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10064]少年鱷魚幫-Vorstadtkrokodile:於是,就這樣長大了

整體絕對符合你從片名聯想劇情的調性,就是如此熱血青春,義氣相挺,讓人不禁回想起兒時自發性成群結黨的回憶。更不簡單的是,劇本頗嚴謹,分鏡也做得不錯,既看得出故事嚴守主軸,但同時,或在事件中帶出,或岔開旁支精簡描述,鱷魚幫內每個人的個性及和家庭的關係,並充分地將這些主軸之外的描寫,回來影響大事件的進行。實頗為高明。這是少年鱷魚幫。



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沒看過小說,但至少就電影本身來看,導演算是精準呈現了故事的主軸內容,並透過對角色家庭關係的素描,進而幾乎照顧到每個角色的個性,讓觀影者對於主軸事件的發展及各角色的心情轉折,稍微聯想一下,就可以體會如此的安排,並未有突兀之處,相當流暢。而故事主軸也很有條理地從只是一群不想惹事的小孩到一起分享著共同對抗敵人的同仇敵愾,進而完成一件大事,那種『一起』的氣氛,讓人感受到其中誠摯的友誼。



從電影的開頭及電影的介紹,我以為鱷魚幫的黨員們,都是得天獨厚,算是領頭地方的孩子,著眼點應該純粹在於Hannes和Kai這兩個應該算是還沒有朋友的主要角色吧!?互相扶持、幫忙,並透過主軸事件,得到鱷魚幫認可的過程,特別是Kai。導演率先將Hannes涉險爬上荒廢已久的磚廠屋頂,只為取得入會徽章,那驚險萬分地讓人屏氣凝神的場景,和Kai面臨要被送去特殊學校,若一個月內交不到朋友的狀況,並列呼應,表達出兩人陷入困境的處境。



不過似乎不只這樣。在入會百般刁難的過程中;集會時和諧之中伴有口角的相處之中;在一場地方連續強盜事件的發生,及無意中發現其藏身之處,並展開尋找犯人的歷程中,我發現並非如我ㄧ開始想像的開展:孩子們都各有自己的罩門及心事,有時候並不容易就能讓其他人理解,唯有在鱷魚幫,彷彿自己才是真正的存在,即便有些人多半是屬於被詆毀的一方,但終究還是受到無比的關注,絕對會有人在背後支持,因為他們是換帖的好朋友。



導演厲害的地方在於,即便照著時序的挪移述說著整個故事,很稀鬆平常地記錄著鱷魚幫成員的集會,各自的生活,乍看之下,就順順地,但卻漂亮地在這些描述中,便把每個成員的處境或和家庭週遭(鱷魚幫成員之外)的關係引出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散會入夜後,宛如精采片段集結,將各個成員的家庭生活一幕接一幕,不拖泥帶水,卻已清楚縱觀一切的手法,頗為高明。



所以凡主軸事件,即捕抓連續強盜犯人的計畫,當中,成員中所做的每一步,每一個猶豫,每一個爭執,可能一時之間,會讓觀影者感到錯愕,但卻能在下一秒中,回想到其他的劇情,在其中,找到了了然於心的解答,因而才不得不盛讚,平鋪直述之餘,結構竟還能如此的嚴謹,實在不簡單。可惜的是,仍有一些片段,總覺得過長了,太刻意了,是還可以處理得更好的,但只有少數地方,實無傷大雅。



不僅僅結構,不僅僅劇情,我想每個人都會在電影中找到些許兒時回憶的片段。可能在台灣的傳統教育環境及地狹人稠的特色之下,不一定會有像劇中孩子一樣,發揮創意又發揮手工,自己搭建秘密基地,但至少都曾經有過一群朋友一起在某地,藏匿著一方屬於同夥的秘密基地;然後自以為是小大人般,有個什麼入會儀式,有個什麼黨內會議,有個什麼集會活動之類的。



或者應該說,小時候的我們都期待著長大,期待著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做起大事來,或者只是單純不想被人看扁,於是相信著眾志成城的力量,相信著朋友可以帶你,或合作一起進入自己所期盼的世界之中。絕對有過意見不同,然後爭執,或質疑自己在團體中根本不重要,然後出走。但在這一連串的過程當中,於是乎,也就長大了,也就社會化了。



因為不管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場合,都在不自覺之中,互相學習,學習妥協的藝術,堅持的重要,人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等等,建立在彼此珍貴情誼的基礎之上。少年鱷魚幫便是這樣的過程。就教育觀點來看,這部電影也可謂是融合教育的最佳典範:從對輪椅孩子的無法接納,到最後彼此信任,產生堅定的友誼,甚至彼此互相影響成長。不管是誰,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具有勇氣,對表現自己,無所畏懼,人人都可以是別人眼中的英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