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81]告白:表象下的真實惡意來自於人們的自以為是

小說很驚人,關於人性幽微黑暗的描寫,但轉化成影像的電影,或利用所謂的高速攝影(慢動作化的子彈時間)、或影像內外的對比反差映襯出情緒等等,更有其驚人之處,重點是基本上還能照著小說的形式去走,內容上也未作太大的變動,只部分改變主述者,讓故事枝節乾淨俐落,可惜有些情節的刪除,僅用幾句話帶過,讓角色的緊密度不像小說那樣高。這是告白。



由中島哲也執導的本部電影,是由獲得09年本屋大賞的同名小說改編。儘管在本部電影當中,導演幾乎抽掉了他所擅長把玩,色澤飽滿的電影色彩,但所遺留下來的,一如以往前幾部作品所表現出,絢爛背後總藏著令人悲慟情緒的反差一般,或仿若過去的美好已再也回不來的絕望,只能留存在記憶中憑弔的那種傷痛;或相較於其他慘灰的畫面,特別顯得諷刺或戰慄的鮮豔;;或雖美好,背後實充滿惡意的狀況。雖不多,但都讓人印象深刻。



儘管擺脫掉大部分的色彩,八九不離十地是要配合這故事暗黑的基調,但導演還是透過其他方式:攝影、影像處理、剪接、低沉幽微的音樂來展現他特有的電影美學:幾個段落宛如MV一般,或者是音樂彷彿隨著影像情節呼吸一般,忽快忽慢,時激昂時沉靜,並醞釀出一種態度出來,因而不只是一致而已,更創造出書中所想要傳達的壓力以及驚悚感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橫亙在故事底下的惡意及情緒,也漂亮地放大。這是電影超越書的地方。



這歸功於導演在大多數影像中置放著兩造對比的景象,將那場景的主要角色或兩造的情緒映襯出來。喧鬧的教室對比沉靜訴說出一切的老師;同情少年A的美月以及背景之後,毫無顧忌霸凌著少年A的其他同學;失敗而失魂落魄的少年A以及揮舞勝利旗幟的老師;森口老師氣憤絕望地質疑、少年B母親的過度保護與寺田老師不會衡量情況地一味熱血兩兩對話場景;驚悚基調底下,卻宛如諷刺般的『なんちゃって』的話語或誇張到有點好笑的舉動等等情節;電視裡AKB48的熱力演唱對比兩位少年的惡意實驗計畫討論。



不只影像內的並列烘托出情緒,更有影像或故事的弦外之音或真正理由,隨著故事的進展,慢慢呈現。像熱血教師來之後,調性突然一轉的歡樂情境,在揭穿給少年B打氣加油版的秘密後,頓時不單純起來,還有森口對美月說出熱血教師的行為其來有自時,觀影者所看到的都是扭曲後的假象,實際上卻是惡意滿溢,無所遁形,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在在呼應著導演在顏色使用上試圖進行的反差,只是此電影使用的媒介有著和以往的多數不同而已。



故事內的角色本身也是一連串的衝突,個體之間也彼此互相對照。三位母親對於孩子不同態度的對照,老師之間處理方式的對照;三個孩子或因為家庭,或因為學校而影響至心態上掙扎泅泳。一切都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以為怎麼做對孩子最好,但事實上孩子所在乎的,卻恰恰相反也說不定。或許孩子性格的扭曲,兇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這些大人們無意間的推一把阿!?



