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只是按照時序,故事向外展開,但所有角色人人有戲,懷抱著各式的目的,謹守著自己最後一道自尊的防線,妥協與否,說謊有無,存乎一念,這一念卻為個人原則,家庭,愛情,宗教,階級,親情、惻隱之心等等所牽動擺盪,事實被包裹在角色的心思所織造的帷幕裡,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與周圍的人而出發,來回攻防之間,已然有破洞的世界,於是滿目瘡痍,無力回天。這是分居風暴。
這是一場兩個家庭的戰鬥,起始初衷不過都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家人,孰料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顧此失彼之下,釀成了一連串難以收拾的局面,但在當下,誰又能馬上宏觀地全覽並衡量所有利害關係而做出適當反應呢?又有誰可以斬釘截鐵地判定一念之間的回應就必定是錯誤呢?導演幾乎未使用甚麼別出心裁,烘抬情緒的敘事手法,完全任由劇本說話,讓劇本展現出其高度的縝密以及無形的結構。
從一開始只是單純的夫妻爭執,然後人物漸次拉入,關係圖慢慢地向外擴張,之餘,導演不忘在一些看似與核心事件未有緊密相關的陳述當中或事件進行的同時,顯露出角色的個性及特色,如女傭因為宗教關係猶豫著可否能幫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被照顧者擦澡,又如父親與女兒於加油站將小費討回的場景,表現出父親對於女兒的教育態度及本身不願意吃虧的個性,相較於母親從移民開始到事件越臻激烈時,對女兒的保護等等;另外有些事實雖未呈現,如女傭的丈夫背負著沉重的債務等,也仍透過台詞並謹遵人物是慢慢拉進來的原則,以之後補充的方式表現。
女兒則全然地只是為了父母的和好,不管事件將會如何演進而遵照自己所想望的斡旋。在這個當起父母倆溝通橋樑的角色上,個人覺得有趣的是,導演架空了一些陳述,再加上女兒不斷地重複著希望父母復合的份上,觀者不禁會懷疑母親真有說出女兒傳達給父親的話嗎?特別是呼應之後女兒為了父親也撒了謊的情節。包含前述情節在內,導演其實聰明地在敘事過程當中做出選擇,有些內容抽掉,有些則選擇說出來,並根據這些說出來的環節,而令人對那些未呈現的環節不得不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或引人遐想,質問著這一切是否都是為了誰,為了甚麼目的而所做的欲蓋彌彰呢?而在做出選擇的同時,真相也漂亮地於不知不覺中被掩蓋起來,直到最後的告白。
這樣處理其實相當符合人在經歷事件時,所看到都只是感官前出現的,顯得狹隘而不全面,但誰又知道未所感受到的尚且有多少,特別是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牽扯入越來越多人之時,況且人的記憶力不一定可靠,有些細節不去稍加留心就過去了。除此之外,導演又巧妙地安插一些小細節在故事的枝微末節裡,如女兒在對方一狀告上警局後,把握時間認真地背誦著關於階級種姓制度的場景,著實對爸爸這位雇主是個蠻大的諷刺,再加上女傭丈夫自我表述著司法程序上不好的經驗,總讓人一開始對女傭一家是產生同情的,是種資本主義社會下所存在的不公,只是繼續看下去卻發現事實並非那麼單純。
在每個人各自擁有自己的心思、立場以及所處的狀態之下,彼此之間的連結便出現分岔,繁複如蜘蛛網,一旦牽一髮便撼動整個關係結構的狀態,剪不斷,理還亂。這讓我想到日本作家湊佳苗的新作『為了N』,其中角色群也和此部電影的人物一樣各有想法,為了誰,甚麼目的然後恣意妄為,殊不知其他人也發生了其他事情,也為了誰,甚麼目的,隱瞞不說,而將原本應該很單純的真相,竟淪為感覺很接近卻似乎永遠捉摸不著的狀態。
