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41]Slow West-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西部荒野哀歌

直到後來,觀影者才知道這是一個關於階級、身分差異的愛情故事,不過沒有轟轟烈烈,乾柴烈火,純粹以愛為信仰,為歸屬地不顧一切,試圖跨越所有障礙,包含了美國西部拓荒時期與印地安原住民爭地的狀況。那是個混亂的時代,活著只為了求生存,唯生命不該徒有物競天擇的理論,仍應保留身而為人特有的價值。這是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
故事發生在1870年,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這是一部西部電影。根據20世紀初期美國知名作家Mark Gruber所指出西部電影基本的七種情節,此故事屬於法外之徒的類型,即目無法紀的各方勢力,不擇手段爭奪資源及勢力的故事。面對競爭激烈下的產物--人心險惡,他們有著自己生存的準則,絕非天真地相信世界依然美好之流,正向無比的鬼話。Silas為其代表,不過這樣的精神受到出生於貴族的Jay挑戰。

讓這部電影不落俗套,進而出彩的地方在於場景與時空設定雖無庸置疑地為西部電影,但具有代表性的出場人物卻淪為配角,反倒以一個應該不會存在於此的上流社會踏上追隨所愛的旅程,拉出主線,時刻與路上所見聞,組成西部電影的主要分子進行辯證,反襯出角色們的價值觀,並以Silas為象徵,最後跑馬燈般地帶過此故事所有往生屍體為補強,試圖告訴我們生命的脆弱不堪,在利字當頭致使人與人之間存在猜忌、蔑視等等負面心計之下。

整體梗概大抵為Silas護送Jay穿越滿布險阻的西部去尋找Jay深愛的人,並透過穿插的方式,讓我們了解何以Jay和他的女孩分隔兩地。不過非僅有Jay的觀點及回想而已,Silas也加入其中娓娓道來。原本只以為有Jay的獨白而突然加入Silas的那個當下有點錯亂,但隨著劇情的延展,個人才感受到導演這樣安排的用意,覺得不僅是Jay在追尋自己所愛,其實Silas也在尋找些甚麼,惟無以名狀,直到這趟原本帶有其他目的的護送旅程,才慢慢具體成形而改變想法。

畢竟剛開始時Silas恰為Jay的反面對照。導演幾乎每一刻每一秒無不呈現橫越西部的這趟旅程是有多麼危險,Silas也不斷或身體力行或苦口婆心傳達著在西部生存的準則。一場Silas幫Jay刮鬍子的戲頗具暗示性,藉由用具的鋒利及皮膚的柔嫩,影射著要在這個荒野活下去,必得如履薄冰,稍一不甚便萬劫不復,不過單純如Jay,還是有餘裕地享受著美好的音樂,思考著愛情生死的浪漫哲理,甚至一時不察,傻不楞登地闖入賞金獵人的休息領域。

而雖說沒有談到Silas的過去,不過他和Payne的對手戲,縱然談的是回到賞金獵人的行列,倒也賦予對Silas的過去無限想像的空間。Silas之於Payne如同Jay之於Silas,可天馬行空地遐思著同志情誼的可能性,抑務實簡單地以Jay現在的處境影射著Silas在Jay這個歲數時的狀態。千萬別忘了當他們趁火打劫遭遇強盜的小商店後,遇見的那一對姊弟,原以為姊弟倆在那場戲後就殺青了,未料卻顛沛流離被賞金獵人收留,並出現在最後一幕的安排,或許也是組對照。

Silas離開賞金獵人的行列可能是他尚心存悲天憫人的胸懷,也可能是因為不固定,沒有歸屬的存在吧?!我特別在意台詞以drift(漂流)這個字描述往西部的行程;也在意著賞金獵人對Jay這個不速之客訴說著關於另一位不法之徒因為看到假的通緝單而洋洋得意的故事還有Jay點破了Silas內心孤寂的場景;重要的是直到劇末所出現『家』的具象,尤其那種佇立在廣袤土地的單獨與蒼涼。那是通緝犯的家。逃犯都居有定所來對照著不法之徒的餐風露宿。

於是印地安人對抗外來者以保衛家園的呈現,就不再只是單純表現西部險惡的用途而已。既回應了Jay和所深愛之人彼此之間的差異,前者是種族,後者是階級,同時從Jay的追尋到前段所描述的安排,當然也不能忽略最後一場槍林彈雨的對決,在在收束於對愛,對家的憧憬,包含了Jay恍如預言的夢境以及在整個故事裡唯一出現的家裏頭,以一場餐桌戲借代了溫暖的居家生活。

