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813]Jusqu’à la Garde-家戰:家務事難斷

導演切換視角流暢,從原本未知者的法官,試圖在判斷裁決上力求公正不偏頗的角度,漸漸轉變成身陷其中的被害者,無時無刻都得處在高壓狀態下的角度,來看這場監護權爭奪的故事,延伸出家暴高風險家庭之斷定及保護的議題。儘管未做任何批判,但就結果論而言,確實可促使從事相關工作者的反思,乃至喚起一般人的注意;即使無想法,敘事手法倒也帶給觀者懸疑驚悚類型電影的娛樂。這是家戰。
編導完全架空這個故事裡的家庭會走到如今這個地步的原因,因此觀者彷彿是電影裡裁決這件家務事的法官,試圖透過雙方與小孩的證詞來拼湊出導致離婚要搶監護權的實情。或許會和法官一樣,由於沒有直接的證據,且證詞太過偏頗,因而有點懷疑真實性,況且有時候管教和暴力僅有一線之間,拿捏方式與孩子個性還有完整的雙親照料等種種考量讓家事法庭有時候就是一道模稜兩可的難解習題。

導演安排判決後,僅描繪父親行使權利與兒子的互動,讓觀者再去觀察蒐集資訊還原這家子原本同住的樣貌,神似推理劇一般,將真相一片片拼起。現在看到的是如此,但幾分鐘後的劇情可能會讓你質疑剛才的景象,但真真切切地將線索藏在細節裡,如父母親雙方家人的反應等等,點滴累加,包含部分自尊受損所產生的不滿情緒,然後逐步地明朗,惡人終於露出他的青面獠牙。畢竟人總在審判之前藏匿自己的錯誤,偽道貌岸然,不真正打從心底改變,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於是風格也從家庭關係的羅生門,到底誰對誰錯,漸次產生質變,點滴轉移成驚悚電影。雖然大部分故事是在說父子離婚調解後的相處,不過巧妙地選用兒子的視角來看待父親的舉動,充分地呈現孩子籠罩在破碎家庭裡的陰影,逃脫不了,其中的謊言便是一證,我們非得到最後才發現這出自一個善意,也非得到最後才察覺孩子在哪裡才活得自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到最後一場戲的激烈,才知道孩子因處在防衛機制底而板著臉孔,深怕一不小心就受害或禍延其他家人。光從搜尋孩子真正住的地方的那場戲便可佐證,起伏的情緒如雲霄飛車般驚心動迫。

壓力累積至最後兩場戲,更是如履薄冰。倒數第二場戲,室內室外,知情者不知情者是個強烈的對比,歡樂無憂無慮與衝突一觸即發,僅一門之隔。歌曲的節奏變化本應是門內的慶生會邁入高潮的默契,倒也對應門外的紛爭於無形,從緩慢地小心翼翼到快速地激情豁出,幸賴朋友的力挺及眾多友人的無形守護,但這不過是最後一場戲登時形成恐怖電影的前奏曲,同樣一門之隔,此次卻破門而入,驚險萬分。也是,就像鬼魅般如影隨形的壓力,終在最後爆炸,這向來不都是恐怖電影的套路嗎?還好有多管閒事的鄰居,警方才能及時抵達現場。

或許打從一開始法官應該相信孩子證詞的,這麼害怕父親其來有自,只是有太多的可能性影響判斷,在有先備前事前,我們都只看到表面現象,有時候就因此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於是這部電影在在提醒從事家庭相關工作者得小心評估,即使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但至少避免置受害者於危險境地;同時最後鄰居的報案讓我想到之前政府拍的防範家庭事件的宣導短片,三不五時關懷身邊的人,或許可防止憾事發生也說不定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