在此不得不稱讚演員的表現,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一幕夫妻爭執著移民還是離婚的描繪,兩位演員對著攝影機的表演相當精彩,當然女傭也展現出內心糾結的演技,一方面宗教的因素,一方面又默默地想做一個在丈夫背後努力持家的女人形象;另外,女傭丈夫的憤怒能量不僅讓故事裡的角色感受到壓力,甚至也讓觀影者備感威脅。最有趣的莫過於女傭女兒在走過泰半故事裡天真無邪的神情之際,甚至前一刻還和雇主女兒玩得開心,卻在下一秒因為雙方家庭的決裂而一翻兩瞪眼的變臉速度之快。
然後觀者就不斷反覆地將自己投射於每個角色中的某一部分,而並非固定於誰身上。就在同情心無法克制地即將排山倒海傾巢而出於某個角色身上時,卻又因後來呈現的幾個事實而收回,轉而同理對立的一方,並在對立兩方之間繼續循環來去。誰似乎都有錯,但換個角度想,人之常情,似乎又不能輕易言錯,反而是越想彌補破洞,卻越補越大,更顯徒勞,再幾步,世界便更接近崩毀,正如同最後,雖然前頭感覺仍有復合的可能性,卻還是無可奈何地必須對立,以演職員表隔開,各據一方。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204]大藝術家-The Artist:緬懷舊時代的精采
故事本身其實很通俗,以不可一世的默片演員,因時代變遷而從頂端衰退下來的殘酷為主軸。不過黑白默片形式可能會讓人稍不習慣,但演員表現相當精采,情緒是足以累積至後來令人不禁掬一把淚的;同時女主角彷若編導自身後設的化身,雖處在新時代,卻仍銘記男主角的提攜,這和本電影選用一些與經典致敬的部分相互呼應;戲中戲的場景選擇也經過深思熟慮地投射這劇情本身;狗的演出也替這部電影錦上添花。這是大藝術家。
時代變遷,為了給人們更好的生活或其他理由,科技日新月異著,很多事物不時改變著,往往產品剛上市,搶購的盛況空前恍如昨日,轉瞬卻失去眾人注目的眼光,漸褪掉光彩,進而消失。這個故事有著類似的核心,以『電影』這項產業(也可說是產品)其中一段轉變史為背景,描述著這項產業底下,為自身表演驕傲的演員被時代巨流及後浪沖上沙灘,沒有表演舞台而逐漸凋零的頹喪。
於是編導乘勢以此故事背景,那時的主流電影形式替本部電影定調,即以黑白默劇表現這位演員的生涯高峰至跌入谷底的過程。在完全無法用台詞表現的情況下,男主角成功地以肢體動作及表情表現出意氣風發和灰心喪志兩個時期的對比,頗有當年默片演員的風采;不僅如此,既然是在講電影圈的故事,編導便就巧妙地並陳男主角電影作品的其中片段和戲外人生,戲中有戲地彼此相互呼應,加深了情緒,且藉由這樣前後映襯,流露著對自己表演能力的自負,如今在時代的衝擊下,卻無法自我實現的無力感,並囚禁自身於時間的牢籠裡。那場就著擺有西裝的商店展示窗外,端詳自己再度穿上筆挺西裝的假象,別有悲哀、不勝唏噓的況味。
不只是故事縱向的對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橫向比較也是另一讓情感層次跌宕有致之因。男女主角曖昧的情愫以一場於片場拍戲的實況作為象徵,透過這樣的反覆,漸次感受感情的累積,就像其他通俗愛情喜劇一般,導演也創造了許多巧合,還有睹物思人等等拉近兩人內心的片段;反觀男主角及其老婆分坐在餐桌兩端的疏離,以及殞落後,不給予相當的支持力量;或即便女主角身旁總不缺乏男伴,但和男主角之間的交流,儘管兩人的距離遠超過女主角與男伴,但身體姿態、臉部表情卻散發著愛慕的心意,讓當三人以上同時並陳於畫面之時,有著無形的線劃出男女主角兩人世界的小圈圈。
