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可惜的是Donovan可以堅持下去的動機不夠有力,因此總會在他不顧反對,仍堅持信念,卻讓自己身陷危機的情節裡,既捏把冷汗,又所為何事,不過整部電影是對Donovan的速寫,一如Abel畫出他對Donovan的印象般,始終替正義及人權發聲,無論外面多麼喧囂,甚至危及性命安全。這是間諜橋。
背景為冷戰期間,描述平民律師從臨危受命替一名間諜辯護,以致千夫所指,到銜命以個人名義為CIA與蘇聯和東德談判交換人質的故事。導演遵循古典敘事手法,未使用任何花招,四平八穩地將故事說得完整,又展現其過人的場面調度能力,使得情節流暢之餘,也相當扣人心弦,表現出導演深厚功力。
不過也借重了編劇的妙筆生花,讓這由三條支線集結而成的故事,能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尚在劇情裡呼應及對照,而不顯雜亂,頗為了得。應是起手式便僅透過幾個場景就將Donovan和Abel的個性表現出來的緣故,且彼此的冷靜及堅定,早已開門見山,呼應劇情核心。於奠定前述基礎後,才讓其他支流出現,匯聚於後頭為交換人質所展開的口才或該說政治攻防大戰。
電影到最後,有一幕是Powers獲救要搭機返美時,心急地想要為策畫營救行動的人言謝,並說明著自己沒有賣國的場景,Donovan淡淡地回應知道自己沒有做就好,為此故事做了個漂亮的收尾。儘管如今,保密防諜人人有責已成為過去式,但總還是有自己的良善信念不為人所理解,而被攻擊的情況,層出不窮,顯見故事發生當時,牽扯到國族情感的理想,能固若金湯地不為所動,誠屬不易,更難如登天。
Donovan持續要為Abel上訴,不是想要背叛國家,光是從頭貫串到尾,無論何時,都不斷提及趕快把事情做完,讓他回家,這些一覽無遺呈現愛家情懷的場景,以小喻大,便可得知。他只不過是著重在『人』這個個體上而已,不分族裔,國別,人人平等,就像他自己說著:我是愛爾蘭裔,你是德國裔,但我們都在美國一般。
所以Donovan仍堅持下去,憑藉著自己辯才無礙的能力,為了人權及正義。原本還以為當委託者告訴他案件原委,並提及鐵證如山後,Donovan會隨便處理這個案件,怎料他仍相當負責,且公正不阿,無論外界多麼地不以為然,甚囂塵上。或許Abel正因Donovan如此堅持的氣度,所以在交換人質的那一刻,才以行動表現對Donovan的尊敬及惺惺相惜。
這也投射到Donovan在人質交換的處理態度上,他並未放棄任何一個人質,儘管行動的難度隨著談判時間的逼進而升高,包含無法控制地人質加一;就算在這個行動上,顯擺著Donovan孤立無援,失敗的後果由自己承擔;尚且,一深入東德這個混亂地帶,就要承載未受妥善保護的風險......他依然故我。這需要多大的韌性和勇氣阿!加上行動成功與否的不確定性,更讓觀影情緒高張。
或許這只需要試著穿穿別人的鞋,想想他人的立場,或許就能辦得到了,可能這也是Donovan在外交談判上能得到極大成功的主因吧!?就如同Donovan在為Abel奔走所提及的,當立場互換後,便可以相互體諒,惟在這個同仇敵愾的年代底下,毫無懸念,執行地相當艱辛,或說根本不可能。導演在這方面試圖以對照兩個戰俘在監獄裡所遭遇的狀況做為前述的對照,但包含此安排在內,有些地方過度美化美國,有時會讓人稍嫌不耐。
承上,除了位置交換以外,多少也於情節脈絡裡透露出假設性的感傷設問。美國空軍被選為情報偵察員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暗示生命早非他們自己所能掌控,甚至直接在訓練過程時,告知犧牲是必要時唯一的選項;同一件事情,地鐵上望著翻牆而過的人們,卻因為不同地方而有兩種不一樣的結果。如果不是生在這個年代的話,如果不是生在這個國家的話......「你不擔心嗎?」「那樣有用嗎?」因為早已豁達,只能盡力而為。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3]A Most Violent Year-暴力年代:生存所必要之暴
同流合汙永遠是最簡單的,以暴制暴往往是最具效果的,造謠生事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在這不確定、不具安全感的年代裡,能挺住多方攻擊之勢,堅持所堅持的,該有多困難,尤其是在很多事實都看不清,摸不著的狀態下。當然我們都出自自身利益,為了愛,不過似乎也只能以任何形式的暴力將自己的懦弱深埋於心底,惶恐著未知的以後。這是暴力年代。
