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說這是一部可以療傷的電影,當你現在正遇到許多不如意之事,很想逃逸現實,靈魂彷彿被禁錮住了,那你可以看看這部電影,當然前面屬於鋪陳各條線的悲慘狀況,所以可能你的心情容易投射其中,而不自覺從你腦袋瓜中不小心蹦出了那不如意之事,但一場車禍後所發生的一切,卻似乎又海闊天空起來,你的心也一樣,就如同DM上所說的:撫慰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這是流浪神狗人
運用了現在最夯的多線敘事手法,鋪陳著電影中每個被現實生活弄得遍體鱗傷的靈魂,有時候,已經夠不幸了,卻還被落井下時,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是如此,如片中的某些角色,每當在有好轉跡象或以為就快要成功的時後,不幸卻接腫而來,如必勇和黃牛角還有青青和阿雄這對形同陌路的夫妻,本以為已經沒有希望了,卻還是讓他們找到了轉折的出口,整部電影便是瀰漫著這樣的氛圍:一個生命不會永遠低潮,時間到了,自會有一個轉捩點存在,所以心情不好歸心情不好,但不要太過絕望了,雖然感覺上很宿命論,卻是鼓勵著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念,這是關於宿命
但人總是不相信自己改變的力量,因而從古至今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宗教信仰,做為心靈上的寄託,或甚至希望能藉此獲得好運,編導便攙入宗教的部份,實為表現出眾生追尋心靈層面上的寄託,而使得整部電影,雖沒有使用特效,表現出魔幻的手法,但光是神像局部的特寫,以及似乎神明託夢給牛角般地讓他找到神像,就很有神幻的色彩存在,再搭配上音樂使用的巧妙,同時也表現出臺灣的多神信仰,以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文化,一整個很本土味,當然這樣的宗教信仰,本身便傳達出"誠心"的概念,只要你誠心地希望做到某些事,自然而然意念就會驅使你去行動而成功,如同必勇為了莎薇戒酒,莎薇有自己做人的原則:絕不拿幫助他的人的錢......等等,但也有沒有馬上有所收穫的例子,但所謂的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執著善的信念,終究會開拓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又何必急於否定自己所努力的一切呢?這是宗教信仰的觀點
而關於本部電影的命題:流浪神狗人,看完整部片之後,我以為本部片將之拆為流浪狗,流浪神,流浪人:流浪神,指的是那些被遺棄的神像,最後被黃牛角撿回修復供奉,或也可以說是被黃牛角載著到處廟會巡迴的神像們,或者是廟會本身,出巡本身就是一種流浪;流浪狗就很簡單明瞭地知道,在片中有許多流浪狗的鏡頭.而關鍵的車禍也因一隻流浪狗兒起;流浪人指的是劇中各個角色,都因為某種原因而必須不停地移動,不管是工作也好,旅行也好,無所事事也好,別以為只有無家可歸的阿仙是所謂的流浪人,其實劇中所有的角色都在不同定義的層面上流浪著
而這樣的流浪,我擅自將他連結到了,生而為人,在人生路上的瑀瑀獨行的想法,雖然每個生命的本質都是如此,但每個人的命運內容終究有所不同,就連神明與狗的命運也會大相逕庭,所以我們看到有的神像被拋棄,有的神像卻被好好供奉著;有的狗是流浪街頭沒人要的流浪狗,但卻有那種人爭相寵愛的無價名犬,但並非我們認為好的命運就會好到底,壞的命運就會壞到底,而是都會擁有自己的路往前下去,人生就是要繼續地走下去,就算遇到耽擱你前進的事情,甚至將你的靈魂禁錮了,但只要跨出去,一切就會繼續運轉,所以青青與阿雄決定去旅行,牛角在沒人的荒涼山路上求援,必勇要戒酒的話,就要跨出去決意這一步......到最後總會出現這條路的出口,所以命運這件事是怎麼也說不準的,我想這就是這部片,利用眾生圖像所傳達的概念吧!?
值得一提的是高捷扮俗演黃牛角,令我印象深刻,土味十足;'張洋洋繼"指間的重量"再度演起偷兒,無處可歸的人,演技之好讓我懷疑他是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人;蘇慧倫與張翰將同床異夢的夫妻之間的壓力,神經質,以及那隨時到會爆炸的沉默,表現很好,有讓我心碎的感覺;原住民的部份,一開始讓我覺得很矯揉造作,但幸而最後漸入佳境
簡言之,是一部平淡敘事,但卻很雋永的一部電影,透過眾生群像,讓我真的相信冥冥之中,每個生命注定屬於一個適當的位置,然後歸位,下台一鞠躬!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8-28]流浪神狗人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08-27]我的左派老師-Half Nelson
本部電影是2006年的,至今才在台灣上院線,且僅在光點午夜場(是否會上院線可能得看片商),所以擁有許多中文譯名,我看過的就有,我的毒蟲老師,衝擊教室,及我的左派老師,我個人比較喜歡"我的毒蟲老師"這個片名,但英文片名卻有另一番更深刻的風景,片名Half Nelson是摔角的專業術語,是一種壓制對手的困鎖手法,幾乎可以讓對方無法脫逃。導演Fleck與製片Boden選用這個英文片名,意在隱喻影片主角Dan與Drey所處的困境(資料來源:開眼電影網)
Dan是個老師,但卻是個與你所以為的傳統老師形象不符合的老師,在課堂上,他教學活潑生動,喜歡讓學生討論,辨証,一點也不死板,但仍有他教室內的原則,如不允許作弊等不法情事發生,不過雖然他在歷史教學上,有一套自己別出心裁的教法,甚至影響了一個學生在大學裡選擇歷史當主修(雖然他本人怎麼也想不起那位學生的模樣),但這樣獨數一格的教學,卻不被學校所接受,學校只希望他能夠按照進度,照本宣科,但Dan所期待的課堂方式並非是這樣的;在私生活上,他被他自己的藥癮所折磨,我們無從得之什麼時後開始,什麼原因,Dan開始吸毒,但可以確定的是他逃避著無形的壓力,逃避著原有的理想和熱忱消失殆盡,不過我發覺到他還是有試圖振作的,因為他還是試著往自己的夢想前進,包括在教學上傳遞著熱忱,打算出書,試圖阻止Drey墮入毒品世界中,但卻屢屢欲振乏力,Dan實處在理想與現實拉扯的困境中
而Drey則處在父母離異,照顧他的母親又太忙,哥哥也因為幫Frank販毒而被送進監牢中的孤獨狀態中,他知道毒品的可怕,但卻逃離不了藥頭Frank的手掌心,原因只是幫Frank販毒的哥哥坐牢,但Frank卻安然無事,因此Frank覺得這是對他們家虧欠的補償,但我可以感覺到Drey並不想淌這灘渾水,但又不知要從何作起,直到發現他的老師Dan吸毒,我想Drey大概是感受到Dan覺得被發現吸毒很不好,但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感到抱歉吧!?剛好和Drey所處的進退維谷的狀態很像,想要改變,卻不知從何著手,而Dan後來也發現Drey的狀況,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兩人漸漸在某些程度上成為好朋友,而相互扶持,希望彼此雙方能夠改變,衝破現有的困境
