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214]客製化女神-Ruby Sparks:沒人可完美符合期待

奇幻不須理由,可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藉這樣的方式表現出對感情寄託的無窮盡貪妄,即一旦擁有卻想要更多,益發面目可憎,搭配適宜的燈光,驚悚氣氛烘托;藉與前女友的對談,同家人相處狀況,原來始終為控制狂,或該說懶得處理和人之間的關係,於是符合自己所想要的最簡單,無奈人都是截然不同的個體而難以如願,直到失去才恍然發現,惟因人性蒙蔽雙眼,人人皆需學習,因此編導既寬容又陽光正向地相信還有第二次機會。這是客製化女神。



應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完美情人,不會踩到自己的地雷,彼此興趣又相符,相處起來才舒適,邪惡點便是對自己言聽計從,控制著對方。我想不管是情人,幾乎你所交際的對象都能為自己所掌控,人生內的全部事情大概就會簡單許多,惟隨著親疏關係,要求的清單也由近到遠遞減罷了。未能盡人如意的,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血濃於水的兄弟,親子,想法也不見得百分之百契合,由這部電影便可略窺一二,且在如今自由的大前提之下,又有誰喜歡被人操縱呢?



於是在這部電影裡,導演選擇了最親近的角色:戀人作為主色,主角的身分:作家為配色,畫出圍繞著作家與其筆下人物一禎禎相處場景,其實也就是人們對心目中想像的完美,竟幻化為真地來到這現實世界裡,在現在正值腸思枯竭的乾旱期,陷入社交困境的自我封閉期,這一劑良方宛如沙漠綠洲裡的甘霖,必定是上帝所給予的恩惠不成,夫復何求,懂得把握珍惜,別再要求更多,絕對是上策,特別是對主角這樣社交圈甚狹窄,沒有朋友的人。



惟對著自己哥哥信誓旦旦地允諾不會用那天降奇蹟的魔法改變對方的話語猶言在耳,卻僅因關係裡部分不順利的情形而點燃了慾望之火,又一腳踩進深淵裡後,忌妒之情,佔有慾也如浪潮般席捲主角,沖昏了頭,就一路往下沉淪,萬劫不復了。導演運用光影、配樂營造場景詭譎、陰森氣氛,並讓像個大男孩般的主角籠罩著鬼魅幢幢般的陰影,呈現出驚悚感,以致那場在書房揭露真相,就此決裂的戲碼,更顯淒厲、恐怖。



拜訪母親與繼父,及參加宴會這兩則記事是整部戲劇的關鍵,即使看似單純包裹在整個故事之中,表面上描繪著完美女神與主角之間的個體差異逐漸浮現,卻也在同時凸顯出角色內斂,不希望變動,凡變化就難以適應的情況,回應作者看心理醫生的情節,發現不只是簡單的人際處理困難而已,對照著其他家人及"女朋友"所展現出來的彈性及隨遇而安,甚至無入而不自得,主角則對脫離他所習以為常的軌道便輕易感到焦慮;另一方面,派對上與前女友的對談,除了道盡上一段關係的過度佔有之外,其實也投射出作者在關係上的不安,巧妙地對應了同個場景裡派對主人和"女朋友"間曖昧的互動惹惱了自己。



說難聽一點,主角或許只是懶惰於社交上,連試都不願意於處理人與人互動時遭逢到的問題,若能夠一切都能符合自己對戀人、朋友、家人、同事等應對對象的預想形象,狀況一就有狀況一的處理方式,以此類推的話,那該是生活在一個多麼輕鬆又幸福快樂的人生裡阿!但人之所以和作家筆下的人物,和電腦的差別,在於人並非一個指令一個動作,情節也非自己想要甚麼就會是如何光景的個體,控制過多反而顯得專制獨裁讓人難受,非得有些謀合的過程,適度收放是原則,而不管最後因為什麼因素保持著關係或決裂,其實都無所謂了,緣分已盡罷了。



唯一重要的是若真的有愛,真的珍惜,真的關心,無論如何便會想盡辦法努力將關係贏回來,而非自怨自艾地坐困愁城。人的幸福絕非一蹴可幾,坐享其成,就如同作家一直以為哥哥不費吹灰之力地便擁有個美滿的家庭,殊不知哥哥竟在自己經歷過風雨後侃侃分享那些不順利的經驗,原來關係裡還是要兩人(以上)共同好好經營,即便如今看來無風也無雨,就算初始兩人多有默契,多麼契合,一旦不好好處理差異,覆水難收,在所難免。幸虧這是編導給作家主角的愛情練習,某天陽光燦燦下再度相逢,或許作家已然知道關係如何持續,而至於我們,是不一定如此幸運地有資產揮霍和自己交際對象的耐性的!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213]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真性情瘋子的救贖

試想復仇與和平如何掛上勾,非得濺血光,命垂一線的決鬥才能消解怨恨,撫平傷痕嗎?故事由一位腸思枯竭的劇作家,努力發展關於七位瘋子的劇本開始,結合角色們所遭遇的情節,操弄著虛假與真實,後設審視劇本編寫的軌跡,時而嚴肅,時而稍帶諷刺般的無厘頭詼諧,並隨著結尾的逼近,感情羈絆益發深刻,有人只是想要嘗試和一般人一樣,被人潮稀釋,只是無奈忍不住的瘋狂,陰錯陽差隨之而來的骨牌效應,情況失控,反倒讓瘋瘋癲癲的氛圍轉而悲壯的犧牲以求得救贖。這是瘋狗綁票令。



開宗明義是一群關於瘋子的故事,但導演不甘願只是白描地走過各面貌瘋子的背後辛酸導致精神上出問題後經歷的浮光掠影,反而巧妙地藉由主角劇作家的身分,因為了寫一齣關於七個瘋子的劇本,所以在友人幫忙之下,取得一個個饒富興味的故事,不自覺地就將角色人物所經歷的點滴一字排開,猶如一位熟能生巧的說故事高手,雖然只是說一個故事,卻包含了許多子故事,或彷彿為一部結構嚴謹的小說,拆開可自成格局,卻透過其他形式,毫不突兀地串聯成大本,並邊讀邊讚嘆其手法高明。



隨著劇情進展,便發現部分所蒐集到的劇本材料,事實上為周圍人所發生,儘管真相揭曉的時機,稍嫌太快,論及戲劇效果,有些差池,不過原本覺得不可思議,的確只會出現在戲劇裡的情節,竟再真實不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劇本內容的期待或該說布局、場面調度,也發生於生活脈絡中,無心抑或是刻意,各有立場,不過劇作家友人確實創造一個個精采的情節、場景提供給劇作家參考,何以如此熱心,背後理由很多,但我相信其中必有一大部分只是單純地想幫助朋友,讓對方工作上能一切順利,進而友人陷入危機的愛情也能夠稍微止跌。



惟這樣一個幫助朋友的方式,似乎並未那麼容易讓一般人,或許乃至普羅大眾,能立即接受,總感是瘋子不成,畢竟恣意妄為,不顧別人,甚至將朋友推入生命危險的境地,然後自成一格的內心小劇場,是怎樣也無法介入修改,該怎麼招架?只是當面對另一個瘋子,叫朋友快逃跑時所顯露出對朋友的在意,卻又不得不讓觀影者如我感動。瘋子雖然不顧外在世界的喧囂或寧靜,不搭理別人的外在狀態或內在感受,但至少顯露的是最真的感情,直接反應,決不會拐彎抹角,以自己可以做得到的方式。