雖然總有懸念,回應至那對姊弟的處境,以及砍樹反被壓死的黑色幽默,還有癡心不一定有回應,諸如此類的命運捉弄,但為了愛,似乎就能鼓起克服一切的勇氣,勇往直前。因此反英雄式地,Jay總是出Silas意表地仍能在這樣的環境存活下去,以及看似居家型的柔弱女生,獨立自主,荷槍持彈地為保護家人而戰鬥。這就是Silas在這趟旅程當中,Jay教給他最重要的一個功課,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當然Silas初始那空虛的心房應該也被填滿了吧!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觀影筆記1540]バケモノの子-怪物的孩子:非孤獨地自我成長

我們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成長過程裡,我們模仿,我們盡量迎合期待,試圖拼湊出自己的面貌,不過由於還是亦步亦趨地跟隨他人,因此總會有錯亂的時候。而能艱辛地跨過如此關卡或輕易地向下沉淪的決定權是在自己身上!爬梳混沌的過程儘管不簡單,但絕非自己一個人面對而已,所有的相遇,無論好壞,都像是一面鏡子般,透過反射來幫助著你。這是怪物的孩子。
此故事的大綱其實就是,爹娘不在,被他人收養的孩子,在收養家庭裡從反抗對立到逐漸敞開心房,進而產生強烈羈絆後,卻在某日因緣際會之下找到了親生父母的故事。這樣的內容必定拋出了『我是誰』的大哉問,且並不意外地點出了情感歸屬的問題,但是在導演妙筆生花的妝點下,修正前述大綱的部分細節,穿上了神怪奇幻的外衣,並於內裡解構主角九太的原型,分化出不同的角色,對應主角的狀態,並呼應故事裡提到的經典名著《白鯨記》,展開一場自我成長的大冒險。

《白鯨記》這部作品在這電影裡相當關鍵。不僅僅是最後與邪惡反派對決的場景是個名副其實,但華麗炫爛的陸上版鯨魚捕殺,同時也引用對這部作品的解讀,即船長與鯨魚彷若是鏡子兩端的存在,來提點九太與其他角色之間互有投射的意味。比如說九太後來心甘情願跟隨師父熊徹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彼此都在這個世界孤軍奮戰的緣故吧?!反之,熊徹則應是在九太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非單純為了達成要成為宗師的條件,才認定九太是自己徒弟?!

以九太和熊徹二人關係試探的開場,以及同樣為宗師候選人,但聲勢較好的豬王山與兩個兒子一郎彥與二郎丸相處的驚鴻一瞥,似乎是有要探討父母親教養的方式影響孩子心理成長如何深刻云云。不過在熊徹真的教養不能的情況下,導演意圖告訴我們的則是另一番意涵,並藉著從他人口中所提及熊徹的成長歷程作為補強。原來成長從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即便雙親的含辛茹苦不能忽視,但接不接受完全操之於自己手裡。

楓的加入是全劇重要的轉折,除了帶九太見識了原本自己應該所屬的世界外,她同時也是九太的其中一面鏡子。我對楓侃侃而談的親子關係,感觸甚深。有時候成長初期無疑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討父母歡心,慢慢地複製起父母(想要)的樣子,對照九太為了了解熊徹功夫的奧義,而先模仿動作一般。但由於非全然為真正的自我,久而久之漸漸無所適從,形成亟欲想擺脫的狀態,互文著後來九太對於自己是怪物還是人類而混亂般,異曲同工。

豬王山的兒子一郎彥也同樣有類似前段所述的遭遇,儘管有感一郎彥怎麼會有這番變化的描繪稍嫌不足地撐不起後面的情緒,不過弟弟二郎丸對哥哥景仰的書寫,還有豬王山未對兒子開誠布公,對照青少年的一郎彥長期以服飾遮住自己嘴巴的細節來看,無疑是楓和九太成長過程的總合,即迷失自我,而有減低了點突兀感。只不過三人後來選擇的路卻大相逕庭,幸憑著紅色幸運線的傳遞,彷若是個象徵般,收束了每個人找不到自我的空洞。