改變是本部片的一個中心思想,巧妙地運用了Dan的職業及任教科目,陳述歷史上的改變,當然不只是政治上,歷史上的變動罷了,更是藉此(就如同前面所述)來帶出Dan與Drey內心層面的改變需求,而Dan上課的點點滴滴,雖說是為了陳述歷史上的改變的理論基礎,但我覺得其實這也是一個人改變的理論基礎,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人體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我們內在許多想法,就代表著社會中各式各樣的想法,總在欲改變之時,會有許許多多的想法互相角力著,有些安於現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如入鮑魚之肆,久聞不如其臭的狀態,有些卻不是,所以才會有相反的力量出現,當相反的力量大過於原本的力量時,改變於焉產生,在社會上是如此,在個人內心思想中,又會多一個關鍵,即為自己願不願意去接受這樣的變化,還是習慣了原本的習慣,因而故步自封,在一場老師與學生:"機器剝奪自由,這裡的機器是什麼?"的問答討論中,直到最後,其實不也道出了,人類本身即為剝奪自己自由的機器嗎?我自以為這也是說著人類即為剝奪自己改變機會的體制!而Dan與Drey便是囚禁在自己的人體當中,被毒品這個東西所加以控制著,而猶疑地難以跨出改變的一步
另外有趣的是,在我尚未看到Half Nelson是摔角的專業術語,而導演與編劇將此拿來做隱喻時,我先Wiki一下Nelson,發現了南非首位黑人總統的名字為Nelson,他是南非的國父,片中的Dan不斷地傳達著民權運動與歷史的改變,讓我一度覺得Nelson是代表該位南非總統,(最近有一部電影"再見曼德拉"即為描述這位總統的故事);不過後來又Wiki到現任Golden State Warriors的教練的姓是Nelson,他發明了控球前峰概念,保持跑轟的攻擊式戰術風格,創造備受爭議的"砍鯊戰術",在比賽中總是使用出人意料的怪招來贏得勝利,咦!Dan不也是一個籃球教練嗎?那Nelson也可以說是籃球教練Nelson嚕?當然最後還是找到取名如此的真正用意,但是否編導或許也剛好運用這些歷史上著名的Nelson來潤飾這個故事呢?不管是有意或無心,至少這個劇本在意義傳遞的表現上是相當突出,具有深度的
另導演利用運用手持拍攝的手法,成功捕捉布魯克林區居民的荒蕪與無助,特別是那手持拍攝獨有的搖晃,將主要演員的心慌與恍惚,表現得相當傑出,以及Ryan Gosling的精彩演技,無怪乎獲得去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讓整部電影相當精彩,只是以多起事件平淡地堆砌出Dan和Drey的生活樣貌,可能容易讓人昏昏欲睡,當天觀影精神不佳的我,差點就蒙周公寵召,不過本部片確實把街頭生活,還有關於改變的民權運動及個人的掙扎,倒是深刻傳達,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觀影當天,我的穿著被同行觀影夥伴戲稱很像左派老師,一開始我笑說,有嗎?但看完這部片後,我卻不自覺地與片中的老師比較,先說在前頭的是不管是相貌或生活方式都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我在意的是他獨樹一幟的教學,雖然我自己的方式不算是鶴立雞群,但至少在有些事情與觀念上面,可能和大環境下的觀念有所出入,而我又是個容易隨波逐流的人而會對自己的想法有點動搖,但看到Dan在片中雖遇到類似的處境而擺蕩於現實理想之間,但仍鍥而不捨地以他自己的方式傳達他所想要傳達的,不禁深感佩服,只是仍有挫折,幸賴我在學校中,還有想法差不多的好同學們,而在某些地方仍可獲得一些支持,因此我應更要有勇氣在認為可行之時,依然把自己的信念堅持下去才是!也可能因為這樣,我深深著迷於他的生活方式:隨性輕鬆,當然是扣掉吸毒的部份,想著想著總覺得自己跟Dan還是有點相似之處,不過這一切都只是我的幻想罷了!
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08-26]靈異孤兒院-El Orfanato
整體的感覺讓我不禁想到The Others(神鬼第六感,Nicole Kidman主演)這一部片,他們共同選用的事件都是能聽到奇怪的聲響,但卻不見人影,而且結局都收得合情合理,同時也極富創意,只是The Others不論在攝影手法,或劇情安排上,顯然比較驚悚,而本部片則在化粧上展現其恐怖的實力,當然過去駭人聽聞的事件,鬼影幢幢,的確讓我不得不屏氣凝神,尤其是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睛,看得到那些東西的題材,雖然蠻多驚悚電影都喜歡選用這樣的題材,而顯然有點老梗,但這樣的招式,不論怎麼表現,總還是讓觀影者可以深刻體會到劇中大人們心中毛骨悚然的感覺,但這一部電影的格局不僅是如中文片名所取的"靈異"而已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便是Laura的母愛與大愛,Laura是自小被父母拋棄的孤兒,在一座海岸邊上的孤兒院度過童年時光,30年後回來,她希望能和老公在此收養失怙失恃或被遺棄的孩子,好好照顧他們,就像當年她被人所呵護一樣,而她在這時已經收養了一位愛滋陽性的孩子Simon,只是Simon似乎看得到大人們所看不見的東西,不過Laura和她老公Carlos還是很願意聆聽著Simon對他們講的點點滴滴,不過有時,人的耐性可能會因為長久的壓力累積或突然的外力影響而崩塌,Laura也是一樣,但Simon就這樣從此消失了,Laura很緊張,非常努力尋找Simon,卻怎麼也找不到他,看得出她心焦難耐,對她的一時失手,後悔莫及,甚至嘗試了各種可能的方法,甚至揭發了過去不為人知的事件,但Simon的音訊猶如石沉大海......
觀影到最後,我才發現Laura所可以使用的,嘗試的方法,都只在真相邊打轉,而且一直只設定自己是被害者,但事實真是如此嗎?這是我覺得本部電影當中第二個想要透露出來的訊息:我們往往被太多的雜訊所干擾,或已經預先設定好立場,而忽略了事情的最關鍵,結果始終無法直搗問題核心,Laura也是一樣,雖然她在幾乎毫無線索的情況下,緊抓著唯一可能的線索倒也無可厚非,但她盈滿的母愛使她擔心過度了,一心一意只在乎著自己為被害者,而忘記檢討自己是否可能是加害者,並忽略了最細微的線索,而錯過了問題解決的最恰當時機,幾經波折,最終還是回歸到傾聽孩子內心想要表達的聲音,最後的解決方式也是好好的聽聽那些待在那棟屋子裡,孩子們的聲音,這實為對做父母的,或做老師的一個警惕,特別是當父母,老師們對那些表達不清楚,或有怪怪思想,怪怪行為的特殊孩子們,我想這是第三個想要透露出來的訊息,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用心如Laura,但人終究還是人,有其極限,仍無法時刻做到,結果最後釀成悲劇,那真是後悔也莫及的阿!但若能回歸到我對這部片的第二個想法,可以馬上發現到自己的問題,勇於承認,問題應當會很快解決,而不會傷口結痂,或不會變得過於嚴重!