另外,此場景所讓我感受到『以死明志』的意圖,似乎也是對這些人來說的一種救贖也說不定。在娓娓道來那些瘋子的故事,虛實交錯,真假之間,導演似乎給了這樣一群獨特的分子數個溫柔又同理的解讀,儘管劇作家朋友的背景是架空的,但在其他人物完整過去,背後原因小至個人大至國族的描述下,作為表徵,彷彿成為如今的樣貌乃迫於為了彌補情感上被環境、他人影響所形成的破洞,卻又在同時可能因為內心良善的一面等等諸多因素現身阻止往下淪落,而天人交戰,登時不令人寄予同情也難。這也回頭呼應了劇作家自身酒鬼的狀態,一前一後,僅僅程度上的不同。



或說在非得平復內心怨恨而產生的舉動後,竭盡全力讓自己得以在人群裡不突兀,平平凡凡的努力,卻仍徒勞,得不到感謝、體諒,尤甚失去或傷害所親愛的人的部分,真是令人心痛、鼻酸,當然也產生「壞事做多了,報應就來了吧!」的心態。這讓我想到一開始劇作家對於這七個瘋子劇本的期待,是否能不寫下槍戰、群毆等等類似暴力見血場景,卻又能讓觀者看到精彩。既帶點嘲諷商業電影工業因市場需求所致的千篇一律,卻也是個絞盡腦汁仍難以成功,相當不可能的任務,呼應著這群可稱為悲哀的人物們,在不同因素之下,實難以克制自己用粗暴的方式,撫平內心的傷疤及夢魘。



同時環境已然形塑成如今的面貌,『再也回不去』過往單純面貌的那種哀傷淒涼氣氛,也是這部電影後來所緩緩烘托出來的無奈及傷感,一如最後劇作家在接連遭受失去的重創後的萎靡不振,拿不準地需以更激烈的方式獲得救贖,脫離苦痛,這也就是為什麼提供故事者在得知劇作家的狀況後,心知肚明地不再追究未在影片後放上他名字的原因。只是這樣的犧牲,有著程度上的差別,或許在這部電影裡一些瘋子的結局有同工之妙,僅異曲於格局大小,拖累大家一起走進墳墓,或只是獨『弒』其身,後者可能是導演以為在暴力裡最和平的方式吧!?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212]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何謂愛,如何愛

如果能不畏流俗,如果不受過去影響,當下的心情、感覺最重要,那該有多美好。友誼萬歲的YA電影,不過難得地不以主流視角為主軸,未落入窠臼,雖然仍有描繪著怪咖受到欺侮的景象,不過因比重不重且是劇情轉折需要而讓整部電影顯得溫柔得不可思議,但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如同微風般的舒服,主角們那些難以說出口或被硬塞入潛意識深處的秘密才得以化解,特別對Charlie來說,更是種療癒的過程,那條關於愛與傷害的細微界線,懵懂至成長的徬徨無措。這是壁花男孩。



雖片名為壁花男孩,不過私認為這部電影無論自己是否曾經為群體中落單的,或者是別人眼中的怪咖,即非處於主流位置的角色,或許都能在這部電影裡面聞嗅到一絲絲自己也曾經擁有過,懵懂痴狂的青春氣息,只是複製程度的多寡,只是共鳴的大小,僅因為這個故事替較為特別的人發聲,比起位居團體核心的順風順水,顯然青澀歲月這一遭,所經歷維特煩惱的強度應較為沉重,畢竟青春期這個階段,朋友締結的渴望及其所影響的力量,無與倫比。



導演雖有呈現弱勢族群的孱弱,幾近不堪一擊地連上課良好表現的嘗試都直接放棄,卻在後來心境一轉,幾乎不再提及那些霸凌的二三事,除了無非讓主題更為單一,帶出編導真正想說的及故事主角的遭遇之外,其實也有如棉被裡喧囂般,隱蔽著即使是怪咖,大家也有著類似的年少輕狂時光,而所謂的分類,不過就是一種感覺,所謂的臭味相投,直感未來必能相處的舒服,不自覺地一群人便聚集一起,只是勢力的掌控,同儕價值觀裡所謂的當紅炸子雞等等諸多因素主導決定了中間抑或是邊緣的位置罷了!



因此在第一堂工藝課時,Charlie在茫茫人海裡,相中了Patrick,且並未畏縮於自己和信紙間的聊天關係,勇於跨出一步接觸Charlie,然後與其同父異母的妹妹Sam邂逅,對方竟也自然而然地就接納了Charlie,不具防備。如此無條件地接受確實溫馨,稍嫌浪漫得不切實際,不過做不做得起朋友,確實端看緣分及氣場,強摘的水果或許初始充滿著期待的新鮮感,但畢竟不甜,久而久之或許便被冷落!該有多幸運他們擁有彼此,既享受著高中生活,分享著共同喜歡的事物,且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光是信任朋友的陪伴,勝過千言萬語在心中。



愛苗同時也在Charlie心中滋長,電影於是乎進入第二階段,關於故事破題時便雖有提及但從不道破的過去,帶出個人覺得本部電影除了友情萬歲之外的第二個核心,愛情。接著也察覺到導演其實巧妙地利用了圓形敘事,先從Charlie眼中出發,看到了世界,再從其所見聞,徐徐地更挖掘出埋葬在Charlie心底相當深處,甚至是遺忘的秘密,致結構更臻完整:Sam和Charlie回憶的不堪回首遙相輝映;在人前始終輕盈詼諧,大家開心果的Patrick,卻在愛情面前,謹慎呵護,不知所措於崩壞之後,呼應著Sam和Charlie的感情世界也不惶多讓地無可奈何得緊。



『為什麼人總會愛上跟自己不對襯的人?』Sam幽幽地說著。畢竟大家都是一股腦兒地為愛橫衝直撞,關於愛,總想得膚淺,或對其他情感的錯認,或可能只是為了顯得可笑的道德標準等等,而在事後回想才頓時感慨萬千,尤其是情竇初開的那個當下,更別提如何去愛了,不知不覺裡揮霍了對方的情感,消耗了對方的耐性,更糟糕的是粉碎了對方的心意。只是這部電影利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淡忘,加重了此焦點的力道,以過去的傷害,扭曲了愛的面貌,讓角色群更愛不/無能,反倒更讓自己,也讓無辜者受傷。



在編排上,導演亦逐漸加重力道,迎向故事的轉折,神秘的往事也終於揭開面紗,原來是我們一直都相當在意對方,因此在面對愛,或是分別時,才會搞得自己遍體鱗傷,把所有問題一逕兒地往自己身上攬,殊不知每個人都有各自一輩子得去面對的課題,戮力成為對方人生路上的風景,絕非是完整的愛,而是同時能體諒對方,體諒自己,也需看清一切,能相逢就要相信有緣分,而緣分一直都在,惟人皆須亦步亦趨地學習著如何用適當的愛去呵護,讓一切都能成為所值得的。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2012讀書心得(3)

       

       







[疑心]這是一部既神奇又奇妙的作品,由一個女人遙想過去豐富情史的主軸故事與不知名神秘人物所撰寫下一篇篇饒富哲理的短篇故事或隨想交織而成。在某些程度上,順著女主角的心思,有時的確會覺得那些故事確實恰好和她的往昔相呼應,有時卻感受不到太多關聯性;有些短篇故事則稍長,往往不經意地陷入這才是核心的錯覺......在尚未閱讀至最後結尾之前,總感結構的鬆散,豈焉知第二部的內容將所有的一切系統化起來,然後便不禁再回頭去翻翻前頭的那些故事,在之前自以為意有所指於與當時情節較有關聯之處(這的確也是作者的目的,去勾起女主角對於過往的回憶),卻其實還有其他的暗示,同時也會發現這些故事的安排也頗具巧思地按照所指涉的程度多寡幾乎做了規則排列,而情不自禁地讚嘆這部作品,並也驚異於一個人的愛可以如此地深切到全面掌握著另一個人的行動而策劃了其人生。