電影其實相當忠於書中敘述方式的:利用每個人對於事件的視角,進行告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排排站告白,細節便有所遺漏,但隨著告白增加,線索一一出現去補上闕漏,讓人視線無法離開,也才發現這並非是一樁單純的事件而已,所牽扯出來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很多。電影和書一樣,儘量大致照著時序去進行編排,但更巧妙的地方在於扣掉一下人物,進而刪減一些旁支,讓劇情更簡潔俐落些。只是卻也刪掉了對少年B和美月書中所做的描繪,因而總有感三位少年的連結線是有點牽強的,特別是美月的部份,其實書裡面三個人是相當有牽連的,少年犯罪的動機是做的更足的,這便是電影稍為薄弱之處。



書裡的細節及結局編寫的方式,開放性地去讓人看待整個故事以及角色背景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相反地電影卻試圖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提供了看完書後可能會產生的感想之ㄧ。其回歸到的是母愛,呼應前頭對於森口及少年B母親的母愛上。或許人始終都是自以為是的動物,包括孩子也是,總在自以為是地相互傷害中,不斷循環也不斷傳遞下去,然後竟釀成最苦痛又荒謬的悲劇,結局是真正改變得了什麼嗎?益發空虛而已。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0080]衣櫃裡的政客-Outrage:為自己人發聲的殷殷期盼

2010金馬影展觀影紀錄(2)

大膽揭發線上或過去政治家隱瞞自己性向,更屢屢在同志相關法案投下反對票的事實。堆疊著歷歷在目的有力證據,相關人士現身說法,並和這些政治家的嘴臉穿插對照。雖然乍看之下,很普通地一個個案接著一個個案的雙面生活被輪番拆穿,但其實默默蘊含著累加的力道,同時導演也極具層次地將批判指控強度增強。最後Harvey Milk現身說法的一段,將這部電影最殷切地期盼,表露無遺。這是衣櫃裡的政客。



觀賞這部紀錄片時,總會不自覺想到許多之前看過的電影或文章,如『自由大道(Milk)』和『哈維米克的時代:邁向自由大道(The Times of Harvey Milk)』以及有關宗教勢力的強大,可以背地裡溫和地團結群起,用自身就有的能力,合法抵制出櫃的公眾人物,等等。雖然這些東西不一定有直接絕對的關係,但這部電影的內容上或多或少都有指涉到這些文字或影像身上。



有別於上段提及兩部電影的主角Harvey Milk,這位不斷為同志人權奔走的政治家,這部紀錄片則是揭發了那些隱藏自己性向的政客。當然選擇不將自己的隱私公諸於世,這是個人的自由沒錯,只是卻進一步發現他們竟在屬於自己族群的同志平權法律上,屢屢阻撓,著實讓人吃驚。倒也不是他們不能認同自己,或許從政這樣的夢想遠比讓自己不自由還來得重要,才有這樣的作為吧!?



導演並列著這些政客問政的統計數據以及被提及這敏感話題,避之唯恐不及的可笑嘴臉,穿插著確信政客的確是同志的當事人或目擊者的訪談影像,互相對照,在此確証鑿鑿之下,那些矢口否認、避重就輕,看來便顯得極為荒謬,極為諷刺。同時隨著事實一一揭露之際,情緒也隨之高漲,原因無他,當做證據的訪問內容,看似冷靜,但多多少少透露了些私人情感上怨懟不滿的情緒,而那不自覺累積的負面情緒便強大到得以趁虛進入觀影者的內心。



不只是並列的積沙成塔發揮威力,出場人物及事實的安排方面,也具有條理地或往外擴張,或向上提升。一方面,慢慢將因這些政客未出櫃而直接或間接無辜遭殃及的受害者們累加進來:從情人,家人,乃至路人甲乙丙,無形中,也將這些間接受害者和先前未通過的法令相互呼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加害政客的地位,也在精心設計之下,一個比一個更具影響力。導演透過這樣的安排,以及同志族群中相關重要人物的質疑,循序漸進地注入了批判的力道。



顯然美國雖然貴為民主自由國家的先驅,但在同志人權上,仍未達到平等。其實對這樣的認知,已經由來已久,透過一些相關的電影、文章及一些節目間接或直接的提及。這部電影也不例外,但似乎更著重在積極替同志發聲的渴求上。後頭,紀錄片留下了關於全國推行的家庭婚姻政策的廣告及總統所發表的談話,不自覺地就想起一些宗教靠著其權利之大,默默地反對著同志的文章,在上位者不也倚仗著他的權利,自以為是地推動著不合時宜的政策嗎?