最後的結局雖然有點悲傷,但卻充滿著溫馨的感覺,當然Laura的母愛與大愛為其主要原因,不過當Laura兒時玩伴發現她回來時說著:是Laura耶!那種真誠的友情,也很令我動容,那是一種多年不見,但彼此仍很熟悉的感覺,當然一開始因為變得與過去不一樣了,所以他們才沒有認出來,不過認出來後,那種喜悅雖然不至雀躍不已,但都溢於言表的感覺的確讓我接受到了,反正最後交雜著友情與親情,一整個很感人,且借喻了小飛俠彼德潘的故事(不只這一幕,前面Simon讀故事那一幕也有提到)
親情為主,友情為輔,看Laura為孩子們付出的努力,以及為孩子擔心的心情,還蠻能引起同情,不過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再多點耐心傾聽,或我們只是需要再多點自省去釐清,事情事實上並非那麼複雜,只是人總是容易被矇蔽雙眼罷了!而驚悚則是讓這部電影更為精彩的調味料,跟著Laura一同解開這座孤兒院之謎以及Simon的失蹤之因.我個人覺得還蠻好看的!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Pratiquer le français(3)
S(serveur):Bonjour,mosieur,Dame.Vous avez fait une réservation?
D(David):Oui, une table pour deux personnes à midi.
S:Au nom de......
D:Tai, T-A-I.
S:Oui, suivez-moi, s'il vous plaît.
S:Vous prenez une carte ou un menu?
E(Emilie):On prend deux menus.
S:Oui; madame voici notre menu.
D:Je voudrais un jambon de pays, et toi?
E:Je voudrais une salade verte. Et comme le plat principal, je voudrais une omelette aux champignons. Parce que récemment je fais un régime.
D:Moi, j'ai très faim. Je voudrais un biftek frites.
S:Comme l'entrée un jambon de pays et une salade verte, et comme le plat principal une omelette aux champignons et un biftek frites. Avec le plats, Qu'est-ce que vous buvez comme boisson.
E:Juste un carafe d'eau,s'il vous plaît.
S:Qu'est-ce que vous prenez comme dessert?
D:J'ai envie d'une tarte aux pommes.
E:Moi,pas de dessert.
S:C'est tout?
E:Oui!
D:Et l'addition, s'il vous plaît!
S:Comment vous voulez payer?
D:Par carte bancaire, c'est possible?
S:Oui
S:C'est le reçu et votre carte. Merci beaucoup.
--------------------------------------------------------------
Les Vacances D'été
Les vacances d'été de cette année, je suis allé au japon avec mes amis. Nous sommes arrivés à Kyoto le dix juillet. Nous sommes restés là du dix au quatorze juillet.
Pendant ces jours nous avons visité beaucoup de temples. Ils sons très beaux donc nous avons fait beaucoup de photos. Le quatorze juillet nous sommes partis pour Kobe en train. Quand nous sommes arrivés à Kobe, il a plu, mais nous ne sommes pas restés à l'hôtel.Nous sommes allés visiter le château Hijime.
Le deuxième jour nous nous sommes promenés au bord de la mer et aussi à la montagne. Le soir; nous sommes montés en haut de la tour et nous avons vu la luminosité de la ville dans la nuit. Le seize juillet nous avons quitté Kobe et nous sommes allés à Osaka,
Nous avons visité le château Osaka.et le musée des peintures japonaises. Nous avons aussi fait un tour au port Osaka en batêau. Avant le départ pour retourner à Taïwan, absolutement nous avons fait du shopping et avons acheté beaucoup de choses comme les souvenirs pour des amis, pour la famille, et pour nous-mêmes.
Nous sommes partis pour Taïwan le 20 juillet.
--------------------------------------------------------------
Physique Et Psychologie
Je suis grand. Je mésure 1 mètre 76 et je pèse 68 kilogrammes. J'ai les cheveux noirs et bouclés. J'ai les yeux noirs. J'ai les visage ovale. J'ai le peit nez mais j'ai les grandes oreilles. Parce que je me rase chaque jour; je n'ai pas de moustache.
Je suis Poissons. D'après l'horoscope, j'ai un caractère artiste. J'ai,e beaucoup les activités cultuelles. Je suis doux à tout le monde, mais je suis un peu mysterieux, et je cache mes sentiments souvent donc je suis isolé, indépendant, et je n'ai pas beaucoup d'amis intimes. Certainement je suis insaisissable.
Je suis changeant. Je change mon avis rapidement. Je suis vulnérable aussi.J'ai peur des gens violetnts.Et puis, je suis paresseux, sourtout pour choses que je n'aime pas, mais si ça m'intéresse, je suis courageux et responsable.
Je pense que je n'ai pas de charmes, mais j'aime rêver que je me crois d'avoir. Oui, je suis rêveur, et je suis romantique.
Je suis aussi gourmand. J'aime bien manger!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25]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
本部電影是Woody Allen的作品,承繼Woody Allen一貫的拍片風格,以及他本人的神經質個性,讓這部片的節奏相當迅速,且充滿大量的對話,或者該說是那說話速度之快,讓我感覺到步調很快吧!?不過不可諱言的是,這樣大量絮叨的對話,實在容易讓人蒙周公寵召!可是劇中兩要角Ewan Mcgregor與Colin Farell的表演相當出色,活靈活現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個性,挽救了這部片給我的感覺,尤其是Colin Farell簡直是Woody Allen在前作"Scoop(遇上塔羅牌情人)"所扮演角色的翻版:神經質般地碎碎念,也由於他們兩人的出色表現,讓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突顯出Woody Allen所想要表達的東西
Ewan所飾演的Ian與Colin所飾演的Terry,這兩兄弟都是相當不切實際,愛做發大財夢的人,哥哥Ian喜歡裝闊少爺,常向弟弟借其所任職的修車廠中的高級車把妹,雖說他有遠大的飯店投資理想,但卻鄙視自己父親的餐廳工作,而在投資尚未成功前,便假裝自己已經是坐擁豪宅的有錢人,藉此攀龍附鳳,但在我眼裡,他不過是愛慕虛榮罷了,連投資的錢也都是向弟弟借的甚至偷他爸爸的老本;弟弟Terry雖然腳踏實地的在修車場工作,但他好賭成性,而且冥冥之中似乎有幸運之神眷顧他,每當他即將山窮水盡之時,總可以翻盤賺大錢,讓他總是抓著這樣一絲絲的好運在茍活著他的人生,直到命運之神不再眷顧他......