編導也試圖將男女主角作為電影生態改變前後的象徵,若男演員是舊時代代表的話,女演員便是新世代的概念。兩人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消長,然後在電影中段交叉而過,正如同那場在片場的久別巧遇,樓梯間的交錯而過,位置高低的互換,無意地表徵兩人於電影圈地位的今非昔比;除此之外,原本憧憬著男主角而在後面追隨的女主角,自一場餐廳的戲,兩人鄰桌背對背坐著著場景開始,方向就有所轉變,表意著兩人對電影圈的想法背道而馳。看來導演實擅用走位的安排,兼以畫面的經營,解構劇本所意欲帶出的情感。
道雖不同,情意未變,女主角始終在遠方默默地支持著及守護著男主角,以任何形式,除了是對偶像的喜歡與崇敬之外,應該也有著毋忘當年的提攜之情,心中滿滿的謝意,並由衷地嘗試著各種可能性讓男主角可以回到舞台。不禁聯想起近幾年(其實應該斷斷續續地都有發表)一連串復古風潮,將復古元素再度帶入現代生活中;而在電影圈,數位修復技術的出現讓老電影、經典電影得以再度和影迷們見面。
或許女主角是編導自己後設的化身,也是影癡的,既呼應著此電影裡所存在著一些向經典致意的橋段,也代表著對舊電影的喜愛及對自己的影響,儘管好幾年這樣下來,不乏好電影的出現,形式也隨著時間遞嬗推陳出新,但第一次的經驗,純樸無暇,不過度用力的感覺總是令人難忘,況且這是歷史上難以抹滅的紀錄,具有劃時代意義。
默片時代的巨星如何地盛況不再,背後其實有很多因素,也牽扯了當時社會脈動,包括經濟大蕭條等等因素,這部電影其實未涵蓋全部,只是輕描淡寫,僅著眼於演員不屑與潮流並進,但就當時實際狀況來說,有些演員確實也因為聲音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而被迫退休,諸如此類的原因不一而足。不過若電影史上沒有那一段默片時期,如今電影會發展成甚麼模樣,實在很難想像,那是個重要的時代印記,這項娛樂相當接近起點之處,為橫跨著電影編年史上重要世代轉折的人們回憶。
再回首,是懷念,是參與,也是莫忘初衷,雖然時間仍不斷地向前,因而帶走了些什麼,改變了些甚麼,但內在的靈魂、熱情自始至終長存於身體裡,難以轉移,如何在時代動盪下回應自己內心的渴望,最後的無聲變有聲,以及故事主角的種種努力及重新站起,應該是最好的答案。
時代變遷,為了給人們更好的生活或其他理由,科技日新月異著,很多事物不時改變著,往往產品剛上市,搶購的盛況空前恍如昨日,轉瞬卻失去眾人注目的眼光,漸褪掉光彩,進而消失。這個故事有著類似的核心,以『電影』這項產業(也可說是產品)其中一段轉變史為背景,描述著這項產業底下,為自身表演驕傲的演員被時代巨流及後浪沖上沙灘,沒有表演舞台而逐漸凋零的頹喪。
於是編導乘勢以此故事背景,那時的主流電影形式替本部電影定調,即以黑白默劇表現這位演員的生涯高峰至跌入谷底的過程。在完全無法用台詞表現的情況下,男主角成功地以肢體動作及表情表現出意氣風發和灰心喪志兩個時期的對比,頗有當年默片演員的風采;不僅如此,既然是在講電影圈的故事,編導便就巧妙地並陳男主角電影作品的其中片段和戲外人生,戲中有戲地彼此相互呼應,加深了情緒,且藉由這樣前後映襯,流露著對自己表演能力的自負,如今在時代的衝擊下,卻無法自我實現的無力感,並囚禁自身於時間的牢籠裡。那場就著擺有西裝的商店展示窗外,端詳自己再度穿上筆挺西裝的假象,別有悲哀、不勝唏噓的況味。
不只是故事縱向的對照,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橫向比較也是另一讓情感層次跌宕有致之因。男女主角曖昧的情愫以一場於片場拍戲的實況作為象徵,透過這樣的反覆,漸次感受感情的累積,就像其他通俗愛情喜劇一般,導演也創造了許多巧合,還有睹物思人等等拉近兩人內心的片段;反觀男主角及其老婆分坐在餐桌兩端的疏離,以及殞落後,不給予相當的支持力量;或即便女主角身旁總不缺乏男伴,但和男主角之間的交流,儘管兩人的距離遠超過女主角與男伴,但身體姿態、臉部表情卻散發著愛慕的心意,讓當三人以上同時並陳於畫面之時,有著無形的線劃出男女主角兩人世界的小圈圈。