雖然這部電影並沒有直接提及宗教,但總有感這強大的力量,是在背後操控的主謀者。姑且不論宗教力量是否介入,但至少我們看到了位高權重的異性戀,仗著自己的力量,為所欲為;底下的從眾們則為了利益,或其他因素(實在還是不得不提宗教因素的影響),盲目不斷地追隨,甚至連該看清真相的媒體,竟也淪陷在這樣交相賊的場合之下。對於已經是少數方的同志族群而言,若還有人陣前倒戈,權利相關法案的通過難道還會有見天日的一天嗎?



後面漂亮地以Harvey Milk的一段話做結,正好為這部紀錄片所意欲傳達:針對同志人權窒礙難行的可能原因,做了最好也最有利的註解,也帶點對這些偽善的政客們能夠勇敢站出來為同志發生的殷殷期盼。不從積極正向角度切入,反其道而行地從反面說明伸張同志正義的勢在必行,更撼動人心。相當具有批判力道的電影。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9]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ลุงบุญมีระลึกชาติ:宇宙繼起之生命

2010金馬影展觀影紀錄(1)

緩慢如斯,卻在生死議題上有著遼闊的宇宙觀,再加上部分跳接的敘述,任憑自然、光影說話的攝影技巧,靈異物質具象化的嵌入,於人有如夢似幻之感;但居家生活場景卻又讓人感到份外真實,具體存在。生命並不虛無縹緲,只是宛如綿延的長河,世世以不同的形體輪替,死亡不過是輪迴轉世接棒的瞬間,因而,將死者也就不需恐懼,生者也就不需心傷,甚至豁然開朗於終究歸結於塵土,萬物起源之處,進而對週遭一切充滿著關懷。這是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



故事是從波米叔叔因患重病,即將步入死亡,所以回到老家休養開始。時間彷彿隨著死亡的逼近而慢慢地凝固,節奏步調相當地緩慢,幾乎每一件日常情景,似乎是要確認自己曾經存在過一般,精確又鉅細靡遺地處理著。這樣形式的敘事呼應著以具像形式地回來陪在身邊的,好似為了迎接他踏上另一段旅程的死去老婆說的:時間對死去的人並不存在意義一樣。



連帶地整部電影的空間及時間也有著不受限制的跳躍感,感覺上有些橋段好像是天外飛來一筆般的突兀,似乎不具邏輯,但卻利用場景中共同的事物,將這些橋段串來起來,或許是今生,或許是前世,或許是來生。再加上以不過於干擾自然界脈動的鏡頭,任憑光影煙雲氤氳,呈現出一種夢幻感,宛如處在超現實的夢境之中。



曾經聽人這樣說過:將死之人的周邊,靈界和人間間的界線,相對性地矇矓。導演便是發揮這樣的概念成影,並將靈魂實體化的概念納入故事之中。多半看到這樣的東西,總會驚嚇不已,
但家人卻在震驚之後,隨即回復稀鬆平常,尤其是波米叔叔。一方面是對於親人的回來,感到驚喜;一方面則是坦率以對,死亡的接近,特別當他一派輕鬆,以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去面對他的勞工時。死亡的晦暗在波米身上絲毫未感受到。



於此之上,所拼貼著波米叔叔的生活情景,其中對話也相當貼近你我生活經驗,並引起適度的共鳴,因而儘管創造出一個明眼所及,人鬼共存的瀕死世界,但這些點點滴滴,卻又將人拉回現實之中,提醒著這一切的真實,是概念,而非虛擬。只是死後的世界還是讓人感到好奇,因不切實際,看不清、摸不著而略有恐懼感,所以波米一直問著陪在他身邊的太太,關於死後世界的面貌,希望能讓自己略感安心。