兄弟情深,弟弟出現危機,哥哥怎可坐視不管,或許該說他部份資金的來源斷了,所以他才挺身幫助弟弟,其實從這時開始便可以看到哥哥的不懷好意,雖然表面上他是挺弟弟的,但其實仔細一看,會發現雖然在謀財害命的執行過程中,他和弟弟總是一起行動,但真正執行的人卻是弟弟,而他只是個在旁邊出一張嘴巴的人,簡直是個膽小沒有執行力,且無法患難與共,但卻也想分一杯羹的男人,以致到後來,弟弟意料之外的在精神有些狀況時,哥哥才了解到事情嚴重性,而顯得那樣的不知所措,因為他不想東窗事發,以利保住資金,但弟弟卻想要去自首
除此之外,雖然說這整件殺人事件中,是他們兩兄弟為了錢而去執行的,但也得歸罪於他們的舅舅,沒有膽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而趁機利用了兩兄弟一了百了,卻沒想到Terry後來發了失心瘋,對自己的罪行坐立難安,反而再利用Ian要去除掉Terry,如此我們看到了這個事件中,一層一層的階級關係,舅舅->哥哥->弟弟,完全是一部充滿互相利用劇碼的電影,雖然黑道世界裡,也常常有這樣的層級利用關係,不過不一樣的是影片中的三人是有家庭關係的,所以相形之下"Family is family"這句話顯得很諷刺,同時也正因為他們不是生而為黑道份子,只是輕浮,愛作發財夢或靠著運氣過活,簡言之就是比較喜歡一勞永逸的人類罷了,所以他們要徹底做壞也壞不起來,所以弟弟才後悔殺人,而哥哥也狠不下心除掉弟弟,就是如此,才有了出乎意料的結局,如此說來,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惡,而是會依據當下所處情境,一下子變臉的,世上實無全好全壞的人類阿!從操縱的觀點來看,不只在黑道世界,凡是人類總在某些程度上喜歡操縱別人,只要有機會,又何樂而不為呢?除了有駕馭別人的快感之外,更有要追究責任時,存在著可以不必直接被追究的期望,說來說去,還是人的劣根性作祟
另外有趣的一點兩兄弟的個性似乎是家族遺傳,應證了虎父無犬子這句俗諺,有這般的兒子,就可知道他們大概會有什麼樣的家長,顯然地Ian與Terry的媽媽是讓他們有這樣個性的罪魁禍首,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媽媽如何地推崇他哥哥的有錢,以及強調著今天會有這個家,有老公的餐廳,完全是哥哥的幫忙,也難怪會生出這樣愛慕虛榮,不切實際的兩個兒子
這一部電影是倫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二部分別為Match Point(愛情決勝點),Scoop(遇上塔羅牌情人),這三部電影皆在倫敦拍攝,內容都在描寫人性的黑暗面,而且都是男性,不一樣的是所處情況,但相同的卻是男性的慾望,慾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異,不過這三部電影,我還是比較喜歡愛情決勝點,可能是因為呈現的方式不是那麼絮叨,且劇情轉折最令人意外,其次為命運決勝點,這部片把人性的脆弱,以及無法踰越灰色地帶有最深刻的描繪,只是過於敘叨,最後為遇上塔羅牌情人,雖然選用偵探的題材,但過程不夠曲折離奇,人性的險惡也未能夠突顯出來
結論是扣掉絮絮叨叨的部份,兩位演員的演技讓我覺得這部電影仍有其可看性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亂評劇場10]R.Z.
導演:王嘉明
劇作家:Bernerd-Marie Koltes(戈爾德思)
演員:Fa,吳維緯,梁菲倚,蔡雅婷
R.Z.原名Roberto Zucco,是Koltes被視為最登峰造極的作品,同時也是劇中男主角的名字,也是整個文本當中所有出場人物裡,唯一有名字的,我沒有看過在台灣演出的任何版本,只是稍稍翻了劇情簡介,就去觀賞了,在看過節目手冊之後,我原本以為這是個相當沉重,但又莫可奈何的故事,因為充斥著現代社會上嚴重的家庭問題以及都會問題,不過觀賞結束後,卻未太多有深刻的感受
一開場隨即吸引我注意的便是那不成任何一國語言的語言,對於我正在學語言的人來說,試著去分辨我所認識過的語言是一件有趣的事,但這次卻不得其門而入,心想著大概是另一個我所不認識的語言吧!?但是卻又斷簡殘篇的聽到德文,法文或甚至日文,(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但是"是用德文的aber),之後又加入了國語,廣東話和台語,整體來說就是這四種語言再交插使用,只有在"就在臨死之前"那一場中,Roberto背出的不知是誰寫的詩詞,才是完整的法文,其他都是不知名的語言,
後來王導演在演後座談中才說明這是他和演員們自創的R.Z.語,融合了許多語言,同時也編制出一套文法規則,聽到這句話,不免很興奮,畢竟我也是對語言學有興趣的人,但也僅止於他們在造字的發想,或許當初導演的出發點在於法文改編成中文文本,在字詞上的表達,會無法深刻地傳達出原本的意義,這點我是再同意不過的,我也以為他創造的語言是要彌補中間的鴻溝,但改編成外星語,反而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畢竟對翻的語文都擁有好幾年的演進歷史,而R.Z.語卻也只是季節限定的語言,怎麼能夠取代呢?你就想像電影中(就拿最近的長江7號來說)外星人說著外星語時,我們全然沒辦法得知他的情緒是如何,這部戲當中的外星語就擁有這樣的感覺,反而削弱了文本本身的力量,且導演有自打嘴巴的嫌疑,不過王導演也自我承認這是他還在實驗的東西,我想下一步便是該怎樣把這樣實驗性的東西變得不只是流於形式的空洞而已
雖然我樂於當一個語言學習者,但我卻很害怕一部著重在語言的戲劇,因為這樣的東西很容易抽象,文謅謅,甚至進化成絮絮叨叨,本部戲就是這樣的狀況,況且還有外星語出現,耳朵完全發揮不了作用,只能不停依賴著字幕,而用外星語的壞處是感覺演員好像是在背台詞,話語中的溫度是冰涼的,只靠摔東西,大聲吼......等等突然地絕對大音量,表達出情緒,再加上外星語就好像牙牙學語的小嬰孩一樣,用詞簡單,使得情感表現上也相當困難,種種演出效果,直指著缺乏感情,反而我倒覺得,與其花時間創造語言,倒不如全法文文本不就解決了嗎?或許不同的語言是要區隔不同的支線,我反倒寧願外星語都改成原文本的法文,或許會比較好而其他國台粵語的部份,顯然就較具情感的成份,且會讓我有種似曾相識,平易近人的感覺,或許在於語言選對了支線配合發展,不過這一切我把當成是個美麗的錯誤,同時也是導演大膽實驗的結果,但未臻成熟
雖然如此,舞台上三個櫥窗式的表演空間,個人覺得還蠻有創意的,且在調度配置上,個人覺得頗為適切,且讓我覺得像是施了魔法的七巧板一般,可以拼湊出無限的可能,而幾乎每場出現的塑膠袋,似乎也象徵著什麼,或許是象徵著Roberto Zucco的人生吧!?媽媽收疊好:細心照料;盛裝物品:負擔與壓力;用完即丟: 人生棄之如鄙屣;殺人武器:本身就是個兇器......導演說著Robert Zucco是真有其形像類似的人,他殺死爸爸用塑膠袋,他自己上吊也用塑膠袋,因此才運用了許多塑膠袋,且是個劇中人物都可以運用的媒介,但總會讓我忍不住聯想到些什麼!