編導也試圖將男女主角作為電影生態改變前後的象徵,若男演員是舊時代代表的話,女演員便是新世代的概念。兩人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消長,然後在電影中段交叉而過,正如同那場在片場的久別巧遇,樓梯間的交錯而過,位置高低的互換,無意地表徵兩人於電影圈地位的今非昔比;除此之外,原本憧憬著男主角而在後面追隨的女主角,自一場餐廳的戲,兩人鄰桌背對背坐著著場景開始,方向就有所轉變,表意著兩人對電影圈的想法背道而馳。看來導演實擅用走位的安排,兼以畫面的經營,解構劇本所意欲帶出的情感。
道雖不同,情意未變,女主角始終在遠方默默地支持著及守護著男主角,以任何形式,除了是對偶像的喜歡與崇敬之外,應該也有著毋忘當年的提攜之情,心中滿滿的謝意,並由衷地嘗試著各種可能性讓男主角可以回到舞台。不禁聯想起近幾年(其實應該斷斷續續地都有發表)一連串復古風潮,將復古元素再度帶入現代生活中;而在電影圈,數位修復技術的出現讓老電影、經典電影得以再度和影迷們見面。
或許女主角是編導自己後設的化身,也是影癡的,既呼應著此電影裡所存在著一些向經典致意的橋段,也代表著對舊電影的喜愛及對自己的影響,儘管好幾年這樣下來,不乏好電影的出現,形式也隨著時間遞嬗推陳出新,但第一次的經驗,純樸無暇,不過度用力的感覺總是令人難忘,況且這是歷史上難以抹滅的紀錄,具有劃時代意義。
默片時代的巨星如何地盛況不再,背後其實有很多因素,也牽扯了當時社會脈動,包括經濟大蕭條等等因素,這部電影其實未涵蓋全部,只是輕描淡寫,僅著眼於演員不屑與潮流並進,但就當時實際狀況來說,有些演員確實也因為聲音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而被迫退休,諸如此類的原因不一而足。不過若電影史上沒有那一段默片時期,如今電影會發展成甚麼模樣,實在很難想像,那是個重要的時代印記,這項娛樂相當接近起點之處,為橫跨著電影編年史上重要世代轉折的人們回憶。
再回首,是懷念,是參與,也是莫忘初衷,雖然時間仍不斷地向前,因而帶走了些什麼,改變了些甚麼,但內在的靈魂、熱情自始至終長存於身體裡,難以轉移,如何在時代動盪下回應自己內心的渴望,最後的無聲變有聲,以及故事主角的種種努力及重新站起,應該是最好的答案。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203]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鏡頭凝視著情感流動
雖說以一夜情為開場白而發展的戀情或許有點夢幻過了頭,但撇開這個不提,設定了分別處在in或out兩端點的兩個人物,透過他們擦出火花而埋下愛苗的關係,先赤裸裸地深入內心情感,再互相交流、影響,於是彼此有所改變,奈何短暫卻美好的週末就在分別時結束。以帶點窺視感的鏡頭捕抓兩人形象之餘,也用精巧的畫面經營,呈現對彼此的渴望,精準的台詞編寫也替這個故事錦上添花。這是愛在週末邂逅時。
編導似乎頗擅長以鏡頭說話,讓內心心境雖未訴諸旁白文字,但在畫面經過設計的安排下,兼以豐富的鏡頭層次,無論是大量的長鏡頭或特寫的對焦、失焦等等,卻充分傳達出男主角Russel與朋友,與人,和一夜情對象Glenn的關係,即儘管整部電影看似以旁觀者偷窺的氛圍,不過多半還是從Russel的視角出發,凝視著這個周末所經歷的一切,看似平靜無痕,反而更能映襯出內在的波濤洶湧,並使用部分象徵手法補強,也順勢拉入了Glenn在同志情愛的態度。