妻子便帶著波米與其他家人在叢林之間探索著死後的世界。後來來到一方洞穴與公主那段支線的交配過程遙相對望,再加上對此洞穴賦予子宮的意象,觀影者看到的並非是死亡場景,反而是生機盎然,或更明確點,是生命的源頭;另一方面,企圖在這些故事線中,儘量佈置著些許最憂愁煩惱的人生事,特別是關乎身體上的,如變老、身體殘缺、他人的死亡或自己即將死亡等等。因而讓這樣尋覓的過程,好似人窮極一生不斷地在探索自己人生意義的過程一樣:活著所為何事?不是都要消失不見嗎?



在編導的眼中,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持否定態度:或許變老,失去一些東西是必然的結果,只為等待下一次的含苞待放;活著是為了死亡,然後新生命繼續誕生,宛如接力賽般,不斷地交棒下去;死亡只是靈魂從軀殼脫離,投胎到下一個不一定相同的形體的過程而已,世世相傳,從遠古時代,在水裡,生命起源之時就開始了。



人雖然無從選擇自己的形體、樣貌,但勿忘每個生命都來自於自然,歸結於塵土,隨著自然界的律動,即可找到一方合適的位置;或許彼此曾經干戈,但期許著總有一天遲早會化為玉帛,如同那些來自不知名時代的照片呈現。整體來看,編導不侷限於眼下的單一,而是放眼成眾,以波米叔叔為中心點,往前往後蒐羅,環環相扣地讓生命的概念具體成形,是個有著宇宙般遼闊的觀念,也充滿對環境的關懷,同時也讓人感受到每份靈魂確實都和我們深處同一空間,一如電影中『回歸人群』的說詞。



因而才有最後那一段。儘管現代化感覺上不只和本事的靈魂出竅有點違和,且和前面所處理的叢林世界格格不入,但仔細一想,其實只是一脈延續了先前佈局的前世今生的故事線:此時是波米死後的世界,說不定他的生命已經在別的軀體上開始了另一段的旅程,所以他離我們不遠,如同此段落靈魂出竅、後設般地凝視著自己,但始終待在我們的身邊的概念雷同。這樣看來,對於別人的死亡就不會感到傷心,面對自己的死亡,會不會也更率直坦然地面對呢?因為我們彼此總會在某時某地再度邂逅相遇。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8]熱血鬥陣:夢想開戰!-ボックス!:友情的厚度,夢想的高度,青春的記憶

有很多坦承相對的不滿與衝突以及令人難堪的忠告,其情緒轉折,看似未清楚交代,但隨著劇情穿插時序的流轉,導演默默地利用其他畫面補齊:真正的友情是絕對禁得起考驗的。這是一部天才派和努力派締結友情,共同在拳擊這條路上努力的故事。保留了幾乎完整的拳擊比賽畫面,但導演在拍攝方式以及編輯畫面的技巧上,運用了一些小巧思,削剪了可能稍嫌冗長的感覺。這是熱血鬥陣:夢想開戰!



其實我原本以為這部電影應該還是很八股,很灑狗血地講兩個人,因一些事情,友情破裂,反目成仇,最後在拳擊場上宿命對決的故事,但其實不然。面對面直接碰頭,潛在的、一觸擊發的衝突仍有所鋪陳,只是故事很正向地相信著人性的光輝,友情的堅定,而讓整部電影不像同類型的電影一樣,有份清新的感動。



而且雖然保留了大量的拳擊比賽場景,卻以有趣的拍攝技巧將這些場景做了不同的安排,如鏡頭360度的縱觀整個比賽場地的一鏡到底、慢動作或停格的分鏡讓快狠準的拳擊比賽有更為細膩精準的分析,以及以剪影呈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開場等等,因而並不會讓人覺得冗長無趣,反而配合前後劇情,以及透過場邊的觀賽者對於場內比賽選手的狀態描述,讓這些場景顯露出緊張的氣息。



