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編劇設定爸爸最近的工作需要衝刺以獲得升遷機會,因此孩子的養育及家務事的重擔全部壓在Marlo身上,且第三個孩子才出生,身體狀況還沒恢復又屋漏偏逢連夜雨地老二在學校一直有狀況,宇宙裡身為母親最災難最巔峰的時期,Marlo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地遇到了!諸位觀影的地方媽媽可能在幾個段落特別有感,也難以忽略疊加在一塊時的慘烈,畢竟分外真實,此時內心應該會發出不平之鳴,全天下的另一半這會兒是死到哪去了!?為什麼沒能主動發現媽媽已走在懸崖邊呢?
但也難以全部都降責在爸爸身上,畢竟工作的關係,兼以男人的遲鈍,心思不夠細膩到覺察得來,況且爸爸也沒嫌棄身材走鐘的媽媽,依然擁抱著她。妯娌的遊刃有餘成了對比,順帶介紹了夜間保姆的職業,雖後來Marlo勉為其難地接受這項服務,但整個神清氣爽不少,編導及演員在此做出明顯的層次,映襯著之前的亂七八糟,畫面於是變得明亮起來,抑鬱苦悶轉變成開朗鮮活,似乎告訴媽媽們有時候還是要暫時放下母親的角色,回歸只為自己的女人角色,或許才能更有元氣面對令人煩躁的困窘。
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Marlo的分離焦慮也不難理解,不過編導顯然沒有就此滿足,於是在文本上再做轉折。個人覺得高明之處在於此翻轉其實有跡可尋但難以查覺,彷彿是平行時空裡的同個人但不同性格一般,直到最後,Marlo的人設才能完整。是個覺得母親在小孩的成長過程裡必須扮演關鍵角色,因而小孩不假他人之手,當了母親之後,為了家庭過往皆可拋的類型,看倌不見年輕時的好友驚鴻一瞥,好久不見,直說Marlo變了;嫁給現在的丈夫,帶點為他走入家庭的意味,是她的夢想;對於夜間保姆的進駐始終曖昧,有所抗拒,是自我意識,也有點聽從丈夫的想法……
諾貝爾獎得主William Golding說過一段精彩的話:「女人遠比男人優秀,無論你給一個女人什麼,你都會得到更多回報。你給她一個精子,她給你一個孩子;你給她一個房子,她給你一個家;你給她一堆食材,她給你一頓美餐;你給她一個微笑,她會給你整顆心。」看來Marlo一旦決意徹底執行好媽咪的形象,就變得超級神力,是為母則強的最佳代言人,畢竟烤隻雞也像呼吸般簡單便是預示。唯從容是自己能換個角度去看待,而不是同個方向去進逼,適時地放下,就像新學校的老師初次遇見二兒子爆走,採取不一樣的作為一般,才能長長久久,而孩子就在養育的過程中不知覺間長大。
電影的收尾其實也是個提醒,提醒我們需在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間取得平衡。有了孩子的確有身份轉變的衝擊,尤其是母親的部份,正式地和過去的部份道別才能裝載得下新角色而不會混淆,當然父親的部份也是,揮別需要被照顧的幼稚自我,而是能更主動貼心地看看太太的狀況,非沒事沒關係就可以略過的,稍微伸出援手,就算幾分鐘也對媽媽來說相當寶貴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