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只是一部晚年傳記式的電影,再加上以大文豪為主角,所謂的愛,或許會像『Bright Star』一樣文謅謅地,但可能是我不夠了解托爾斯泰這個人,再加上劇情的巧妙編排,不單純只是描述晚年生活,更透過兩造對立,撞擊出愛與自我實現的衝突。這樣的故事情節,好像是會發生在現今你我周圍的某些家庭,甚至還有關於傳媒影響力的描述,有著以古示今的意味,讓我得到意外的驚喜。這是為愛起程。
這是一個知名大文豪托爾斯泰晚年的故事,敘述著這位偉大作家在這個時期對政府所作所為提出消極抵抗的行動,以及他所提出的新思想對他妻子的衝擊。雖吸引了一大群信徒,卻也因決定聲明放棄個人財產、貴族頭銜、甚至是家庭的舉動,造成妻子Sofya的恐慌。編導絕妙地透過新助手Valentin這個視角,對立出信徒和妻子這兩派的對抗, 手法高明地讓觀影感受到大作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一方面為實現個人的理想,另一方面卻也受到愛的深深羈絆。
這樣的手法也讓觀影者頓時對大作家的處境,特別能夠感同身受,就好像電影中這個助手Valentin一樣迷惑。
有時候從托爾斯泰追隨者的觀點來看Sofya,總覺得Sofya太過干預自己丈夫的決定,甚至到達一種歇斯底里的態度,同時相對於丈夫新思想中,恢弘崇高的意識型態,Sofya的想法就較侷限,小家子氣些;可是Sofya對Valentin所說的一字一句的肺腑真實:那些兩人彼此對文章的討論,妻子對丈夫的作品重複地進行複製抄寫的動作的回憶。還有影片中兩人床第之間的情趣,不時地以愛為名的行動及話語。
兩人情感之深厚,是無與倫比的。對於Sofya來說,作品版權歸屬於大眾,好似剝奪了自己的參與回憶;放棄家庭,好似自己的深深愛意,被完全泯滅。怎叫人可以承受。
有時候從家庭的視角,特別是以Sofya為首來看,又會覺得那些丈夫的追隨者,實在太無理取鬧了,甚至為達成目的,有點過於冷血地不擇手段,連夫妻之間一點點情分也枉顧,為什麼就不能要求丈夫多顧及家人,而不是拼命地追隨崇高的理想,卻將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忽略了。而且總覺得這些追隨者似乎有點盲目,似乎誤解托爾斯泰對愛的定義,甚至坦白來說,大作家的過往,並非像現在突然轉變之後,那樣清高。
但將偉大的作品,獻給全體人民,這樣大愛精神的表現;對抗腐敗政府所提出來的思想,形成一個可以抗衡的力量......如此大我的精神,是作家悲憫這個國家以及人民所做出來的行為,是自我實現的最終極目標,同時也是個偉大的志業,如何鬆手。況且身為名人,既要推動這些活動,又要注意其個人還有周圍的人的行為舉止,避免成為媒體注目的負面焦點,而讓這個活動的形象破滅。那些追隨者確實必須很努力地完成計劃才不負大文豪的期待。
個人以為Sofya代表的是家庭與愛,以Chertkov為首的追隨者眾,則代表著個人理想或者事業的實現。兩者都難以割捨,而讓文豪陷入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Valentin則也因信仰托爾斯泰,和自己情感自然趨力的相牴觸,但又聽到看到作家並非自我想像模樣,也有點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感覺。
這一直都是個兩難問題。看著Chertkov、Sofya還有托爾斯泰三人之間的拉扯,不僅讓Valentin在自我情感和工作的使命之間,產生疑問,同時總感覺那情況,從電影中的好幾十年前,穿梭時空進入現代社會,依然沒有改變。每個人,不管男人或女人,都會被夾在家庭以及工作的事情,難以進退,甚至被夾得無法呼吸,喘不過氣來。而讓人心有戚戚焉呀!
所以看似訴說著那個時期,大文豪個人及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但透過對立的表現方法,把愛、家庭和工作、自我實現的衝突,突顯出來。最後雖然未真正給我們一個正確的答案,單純地提出了省思,但其實默默地我們自己都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所有事都出自於愛。就如同電影開頭,引用主角本身流傳千古的作品『戰爭與和平』的一段話『All, everything that I understand, I understand only because I love』。
因而即便托爾斯泰有著自己的理想,一度枉顧Sofya,但最後還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最愛,臨終前,總希望最愛陪在身邊;Valentine也知道在事業與愛情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如今,來到21世紀,面對如此宛如三明治的前後包夾,或許調整出適當的處理方式,其實並非想像中困難,以愛為名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