故事是圍繞著高良健吾所飾演的由紀以及市原隼人的鏑木,這兩個性格天差地遠,連成績也有天壤之別,卻從小相知相惜,一起長大的好友的關係上。兩人久別重逢,如今鏑木已是拳擊社天才型主將,按照自己所想要的拳擊比賽著;由紀才跟隨著好友的腳步,踏入拳擊的世界中。正當鏑木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意志消沉之際,由紀反而在苦練之下,後來居上,甚至還擊敗鏑木。



『1分的天才,99分的努力』這句話正好替這樣的情形下了最好的注解,雖然電影裡頭沒有將事情說開來,就像教練雖然自己的教法被不可一世的鏑木嗤之以鼻,但他也隱忍著不說,直到即將步入終局之際,教練才對鏑木作了解釋。不過鏑木被由紀看穿了缺點以及之後真得吃到了苦頭,對照由紀苦練後的進步神速,甚至凌駕於天才之上,確實多少對天才型選手如鏑木顯露出說教提醒意味的。



以上述為首,整部影片其實很多想要傳達的意義,不訴諸文字的當面說出,而是直接讓情節將故事中轉變的情緒補齊來表達觀點,最後再適當地做個簡單的結論。從當事者角度來看,親身體驗的會比說教來得讓人更加深刻。另也隱隱地呼應著鏑木和由紀的個性,並選用面對愛情的態度作為證據:不直接說出對女方的在意,而是以拳擊比賽當藉口,或在遠方默默地付出關心的方式等等。只是由紀的戀情情節處理,在整體劇情中,感覺有點突兀;鏑木的愛情,可能是主軸的關係,較為完整,同時也是故事最後能令人動容的原因之ㄧ。



電影中所透露濃濃的友情,也是以這樣方式呈現的:摯友宿命對決之後的關係消長,情緒轉折看似有所突兀,而那些穿插於現在時序之間的兒時共同回憶似乎也讓人以為只是要訴說著兩人友情是如何締結,然後如何變得這麼深厚,但導演其實無形之中把這些蒙太奇的片段,作為劇情轉折的補充說明。



小時候『我來保護你』這樣一句話是鏑木對這段友情的保證書,是和由紀打下的約定,即便自己所擅長的拳擊被搶走,仍一心一意地遵守約定,這對生性不羈狂傲的鏑木來說,實屬少見,難怪教練會驚訝於鏑木的氣度;另一方面,由紀雖然擊敗過鏑木,但由紀始終是望著鏑木的背影前進,努力苦練只是想盡量地亦步亦趨,雖或多或少還是有點想要嘗試超越的心態,但即使沒有超越的才能,仍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卻沒想到苦練得來的進步間接地啟發了鏑木。



這是一段互相學習成長,又不為外界所動搖的堅定友情,同時也是藉由朋友之間的砥礪,而奮力朝著夢想前進的故事。因而後來鏑木在歷經苦戰,擊敗宿敵之後,那份感動是難已言喻的,儘管之後他們兩人展開非關拳擊的新生活,但這場比賽絕對是堅定友情的證明,那一年曾經愛過的回憶,同時也在那一年熱血無比的青春中,留下值得回味的璀璨一頁。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0077]愛情謊言-Lila, Lila:愛情真我

改編自小說的德國電影,意外地具有好萊塢愛情喜劇的實力,但同時也兼具純熟地,藝術性地演繹技巧,讓小說的內容與真實世界的心情微妙地對應融合在一起,有種人生如小說,小說如人生的趣味。另外,身分假冒的命題,不僅讓愛情中是否保有自我的問題提出來討論之餘,也間接帶出關於真我在人生角色的立足之地:是否總得隱藏真正的自己,才能獲得認同呢?這是愛情謊言。



