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0081]告白:表象下的真實惡意來自於人們的自以為是

小說很驚人,關於人性幽微黑暗的描寫,但轉化成影像的電影,或利用所謂的高速攝影(慢動作化的子彈時間)、或影像內外的對比反差映襯出情緒等等,更有其驚人之處,重點是基本上還能照著小說的形式去走,內容上也未作太大的變動,只部分改變主述者,讓故事枝節乾淨俐落,可惜有些情節的刪除,僅用幾句話帶過,讓角色的緊密度不像小說那樣高。這是告白。



由中島哲也執導的本部電影,是由獲得09年本屋大賞的同名小說改編。儘管在本部電影當中,導演幾乎抽掉了他所擅長把玩,色澤飽滿的電影色彩,但所遺留下來的,一如以往前幾部作品所表現出,絢爛背後總藏著令人悲慟情緒的反差一般,或仿若過去的美好已再也回不來的絕望,只能留存在記憶中憑弔的那種傷痛;或相較於其他慘灰的畫面,特別顯得諷刺或戰慄的鮮豔;;或雖美好,背後實充滿惡意的狀況。雖不多,但都讓人印象深刻。



儘管擺脫掉大部分的色彩,八九不離十地是要配合這故事暗黑的基調,但導演還是透過其他方式:攝影、影像處理、剪接、低沉幽微的音樂來展現他特有的電影美學:幾個段落宛如MV一般,或者是音樂彷彿隨著影像情節呼吸一般,忽快忽慢,時激昂時沉靜,並醞釀出一種態度出來,因而不只是一致而已,更創造出書中所想要傳達的壓力以及驚悚感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橫亙在故事底下的惡意及情緒,也漂亮地放大。這是電影超越書的地方。



這歸功於導演在大多數影像中置放著兩造對比的景象,將那場景的主要角色或兩造的情緒映襯出來。喧鬧的教室對比沉靜訴說出一切的老師;同情少年A的美月以及背景之後,毫無顧忌霸凌著少年A的其他同學;失敗而失魂落魄的少年A以及揮舞勝利旗幟的老師;森口老師氣憤絕望地質疑、少年B母親的過度保護與寺田老師不會衡量情況地一味熱血兩兩對話場景;驚悚基調底下,卻宛如諷刺般的『なんちゃって』的話語或誇張到有點好笑的舉動等等情節;電視裡AKB48的熱力演唱對比兩位少年的惡意實驗計畫討論。



不只影像內的並列烘托出情緒,更有影像或故事的弦外之音或真正理由,隨著故事的進展,慢慢呈現。像熱血教師來之後,調性突然一轉的歡樂情境,在揭穿給少年B打氣加油版的秘密後,頓時不單純起來,還有森口對美月說出熱血教師的行為其來有自時,觀影者所看到的都是扭曲後的假象,實際上卻是惡意滿溢,無所遁形,讓人不寒而慄。這些在在呼應著導演在顏色使用上試圖進行的反差,只是此電影使用的媒介有著和以往的多數不同而已。



故事內的角色本身也是一連串的衝突,個體之間也彼此互相對照。三位母親對於孩子不同態度的對照,老師之間處理方式的對照;三個孩子或因為家庭,或因為學校而影響至心態上掙扎泅泳。一切都是大人的自以為是,以為怎麼做對孩子最好,但事實上孩子所在乎的,卻恰恰相反也說不定。或許孩子性格的扭曲,兇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這些大人們無意間的推一把阿!?



電影其實相當忠於書中敘述方式的:利用每個人對於事件的視角,進行告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排排站告白,細節便有所遺漏,但隨著告白增加,線索一一出現去補上闕漏,讓人視線無法離開,也才發現這並非是一樁單純的事件而已,所牽扯出來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很多。電影和書一樣,儘量大致照著時序去進行編排,但更巧妙的地方在於扣掉一下人物,進而刪減一些旁支,讓劇情更簡潔俐落些。只是卻也刪掉了對少年B和美月書中所做的描繪,因而總有感三位少年的連結線是有點牽強的,特別是美月的部份,其實書裡面三個人是相當有牽連的,少年犯罪的動機是做的更足的,這便是電影稍為薄弱之處。



書裡的細節及結局編寫的方式,開放性地去讓人看待整個故事以及角色背景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現象,相反地電影卻試圖理出一個頭緒出來,提供了看完書後可能會產生的感想之ㄧ。其回歸到的是母愛,呼應前頭對於森口及少年B母親的母愛上。或許人始終都是自以為是的動物,包括孩子也是,總在自以為是地相互傷害中,不斷循環也不斷傳遞下去,然後竟釀成最苦痛又荒謬的悲劇,結局是真正改變得了什麼嗎?益發空虛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