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前面處理得不太好:有點做作又用力的演技;地震的景像也有點假惺惺,除了幾場人被壓死的戲的確觸目驚魂到;養親子情處理得讓人覺得有不倫的危險(還是我想太多);且怎麼還有點紀念毛澤東的味道。不過越到後面,漸入佳境,演員表演的火候也恰到好處,並結合川震作為對照,連同前面情節的點滴,將催淚搧情到最高點。這是唐山大地震。
我覺得副標下得很詩意,同時也很精準:『強震23秒,餘震32年。』這部電影的重點不在大地震的過程,而是地震後所帶給人們的傷痛及影響力有多麼的沉重,多麼的長遠。只是雖然過程並不是重心,但應該也不能怠慢,畢竟扮演著開啟主要故事的關鍵。不過或許是我期待太高,地震的經過並未讓人有驚心動魄,勢如破竹的超強震撼,反而處理得有點軟,未有天災瞬間吞沒人類的驚悚,甚為可惜。
幸好這個故事巧妙地躲避了那些因為地牛稍微翻身而出現後遺症或恰恰相反,兩極端反應的劇情,僅僅留下了一場地震驚魂情節,想當然爾,其說服力便有待商榷。除此之外,前面在展開新生活前的鋪陳,也處理得讓人捏把冷汗,除了部分演技過於用力之外,部分情感的詮釋也會不小心引起我的遐想,以至於接續情節總有種硬凹回來的斧鑿感。
但之後便慢慢顯露好看的曙光,特別是著重女兒和母親的生活描述上。兩人雖然身處異地,但卻在這些各自細小生活事件的堆疊之中,進行了一場母女關係間的隔空對話,當然都根基於當年那場大災難,緊緊環扣著那時最後的取捨。所以養母和女兒之間總有層莫名的薄紗;養父一直鼓勵女兒回去找親人,但自始至終都只是虛應故事;女兒的墮胎事件,關於『犧牲』的慘痛經驗,太過強烈;母親一直死守著唐山不走,甚至連家也不肯搬......
不過人總是這樣的,有些羈絆,有些關係,一旦綁繫起來之後,怎麼解也解不開的。電影中堂而皇之地出現毛澤東的葬禮,雖政治意味過於濃厚,但總有種藉由表達毛澤東長駐內地人心中的意象,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一旦產生,是難以抹滅的感覺。然後在命運冥冥之中的安排之下,再續未盡的緣分。就像劇中分隔兩地,已互不相識的一家人,受到川震,還有龍鳳胎心有靈犀的牽引,再度重逢。
這些都還只是劇情推進的輪廓,真正的血肉是那川震中,女兒親自參與的救援所目睹的母親的不得不;那隔了32年的西紅柿;那每年都多買一本的教科書等。導演不只是利用了生活的累積,還運用一些和過去相呼應,喚起情感的事物,來加強母女間愛恨情仇的厚度,讓我對於那種進退兩難的遺憾,以及所對應的,故意對過往情懷視而不見的悔恨,糾結得無以覆加,淚腺好似無法關緊的水龍頭般,源源不絕。導演烘托情感的功力可見一般。
儘管仍有那麼一點瑣碎感,但其實後半段的敘述方式,已經擺明了這部電影催淚的企圖心。更有甚者,最後讓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親自上陣做自己。凝視著牆上的名字,一句『我還會再來看你的』,然後漫步走過刻有當年死在大地震下一座又一座的人名牆;畫面盈滿情感地挑起了我們的想像,想像著每個人名背後,倖存者之於受害者無窮無盡的血淚心酸。分外讓人感受到已過盡千帆的滄桑,那種即使淚已乾涸,胸口始終仍無時不抽痛著的酸楚,當又再度驀然想起自己最親愛的人時......『沒了,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沒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