雖然遵行著好萊塢的愛情喜劇公式走,但劇情相當流暢,並未有突兀卡卡之處,只是在某些情節的處理上,顯得刻意,斧痕鑿鑿,且是無可避免地走向可預想到的情節之中,其實沒有什麼驚喜。但在打安全牌的故事之中,角色特徵的選擇卻將故事帶到,個人覺得,另一個深具意義的層次,關於真假自我的命題,不只是主軸愛情之上,更間接點出人生的荒謬性;同時導演將他剪輯得相當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關於小說和真實生活的虛實對照。



故事是說一位男孩為了追求在跳蚤市場邂逅的文學系女孩,不惜將從那兒買回來的床頭櫃中所不經意發現的文學作品當作自己的,以接近該女孩,不料卻在女孩實在熱愛這作品而將之投稿到出版社後,自己的人生一夕之間風雲變色,背負著欺瞞世間人的壓力,雖然抱得美人歸,卻整天提心吊膽地被揭發,過得不快樂。



導演只是加以利用故事本身提及的文學作品,將一次又一次的小說朗誦會,和現實生活中男孩對女孩的心意,結合於無形,彷若是男孩自己的心聲,並呼應著男孩將那宛如是定情之物的小說獻給女孩的情節,以小說明志,以其中血肉訴情,同時也從一開始的支支吾吾,字都唸不好的笨拙樣,晉升到大致可流暢唸出的充滿情感貌,不也對照著男孩一開始在女孩面前對自己不夠自信地怯懦,到後來相處得坦然自若。但別忘了,這本小說使終不是他的作品,他只是假扮者而已。



所以儘管越來越熟練,但卻擔憂著被拆穿,貌似原作者又出來擾亂一池春水,甚至還陰魂不散,直叫人哭笑不得。不禁捫心自問,為了這愛情,究竟付出多少代價?雖然沒有很直接點明,但不也讓人思索著『我們要失去多少自我才能擁有愛情呢?』有時候,總是為獲得愛的滋潤,不惜將真正的自己偽裝起來。但若不以真心以待,對方愛上的只是自己戴上的假面具,而非真正的自己,這算是真正的愛情嗎?



扮演原作者的那個老人角色,雖然在電影的絕大部分時間,讓人覺得充滿挑釁的不舒服感,儘管觀影者內心都清楚,男孩本身是錯的,老人扮黑臉理所當然,但卻讓『真我』這樣的主題,在愛情關係中更發酵開來;直到看盡部份出版業界的『腥風血雨』之後,真相大白之際,故事主題所要涵蓋的範圍似乎隱隱約約更擴大至人生之中:是否總得假扮別人,身邊的人或整個社會所期待的角色,放棄不可能被認同的自我,才能贏得在這世界上的一席之地,進而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呢?



這樣的問題,太絕對強調關於自我的立場,畢竟還是和這個世界的實際景象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且在愛情裡,總會不小心就盲目地迷失自己,所以編導採用比較簡單的手法處理故事線的終結,理所當然了些,手法稍微粗糙了些,但人生而有價值,認同自我,對自己有自信,在順應社會脈動及愛情關係中,調整自己的位置之時,也不遺失屬於自己的真正本質。因此最後男孩獻給女孩的是自己的作品,一顆專屬這位女孩的真心,全然真實,沒有虛假。這遠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76]竊盜城-The Town:身不由己的宿命城市

這還是一部有警匪爾虞我詐地鬥智,有街頭飛車追逐,有激烈對峙槍戰的犯罪電影,也不免俗地,好萊塢式地加上愛情戲碼。不過不光只是劇情設定上表現出人心複雜性的趣味,更是透過搶案背後,角色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交織出這座城市Charlestown的宿命以及個人身陷搶匪之職,難以脫身的無奈,並穿插著幾場城市空照景色,雖然美麗,但卻更彰顯囚困在此地的身不由己,頗為諷刺。這是竊盜城。



以一場搶案揭開序幕,男主角Doug與女主角Claire邂逅的濫觴,只是一開始和一般警匪諜對諜的犯罪動作片,似乎沒什麼兩樣,唯令人感到有意思的在於加害人和被害人接觸,而被害人卻無所知覺地大談內心感受。Doug一方面必須嚴密監控,以免有不利自己和朋友的狀況產生,一方面卻又不自覺地深受Claire的吸引,名副其實的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愛情的左右為難。可是不免就在猜想為何於開頭刻意呈現關於這座城市搶案數據資料的字卡呢?