以大大地片名Weekend敲開了故事的大門,Russel尋常地和朋友見面,上班下班,儘管周遭氣氛熱鬧喧騰,但Russel總默默安靜地在一旁,或做著自己的事,或有一搭沒一搭地接話,即使上gay bar尋歡,也有抹落寞低調的色彩似有若無地向四周暈開,劃開勢力範圍。畫面裡同時將安靜與鼎沸並陳,更顯男主角的寂寥,或說格格不入,與穿插著都市光景的長鏡頭裡幾乎都會有棟建築物矗立,相互呼應,投射都市人的終究形單影隻,縱使身旁圍繞著陪伴。
直到Glenn走入Russel的生命中,讓Russel的生活掀起陣陣漣漪,妝上點點色彩;不過也透過上段所述的畫面安排讓觀影者也可看出他們倆人在對於身為同志的態度上,有所差異。Russel較為保守,不開誠布公,但也非強迫自己躲在衣櫃裡;Glenn則大聲宣揚自己的立場,捍衛自己的權利,雙方的相對位置恰好是端點的形象,彷彿兩道平行線,難以有所交集般。只是除了場景裡的對比之外,彼此情感的也於畫面中恣意流動著,或眼神熱切地注意對方,或彼此互相牽絆,或有種想要跟上彼此腳步的盡力貌等。
雖說晨光打亮一夜情的尷尬之後,總徒增交談難以延續的困窘,但在這個故事中的兩人關係裡,顯然並未遵守如此不成文的限制,儘管Russel的確於一開始茫然無措,不過Glenn的鍥而不捨,Russel的念念不忘,卻也成就了可能在現實中很難發生的交心。或許是他們倆殊途同歸地聲氣相通,如以不同的方式記錄著一夜情的對象,或許是Russel羨慕著Glenn的坦然也說不定,無論如何,兩人相處過程的台詞,在編寫上,極具巧思,很有智慧,既可以抽離地笑看同志百態,卻也有置身其中的戚戚然。
或許就只是一個『愛』字使然,兩人便忍不住掏心掏肺起來。然後因為愛,難免會有所齟齬,謀合過程的掙扎;然後因為愛,彼此因此在某些方面改變了,不得不提最後一場戲,兩人在火車站月台上卿卿我我,想必是過去Russel絕對無法做的舉動,而如今卻能瞪視著從別人那邊射來,鋒利無比的言語利箭,保護著Glenn,對照著原本退縮在一旁的形象,猶記得與Glenn一同初上酒吧時,那種敬而遠之的自保。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編導似乎不只利用攝影技巧述說情感,也運用實物的顏色傳達情緒的轉變,那是每一次一夜溫存後,Russel自自家窗戶目送離去的Glenn背影的場景,外套顏色彷彿心有靈犀地象徵著當下Russel對Glenn的感覺。無奈地,聚散終有時,緣分短暫地令人咋舌,最後一個鏡頭片名再度出現,只是以不同的顏色將week與end拆開,醞釀著濃濃的惆悵,一周就這樣結束了,以後的事會如何譜寫下去,分離彼時無聲勝有聲,引人遐想地幫兩人羅織著未來預想圖。整體而言,雖乾淨清淡,卻在豐富的鏡頭語言下,倒也複雜濃郁。一段正要有所開展的戀情被腰斬,著實令人感傷,但又入戲地抱著期望。
編導似乎頗擅長以鏡頭說話,讓內心心境雖未訴諸旁白文字,但在畫面經過設計的安排下,兼以豐富的鏡頭層次,無論是大量的長鏡頭或特寫的對焦、失焦等等,卻充分傳達出男主角Russel與朋友,與人,和一夜情對象Glenn的關係,即儘管整部電影看似以旁觀者偷窺的氛圍,不過多半還是從Russel的視角出發,凝視著這個周末所經歷的一切,看似平靜無痕,反而更能映襯出內在的波濤洶湧,並使用部分象徵手法補強,也順勢拉入了Glenn在同志情愛的態度。
以大大地片名Weekend敲開了故事的大門,Russel尋常地和朋友見面,上班下班,儘管周遭氣氛熱鬧喧騰,但Russel總默默安靜地在一旁,或做著自己的事,或有一搭沒一搭地接話,即使上gay bar尋歡,也有抹落寞低調的色彩似有若無地向四周暈開,劃開勢力範圍。畫面裡同時將安靜與鼎沸並陳,更顯男主角的寂寥,或說格格不入,與穿插著都市光景的長鏡頭裡幾乎都會有棟建築物矗立,相互呼應,投射都市人的終究形單影隻,縱使身旁圍繞著陪伴。