導演暨前作《Margin Call(黑心交易員的告白)》之後,又為我們帶來一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電影。儘管發生背景的年份不同,差了幾十年,又領域不同,故事的發展必定有相異之處,不過卻都有對金錢的慾望,以及在這個業界努力活下去,這樣相同的命題。導演亦一貫地採取僅針對事件主角的行動做如實描述的敘事法,不炫技地讓演員發揮演技,進而讓觀影者仍能感受到其中困窘及緊張的氛圍。
故事發生在Abel為擴展自己的公司,貸款買下一塊有利於公司鴻圖的土地之後。一般來說,會做這個舉動,應是有十足的把握,接下來的過程理當順風順水,怎料到公司貨品的運送卻接二連三遭到搶劫,家人的生命竟也受到威脅,還遭到檢察官對公司清廉度的懷疑,甚至,骨牌效應地帶動了銀行對Abel的信心動搖......
腹背受敵,面對最糟糕狀況的Abel仍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不做報復,不讓貨運人員配戴槍枝自保,努力維持正直的態度,在這個市場即將失衡,有業主忍不住伸出無形的粗暴之手干預,控制並維持平衡,導致公司內部人心惶惶的狀態下。於是,觀影者內心忍不住地會站在員工及家人這邊,這就是此電影巧妙之處,讓我們分外體會堅持自己的正向理念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當大家都選擇走向另一條暴力之路時,但這的確也是最容易的事。
這其實也回應到故事裡整個市場狀態的流動,於我,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在尚未發生這些事之前,想必市場裡的所有業主必定遵守著一條無形的潛規則,讓彼此之間的勢力關係保持平衡,但一旦有人準備與其他人不一樣時,即暴力破壞平衡時,大家就會想盡辦法來抹除那不同之處。說穿了,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利益被剝奪,講好聽一點,平等發展,順從組織。
而這些檯面下的舉動,透過前述導演一貫的敘事法更讓故事陷入一種未知、懸疑的氣氛,並順勢帶往編導意欲讓觀影者感受到那份不確定感:不顧一切地堅持所迎來的阻力,在面對我們看不清楚尚存在許多變相的未來之時;另外,Abel夫妻兩人的背景也在事件發生的有限篇幅裡,順著過程,將人物的過去及/或個性構築起來,雖不是很完整,倒也留給觀影者想像的空間,以致揣測形塑出角色言行的背後原因。
而到底誰是主謀,攻擊Abel,保持著可能即將失衡的交易環境不變呢?其實這一點並非編導的重點,而是無論如何,都要在這會隨時溺斃的商海裡,存活下來,不管是甚麼樣的方式。文本中,『The result is never in question, just the path you take to get there.(結果從不會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你選擇哪條路到那兒)』恰為這部電影的註解。
不僅僅是Abel與其他業主的對照,Abel與運貨員工Julian這組較為鮮明的對照亦如是,甚至補強了前者。自己是否能夠戰勝自己的懦弱,勇敢地選擇另外一條路呢?當然Abel與妻子Anna在這件事情上的亦敵亦友,也具有畫龍點睛之效,雖然殊途同歸地出自對家人的愛,但卻無法盡善盡美地必須彼此傷害。原來,存活下去總需要點暴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儘管有時是出自美意,為了未知的將來。
導演暨前作《Margin Call(黑心交易員的告白)》之後,又為我們帶來一部商場上爾虞我詐的電影。儘管發生背景的年份不同,差了幾十年,又領域不同,故事的發展必定有相異之處,不過卻都有對金錢的慾望,以及在這個業界努力活下去,這樣相同的命題。導演亦一貫地採取僅針對事件主角的行動做如實描述的敘事法,不炫技地讓演員發揮演技,進而讓觀影者仍能感受到其中困窘及緊張的氛圍。
故事發生在Abel為擴展自己的公司,貸款買下一塊有利於公司鴻圖的土地之後。一般來說,會做這個舉動,應是有十足的把握,接下來的過程理當順風順水,怎料到公司貨品的運送卻接二連三遭到搶劫,家人的生命竟也受到威脅,還遭到檢察官對公司清廉度的懷疑,甚至,骨牌效應地帶動了銀行對Abel的信心動搖......
