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22]家族はつらいよ-家族真命苦:命苦也如飴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若翻拍小津安二郎作品《東京物語》的《東京家族》是在說家族四散,名存實亡的情感聯繫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那這一部《家族真命苦》便是從相反的角度,即家族幾乎同住一起,談著父權之下,群體裏的寂寞,為了家族和諧,獨自面對平淡中所滋生的不滿,日益擴大,總在沒有退路之時,才體會到家族的美好。
導演幾乎沿用了出演《東京家族》的原班人馬,且角色關係也都沒變動,唯在影片的中後段秀出《東京家族》的電影海報以及《東京物語》的片段,顯然意圖排除此部電影為《東京家族》的續集可能性,反讓這兩個家族故事並陳對望。雖然同樣書寫著家人的羈絆,不過卻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度,還有不同的調性。

《東京家族》著重資本主義社會底下,人與人的關係逐漸淡薄,慨歎著家人因著社會變遷的結果,不像以前那樣緊密;此故事的家人們卻是即使住在一塊兒,看似和平共處,但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得去處理的騷亂,如此的秘密倒也讓關係隔了層紗,或說彼此牽制。『家庭』這個名詞看似容易解釋,內涵卻是個具有複雜情感的概念,相異的家庭便有相異的課題尚待解決,於是這一部電影彷彿是之前作品的延伸及補充般,娓娓道來家人間習以為常的難言之苦。

導演穿插些搞笑相聲的段落,加上較為誇大的表情及反應,定調成喜劇,並藉由如此形式的包裝,不僅反襯出埋在心中的苦悶,同時也呼應了家人認為造成平靜生活的衝擊是難以置信且荒謬的,只是一時任性。不過這終究是個危險警訊,當很多事情皆視為理所當然,平靜無波之際,外面丟進來任何東西,便勢必激起漣漪,尤其是像故事裡所描繪,傳統男主外,女主內,且男方較為強勢的家庭。

小兒子的黏著劑比喻,便隱諱地做了指涉;二女兒與女婿一家的設定即便是反其道而行,不過二女兒無論在經濟或地位上的強勢,其實也概括了平田一家的特色。然後匯集至,個人覺得,最精采的兩場戲,也就是作文課的場景,反射出祖母內心思維的變化。我原本以為要呈現祖母情感上的出軌,但它不僅表現作文課上課實況,更重要的是祖母,乃至於在座所有上了年紀的女性,在聆聽小說朗讀後的表情,幽微地刻劃了女性情感上的自主與刺激尋求,相對於爺爺明目張膽地在居酒屋與老闆娘調情的景況。

長達大概有半小時之久的家族會議,毫無懸念地是男女修羅場,宣洩著所有對彼此隱忍的不滿,以骨牌效應般地渲染開來之勢。劇情發展至此,我們似乎探得導演試圖所傳遞的,關於家人溝通的價值,沒有誰高高在上,也沒有人應長期默默承受,不過即將成為平田家新嫁娘的女孩的感想卻將故事帶到另一個層次。

至少平田家願意坐下來好好談談,對比女孩口中自己的原生家庭,況且雖然對對方有所微詞,不過彼此互相扶持,也走過數個寒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甜蜜的回憶必定也不少,家人所給予自己堅持下去的力量實在太大太大了!就如同祖母接到孫子報告哥哥今天報球賽意外有好表現時的感動一樣。只是導演依然拋出了相似的問題,人非得要失去才懂得珍惜嗎?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觀影筆記1621]大同:一體多面的政治

常以為政策執行不當,往往皆是上位者的問題,畢竟他擁有行政裁量權。不過這部紀錄片卻對這樣的想法提出了問號。藉由大同市長大規模拆遷重建的施政,蒐集正反兩方的意見,還有市長親臨現場解決的種種畫面,發現或許個人私慾外加權利在手可無限上綱的影響才是癥結,而這也是政治層面上難解的習題,放諸四海皆準。這是大同。
明顯看來,這部紀錄片關乎土地與居住正義的議題,讓人不禁聯想到前些年發生的大埔事件,於是觀影者如我會在不自覺中對於在這個故事裡,屬於較弱勢的一方寄予無限同情,尤其是執行過程過當與違法時,老百姓無助,不知如何解決時。況且以大同市當時市長耿彥波重建城牆的論調,影片伊始,分明詭辯,後來影像所展現極具『現代感』的『古』城亦有所證實,令我皺起眉頭。

不過觀賞這部電影的心情,彷彿天使與惡魔交替站在天平兩端,使得孰優孰劣總陷入天人交戰中。導演藉由剪接,將雙面論調交相並陳,不僅呈現底層人民受到這樣政策牽連的狀態,甚至還略帶嘲諷式地去處理所衍生的後續問題,卻也同時捕抓到市長因一些作為受到人民愛戴的榮景,使得原本只傾向一邊的心思,宛如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烏龜爬行般,慢慢前往中庸,並激發出關於政治的許多思考!