[關於少女的殺人告白]可以從兩個層次來觀看這部作品。其一從訪談紀錄所形成的報告來看,以單一案件為主,幾個其他案件為輔,對於被害人與加害人及介入輔導機構等等這幾方的訪談紀錄,見微知著地審視日本對於保護兒童遠離家庭暴力的不足及深入剖析家庭暴力形成的歷程;除此之外,若從事件本身來看,訪談者便宛如偵探般,在和當年所有相關人員聊過之後,建構出該事件的全貌,挖掘出真相,而令人不寒而慄的是,暴力因子似乎仍持續透過心理障礙,無形地流竄傳承下去。或許有些訪談間的插科打諢似乎顯得不夠乾淨俐落,不過結構的嚴謹,讓這本小說既是個故事,也是個對現況抨擊的客觀報告。













[C]說實話,這部作品不好入口,充斥著專業知識以及歷史解釋,還有為了迎合原著的文字遊戲,在翻譯上不得不多加註解,不得不說,能將這本書翻譯出來,真是值得掌聲鼓勵,不過也因此有時候,看一看就難以融入故事的情境當中,是抽離的;但又無法不承認故事的力道往往突然反饋在讀者身上,然後仔細思索,原來他就和整個故事一直用文字來做暗示般,很多情感的表達絕非直接,而是透過具象化感官的描述,間接傳達出其中之感情,才得以在每次感覺突然出現的當兒,同時蘊含深度又具有豐富層次,全然不膚淺,當然也因而不隨流俗。儘管是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故事,不過很多概念,諸多情感,即便是至今,仍不斷地被討論,始終存在著。它一點也不會因為時代背景而顯舊,反倒新潮的很,關於人類處理、對待或說逃避無以名狀悲傷的狀態。









[真夏方程式]布局精彩,重重疑雲不到最後一刻難以煙消雲散,並略帶嘲諷地書寫警察圈某些人的辦案態度,順理成章地讓草薙、內海和湯川鐵三角再度出擊,這部分算是處理得不錯,除此之外,跨越時空的事件對照,試圖想要烘托出核心情感,不過花較多篇幅於湯川和小孩的互動上,雖想要給予(或說開創)讀者對湯川有新的感受,但主軸便被犧牲,好像對於過去事件(跟主要事件有所關連)都只是猜測而已,情感不夠強烈,真是有點可惜。















[只來了一半的末日]這是一個尷尬的狀態,末日所遺留的反倒像是上天對人類所開的玩笑,滿身傷痕累累,不一定絕望透頂卻也不抱任何希望,一切就回歸到最蠻荒的時期,就和書中角色緬懷著末日前的便利一樣,腦海總不禁浮現要是沒有了一些東西,自己是否還能繼續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倒過來想,某些事物失去了,或許比之前好也說不定!?重要的是活著,失去才懂得更加珍惜,也唯有失去才能重新開始。故事裡的闖入者在最後安排了個隱晦的魔幻退場,總有呼應著過往每個悲慘年代轉折的況味,並放諸各人人生起伏皆準,這個世界沒有永久的低潮,就像故事的最後一句話,『我們遇到許多麻煩,但也受到很多眷顧』,然後『能在我們胼手胝足建立的世界裡生活下去』。











[聚會]作者相當深入主人翁內心的作品,不過由於盡是些由自我嫌棄轉嫁至對家人情感關係上的厭惡,因此說不定,看著看著自己也會自我厭惡起來;另後設的去看待童年印象的感情軌跡,因而盈滿了抽離,冷調的書寫,且穿插著上上一代的故事,在與主軸內容似乎不太相關之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閱讀。但這不過是『看似』,禁得起如此方式的鋪陳之後,迎面而來的結局終究會讓讀者豁然開朗如此敘事結構的主因,並無形中隱藏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徵象,或許記憶從未百分之百的牢靠,記憶的選擇性這樣最寫實的描述,顯然是較為普遍的說法。而在如此薄霧當中,能坦然無懼地撥雲見日,面對最難以接受而藏匿起來的深處,在盤旋逡巡周而復始之後,最後又能正視自己的人生,重回生活的軌道,我想是整本書大半所成功創造出渾渾噩噩,自我責備如此晦澀氛圍之後,最正向陽光的救贖。









[十六歲]就像在導演是同一人的前提之下,續集電影很少超越前作一樣,小說的續集似乎經常不如前作,特別是前作還是文學獎的受賞作品,況且本書作者尚有池袋西口公園系列這樣形式一樣,角色年紀差不多,聚焦核心也極為類似的成名代表作在,除了題材已幾乎耗損殆盡之外,看了將近十本以上類似東西的讀者如我,應該也可說是彈性疲乏了吧!?若今天仍舊篇篇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也就算了,就像這一系列中的前幾本,但在偶爾如同中頭彩般難得的驚艷之外,其他只有普通或甚至中下程度,且那普通度及中下等級的篇幅逐本遞增並應該在這本集大成的狀態之下,是否還要繼續這些已變不出戲法的東西,便是作者該去思考的問題吧!?就看系列還會不會持續下去,一旦新作問世再來欣賞一下,只是屆時會不會有勇氣掏出錢包,這或許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失蹤HOLIDAY]收錄了兩篇中篇。書名取其後篇。後篇是關於一樁可說是賭氣的綁架事件,儘管一介國中女生無所謂地策劃了一場失蹤及綁架的行動,很多地方想法不夠縝密地而讓人有點絕望,不過不斷後設提醒著自己他的年紀,這些相當隨便、恣意妄為的任性,不過就是中二病為了放大自己之於家的歸屬感與存在感罷了,換個角度想也間接凸顯了主角的慌亂不知所措,充分表現出對家庭的渴望,只是主要角色背景的設定稍微薄弱些,有點可惜了最後算是頗為精彩的反轉;首篇創造了一個人鬼共存的和諧世界,原本以為是個默默陪伴進而改變主人翁的溫馨故事,卻急轉直下地變成了偵探類型的小說,而其實線索已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沉靜姿態置入故事脈絡裡,只是讀者都被主角的個性改變所吸引走了,手法頗為高明!











[時間裡的癡人]今年和看似不相關的多線敘事,其實卻互相串聯在一起的西方小說特別有緣,本書也是其中之一,這樣的結構,同時納入豐富文體的形式似乎是近年來西方文學界相當看重的類型小說。不確定賦予類型小說這樣的名詞是否恰當,畢竟其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卻又能在龐雜的情節裡,梳理出共同的核心,是這類型小說中,應可稱為最高境界。這讓我想到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也熱衷於這樣的形式,來對待人生如此看似漫長,其實意外的不過是滄海一粟的課題。而就如同本書書名,時間貫串全文,無論是有形地破題探討,或者隱含於無形之中,有別於一般小說(除了史詩鉅作,歷史小說)橫跨的年代沒有很長,在多個故事融合下,時間軸一下增長許多,看透歲月之於人所留下的痕跡,所強行塑造出的改變,更有甚者,直接跳躍式地談起了多年後故事內角色的改變,有種當頭棒喝感地驚呼年華的無情,頓時覺得將時間比喻成洪流堪稱一絕,在底下的我們,就像河川下或旁邊的河床河岸,能忠於自我,保持本色,始終如一,似乎不太可能,畢竟在所難免地受到侵蝕啃噬,然後變形,而在數年後,不勝唏噓。然而作者仍正面看待人生,低谷、絕望不等於結束,或許是另一個開始,形式上的蓄勢待發,如同一首有很棒停頓的搖滾曲,卡帶A面與B面之間的轉換,跌宕有致,豐富多姿,在坦然面對命運之際,世事難料,把握每個轉折的選擇機會,fight for it,或許另一條康莊大道在眼前展開也未可知。