實驗風格很強的電影,或許改天該看他原版戲劇,或許對原文本所要傳達的感情,或許就較為深刻,就比較有感覺一點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08-24]真愛之吻-Penelope
真愛之吻的故事,須追溯到曾曾曾曾祖父,是3個曾,還是4個呢?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很久以前一個背叛的詛咒,降身在劇中女主角Penelope身上,她必須找到同等地位的人去愛她,這個詛咒才可以破除,當然過程是艱辛的,同時有著伺機把瘡疤接發,等著看好戲的壞人,直到真命天子出現,但又經歷過一番波折,最後才有情人終成眷屬,故事架構看起來,宛如一部現代版童話,尤其是詛咒的部份,更增添了這部故事的魔幻性,使其更像一部童話,而導演更不諱言地在某些地方使用了動畫的技巧,更讓整部片充滿奇想色彩
撇開奇幻色彩不說,這同時也是一部愛情喜劇,儘管礙於片長,需在時間內達到結局,所以跟許多愛情喜劇一樣,戀情發生得過於理所當然,省略了許多曖昧,糾結不明的情緒,但這部片也不像絕大多數的愛情喜劇一樣,著眼於兩個人感情的磨合,或培養感情的過程,反而是兩個人互相影響,彼此成長,直到他們兩人再度相遇後,彼此已經夠成熟地去接受彼此的情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影響的他們兩人改變的力量還蠻令我感動的
更精確地說,這是一場雙方都得先自我認同,先愛自己後,然後才能去接受別人的愛情故事:Penelope對於自己的外表,在母親過份歇斯底里地保護下,充滿著強烈的自卑情感,雖然感覺像是母親禁止她出門,但其實她自己本身也沒有自信可以走出門,內心其實也非常渴望回復正常人的樣子,不然Penelope也不會就算發現Max是個奸細時,她還是向他求婚,也同時是因為Max跟其他人不一樣地看到自己的外表不會落荒而逃,雖然最後被拒絕,但也是因為Max的鼓勵,讓他決定出走,又遇上Annie與酒吧老闆的支持,反而讓Penelope有點認同自己的身份,甚至掀起一陣模仿狂潮,但背後仍有母親的操控,直到他決定忠於自我......;
Max,或者該說是Johnny Martin,懷有音樂的理想,但不得志地自暴自棄,整天沉淪在賭場的懷抱中,我想他非常厭惡這樣行屍走肉的自己,尤其是在陰錯陽差之下,遇到了Penelope,他被Penelope的堅強吸引,同時鼓勵著Penelope,其實潛意識中也鼓勵著自己,雖然劇情演進到後面,我們可以看到為何Max在當時要一口回絕Penelope的求婚,但或許在某一方面來說,他本身沒有自信可以給Penelope一個完整的家吧?!
至今社會上仍存在著以貌取人的觀念,雖然總會有些道貌案然狀的聲音說著:這樣是不正確的觀念,但人畢竟還是對美好的事物趨之若騖,這是天性,所以如今整形業者當道,或許變帥變美在心理層面上的確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不過不管怎樣,最重要地還是要喜歡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發掘自己的優點,當你這樣做的時後,不知不覺當中自己也會變得有自信些吧!?推及到門當互對的迷思,一切都只是為了排場好看,錦上添花,讓自己有"面子",甚至是為了要消除什麼,如片中所提到的"詛咒,但這樣的"策略性"的聯姻,是否真能夠幸福呢?或許絕大多數不能給予正確的答案,這完全都是門面惹的禍,不管如何,歸結到最後,這部電影無非還是回歸到"忠於自我,不為別人操控",這讓我想到莫文蔚的一首歌"Love Yourself"當中有一句歌詞Love yourself...feeling good,我想可以是這部電影的最佳寫照
簡言之,是一部奇幻的愛情喜劇,在追尋自我並接受甚至喜愛的過程中,似乎有股力量彈撥了心中感動的琴弦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08-23]牆之魘
故事一開始,出場人物及他們目前的處境便娓娓道出:阿義與阿貞是新婚夫婦,結婚那一天,便有警察來找他們麻煩,從言談中便可以瞭解到阿義經常進出警察局,但詳細原因並不清楚,是到後來才了解到阿義為何常被抓,而這一切的過程,似乎有人從洞裡窺探著,影片使用類似窺視的手法,讓觀影者發現到另外一個人的存在,而這個人好似默默守護著阿義與阿貞這一對夫妻,而從夫妻言談中:如有人偷大便在他家旁邊的水溝,及丈夫的奇怪舉動,讓本來不知情的阿貞與坐在螢幕前的我們,都有同樣的想法:牆裡有人,終於在一天月黑風高的晚上,發現了事實,
原來阿義是個革命者,對於當時的政府有相當不滿,而躲在牆內的,則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木村先生,為了理想的堅持,而不得不躲在牆內伺機而動,至於阿貞知道這件事後,也把木村先生視為重要的人,不過木村畢竟正值氣盛的青壯年期,對於阿貞如此充滿魅惑的胴體,當然會情不自禁,再加上阿貞對木村先生所作所為的推崇,甚至我覺得阿貞對木村先生的不抗拒,是帶點"為理想獻身"的含意在內,而使得他們三人的關係產生了變化
其實透過一些鏡頭,我們發現阿義早就察覺妻子與木村先生的關係,只是為了理想,他只得隱忍不說,這反而讓阿貞無法諒解,阿貞寧願阿義大罵他,也不願意阿義對她太好,造成她心理負擔,所以她只好不停地激怒阿義,不過阿義EQ也高得驚人,經歷這樣的對待,卻還能夠泰然自若,終於在後半段話鋒一轉,為阿義的種種行為,以及其他故事,做了個交代
所以我以為木村先生便是阿義心中的理想,他曾經背叛過理想,所以他才在之後對於理想忠貞不二,甚至把他神化,雖然他把理想暫時塵封起來,因此或許我們可以把那座牆視為外在與內在的障蔽,但隨著妻子的發現,蒙塵的理想,又再度甦醒,阿貞為木村先生沐浴整理的橋段,或許便可視為將理想端上台面,重新上漆,閃閃發亮,這同時也可看做為妻子對丈夫的支持,畢竟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甚至連阿貞本身聽了阿義的崇高理想後,不知不覺也將這理想神化,並獻身予他,帶點種族部落獻祭的味道在裡頭,但阿貞雖然支持阿義往前,阿義也努力呵護理想不受損害,甚至不過問被戴綠帽子的事,可是理想還是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消磨毀損,終至幻滅,我想這多多少少都還是會發生的,理想要不趕快執行,日常的瑣碎會讓人不再有行動的能力,夢想因而變質,而因為變質了,人便會有不知所措的心情,這是可想而知的,就好像一直相信著最好的朋友,但朋友卻與你漸行漸遠,甚至背叛了你那種錐心刺骨之痛,不精神分裂都難,或者也可以說自己會不自覺塑造或尋找另一個全新的形象來取代原本的,這都是人之常情,也是阿義的寫照阿!