直到Glenn走入Russel的生命中,讓Russel的生活掀起陣陣漣漪,妝上點點色彩;不過也透過上段所述的畫面安排讓觀影者也可看出他們倆人在對於身為同志的態度上,有所差異。Russel較為保守,不開誠布公,但也非強迫自己躲在衣櫃裡;Glenn則大聲宣揚自己的立場,捍衛自己的權利,雙方的相對位置恰好是端點的形象,彷彿兩道平行線,難以有所交集般。只是除了場景裡的對比之外,彼此情感的也於畫面中恣意流動著,或眼神熱切地注意對方,或彼此互相牽絆,或有種想要跟上彼此腳步的盡力貌等。
雖說晨光打亮一夜情的尷尬之後,總徒增交談難以延續的困窘,但在這個故事中的兩人關係裡,顯然並未遵守如此不成文的限制,儘管Russel的確於一開始茫然無措,不過Glenn的鍥而不捨,Russel的念念不忘,卻也成就了可能在現實中很難發生的交心。或許是他們倆殊途同歸地聲氣相通,如以不同的方式記錄著一夜情的對象,或許是Russel羨慕著Glenn的坦然也說不定,無論如何,兩人相處過程的台詞,在編寫上,極具巧思,很有智慧,既可以抽離地笑看同志百態,卻也有置身其中的戚戚然。
或許就只是一個『愛』字使然,兩人便忍不住掏心掏肺起來。然後因為愛,難免會有所齟齬,謀合過程的掙扎;然後因為愛,彼此因此在某些方面改變了,不得不提最後一場戲,兩人在火車站月台上卿卿我我,想必是過去Russel絕對無法做的舉動,而如今卻能瞪視著從別人那邊射來,鋒利無比的言語利箭,保護著Glenn,對照著原本退縮在一旁的形象,猶記得與Glenn一同初上酒吧時,那種敬而遠之的自保。
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編導似乎不只利用攝影技巧述說情感,也運用實物的顏色傳達情緒的轉變,那是每一次一夜溫存後,Russel自自家窗戶目送離去的Glenn背影的場景,外套顏色彷彿心有靈犀地象徵著當下Russel對Glenn的感覺。無奈地,聚散終有時,緣分短暫地令人咋舌,最後一個鏡頭片名再度出現,只是以不同的顏色將week與end拆開,醞釀著濃濃的惆悵,一周就這樣結束了,以後的事會如何譜寫下去,分離彼時無聲勝有聲,引人遐想地幫兩人羅織著未來預想圖。整體而言,雖乾淨清淡,卻在豐富的鏡頭語言下,倒也複雜濃郁。一段正要有所開展的戀情被腰斬,著實令人感傷,但又入戲地抱著期望。
2012年2月4日 星期六
2012日韓劇筆記(1)
[여인의 향기(女人的香氣)]
一個罹癌的女人,把握生命最後時間用力去活,用力去愛,用力去成全的故事。整體故事內容,其實不難想像,不過在女主角隱瞞病情的前提之下,讓女主角的作為在別人眼裡,反而成為不可思議的舉動,有時會替女主角捏把冷汗,有時會替女主角感到心疼,不過遇到對女主角很壞的角色時,又會忍不住對那些壞角色感到憤慨,即便有些角色在編劇細心安排之下,他的壞是可以理解的,但無來由地總會認為拜託你行行好,放過女主角一馬吧!沒錯,這個角色便是第二女主角。
承上,本劇便主要看演員的表現,男主角在裡面扮相極佳,是個深情又可愛的男人,雖然一開始有點討人厭,但後面的浪漫,給女主角的支持,溫暖了觀戲者的心;青梅竹馬的醫生則壓抑著對所愛之人死亡的恐懼,雖然其間曾經潰堤,努力地替女主角治療,或許這就是他在還未幫女主角治療時,一直扳著國字臉的原因吧!?再加上部分配角在故事開始到故事結尾的轉變,當然改變的快慢也依照著得知女主角罹癌時間的早晚而訂,或許或多或少都被女主角努力地活著而影響吧!?
因而呼應著最後一幕,男女主角兩人對談的話語,假設女主角沒有罹癌,故事是否會有所不一樣呢?可能整部戲劇並非要給我們很沉重的悲傷心情,儘管途中仍不禁眼紅鼻酸一下,看著那些回憶起一起做過很多事的片段,反而應該是如此:即便沒有生重病,但人生苦短,何必鬱悶過日子,世界上仍有愛我的人,我愛的人,別那麼憤世嫉俗,別那麼死心眼,別那麼保守等等,每個人都有應得的幸福,都有等著自己實現的夢想,想做的事諸如此類,是可以適時拋下包袱或放棄不必要的累贅,起而行動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