[雲圖]有些部分不是那麼容易入口,比如說地名、種族名,還包括了一些象徵著故事年代背景及狀況的用詞,顯示作者在文字上的用心,或許那種無法適應感正是因為自己並非是那個時代的人所致。本書由多段故事組合而成,以應用文的各種類型書寫,一個故事一種風格,橫跨數個時代,從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甚至是世界末日來臨之後的地球;每段故事又拆成兩塊,除了身為中流砥柱的故事之外,因而可任由讀者選擇閱讀模式,是要逐頁照順序讀,或者是各個故事完整看完,其中樂趣互異,而這樣子的編排予我總有種風水輪流轉的感覺,世界的樣貌不過就是曾經所熟悉的不斷循環,或許只是其中的細節些微不同罷了,這樣的特色也符合了每個故事背後所想要共同訴說的核心。可能會覺得每一篇的內容之豐富,包羅萬象卻又大相逕庭,獨立成書都不是問題,且所謂故事與故事的連結,不像之前所閱讀過類似類型的書那樣緊密,不過就是前個時代成為後個時代的一個故事,一份紀錄或一篇報導等等,真的非得將所有故事皆閱讀完畢後,才會感受到作者意圖用這些不同時代的故事構築出一座較大的鷹架,帶出人類社會的本質,自古以來並無太大的不同,駕馭著世界轉變的便是人性,甚至轉瞬間的決定,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儘管附帶價值不一,最後卻殊途同歸,因此讀著讀著,內心總不禁浮現『真是一部氣勢磅礡,格局恢弘的作品阿!』的想法。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211]麵包情人:從台菲的社會問題到個人的選擇

說在前頭,如果將情人的定義擴大至家人的話,整部電影便在如此的前提下凝聚出一個核心命題出來,即之所以取如此片名,麵包情人的背後想法:要麵包還是要情人?不然,這部電影涵蓋許多面向,從前面剝削外籍勞工,進而看見台灣照護系統的問題,到後來紀錄這些堅毅的女人們完成合約回國後的生活,促使個人的自我反省,歸結出主要的概念。橫跨多年,往返台灣、菲律賓兩地,情感豐沛地觀看著外勞生活,這是麵包情人。



這個真實故事,一步一腳印地從十幾年前開始記錄起。每個人因為各式各樣的『錢』事,離鄉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工作,對抗語言不通所造成的不便之餘,為了能在補上仲介費之後,還能拿得出一筆錢回家的信念,讓即使是超乎想像的辛勤,甚至是過勞的工作,也必須吞忍下去。旁觀者如我們,總有些於心不忍,特別是看著這些那些瘦小的身軀,纏抱著養老院的阿公阿嬤們,費力上床的景象,及還得擔心所照顧人們的安危、有些住院者又並不那麼乖乖配合,還有超過八小時以上的工時......



紀錄片要好,總覺得其中一點是:看似毫不費力地透過鏡頭讓觀影者旁觀著,卻在這樣單純的呈現裡,讓問題、隱憂自動脫出,反而更充滿力道。撇開那些穿插在其間的詩詞,或許確實代替抒發了外勞的心聲及強化,不過在另一方面,個人卻有點由衷期望單純地讓影像去說話就好,畢竟和其他部分的平實紀錄相比,顯得有點突兀做作,最重要的是單純影像的力量可能會更具有感情,會更有後勁吧!?不過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其他的絕大部分大致還是做到了!



以紀錄著外勞的工作狀況及平時插科打諢為主軸,無論是同事之間,國籍異同之間,員工與住院者之間......儘管未特別放上字卡,為場景註腳,但這樣環境之下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卻緩緩浮現;並於紀錄的脈絡裡,透過時間軸的前後呼應,將體制下的毛病,一一彙整成形。如人力問題:同事只要有人請假,另外一人就要超時加班;家屬開玩笑地說著打死她女兒也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外勞離開台灣之前有感而發出我不來照顧,誰來照顧的慨歎。當然還有其他暴露的危機。



然後這部紀錄片的主要角色於幾年間的陸續往返台菲兩地或全然回菲律賓之後,切合片名的主要命題才逐漸聚焦。其實在一開始,導演以友人的身分回去找這些外勞的影像,總感是多餘的,彷彿和前面的內容不大相關,不過當大量側錄著這些外勞的家庭狀況,以及和這些主角們談談他們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現在的感受後,又在不自覺間回到正軌。我不得不說這個部分也頗為了得,以身為友人的身分去關心這些外勞的生活,卻帶給我們看到勞動輸出量在世界數一數二的菲律賓,各家庭背後的大問題。



不提所附帶呈現出菲律賓的工作機會,經濟狀況,當這些堅毅的女人們為了自己家庭在外面打拼,家人歡聚的場景只能出現在夢裡,容貌只能浮現於思念中的狀態下,合約到期回國後,對於是否還要再出國工作,想必相當掙扎,結果丈夫所給予的對待又是甚麼呢?甚至驚訝的是大部分家人們的反應。價值觀似乎默默地被嚴重扭曲了,因而,導演在拍攝紀錄片之餘,也透過他的這些紀錄帶回去給這些外勞的家人們觀賞,讓他們知道母親在外面工作之辛苦,反之當然也一解身處異鄉的工作者之相思之情阿!



並列著這些外籍工作者的諸種家庭現況以及主角們面對如此情景的心聲,或多或少也刺激了觀影者的思考,至少我是如此:這條漫漫人生道路上,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呢?選擇其中之一,就會失去另一個選擇是否為絕對必然呢?歸溯至那些老人們之所以在養老院中,不就是每個家庭為了生活所做出的選擇?當然其中尚存在探望與否的差別。於是外籍工作者之於家人思念的情緒或多或少應有轉嫁到這些阿公阿嬤身上,讓自己內心的虧欠取得救贖吧!?同樣地,或許阿公阿媽也在他們身上尋找依靠,甚至是從未來探望過自己的兒女身影,盡情撒嬌,盡情任性......因而所有片子中的趣味,雖確實帶給觀影著歡笑,但對照其他絕大部分的種種,反倒有點苦中作樂的淒涼感。



電影從台灣和菲律賓大體制下的社會問題,縮小到個人選擇,又延展出家庭生存的考量,見導演以一貫之的意圖奏效。原本的念頭想著為何中文片名的兩個名詞之間不加個標點符號,英文片名是or不是and,但在人生旅途裡,這終究不是純粹的二分法就可直接定奪的,人畢竟貪心地兩者都要,只是在環境等等諸多因素考量之下,身不由己地做出了選擇,是否和自己當被問到麵包還是情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一樣,顯然不能一概而論,似乎只能亦步亦趨地因時地制宜,並盼望自己未完全鬆開捉住另一邊的手阿!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210]This Ain't California:從滑板文化遙想東德當年

這其實是一部藉由某位帶動東德滑板運動興起的重要人物娓娓道來東德滑板文化的紀錄片,更確切地來說就是一群跟這位名人有關聯,甚至是從小到大的青梅竹馬相聚在一起,緬懷遙想過去那段儘管受到禁錮,但卻美好燦爛的時光,因為有那位名為Nico,他們口中的傳奇人物。只是雖盡談著那令人想念,精彩萬分的往昔,但有意無意間洩漏了生活在共產統治下的苦悶,隱約顯現出對當時的不滿,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然後在時代、環境的衝擊磨損下,英雄殞落。這是This Ain't California。



與其說是透過滑板在東德的崛起"高明地"影射柏林圍牆倒塌之前的專制政治,毋寧只是某天召集三五認識Nico的朋友們,在當年居住的社區,如今已斷垣殘壁形成廢墟裡聊著過去和Nico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後來所聽聞,關於Nico的消息。此為一種對亡者的緬懷悼念,亦抒發著殘存於過往回憶裡,並夾雜對照如今民主生活的情緒。這樣深陷於追憶深淵的過程中,當時的社會情勢在所難免不得不提,且一對比滑板這個運動的不受拘束性,不費吹灰之力地,對於東德政府的高壓,自然而然地附加上來。