當然不可諱言的是劇中確實闡述到戒嚴時期的不自由,以及容易聯想到至今仍會被挑起的省籍情節,以及在這樣環境下奮鬥的革命者,不過我倒覺得這都是輔佐主要概念的附加材料罷了,可惜的是場景過於簡單,未更能傳達出時代背景的意義,以突顯出阿義的心情,或許這是因為資金的關係,而另一個較為可惜的地方是有些劇情顯得不是那麼完整,比如說為何阿貞要故意在木村先生面前輕解羅衫呢?據說這一部電影,導演還有一部是從阿貞觀點拍攝的短片,或許看過該短片之後,會對這部片又更完整的了解(只不過已在公視人生劇展播過,不知還有沒有機會,然後不禁想要推公視人生劇展是好物,雖然我不是忠實觀眾)
整體來說,對於理想維護到理想幻滅的內心衝突的歷程,描寫得還不錯!很能感受到一絲絲的失望
最後要說的是從現在開始到暑假,有許許多多的國片要上映,有某些國片在日前聯合舉辦台片發春的宣傳造勢活動,本部片為第一棒打頭陣,不過聽說票房很慘淡,所以請大家要支持國片呀呀呀,我覺得這幾年的國片已較平易近人,且兼具深度,雖然仍有爛片,但整體已有水準出來,大家不要吝惜給國片鼓勵唷^^唯有這樣,國片才能蓬勃發展,才有更多資金挹助,否則像牆之魘這一部片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資金而無法真實拍出時代背景的大器,而讓我有那麼一點點疏離
台片發春90秒預告1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好書短評7]最惡
作者:奥田英朗
出版社:尖端出版社
電影工業於近幾年興起一種拍片方式:多線敘事手法,交織出想要傳達的概念,或以不同的面向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的手法,不僅蔚為風潮,更是近幾年奧斯卡的寵兒,不過風行一陣子之後,並不是這樣的表現方式就很好,因為不盡然每個導演都能將此種技法,發揮到淋漓盡致,也就顯得這種技法的使用者良莠不齊,但這樣的技法,若使用得夠突出的話,所呈現出來的作品,絕對有足觀的地方
至於小說,我不是那麼確定什麼時候也有這種多線進行的敘事方式,但似乎行之有年,比如說偵探,犯罪類型的小說,不過這類小說的多線敘事都只是為了找出真相,或把犯人殺人的時後區隔開來,但"最惡"這本小說,同樣也採多線進行的方式敘寫,但卻比較像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中時常得獎的類型:多方描寫眾生相,他們的一舉一動,看似沒什關聯,但其實卻有很緊密的連結,並且從中透露出一些訊息,這在本小說的解說中,又稱為"群像劇",我覺得名字取得還蠻貼切的,這樣的名字,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前幾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衝擊效應,而衝擊效應堪稱是這類型電影的代表,當然還有許多電影不及備載,只提最近大家較耳熟能詳,又具代表性的經點
"最惡"雖是本小說,但我卻很想說,看完這本小說,我好像看了一次文字電影,其劇中人物心情描述之深刻,讓我這位讀者特別能夠投射到他們的角色裡面,又因為是描寫市井小民,所以他們所發生的事,所擁有的心情,似乎俯拾皆是,而牽扯到緊張氣氛的地方,又讓我不敢停下來歇息般地,一口氣想把章節看完,我覺得這是這本小說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我特別對主人翁之一的川谷的心情感同身受,或許是剛好最近這一陣子的事情很雜很多,跟川谷老闆的感覺很像,既要處理對外事務,且不只一項的對外事務,對內又要應付員工的心情不爽,如果是我不崩潰才怪,而藤崎那種周一上班症候群的心情,我也感同身受,但這些都還只是雞毛蒜皮的心情,無力感與絕望感,才是貫穿整個故事的情緒核心:原本以為到手的貸款,竟臨時被駁回,可是自己卻已經購買了設備的川谷;本想辭職以息事寧人,卻意外地被捲進公司派系漩渦的小綠;履履搶錢成功,履履覺得自己沒事了,但總會突然來個峰迴路轉,讓自己過著不成人樣的生活的和也,他們三人都在不是自己的問題之下,做了錯誤決定,或在不知不覺中走錯下一步,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好像和原本自己所預計結果不一樣,外在其他因素讓事情有如脫韁野馬般脫了軌,想要使力為自己的處境求突破,卻遍地尋不著施力點,而在最後,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發了狂,做出他們之前未做過的事情,尤其是總是抱著希望的和也,在每次以為一切都順利解決的同時,卻都接到厄耗,那種無力的心情,是我們這樣的人很難想像的,但透過作者的筆觸,不僅將和也的心情,以及其他兩個主角的心情,描寫得我們好像就是劇中人物般!!讓我體驗到真實,突然也就對和也決定聽從惠美建議去搶銀行,以及其他兩人的行為,見怪不怪了!這是作者厲害的地方
而"最惡"的故事架構,是從三個本毫無關連的小人物開始,三個人物在生活上都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開始便是三條線同時進行地描述他們三人的概況,然後描述他們三人分別遭遇困境,且已經走投無路的狀態下,一起被捲入震驚社會的銀行搶案,在最最最開頭的故事時,感覺像是跟讀者自我介紹,告訴讀者出場人物,以及人物個性,然後各自發生一連串的巧合,事件後,從這時的文字開始,才真正看到三人有點交集,最後到達一同捲入銀行搶案的最高潮,而最後面三人交手過程中,又同時將他們的個性表露無遺,其實他們三個人都不是故意要成為壞人的,其實他們每個人內心本質都是好的,不過不如意的事總是能逼得人狗急跳牆,因此他們都跳上了壞人的諾亞方舟上,但卻已經在大海中央了,無法回過頭,後悔也有點來不及了!!
結論是這本書相當精彩,會讓你不肯放手地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同時對裡面的人物,有種親近感,因為他們的某些部份拼裝起來,就好像自己最近的生活一般,那麼平易近人,也因此我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好看的小說!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電影預告](國片)九降風
這是"海巡尖兵"導演林書宇的首部劇情長片,看了這支預告片,我已經萬分期待,期待到迫不及待要分享給大家看
青春記事的東西,一整個無法抗拒,一整個想抓住即將消失的青春尾巴!但6月6日才上映,還有得等ㄌ一ㄝ,我已經望穿秋水了!