腹背受敵,面對最糟糕狀況的Abel仍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不做報復,不讓貨運人員配戴槍枝自保,努力維持正直的態度,在這個市場即將失衡,有業主忍不住伸出無形的粗暴之手干預,控制並維持平衡,導致公司內部人心惶惶的狀態下。於是,觀影者內心忍不住地會站在員工及家人這邊,這就是此電影巧妙之處,讓我們分外體會堅持自己的正向理念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當大家都選擇走向另一條暴力之路時,但這的確也是最容易的事。
這其實也回應到故事裡整個市場狀態的流動,於我,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在尚未發生這些事之前,想必市場裡的所有業主必定遵守著一條無形的潛規則,讓彼此之間的勢力關係保持平衡,但一旦有人準備與其他人不一樣時,即暴力破壞平衡時,大家就會想盡辦法來抹除那不同之處。說穿了,不過是擔心自己的利益被剝奪,講好聽一點,平等發展,順從組織。
而這些檯面下的舉動,透過前述導演一貫的敘事法更讓故事陷入一種未知、懸疑的氣氛,並順勢帶往編導意欲讓觀影者感受到那份不確定感:不顧一切地堅持所迎來的阻力,在面對我們看不清楚尚存在許多變相的未來之時;另外,Abel夫妻兩人的背景也在事件發生的有限篇幅裡,順著過程,將人物的過去及/或個性構築起來,雖不是很完整,倒也留給觀影者想像的空間,以致揣測形塑出角色言行的背後原因。
而到底誰是主謀,攻擊Abel,保持著可能即將失衡的交易環境不變呢?其實這一點並非編導的重點,而是無論如何,都要在這會隨時溺斃的商海裡,存活下來,不管是甚麼樣的方式。文本中,『The result is never in question, just the path you take to get there.(結果從不會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你選擇哪條路到那兒)』恰為這部電影的註解。
不僅僅是Abel與其他業主的對照,Abel與運貨員工Julian這組較為鮮明的對照亦如是,甚至補強了前者。自己是否能夠戰勝自己的懦弱,勇敢地選擇另外一條路呢?當然Abel與妻子Anna在這件事情上的亦敵亦友,也具有畫龍點睛之效,雖然殊途同歸地出自對家人的愛,但卻無法盡善盡美地必須彼此傷害。原來,存活下去總需要點暴力,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儘管有時是出自美意,為了未知的將來。
2015年10月4日 星期日
[觀影筆記1532]あん-戀戀銅鑼燒:不自由的金絲雀
萍水相逢自是有緣,三個本應不會有交集的生命,匯集於銅鑼燒的小店。趁著銅鑼燒改變內餡所帶來的喜悅之際,過去的傷痛,現在的身不由己貼合著故事線而不著痕跡,氣質彼此吸引且無須多言便能相互理解。用力感受著自然之美,大口大口的呼吸是提示;籠子內的金絲雀,狹窄小店內的三人是呼應,生命彷彿是座囚籠,在莫可奈何的夾縫中,只好努力探頭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為自己發聲。這是戀戀銅鑼燒。
故事圍繞著一間賣銅鑼燒的小店,裡面有著眼神憂鬱,不苟言笑的老闆,一個三顧茅廬,不惜薪資低,就是想要打工的老婆婆,以及和同學看似親密,實有一段距離,並時不時來店內拿做壞銅鑼燒的少女。鏡頭尚帶觀影者去拜訪他們的家,名不符實的家,平添孤單寂寞,於是他們齊聚至此,懷抱著各自幽微的心思。
只是並沒有甚麼前情提要,故事就隨著鏡頭流轉,一點一滴釋放線索及訊息,除了少女的處境較為清楚澄澈之外,其他背景不說得太多,太滿,僅憑靠著老婆婆與老闆之間的一封書信往來、老闆的自白和甚囂塵上的謠言,才知道原來不喜歡甜食,愛品酒的老闆為何開了一家銅鑼燒店,才知道老婆婆為何想要在銅鑼燒店打工的原因。然後藉少女的心情投射著老闆及老婆婆的心情,並互相取暖及轉移和取代成自己所期待的家的模樣。
三人甚至處境類似地在不自覺中感知到彼此的壓抑與不自由,類似的言語尚未出口之前,已經有許多暗示,如被關在籠子中哮哮叫的金絲雀,又如老婆婆似乎從沒看過店門外的櫻花般,努力地去欣賞、感受,還有店長始終縮在狹窄的店內,身不由己地受債權人擺布......等。社會議題便在這些情節陳述的皺褶中,緩緩地展開,並直接影響著銅鑼燒店的收益。