在述說著與Nico回憶的大原則之上,導演可說聰明也可說是謹慎地藉此將滑板運動的樣貌,透過對談之中,呈現在觀者眼前,讓那些不了解滑板運動的人有初步的認識,之餘也帶出了這個運動自身的態度,當然並非全貌,甚至只是鳳毛麟角,不過其中精神和當時社會風氣的扞格,無形中那種處處受到限制的生活,已緩緩流淌於整部電影鋪陳的軌道上。整體而言,不具有目的性,不堂而皇之的直接強勢要衝擊觀者,甚至放眼所及,和平安詳,但自然而然地會發現只是表面上的看似和平,即不耗力地平行了野史的面貌,卻對壓抑的情緒點滴入心頭。



除了上述透過滑板運動反襯出社會風氣之外,其實在簡介著Nico和主述者,從童年開始的親友關係時,便透過所提到的家庭環境,表露整個東德社會所傾向建立的國家樣貌,由此便透露了Nico所處環境,禁錮著不管是身心靈各方面的蠢動;當然並非所有家庭都如同Nico家一樣,獨裁政體平行縮小為父權專制,並謹遵所謂對國家有利益的運動原則,也藉由和青梅竹馬稍微民主家庭的縱向對比出不自由之宛如囚籠,然後由此擴大又呼應至成長後投身社會後,對東德和其他民主自由國家之間的橫向比較。



於是喚醒了Nico體內渴望自由的反叛靈魂。一方面如上段所述,在架構上,循序漸進,以小窺大;另一方面透過相處的回憶,形塑及奠定Nico日後的形象。再加上在如此苦悶的年代,一旦有人站出來,以任何方式抵抗,便容易成為聚眾的核心,藉由該中心的行動,宣洩自己的不滿,進而成為眾人的救贖,心目中的英雄。就影片中所描述,Nico便是這樣一位代表,也因而回頭審視導演安排了大家坐下來聊著對Nico思慕之情的結構,溢滿對Nico懷念之情的集體記憶,堪稱一絕。



如此可謂奉為神的存在卻在自己人生途中,選了一條令大家不可置信的路走,難掩震驚,也多少有點落寞,或許這是為什麼這群Nico的好友們意欲將自己好友生平記錄下來的原因吧!?紀錄片對當年的反骨永誌不渝,並承繼著Nico的精神,對當年大環境的不滿及質疑,或許也持續地反抗著,就算關於Nico為什麼會在自己人生裡記下『從軍』如此不會出現在他字典裡的動詞,始終是個謎,導演也不想去刻意直搗黃龍。



不過正呼應前述整部電影給我的感覺一樣,許多事情雖然未言明,卻不代表底下不再暗濤洶湧,不代表途中未曾經歷了怎樣讓人難堪、絕望的過程。在導演的帶領之下,觀者走進了Nico的人生,感受了情緒在被侷限的空間裡澎湃,進而同理了那些三五好友們的情緒,彷彿自己也是坐在火堆旁的一員,促膝長談著關於Nico的種種。至於Nico為啥有這麼與自己不相稱的決定,儘管在場的每個人有著各自的發揮,不過大抵殊途同歸吧!?甚至連觀者的臆測應該也有相當程度的類似吧!?導演確實成功地將觀影者納入電影裡,而不至於抽離。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209]狼的孩子雨和雪-おおかみこどもの雨と雪:母性之餘也得懂得放手

除了動畫技巧無庸置疑,有些場景以假亂真之外,觀影至半途即落淚不止,這部電影實在太犯規了,那是種對比之下,內心所升起的溫暖,生命總在意想不到之處有了驚喜的轉折。以如此核心延續至敘事者及其親人身上,在狼的孩子這樣本身明顯兼具雙重特質的角色裡,因著外在環境及自我本位的影響,雙雙面臨自我認同的危機,並於此之上,以親子教育這樣的大命題概括,於是對於『為母則強』有更深刻的感受,同時也懂得在適當時機,放手讓孩子高飛。這是狼的孩子雨和雪。



故事隨著時間軸有秩序地往前推移,兩個人相戀至結婚結合,第二代來到這個世界,遭逢巨變,悲劇之後繼續前行,這樣的故事大綱乍看之下總讓觀者有感只是部應該沒啥火花的無趣編年史作品,惟將人物設定這項調味料稍微改變一下罷了!不過導演並未平白放棄狼人如此帶點奇幻神怪的設定,特別是在電影裡亦有所提到,其實正是從小到大所讀到的童話故事中,對於「狼」這類動物角色的定位,讓主人翁們因在意別人的眼光而面臨生存危機的內容成為重點,頓時使故事變得有趣許多。



我相當欣賞身為母親的花,並未以人類的權威性強加於兩個孩子身上,非得要孩子乖乖地成為個"人",而是希望他們可以自由發展,只是都市叢林的殘酷無情,當然包含著已知之甚詳的,人類對於前所未聞物種的恐懼,在在讓花飽受養育這兩個孩子的壓力,而這樣的壓力其實也渲染到已相當被社會化,道德化的觀眾席裡,一方面覺得放任孩子在公寓裡亂跑亂叫,家庭教育功能實未彰顯,但又不得不正視花意圖養育孩子的方式,當然在導演的鏡頭下,兩個孩子可愛發萌的樣貌,想必也讓大家著實不忍責備。這既為導演間接操弄觀影情緒的高明手段,也是故事中所有衝突的矛盾之一。



其實導演在這部電影簡單的故事脈絡中,大量放入對立兩方,包含了橫向對照及縱向對照,讓只是淡淡地描述著這一家子生活上的困境的電影,憑添了許多趣味。比如說都市的冷漠無情對照鄉村的熱情,後者的熱情也是從一開始的質疑至熱烈歡迎,當然還有以為最不苟言笑,最令人畏懼的爺爺,竟然是最關心的人等等;這也包括花原本是不想接受任何人幫忙才搬到這個極為不方便的住所,卻沒想到得到的反而是超乎想像地盛大協助。生命總是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啊!而這也是令我最感動深刻的地方。



如此類似的轉彎處也存在於導演所設定兩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上,或許有人會和我一樣,訝異著故事裡兩個孩子後來的發展吧!?其實我以為導演會於故事後半來個呼應童話故事的人類霸凌狼人的狗血劇情,不過卻不然地心無旁鶩專注於兩個孩子的發展之上,儘管比起前者的轟轟烈烈,後者顯然較尋常清新些,但倒也相對較緊扣著故事的發展及核心,畢竟打從一開始便著眼於兩個孩子的扶養問題。



看著一介大學女孩為母則強的歷程,也見到了孩子在真正意識到這個社會所存在的限制之後,從原本的恣意野蠻,一點一滴的收斂至面對自我認同的危機,環境因素的影響絕對未曾缺席,我想南轅北轍的個性應該也是讓兩個孩子走上不同人生路的關鍵之一。在過程裡,儘管母親豁達地要讓孩子自由發展,不過這位純種人類世界的代表,難免還是擺脫不了人類觀念束縛的習氣,當然或許可以歸咎於母親角色所帶出來的天性,不過在某些地方導演還是細緻地帶出了導因於不同物種的場景,形成母親自身內在衝突。如不希望別人看到孩子變成狼的模樣,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選擇回歸大自然......等等。



導演於之後加入孩子陷入純愛的場景,以及自己尋求出路的結果,堪稱絕妙,尤其是前者,不慌不忙循序漸進地讓母親在這些時間的推移裡,慢慢地將緊握孩子的雙手鬆開;相對地,孩子們也亦步亦趨地隨著所經歷的一切切,從點點狂亂的自我及他人認同混亂中存活下來,並從備受母親呵護的保護傘走出,成長茁壯,該慶幸的是母親懂得適時放手,非繼續窮追不捨,讓孩子得以自由展翅翱翔。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12讀書心得(2)

       

      







