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影名為Frank,不過電影主軸其實落在Jon身上,從Jon的視角看待以Frank為首的樂團。但可千萬別以為這又是個毅然決然追求夢想,經過謀合、努力,最終得以開花結果的勵志故事,反而反其道而行,戳破Jon朝思暮想的幻夢,讓他面對自己相較之下無能又自以為是的窘迫,接受且認清真實又平凡的自己。
成長環境的侷限,讓Jon覺得自己的才能未被激發,而總感帶點懷才不遇的傷感,好像只能困在小鎮裡做著枯燥乏味的工作,但應該是天註定地讓他遇見了連團名都不知怎麼讀的另類樂團,即便一開始他們怪奇地讓人卻步,不過以Frank為首的追隨似乎也讓Jon看到了些許將自己才華淋漓盡致的舞台,於是Jon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豁出去了!
但Jon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正經歷一個認清自我的過程。他知曉Frank才是統一此團體的中心,因此努力將想法傳達給Frank,儘管Frank溫柔敦厚地採納,卻毫不留情地被其他團員拒絕。爾後,他以為提高樂團知名度就連帶地提升自己的地位,進而讓自己的創作獲得認同,但殊不知在這樣的過程裡默默地希望自己是團體裡的Frank。
這和後來帶著Frank頭套自刎的Don相互呼應著,也無怪乎最先開始同Jon搭話,且後來感情較好的便是Don,畢竟物以類聚,想要成為獨一無二卻只能屈就平凡,更以Jon後來去拜訪Frank一家人,試圖了解Frank這個人的場景補強概念。Frank的背景與大家無二致,純粹天生特別,而這點是其他人所無法企及的。這部分堪稱電影的第一個核心:覺察。
核心二:偽裝。Jon在社群網站裡優游自在,好似世界裡還有這麼一個地方願意聽他的傾吐,撫慰其孤單又沒人讚賞的心情,強顏歡笑地證明自己仍然存在。此對照了Don與充氣娃娃之戀,對應了Frank的大頭套,皆透過實物或虛擬隔絕了內心最脆弱的地方,不願他人碰觸。但Jon卻偏偏不斷地嘗試要探究要挖掘,特別是Frank的真面目。這部分尚回應了前述Jon亟欲知道自己和Frank的差異在哪裡的核心。
我們各自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井水不犯河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須強加自己的想法在其他人身上,給個建議便足,但往往人卻會因某些理由或莫名地這樣做了,特別是當摻雜了不夠純粹的利益時,一切就會變調,關於後來Jon強硬地想將樂團推向觀眾的時候。這裡Jon彷彿父母親般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看似是為了孩子(樂團),但實際上應該有一半以上只是自己也與有榮焉地獲得滿足吧!?
尤其奇妙的是,明明知道樂團天賦異稟吸引人的地方是另類的音樂表現方式,特別的練團光景,但卻在推上舞台的前一刻被強迫去試圖迎合觀眾,這對許多各路創作者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感覺了,這其實也如同旅遊景點一旦過度觀光走向地開發後,一切皆在不自覺中扭曲變形,初始那種純粹的美感已不復存在。
Jon前後轉變的差異互為因果,恰成對照,諷刺著當今速食的網路虛擬文化,讓大家渴望被人看到,卻當機會出現時,又感覺像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地過於用力拉扯唯一的救命繩索,然後跌個粉身碎骨或單純都不單純了。以此出發引申出互動關係的想法:當冠冕堂皇地說著為了對方好的同時,是否能覺察到其中有幾分其實是為了自己,而真正的愛並非從愛自己為起點(當然愛自己是必要的,惟是兩碼子得分開來看的事),而是能設身處地地同理了解對方,或許放手不做任何突破,反而是當下較好的選擇也說不定。Frank用盡內心情緒對除了Jon以外的團員唱出《I Love You All》的動人情節便是最好的反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