一場老闆和少女去探望老婆婆的戲,形色不顯露於外的老闆吃著老婆婆精心製作的點心,不禁流下了淚,一來他的處境投射到她的身上,感同身受地不捨老婆婆的用心竟被其他因素所掩蓋,無法做著自己想要做的事,對照了少女想上高中卻無法的無奈;二來雖說不斷感嘆著人言可畏導致後來的局面,不過大概將自己過去對母親不滿的情緒反饋至自己,明明可以保護的,為什麼卻做不到呢?此尚呼應少女將謠言告知母親的滿滿愧疚感。
但生命自有一條出路,老婆婆如此深信著,才不斷地說著沒關係,連忙地感謝老闆給予機會,並持續鼓勵老闆開發新產品,正如同老婆婆一直覺得在煮紅豆餡時,它好像一直在跟自己對話,彷彿雖然即將到了生命盡頭,但仍試圖綻放出最後光彩一般。老婆婆每個享受自然界奧妙的場景亦如是,櫻花的綻放與飄落,果實的結成......無論如何,萬物似乎於不同時期有自己閃耀的方式。這樣看來,老婆婆放走金絲雀的遺言,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後來老闆與那家為了還債而頂下來的小店結局到底是如何,未知。不過當他站在流動攤位後,盛開的櫻花樹下,喊出叫賣的聲音時,背負著債務的他,應該是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出口了!與此對望的是他在老婆婆的介入之下,銅鑼燒得到好評時,嘴角漾起一絲絲微笑的場景。少女也穿著制服,踩著自信的腳步,想必無法上高中的遺憾應該是泯除了!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觀影筆記1531]뷰티인사이드-愛上變身情人:若真心就無畏目光
我們喜歡上的究竟是甚麼,具體的形象還是無形的內在?人類畢竟多半為視覺動物,往往被外表迷惑而傻傻分不清楚愛情的模樣,也常用眼光批判和大家不一樣的愛情風貌,不過不順從自己的感性,偏偏被理性過度牽制,應該會成為自己最後悔的事。這是愛上變身情人。
韓國愛情電影雖多半走小清新路線,不過令人感佩的是有些故事在同樣氛圍中仍能另闢蹊徑,以不只多元還夠天馬行空的題材來包裝愛情,試圖探索情愛中的風景,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光是每天起床後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的這個設定,就讓人不禁好奇主角能夠談著甚麼樣的愛情,畢竟光是建構關係便是一件困難的事。
因為外表是身分的辨認,且如果你眼睛沒有障礙的話,認識人皆是從視覺開始,不自覺間便難免『以貌取人』。但活在需要與很多不同人物共處的這個世界,這可能是最便利又快的分辨方式,因此故事似乎有意以徹底的相貌,甚至性別的改變,來表示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不過,韓國是個流行整形的國家,這樣的故事設定和前述國家特色,倒也呈現出既有趣又有弦外之音的對望。
後來在男主角努力不睡覺的狀態之下,真相慢慢揭露之際,女主角才慢慢地感受到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因為他的外貌才會產生情感,就算目光所及有所不同,但其他抽象的感覺仍同調,足矣;從男主角的角度來看,就算其貌不揚,就算具有其他可以阻礙這段感情發展的任何因素,但只要彼此有愛,足矣。這個承接的段落,雖明明是男女主角的戀愛光景,但卻好像看到各式各樣的愛情,每一段都是人生裡的吉光片羽般,充滿魅力地閃閃發亮著,不論性別、年紀、美醜、膚色等等。
只是感覺還是不如視覺具體,每天都在跟一個全然的陌生人談戀愛,內心實在稱不上踏實。再延伸下去,則是他人目光給予的壓力。當事人皆自己知道感覺對了最重要,但愛八卦的人們怎可能知道雙方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情愫,僅就具體的呈現去說三道四,想當然爾,故事行至於此,意味著千人斬的謠言甚囂塵上。我們總不希望第三者來嘲笑、鄙視我們的關係,但在心理建設脆弱之下,理當就抵擋不住人言可畏了!
