光所製造的陰影,表現出煩悶,無處宣洩的情緒;如舞台後,大紅國旗下的兩個人影,商討著敵營所布局的策略,這是個人即將被吞噬的開始,劇情及影像兩相呼應著;如Stephen與候選人後來的談判對峙,陰暗遮蓋著一半的臉龐,表徵著雙方隱藏著深不可測的底牌,各自打著利於自己的如意算盤......等等。再加上選對了敘事角度,讓那些可能成為缺點的地方,反倒忠實反映了故事意欲烘托的感覺。而這些過程,就如同最前頭所提及一樣,是過往早已存在的活化石,從今爾後,仍持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