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同名舞台劇本,雖然沒有欣賞過該戲劇,但可以感受到編導應保留了原始的架構,以主角和其他角色,即家庭成員的一一對話劃分出各場景(各幕),環繞著開門見山的命題,一個回家任務--預告死期,來刻劃這一家關係的狀態。不過從機艙內到剛進家門的自白,過場音樂以及略顯尷尬的重逢,似乎早已提示了命題的永不見天日。
於是這部電影充滿了壓迫感。導演刻意大量使用特寫鏡頭,不僅呈現演員表情的幽微,這也相當考驗演員的演技,稍一不慎,就會失去味道的情況下,顯現表演功力,更讓劇本中那些彼此攻防的言語直接與觀影者短兵相接,彷彿將螢幕前的大家吸納成家庭中的一份子;又讓角色幾乎處在密閉的空間,情緒實無所遁形,切身感受故事裡家庭成員的心情,折磨得難受。
密閉空間的選用,具有巧思,代表著家庭成員的內心,而主角無論是主動或被邀請進入,皆象徵著試圖與之交心,惟徒勞。對方絮絮叨叨地築起一道銅牆鐵壁,主角精神不支地僅能神遊太虛,陷入回憶之中,試圖將所見所聞的一景一物和過去產生連結,而只有在那當下,主角與觀影者眾才能稍微從逼人的感覺解脫,卻也意識到已無法回到從前。
雖然說那些過往回憶無法完整地補齊劇本的架空,不過丁點的蛛絲馬跡,仍可以感受到導演試圖想要描繪的家庭光景,而這樣的氛圍,是相當個人且私密的,因而不確定是否所有人皆能產生共鳴。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不只是在外表上,也助長了家人間各自各異的心態,對主角。我感受到的是家人們想要真正的團圓,但離開這幾年的空白補遺,未解開的心結,在說與不說間,形成懸在半空中的微浮塵粒,既無法落定也未能消失的巧妙平衡,令人感到不夠爽快。
但不得不說,導演補抓的景況真實得一針見血,讓人心有戚戚,往往看得旁觀者扼腕心焦,卻仍未能切中核心。前一秒尚可與可謂局外人的嫂嫂侃侃而談,呼之欲出的真意,下一刻卻只能和家人打太極,不着邊際的謾罵爭吵,亦或冠冕堂皇,有所觸及,卻又什麼都不是,無怪乎是個坐立難安的觀影過程。
或許觀影者如我期望能透過這個故事獲得救贖,正向地希冀著在他們風雨飄搖的關係之間,豁出去般地一『說』方休,讓關係裡的藏污納垢一次洗淨。不過你不得不承認電影即現實,你以為在家人面前準備好說出難以啟齒的一切,卻在應對進退間,有了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找不到或失去脫口時機,就像劇末那隻找不到出口飛出去的鳥兒,只能在家中碰撞得遍體鱗傷,死期未至。便嗚呼哀哉,前後呼應地,家,的確不是個避風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