{###_dammi/4/1139668544.jpg_###}
{###_dammi/4/1139668545.jpg_###}
(謎之音)分明就是裡面的帥帥男高中生露屁屁,才是最令你無法抗拒的吧!?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觀影筆記08-22]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本部電影改編自暢銷同名小說,當然小說改編成電影,因得考慮到長度的關係,總是在某些部份,有所力有未逮的地方,當然這部片在我看片的過程當中,也發現一些不夠完整的地方,或許看小說將會得到更充實的感情鋪陳,但我不得不推崇一下本片導演:Marc Foster,雖然在編劇上,因考慮到片長而不得不捨棄一些東西,但至少導演在執導過程當中,確確實實地將片中人物的感情,尤其是Hassan與Amir的友情,到Amir背叛Hassan的情感鋪陳,完整地表現出來,有時候真的會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起,這讓我想到他之前的電影Moster's Ball(擁抱豔陽天)那滿溢的悲傷與低迷,同樣也讓我的心糾結,但Marc Foster卻也可以拍出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這樣異想天開,背後卻隱藏著很深含意的喜劇片
最棒的笑容
回歸到正題,不僅導演的功力好,Casting也居功厥偉,兩位小演員Ahmad Khan Mahmoodzada(as Hssan),Zekiria Ebrahimi(as Amir)的演出讓本部片增色不少,尤其是極為推崇Ahmad,他所飾演的Hassan,真的讓我很想緊緊抱住他,在片中,他在片中既天真,單純,有那種可以和最好的朋友Amir在一起滿足的神情,也有堅決保護Amir,為Amir挺身而出的神情,以及Amir背棄他時,在Amir生日準備會上,看著Amir漸行漸遠的神情,以及為讓Amir發洩怒氣,自己將水果塗在臉上的神情,這些表情交揉在一起,讓人對他有憐又愛
Hassan
至於Zekiria則演活了那害怕挺身而出的富家子弟,既帶點貴族習癖,但也很親民,他是真的衷心視Hassan為好朋友的,但卻在欺負事件中,未能挺身而出,眼睜睜看著Hassan被雞姦,他覺得Hassan變得骯髒,又為要掩飾自己的膽小,又覺得Hassan的相挺讓他自覺渺小,我可以體會到他的種種心情揉合在一起,而不自覺地有排擠Hassan的舉動,但他又覺得愧疚,所以手表被偷的當面對質,他無法正視Hassan,而Hassan要離開時,他站在自己房中虧看,卻又害怕Hassan回頭看到他的不捨,他其實潛意識裡是對不起Hassan,同時也厭惡自己的個性......導演便是利用這一些"看對方"的鏡頭,讓這段友情發酵,綿延到最後的事件
Hassan(左)/Amir(右)
不僅是友情片面上的傳達而已,本部片後半段變成算是Amir個人對於自己始終無法挺身而出的個性,所做的一個反省的歷程,這個個性打從一開始爸爸與好友的對談當中便留下伏筆,到Hassan被欺凌事件,讓他對這樣的自己無法釋懷,旅居美國後,大學畢業,邂逅美麗的妻子.......似乎早已塵封了這段往事,但其實在不知不覺當中,思想已被洗滌,這一段逃亡至美國的過程,看似沒什麼意義,但導演其實慎選了一些"挺身而出"的事件來描述,只是他可能未發現到這一切對他的影響,
直到爸爸的好友捎信來要他去一趟巴基斯坦及阿富汗,而這段重返阿富汗救回Hassan兒子的橋段,才真正是他對過往自己這樣不挺身而出的個性的贖罪以及補償具體實踐,看似他是為了爸爸這樣做,其實潛意識裡都還是為了自己,在這樣的歷程中,不論是對孤兒院的院長,或過去霸凌的人,今日成為行政首腦左右手,在在都是對自己的個性上的反省:孤兒院院長雖無法盡力保護孩子,但仍不畏一切挺身而出,而霸凌的人更直指Amir未能挺身而出報效國家......經歷過這些的成長,我想他最後才領悟到Hassan為他挺身而出,是因為Hassan在乎他,而不只是個忠心耿耿的哈巴狗,Hassan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過往的自己卻對Hassan徹頭徹尾地做錯了,誤會了,但後悔也來不及了,但Hassan的事必定讓他銘記在心,最後,他終於為了Hassan的兒子挺身而出
電影不僅有著深刻的感動,更讓我們窺探到現今阿富汗的情勢:種族無法和平相處也就算了,甚至還有歧視欺負的行動在,並直指阿富汗的專制獨裁政權,如此間接地揭出阿富汗瘡疤的電影,無怪乎,劇中兩位小主人翁有生命安危,因此目前受到聯合國保護
我得說這是一部很令人感動的電影,一段真摯的友情,卻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而變質,最後的領悟,或許對友情本身有點為時已晚,但卻是永難磨滅的回憶,回頭想起時,會慶幸自己有一個這麼棒的好朋友,況且自己也是有補償的機會
朋友,為你,千千萬萬遍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21]天堂邊緣-Yasamin Kiyisinda;刺殺據點-Vantage Point
最近和多線進行的作品很有緣份,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這類所謂的"群像劇",是許多電影導演所喜歡使用的拍攝方式之一,如"火線交錯(Babel)",以及"衝擊效應(Crash)"......等等,是易獲得好評的拍攝方式,但也易於淪為突顯導演編導功力不佳,近期也有兩部多線進行的電影
天堂邊緣是在德國漢堡長大,土耳其裔的導演法提阿金的作品,描寫兩段親情在遇上一個外來者的介入後,所產生的微妙化學變化,或許可以簡單地這麼說:這是兩個民族的碰撞,德國人與土耳其人,更有介於兩者其中的土耳其裔德國人,兩端三方的交會,雖然這兩個民族在文化上,信仰上以及政治上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以及劇中角色各個出生在不同的背景之下,但"愛"是不分國界,種族,年齡及成長環境的,是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在這部片看到了每個人都為"愛"而犧牲些什麼,背負些什麼,更因為愛,成為他們跨越過些什麼的力量
其中著墨最多的便在於親情之愛,身為大學教授的奈賈,歧視著父親阿里情欲的出口,更對父親懷疑他和父親的情人葉塔有染嗤之以鼻,但卻在此時發生悲劇,奈賈因而回到祖國尋人替父親贖罪,這是潛意識裡出於對父親的愛,雖然表面上他對於父親這樣的行為無法茍同,做這些事好像是在替父親收拾爛攤子般;而一個母親就算再怎麼開明,看到自己的女兒跟一個來歷不明的人卿卿我我,怎麼會不擔心,當女兒為愛走天涯卻遇害後,母親悲慟地遠走他鄉要替女兒完成她的志願,這也是出於愛;當然生活艱辛的葉塔對無法見到面的女兒而難過,以及女兒艾妲因政治迫害而來到異鄉只為尋找母親,也是動人的親情表現
但事情總是無奈地錯過,人生就是這樣充滿著許許多多錯過的事,有時我們也莫可奈何,但最令人扼腕的便是死亡,因為即使錯過,只要你活著,總有一天會相遇,還是可以觸碰到你最深愛的人,就算你一時說錯話做錯事或做錯了決定,造成分離,但還是有機會,最可怕的便是死亡後,連一點機會都沒有了:葉塔再也無法資助她女兒了,而艾妲則無法和洛特長相廝守,洛特的母親則再也見不到洛特了,雖然說這些死亡也都是為了愛,不論是為愛犧牲或為愛失手
但這些死亡與本來便潛在的愛的意識,卻不知不覺地讓周圍的人的心中,產生了新的力量,他們不知不覺地選擇寬恕,反而讓他們在生命中激盪出新的火花:或重逢或接納或改變,死亡的悲傷只是過度,重點是之後展開來的生活,長期活在仇恨不解當中,只會在原地裡踏步罷了,唯有愛才是解開一切的鎖匙!畢竟人是有著愛與被愛需求的動物
最後引用了關於"亞伯拉罕獻祭"的故事,並以洛特媽接納艾妲的鏡頭,以及用長鏡頭帶出奈賈等待著父親歸航的情景,讓前面的兩段故事,歸結起來,回歸到整部戲欲表達的重點:愛,沒有強烈的宗教訴求或政治立場,只是藉由不同背景下生長的不同血統國籍的人,樸實地記載著為愛犧牲,但也為愛重獲救贖的故事