雖然說整部電影主要的大戲,以及具有娛樂效果的還是那三場搶案上面:經過縝密設計的飛車追逐,激烈槍戰,同時搶案本身所營造出來的高壓氣氛,讓人大氣不都敢喘一下,相當精采,但絕對不單純只是這樣而已。



由第一場搶案所開展的愛情,並因這段關係,在接下來持續進行的兩場搶案之間,帶出搶匪派內部錯縱複雜的革命情感,並藉由警方蒐證資料的說明補強,娓娓道出每個人的個性及背景之後,片頭字卡的呈現,因而頓時有了意義,也呼應著劇情主軸:試圖想要奮力脫離這樣的環境卻無能為力的沮喪心情、走不出去只好自甘墮落保身的心情等。所以竊盜城於焉誕生,一種地方掌權行使,超越法律之外,卻能不被察覺的暴力所帶來的危機及恐懼,然後恐懼產生限制,也衍生出走調的個性及人際關係。



因此這部電影毋寧是強盜犯罪的描繪,倒不如說是透過搶案背後的人物關係,以小窺大,建立起屬於這城市的速寫。電影穿插多處從空中俯瞰拍攝這座城市的樣貌,雖然很是漂亮,但在美麗的空照圖之下,街頭巷尾竟暗暗地存在著多如繁星的不法勾當,潛藏著諷刺的味道;這樣的拍攝方式也對照著劇情後半段,有種被人高高在上控制的壓迫感,同時也營造出和劇中人物心情呼應的侷限感:似乎永遠只能待在這座城市,永世不得翻身。



因為著帶點虧欠味道的友情:James當年自以為替Doug解除禍害,讓他鋃鐺入獄幾年,出獄之後,仍以暴力表現自己友情的存在,但他做的遠超過Doug所希望的;因為夠義氣而入獄的父親成為同黨間的驕傲,但Doug卻不認同那個不去尋找失蹤母親的父親,並默默地相信母親總有一天會再回到這座城市的期待之情:義氣似乎是形而上的羈絆,一種光榮的印記,因此Slaine在危機時,含笑地願意挺身而出,並發誓不會告發其他人。就好像所有龍蛇雜處之區一樣,這裡存在著扭曲的價值觀,但反而成為這個地方的人們賴以維生的憑據,因而更加難以攻破,不斷地延續下去,即便Doug最後知道關於母親的事實。



Claire成為這生態平衡的外來破壞者,但當真愛降臨,愛情及公平正義的抉擇也讓她陷入長考,充滿著糾結的情緒,不過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對Doug存在著同樣情愫的兩個女人的對照,另一個是Krista,James的妹妹。當然『比較』這動作是不公平的,兩人存在於不對等的狀況,Doug也比較深愛著Claire,但最後一用暗語警告Doug離開,另一卻成為告密者,這樣的對照表現出兩人立足點高度的不同,向下沉淪的似乎無奈地只能向下沉淪了,同時也回歸到電影核心的命題。



雖說現在社會已不像過去階級分明,社會提供許多機會讓低階人民可以來去自如地往上進階,但實際上或許不若所見所聞那樣自由,Charlestown這座城鎮便讓我們見到其中一種可能性。想要逃離,卻被有形無形的權利或其他情感所控制所羈絆地難以動彈,甚至就這樣不斷地在墮落中循環,本應充滿著愛的生長之地,卻淪為名為宿命的枷鎖。想要離開,或許只得捨棄,只得放下,或讓這座城市已不再讓自己值得留戀,只是那將會是多麼悲傷的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