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觀影筆記10053]父後七日:歡樂背後,卻見悲傷的沉重

2010台北電影節觀影紀錄(4)

整體架構其實只是一場台灣傳統喪禮的紀實,導演透過那些和現代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不合時宜的儀式放大搞笑,外加台灣風土人情所衍生出來的笑料,讓原本觸及死亡和分離這樣嚴肅主題的這部電影,卻顯得輕盈詼諧不少。不過,感傷總是潛伏在一次次進行儀式準備時,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如今只記得舊人笑;也總是
潛伏在另一段旅程開始的某一天,悲哀才莫名地突襲我們的心。這是父後七日。



儘管導演在收回岔出去支線的功力,尚待加強。但是仿造喪葬五顏六色的電影色調,以及運用漂亮的敘事手法,呈現出歡笑背後,那難以承受的悲傷情緒,算是又開啟台灣電影另一種不同的面貌。縱觀整部電影,說穿了,不過是一連串台灣傳統喪葬的準備及執行過程罷了,但不僅表現出那跟不上時代的誇張荒謬,以及道地台灣的風俗民情,更從中娓娓說出了對父親深深的思念。



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導演雖寫實地呈現出整個儀式的過程,卻把過程中讓人不知所措的執行,或笑話,或剪接將之集合等,誇張地呈現出來,更突顯出這樣的儀式,是多麼地草根性十足。不過要說最荒謬的,不是這些繁瑣,又不明所以的儀式,而是某些事不關己的人的哭天搶地,如孝女白琴;而是大半輩子沒接觸過政治,卻在死後的葬禮,染上政治的色彩......



也無怪乎,應該是都市小孩的表弟,是如此的好奇,問東問西的,甚至因為夠新鮮,而成為他畢製題材;即便可能一直住在鄉下的哥哥,感覺也有點莫名所以地不知所措。這些那些的疑惑,或許也都是每個人曾經有過的好奇經驗。但,這樣的儀式,卻在不自覺當中,成為我們的支撐,我們的療癒,藉由別人的眼淚來宣洩自己無處可發的鬱悶情緒。同時也有可能是我們的救贖。



在令人不禁會噗嗤,又冗長的儀式當中,悲傷的情緒可能被磨平,而不再起伏,漸漸地無感;導演也順便藉由這場喪葬,帶入了傳統風土人情味:婆婆媽媽只要坐下來,嘴巴就開始不饒人;長輩總是要對別人家的儀式處理得如何,指指點點等等;或者是等待過程中的無聊而尋找樂子,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沒有人死去一般。殯葬過程
好像讓人抽離出來,死亡顯得不具真實感。別人的表演,竟成為自己頓時無感的偽裝。



甚至是準備過程中,三不五時地藉由一項工作,回憶起老爹和自己愉快的相處過程。那些日子好像就在昨天一般,充滿著歡笑,叫人如何悲傷得起來。唯外人如觀眾,斗大淚珠,早已不知不覺中,滑下臉龐。不得不順帶一提,本部電影音樂之講究,完全符合搭配畫面所呈現出來的意涵以及精神,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利用各國民謠,或歌曲,也讓故事本身的傳統,和歌曲的國際化,形成一種有趣的衝突。



雖當下,喪禮總讓人有脫離現實的狀態,但,人總是在儀式過後,展開另一段人生旅途的某一天,那死亡的真實,才會悄悄地爬上心頭,才開始觸摸到失去某人的事實。原以為自己已經忘記,或無感,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始終惦記著死去的人,感覺好像一直環繞在自己身邊,守護著自己,不曾離開,就如同電影最後煙霧繚繞的一幕。



2 則留言:

  1. 呵呵...我覺得笑點也很草根性,若執行面跟預算在多一點就好了:)

    回覆刪除
  2. 哈囉~我又來引用你的文章了XD

    文章內容已經註明有出處和作者~和之前一樣!

    寫的好棒,我看到都快哭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