--------------------------電--------影--------分-------隔--------線-------------------------------------
刺殺據點描寫一個暗殺總統的犯罪案,以及尋找犯人的經過,以多線進行的方式表達出肉眼所看到的事件,所產生自身的想法,往往和事實的真相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的概念,因而這樣從不同人的觀點去看待這場事件的描述,雖成為要拼湊還原出這起犯罪案的重要依據,但就像幾乎所有犯罪中都存在的目擊證人一樣,所描述的通常只有部份是事實,就好像這部片當中我們藉由每條線人物的眼睛所看到的事件,也只有少數是足以當作呈堂供證的證據,如何去蕪存菁,抽絲撥繭便是警察們的工作
雖然說這樣的拍攝手法,對照於偵辦一個犯罪事件的真實情形,有相當程度的呼應,且也是一個屏息以待犯人出現的過程,同時在第一段之後的倒數計時,開啟第二段情節的部份,是相當令人期待,期待著同個時段發生了什麼與暗殺總統有關的事,期待著他會和之前所看過的多線進行的電影,一樣精彩,但隨著幾乎每段都是差不多的場景的狀況之下,我的耐心也幾乎快被消磨怠盡,雖說每個段落都可以蒐集到新的線索,讓犯人與手法呼之欲出,但只有在小部份的變化,是不足以滿足觀賞者的脾胃的,或者也可以說是看到最後有種"怎麼又來了"的疲乏感
同樣類似的電影,我倒比較推薦大家去觀賞韓片"遇人不熟",他也是多段進行描述著黑道大哥兩千萬元失竊案,但每段情節可以各自獨立成篇,但卻不可思議地有著互相連結,拼湊出真相的本事,我覺得是這類型(多線敘事描述一起事件真相為何)的最高境界
不過這一部片還是娛樂價值性頗高,撇開那些揮霍觀影耐性的雷同情節來說的話,每一次都在關鍵時刻重新倒數計時,吊盡觀影者的胃口,也幸虧這一部片是部找尋犯人的偵探懸疑片,所以對部份的人來說,這樣多段的情節,層層撥繭,找到犯人的過程,的確是相當精彩的,再搭配上犯罪片必備的警匪飛車抓人的情節,還是會讓人,至少有我,暫時停止呼吸地等待結果的到來
另外去除掉那些重覆的部份,整個故事,即犯罪者犯罪的布局與過程亦是挽救多段重覆及不足的幫手,顯然這部電影仍有其可看性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08-20]茉莉人生-Persepolis
本部動畫電影是改編自Marjane Satrapi的自傳圖像小說"我在伊朗長大",以簡單的線條,藉由Marji(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眼睛,Marji的生活,畫出成長過程中伊朗內憂外患與政治迫害的情況,以及在國外留學時,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心情以及愛情
整個故事主要分成三個大段落,其一為小時候到中學時期,其二為被迫出國留學時期,其三是返回德黑蘭直到最後又不得不離開時期,最前與最後則畫出現在在機場想要返回國門,卻猶豫不決而憶起前述三段時期,整部電影透露出濃濃的鄉愁,卻不得其門而入地一解相思之情,就如同電影公司在DM引用本書作者的話:伊朗是我的家鄉,而且永遠都是,我無法忘記那時光......很難想像我再也無法看到這景像了,我很想念他,我會永遠想念.這一句話也呼應了作者在機場的心情.
伊朗自西元前4世紀中葉,前身波斯帝國式微後,便戰亂憑仍,履次受到外國入侵,直到1921年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四年後取得王位建立巴勒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之後美國為保有在中東的勢力,以及為獲取伊朗的石油,大力扶持此王朝,但由於統治者過於專制,所以有人起而政變,卻被美國干預而不了了之,後來巴勒維國王宣佈實行白色革命,即農業與工業革命,美其名改善各種問題,也的確伊朗整體工業值提高了,但實際上這項以美國為藍圖的革命,大部份的利益均掌控在美國為首的外國勢力中,且發展國防與基建的零配件與工業原料完全依賴國外,使經濟更加依賴西方,並沒有建立自足的體系,所以雖迅速工業化與現代化,但經濟仍陷入困境,社會問題接腫而至,伊朗人民因而有許多不滿,但卻被巴勒維王朝鎮壓住...直到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才廢除君主制度,改制共和,但本來與隔鄰的伊拉克就存在的問題,更在1980年美國介入之下,伊拉克發動兩伊戰爭,雖8年後停火,但接下來的總統繼任者鑑於之前的狀況,大力提倡遵從伊斯蘭教旨的生活,讓西方民主國家多認為伊朗缺乏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並且政教合一,侵犯人權的情況嚴重,又認為這是伊朗長期與西方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以上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而這也是主人翁Marji所生存的國家,在本部片當中不論是透過Marji聽到看到或感受到,我們也可以對伊朗的局勢略知一二
如此一個動蕩不安,且保守封閉的國家,再加上Marjane的個性使然:我們可以看到他從小就天生反骨,喜歡的偶像是李小龍,且喜愛冒險與挑戰,對那些奮力推翻政權的叔伯們,都視為英雄;另外喜歡的音樂也是相當重金屬搖滾的音樂;在課堂上敢對老師的話語提出批評;在國外也自然地被同為怪咖的同學吸引......一個生性自由的女人,又怎能安然在這個既戰亂,又類似於台灣之前戒嚴時期的保守的國家生存下去呢?所以家人才送他出國,或許西方國家較為開放,和平的環境較適合Marji吧!?
不過就算在國外享有較多的自由,但自己生長的地方之於自己還是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且家人都對他極盡關愛,因此每每遭遇挫折時,總不免想要回到家鄉,投入家人的懷抱中,我想這一段是每個出門在外,顛沛流離的遊子,感觸最深的,特別是當因為一些事情而久久未與家人聯絡,而再度聯繫上,那久別重逢,又聽到家人為你憂心的心情時,心頭特別容易襲上一道暖流,但第一次還回得去,第二次似乎回去,也就是片頭與片尾,也沒什麼意義了!自己畢竟已經長大,已不再是那需要讓人擔心的小女孩了,在機場裡不僅有對家鄉的回憶,更令她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奶奶每次的諄諄教誨,我想這是Marji從一個不知天高厚,喜歡天馬行空的小鬼,經過這個世界不斷地歷練,同時奶奶在一旁的字字珠璣.而成長到如今的原因吧!!我覺得最重要的幾句話大概是要誠實,尊重,及對自己的國家認同......
簡單的2D動畫,簡單的背景,以及一些漫畫上使用的技巧,讓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電腦動畫,但依然精彩,我個人覺得這部片的歷史背景只是主角剛好出身的年代,只是條件,最重要的應該是他的家人與主角本身在這個環境下的互動與因應,而才讓主角對這個國家充滿感情,我個人覺得特別有趣的是在歷史描繪那一段,用有點像皮影戲角色肢體移動感覺的動畫方式,讓過去的不光榮,顯得可愛逗趣,除此之外,還有Marji的童稚的行為與天馬行空的想像,雖然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但是卻是他自身微小力量對自己國家的不滿,但又顯得可愛,而最具加分效果的便是由自身經驗出發的描述,在用字與畫筆上,都透露出濃厚的感情
這部片不僅帶領我們瞭解伊朗這個國家的情勢,更重要的是在伊朗長大,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等等過往對這個國家所產生的感情,對一個已經無法再回到這個國家的人來說,這樣的鄉愁傷感最是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