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應該是達頓兄弟眾多直指社會現實殘酷面的電影當中,較溫暖的一部,不過對於單純未見過世面的小男孩,迅即就將他丟入都市叢林之中,當寄託消失,當信任被背叛,當安全感被威脅,對於幼小的心靈來說,就如同那台腳踏車,曾經扎上了釘子一般,滿是傷痕,這世界相對仍是殘忍的。幸運的是世界上還有好人,雖然夢幻到彷彿從童話裡走出來,但也因為如此,這殘酷的世界,尚且透露著希望的曙光。這是騎單車的男孩。
電影中小男孩Cyril的遭遇總不禁讓我聯想到實際接觸過住在教養院的孩子們,雖他們可能已經待在教養院一段時間,較能接受住在教養院的事實,但事實上,對於見到原生父母的渴望是不下於Cyril的,而當知道父母忙於工作無法在某個特定的時日來見他們,那種失望又黯然神傷的表情,和Cyril的父親告知Cyril不要再見面這晴天霹靂消息所顯露的表情簡直如出一轍時,旁觀者那種想要幫助卻無能為力的心情,實在沉重。
然後看著Cyril受到社區不良少年的收買及蠱惑的橋段也總不自覺地聯想到那些的確容易誤入歧途,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們。儘管導演在這兩人初對手的情節設計,顯得刻意,但之後確實精準抓到了這類型的孩子們的需求:他們渴望被愛,一旦有人能提供給他們這樣的需求,自然而然地就容易被牽引。但這樣的舉動是帶目的性的,只是天真,沒見過世面如Cyril又怎麼能夠判別呢?且在故事圍繞著孩子心情的狀態下,對於只是寄養母親身分的嘮叨,觀影者如我自然地便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跟Cyril一樣覺得傳言只是空穴來風,一切都只是杞人憂天罷了,且管那麼多幹嘛!
這便是此部電影細膩之處,對準的是孩子的心情,用他的眼光來看待這世界上的種種,在基本的情感未滿足,避風港不完美的情況下,他只能不斷地和這世界對自以為的不公平碰撞、反抗,以滿足內心所缺乏,自己一個人地,沒有足夠能力判斷地,直到遍體麟傷。而那台一直跟隨在小男孩身旁的腳踏車,看似只是小男孩喜歡的東西,對於父親情感的寄託,但卻在故事進行的同時,發現腳踏車異曲同工地表徵著小男孩的狀態:時常被騎走呼應容易被牽著鼻子走;輪胎因外在因素漏氣呼應心靈被這充滿針刺的世界傷害;不良少年請人替他的腳踏車修好輪胎,呼應他的出現撫慰了Cyril的心......更加強了核心的情緒。
不過幸虧在這殘忍的世界裡,還有好人的存在,甚至好到有點不可思議的狀態,即便Cyril一度乖誕暴戾,充滿攻擊性,但好人Samantha竟可將自己幸福放下,宛如安全氣墊般溫柔地承受著Cyril所散發及所遭遇的猛烈撞擊。或許會讓人好奇著Samantha的背後有著怎樣的一個成長故事,或許診所裡初次相見那緊到喘不過氣的一抱確實傳達了相當分量的情感訊息。
不過一來電影是專注地從孩子角度出發的,所以Samatha的過去也就不須交代,同理,關於不良少年,我們也只有傳言,無法證實。這樣的處理更能讓Cyril對於Samatha和不良少年,這兩位都不太熟悉的人的對於自己所做的一切,更純粹地比較,不受過往事情的批判,其中好壞、愛與不愛高下立判,甚至也和拋棄自己的父親做了明顯的對照。儘管非得經過些過程才真正了解並能夠判斷箇中,真實而非表面的優劣,諸如曾經年輕過的你們、我們一樣;也才驚覺到原本以為只有殘酷一面的世界,尚存在著溫柔的一面,只是有沒有打開自己的心扉去感受體會而已。
雖然導演願意在這慘澹的時刻,讓陽光好不容易能從撥開的縫隙中灑落下來,不過最後還是安排了一計現實的回馬槍。內心想著不愧是毫不留情的導演,但對於孩子,導演似乎願意再多給他們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懷。當然經過這最後一遭,孩子是否已將教訓烙印在心中不再誤入歧途,導演徒留下個騎單車,離去的背影而未可知,但或許如同即使丟在路邊也沒人騎走的腳踏車一般(不像之前幾乎每停在外面必被騎走對照),也呼應著只是拍拍身體,摸摸鼻子走人的場景,Cyril應該已有所成長了吧?!我衷心期盼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