重要的關鍵在於,那些貼身拍攝市長,無論是視察或訪問或辦公的場景,都會讓你覺得整個政策似乎只有市長真的用心在做事而已,其他人不是趁機撈油水,就是只想當個官,談不上盡力,對比市長早出晚歸,還把家庭擺一旁,老婆受不了的畫面,因此也有可能是下屬跟不上掌政者的做事節奏!?撇開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不提,即便用心處理勃發的危機,但有誰能夠跟著耿彥波鞠躬盡瘁呢?

比如說,當耿彥波相當有魄力地為前來陳情的居民,大筆一揮地畫押作保他們的訴求時,我想到的是,這些問題怎麼需要到市長這邊做主呢?但不久後,我便在居留住宅的電梯有狀況,卻得由市長親自下令維修的狀況中得到答案。市長衝衝衝,但沒有人能和市長同個步調,儘管在後來的訪談裡,我們知道耿彥波何以衝鋒陷陣的心思,也的確從片尾對未來追蹤的字卡中得知應驗,不過當下難有人能感同身受阿!

因此這部影片不單只是著眼於引人爭議的政令,而更提高一層次地在看這樣社會運作的問題或該說不夠成熟!?當由個人去決定作為,又需要很多人去配合的話,基於每個觀點的不同,這樣的事情必定具有不同的面相,而非單一角度就能看透徹!且看這支影片裏頭,雖然是壁壘分明的政府與老百姓,但政府內卻懷有不同的心思,連老百姓也分成"公平正義爭到底"與"滿足己需較重要"的差別,於是事情只會越來越複雜,平添見招拆招的攻防,或暗潮洶湧,不被人所見的政治角力,反而離當初政策施行的本質越來越遠!

此外,本部紀錄片也相當有趣地表現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其實前頭在拍攝人民肉身阻擋強制拆除時,同時也在思考著怎麼沒人抗議鏡頭的拍攝呢?不過之後有補進這個元素時,突然覺得,該場景不僅傳遞了站在中立角度的拍攝者所面臨的尷尬,也回應了每個人對同樣一件事情所採取的立場可能稍有不同,端看個人私慾,因而面對鏡頭,究竟是真心面對還是裝腔作勢,甚至關於作秀,可能還分發自內心,或誇大其辭哩!而那些沒有拍攝到的地方,是否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祕密呢?鏡頭放下便見真情與否,也瞥見地方治理的窘境。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620]O Menino e o Mundo-囧男孩看世界:世界的眼淚

一場萬里尋父記,從鄉村到城市,從加工區到商業區,以童稚的眼光望去,無處不得玩興的空間,卻也包裹著找到父親的迫切與屢屢失敗的失望,但更多的是在這個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人人追求光鮮亮麗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庸碌疲乏,仍無法劇終地上演,並周而復始著。這是囧男孩看世界。
近年來以孩童的視角凝望大人複雜世界的電影,似乎是顯學,還是只是恰巧地英雄所見略同!?最有名氣的《不存在的房間(Room)》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今年起尚觀賞到了三部如此的電影,他們有較相近的磁場,傾向批判著社會不公不義,包含這部電影在內,另為印度電影《披薩的滋味》及台灣出品的《只要我長大》,而這三部電影,個人認為皆表現不俗,成功地利用小孩的純真與殘酷的現實形成反差,讓觀影者更深入思索資本主義社會的敗絮其中。

本部電影透過動畫方式呈現,以簡單的線條與幾何組成各式場景,哼哼哈哈不成語調為台詞或說無本,全憑場面的安排傳遞出劇情及感情,無論是留白,還是顏色亮度的調整......等娓娓道出幸福與孤獨,困頓與落寞。因此在沒有讀過劇情簡介之下來看這部電影,可能一開始會有點難以進入狀況,但漸倒吃甘蔗,並讚嘆著導演將拍攝意圖與孩童充滿玩樂感的旅程結合得天衣無縫。

原來這是一個本來無憂無慮,自在徜徉於大自然環境中的小孩,因為思念離開的父親而動身尋找父親的故事。儘管心懷迫切,不過回應前頭在家附近自得其樂的模樣,整個世界好像是孩子的遊樂園,有些場景甚至設計地宛如電動遊戲的關卡,好玩得讓主人翁似乎忘了此行的目的,而直到「破關」所獲得的竟又是還得繼續闖關的結果,失望的感傷才如排山倒海之勢席捲著渴望,再度襲來。

導演又利用構成畫面元素極簡的特性,以萬花筒的意象,象徵著,對孩子而言,花花世界的概念,不過這趟旅程的所見聞給予觀影者的還更多。我們可以看到中生代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離家尋求更好的機會;我們可以看到勞工被剝削,兢兢業業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疲倦,我們可以看到資方為了提高效能而讓機器取代人力,罔顧勞工生計;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之下,傳統產業快速地凋零成風中殘燭;最後還穿插著破壞大自然的真實影像......這些場景的呈現將導演對現況的關懷之情,溢於言表。

至於有沒有找到父親似乎也不是最重要的結果了!一場從火車走出來的人們都跟父親長的一個樣是個預告,彷彿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個人為了生計皆失去屬於自己的生活,也沒有替自己發聲的權利,任由宰割。而這樣的狀況似乎會繼續轉動下去,只要沒人勇於改變,因為小孩長大了,總有一天,他還是會在熟悉的月台上,等著雷同的班車,帶他進入槍林彈雨的勞動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