儘管路要怎麼走的確是自己選的,但對比九太的成長過程以及一郎彥兄弟每每提到豬王山,都說他很忙的情節,看來成長是少不了父母陪伴的。並從九太師事熊徹武術,實為教學相長的內涵以及最後九太在正面迎擊大反派時,熊徹的全力協助來看,雖然成長是自己的事,不過有時候適時地給予適當的協助,或許我們才能變成更好的人吧!?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宗師堅持熊徹要有徒弟的原因吧?!而我們終將會因為九太及熊徹的各自成長,以及為了自己及對方全心全意的付出而忍不住淚潸滿襟。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觀影筆記1539]La Loi du Marché-衡量一個人:供需失衡的無奈

人無時無刻都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和(或)客觀條件去評斷一個人,為了各種理由,從無關緊要到至關重要的大小事,況且這個社會其實在很多方面皆使我們不得不如此,以利大環境繼續運轉下去,舉凡徵才及裁員等等。這樣或許可以快速地衡量一個人,但短時間又片段式的方法,一定正確嗎?這部電影便是透過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所產生的經濟狀態及職位差異,做出讓人得以深刻反思的辯證。這是衡量一個人。
經濟不景氣下,男主角Thierry被裁員後,一直找不到工作,就算參與各種幫助求職的課程,也未見起色,生活壓力有如兒時記趣裡的癩蛤蟆拔山倒樹而來,逼著他們必須抉擇是否忍痛割讓屬於自己的資產。故事後半段,Thierry雖然找到工作,慶幸至少衣食無虞,但卻必須做著類似前一陣子企業主對他做的事,孰可忍孰不可忍。

整部電影順著時序前進,不過若仔細看,會發現導演不著痕跡地斷裂,如不去說明如何找到工作及某個面試的結果,或者明明焦點於Thierry身上,卻突然有場父母兩人到學校和老師聊聊兒子最近學校成績的場景......有點類舞台劇的手法,一幕結束換下一幕,未必連貫,反而是幾乎每一幕都帶有目的,回應著不管法文片名:市場法則還是英(中)文片名:衡量一個人。

一份工作為了選擇適當的人選,人們透過幾個問題的回答,在有限時間內判斷應募者的價值;為了淘汰不適合的人選,則以職場上的表現,同樣地在短期間操弄生殺大權。當然這是一個找到讓社會順利運轉的齒輪,最迅速的方式,不過如果最近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到自己的表現,或有人較為擅長表面功夫,實際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話,那如此作法必有其不完美之處。

雖然沒有特別提及,不過幾場戲的累加,凸顯了尋找工作的焦急以及金錢問題的迫切,或許影響到了Thierry在如何求職課程中的表現,然後被同學批評得一文不值;家裡如此的處境,應該也間接影響到孩子的表現狀況,致使成績滑落,可能考不上他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延伸至後來Thierry在超商工作中所見聞。這個故事便藉由Thierry的自身處境及目光所及,讓觀影者直面資本主義社會下冰冷,毫無人情可言的一面。只管供需是否平衡,符合需求或獲得最大利益,卻完全拋棄義理人情,無視個人現在處境以及過往種種的情況。

那一場Thierry要把度假小屋賣給其他家庭的對手戲是個對於市場法則的關鍵呼應。的確,歷經風霜,且為二手的房間在房市想要有好價錢實在不容易,不過對於Thierry一家人來說,這是充滿回憶之地,其中情感無法以價錢來衡量,更何況講好的價錢還要被砍下來,踩到Thierry的地雷。同時這一幕也開啟後來在Thierry擔任保全的超級市場裡因為貪婪所引起的職場風暴。之前員工們貼心又和樂地歡送退休員工,尚歷歷在目,怎料到有裁員決定時,一有違反公司規定的錯誤,感情只能成追憶。

而那些員工之所以做出這樣的事,或多或少和他們現在的處境應有所關係,自殺橋段的安排讓人不得不有所聯想,但卻罔顧,事後才在遺憾來安撫大家的情緒。不過,從雇主的角度看來,這樣處理確實無可厚非,導演實際上也僅安排看在眼裡的Thierry轉身離開,不做任何解讀地留下遐思,感覺上是未特別要去撻伐資方。反而這樣寫實的技法,烘托出經濟不景氣下,市場緊縮,導致不得不為的手段,帶點無可奈何的況味,並從前頭Thierry明明在就業中心學了技術,卻因為沒有職缺,而讓二度就業的期待落空的那種心情,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