[飛上天空的輪胎]開宗明義地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戲碼,但不僅於此,廣泛地納入各事件相關者的各個故事,讓主軸的觀點,更為豐富、多元,或該說讓整起事件所牽扯的因素,更為複雜,牽一髮即動全身,即便人物與人物之間並不一定存在交集,一旦所屬團體之間存在著相關時,每個人間便緩緩產生間接虛線的串聯關係,形成宛如蜘蛛網般錯綜複雜的網絡,有形抑或無形。同時,在這樣彷彿滄海一粟的自身,如何實現公平正義,如何抓住夢想等一切關於自我實現的理念時,過程之艱辛,不順遂,或因此是否隨波逐流,其中心路歷程描寫之貼近現實,令人感同身受地不勝唏噓。













[虛擬街頭漂流記]今昔事件相互對照呼應,無論在任何一方面都有極大的雷同,不過事隔多年的這兩起案件,若各自的故事能夠再增加一點精采度,而不是當揭開事實真相後,變得普通,失去一開始入戲的火花的話,才更令人,至少是我,折服。不過小說背景具有程度的前瞻性,我相信作者一定深受當今某些御宅族的瘋狂行為所啟發,即便這個故事是屬於心理補償作用較多,因此不似某些科幻小說,筆調之冷冽,這個故事卻俯拾即是溫暖的溫度,儘管場景的顏色多是白色,氛圍多為蕭瑟,不過具體背景實凸顯出抽象情感的厚度。













[別相信任何人]閱讀此書時,我非得壓抑住對這部作品架構形成的質疑,努力熬過稍嫌做作的手法,才得以持續下去,畢竟難以置信人的記憶可以連諸多細節都可以記錄得相當仔細,更何況是一位記憶有問題的病患。幸虧直到真相揭曉之際,所有難以說服的窒礙,巧妙地使用運作龐雜的大腦,關於訊息處理理論中,資訊提取及存入的各種可能性融會貫通,當然別忘了主角原本是作家的身分,讓一切能迎刃而解,然後不禁讚嘆這部作品的縝密計算,讓主角陷於虛實迷離的漩渦中泅泳著。















[帶我去月球]我怎麼覺得主人翁有點中二病!?明明就已是人父人母了!雖然試圖想要表現日常俗事削弱了愛情的溫度,但總覺有點誇張地任性,所以後面花費很大的力氣想要硬拗回來,卻已敵不過設定上的問題,這還包括了大兒子的年紀設定,如果沒有自爆,倒還可以接受,偏就是提到了,而不禁質疑大兒子是否過於幼稚。最迷人之處莫過於陰錯陽差,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偶然及巧合,卻也因為前述問題被拖累。















[腳本]以古典推理的氛圍起手,後頭竟急轉直下地包含了靈魂轉世的概念,並牽扯出量子力學的知識,稍嫌違和,除此之外,後者也給人過於賣弄的感覺,其實可惜了整體在結構上的緊密,關係圖的複雜,這些可予人需層層抽絲剝繭的優點。不過清醒夢、人生不過是別人筆下故事的一小角色,以及多重宇宙、平行世界的概念是相當吸引人的。這部分顯然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出發,似乎不得不提一下這個學說,才顯完整,但當說得過多了,便使這部作品與一般大眾產生距離。













[再見,青鳥]我想大概全世界只有某些日本作家才能創造出詭異、不討喜但又不得不深受他吸引的角色,伊坂幸太郎便為其中之一。這些角色多半直來直往,一反整個世界被道德價值、禮教所束縛而不由得顧這顧那地施展不開身手般的狀態,因而提供了讀者得以短暫逃離現實世界,馳騁於字裡行間的解放。另外,伊坂幸太郎作品迷人的特色之一即看似稀鬆平常地娓娓道來,但在結束之際,卻能莫名產生強大的後座力,本部作品便是如此,雖然是類似的短篇集結,皆以道別離為核心,感覺有那麼點重複,儘管極力在同中求異,但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卻進行於不知不覺間,讓結尾流瀉出淡淡的感動,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衍生出『每個人在人生這條路上都是塊極為重要,各司其職的齒輪』的概念。至於留白的結局如何,就交給讀者自行想像。









[祖母綠男孩]故事個人認為有點單薄,只有單一事件,不過具有高度說故事技巧,在敘事者不斷互換之際,時間軸若有似無地重疊,對於尋找與被尋找者間的屢次含恨錯過,油然而生莫大的遺憾。除此之外,各自心境的描述也頗為深刻,尤其是在父親的部分,總不禁讓我想到近期上映的一部電影『La Guerre est Déclarée(親愛的別哭)』父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對於過去的生活必須在有所取捨之間擺盪,但於其中卻見對孩子的深情,並透過孩子對雙親情感的描述(當然是以孩子他擁有的方式),補充了父母之用心。只是人並非萬能,且尚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人事影響應該是最大的,總感力有未逮,不過只要用心,孩子都感覺的到,即使是身心和普羅大眾相比有些許不同的孩子們,從這個故事便可略見一二。或許在這個故事主軸的背後,除了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色,父母必須做出的犧牲之餘,更是對身障孩子雙親一份鼓勵及體諒吧?!我是這麼覺得的。







[幸福法拍屋]有時候我們期待著做些改變,好運便會跟著降臨;有時候卻會覺得改變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秩序,倒不如保持現狀,美好的一切才不會出差錯。讀完這本書之後的幾天,突然想到前述的私我經驗,作者其實巧妙地以法拍屋之爭為背景將這樣截然不同的抉擇分別以兩位人物作為極端的代表,互為對照。是阿!人皆曾經會如此信仰,不論是哪一方,只是作者更掰開這信仰底下的虛無,一旦有信仰,更要有其他積極的作為才是,過與不及反而本末倒置。只是原以為會以溫馨感人的方式收尾,即便可能無法皆大歡喜,作者卻毫不留情地落井下石,嘲諷著仰仗依靠的逃避,令人慨歎之餘,也逼迫投射於自身的實際。











[當愛遠行]你會因為深愛一個人,不忍看對方受疾病之苦而殺死對方嗎?命題極為有趣,是作者擅長的道德兩難問題,只是故事似乎為了這樣的核心刻意去設計一些情節,斧鑿頗深,且未能圓滿處理,導致結構亦鬆散,雖可看出作者試圖運用這些情節去或堆積,或烘托,或對比角色處境,並逼迫讀者去思考作者自己拋出來,可能少有人去思考過的問題,甚至未曾想像過。















[湖邊凶殺案]案件看似簡單,不過卻藉由部分時段被排除在外的角色視角,構築出故事的懸疑,同時以共犯的敘述角度窺探到犯罪者的心理、行為模式。在這部早期作品裡,很明顯地看出作者日後絕大部分作品的特色,從人性、社會規範的角度切入,還有對偵探小說類型及業界的著迷及諷刺。只是我可能不太了解日本考試文化的嚴重性到哪裡,讓我覺得真相的部分細節,稍嫌誇張些,但或許真是如此也說不定,並以此背景帶出了夫妻的情感問題,血緣與非血緣關係之間的差異探討,並在之後,感受到似乎也隱藏著個人情感的渴望需求。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208]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反大家對間諜電影的印象,以故事發生的冷戰背景為氛圍,色調冷冽,兼以行事沉著冷靜地進行間諜活動,找出事情的真相,同時在解謎的過程中,非完全直接的方式帶入間諜個人因素的影響或暗示,讓原本已經夠為複雜的事件,更顯撲朔迷離,並於片末,個人情感反客為主,強調著身為間諜的無奈,讓電影瀰漫著身不由己的哀愁。這是諜影行動。