仔細一想,到底是誰存在於關係裡呢?是那些蜚短流長的甲乙丙丁嗎?心理壓力無可厚非地仍然如山丘之高,不過這是我們自己的愛情,尋找共度一生良伴的是自己,不是他人,決定權在自己手上,就順從自己渴望吧!!最後一幕在河岸旁的求婚,剪接了所有演出男主角的演員拼湊成景,所有愛情的可能性讓人更篤定,更美麗。
韓國愛情電影雖多半走小清新路線,不過令人感佩的是有些故事在同樣氛圍中仍能另闢蹊徑,以不只多元還夠天馬行空的題材來包裝愛情,試圖探索情愛中的風景,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光是每天起床後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的這個設定,就讓人不禁好奇主角能夠談著甚麼樣的愛情,畢竟光是建構關係便是一件困難的事。
因為外表是身分的辨認,且如果你眼睛沒有障礙的話,認識人皆是從視覺開始,不自覺間便難免『以貌取人』。但活在需要與很多不同人物共處的這個世界,這可能是最便利又快的分辨方式,因此故事似乎有意以徹底的相貌,甚至性別的改變,來表示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不過,韓國是個流行整形的國家,這樣的故事設定和前述國家特色,倒也呈現出既有趣又有弦外之音的對望。
後來在男主角努力不睡覺的狀態之下,真相慢慢揭露之際,女主角才慢慢地感受到喜歡一個人可以不需要因為他的外貌才會產生情感,就算目光所及有所不同,但其他抽象的感覺仍同調,足矣;從男主角的角度來看,就算其貌不揚,就算具有其他可以阻礙這段感情發展的任何因素,但只要彼此有愛,足矣。這個承接的段落,雖明明是男女主角的戀愛光景,但卻好像看到各式各樣的愛情,每一段都是人生裡的吉光片羽般,充滿魅力地閃閃發亮著,不論性別、年紀、美醜、膚色等等。
只是感覺還是不如視覺具體,每天都在跟一個全然的陌生人談戀愛,內心實在稱不上踏實。再延伸下去,則是他人目光給予的壓力。當事人皆自己知道感覺對了最重要,但愛八卦的人們怎可能知道雙方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情愫,僅就具體的呈現去說三道四,想當然爾,故事行至於此,意味著千人斬的謠言甚囂塵上。我們總不希望第三者來嘲笑、鄙視我們的關係,但在心理建設脆弱之下,理當就抵擋不住人言可畏了!
仔細一想,到底是誰存在於關係裡呢?是那些蜚短流長的甲乙丙丁嗎?心理壓力無可厚非地仍然如山丘之高,不過這是我們自己的愛情,尋找共度一生良伴的是自己,不是他人,決定權在自己手上,就順從自己渴望吧!!最後一幕在河岸旁的求婚,剪接了所有演出男主角的演員拼湊成景,所有愛情的可能性讓人更篤定,更美麗。
訂閱:
文章 (Atom)