整體而言,敘事手法幾近角色群職業的特色以及故事背景的氛圍。前者讓人感受到的是相當神秘,故事堂而皇之地就從一個委託任務開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接續的故事也是如此,是敵是友,撲朔迷離,開宗明義地以揪出背叛者為主軸內容,不過未大張旗鼓,一來主角已是因被迫退休的編制外,二來內賊就在自己身邊,怎可不慎,因而除了那揭開序幕的槍響,零星點綴著情節需要的槍枝使用,幾乎都很冷靜,不疾不徐地一步步接近真相,兼以慘澹的色調,時間、天氣關係的灰暗,呼應著當時草木皆兵的冷戰時期。



至於關於『誰是內賊』的這個真相,隨著導演的描述,倒也一步步地接近真相。導演相當懂得運用鏡頭,讓觀影者不自覺間留意了情節中的細節,只是前後邏輯順序倒錯,讓觀影時的角色關係及伴隨而來的疑問是一一浮現,然後藉由這些細節的前後對話,得以解惑,不過就僅此而已;最好別期待這個真相,會被處理得多峰迴路轉,在解開背叛者的神祕面紗前的過程裡將會有多少意外地急轉直下,也別抱持太大希望對於在牽扯出很多事件,讓事情不是那麼簡單之後,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通體舒暢。畢竟正如同導演在故事氛圍的處理上所呈現的狀態,或許只是想要呈現背叛者這最後的大魔王,已在背後阻塞了多少任督二脈,層層掩蓋地讓自己背叛的組織在執行任務時,遭遇前所未見的困難及讓一些應是堪稱優秀的探員不得不被迫從自己的職務上下崗。



這種無奈的感覺,或許才是這部電影真正想要表現的意圖吧!?為了國家,在隨時都有可能被拆穿,被發現後還不得不放棄自己身分的草木皆兵狀態下,屢屢完成任務,卻因內賊的運籌帷幄,或掌控權力核心,便被迫排除在外,叫人情何以堪。雖同樣也算是公務員,卻相當不穩定。這樣看來,那一場場內部看似歡樂,笑語不斷的聚會,原來其實暗潮洶湧著。話說回來,因內賊,機構內部已爾虞我詐橫行當道,情誼皆可拋棄了,更何況是與他人的關係呢?



不論是有心或無意,一旦和人產生連結關係,便會因為工作性質的神秘性,需要躲藏,不停地變動等等內容,而可能讓關係崩毀或停滯不前等等。於是編導不僅處理著案件,鏡頭也隨之揭曉主角也是主要辦案者Smiley與他老婆之間的關係。未直接刻劃兩人相處的情形,而是藉由冷清的,感覺被閒置的屋子暗示,表現出如今的寂寥空虛,這也是促成電影更冷調的另一原因;再經由之後所呈現的視線交流及毫不遮掩,實不言則明,對照著執行任務時,所攪和進來的,被設計陷害的探員Ricky Tarr陷入愛戀的故事。



情感的寄託似乎是這些探員們最奢侈的需求,由Smiley過來人的身分,凝望著後輩的渴求,再加上後來劇情的已然洞悉全貌,雖未置一喙,卻感受到其中的於心不忍。而會將這些關於人員關係的內容提出為核心,其實和揪出內賊的任務本身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除了前段所陳述之外,我一直以為開場的槍戰,被害者已回天乏術,怎料中場這個角色又啟人疑竇地再出現。之後發現,雖總感不著邊際地帶觀影者走過他現在在學校指導學生的生活,但其實是充滿著相當濃厚的暗示(或說投射)意味,讓我們接近事實,並從中扯出了深刻的感情。



是阿!那退隱江湖的教學生活,非得完全抽離,隱姓埋名,才可逃開已締結的關係,欺騙自己始終如一,只是一旦不得不再度涉入間諜的任務,也就不得不面對正視,強迫自己處理。可見間諜這條路,一路走來,似乎非得形單影隻才能不讓自己墜落、失望,呼應著整部電影一直下來的孤寂感。最後一聲槍響,更是擰結碎裂螢幕內外的心阿!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207]逆轉人生-Intouchables:主僕都不主僕了

其實很多時候,身心障礙者只想大眾把他們當作一般人看待,別同情心氾濫而已,就如同本電影的看護一般,以此未曾過度小心翼翼對待雇主之上,兼以透過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妙語如珠地讓觀影者捧腹,之餘看護也因此改變自己的人生,其中包含與家人的關係,相濡以沫地主人的生活也重現光彩,進而產生革命情感。在真實故事改編基礎上,巧妙地運用了對照的樂趣,讓主題得以凸顯,因此即使整部電影瀰漫著歡樂的氣氛,主僕兩人間真摯動人的情感,仍忍不住讓人掬一把淚。這是逆轉人生。



不難想像故事本身的發展走向,不過導演並列對比,見其是天涯淪落人的同質,又相互撞擊彼此異質之處,擦出令人發噱的笑點,謀合的過程之中,對方竟在不自覺中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存在,由衷地相互仰賴,成為一段感人的佳話。作為楔子的第一場戲,便充分展現出兩人的默契,還有一點也不像主僕之間存在層級差異,彷若親密好友的談笑風生,插科打諢,主人則全然放鬆地被搭載著,凸顯足夠的信任,若不是看過劇情簡介,說他們兩人是好朋友,一點也不會驚訝。



甚至難以想像原本兩人應該只會有"點"的交集。鏡頭接著回溯了兩人的相遇,這是導演使用的第一個對照,也算是呼應了故事之後自然而然展開的類似敘事手法。原來Driss一開始分明只是想拿救濟金罷了,且一副我行我素,外掛趁機把妹。照理來說,即使不是應徵工作,有求於人也應該懷著謙卑的態度,卻完全不按照常理出招給Philippe;另一方面,對Philippe的房子及外表的第一印象推測,或許永遠也交不到類似Driss這樣的朋友吧!?



不過這個萍水相逢卻讓兩人的際遇有所轉變。對有些身心障礙者而言,已經極不願意因外在有著與人不同的缺陷而被標記,若這樣的標記又被放大,有著過度的客氣、同情,或極端的負面,簡言之就是個特殊的存在,是難以忍受的,他們只是想被像一般人一樣被對待罷了。因而兩人可以從點擴展到面的相交,或許正是Driss完全未刻意留心Philippe的與眾不同,對比Driss離開後,其他所謂專業看護小心翼翼的態度,雖然是種禮貌,不過大概氣氛遲滯如牢籠地讓Philippe很想逃離當下那樣環境吧!?無怪乎想給Driss這樣沒有經驗,就身邊人來看,態度也不是很好的人機會。



因為如此截然不同的兩人,再加上Driss毫不掩飾,大方地表現自己,兩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彼此都覺得幽默,連觀影者也覺得煞是有趣,其中有部分是種對對方世界的無知所造成的詼諧,但並不單純地愚昧,反倒用其他方式,巧妙地翻轉,化解原本可能存在的尷尬。除此之外,也並陳Philippe和Driss各自所過的生活,更加強了兩人的差異之大,卻能優游自在地怡然自處,映襯出神奇感,讓不可能化為可能。



在並陳兩人人生的同時,彼此所處困境也娓娓道來。或旁觀者清地讓對方面對問題,或提供有別於對方不同能力的協助,讓事情得以迎刃而解;除相濡以沫之外,或許還帶點教學相長,在幫對方解決問題時,自己也正視著自己所逃避,不敢碰觸、跨越的處境,互相協助之下,主僕都不主僕了,到後來應該是已成為相知相惜的朋友,且並未拘泥於必定要在身邊從旁協助的關係,反而大方地讓彼此分開,帶著祝福的心情,希望對方能好好地讓人生更美好。



只是一旦對方有狀況,還是會第一個衝到對方身旁,即便或許甚麼忙都幫不上,但至少可以安穩對方的心情,能獲得這樣的朋友,夫復何求,更何況是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社會地位懸殊的狀態;除此之外,兩人都帶給對方有別於以往人生更遼闊的視野,讓彼此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正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雖然差異讓全片很歡樂,但後來仍忍不住感動地哽咽,並強迫自己還是抿嘴會心地一笑,畢竟有著這樣的朋友真好,情誼永存真好,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2012讀書心得(1)

       

       







[小心輕放]好吧!我不得不說開頭母親的決定,我其實有點難以理解,因而雖然後頭將根基於此的衝突,描述地算可圈可點,且藉由辯護律師自身身世的探尋,加強了此故事所意欲傳達對『母親』這個角色的核心概念,但仍感些許刻意。另外,我並不覺得必要加入原告老公與被告的曖昧,要不然就做得更大些,讓衝突更強烈,是否會更有張力呢?陪審團討論結果應該也可以有所著墨才是。只是最讓人發冏的是結尾的安排,要是前頭在刻畫事件、人物的筆鋒之下,蘊藏了滿滿的愛,倒是沒什麼意見,正因為愛不足夠,最後便不足以打動人心。













[閉鎖病棟]有時候讀到中途才會驀然想起這些住在病院的主要角色們幾乎都是中年以上了,看著他們各自有各自所該面對的習題,不管是外在的,或是內心的,同時又努力地讓自己活下去,不再受到錯亂控制,內心就不禁湧起一股暖流,特別是當他們自己共同,幾乎獨立地完成了表演會的戲劇表演,又獲得觀眾的好評時,更讓人激動。只是開頭的幾個病人故事的描述,我還在想說怎麼跟我看書腰所介紹而想像的內容不太一樣,簡言之,總感編排上面可以再做調整。















[追想五斷章]故事主要內容其實頗有意思的,透過五篇謎題小說來隱諱地說出當年某事件真相,並又加以刻意隱瞞,讓真相埋藏在五里霧中,即使是斷章一篇篇找出來,也未必能解開答案,這一切都是親人真切之愛所致。只是和男主角心境的疊合描寫部分,以及男主角這條線的處理似乎就顯得草率;女主角的部分也可以多做描述,或許以敘述性詭計的方式,這部作品可能會更出色也說不定。















[Another]不單單只是恐怖小說而已,更是充滿解謎趣味,善用敘述性詭計的推理小說,且如此書寫方式和故事所開創出來的世界的設定互通聲氣地配合得剛剛好。一向不是那麼喜歡怪力亂神的作品,不過這個故事卻以謎團:到底誰才是多出來的人,來讓恐怖感轉變成推理模式,但卻仍還是存在著不禁替劇中人物捏把冷汗的驚悚感,以所設定的人物年紀,青春期,被異性吸引的特色。因而原以為只是又一樁被似有若無的情愫纏住,並陷入萬劫不復的悲慘故事,但其實劇情到後來仍一直持續翻轉。惟可惜的是,若仔細去深思探究情節安排的話,就會發現破綻,儘管瑕不掩瑜。













[完美:一個背叛與重生的故事]由真實經歷出發,描述丈夫遭逢劇變之後,才發現早在很久之前,他就背叛自己,從無法忍受到與部分出軌對象成為好友,到自己重新站起來的過程。其實在過往回憶的描述裡,便可隱約嗅覺到問題,只是當時的自己卻對婚姻關係有著錯誤觀念地壓抑自己,進而迷失,如今回想起來,才發現其中警訊,才願意去了解丈夫的內心,為時已晚之餘,已造成的創傷也讓自己在爬起來的過程中,披荊斬棘地滿是艱辛,不過其中的書信往來及對談,倒也提供了無論結婚者或未婚嫁者一些想法,應頗有助益。只是總感故事的架構較為零散,縱使他是按照時序,穿插過往,且有些對談可能對某些讀者來說,又臭又長吧!?













[星期天們]每個短篇都可各自獨立,但也可藉由每篇都會出現的那對小兄弟串連起來。儘管故事非從小兄弟的視角去書寫,不過若從他們的尋母之旅出發,書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們,就變成了他們眼下的人生百態,只是換個角度,這些偶然相遇竟也在有意無意間,或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那些人的人生之路。這就是人生究極奧義之處,旅程中所遇到的人事,無論有無意識,都會在自己內心裡掀起一波漣漪,只是或許有時甚至連察覺也無法,便順著時代洪流下,驅策前行,難以預料。從『同棲生活』、『橫道世之介』到這部作品,雖然每個故事的內容相異成趣,但大概念卻殊途同歸,體現了作者吉田修一的人生態度,這也是我所欣賞的部分。











[靈魂代筆]即便是短篇小說集結,皆可各自獨立,惟各故事的角色們都在某種機緣場合下相互擦身而過,或偶然,或本有關聯,這讓我想起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卻也是別人故事的配角;這也讓我聯想到某些作家總愛將故事裡的配角拉出來另外創造一個故事一般。只不過這些故事分散在地球的各個不同的角落,透過這些故事的腳步,彷彿自身也走遍了世界一遭,頗有地球村的世界觀,不僅如此,內在靈魂的自省書寫,越往深處挖掘的自我核心,也營造出特有的抽離寂寥,儘管是在人與人不斷交會的書寫背景之下。範圍涵蓋了時間、空間,甚至還有不同的次元,具備遼闊的宇宙觀,但同時卻還能堅守小說本身純粹的故事性,了得。











[偉大的咻啦啦砰]若把超能力抽掉,這簡直就是一部青春無敵的愛情小說,也是孩子們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反抗不走在家長為自己所鋪的道路上的故事,當然還有大家族之間的爾虞我詐,咦!怎麼有點類似韓劇常用的公式劇情呢?即通俗的劇情上,裹著超能力的糖衣。角色人物個性鮮明,除個人差異之外,角色內在的矛盾,也增添不少趣味性,主角更有著宛如唐突闖劉姥姥的大觀園般的不知所措,有種任意被玩弄的感覺,或也可以說幾乎每個角色都帶點亂來的氛圍,使得劇情設定即便如果正經點審視,會感到某些程度的誇張,但因為以一貫之的調性如此,比超現實更超現實的部分也就順理成章,這便是萬城目學最吸引我的地方。或許正是這樣不正經的書寫,給予了被正經的道德規範箝制地喘不口氣來的我們得以逃離,喘口氣的機會。









[淡季]衛道人士,對於噁心情事敏感、頭昏腦脹的人,請務必遠離這部作品,因為書中所描述之野蠻、瘋狂,實在超乎你所想像中可以忍受的程度,儘管這樣的情節,不乏付諸影像,使更具衝擊性,不過作者的筆力亦不遑多讓地栩栩如生,腦海總不禁產生和內容平行的影像,而不由自主地不寒而慄。不過若將之看成單純描寫殘暴行為的故事,又小看了這部作品,其實字裡行間,除了如野獸般兇猛未開化的生活之外,更將城鄉差距,人的內心因恐懼而升冪的黑幕,彷彿不費吹灰之力地遍灑於字裡行間,儘管和那些恐怖的人間慘劇相比,惡意實在小巫見大巫,不過於深處的綿亙,卻難以擺脫地如影隨形,畢竟人多在善惡對立的世界中被養育成人,關於那些灰色模糊的混亂,始終尷尬地無所適從。或許只能如同書中的角色,抽離後設或擁抱邪惡才能找到出口吧!?









[接近無限透明的藍]隨著主角的腳步,眼光看遍社會邊緣人求生存的掙扎,以及關於愛,關於性的那些渴求。在周圍無比喧囂,可說是鬧劇的一齣接一齣,身為旁觀者的主角卻分外抽離,因為閱讀時感受到一股冷靜,或許也是如此得以對人物、景緻的書寫分外細膩。正因為一眼所及舉世的紛擾,才試圖於喧騰中尋求一方化外之地,既和外界連結卻又能讓別人覺得保持姿態優雅,不隨流俗,finger crossed,但願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